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健康风险与潜在康养效应研究进展
1
作者 范玲玲 尹立 +4 位作者 王式功 张莹 格桑顿珠 李春艳 李景鑫 《中国医药导刊》 2024年第8期755-763,共9页
相较于同纬度平原地区,高原地区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高原气候平均气温低、降水稀少且集中、相对湿度小、风速大、夏季短或无夏,冬季时期风寒效应显著、常伴有寒潮、沙尘暴、暴雪等极端天气。特别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气候暖湿化日益... 相较于同纬度平原地区,高原地区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高原气候平均气温低、降水稀少且集中、相对湿度小、风速大、夏季短或无夏,冬季时期风寒效应显著、常伴有寒潮、沙尘暴、暴雪等极端天气。特别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气候暖湿化日益明显,气候季节漂移现象更为显著,研究证实,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与海拔、停留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而适度海拔高度,适当的低压、缺氧高原气候环境,可激发人体活力,提高免疫力和身体机能。鉴于高原气候环境的特殊性以及高原地区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挖掘高原气候环境潜在的康养模式,加强高原康养医学发展建设,对于提高世居高原人群健康水平和降低移居高原人群高原病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梳理和总结高原气候环境特点、急慢性高原病表现、高原医学(包含高原康养医学)、高原气候环境的潜在康养效应的基础上,探讨高原健康风险与潜在康养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强化高原地区趋利避害的康养理念,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对高原康养医学的宣传和推广,以期为相关科技工作者和广大民众正视高原气候环境对相关人群健康的利弊影响,提高公众对高原康养医学的认知和接受度,进一步为当地气候生态环境资源的挖掘及其健康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有效保护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身心健康,助力当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气候特点 高原病 高原康养医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气象与健康交叉融合发展及其概念演进
2
作者 王式功 尹立 +3 位作者 彭浩 王嘉鑫 苏秋芳 张祥健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6期1-6,共6页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气象与健康交叉融合发展问题倍受关注。从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的引领、生物气象学发展对理论形成的贡献、殊途切入内涵趋同的探索过程等方面就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与理性提升...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气象与健康交叉融合发展问题倍受关注。从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的引领、生物气象学发展对理论形成的贡献、殊途切入内涵趋同的探索过程等方面就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与理性提升;另外,就气象与健康交叉学科发展中,尤其是作者团队新探究所提出的部分新概念进行了初步阐释,旨在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同行学者互动,促进此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大健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敏感性疾病 气候舒适偏离度 气候康养 人类气候生态位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寒潮避风港现象与气候康养资源分析
3
作者 王式功 李河利 +3 位作者 雷应朝 尹立 刘琦 李景鑫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19,共8页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的影响,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或强度不断增加,加之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北方老年候鸟人群冬季到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进行避寒旅居康养;随着国家全民大健康战略实施...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的影响,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或强度不断增加,加之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北方老年候鸟人群冬季到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进行避寒旅居康养;随着国家全民大健康战略实施力度的加大,此热潮方兴未艾。因此,有针对性地探究我国境内的寒潮避风港现象,既是大气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又是避寒康养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民生意义。基于此,本文初步梳理了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中旬期间,影响我国大范围地区的数次寒潮或强冷空气活动天气过程,东西部比较后,率先发现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川南滇北交汇区具有“寒潮避风港”现象,尤其是攀枝花地区在寒潮天气过程中能够保持气温相对稳定,日均气温变化幅度较小;与周边其他城市相比较,大部分情况下攀枝花地区的气温波动最小,变化幅度也最小。据此本文做了一点成因方面的粗浅探究,初步分析了其避寒康养气候等资源优势与挖掘潜力,其深层次的成因及其避寒康养效应与价值更值得后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避风港 川南滇北地区 避寒康养 气候资源
下载PDF
攀枝花地区气候康养资源优势及其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研究
4
