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骶2髂骨螺钉内固定在腰骶段结核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孝宾 王冰 +3 位作者 李晶 吕国华 卢畅 康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2-398,共7页
目的 :评价徒手置入骶2髂骨(S2AI)螺钉的安全性,评估其在腰骶段结核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采用病灶清除、腰椎椎弓根-S2AI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16例,女9例,男7例,年龄38~73岁(63.... 目的 :评价徒手置入骶2髂骨(S2AI)螺钉的安全性,评估其在腰骶段结核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采用病灶清除、腰椎椎弓根-S2AI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16例,女9例,男7例,年龄38~73岁(63.5±14.3岁),其中11例大于60岁。10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T值<-3.5。术前、术后均规范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术后采用X线片和CT评价S2AI螺钉的位置,观察螺钉的相关并发症以及结核愈合情况。结果:10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病灶清除术,6例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的手术方式。徒手置入30枚S2AI螺钉,冠状面螺钉的外展角(α)为50°~80°(65°±14°),矢状面螺钉与S1上终板的夹角(β)为-15°~16°(0°±12°),横断面上螺钉与中垂线的夹角(θ)为45°~57°(50°±9°)。术后CT检查发现1枚(3.3%)螺钉穿破髂骨内皮质,2枚(6.7%)螺钉穿破髂骨外皮质,穿破均小于5mm,没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情况发生。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1例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的2枚(6.7%)S2AI螺钉周围出现明显透光带(screw halo)。所有患者结核症状得到控制,术后6个月时血沉、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内固定断裂的情况发生,植骨均获得融合。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7±2.1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3.2±0.7分(P=0.03)。结论:徒手置入S2AI螺钉是可行且相对安全的,可用于腰骶段结核患者的稳定性重建,为结核病灶治愈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腰骶段 骶2髂骨螺钉 手术治疗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内固定术后翻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4 位作者 李晶 王冰 康意军 胡佳 邓幼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37-1044,共8页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翻修手术的策略。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21位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胸腰段(T10-L2)爆裂性骨折翻修手术。原因包括:前路手术后内固定松动4例,其中畸形愈合局部后凸1例;...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翻修手术的策略。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21位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胸腰段(T10-L2)爆裂性骨折翻修手术。原因包括:前路手术后内固定松动4例,其中畸形愈合局部后凸1例;后路手术椎弓根螺钉误置3例;邻近椎体再次骨折2例;局部未融合假关节形成导致内固定松动或断裂10例,其中5例残留明显后凸畸形;过度撑开导致融合失败,取内固定后出现后凸畸形2例。首次术后症状无改善者6例,神经功能损害加重7例,轻至中度改善8例。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髂骨或钛网重建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重置并行相应节段的椎管减压;邻近骨折椎体骨水泥强化;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68(27.0±13.2)个月,没有再次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术后6至12个月随访时均获得坚强融合。围手术期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Frankel分级上升0-2(1.3±0.7)级。末次随访时视觉疼痛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由术前平均7.6降至2.1,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由48.7降至10.3° 7例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后凸角10°~75°(42.5°±15.3°),术后矫正至-3°~10°(2.3°±3.7°),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0°~1.3°(0.7°±0.3°),最终后凸矫正率为92.3%。结论:重视骨折椎体的前中柱重建是防止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关键措施。合理的翻修手术能够矫正畸形,融合骨折椎体从而缓解局部疼痛,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损伤 脊柱骨折 内固定 翻修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状况与外科矫形选择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孝宾 王冰 +4 位作者 吕国华 李晶 李亚伟 卢畅 康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99-704,共6页
