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花的功能成分及相关产品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红蝶 肖田 +5 位作者 李亦龙 尚铂昊 刘仲华 黄建安 王坤波 朱洺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17-123,共7页
茶树花作为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副产物,具有丰富的保健功能成分和研究利用价值。中国是茶叶大国,茶树花资源丰富且开发潜力巨大。茶树花中存在丰富的保健功能成分,且与茶叶相似,对茶树花进行系统开发利用有助于增加茶农和茶企业的经济... 茶树花作为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副产物,具有丰富的保健功能成分和研究利用价值。中国是茶叶大国,茶树花资源丰富且开发潜力巨大。茶树花中存在丰富的保健功能成分,且与茶叶相似,对茶树花进行系统开发利用有助于增加茶农和茶企业的经济收益,实现“变废为宝”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为茶农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收集、整理并分析近几年茶树花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从茶树花资源角度出发,对其生化成分的提取及近年茶树花产品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茶树花资源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花 功能成分 茶树花产品 综合利用
原文传递
基于CiteSpace的黑茶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2
作者 张旭雯 刘岁 +4 位作者 赵锦琦 杨亚 葛炳钢 王坤波 傅冬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7-406,共10页
黑茶是最受欢迎的茶类之一,为梳理黑茶研究进程,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集合,筛选出的3436篇中文文献和617篇英文文献,对... 黑茶是最受欢迎的茶类之一,为梳理黑茶研究进程,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集合,筛选出的3436篇中文文献和617篇英文文献,对作者、关键词、研究机构、国家以及发表期刊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黑茶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中文研究早于英文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福建茶叶》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分别是发表黑茶文献最多的中英文期刊;黑茶研究形成了多个研究团体,学者代表有刘仲华、吕才有、周红杰等;研究机构主要为各大农业院校和茶叶研究所,其中,研究成果较深入的机构是云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黑茶研究领域中,我国是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其次为美国和日本;中文研究侧重于黑茶品质形成机理、微生物、香气成分等方面,英文研究更关注黑茶的药理研究。黑茶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疾病的干预功效研究仍是未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CITESPACE 文献计量学 科学知识图谱
下载PDF
不同产地茯砖茶的品质、抗氧化性比较及“金花”菌形态特征分析
3
作者 马荣蓉 冉莉莎 +4 位作者 屈丽池 谢念祠 丁梦梅 朱洺志 王坤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2-279,共8页
本研究以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浙江省和贵州省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品质特征、抗氧化活性及“金花”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之间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 本研究以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浙江省和贵州省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品质特征、抗氧化活性及“金花”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之间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贵州茯砖茶游离氨基酸、总儿茶素含量最高(9.03、63.12 mg/g)。浙江茯砖茶茶多酚和黄酮含量最高(132.93、8.63 mg/g)。滋味属性显示湖南茯砖苦味最强,陕西茯砖茶涩味最强,浙江茯砖茶苦味回味和咸味最强,贵州茯砖茶鲜味和丰富度最强。不同茯砖茶的抗氧化活性有差异,其中湖北和浙江茯砖茶抗氧化活性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茯砖茶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滋味属性显著正相关(P<0.05),茶多酚对茯砖茶的抗氧化活性有贡献。5株“金花”菌在相同培养基上形态差异相对较小,湖南菌株生长速度快于其它菌株。本研究对解析不同产地茯砖茶的化学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不同产地 品质特征 抗氧化活性 金花菌形态
下载PDF
茶树响应高温胁迫下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林俊铭 赵体跃 +2 位作者 黄翔翔 赵剑 王坤波 《中国茶叶》 2024年第3期26-31,共6页