作者 雷应朝 胡孟然 +5 位作者 龙怀聪 赵婉露 李永军 吕艳 林颖仪 王式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选取2010-2019年攀枝花地区气象数据,采用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法,分析攀枝花地区气候康养资源,并与南北方典型城市对比探析其优势;分析2015-2019年攀枝花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特征及其受当地同期气候... 选取2010-2019年攀枝花地区气象数据,采用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法,分析攀枝花地区气候康养资源,并与南北方典型城市对比探析其优势;分析2015-2019年攀枝花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特征及其受当地同期气候、舒适度的影响,同时与北方典型城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攀枝花地区日平均气温14.6℃~26.8℃、日平均气压876.2~885.3 hPa、相对湿度59%~74%、冬季月均日照时数217.5~247.2 h。气候上属于无冬区,具有避寒康养优势;夏季最热月在5月,而盛夏时(7-8月)比中国东部地区气候宜人,具有避暑康养优势。舒适度研究显示,当地“舒适”、“凉爽”等级天数最多,无“严寒”、“寒冷”和“冷”等级天气,多年平均年广义舒适期可达246.4天,宜居利养。当地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呈现低温效应,“舒适”、“微热”等级天气康养效果最佳,21℃~23℃气温范围及6-9月雨季气候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相对危险度(RR)研究显示,若北方候鸟人群冬季前往相对温暖的攀枝花避寒旅居,此气候趋利行为对应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次占比降低,降幅在24.62%及以上,表明攀枝花“暖冬”气候对相关候鸟人群的发病风险降低效应,即避寒康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康养资源 舒适度 呼吸系统疾病 康养效应 攀枝花
下载PDF
1971—2020年辽宁龙卷的气候特征及环境条件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袁潮 杨文艳 +2 位作者 李得勤 杨磊 王式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85-1298,共14页
为了解辽宁龙卷气候特征,基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和其他相关资料,根据“改进藤田分级”龙卷级别分类标准,对1971—2020年辽宁龙卷进行强度分类和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并对比我国辽宁与美国龙卷高发区环境背景差异,... 为了解辽宁龙卷气候特征,基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和其他相关资料,根据“改进藤田分级”龙卷级别分类标准,对1971—2020年辽宁龙卷进行强度分类和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并对比我国辽宁与美国龙卷高发区环境背景差异,分析辽宁龙卷典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971—2020年辽宁地区共记录到97个龙卷日发生龙卷105次,年均为2.1次,年平均龙卷生成密度为1.4×10^(-5)个·km^(-2),约为美国的1/10。EF2及以上级别强龙卷共记录到17次,年均出现0.3次。95%的龙卷出现在5—9月,67%出现在14—19时。EF2及以上级别强龙卷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以西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多为弱龙卷,辽宁西北部龙卷季明显早于东南部。对流有效位能和中低层风切变随季节呈反相位变化,两者的合适配置是龙卷等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前提条件。低层风暴相对螺旋度偏小是我国辽宁较美国龙卷高发区龙卷密度明显偏小的主要原因。辽宁87%的龙卷与冷涡相关,分为低层锋生主导的冷涡底部短波槽和冷涡前部型(65%)、中高空干冷气流主导的冷涡后部型(12%)以及强热力不稳定条件下中尺度近风暴环境主导的冷涡主体型(6%)。辽宁龙卷高发区典型环境条件具有以下特征:中层影响系统为冷涡,地面对应锋面气旋;龙卷常出现于低层风暴相对螺旋度中心偏西北象限,对流有效位能梯度大值区内,对应地面冷锋和干线的东侧、温度脊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时空分布 环境条件 冷涡 风暴相对螺旋度
下载PDF
2016年冬季四川盆地一次重度灰霾事件形成机制研究
6
作者 任鑫冰 杨显玉 +1 位作者 文军 王式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5-789,共15页
深入理解重度灰霾污染事件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对于区域尺度空气质量的管控以及霾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和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MAQ,结合实际观测数据,研究了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1月7日发生在四川... 深入理解重度灰霾污染事件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对于区域尺度空气质量的管控以及霾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和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MAQ,结合实际观测数据,研究了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1月7日发生在四川盆地成都地区的一次重度灰霾事件。主要分析了在此污染期间气象要素场的时间变化,PM_(2.5)浓度和通风系数的时空变化,量化了各个物理化学过程对PM_(2.5)的相对贡献以及污染源区的分布,以研究此次重污染霾事件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表明:(1)霾事件期间低温和低风速的环境条件为污染物的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2)盆地北侧的偏北气流和南侧的偏西南气流以及较低的通风系数(大气的湍流扩散能力弱)是污染物积累的主要原因,成都地区PM_(2.5)浓度在东北气流的作用下达到峰值。污染物的消散主要是因为偏北气流的加强和较高的通风系数(大气的湍流扩散能力强)。(3)此次霾事件中气溶胶过程和排放源的正贡献加强,PM_(2.5)的增加主要在夜间(平流过程和扩散过程的负贡献减弱)且增加幅度更大,使得PM_(2.5)总体上逐渐增加。(4)PSCF和CWT分析表明,在此次霾事件期间,致使成都地区PM_(2.5)浓度升高的主要气流为其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的气流,潜在的污染源区在总体上呈东北-西南向的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事件 CMAQ PM_(2.5) 成都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变温对阜南地区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宋雨润 曾胜兰 +1 位作者 王式功 钟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74-180,共7页