目的:评估儿童下腰椎及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情况,分析不同外科矫形方式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7.8±3.3岁(3~10岁)。L4半椎体4例,L5半椎体7例,S... 目的:评估儿童下腰椎及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情况,分析不同外科矫形方式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7.8±3.3岁(3~10岁)。L4半椎体4例,L5半椎体7例,S1半椎体3例。根据术前冠状面平衡情况分为3组:A组冠状面平衡,C7铅垂线偏离骶骨正中平分线(CSVL)≤2cm;B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对侧(偏离CSVL〉2cm);C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同侧(偏离CSVL〉2cm)。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式。矫形方式:A组中凸侧与凹侧撑开、压缩力均等;B组半椎体侧单纯压缩;C组增加L5/S1节段"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的矫形操作。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4~68个月,平均33±12个月。术前冠状面排列中平衡4例(29%),失平衡10例(71%)。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36.8°,末次随访时平均12.1°±8.0°(P=0.000),最终矫正率67.1%。术前的冠状面平衡为6~53mm,平均30.6±14.9mm,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为0~44mm,平均10.7±10.9mm(P=0.001)。其中,A组患者4例,术前与术后均维持了冠状面平衡;B组患者6例,术后有1例患者冠状面仍然失平衡;C组患者4例,术后均恢复了冠状面平衡。结论: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的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较高,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不同冠状面排列情况采取恰当矫形方式,可能获得满意的冠状面平衡和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脊柱畸形 先天性侧凸 冠状面平衡 腰骶椎 半椎体
原文传递
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疗效及其远端并发症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3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卢畅 康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9-695,共7页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效果以及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一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效果以及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一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2)年龄超过50岁;(3)影像学满足冠状面Cobb角度〉20°,或者矢状面平衡(SVA)〉5cm;(4)后方腰椎固定融合在4个节段以上;(5)随访时间在12个月以上。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影像学参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和远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远端固定椎在L5的患者43例(L5组),固定在S1的患者22例(S1组),固定到髂骨的患者9例(髂骨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8个月,三组患者术后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CSVL)、矢状面平衡(SVA)、PI-LL、PT角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ODI和SF-12 PCS)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远端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29.7%(22/74),保留L5/S1椎间盘患者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L5/S1融合的患者(39.5% vs 16.1%),保留L5/S1椎间盘是远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保留L5/S1椎间盘发生远端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退行性侧凸 冠状面平衡 矢状面平衡 骨盆固定
原文传递
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4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卢畅 康意军 李亚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7-492,共6页
目的:观察以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胸弯为主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均为右胸弯且Cobb角<80°。... 目的:观察以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胸弯为主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均为右胸弯且Cobb角<80°。男15例,女81例;年龄10~18岁,平均14.5岁。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矫形,随访22~68个月,平均42.2个月。根据术后肩部平衡情况,将患者分为肩部平衡组和肩部失平衡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肩部失平衡患者17例,发生率为17.7%。单变量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与术后肩部失平衡相关的3个独立因素为:术前锁骨角(OR=1.873,P=0.018)、术前主胸弯Cobb角(OR=2.222,P=0.028)和术后主胸弯Cobb角(OR=0.483,P=0.039)。其中锁骨角和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危险因素,术前锁骨角的正值越大,主胸弯角度越大,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危险性越大;术后主胸弯Cobb角为保护因素,术后主胸弯残余角度较大时,能相对避免肩部失平衡的发生。结论:术前锁骨角为正性倾斜、主胸弯角度较大和术后主胸弯残余角度过小可能是AIS患者主胸弯矫正后肩部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上胸弯 冠状面平衡 肩部平衡 三维矫形
原文传递
腰骶半弯对成人脊柱畸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孝宾 王冰 +3 位作者 李晶 吕国华 康意军 卢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0-497,共8页
