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太平洋风应力场变异规律及其与黑潮大弯曲和El—Nino的联系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启春 王志联 刘秦玉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3期21-28,共8页
利用COADS资料,计算北太平洋(包括赤道海区)1949—1979年海表面风应力,对其距平场进行矢量场的EOF分解,得到几个主要的距平风应力模态(EOF1—3)。分析了各自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发现,风应力距平场的EOF1和EOF2模态分别对黑潮大弯曲和E1... 利用COADS资料,计算北太平洋(包括赤道海区)1949—1979年海表面风应力,对其距平场进行矢量场的EOF分解,得到几个主要的距平风应力模态(EOF1—3)。分析了各自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发现,风应力距平场的EOF1和EOF2模态分别对黑潮大弯曲和E1—Nino事件有重要影响,并讨论了其影响过程,为黑潮大弯曲预报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黑潮 厄尔尼诺 应力场
原文传递
海冰的热力过程及其与动力过程的耦合模拟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志联 吴辉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08-415,共8页
研究和讨论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海冰演变的物理过程;大气和海洋对海冰的热力作用以及冰内物理过程;大气和海洋热力学参数对冰厚和密集度等协请参数的影响和上述物理过程的数学处理。计算了冰面与水面能量收支,并分析海体热力增长函... 研究和讨论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海冰演变的物理过程;大气和海洋对海冰的热力作用以及冰内物理过程;大气和海洋热力学参数对冰厚和密集度等协请参数的影响和上述物理过程的数学处理。计算了冰面与水面能量收支,并分析海体热力增长函数的特征;将热力模式与动力模式连接构成热动力模式。对渤海1989-1990年度海冰进行数值模相。结果表明,考虑热力过程的热动力模式,对类似于1990年2月12-18日海冰融化过程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模拟结果与卫星和海上观测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热力过程 数值模拟 动力过程
下载PDF
北太平洋SST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黑潮大弯曲和El—Nino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志联 徐启春 刘秦玉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3期1-8,共8页
用EOF分析方法对北太平洋及赤道太平洋地区1949~1979年31年海表面温度距平场进行分解,得到几个主要距平海温模态(EOF1~3),分析了EOF1~3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海温距平场的EOF1和EOF2~3模态分别对E1—Nino事件和黑潮大弯曲有很显著的... 用EOF分析方法对北太平洋及赤道太平洋地区1949~1979年31年海表面温度距平场进行分解,得到几个主要距平海温模态(EOF1~3),分析了EOF1~3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海温距平场的EOF1和EOF2~3模态分别对E1—Nino事件和黑潮大弯曲有很显著的相关性,指出SST第三模态场对黑潮大弯曲的影响具有很好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为1~2年。最后讨论了相互的影响过程,为黑潮大弯曲和E1—Nino事件的预报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SST 黑潮 大弯曲 厄尔尼诺
原文传递
北太平洋海面异常风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海气热量交换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志联 许乃猷 徐启春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1期26-36,共11页
用北太平洋(含赤道太平洋区)1949~1979年的COADS资料,通过矢量EOF分解得到北太平洋异常风场的分布型及其时间变化规律。分析表明,EOF1~5场与大气活动中心、海洋相互作用有联系,具有明显的天气学意义。此外... 用北太平洋(含赤道太平洋区)1949~1979年的COADS资料,通过矢量EOF分解得到北太平洋异常风场的分布型及其时间变化规律。分析表明,EOF1~5场与大气活动中心、海洋相互作用有联系,具有明显的天气学意义。此外,还讨论了EOF异常风场间的转换及其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海面 风场 时空分布 海气 热量交换
原文传递
近海海洋对热带风暴线性响应的底坡度和底摩擦效应(英文)
5
作者 王大鸿 王志联 +1 位作者 李许花 贾逸勤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一个简单的二维线性模式用于考查近海海洋对过境热带风暴的动力响应过程中的底坡度和底摩擦效应。选择了自东向西和向西后转向的两个模式风暴路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海底坡度与风暴引起的水位波动、风暴中心后部的尾流以及路径右侧后... 一个简单的二维线性模式用于考查近海海洋对过境热带风暴的动力响应过程中的底坡度和底摩擦效应。选择了自东向西和向西后转向的两个模式风暴路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海底坡度与风暴引起的水位波动、风暴中心后部的尾流以及路径右侧后方的涡旋密切相关。而底摩擦是阻尼风暴潮和风暴流持续增长的重要因子。结果还表明,近海对风暴的强响应偏向于风暴轨迹的右侧,这与Chang和Anthes(1978)对深海响应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比较线性模式和非线性模式的结果发现,在响应过程中非线性效应不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热带 风暴 海底坡度
下载PDF
近海风暴流的数值试验
6
作者 王大鸿 王志联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2期1-10,共10页
用一个水平二维模式对近海风暴流进行数值研究。选用西行、北上和西行转向三个模式台风路径。发现在台风后部沿轨迹右侧留有强的、稳定的、与台风同方向的“尾流”。在“尾流”右侧还伴有一个绕“水堆”的顺时针方向的涡旋。试验证实台... 用一个水平二维模式对近海风暴流进行数值研究。选用西行、北上和西行转向三个模式台风路径。发现在台风后部沿轨迹右侧留有强的、稳定的、与台风同方向的“尾流”。在“尾流”右侧还伴有一个绕“水堆”的顺时针方向的涡旋。试验证实台风过境后主要增水区位于台风路径右侧。并指出海洋对缓慢移动的台风的响应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风暴流 数值试验 海洋 尾流
原文传递
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黏弹-塑性海冰动力学本构模型 被引量:15
7
作者 季顺迎 沈洪道 +2 位作者 王志联 奚海莉 岳前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30,共12页