为探究阜南地区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与变温的关系,选取2013-2016年阜南县逐日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资料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分析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 为探究阜南地区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与变温的关系,选取2013-2016年阜南县逐日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资料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分析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阜南地区循环系统疾病高发期为春季,夏季住院人数最少。(2)日最高/最低气温24 h变温与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累积暴露-反应关系分别呈“U”型、“J”型分布,变温绝对值越高,相对危险度(RR)越高。正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即时效应,负变温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日最高气温24 h变温为11.6℃滞后3 d后RR达到最大值1.28(95%CI:1.15,1.43),日最低气温24 h变温为10.5℃在滞后1d时,RR达到最大1.45(95%CI:1.20,1.74)。(3)气温升高和降低均能增加阜南地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发病风险,正变温对疾病发病率的影响更强。女性和老年人对变温反应更敏感,在高正变温下患病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气象 医疗气象 变温 循环系统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中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197
8
作者 王式功 王金艳 +3 位作者 周自江 尚可政 杨德保 赵宗锁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3-200,共8页
利用筛选的1954~2000年中国338个站沙尘天气资料及相关气候资料,从沙尘天气区划方面着重分析研究了我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沙尘天气多发区分别位于以民丰至和田为中心的南疆盆地和以民勤至吉兰泰为中心的河西地区.不... 利用筛选的1954~2000年中国338个站沙尘天气资料及相关气候资料,从沙尘天气区划方面着重分析研究了我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沙尘天气多发区分别位于以民丰至和田为中心的南疆盆地和以民勤至吉兰泰为中心的河西地区.不同类型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范围不尽相同,其中沙尘暴主要发生在与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相联系的极干旱、干旱和半干旱区内.扬沙和浮尘天气除了在沙尘暴发生区的绝大部分地区出现外,还向其它邻近地区扩展,如扬沙可向东北地区和东南的黄淮海平原及以南地区扩展;而浮尘天气则主要向东南方向扩展,可涉及整个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之下,上风方向的中高纬地区,如北疆和东北北部地区,浮尘天气发生甚少.2)全国沙尘暴天气易发区可划分为北疆、南疆、河西、柴达木盆地、河套、东北和青藏等7个亚区.沙尘暴和浮尘在南疆区发生日数最多,而扬沙在河西区发生日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中国 扬尘 乳尘 沙尘暴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黑风暴的成因和对策 被引量:93
9
作者 王式功 杨德保 +2 位作者 金炯 徐启运 杨瑜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9-30,共12页
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气候资料分析,揭示了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指出西北地区春季4、5月份常发生黑风暴天气的宏观气候背景和下垫面条件。同时以1993年5月5日发生的黑风暴天气过程为例,探讨了造成西北地区大范围黑风暴天... 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气候资料分析,揭示了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指出西北地区春季4、5月份常发生黑风暴天气的宏观气候背景和下垫面条件。同时以1993年5月5日发生的黑风暴天气过程为例,探讨了造成西北地区大范围黑风暴天气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主要天气系统和中尺度系统。有针对性地提出预报着眼点和防灾、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黑风暴 成因 减灾对策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变化趋势初探 被引量:123
10
作者 王式功 董光荣 +2 位作者 杨德保 金炯 尚可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86-94,共9页
沙尘暴是一种重要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是土地沙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整编气候资料、1981~1987年中国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资料和1993~1994年的两个沙尘暴个例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沙尘... 沙尘暴是一种重要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是土地沙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整编气候资料、1981~1987年中国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资料和1993~1994年的两个沙尘暴个例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及其成因作了初步探讨,并对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且有两个多发中心区,即塔无拉玛干沙漠的西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尤以四月份最多;沙尘暴的形成是地形、地表沙尘物质、有利的急浪位置、低层大气的不稳定和锋面过境后的大风五种基本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整个北方地区而言,1951~1987年沙尘暴出现日数总的趋势是波动式减少的,但不同干旱气候区略有差异;本世纪末到下世纪中叶,整个北方地区沙尘暴总的趋势将呈波动式增加(约比1951~1987年的平均值增加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时空变化 趋势预测 风沙流
下载PDF
兰州市区最大混合层厚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7
11
作者 王式功 姜大膀 +2 位作者 杨德保 尚可政 祁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3-370,共8页