目的:分析成人胸腰椎/腰椎畸形矫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探讨腰骶半弯(L4-S1)对术后失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20岁;(2)影像学检... 目的:分析成人胸腰椎/腰椎畸形矫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探讨腰骶半弯(L4-S1)对术后失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20岁;(2)影像学检查胸腰弯/腰弯为主弯(顶椎位于T12-L4之间),腰骶半弯为代偿弯;(3)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度≥30°;(4)脊柱内固定融合≥5个节段;(5)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且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手术方式、影像学参数、冠状面平衡与腰骶半弯的关系,以及治疗效果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结果:共有157例成人胸腰椎脊柱畸形患者纳入本研究,包括男性52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56.5岁(26~77岁)。病因学诊断包括先天性脊柱畸形39例,成人特发性脊柱畸形3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83例。术后总共有24例(15.3%)患者发生了冠状面失平衡,失平衡患者的ODI和SF-12 PCS评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影像学评估冠状面平衡组与失平衡组患者的主弯Cobb角与柔韧性,腰骶半弯Cobb角与柔韧性,以及L4、L5椎体术前的倾斜角,手术截骨方式,上、下固定点选择,主弯矫正度和残余角度,腰骶半弯矫正度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组患者的腰骶半弯残余角度明显小于失平衡组患者(6.3°vs 12.2°,P=0.000),L4和L5椎体倾斜度明显小于失平衡组的患者(L4:8.2°vs 17.3°,P=0.000;L5:6.4°vs 15.2°,P=0.000)。术前冠状面向腰弯凸侧偏移的患者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概率显著增加(23.2%)。结论:冠状面失平衡以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术前冠状面向腰弯凸侧偏移,术后腰骶半弯残余角度过大,术后L4、L5椎体过度倾斜倾是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半弯 成人脊柱畸形 冠状面平衡 脊柱侧凸矫形 并发症
原文传递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主胸弯融合后未融合上胸弯的变化及其与肩部平衡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4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卢畅 康意军 李亚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1-307,共7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主胸弯融合后未融合上胸弯的变化及其与肩部平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IS患者,选取年龄10~18岁,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右胸弯且C...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主胸弯融合后未融合上胸弯的变化及其与肩部平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IS患者,选取年龄10~18岁,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右胸弯且Cobb角<80°,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矫形,固定融合上端椎在T4或T4以下,随访时间2年以上的患者,排除翻修手术和截骨手术患者。术前根据Lenke分型判断上胸弯是否为结构性,分成结构性上胸弯组和非结构性上胸弯组,统计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外观肩部平衡以及影像学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共有6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14.4岁,随访时间24~62个月,平均36.4个月,其中结构性上胸弯组17例,非结构性上胸弯组45例。两组患者术后上胸弯均能自发性矫正,末次随访时,上胸弯Cobb角平均由27.9°减小至19.4°,T1倾斜角由-0.21°增加至4.7°,第一肋倾斜角(FRT)由0.4°增加至3.7°,锁骨角(CA)由-1.5°增加至0.8°,双肩高度差(CSH)由-13.0mm增加至5.2mm,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1倾斜角的改变(术后T1倾斜角-术前T1倾斜角)与CSH变化(术后CSH-术前CSH)有较强相关性(r=0.624,P=0.000),术后主胸弯的矫正率和FRT与CSH变化为中等程度相关(r=0.437,0.345,P=0.007,0.006),术前主胸弯Cobb角与CSH变化为弱相关(r=0.262,P=0.040)。上胸弯Cobb角及柔韧性、主胸弯柔韧性、T1倾斜角等参数与CSH变化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AIS患者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上胸弯在主胸弯矫正以后均有自发性矫正现象,但T1倾斜角、第一肋倾斜角和双肩高度差均会增加。右胸弯患者左肩被抬高的程度与T1倾斜角增加的程度、主胸弯的矫正率及术后第一肋倾斜角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上胸弯 自发性矫正 冠状面平衡 肩部平衡
原文传递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肩部平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9-381,共3页
脊柱畸形除了限制骨骼生长和肺的发育以外,对患者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外观不满意。Raso等[1]的研究表明剃刀背、双肩不等高和腰线不对称三个方面占据了对身体外观畸形关注度75%的内容。外观畸形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心理压力和精神... 脊柱畸形除了限制骨骼生长和肺的发育以外,对患者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外观不满意。Raso等[1]的研究表明剃刀背、双肩不等高和腰线不对称三个方面占据了对身体外观畸形关注度75%的内容。外观畸形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心理压力和精神焦虑,也是这类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整体平衡的一部分,躯干倾斜、后凸畸形、剃刀背和双肩不等高是临床上评价脊柱畸形治疗是否满意的重要指标。笔者就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肩部平衡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整体平衡 患者 肩部 脊柱畸形 社会心理压力 骨骼生长 精神焦虑
原文传递
腰椎不同融合方式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8年第1期91-95,共5页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脊椎滑脱/外科学 腰椎
下载PDF
