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辨证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1
作者 刘寅 艾春玲 +4 位作者 李秀玲 王彦红 刘艳华 项颗 孙莉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评价中医辨证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辨证用药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前庭性偏头痛患者197例,根据是否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为暴露因素,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分别为123例与74例。观察两组治疗第4、8、12... 目的:评价中医辨证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辨证用药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前庭性偏头痛患者197例,根据是否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为暴露因素,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分别为123例与74例。观察两组治疗第4、8、12周的眩晕复发率及相关结局指标。结果:治疗第4、8、12周,眩晕复发率中药组依次为14.9%、18.4%、29.7%,西药组依次为12.3%、32.8%、55.6%,其中第8、1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周,眩晕残障量表评分(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VAS评分改善情况西药组优于中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12周DHI、VAS评分改善情况中药组均优于西药组(P<0.05);共收集门诊处方273首,涉及中药76味,使用频率前十位的中药依次为天麻、法半夏、柴胡、茯神、远志、茯苓、酸枣仁、煅龙骨、珍珠母、黄芩。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前庭性偏头痛在改善眩晕症状,控制眩晕复发方面优势明显,但起效速度方面不及西药治疗。临床用药以疏肝解郁、重镇安神为主,安神之法应贯穿治疗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偏头痛 中医辨证治疗 用药规律 队列研究
下载PDF
创新政策激励对流通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
2
作者 王彦红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66,共5页
本文利用2011-2021年A股上市流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创新政策激励对流通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激励能够显著提升流通企业绿色创新绩效,而这一促进作用随着创新政策激励增大逐步减弱并呈现非线性的... 本文利用2011-2021年A股上市流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创新政策激励对流通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激励能够显著提升流通企业绿色创新绩效,而这一促进作用随着创新政策激励增大逐步减弱并呈现非线性的影响特征。从机制作用分析来看,环境规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创新政策激励对流通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从异质性分析来看,创新政策激励对流通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在民营企业和东部地区促进作用方面更为显著。为进一步提升流通企业绿色创新绩效,本文提出加强创新政策与环境规制的衔接,强化区域差异化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共享绿色创新资源,推动企业绿色创新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建立绿色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政策激励 流通企业 绿色创新绩效 环境规制
下载PDF
环形多孔介质再生冷却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换热数值研究
3
作者 王彦红 李雨健 《滨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再生冷却热防护问题,设计了环形多孔介质通道,探究了多孔介质材料、孔隙率和环形厚度对再生冷却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换热的影响机制。考察了通道截面流体温度、流线和湍动能的分布情况,通过综合换热系数对流动换热性能进... 针对航空发动机再生冷却热防护问题,设计了环形多孔介质通道,探究了多孔介质材料、孔隙率和环形厚度对再生冷却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换热的影响机制。考察了通道截面流体温度、流线和湍动能的分布情况,通过综合换热系数对流动换热性能进行综合评判,选取最优多孔介质材料为紫铜。考虑孔隙率和环形厚度影响,建立了以紫铜为环形多孔介质材料条件下超临界正癸烷的换热关联式。数值结果表明,环形多孔介质破坏了热边界层,增强了湍流强度,其热弥散效应也起到了良好的强化换热作用。紫铜的孔隙率小、环形厚度大时,通道综合换热性能更好。最佳的孔隙率为0.3~0.5,环形厚度为0.2~0.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再生冷却 超临界燃料 传热 环形厚度 孔隙率 介质材料
下载PDF
动物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佳 许倩倩 +1 位作者 杨跃飞 王彦红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65,共4页
为调查不同动物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本试验对65株源于畜禽的大肠杆菌进行18种常见抗菌药的药敏试验,用PCR法检测3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II、arm(A)和aac(6′)-Ib。结果显示:65株大肠杆菌中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耐药率最高(75.... 为调查不同动物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本试验对65株源于畜禽的大肠杆菌进行18种常见抗菌药的药敏试验,用PCR法检测3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II、arm(A)和aac(6′)-Ib。结果显示:65株大肠杆菌中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耐药率最高(75.38%),其次为复方新诺明(69.23%),耐药率最低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0%);耐药基因aac(3)-II、arm(A)和aac(6′)-Ib的检出率分别为29.23%、1.54%和9.23%;有51株分离菌株存在多重耐药,占总株数的78.46%。结果表明,动物源大肠杆菌对多种抗菌药具有耐药性,在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中以携带aac(3)-II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氨基糖苷 药敏试验 耐药基因