根据Holzworth干绝热曲线法求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两种计算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法和逐步逼近法。利用此方法和兰州市气象站1 988~ 1 992年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兰州市城区最大混合... 根据Holzworth干绝热曲线法求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两种计算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法和逐步逼近法。利用此方法和兰州市气象站1 988~ 1 992年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兰州市城区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其月平均值的年变化呈单周期型 ,即 1 2月最低 ( 71 6m) ,5月份最高 ( 2 0 74m) ;旬平均值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上与月平均值的年变化一致 ,只是在 4月下旬和 6月下旬分别出现两个峰值。冬季兰州地区处于不同天气系统控制时 ,其最大混合层厚度也有一定变化 ,其中冷锋过境前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最低 ( 735m) ;冷锋过境后受蒙古高压前部控制时 ,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最高为 ( 946m)。兰州城区SO2 、CO和NOX 三种污染物月平均浓度值的年变化也呈单周期型 ,但与月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年变化曲线的位相几乎相反 ,即 1 2月份的浓度峰值对应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的谷值 ,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 ;其旬平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774、- 0 .82 7和 - 0 .743,这表明最大混合层厚度是影响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混合层厚度 兰州市 边界边 大气 空气污染
下载PDF
兰州市城区冬半年低空风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26
12
作者 王式功 杨德保 +3 位作者 尚可政 黄建国 王彩欣 祁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97-105,共9页
对兰州市环境监测站和兰州市气象站冬半年5年(1988~1992年)的大气污染自动监测资料和相应的低空风观测资料作了统计分析,揭示了兰州市城区大气边界层内冬半年各月不同层次的盛行风向、平均风速及其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基本... 对兰州市环境监测站和兰州市气象站冬半年5年(1988~1992年)的大气污染自动监测资料和相应的低空风观测资料作了统计分析,揭示了兰州市城区大气边界层内冬半年各月不同层次的盛行风向、平均风速及其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搞清了不同方位的风频、不同层次的平均风速和污染系数分别与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 相关分析 兰州市 大气污染
下载PDF
兰州地区大气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5
13
作者 王式功 张镭 +1 位作者 陈长和 袁九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89-201,共13页
兰州市是我国建国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兰州西固区又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一个重要石油化工基地.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排放量大,加之该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使之成为国内外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兰州市是我国建国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兰州西固区又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一个重要石油化工基地.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排放量大,加之该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使之成为国内外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因此,近 20 多年来,我们就兰州市的大气环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工作.揭示了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成因;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指出了兰州市区河谷盆地内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及城市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以及与平原城市的某些差异;建立了城市边界层气溶胶辐射性质的参数化方案.通过对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理论和方法以及污染治理方案的研究,为该市空气污染预报业务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应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城市气溶胶的研究提出了新思路.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复杂地形上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回顾 展望 兰州市 大气污染
下载PDF
甘肃河西沙尘暴对兰州市空气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72
14
作者 王式功 杨民 +2 位作者 祁斌 辛春兰 杨明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4-358,共5页
通过对1975—1997年甘肃河西沙尘暴发生日数和兰州市同期颗粒物污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70 年代后期和1986 年前后甘肃河西沙尘暴的多发年份正好与兰州市同期TSP的高污染浓度... 通过对1975—1997年甘肃河西沙尘暴发生日数和兰州市同期颗粒物污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70 年代后期和1986 年前后甘肃河西沙尘暴的多发年份正好与兰州市同期TSP的高污染浓度相对应;在沙尘暴频繁发生的春季,两者的正相关性更显著(相关系数达0.706),其年际变化趋势几乎完全一致。甘肃河西4 月份是全年沙尘暴发生日数最多的月份,使得兰州市在该月份的IP浓度也出现全年的次峰值,从而导致IP浓度的年变化成为双峰型(污染严重的12 月份出现主峰值),这有别于SO2 等其它几种主要污染物均呈单峰型(12 月份出现峰值)的年变化特征。春季河西大风沙尘暴发生期间,兰州市的TSP浓度会明显升高,此种天气过程结束后,TSP浓度迅速降低,这表明春季河西地区大风沙尘暴天气是影响兰州市区颗粒物污染浓度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总之,诸方面的分析结果均表明,甘肃河西沙尘暴对兰州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空气污染 总悬浮颗粒物 吸入性微粒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94.4”沙尘暴成因探讨 被引量:53