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预防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Meta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文海 吕国华 +1 位作者 王孝宾 马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9,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末(vancomycin powder,VP)预防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s)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 目的:系统评价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末(vancomycin powder,VP)预防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s)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2015年4月1日以前的文献,搜集关于脊柱手术中切口内局部应用VP的对照研究。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以及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10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和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5155例患者。根据纳入文献提供的信息进行3项亚组分析,分别比较局部应用VP对脊柱常规手术和矫形手术术后感染率的影响,对脊柱内固定手术和非固定手术术后感染率的影响,以及对脊柱手术后浅表和深部切口感染率的影响,发现局部应用VP能显著降低脊柱常规手术后感染风险(OR=0.27,95%CI 0.12~0.57,P=0.0007)和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风险(OR=0.33,95%CI 0.17~0.66,P=0.001),并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部切口感染(OR=0.33,95%CI 0.14~0.77,P=0.01),但对于脊柱矫形手术、非内固定手术的术后感染以及浅表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则不明确(P〉0.05)。结论:术中局部应用VP能够降低脊柱常规手术和脊柱内固定手术的术后感染风险,并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部切口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局部应用 万古霉素粉末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内窥镜辅助下前路上颈椎肿瘤切除与稳定性重建 被引量:9
11
作者 吕国华 邓幼文 +3 位作者 王孝宾 王冰 李晶 康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40-644,共5页
目的:探讨前路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C1~C2肿瘤切除、稳定性重建和后路内固定的手术特点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8例上颈椎肿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6~51岁,平均35.6岁。枕颈部疼痛不适5例,合并神... 目的:探讨前路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C1~C2肿瘤切除、稳定性重建和后路内固定的手术特点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8例上颈椎肿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6~51岁,平均35.6岁。枕颈部疼痛不适5例,合并神经症状3例(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2例)。均以枢椎椎体破坏为主,同时累及枢椎后柱者3例,累及寰椎前弓者1例。浆细胞瘤3例,转移癌2例,骨软骨瘤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采用一期后路内固定植骨联合前路内窥镜辅助下肿瘤切除自体髂骨植骨重建,术后良性病变患者定期随访观察,原发恶性肿瘤及转移癌患者行辅助放疗或化疗。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9个月~4年,平均24个月,CT证实植骨获得满意融合。3例术前伴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各改善1级。1例转移癌患者于术后11个月时死于肺癌,另1例转移癌患者术后9个月复发并出现多个椎体转移,1例浆细胞瘤患者术后17个月随访时转为多发性骨髓瘤,其余5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前路内窥镜辅助下切除上颈椎肿瘤、稳定性重建并后路内固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手术显露困难的缺点,减少手术并发症,但如何完成肿瘤一期彻底或整块切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寰椎 枢椎 内窥镜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伴有神经损害的儿童胸腰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晶 王孝宾 +4 位作者 吕国华 王冰 李亚伟 卢畅 康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95-1000,共6页
目的 :总结伴有神经损害的儿童胸腰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共有14例伴有神经损害的儿童胸腰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女性6例,男性8例,年龄2-16岁,平... 目的 :总结伴有神经损害的儿童胸腰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共有14例伴有神经损害的儿童胸腰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女性6例,男性8例,年龄2-16岁,平均9.1岁。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背痛,同时合并有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术前神经功能评估Frankel B级2例,C级9例,D级3例。病变节段:T3 2例,T4 1例,T8 3例,T11 2例,T12 1例,L1 3例,L2 1例,L3 1例。2006年及以前的早期病例(n=7)采取前后路联合手术,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然后前路切除病变椎体及椎管内病变组织,植入同种异体骨块行椎体间融合;2007年及以后的病例(n=7)改为一期后路手术,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后行椎管减压清除椎管内病变组织,并椎板重建、后外侧横突间融合,但保留病变椎体。结果:术中组织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前后路联合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为330±122min(240-410min),术中出血量为933±370ml(620-1700ml);一期后路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为157±87min(90-210min),术中出血量为523±222ml(375-710ml)。一期后路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低于前后路联合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41)。前后路联合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9%(3/7),均为前路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其中左侧肋间神经痛1例,使用非甾体类药物治疗2周后缓解;左侧胸腔积液2例,留置胸腔闭式引流1周后治愈。一期后路手术组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12周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el E级。所有患者随访24-64个月,平均40.8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融合失败发生,前后路联合手术组无复发病例,后路手术组未见保留的病变椎体进展。结论:对于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儿童LCH,前后路联合手术和一期后路手术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一期后路手术能够避免前路开胸并发症,保留的病变椎体没有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儿童脊柱 胸腰椎 神经损害 手术效果