茶树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喜温、喜湿、喜阴的生态特性。然而,高温胁迫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显著降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文章综述了高温胁迫对茶树生理及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儿茶素、茶氨酸、咖啡碱)影响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茶树... 茶树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喜温、喜湿、喜阴的生态特性。然而,高温胁迫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显著降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文章综述了高温胁迫对茶树生理及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儿茶素、茶氨酸、咖啡碱)影响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茶树响应高温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提高茶树栽培措施和选育耐热茶树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高温 响应 次生代谢 热休克转录因子
下载PDF
茶树CsbHLH 71基因克隆及转录活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应奇 宋小凤 +3 位作者 邓见田烨 白思蕾 李娟 王坤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4,共8页
bHLH转录因子在植物类黄酮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采用PCR方法,从‘碧香早’茶树中获得了与儿茶素含量高度负相关的CsbHLH71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活性分析,为探究CsbHLH71基因在调控茶树儿茶素... bHLH转录因子在植物类黄酮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采用PCR方法,从‘碧香早’茶树中获得了与儿茶素含量高度负相关的CsbHLH71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活性分析,为探究CsbHLH71基因在调控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通过RNA-seq测序筛选成功获得一个茶树CsbHLH71基因,该基因CDS序列全长912 bp,编码30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第101-160位含有一个碱性螺旋-环-螺旋保守结构域,属于bHLH家族转录因子;序列对比和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其与杜鹃花、河滨葡萄等物种的bHLH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2)qRT-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微生物肥处理下茶树CsbHLH7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且在1000倍处理下效果最显著,说明高浓度的微生物肥能促进茶树CsbHLH71基因的表达。(3)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CsbHLH7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4)转录活性分析发现,茶树CsbHLH71蛋白在酵母和烟草中均具有转录抑制活性,为转录抑制子,证实了CsbHLH71蛋白具有转录抑制剂的功能。研究推测,CsbHLH71蛋白可能负调控茶树中儿茶素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BHLH 亚细胞定位 转录活性分析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LJSC.2001对不同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密 俞梦瑶 +3 位作者 禹利君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06-115,共10页
为探究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LJSC.2001对不同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以冠突散囊菌LJSC.2001菌株对湖南安化代表性厂家提供的槠叶齐、云台大叶、桃源大叶黑毛茶原料进行散茶发花,运用感官审评、常规理化成分检测、儿茶素组分高... 为探究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LJSC.2001对不同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以冠突散囊菌LJSC.2001菌株对湖南安化代表性厂家提供的槠叶齐、云台大叶、桃源大叶黑毛茶原料进行散茶发花,运用感官审评、常规理化成分检测、儿茶素组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进行滋味、香气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黑毛茶经冠突散囊菌LJSC.2001发花后,干茶色泽加深、金花满披,汤色变深,菌香浓郁,滋味醇和、醇厚,叶底柔软;白沙溪的黑毛茶原料发花后菌花香浓郁,还保留明显的松烟香;滋味品质成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黄酮、儿茶素总量、杨梅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云台山和云上的云台大叶黑毛茶发花后儿茶素下降最为显著。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发花后酯类、醛类增多;不同黑毛茶发花后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水杨酸甲酯、(E,E)-2,4-庚二烯醛等相对含量较高;多元统计分析发现黑毛茶原料与金花散茶的挥发性成分明显差异,共有19种特征性挥发成分,其中水杨酸甲酯、(E,E)-2,4-庚二烯醛、(E)-芳樟醇3,7-氧化物、(E)-呋喃氧化芳樟、苯乙酮和(E)-2-,(Z)-6-壬二烯醛、(E)-2-己烯醛、(E,E)-3,5-辛二烯-2-酮和正十三烷9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含量发花后明显上升,综合形成了金花散茶的菌花香。由此可知,冠突散囊菌LJSC.2001发花能使不同黑毛茶品质滋味更加醇和、醇厚,菌花香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LJSC.2001 黑毛茶 金花散茶 发花品质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种类黑茶香气成分 被引量:2
7
作者 邓见田烨 晏美红 +4 位作者 尚铂昊 李亦龙 肖田 朱洺志 王坤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78-386,共9页
