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患者调节血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冯翔 姜睿 +3 位作者 王少也 许建屏 杨研 潘世伟 《心脏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415-417,429,共4页
目的对比匹伐他汀(2 mg)和阿托伐他汀(20 mg)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血脂控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单中心非盲随机对照的方式对196位受试者开展为期12周的临床研究。结果术后12周匹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的总胆固醇(TC),... 目的对比匹伐他汀(2 mg)和阿托伐他汀(20 mg)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血脂控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单中心非盲随机对照的方式对196位受试者开展为期12周的临床研究。结果术后12周匹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较基线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基线水平有所升高(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1周时,两组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及肌酸激酶(CK)较基线水平均有所升高,但阿托伐他汀组的ALT及CK较匹伐他汀组更高;术后12周匹伐他汀组的ALT,AST及CK较基线水平无显著变化,阿托伐他汀的ALT及CK较基线水平增高,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2 mg匹伐他汀与20 mg阿托伐他汀有相似的降低TC,LDL-C,TG及升高HDL-C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脂
原文传递
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少也 张健 +3 位作者 王永 李光鑫 段志泉 辛世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总结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LDVT)的诊断治疗经验、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988至2009年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收诊治的急性ULDVT患者。以10年为界分为两组,前10年为Ⅰ组、后10年为Ⅱ组,对两组患者... 目的总结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LDVT)的诊断治疗经验、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988至2009年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收诊治的急性ULDVT患者。以10年为界分为两组,前10年为Ⅰ组、后10年为Ⅱ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结果及预后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本组共28例患者,Ⅰ组9例,Ⅱ组19例。急性ULDVT占同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8.1%。其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14例,平均46.1岁,17例发生于左上肢,11例发生于右上肢。8例(28.6%)为上肢深静脉穿刺置管后发生,13例(46.4%)为肿瘤患者。两组病例在原发病以及危险因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Ⅱ组中的由于恶性肿瘤或其他因素导致的ULDVT的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Ⅰ组,并且相对于Ⅰ组患者预后较差。本组病例7例PT值延长,9例HB值升高。本组患者均经彩超检查后确诊,确诊后予以溶栓、抗凝、祛聚治疗,1例为介入置管溶栓治疗,其余均经外周静脉给药。急性期治疗后改用口服华法林治疗维持6个月。所有患者均病情改善良好,症状明显缓解出院。平均随访2.2年,复发2例,1例肺梗塞,6例死亡。结论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远低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血液高凝状态如肿瘤、静脉置管等为形成诱因。临床表现结合彩超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及时的进行溶栓、抗凝、祛聚治疗效果明显,后续的口服抗凝可预防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 静脉 血栓
原文传递
炎性腹主动脉瘤与动脉硬化性腹主动脉瘤临床特点及远期疗效对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少也 张健 +3 位作者 尹鸣镝 王永 段志泉 辛世杰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04-1106,共3页
目的总结炎性腹主动脉瘤(inflammatory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iAAA)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1988-2008年间412例腹主动脉瘤(AAA)病人中择期手术的11例iAAA(2.7%)的临床资料,并选择与11例iAA... 目的总结炎性腹主动脉瘤(inflammatory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iAAA)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1988-2008年间412例腹主动脉瘤(AAA)病人中择期手术的11例iAAA(2.7%)的临床资料,并选择与11例iAAA病人年龄、性别及术前危险因素等相匹配的33例动脉硬化性腹主动脉瘤(aAAA)病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iAAA病人与aAAA病人相比,临床症状明显(100%vs.42.4%,P=0.001)、瘤体直径显著增大[(7.4±0.7)cmvs(.6.3±0.9)cm,P=0.006]、术前的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升高[(44.5±9.1)mm/hvs.(11.4±5.4)mm/h,P<0.05]。两组病例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方面,iAAA病人明显要长于aAAA病人[(308±36)minvs(.224±46)min,P<0.05],但腹主动脉阻断时间两组基本相同[(41.5±6.2)minvs(.41.8±6.2)min,P=0.92]。两组病人5年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1)。结论临床诊治过程中iAAA面临诸多挑战,但iAAA仍可以按aAAA一样处理,其远期治疗结果与aAAA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腹主动脉瘤 动脉硬化性腹主动脉瘤
原文传递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部置管溶栓与外周静脉溶栓的比较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永 张健 +2 位作者 王少也 段志泉 辛世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1-513,共3页
目的 比较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局部及外周静脉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间收治的2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A、B两组.A组为经股深静脉置管抗凝溶... 目的 比较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局部及外周静脉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间收治的2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A、B两组.A组为经股深静脉置管抗凝溶栓治疗患者,共71例,左侧47例,右侧20例,双侧4例;B组为经外周静脉抗凝溶栓治疗的患者,共154例,左侧121例,右侧27例,双侧6例.通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测量下肢周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治疗3 d后好转率优于B组患者(94.4%比69.5%,P<0.01).治疗7 d后,A组的治愈率虽然优于B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9%比75.3%,P>0.05).治疗后平均随访(43±18)个月,两组的并发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静脉置管局部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优于经外周静脉给药,但两种方法的中远期治疗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腔静脉滤器 投药途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