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F bFGF C-myc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中的作用及相关性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康敏 孙亚丽 +5 位作者 黄莺 靳耀锋 康安静 孙润芹 杨军 张镁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1,39,共4页
目的 探讨VEGF、bFGF、C- myc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32例增生期和 38例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VEGF、bFGF、C- myc。结果 VEGF、bFGF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均为 100%,而在消退期血管... 目的 探讨VEGF、bFGF、C- myc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32例增生期和 38例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VEGF、bFGF、C- myc。结果 VEGF、bFGF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均为 100%,而在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73. 68%, 84. 21%,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1)。C -myc在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为 100%,明显高于增生期血管瘤 81. 2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1)。Spearman相关分析,VEGF与bFGF在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呈正相关(rs=0.523,P<0.01; rs=0.541,P<0. 01),而C -myc和VEGF在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呈负相关(rs=-0.413,P<0.05;rs=-0.472,P<0. 01)。C- myc与bFGF在增生期血管瘤中呈负相关(rs=-0.475,P<0. 01),在消退期血管瘤中无相关性(rs=-0.229,P>0. 05)。结论 VEGF,bFGF,C- myc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bFGF共同促进血管瘤增生,而C- myc与血管瘤增生、消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C-MYC 婴幼儿 血管瘤
下载PDF
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尿液中bFGF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康敏 王原 +5 位作者 强雷 张宪生 李鹏 王香玲 王小莉 李恭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41-643,共3页
目的探讨尿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浓度,以鉴别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对血管瘤进行分期。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9例增生期血管瘤、24例消退期血管瘤、12例血管畸形患儿和10例对照婴幼儿尿液中bFGF浓度。结果增生期血管瘤患... 目的探讨尿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浓度,以鉴别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对血管瘤进行分期。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9例增生期血管瘤、24例消退期血管瘤、12例血管畸形患儿和10例对照婴幼儿尿液中bFGF浓度。结果增生期血管瘤患儿尿液中bFGF浓度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与对照组之间尿液中bFGF浓度的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用ELISA法测定尿液中bFGF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划分血管瘤分期及监测治疗效果提供客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血管畸形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下载PDF
婴幼儿血管瘤中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康敏 马莉 +4 位作者 靳耀峰 王原 孙润芹 黄莺 孙亚丽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29-631,共3页
目的检测婴幼儿血管瘤中P53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第4~6外显子突变,以探讨p53基因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66例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情况,用PCR-SSCP技术分析筛选并经测序,检测了25例婴... 目的检测婴幼儿血管瘤中P53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第4~6外显子突变,以探讨p53基因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66例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情况,用PCR-SSCP技术分析筛选并经测序,检测了25例婴幼儿血管瘤中p53基因外显子4~6的变化情况。结果 P53蛋白着色部位在肥大细胞胞浆内。增生期血管瘤中着色的肥大细胞数为31.18±9.08/HPF,高于消退期血管瘤14.05±6.42/HPF,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p53基因第4外显子PCR产物电泳条带异常者16例,经测序后发现14例为错义突变。第5、6外显子PCR产物中电泳条带异常者4例,经测序后发现1例第6外显子为同义突变。第5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 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误位可能参与了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血管瘤 P53 蛋白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小儿皮肤毛细血管瘤自然消退的演变规律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康敏 张志谦 +1 位作者 孙润芹 苏宝山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38-139,共2页