下载PDF
复方白头翁散抑制鸡白痢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一宁 陈新延 +3 位作者 王丽扬 周雯 魏诗谣 王彦红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53,共7页
为探讨复方白头翁散防治鸡白痢沙门菌的效果,并研究其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机制。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鸡白痢沙门菌,对其进行药敏试验,测定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体外试验中,检测复方白头翁散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杀菌浓度(MBC)、生物被膜的... 为探讨复方白头翁散防治鸡白痢沙门菌的效果,并研究其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机制。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鸡白痢沙门菌,对其进行药敏试验,测定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体外试验中,检测复方白头翁散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杀菌浓度(MBC)、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抑制细菌黏附、侵袭效果以及对相关基因sipC、rpoS、rcsC、invA、hilA、csgB、bcsA和pagC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10株鸡白痢沙门菌,这些菌株至少对1种抗生素耐药,多重耐药率为30%,最高为5重耐药;90%分离株可形成生物被膜。复方白头翁散对9株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62.5 mg·mL^(-1);该药可在1/2 MBC浓度使分离株黏附率下降93%,侵袭率下降36%,在1/4 MBC浓度使黏附率下降87%,但使侵袭率升高;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发现,复方白头翁散下调鸡白痢沙门菌sipC基因表达量,上调其invA、bcsA和pagC等基因表达量。这一研究说明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复方白头翁散抑制鸡白痢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从而阻止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白痢沙门菌 复方白头翁散 生物被膜 黏附 侵袭
下载PDF
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一例
6
作者 王攀攀 钟绍烤 +4 位作者 汤晨昱 赵一格 王彦红 沈宏 王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5期369-371,共3页
患者,女,50岁。双眼眶周黄褐色增生性肿物10年余。皮肤科检查可见左眼眶周及右眼眶内、外侧有黄褐色增生性肿物,表面轻度毛细血管扩张,触之坚实,边界清楚。眼科检查发现左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实验室检查发现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清免... 患者,女,50岁。双眼眶周黄褐色增生性肿物10年余。皮肤科检查可见左眼眶周及右眼眶内、外侧有黄褐色增生性肿物,表面轻度毛细血管扩张,触之坚实,边界清楚。眼科检查发现左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实验室检查发现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清免疫电泳无异常。组织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弥漫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可见局灶性坏死。诊断为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贫血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辅助青光眼性眼底病变的应用前景
7
作者 牟红爽 董欣 王彦红 《现代科学仪器》 2023年第3期118-121,共4页
人工智能(AI)在青光眼性眼底病变(GON)角膜内应用的详细视图。为眼科疾病相关临床信息提供诊断依据,对正常及异常角膜实施准确评估,相较于以往的信息技术,AI具有准确性,还可以无创性的综合分析。神经网络的机器深度学习方式包括识别、... 人工智能(AI)在青光眼性眼底病变(GON)角膜内应用的详细视图。为眼科疾病相关临床信息提供诊断依据,对正常及异常角膜实施准确评估,相较于以往的信息技术,AI具有准确性,还可以无创性的综合分析。神经网络的机器深度学习方式包括识别、定位及量化大量的眼科疾病病理特征,提供准确诊断及提高效率。AI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视网膜病变、眼前节疾病以及眼底病变的诊疗中。其中AI医学影像判读可协助临床医生对青光眼性眼底病变(GON)的筛查、辅助诊断做出判断,同时对面临诊断率及准确率的研究与挑战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性眼底病变 人工智能 应用前景 人工神经网络 深层神经网络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
下载PDF
