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智能开关的配电网电能质量监测及负荷控制技术 被引量:5
1
作者 金伟民 王执宇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4年第2期125-127,共3页
随着现代社会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电力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智能开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解决方案,具有快速响应、可编程控制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配电网中。而在智能开关技术中,配电网电能质量检测及负荷控制技术应用占据... 随着现代社会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电力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智能开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解决方案,具有快速响应、可编程控制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配电网中。而在智能开关技术中,配电网电能质量检测及负荷控制技术应用占据了重要部分,通过对两种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保证配电网的正常运行,防止出现电能供应紧张的现象。基于此本文分别对智能开关的配电网电能质量检测以及负荷控制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开关 电能质量监测 负荷控制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在临床骨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武 聂顺义 +2 位作者 刘景刚 王执宇 丰波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6年第4期472-475,共4页
1984年Assoian发现了人血浆中提取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T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这些生长因子对细胞的生... 1984年Assoian发现了人血浆中提取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T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这些生长因子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组织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因制备简单、 来源方便, 具有优良的促进组织细胞再生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骨科临床治疗[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骨愈合 软骨修复 肌腱再生 韧带重建 神经再生
下载PDF
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对1、2跖骨间夹角改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丰波 张澜 +4 位作者 李武 张志 王永军 邹英才 王执宇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第2期26-30,34,共6页
目的分析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对第1、2跖骨间夹角(IMA)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实施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的患者28例(30足),根据术前IMA大小分为A、B两组,A组IMA11°~15°13足,B组IMA>15°17足。分... 目的分析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对第1、2跖骨间夹角(IMA)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实施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的患者28例(30足),根据术前IMA大小分为A、B两组,A组IMA11°~15°13足,B组IMA>15°17足。分别于术前、术后拍摄负重X线片,测量并比较IMA角度改善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6个月,平均12.8个月。所有病例均在术后10~12周获得骨性愈合。A组术前平均IMA 14.38°,术后平均9.77°,平均减小4.62°(P<0.01);B组术前平均IMA 18.41°,术后平均10.65°,平均减小7.76°(P<0.01);总体术前平均IMA 16.67°,术后10.07°,平均IMA减小6.40°(P<0.01)。术前AOFAS评分为(31.25±10.38)分,术后(76.52±10.86)分(P<0.01)。结论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可有效减小术前增大的IMA角,不必联合第一跖骨近端截骨或融合术;术前IMA越大,术后纠正程度也会相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 第1 、2跖骨间夹角
下载PDF
成年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重度屈膝畸形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焦绍锋 秦泗河 +3 位作者 王振军 臧建成 王执宇 石磊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6期474-479,共6页
背景:屈膝畸形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最常见的一种下肢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鲜见其治疗方法以及临床评价的相关文献。目的:探讨以Ilizarov技术为主的复合手术方法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成年期重度屈膝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背景:屈膝畸形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最常见的一种下肢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鲜见其治疗方法以及临床评价的相关文献。