原文传递
Len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胸弯融合术后附加现象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耿翔 王孝宾 +4 位作者 吕国华 王冰 李晶 卢畅 康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2-627,共6页
目的:分析Len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胸弯融合术后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的原因,探讨远端固定椎(10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UV)的选择方法。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2月,对54例... 目的:分析Len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胸弯融合术后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的原因,探讨远端固定椎(10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UV)的选择方法。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2月,对54例Lenke1A型AIS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固定,女43例,男11例,平均年龄14.4岁。平均随访3.2年,在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观察融合远端附加现象,主胸弯下端椎(lowest end vertebra,LEV)向远端移动且Cobb角增加50以上或LIV远端椎间隙成角5°以上为发生远端附加现象。将发生远端附加现象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有12例(22.2%)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纳入病例组;未发生附加现象的4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变量分析发现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包括:术前LIV偏离骶骨中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距离、LIV与LEV相距节段数、uv与中立椎(neutral vertebra,NV)相距节段数、LIV与稳定椎(stable vertebra,sv)相距节段数以及Risser征;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IV偏距超过10mm、未固定到NV(NV—LIV〉0)、Risser征2级以下是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远端固定椎选择不当和骨骼发育程度低是术后发生附加现象的重要原因;固定到NV是最佳选择,当选择Nv-1作为LIV时,术前UV偏离CSVL的距离超过10mm容易发生附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LENKE 1A型 内固定 附加现象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认知行为干预对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谭晓菊 赵兴娥 +2 位作者 王卫星 王孝宾 吕国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58-1361,共4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缓解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焦虑和疼痛中的作用,以及年龄和性别对缓解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该科接受后路矫形手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3例,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A组...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缓解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焦虑和疼痛中的作用,以及年龄和性别对缓解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该科接受后路矫形手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3例,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A组患者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10~18岁,平均(13.95±1.86)岁,同时接受脊柱外科常规护理和认知行为干预;B组患者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10~18岁,平均(14.00±2.15)岁,仅接受脊柱外科常规护理。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2d接受焦虑状态评估(Speilberger’s量表,STAI,1983),并在术后2、4d进行VAS视觉疼痛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了认知行为干预的A组患者,术后2d焦虑状态评分和2、4dVAS评分分别为(31.14±4.33)、(6.91±0.92)和(6.00±1.27),均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10,0.009和0.003)。A组患者组内比较,年龄14岁以下患儿的术后焦虑状态评分和2、4dVAS评分,明显低于14岁以上儿童组(P=0.002、0.008和0.003)。A组中男性患者的术后STAI和VAS评分均要低于女性患者,其中术后2d的STAI和术后4dVA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9,0.032)。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减轻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后焦虑和疼痛的程度,尤其对14岁以下的男性儿童缓解效果好,临床具体实施时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认知行为干预 心理护理 围手术期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 被引量:4
15
