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ResNet和特征工程的QAR数据预测方法
1
作者 潘卫军 尹子锐 +1 位作者 冷元飞 王安鼎 《计算机仿真》 2024年第2期34-37,73,共5页
为解决QAR数据存在的数据缺失、数据异常等问题,提出一种将神经网络模型与特征工程相结合的方法,用于实现对飞机的QAR数据中飞行状态参数的精准预测。首先通过引入ResNet(残差神经网络)模型大幅加深了预测网络模型的深度,同时缓解了深... 为解决QAR数据存在的数据缺失、数据异常等问题,提出一种将神经网络模型与特征工程相结合的方法,用于实现对飞机的QAR数据中飞行状态参数的精准预测。首先通过引入ResNet(残差神经网络)模型大幅加深了预测网络模型的深度,同时缓解了深层网络带来的梯度消失/爆炸问题,完成了预测精度的一次提升。之后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与随机森林相结合的特征提取方法提取训练特征,训练后得到更加精确的预测模型,完成了预测精度的二次提升。结果表明,特征工程与模型优化相结合的处理方法更加精确、高效,为QAR缺失数据补充和QAR数据异常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提升了数据的质量,可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工程 相关系数 随机森林
下载PDF
考虑速度变化的飞机尾流间隔动态缩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卫军 尹子锐 +1 位作者 罗玉明 王安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23-3130,共8页
针对现有的静态尾流间隔缩减研究没有考虑进近阶段前后机速度变化这一缺点,提出一种进近阶段动态尾流间隔缩减研究方法。首先,对前后机进近阶段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Broadcast,ADS-B)数据进行分析,提... 针对现有的静态尾流间隔缩减研究没有考虑进近阶段前后机速度变化这一缺点,提出一种进近阶段动态尾流间隔缩减研究方法。首先,对前后机进近阶段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Broadcast,ADS-B)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数据中的速度参数,并按速度变化趋势进行精细化分段。然后,基于前机尾流模型以及后机响应模型对不同分段的后机在ICAO(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规定间隔下遭遇尾流时的升力变化、滚转力矩以及滚转力矩系数,并与安全指标进行对比,以验证安全性。最后,根据临界安全指标计算得到不同时刻前后机的最小尾流间隔。结果表明:按动态间隔缩减计算方法计算的最小间隔比ICAO的间隔标准缩减了44.5%,比静态缩减后的最小间隔缩减了11.3%;在后机开始减速时刻,动态方法计算的最小间隔比静态方法计算的结果更大,静态间隔缩减方法存在间隔过度缩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尾流模型 后机响应 尾流遭遇 间隔动态缩减
原文传递
基于滚转力矩系数的尾涡简化危险区计算分析
3
作者 潘卫军 尹子锐 +2 位作者 黄园晶 王安鼎 罗玉明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7-142,190,共7页
为进一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飞行效率,提出了一种尾涡简化危险区的划设方法,避开这些区域可以实现飞行安全。基于飞机遭遇尾涡时的空气动力学模型,计算了飞机在不同位置遭遇尾涡时的滚转力矩;以滚转力矩系数作为安全指标,对大于滚... 为进一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飞行效率,提出了一种尾涡简化危险区的划设方法,避开这些区域可以实现飞行安全。基于飞机遭遇尾涡时的空气动力学模型,计算了飞机在不同位置遭遇尾涡时的滚转力矩;以滚转力矩系数作为安全指标,对大于滚转力矩极限值的区域进行包络,划设了尾涡简化危险区;在考虑后机自身体积的情况下,结合尾涡自身的演化、运动特性以及不同的侧风条件,对遭遇尾涡时的危险概率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尾涡简化危险区的侧向和垂向边界会随着尾涡的演化而减小,且远涡阶段比近涡阶段减小速度更快。对于初始环量为500 m2/s的尾涡,尾涡在自身的下沉作用下经过约11.6 s后,后机可完全脱离尾涡危险区;4.48 m/s的侧风可对危险区在侧向产生相同的作用,速度更大的侧风可使后机完全脱离尾涡危险区的时间进一步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流遭遇 空气动力学模型 滚转力矩系数 简化危险区 尾流间隔
下载PDF
时间间隔标准下的飞机混合起降仿真
4
作者 潘卫军 尹子锐 +1 位作者 王安鼎 吴天祎 《舰船电子工程》 2023年第4期89-91,103,共4页
前后两机间的间隔是影响跑道容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静态间隔标准被认为过于保守,如何动态地建立前后机间隔成为了研究热点。基于时间的间隔标准(Time Based Separation,TBS)是一种新型的动态间隔标准,针对以往的TBS研究只考虑进近... 前后两机间的间隔是影响跑道容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静态间隔标准被认为过于保守,如何动态地建立前后机间隔成为了研究热点。基于时间的间隔标准(Time Based Separation,TBS)是一种新型的动态间隔标准,针对以往的TBS研究只考虑进近阶段的缺点,论文将其与混合起降模型结合起来,建立了TBS标准下的混合起降跑道容量模型,并加入了逆风这一天气条件进行了飞机混合起降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运行TBS时的跑道容量在无风条件下可提升4.1%,在25kn的逆风条件下可提升15.2%,TBS标准相比于传统的DBS标准具有巨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S 混合起降 逆风 跑道容量
下载PDF
BET流动法测固体比表面积实验的改进
5
作者 王安鼎 陈小娟 +1 位作者 朱远飞 杨洋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1-234,287,共5页
多层吸附(BET吸附)理论作为本科实验课的固体比表面积测定原理,通常应用于流动法测固体样品比表面的实验。实验中,吸附剂的支撑材料——玻璃纤维丝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细微玻璃纤维在空气中飘浮,对师生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新... 多层吸附(BET吸附)理论作为本科实验课的固体比表面积测定原理,通常应用于流动法测固体样品比表面的实验。实验中,吸附剂的支撑材料——玻璃纤维丝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细微玻璃纤维在空气中飘浮,对师生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新型多功能材料——聚四氟乙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易加工、可重复利用等性能已被应用于一些特殊场合。基于对师生安全的考虑,选用了聚四氟乙烯塑料丝替代玻璃纤维丝作为吸附剂的支撑材料。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聚四氟乙烯的BET吸附实验数据稳定可靠,而且安全环保,测试方法简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 BET法测定比表面 流动吸附法 单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