本文观察了90例小儿皮肤毛细血管瘤的组织形态,其中消退期64例的主要组织学特点是瘤组织的主质消退,间质增生,AgNOR和肥大细胞计数均低于增生期(P<0.01)。消退的形式有两型:一型是血管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萎缩,管腔闭合、消失,纤维组... 本文观察了90例小儿皮肤毛细血管瘤的组织形态,其中消退期64例的主要组织学特点是瘤组织的主质消退,间质增生,AgNOR和肥大细胞计数均低于增生期(P<0.01)。消退的形式有两型:一型是血管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萎缩,管腔闭合、消失,纤维组织增生;另一型是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减少,脂肪组织增生浸润。在Ⅰ期消退中。两种形式消退的发生率及量无明显差异。在Ⅱ、Ⅲ期消退中90%(27/30)是以第二种形式消退为主。消退率和消退范围均与病程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肿瘤 自然消退 儿童
下载PDF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发生发展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康敏 孙润芹 +1 位作者 黄莺 靳耀锋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53-455,共3页
目的 观察小儿皮肤血管瘤增生消退过程中细胞增生和凋亡状态 ,以探讨小儿血管瘤发生发展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和TUNEL检测 5 8例不同阶段血管瘤组织中PCNA增殖指数 (PI)和凋亡指数 (AI)。结果 增生期血管瘤PI明显高于消退期 ... 目的 观察小儿皮肤血管瘤增生消退过程中细胞增生和凋亡状态 ,以探讨小儿血管瘤发生发展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和TUNEL检测 5 8例不同阶段血管瘤组织中PCNA增殖指数 (PI)和凋亡指数 (AI)。结果 增生期血管瘤PI明显高于消退期 ,AI显著低于消退期 (P <0 .0 5 )。消退Ⅰ、Ⅱ、Ⅲ期PI逐渐降低 ,AI逐渐增高 ,除Ⅱ、Ⅲ期AI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 ,其余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I/PI在消退期明显高于增生期 ,在消退Ⅰ、Ⅱ、Ⅲ期随着病变发展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小儿皮肤血管瘤发生发展与细胞增生、凋亡有关。凋亡指数增高可作为血管瘤自然消退的早期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皮肤血管瘤 发生发展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凋亡相关基因C-myc,bcl-2,p53在小儿血管瘤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康敏 黄莺 +4 位作者 靳耀锋 康安静 孙润芹 杨军 张镁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80-582,共3页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C-myc,bcl-2,p53与血管瘤增生、消退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增生期血管瘤、35例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Cmyc,bcl2和P53蛋白。结果Cmyc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为80.65%,而在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均呈阳性...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C-myc,bcl-2,p53与血管瘤增生、消退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增生期血管瘤、35例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Cmyc,bcl2和P53蛋白。结果Cmyc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为80.65%,而在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均呈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bcl2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为83.87%,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45.71%(P<0.01)。P53蛋白主要定位于血管瘤中的肥大细胞。增生期血管瘤中P53着色的肥大细胞数31.18±9.08/HPF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14.05±6.42/HPF(P<0.01)。结论凋亡相关基因Cmyc,bcl2,p53与小儿血管瘤增生、消退密切相关,且在血管瘤增生、消退的不同时期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血管瘤 C-MYC BEL-2 P53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康敏 王原 +2 位作者 康安静 苏宝山 强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1-383,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及胃肠外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了53例GIST的CD117、CD34、SMA、Desmin和S-100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53例间质瘤中梭形细胞型38例,上皮样细胞型6例,混合型9... 目的探讨胃肠道及胃肠外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了53例GIST的CD117、CD34、SMA、Desmin和S-100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53例间质瘤中梭形细胞型38例,上皮样细胞型6例,混合型9例;良性9例,交界性20例,恶性24例;9例良性间质瘤,8例发生在胃,而肠和胃肠外间质瘤仅1例良性。CD117、CD34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45%及77.36%。结论GIST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CD117和CD34同时检测有助于GIST的诊断;肠和胃肠外GIST的恶性潜力较胃GIST高;GIST良恶性的评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核分裂的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特征