作者 谭晓菊 赵兴娥 +2 位作者 王卫星 王孝宾 吕国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69-1673,共5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椎间盘髓核突出的节段和类型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 2003~2006年共有86例满足入选条件的患者在该科接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平均年龄(47.70±11.90)...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椎间盘髓核突出的节段和类型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 2003~2006年共有86例满足入选条件的患者在该科接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平均年龄(47.70±11.90)岁(20~68岁),男性39例,女性47例。根据影像学资料对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和类型进行区分:其中,L3、4节段8例,L4、5节段33例,L5/S1节段45例;突出型32例,脱出型和(或)游离型54例。分别在每位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进行ShortForm36(SF-36)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评分改善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12~26个月),躯体角色的增值幅度最大(50.37±11.52),其次为心理健康(40.23±6.46),一般健康状况和生命力的改变幅度最小([14.79±3.39),(14.83±4.44)],ODI值平均改善(26.81±5.43)。L3、4节段椎间盘术后缓解疼痛的效果最好,术后生活质量亦较高,其次为L4、5节段,L5/S1效果相对较差。根据突出类型分组,脱出/游离型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要好于突出型患者。结论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以明显缓解腰腿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的治疗效果与椎间盘突出节段和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髓核摘除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SHORT Form 36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前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5
16
作者 吕国华 王冰 +5 位作者 王孝宾 李晶 康意军 陈飞 邓幼文 刘伟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前路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技术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7年3月间共对3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前路矫形术,男13例,女20例,年龄11~17岁,平均14.6±1.5岁。LenkeⅠ型2... 目的:探讨应用前路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技术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7年3月间共对3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前路矫形术,男13例,女20例,年龄11~17岁,平均14.6±1.5岁。LenkeⅠ型21例,包括1AN10例,1BN7例,1CN4例,术前主胸弯Cobb角54.5°±6.3°(40°~64°);LenkeV型12例,均为5CN,术前主弯Cobb角38°~62°,平均48.8°±8.0°。均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非穿透椎体对侧皮质螺钉置入技术行胸椎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术。对所有患者的融合节段、矫正效果、围手术期参数和并发症以及SRS-22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平均融合节段5.3个,平均手术时间223±48min,术中失血量263±50ml,术后伤口引流量169±28ml,伤口引流管放置时间3.0±1.8d,住院时间12.3±3.3d,并发症发生率6.1%。平均随访2.2年,主弯矫正率平均68.2%±10.5%(LenkeⅠ型65.1%±10.5%,LenkeV型73.5%±8.4%),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相比较主弯矫正丢失率为4.8%±1.7%,顶椎去旋转率为59.4%±12.2%,冠状面与矢状面均获得良好平衡。末次随访时患者SRS-22评分的"外表"、"心理"和"总分"得分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内固定进行侧凸前路矫形具有微创、操作简便、矫形效果满意和经济等优势,配套操作器械和远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内窥镜 小切口 SRS-22评分
原文传递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活动性胸腰椎结核的中长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毅 王孝宾 +1 位作者 吕国华 李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76-683,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重建术治疗儿童活动性脊柱结核的中、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共19例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 目的:探讨应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重建术治疗儿童活动性脊柱结核的中、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共19例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支撑重建的术式治疗胸、腰椎结核感染导致至少连续两个椎体破坏的患儿资料,年龄3~10岁,平均6.3±2.1岁,随访时间5~11年,平均7.5±2.0年,受累椎体2~4个。所有患儿分别于术后1周、3、6、12个月行X线检查,随后每年行X线检查一次,测量后凸Cobb角,同时观察有无植骨块移位、松动、塌陷以及有无后凸畸形发生,记录患儿术前、术后1周及每次复查时的Frankel分级、后凸角、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对于随访超过5年的患儿(19例)行高分辨率三维CT扫描通过Bridwell分级评估植骨块融合情况。结果: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结核复发,未发现钉棒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ESR、CRP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3例,术后1周时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例,E级14例,末次随访时D级1例(术前B级),E级18例,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后凸角平均41.32°±13.19°,术后即刻后凸角度平均9.74°±5.80°,即刻矫正率76.4%,末次随访后凸角平均12.32°±6.40°,平均丢失2.58°±0.60°,末次随访时矫正度数为29.0°±8.9°,矫正率为70.1%,术后即刻后凸角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后凸角与术后即刻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9例患儿植入的同种异体骨的上下两端及后方的附件均与周围骨形成骨性连接,Bridwell分级1级融合;2例发生骨块下端轻度塌陷但形成骨痂且有骨小梁通过植骨接触面并且无明显植骨块松动及移位,1例出现局部轻度后凸畸形,但无神经损害及局部疼痛。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重建的方法治疗儿童胸腰椎结核导致的椎体破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中、远期随访观察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胸腰椎结核 儿童 椎体破坏 椎弓根螺钉 同种异体大块骨块 中长期随访