目的:探讨以Ilizarov技术为主的复合手术方法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成年期重度屈膝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7年2月采用以Ilizarov技术为主的复合手术方法治疗33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成年期重度屈膝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16例;年龄26~53岁,平均(32.3±5.4)岁;左下肢7例,右下肢16例,双下肢10例;屈膝畸形角度40°~90°,平均52.4°±8.5°。术前步态:重度手压腿行走2例,扶单拐行走22例,扶双拐行走5例,不能站立仅能在地上爬行(蹲行)4例。采用髂胫束松解、股二头肌腱延长,腓总神经松解,股骨髁上截骨,残留屈膝畸形Ilizarov牵伸的复合手术方法治疗。术后1周调整外固定器,缓慢推拉牵伸杆矫正残余的屈膝畸形至伸膝0°位。采用自行设计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成年期重度屈膝畸形评价表进行评价。结果:33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0~133个月,平均(56.5±11.1)个月;36个下肢屈膝畸形矫正至0~7°,7个下肢屈膝畸形残留6°~15°,截骨处全部愈合。同期实施髋部、足踝部手术者畸形获得矫正。腓总神经一过性麻痹2例。所有患者都并发了不同程度的屈膝功能障碍,其中屈膝障碍20°~40°22例,40°~50°6例,50°~60°5例。应用自行制定的评价表,优19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7.9%。结论:应用以Ilizarov技术为主的复合手术方法矫正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成年期重度屈膝畸形,可有效改善下肢形态与行走功能,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手术 ILIZAROV技术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重度畸形 屈膝畸形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治疗股骨短缩伴膝关节畸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学建 秦泗河 +3 位作者 郭保逢 石磊 赵俊 王执宇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6期480-484,共5页
背景:幼年期的股骨远端骨骺损伤,随年龄增长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骨短缩、膝关节内外翻和前弓等畸形,传统方法需多次手术治疗。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股骨短缩并膝关节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 背景:幼年期的股骨远端骨骺损伤,随年龄增长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骨短缩、膝关节内外翻和前弓等畸形,传统方法需多次手术治疗。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股骨短缩并膝关节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9例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遗股骨短缩并膝关节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18~26岁,平均(22.1±2.9)岁;左侧2例,右侧7例;合并膝内、外翻5例,股骨髁上前弓4例。术中即时矫正膝关节内外翻及前弓畸形,然后在股骨中段斜形截骨,安装Ilizarov外固定器,术后逐渐调整外固定器,进行股骨延长及远端残留畸形的微调。随访复查双下肢全长正侧位X线片,观察下肢肢体长度、下肢力线、关节线及延长成骨情况,膝关节功能评分表(KSS)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9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0个月,平均(20.5±7.6)个月。患者术后股骨短缩畸形和膝关节畸形均获得矫正。术后股骨延长3.0~7.5 cm,平均(4.1±0.9)cm;矫正膝关节内外翻畸形15°~25°,平均17.9°±2.8°;前弓畸形12°~20°,平均14.4°±2.4°。术后外固定器佩戴时间6~14个月,平均(9.3±2.6)个月。术后3例发生针道感染,换药处理后感染控制;1例针道松动,更换穿针位置,重新固定,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末次随访膝关节KSS评分79~100分,平均(94.2±3.9)分。结论:Ilizarov技术治疗股骨远端骺损伤后遗股骨短缩合并膝关节畸形,能够准确恢复下肢长度和力线,手术创伤小、手术次数少、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外固定 骨骺损伤 股骨短缩 膝关节畸形
下载PDF
肌腱移位跟距融合联合外固定架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致麻痹性外翻足——附1例报道
6
作者 石磊 秦泗河 +4 位作者 张力 臧建成 秦绪磊 王全 王执宇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3期43-47,共5页
在足踝外科临床中,获得性平足症较为常见,其发生发展与胫后肌功能不全关系密切,1989年JOHNSON和STROM首次将平足症进行分型,此后MYERSON及其同事又对可复性和僵硬性平足进行了更为详尽和实用的改良分型,给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1]。而临... 在足踝外科临床中,获得性平足症较为常见,其发生发展与胫后肌功能不全关系密切,1989年JOHNSON和STROM首次将平足症进行分型,此后MYERSON及其同事又对可复性和僵硬性平足进行了更为详尽和实用的改良分型,给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1]。而临床中还有一些不多见的类型,如麻痹性足外翻,其是由神经损伤后足内翻肌瘫痪导致的足踝畸形,最多见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重建足踝肌力平衡、恢复稳定的跖行足。经疫苗接种,脊髓灰质炎已几乎无新发病例,但其他原因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麻痹性足外翻畸形的治疗,同样遵循此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弛缓性麻痹 足外翻 外固定 矫形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超短波辅助治疗兔跟腱断裂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丰波 王执宇 +3 位作者 邹英财 代光明 孙建国 高卿博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9期714-720,共7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超短波辅助治疗跟腱断裂对跟腱愈合的影响。方法将80只新西兰白兔切断跟腱,制造模型,均行Kessler法缝合,并石膏超踝膝固定4周后拆除。