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蒲公英和鱼腥草粗多糖对小鼠DSS诱导性肠炎的功能恢复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帅珂 吕英杰 +4 位作者 张月鹏 丁壮 韩军 郭尚敬 陈芳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1期79-84,共6页
研究蒲公英和鱼腥草粗多糖的体外抑菌作用及对小鼠DSS诱导性肠炎的恢复和对肝肾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提取物中粗多糖的含量;利用滤纸片法研究粗多糖提取液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分别配50 g/... 研究蒲公英和鱼腥草粗多糖的体外抑菌作用及对小鼠DSS诱导性肠炎的恢复和对肝肾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提取物中粗多糖的含量;利用滤纸片法研究粗多糖提取液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分别配50 g/L的蒲公英和鱼腥草粗多糖溶液,对DSS诱导性肠炎小鼠进行灌胃处理,随后观察粪便形态、测量小鼠体重、AST、ALT、Cr、Bun酶活等指标.结果:蒲公英和鱼腥草粗多糖提取物中多糖含量分别为76.1%和73%;粗多糖溶液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能有效促进小鼠DSS诱导性肠炎的恢复;粗多糖对DSS诱导性肠炎小鼠的肝肾代谢相关酶AST、ALT、Cr、Bun的数值均有下调作用.结论:两种中药材的粗多糖可以改善小鼠的肠炎症状并对肝肾毒性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鱼腥草 粗多糖 抑菌 肠炎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的肝肾毒性分析及其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吕英杰 王帅珂 +4 位作者 吴苹 李晓静 韩军 郭尚敬 陈芳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41,共7页
研究高脂饮食和雷公藤红素处理对小鼠肠道菌群及肝肾毒性的影响。用普通鼠粮和高脂鼠粮喂养小鼠,雷公藤红素高、中、低剂量组干预。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的肠道菌群,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肌酐(Cr)、血尿素氮(... 研究高脂饮食和雷公藤红素处理对小鼠肠道菌群及肝肾毒性的影响。用普通鼠粮和高脂鼠粮喂养小鼠,雷公藤红素高、中、低剂量组干预。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的肠道菌群,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肌酐(Cr)、血尿素氮(Bun)含量。研究表明高脂饮食和雷公藤红素处理显著影响了小鼠肠道菌群构成,高脂饮食会显著降低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雷公藤红素处理可提高高脂饮食小鼠的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并且富集Ruminiclostridium和Anaerotruncus属菌,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Ruminiclostridium菌和Anaerotruncus菌含量分别增加51.26%、-44.62%、69.98%和62.45%、28.73%、17.86%。在100μg/kg^400μg/kg的雷公藤红素处理剂量下,AST、ALT活力值及Cr、Bun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说明高脂饮食和雷公藤红素处理显著影响了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并且雷公藤红素在100μg/kg^400μg/kg的处理剂量下未见显著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雷公藤红素 肠道菌群 肝肾毒性
下载PDF
鱼腥草多酚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董晶 王帅珂 +4 位作者 吴苹 王硕 刘晋倩 冀芦沙 陈芳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13,229,共8页
该研究探讨了鱼腥草多酚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改善效果。50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鱼腥草多酚低、中、高剂量组。使用浓度为3.5%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溶液连续灌胃9 d制备小鼠肠炎模型。造模后第... 该研究探讨了鱼腥草多酚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改善效果。50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鱼腥草多酚低、中、高剂量组。使用浓度为3.5%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溶液连续灌胃9 d制备小鼠肠炎模型。造模后第3 d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0 d。观察小鼠体重变化、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采用酶联法(ELISA)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IL-6),γ干扰素(IFN-γ);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肝肾生化指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分析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鱼腥草多酚干预组小鼠的便血减轻、结肠平均增加至8.35 cm(低剂量组)、9.53 cm(中剂量组)、10.87 cm(高剂量组)。DAI指数分别降低了29.83%、46.45%、54.82%。血清中TNF-α、IL-1β、IL-6、IFN-γ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同时,鱼腥草多酚各剂量组降低了ALT、AST、Cr、BUN水平(p<0.05)。鱼腥草多酚可以有效改善DSS诱导KM雄性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降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活性物 溃疡性结肠炎 葡聚糖硫酸钠 炎症因子
下载PDF
鱼腥草多糖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苹 刘晋倩 +5 位作者 董晶 王硕 范宗强 李震 王帅珂 陈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362-369,共8页