原文传递
纳米银局部给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晶 唐钦 +4 位作者 邓露 王孝宾 盖景颖 王明 杨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4-378,共5页
目的:建立合适的脊柱化脓性感染动物模型,探讨纳米银局部给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疗效,以及局部给药后纳米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椎间隙接种建立兔的脊柱化脓性感染模型。建模成功后连续2周每日局部给予... 目的:建立合适的脊柱化脓性感染动物模型,探讨纳米银局部给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疗效,以及局部给药后纳米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椎间隙接种建立兔的脊柱化脓性感染模型。建模成功后连续2周每日局部给予不同剂量的纳米银水溶液,分实验组A[0.1 mg/(kg.d)],实验组B[1 mg/(kg.d)]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感染部位的影像学和组织学改变。再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实验动物重要脏器的银含量,分析纳米银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100 CFU/mL)能100%诱导出脊柱的化脓性感染。1 mg/kg剂量纳米银能有效地抑制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发生,有效率为75%;而0.1 mg/kg剂量纳米银抑制脊柱化脓性感染发生的效果不明显,有效率仅为25%。高浓度(1 mg/kg)纳米银会在脊髓、肝、肾、脾、睾丸产生蓄积,低浓度(0.1 mg/kg)纳米银仅在脊髓产生蓄积。结论:纳米银局部连续给药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脊柱的化脓性感染,但在动物体内会产生蓄积作用,并且与给药浓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化脓性脊柱炎 抗菌剂 生物安全性
下载PDF
腰椎后路单节段自体附件骨椎间融合术后中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飞平 李晶 +2 位作者 李如求 盖景颖 王孝宾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7期1280-1283,共4页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单节段椎间融合术应用自体附件骨融合的融合率及术后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在本院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单节段椎间植入自体附件骨融合术,并且获得完整随访的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单节段椎间融合术应用自体附件骨融合的融合率及术后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在本院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单节段椎间植入自体附件骨融合术,并且获得完整随访的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访获得其术前、术后1年、3年、5年的影像学资料和术后康复情况资料,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邻近节段退变(ASD)情况,并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D进行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年融合率为88.89%,术名3年融合率94.44%,术后5年融合率为97.22%;术后5年部分患者遗留腰部僵硬、下坠感、腰痛等不适症状,发生率16.67%;术后1年、3年、5年0DI评分比术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术后1年、3年、5年的0DI评分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年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33.33%,具有相应症状、体征及0DI评分增加的ASD发生率为5.56%。【结论】应用后路自体附件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融合率高,术后中远期ODI评分临床效果好;术后5年ASD多是影像学上的变化,而与临床疗效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下载PDF
脊柱肉状瘤病的外科治疗
20
作者 李晶 盖景颖 +3 位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王冰 卢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95-898,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肉状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例椎体肉状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脊柱肉状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均以病变区域的疼痛起病并呈进行性加重,4例伴有神经损害症状。影像学检... 目的:探讨脊柱肉状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例椎体肉状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脊柱肉状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均以病变区域的疼痛起病并呈进行性加重,4例伴有神经损害症状。影像学检查示多个椎体骨质破坏,其他器官系统未发现病灶。因进行性加重的椎体破坏、脊柱不稳和/或神经症状均接受了前路病椎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予以类固醇激素治疗。围手术期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椎体肉状瘤病。随访时间12~52(中位数26)个月,患者随访期间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为7~10(中位数8)分,术后半年随访时降至0~4(中位数2)分。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非手术病变部位的骨质呈硬化表现,无复发病例。结论:对于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脊柱不稳和/或神经症状的脊柱肉状瘤病患者,进行外科干预联合类固醇激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肉状瘤病 手术治疗 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