PPy/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活性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彦红 王德松 +3 位作者 李雪艳 罗青枝 安静 岳建霞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4-287,共4页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吡咯/二氧化钛(PPy/TiO2)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吡咯(Py)与TiO2的比例、氧化剂的种类、掺杂酸的浓度等因素对PPy/TiO2纳米复合材料在太阳光下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紫外一可见漫反射...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吡咯/二氧化钛(PPy/TiO2)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吡咯(Py)与TiO2的比例、氧化剂的种类、掺杂酸的浓度等因素对PPy/TiO2纳米复合材料在太阳光下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紫外一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Py/TiO2纳米复合粒子在太阳光下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TiO2纳米粒子,当Py与Ti02的比例为1:100,三氯化铁为氧化剂,1.0mol·L^-1盐酸溶液为掺杂剂时PPy/TiO2纳米复合粒子在太阳光下的光催化活性最高;TiO2纳米微粒以及PPy/TiO2纳米复合微粒的粒径均为10-20nm,复合微粒的粒径没有明显的增大,但是减轻了纳米粒子之间的团聚;聚吡咯使TiO2纳米粒子的禁带宽度由3.12eV降低到2.84eV,TiO2纳米粒子的吸收波长拓展到可见光区,有利于TiO2纳米粒子在太阳光下光催化活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 TIO2纳米粒子 甲基橙 光催化活性 太阳光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_2及其光催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彦红 王德松 +2 位作者 李雪艳 罗青枝 岳建霞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02-205,共4页
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以甲基橙为模型污染物,考察了影响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并采用TEM,XRD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光催化活性的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条件是钛酸丁酯、无水乙醇、冰乙... 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以甲基橙为模型污染物,考察了影响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并采用TEM,XRD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光催化活性的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条件是钛酸丁酯、无水乙醇、冰乙酸、水的比例(体积比)为10:19:8:4,500℃下煅烧2h;纳米二氧化钛质量浓度为1g/L时光催化效果最佳;纳米Ti02具有锐钛矿型晶体结构,平均粒径为10-2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纳米二氧化钛 甲基橙 光催化活性
下载PDF
PCR方法诊断猪瘟病毒和猪丹毒杆菌混合感染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彦红 刘文博 +3 位作者 邵慧君 张彬彬 朱杰 周明荣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3-116,共4页
应用PCR快速检测急性病死猪的病原。采集病死猪脾等组织,用PCR方法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同时采集病死猪肝、心血,无菌接种血平板进行细菌分离,用16 S rRNA基因测序法鉴定分离菌... 应用PCR快速检测急性病死猪的病原。采集病死猪脾等组织,用PCR方法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同时采集病死猪肝、心血,无菌接种血平板进行细菌分离,用16 S rRNA基因测序法鉴定分离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PCR检测结果显示检测样品用CSFV引物扩增出475 bp的条带,用PCV-2和PRRSV引物未扩增出条带。细菌分离结果显示,在血平板出现针尖大小的菌落,16 S rRNA基因测序法鉴定分离菌为猪丹毒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强力霉素和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应用PCR方法对病死猪的病原快速鉴定,结果表明病死猪为猪瘟病毒和猪丹毒杆菌混合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病毒 猪丹毒杆菌 混合感染 诊断
下载PDF
奶牛大肠杆菌与鲍氏志贺氏菌混合感染的诊疗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彦红 苗晓青 +2 位作者 周琼 王晓泉 刘文博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奶牛场 混合感染 志贺氏菌 大肠杆菌 诊疗 动物医院 扬州大学
下载PDF
犬细小病毒YZ分离株的鉴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彦红 徐向明 +2 位作者 杨玲 殷俊 李厚达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40-443,共4页
对 1999年冬季江苏省实验动物Beagle犬基地暴发的以拉稀、便血、高死亡率的病犬作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和实验室诊断。粪样血凝价高达 2 14 以上 ,并用HI加以验证 ,初步诊断为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用FK81细胞 (胎猫肾传代细... 对 1999年冬季江苏省实验动物Beagle犬基地暴发的以拉稀、便血、高死亡率的病犬作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和实验室诊断。粪样血凝价高达 2 14 以上 ,并用HI加以验证 ,初步诊断为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用FK81细胞 (胎猫肾传代细胞 )分离病毒 ,细胞上清HA试验阳性 ;负染电镜观察到大小为 2 0nm左右的病毒粒子 ;接种病料的细胞IFA检测可见特异性的亮绿色荧光。在小肠的病理切片中见到典型的嗜酸性核内包涵体。以此确诊为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性肠炎。利用双琼脂空斑技术克隆一株犬细小病毒 ,命名为CPV_YZ株 ,其核酸型是单链DNA ,对甲醛敏感 ,对氯仿、酸、胰蛋白酶不敏感 ,80℃ 6 0分钟失去活力 ,0 .1mlTCID50 是 10 -6.8,SDS_PAGE电泳两条清析的条带分别为 :76kD的VP1,6 4kD的VP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Z分离株 犬细小病毒 鉴定 出血性肠炎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航空煤油热声振荡与传热恶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彦红 李素芬 +1 位作者 东明 浦航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1-410,共10页