目的:探究鱼腥草多糖(Houttuynia cordata polysaccharides,HCP)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n=10),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鱼腥草低剂量组、鱼腥草高剂量组和柳氮磺胺吡... 目的:探究鱼腥草多糖(Houttuynia cordata polysaccharides,HCP)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n=10),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鱼腥草低剂量组、鱼腥草高剂量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阳性药物对照组。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水溶液让小鼠自由饮用9 d,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建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自由饮用蒸馏水,鱼腥草多糖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1、2 g/kg/d鱼腥草多糖溶液,阳性药物组灌胃柳氮磺胺吡啶9 mg/kg/d,连续干预6 d。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切片,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16S rRNA系统测序技术检测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研究鱼腥草多糖对小鼠结肠炎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鱼腥草多糖组能够显著的降低DAI评分(P<0.05),减少结肠组织溃疡面积,显著性降低TNF-α、IL-1β、IL-6、IFN-γ的水平(P<0.01)和ALT、AST、CR、BUN的含量(P<0.05,P<0.01),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结论:鱼腥草多糖可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症状,其作用效果可能与改善肠道黏膜环境、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多糖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肠道菌群
下载PDF
生防芽孢杆菌对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闫杨 刘月静 +5 位作者 王帅珂 曲辉 范治平 韩军 程文静 陈芳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108-111,共4页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3株对黄瓜枯萎病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579、Bacillus subtilis 2-1、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9-2对黄瓜根际土壤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的施入能明显提高黄瓜根...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3株对黄瓜枯萎病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579、Bacillus subtilis 2-1、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9-2对黄瓜根际土壤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的施入能明显提高黄瓜根际土壤中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几丁质酶和脲酶等4种与土壤肥力相关酶的活性。其中,生防菌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其次为拮抗处理和空白对照处理,病原菌处理的酶活性最低。因此,生防菌处理不仅对黄瓜具有防病促生长的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土壤关键酶活性,增加土壤肥力,为今后生态环保型生防菌剂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芽孢杆菌 土壤酶活性 黄瓜枯萎病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基于咪唑并吡啶pH探针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月鹏 陈芳 +2 位作者 黄珂 王帅珂 王瑞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7-391,共5页
为了得到适用于极酸性环境的pH荧光探针,选用咪唑并[1,2-a]吡啶类化合物作为受体,以双键作为桥梁连接供电体吩噻嗪,设计合成了化合物10-(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3-(2-(2-苯基咪唑并[1,2-a]吡啶-7-基)乙烯基)-10H-吩噻嗪。pH滴定实验表... 为了得到适用于极酸性环境的pH荧光探针,选用咪唑并[1,2-a]吡啶类化合物作为受体,以双键作为桥梁连接供电体吩噻嗪,设计合成了化合物10-(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3-(2-(2-苯基咪唑并[1,2-a]吡啶-7-基)乙烯基)-10H-吩噻嗪。pH滴定实验表明,随着体系中pH值的降低(7.0~0.4),化合物在399nm的紫外吸收强度逐渐降低,在419nm的紫外吸收强度逐渐增强,在573nm处的荧光发射峰强度随pH值的降低而逐渐减弱。此外,该化合物的解离常数pKa为3.07。实验数据表明,该化合物可作为一种新型的pH荧光探针适用于极酸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探针设计与构建 咪唑并[1 2-a]吡啶 PH荧光探针 紫外吸收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 极酸性环境
下载PDF
鼠李糖乳杆菌肠溶性微胶囊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月静 闫杨 +3 位作者 王帅珂 丁壮 韩军 陈芳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4期34-40,共7页
益生菌在储存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热,氧和湿度)高度敏感,加之胃肠液的破坏作用,导致益生菌到达肠道后活菌数大大降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益生效果.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LactobacillusrhamnosusL427)是由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益生菌菌株,为... 益生菌在储存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热,氧和湿度)高度敏感,加之胃肠液的破坏作用,导致益生菌到达肠道后活菌数大大降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益生效果.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LactobacillusrhamnosusL427)是由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益生菌菌株,为提高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到达肠道后的存活率,采用微胶囊技术对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进行微囊化.以海藻酸钠和刺云实胶为壁材,采用挤压法制备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微胶囊,以活菌数和包埋产率为评价指标,探究其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确定了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微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刺云实胶浓度0.5%,氯化钙浓度0.3mol/L,菌液-壁材体积比1:6;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所得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微胶囊的活菌数达4×108 CFU/g,包埋产率为94.51%.经模拟胃液处理1.0h后存活率为54%,在模拟肠液中处理1.5h后释放菌体完全,为7.64log(CFU/g),表明该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胃酸环境耐受性和肠溶性.为该菌剂的工业化生产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 微胶囊 包埋产率 肠溶性 胃酸耐受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