为探究不同种类黑茶香气成分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对茯砖茶、黑砖、藏茶、六堡茶、天尖等五种主... 为探究不同种类黑茶香气成分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对茯砖茶、黑砖、藏茶、六堡茶、天尖等五种主要黑茶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种黑茶的香气特征明显。茯砖茶主要香气轮廓为菌花香和陈香,六堡茶具有明显持久的槟榔香与陈香,藏茶具有持久的陈香,黑砖茶香气纯正,天尖具有持久的松烟香。五种黑茶样品的感官审评总分排序为藏茶(91.35)>茯砖茶(90.15)>黑砖(89.05)>六堡茶(88.85)>天尖(86.33);五种不同的黑茶共含有56个香气成分,不同种类黑茶在香气成分构成与含量上均有差异。五种黑茶样品的香气成分总含量排序为茯砖茶(6355.30μg/L)>藏茶(5858.73μg/L)>黑砖(5789.71μg/L)>天尖(4801.37μg/L)>六堡茶(3740.14μg/L)。根据多元统计分析以及香气活性值分析,发现1,2,3-三甲氧基苯对藏茶的陈香具有突出贡献。反,反-2,4-癸二烯醛、反,反-2,4-壬二烯醛、柠檬醛I、柠檬醛II、正己醛和水杨酸甲酯对茯砖茶的菌花香具有突出贡献,而1,2,3-三甲氧基苯则对茯砖茶的陈香具有突出贡献。(+)-雪松醇对六堡茶的槟榔香具有突出贡献。反,反-2,4-癸二烯醛、反,反-2,4-壬二烯醛、正己醛和植醇等对天尖的松烟香有突出贡献。苯乙醇、橙花叔醇II和氧化芳樟醇I等香气成分的综合作用形成了黑砖纯正的香气。本研究为探索不同种类黑茶的香气品质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茶中的茶黄素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坤波 刘仲华 +1 位作者 黄建安 龚雨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1-153,共3页
建立了一种用于分析红茶中茶黄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采用反相C18柱;流动相A为2%醋酸,流动相B为乙腈 乙酸乙酯(体积比为21∶3),梯度洗脱,流速0 8mL/min;紫外检测波长280nm;柱温40℃;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标准曲线有良好... 建立了一种用于分析红茶中茶黄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采用反相C18柱;流动相A为2%醋酸,流动相B为乙腈 乙酸乙酯(体积比为21∶3),梯度洗脱,流速0 8mL/min;紫外检测波长280nm;柱温40℃;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标准曲线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 9990~0 9992),加标回收率为96 88%~103 57%,方法的精密度良好(平均RSD<1 5%)。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黄素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质量监测
下载PDF
海岛棉原位杂交及核型比较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坤波 王文奎 +4 位作者 王春英 宋国立 崔荣霞 黎绍惠 张香娣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5,T004,共8页
采用A染色体组(A genome)棉种亚洲棉基因组DNA(gDNA)为探针,对海岛棉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发现52条染色体中有杂交信号与否的刚好各一半,从而直观地证实了海岛棉异源双二倍体起源... 采用A染色体组(A genome)棉种亚洲棉基因组DNA(gDNA)为探针,对海岛棉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发现52条染色体中有杂交信号与否的刚好各一半,从而直观地证实了海岛棉异源双二倍体起源的理论,但是,染色体的长度A亚组的并非全部大于D亚组的。海岛棉基于FISH图像的核型公式为:2n=4x=52=38m+14sm(6sat)。3对随体染色体序号分别是 A亚组第 11、 D亚组第 22和 25,均属于近中部着丝点(sm)类型,随体均在各自染色体的短臂上,而且与所在染色体均非同一亚组起源。A亚组第5、6和9对染色体长臂发生了片段的易位,易位的片段较大,占所在染色体长度的百分率依次为19.21%、17.69%和12.88%。在D亚组13对染色体中,最少5对的着丝点区或多或少地显示出与亚洲棉gDNA探针杂交的红色荧光信号,意味着有A亚组染色体的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棉 荧光原位杂交 核型研究 原位杂交
下载PDF
梨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组成及其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坤波 刘仲华 +2 位作者 赵淑娟 傅冬和 黄建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9-462,共4页
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梨(丰水梨、贡梨、雪梨、水晶梨、香梨)果实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酶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梨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具有相似的酶带,但酶带数目、Rf值及相对分子质量均存在种间差异.丰水梨有1... 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梨(丰水梨、贡梨、雪梨、水晶梨、香梨)果实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酶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梨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具有相似的酶带,但酶带数目、Rf值及相对分子质量均存在种间差异.丰水梨有11条同工酶带,贡梨7条,雪梨5条,水晶梨和香梨分别为6条和4条.PPO同工酶带Rf值集中于0.40~0.70,其相对分子质量集中于4.5×104~9.4×104.同时研究了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同工酶组成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丰水梨果实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带最多,酶活性最大,合成茶黄素的能力最强.多酚氧化酶合成茶黄素能力大小顺序为:丰水梨,贡梨,雪梨,香梨,水晶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氧化酶 同工酶 茶黄素 合成