为了深入理解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系统中碳氢燃料的流动传热规律,对竖直上升圆管内RP-3航空煤油的超临界对流换热做了实验研究。详细探讨了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压力等对管壁温度和换热系数分布的影响,并拟合得到了过渡区和湍流区的... 为了深入理解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系统中碳氢燃料的流动传热规律,对竖直上升圆管内RP-3航空煤油的超临界对流换热做了实验研究。详细探讨了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压力等对管壁温度和换热系数分布的影响,并拟合得到了过渡区和湍流区的对流换热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近临界和较高压力下的换热呈现出迥异的特征。在近临界压力过渡区的高进口过冷度工况,近壁流体密度和黏度的综合作用引起了热声振荡现象,使换热显著增强;而主流温度处于拟临界温度附近时却出现了由近壁流体体积急剧膨胀导致的传热恶化现象。在高压力下,过渡区热声振荡和湍流区传热恶化都不会出现,但低质量流速时强浮升力使过渡区进口段出现了严重的壁温飞升现象。新关系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在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力 航空煤油 热声振荡 传热恶化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方形再生冷却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湍流传热数值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彦红 李素芬 东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69-1676,共8页
为了深入理解再生冷却过程中碳氢燃料的超临界湍流传热特性,以正癸烷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非对称受热(上壁面外侧加热)方形通道内的流动传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在数值方法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进口温度和压力等运行参数对... 为了深入理解再生冷却过程中碳氢燃料的超临界湍流传热特性,以正癸烷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非对称受热(上壁面外侧加热)方形通道内的流动传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在数值方法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进口温度和压力等运行参数对通道上壁面和侧壁面内侧平均壁温和平均努塞尔数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运行压力接近临界压力且主流温度处于拟临界温度附近的综合条件下,流体热物性剧烈变化导致的类膜态沸腾效应,引起了上壁面内侧显著的传热恶化现象。同时,不平衡压差诱发的通道截面速度场异常分布,进一步影响了上壁面内侧近壁区域流体的换热性能。另外,类膜态沸腾效应致使上壁面热流更多地传递到侧壁面,导致侧壁面平均努塞尔数大幅增大,相比于正常换热的最大增幅约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冷却 超临界压力 正癸烷 湍流传热 传热恶化 数值研究
原文传递
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特性及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彦红 韩芸 彭党聪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4-85,共2页
通过对宝鸡市市区雨水径流的水质进行测定,对其污染特性进行分析,探讨城市雨水径流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为研究及治理雨水径流对城市水体的污染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雨水径流 水质 控制
下载PDF
垂直上升圆管内超临界航空煤油的传热恶化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彦红 李素芬 东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3,共7页
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处理的方法以及10组分替代模型对RP-3航空煤油在垂直上升圆管内的超临界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详细分析了超临界条件下航空煤油的传热恶化机理,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常用经验换热公式值进行了比较,以... 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处理的方法以及10组分替代模型对RP-3航空煤油在垂直上升圆管内的超临界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详细分析了超临界条件下航空煤油的传热恶化机理,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常用经验换热公式值进行了比较,以考察这些经验关系式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在较高的热流密度下,热物性的剧烈变化使径向流场产生异变,引发了复杂的传热恶化现象。其中,低主流焓值区的传热恶化是由热加速作用导致的,高主流焓值区的传热恶化是由径向速度波动造成的。Bae-Kim关系式能较好地反映垂直上升圆管中航空煤油的超临界传热情况,预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均在20%以内;而Bishop等给出的经验公式则不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力 航空煤油 传热恶化 数值研究
原文传递
浮升力对水平管内超临界航空煤油传热影响数值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彦红 李素芬 东明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6-823,共8页