下载PDF
C-erbB-1及C-erbB-2癌基因蛋白在外阴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康敏 苏宝山 +3 位作者 黄莺 陈晓黎 刘恩让 薛翔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33-334,共2页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B1、CerbB2和外阴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132例外阴病变中原癌基因CerbB1和CerbB2的表达。结果:两种癌基因在正常皮肤、外阴各型营养不良...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B1、CerbB2和外阴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132例外阴病变中原癌基因CerbB1和CerbB2的表达。结果:两种癌基因在正常皮肤、外阴各型营养不良、不典型增生和鳞癌中的表达不同(P<0.05)。在各级鳞癌中表达则相反。结论:提示CerbB1和CerbB2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癌变和鳞癌生长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bB-1 癌基因 C-ERB-2 外阴肿瘤 癌前病变
下载PDF
小儿皮肤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康敏 孙润芹 +1 位作者 苏宝山 黄莺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11-213,共3页
小儿血管瘤可以自然消退逐渐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证实和肯定。但关于小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各家标准和意见不一[1~3]。我们详细观察分析了199例小儿血管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利于诊断和临床治疗。材料和方法对我... 小儿血管瘤可以自然消退逐渐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证实和肯定。但关于小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各家标准和意见不一[1~3]。我们详细观察分析了199例小儿血管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利于诊断和临床治疗。材料和方法对我院1986年~1996年手术切除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皮肤血管瘤 血管畸形 鉴别诊断 病理
下载PDF
幼儿喉部尖锐湿疣6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康敏 康安静 +1 位作者 苏宝山 徐晖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16-217,共2页
关键词 儿童 幼儿 喉部 尖锐湿疣 诊断
下载PDF
胃癌中内分泌细胞及其意义
11
作者 王康敏 李秀林 +1 位作者 苏宝山 申富坤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455-457,465,共4页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48例胃癌进行胃泌素、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标记。结果胃泌素阳性14例(29.2%),生长抑素阳性9例(18.7%),两者均阳性者6例(12.5%)。未分化腺癌中内分泌细胞阳性率较高分化腺癌高。胃泌素阳性组其浆膜浸...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48例胃癌进行胃泌素、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标记。结果胃泌素阳性14例(29.2%),生长抑素阳性9例(18.7%),两者均阳性者6例(12.5%)。未分化腺癌中内分泌细胞阳性率较高分化腺癌高。胃泌素阳性组其浆膜浸润率13/14例(92.9%),淋巴结转移率11/14例(78.5%),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生长抑素阳性组浆膜浸润率6/9例(66.7%),淋巴结转移率4/9例(44.4%),与阴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胃泌素有促进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癌细胞生长愈活跃,其侵袭能力愈强,转移率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内分泌细胞 胃泌素
下载PDF
肾外Wilms’瘤(附2例报告)
12
作者 王康敏 张志谦 《陕西医学杂志》 CAS 1992年第8期493-494,F003,共3页
肾外Wilms’瘤非常罕见。文中报告2例,皆位于腹膜后,并经手术切除,探查肾脏均正常。瘤组织结构与肾内Wilms’瘤相同。还对该瘤的组织发生和诊断进行了讨论,认为肾外Wilms’瘤来源于:①迷路的后肾组织;②迷路的中肾组织;③畸胎瘤。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病理学 诊断
下载PDF
妊娠期乳腺增生的细胞形态学
13
作者 王康敏 张志谦 《陕西医学杂志》 CAS 1991年第9期554-555,共2页
针吸细胞学检查法是一种简便、迅速、安全、经济、诊断正确率较高的方法。近几年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特别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更为常用,但关于妊娠期乳腺增生的细胞形态报告甚少。
关键词 乳腺增生 妊娠期 细胞形态学
下载PDF
内镜下Toluidine Blue和Lugol’s Solution双重染色在食管早期癌和浅表癌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0