下载PDF
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王坤波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9,共7页
对儿茶素通过体外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定向制备茶黄素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制备途径进行了比较。酶促氧化结果表明,发酵80分钟时,茶黄素的生成量最高(为15.05%)。化学氧化结果表明,以大叶儿茶素为材料,浓度为10 mg/ml, 氧化剂的比例为2:3... 对儿茶素通过体外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定向制备茶黄素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制备途径进行了比较。酶促氧化结果表明,发酵80分钟时,茶黄素的生成量最高(为15.05%)。化学氧化结果表明,以大叶儿茶素为材料,浓度为10 mg/ml, 氧化剂的比例为2:3:1(儿茶素: K3Fe(CN)6:NaHCO3)时,有利于茶黄素类物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体外制备 茶黄素 酶促氧化 化学氧化 氧化机理 多酚氧化酶
下载PDF
海南冬季棉花生育期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坤波 黎绍惠 +4 位作者 宋国立 张香娣 刘方 王春英 胡育昌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2-337,共6页
采用124个陆地棉品种(系),于2004-2005年冬季在海南岛三亚进行了4个播期的自然生育期试验。结果显示,全生育期平均为132.75 d,与我国主产棉区相差不大。不同播期之间全生育期相差较明显,以10月1-2日的第一播期最短,11月16-20日的第三播... 采用124个陆地棉品种(系),于2004-2005年冬季在海南岛三亚进行了4个播期的自然生育期试验。结果显示,全生育期平均为132.75 d,与我国主产棉区相差不大。不同播期之间全生育期相差较明显,以10月1-2日的第一播期最短,11月16-20日的第三播期最长,两者相差约15 d。冬繁棉花,早熟与中熟品种的全生育期相差不大(不到5 d),与棉区差异悬殊。就是在12月初播种,两个熟性的品种在4月中旬都能够完成自然生育期。根据试验结果,作者提出了冬繁棉花的“凹型生长模式”,并发现在后期播种的各个生育阶段,生育期的调节存在“缓冲”或“补偿”作用。根据凹型模式,作者提出科研南繁和产业南繁最佳播种期是10月,而抢季南繁在12月初播种亦可成功,并认为控制生育期的关键是在生长速度“低谷”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南繁 生育期 凹型生长模式
下载PDF
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组成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坤波 刘仲华 +3 位作者 赵淑娟 黄建安 傅冬和 刘芳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8-621,共4页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来源(茶叶、苹果、梨、蘑菇和漆酶)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酶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具有相似的酶带,但对酶带数目、Rf值及分子量均存在种间差异。梨有11条同工酶带,苹果4条,茶...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来源(茶叶、苹果、梨、蘑菇和漆酶)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酶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具有相似的酶带,但对酶带数目、Rf值及分子量均存在种间差异。梨有11条同工酶带,苹果4条,茶叶有2条,蘑菇5条,而漆酶只有1条。PPO同工酶带Rf值集中于0.40~0.70的区间内。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相对分子量大于9.4×104,而梨、苹果、蘑菇和漆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相对分子量介于4.5×104~9.4×104。同时研究了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同工酶组成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梨果实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带最多,酶活性最大,合成茶黄素的能力最强。合成茶黄素能力大小顺序为:梨PPO,茶叶PPO,苹果PPO,漆酶PPO,蘑菇PP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氧化酶 同工酶 茶黄素 合成
下载PDF
国家棉花种质圃工作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坤波 宋国立 +6 位作者 黎绍惠 王春英 张香娣 刘方 于绍杰 崔荣霞 胡绍安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78-382,共5页
国家棉花种质圃是国家32个农作物种质资源种质圃之一,位于海南岛三亚市,依托于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自1982年建立以来,在多年生资源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就,并形成一些工作特色。常年宿生保存棉花材料500份左右,涵盖棉属36个种(亚种)。... 国家棉花种质圃是国家32个农作物种质资源种质圃之一,位于海南岛三亚市,依托于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自1982年建立以来,在多年生资源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就,并形成一些工作特色。常年宿生保存棉花材料500份左右,涵盖棉属36个种(亚种)。在获得种间杂种、育种材料创新、工具材料与诱变材料的收集与保存等方面,表现了突出的工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棉花种质 种间杂种 收集 保存 创新 原始材料 育种材料 工具材料 诱变材料