15
作者 王式功 杨德保 +2 位作者 周玉素 巴特尔 辛春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32-338,共7页
1994年4月3日~12日,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以浮尘天气为主的沙尘暴。本文通过对造成这次灾害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境形势、主要天气系统和前期气候背景与下垫面条件的全面系统分析,揭示了有别于其它沙尘暴天气过程... 1994年4月3日~12日,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以浮尘天气为主的沙尘暴。本文通过对造成这次灾害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境形势、主要天气系统和前期气候背景与下垫面条件的全面系统分析,揭示了有别于其它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某些成因机制以及大风、浮尘、扬沙和沙暴等天气观象的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沙尘暴 成因
下载PDF
沙尘暴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345
16
作者 王式功 董光荣 +2 位作者 陈惠忠 李希良 金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9-356,共8页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发展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 ,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从沙尘暴的基本特征与危害 ,沙尘暴形成原因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沙尘输送及沙尘暴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发展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 ,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从沙尘暴的基本特征与危害 ,沙尘暴形成原因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沙尘输送及沙尘暴灾害防灾减灾对策研究等几方面 ,对沙尘暴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兰州城区冬半年冷锋活动及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41
17
作者 王式功 杨德保 +2 位作者 李腊平 黄建国 祁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2-149,共8页
对1988~1991年冬半年(10月到次年3月)500hPa历史天气图资料和兰州市环境监测站自动监测的污染物浓度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两槽一脊天气环流形势控制下,兰州地区的冷锋活动频率最高,占54.8%;一... 对1988~1991年冬半年(10月到次年3月)500hPa历史天气图资料和兰州市环境监测站自动监测的污染物浓度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两槽一脊天气环流形势控制下,兰州地区的冷锋活动频率最高,占54.8%;一脊一槽型控制时次之,占35.5%。冬半年强和较强冷锋最活跃期是3月份,其次是10月份;弱冷锋天气则在1月份最活跃。冷锋过境后对兰州市区SO2污染的净化作用最大,其次是NOx。其中,前者的平均浓度降低30%~50%,最大降低率达70%~80%。在冷锋天气过程中,逆温层厚度与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最显著,其次是气温和混合层厚度,并且这三个气象因子在强、较强和弱三种天气条件下,对污染物浓度变化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天气 空气污染 回归分析 冬半年 兰州市
下载PDF
兰州市不同季节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式功 杨德保 陈长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50-155,共6页
本文对兰州市城区几次较大规模的大气污染监测试验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基本搞清了该市城区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也揭示了不同季节、不同监测区污染物浓度垂直变化规律及其差异.
关键词 时空变化 分布规律 空气污染物
下载PDF
甘肃河西中部地区“87·6”罕见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式功 杨德保 +2 位作者 张武 赵庆云 辛春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4-29,共6页
对1987年6月10日20时至12日02时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戈壁地区罕见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的分析表明,南支低槽发展东移,与之对应的地面冷锋侵入柴达木低涡,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东移,加之... 对1987年6月10日20时至12日02时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戈壁地区罕见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的分析表明,南支低槽发展东移,与之对应的地面冷锋侵入柴达木低涡,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东移,加之河西走廊低空东风气流的形成并输送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是造成河西大范围普降大-暴雨的主要天气尺度系统;而锋面移入,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发展,是直接造成金昌市罕见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风雨 成因 甘肃 河西地区
下载PDF
兰州城市八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式功 杨德保 黄建国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1-125,共5页
对兰州市1983年以来的几次大规模的大气污染监测试验数据,采用偏度和峰度系数法进行了分布类型检验与统计分析,揭示了8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类型及其冬、夏两季平均浓度变化特征,找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空气污梁物 分布规律 浓度 兰州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