对超临界RP-3航空煤油在内径为10mm、长度为8 000mm的水平圆管内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重点考察了超临界航空煤油在拟临界区热物性的奇异变化对水平管内传热的影响.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根据近... 对超临界RP-3航空煤油在内径为10mm、长度为8 000mm的水平圆管内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重点考察了超临界航空煤油在拟临界区热物性的奇异变化对水平管内传热的影响.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根据近壁区流体状态将整个换热过程分成4个阶段,并利用截面中垂线上的密度分布和二次流速度定性分析了二次流沿管轴向的变化规律,以解释壁温异常分布的机理;引入截面相对横向动能对二次流的强度进行描述,讨论了质量流速及热流密度对二次流和壁温分布的影响规律;最后,分析了浮升力影响判别准则在水平管超临界航空煤油对流换热中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二次流的演变规律能合理地解释水平管内超临界RP-3航空煤油的非均匀传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升力 超临界压力 航空煤油 传热 二次流
下载PDF
应变速率及环境介质对Zn-Cu-Ti合金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彦红 肖来荣 +2 位作者 耿占吉 饶博 康思清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0-412,416,共4页
采用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SSRT)、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挤压态Zn-1.0Cu-0.2Ti(wt%)合金在空气、自来水及3.5%NaCl溶液中的应力腐蚀开裂(SCC)行为及应变速率对合金SCC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变速率为1×10-6s-1时,合金的SCC敏... 采用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SSRT)、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挤压态Zn-1.0Cu-0.2Ti(wt%)合金在空气、自来水及3.5%NaCl溶液中的应力腐蚀开裂(SCC)行为及应变速率对合金SCC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变速率为1×10-6s-1时,合金的SCC敏感性最大;在1×10-6s-1的应变速率下,合金在自来水与3.5%NaCl溶液中的SCC敏感性比空气中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Cu-Ti合金 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SSRT) 应力腐蚀开裂(scc)
下载PDF
银杏内酯B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彦红 兰天野 +2 位作者 陈婷 刘平 林丽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1242-1244,共3页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高糖诱导的HLECs模型,用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B干预,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chest33258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高糖诱导的HLECs模型,用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B干预,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chest33258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超微结构变化,比色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及Caspase-9的表达。结果:高浓度葡萄糖可抑制HLECs活性,诱导HLECs发生凋亡,引起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9表达水平升高;银杏内酯B能明显抑制高糖诱导的HLECs活力的下降,降低细胞凋亡率,减少高糖所致HLECs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9的表达。结论:银杏内酯B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3及Caspase-9的表达而有效抑制了高糖诱导的HLECs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B 高糖 晶状体上皮细胞 凋亡
下载PDF
复方白头翁散对鹅源鼠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体外抑制效果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彦红 高尚 +2 位作者 王丽扬 陈素娟 许小琴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2-67,共6页
为研究复方白头翁散对鹅源沙门菌优势流行株的抑制效果。2017年5月-2018年7月共收集扬州、滁州和泰州等10个地区送检的病死鹅的肝脏、胆汁和盲肠内容物等病料共计214份,随即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沙门菌分离率为23.4%(50/214)... 为研究复方白头翁散对鹅源沙门菌优势流行株的抑制效果。2017年5月-2018年7月共收集扬州、滁州和泰州等10个地区送检的病死鹅的肝脏、胆汁和盲肠内容物等病料共计214份,随即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沙门菌分离率为23.4%(50/214),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占60%(30/50),为优势血清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6株沙门菌具多重耐药性,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占20株;结晶紫染色试验结果显示,86.7%(26/30)的鼠伤寒沙门菌能够形成生物被膜;体外试验结果显示,复方白头翁散对鼠伤寒沙门菌最小抑菌浓度(MIC)范围为23.44~375.00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范围为46.87~375.00 mg/mL;93.75 mg/mL复方白头翁散可抑制此26株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结果表明鼠伤寒沙门菌是鹅源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也是感染鹅的一个重要的病原体,复方白头翁散能有效地抑制鼠伤寒沙门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白头翁散 鼠伤寒沙门菌 最小抑菌浓度(MIC) 最小杀菌浓度(MBC) 生物被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