针对中小尺度下海冰动力作用过程中的漂移、重叠和堆积特征,在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黏弹塑性海冰动力学本构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四部分,即海冰在屈服前的Kelvin Vogit黏弹模型、海冰塑性屈服的Mohr Coulomb准则、屈服后相关联... 针对中小尺度下海冰动力作用过程中的漂移、重叠和堆积特征,在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黏弹塑性海冰动力学本构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四部分,即海冰在屈服前的Kelvin Vogit黏弹模型、海冰塑性屈服的Mohr Coulomb准则、屈服后相关联的正交流动法则和影响海冰强度的静水压力.采用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对规则海域内的海冰堆积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其结果与传统黏塑性模型、改进的黏塑性模型和经典冰坝理论的解析解相符,可合理地模拟海冰堆积的动力过程.为进一步检验该黏弹塑性本构模型的适用性,对渤海海冰的动力过程进行了48h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海冰卫星遥感现场观测资料一致.通过与传统的黏塑性和改进的黏塑性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黏弹塑性模型在中小尺度海冰动力学模拟中的可靠性.在以上海冰堆积的数值试验和渤海海冰动力学模拟中均采用了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SPH)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动力学 本构模型 黏塑性 黏弹-塑性 Mohr—Coulomb准则
下载PDF
北太平洋热通量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许乃猷 徐启春 王志联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0-130,共11页
利用COADS资料,首先计算了1949-1979年逐月北太平洋洋面的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之和,并进行EOF分解,然后分析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北太平洋,李平均热通量值的季节变化具有两种型式,而且主要决定于风速值的季节变化... 利用COADS资料,首先计算了1949-1979年逐月北太平洋洋面的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之和,并进行EOF分解,然后分析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北太平洋,李平均热通量值的季节变化具有两种型式,而且主要决定于风速值的季节变化,尤以东亚季风的效应为最明显。2.暖池区全年平均的多年月平均热通量及其标准差都居北太平洋诸洋流区之首。3.北太平洋异常热通量场具有最重要的两种类型。1月异常热通量主要类型的年际振荡由同期阿留申低压南北向摆动所引起,其他各季主要类型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跃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热通量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文化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规划设计模式探讨
9
作者 衣玮 王志联 程琳 《文化产业导刊》 2012年第10期45-48,共4页
文化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背景 1.文化产业的角色之变:从“文化搭台”到“为文化搭台”在2008-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大幅度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速。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1052亿元。
关键词 区域综合开发 文化引导 设计模式 2010年 规划 文化产业 法人单位 相关产业
下载PDF
THE MEANDER OF KUROSHIO AND OSCILLATION IN A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秦玉 徐启春 +1 位作者 王志联 秦曾灏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3年第3期338-346,共9页
A numerical experiment of an asynchronous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has been described in this paper.A two-layer global atmosphere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OSU/IAP-AGCM)and a two-layer North Pacific Ocean genera... A numerical experiment of an asynchronous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has been described in this paper.A two-layer global atmosphere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OSU/IAP-AGCM)and a two-layer North Pacific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NPOGCM)developed by Liu et al.(1992)are used in numerical experiment.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corresponding to the meander of the Kuroshio is treated as the initial perturbation in the Pacific Ocean and the abnormal phenomena caused by the disturbanc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tmosphere and ocean,have been studied.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SST anomaly in the North Pacific could induce a new 30—60 day oscillation through the coupling between atmosphere and ocea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ander of the Kuroshio and atmosphere circulation is a positive feedback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sea coupling KUROSHIO MEANDER positive feedback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