14
作者 邓登豪 朱海杭 +3 位作者 罗金燕 张军 王康敏 左红梅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21-23,共3页
目的 :为评价内镜下甲体胺兰和卢戈氏液双重染色在食管早期癌和浅表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10 8例食管癌可疑患者进行食管粘膜双重染色 ,对TB染色区和LS不染色区 (以下简称为目标区 )进行活检病理诊断 ,癌组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结... 目的 :为评价内镜下甲体胺兰和卢戈氏液双重染色在食管早期癌和浅表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10 8例食管癌可疑患者进行食管粘膜双重染色 ,对TB染色区和LS不染色区 (以下简称为目标区 )进行活检病理诊断 ,癌组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结果 :染色后病理诊断结果 :常规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进展期癌 10例 ,有粘膜粗糙感 2 1例 ,小片状粘膜剥脱 7例 ;染色病理诊断后发现原位癌 1例 ,浅表癌 5例 ,10例食管癌发现跳跃灶 2例 ,异型增生 15例 ,单纯增生和慢性炎 37例 ,放疗后复查发现 2例 ;10 8例患者 (48例有症状 ,6 0例无症状 )总染色阳性率 5 7.4% ,其中早期癌阳性率为 5 .5 % ,异型增生的阳性率为 13.8% ,有症状组总阳性率 79.1%高于无症状组 40 % (P <0 .0 1) ,其中癌的检出率有症状组 10 .4%高于无症状组 1.6 % (P <0 .0 5 ) ,不典型增生检出率有症状组 2 2 .9%高于无症状组 6 .6 % (P <0 .0 5 )。结论 :内镜下双重染色有助于食管早期癌、表浅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并有助于指导食管癌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染色 食管早期癌 浅表癌 癌前病变 诊断
下载PDF
组织芯片技术在原位杂交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军 王康敏 +2 位作者 苏宝山 黄莺 赵世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44-344,共1页
关键词 组织芯片技术 原位杂交 应用 肿瘤 端粒 末端转移酶
下载PDF
胆管损伤愈合过程中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3
16
作者 徐军 耿智敏 +4 位作者 刘青光 向国安 刘效恭 韩庆 王康敏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6期1497-1500,共4页
目的 探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 .方法 建立犬胆总管损伤修复动物模型后 ,于术后 3d,1 ,3wk,3,6mo取材分别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观察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 目的 探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 .方法 建立犬胆总管损伤修复动物模型后 ,于术后 3d,1 ,3wk,3,6mo取材分别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观察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中的表达强度、阳性细胞数和组织分布 .结果 光、电镜显示 :炎性渗出期较长 ,胆道粘膜上皮愈合较慢 ,瘢痕组织细胞持续增生活跃 ,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 ,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杂乱 .肌成纤维细胞 (MFB)功能活跃 ,持续存在于整个愈合过程中 .免疫组化 :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中表达较强 ,且持续较长时间 .MΦ阳性主要表达于胆道粘膜下固有层 ;TGF-β1 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MΦ及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和细胞膜 ;α- SMA表达于 MFB质、平滑肌组织 .结论 胆管愈合方式属于过度愈合 ;MFB功能活跃 ,持续存在 ,是导致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原因 ;MΦ、TGF- β1 及 α- SMA高表达是造成胆管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损伤 愈合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应用组织芯片和ISH技术检测人体多种肿瘤中hTER mRNA和hTERT mRNA的表达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军 王康敏 +2 位作者 苏宝山 黄莺 赵世平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6-238,254,共4页
目的 探讨组织芯片技术在原位杂交中的应用及hTER和hTERT在人体多种常见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自行研制的专用器具制作组织芯片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 (ISH)检测 2 3 0例人体肿瘤和正常组织中hTER和hTERT基因的表达。结果 ①组织芯片... 目的 探讨组织芯片技术在原位杂交中的应用及hTER和hTERT在人体多种常见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自行研制的专用器具制作组织芯片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 (ISH)检测 2 3 0例人体肿瘤和正常组织中hTER和hTERT基因的表达。结果 ①组织芯片中组织样本的组织学结构完整 ,满足病理学实验要求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消耗的实验材料、试剂为普通方法的1 /2 3。②在人体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组织中 ,hTER和hTERT的表达与肿瘤的性质明显相关 (P <0 .0 0 5 )。结论 组织芯片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组织学方法 ,可广泛应用于原位杂交实验 ,并有可能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 ,hTER和hTERT表达上调有可能作为人体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组织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H技术 组织片芯 肿瘤 端粒酶 原位杂交 HTERT基因 hTER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耿智敏 徐军 +4 位作者 刘青光 向国安 刘效恭 韩庆 王康敏 《消化外科》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21-323,共3页