下载PDF
棉属A染色体组的核型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坤波 张香娣 +2 位作者 王春英 宋国立 李懋学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2-34,共3页
本文报道了棉属A染色体组3个种(变种)的核型,阿非利加棉和草棉的核型公式均为20m+4sm(2sat)+2st(2sat),亚洲棉的核型公式为22m+2sm(2sat)+2st(2sat)。平均臂比和染色体长度比分别... 本文报道了棉属A染色体组3个种(变种)的核型,阿非利加棉和草棉的核型公式均为20m+4sm(2sat)+2st(2sat),亚洲棉的核型公式为22m+2sm(2sat)+2st(2sat)。平均臂比和染色体长度比分别是:阿非利加棉1.63和1.73,草棉1.87和1.74,亚洲棉1.58和1.62。其随体均大而明显,数目和位置相同。3个种(变种)的核型同质性与其分类学上同归于A染色体组是一致的。阿非利加棉和草棉的亲缘关系比二者与亚洲棉的密切,但它们存在核型构成的差异,这些差异同时也证实了系统演化史上阿非利加棉先于草棉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属 A染色体组 亲缘关系 染色体组型
下载PDF
儿茶素组成和理化条件对茶黄素酶催化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坤波 刘仲华 +2 位作者 赵淑娟 傅冬和 黄建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2-200,共9页
利用梨果实多酚氧化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进行酶性合成茶黄素,研究儿茶素组成和理化条件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以儿茶素混合物C(EGC>200mg/g,EGCG>200mg/g,儿茶素总量>500mg/g)为材... 利用梨果实多酚氧化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进行酶性合成茶黄素,研究儿茶素组成和理化条件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以儿茶素混合物C(EGC>200mg/g,EGCG>200mg/g,儿茶素总量>500mg/g)为材料,茶黄素酶促合成的最佳条件为:反应体系的最佳pH值为5.5,温度为30℃,底物浓度为5mg/ml,酶添加量为75ml/1000mg,最佳反应时间40min。pH值和儿茶素浓度是反应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影响因子(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儿茶素组成 理化条件 生物合成
下载PDF
子叶期卡那霉素快速鉴定转基因棉花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坤波 张香娣 +3 位作者 刘方 王春英 黎绍惠 宋国立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转基因棉花 子叶期 快速鉴定 卡那霉素
下载PDF
茶黄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坤波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04-106,共3页
对国内外茶黄素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评价分析了Roberts法、α-氨基乙基二苯酸酯试剂分析法、三氯化铝法、SephadexLH-20柱层析法、Whitehead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的优缺点,认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或许是... 对国内外茶黄素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评价分析了Roberts法、α-氨基乙基二苯酸酯试剂分析法、三氯化铝法、SephadexLH-20柱层析法、Whitehead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的优缺点,认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或许是较为理想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分析方法 红茶 高效液相色谱法 Roberts法
下载PDF
茶黄素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坤波 刘仲华 黄建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5-358,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茶黄素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 ,并分析评价了柱层析法和高速逆流色谱法的优缺点 。
关键词 茶黄素 提取分离 纯化 粗提取物
下载PDF
棉属D染色体组的核型变异和进化 被引量:21
20
作者 王坤波 李懋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00-207,共8页
本文报道了棉属 D 染色体组11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并采用了核型对称系数、异质系数和重合率等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根据核型同质程度,可将11个种分为6个亚组,即1—D_1、D_8和 D_6;2—D_(3-k)、D_(3-d);3—D_(2-1)、D_(2-2);4—... 本文报道了棉属 D 染色体组11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并采用了核型对称系数、异质系数和重合率等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根据核型同质程度,可将11个种分为6个亚组,即1—D_1、D_8和 D_6;2—D_(3-k)、D_(3-d);3—D_(2-1)、D_(2-2);4—D_4和 D_7;5—D_5;6—D_9。其中,D_6是 D 组的最原始种。根据核型比较分析,结合地理分布、种间杂交、DNA 含量和种子蛋白质的电泳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 D_6和 D_(3-d)分别为海岛棉和陆地棉 D 组染色体的供体种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属 D染色体组 核型 供体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