目的 探讨良性胆管狭窄的形成机制。方法 用28只犬建立犬胆总管损伤修复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3d、1周、3周、3月、6月取材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纵化观察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 目的 探讨良性胆管狭窄的形成机制。方法 用28只犬建立犬胆总管损伤修复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3d、1周、3周、3月、6月取材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纵化观察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中的表达强度、阳性细胞数和组织分布。结果 光镜及电镜显示:在整个胆管修复过程中炎性渗出期较长,胆道粘膜上皮愈合较慢,瘢痕组织细胞持续增生活跃,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杂乱。肌成纤维细胞(MFB)功能活跃,持续存在于整个愈合过程中。免疫组化:巨噬细胞、TGF-β1、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中表达较强,且持续较长时间。MΦ阳性主要表达于胆道粘膜下固有层;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MΦ由及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和细胞膜;α-SMA表达于MFB胞浆、平滑肌组织。MΦ、TGF-β1及α-SM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①胆管愈合方式属于过度愈合。②肌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持续存在,是导致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原因。③MΦ、TGF-β1及α-SMA高表达是造成胆管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狭窄 良性 瘢痕 病理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6,11的原位检测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莺 王康敏 +2 位作者 何长武 靳耀锋 强雷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6-248,共3页
目的 探讨组织原位检测HPV的方法。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DNA原位杂交法、PRINS(primedinsitulabeling)技术检测 3 4例尖锐湿疣 (CA)和 8例女阴假性湿疣 (pseudo condyloma)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抗原 (HPV Ag)和病毒核酸序列 (HPV DNA)... 目的 探讨组织原位检测HPV的方法。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DNA原位杂交法、PRINS(primedinsitulabeling)技术检测 3 4例尖锐湿疣 (CA)和 8例女阴假性湿疣 (pseudo condyloma)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抗原 (HPV Ag)和病毒核酸序列 (HPV DNA)。结果 尖锐湿疣组织中HPV Ag阳性率为 70 .6% (2 4/3 4) ,原位杂交法HPV (6,11) DNA阳性率为 91.2 % (3 1/3 4) ,PRINS法HPV(6,11) DNA阳性率为 10 0 % (3 4/3 4)。原位杂交法及PRINS法与免疫组化法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5 ) ;女阴假性湿疣组织中均为阴性。结论 PRINS法检测HPV DNA ,敏感快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人乳头瘤病毒 免疫组化法 原位杂交法 PRINS法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防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军 耿智敏 +4 位作者 刘青光 刘效恭 韩庆 王康敏 陈明霞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胆肠吻合愈合过程的影响 ,预防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方法 通过制作犬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模型 ,术后一周内吻合口局部应用bFGF(实验组 ) ,并与生理盐水组对照。两组术后不同时期分别取材行光...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胆肠吻合愈合过程的影响 ,预防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方法 通过制作犬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模型 ,术后一周内吻合口局部应用bFGF(实验组 ) ,并与生理盐水组对照。两组术后不同时期分别取材行光镜、电镜观察及羟脯氨酸含量分析。结果 bFGF能显著促进胆肠吻合口粘膜上皮愈合过程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收缩 ,减少瘢痕形成。结论 吻合口局部应用bFGF是预防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一种有效措施 ,其机制与bFGF能够①促进创面巨噬细胞增生、活化 ;②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③促进伤口收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吻合口狭窄 BFGF 胆肠吻合 瘢痕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