随机分为高压氧组(A组)、超短波组(B组)、高压氧联合超短波组(C组)、对照组(D组),...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超短波辅助治疗跟腱断裂对跟腱愈合的影响。方法将80只新西兰白兔切断跟腱,制造模型,均行Kessler法缝合,并石膏超踝膝固定4周后拆除。随机分为高压氧组(A组)、超短波组(B组)、高压氧联合超短波组(C组)、对照组(D组),每组20只。A组、C组术后即刻行高压氧治疗,前3天每天2次,后4天每天1次,共治疗7 d。B组、C组术后每天给予超短波治疗,共6 d,D组不予治疗。术后分别于4周、8周各组分别处死10只白兔,取跟腱组织行生物力学检测(最大拉伸长度和最大抗拉力)、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方差分析比较术后4周和8周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的组间差异,并采用LSD-t检验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术后4周A组、B组、C组跟腱平均最大抗拉力和平均最大拉伸长度与D组相比显著升高[最大抗拉力:(276.20±8.16)N vs(278.10±7.92)N vs(309.90±9.78)N vs(259.50±4.99)N;最大拉伸长度:(4.62±0.14)mm vs(4.67±0.16)mm vs(5.05±0.17)mm vs(4.18±0.32)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抗拉力:t=5.519、6.280、14.513,P均<0.001;最大拉伸长度:t=3.934、4.136、7.563,P=0.001、<0.001、<0.001),且C组更优于A组及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抗拉力:t=8.366、7.989,P均<0.001;最大拉伸长度:t=6.164、5.190,P均<0.001)。术后8周A组、B组、C组跟腱平均最大抗拉力和平均最大拉伸长度与D组相比显著升高[最大抗拉力:(354.60±5.68)N vs(355.30±9.62)N vs(390.70±7.48)N vs(339.60±5.60)N;最大拉伸长度:(4.88±0.18)mm vs(5.10±0.16)mm vs(5.38±0.15)mm vs(4.46±0.23)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抗拉力:t=5.946、4.461、17.286,P均<0.001;最大拉伸长度:t=4.578、7.327、10.628,P均<0.001),且C组更优于A组及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抗拉力:t=12.150、9.187,P均<0.001;最大拉伸长度:t=6.600、3.925,P<0.001、=0.001)。组织学观察结果:C组发现大量成纤维细胞在跟腱断端附近增生,并有少量炎性细胞。A组和B组中虽然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但较C组少,且炎性细胞数量较多。D组镜下炎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其他3组,成纤维细胞生长情况明显落后于其他3组,且排列杂乱,并见较多肉芽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术后可见Ⅰ型胶原纤维呈现阳性表达,且C组Ⅰ型胶原纤维表达数目最为丰富,B组略多于A组,D组最少。结论高压氧联合超短波可促进跟腱断裂后跟腱愈合生物学性能,促进Ⅰ型胶原纤维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断裂 辅助治疗 高压氧 超短波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碎片套管对修复损伤神经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丰波 王执宇 +2 位作者 邹英财 代光明 徐立静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4期238-244,共7页
目的探讨富含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碎片的生物套管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A对照组、B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单纯添加自体神经碎片组、C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同时添加NG... 目的探讨富含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碎片的生物套管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A对照组、B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单纯添加自体神经碎片组、C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同时添加NGF和自体神经碎片组、D生物套管吻合同时添加NGF和自体神经碎片组;观察各组一般形态、显微镜下吻合口处神经恢复形态以及组织学表现。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有髓神经纤维数、施旺细胞数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值的组间差异,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1)A组大鼠在第8周时足底溃疡出现明显自愈,右下肢开始出现自主活动,部分足底溃疡的大鼠在第12周时仍未出现明显的自愈,右下肢无活动;其余实验组出现右下肢足底溃疡的大鼠在第8周时出现明显的自愈,并且右下肢表现出自主活动。第12周时A组大鼠右下肢足趾仍然呈挛缩状态,不能自由活动,而其余3组右下肢足趾大部分恢复自主活动。(2)纵切面见B组、C组、D组所构建的小间隙管腔内均可见到再生神经纤维。第12周时,A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22.30±4.66)根/400视野,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1.60±4.45)根/400视野,C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6.20±4.66)根/400视野,D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9.20±5.81)根/400视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8.48,P <0.001);抗S-100染色单位视野下,A组施旺细胞数目为(16.00±2.24)根/400视野,B组施旺细胞数目为(21.00±3.40)根/400视野,C组施旺细胞数目为(30.20±3.03)根/400视野,D组施旺细胞数目为(34.80±3.35)根/400视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7.63,P <0.001)。术后第12周时,A组MNCV值为(7.57±1.79)m/s,B组MNCV值为(11.49±1.12)m/s,C组MNCV值为(13.86±2.03)m/s,D组MNCV值为(20.16±2.48)m/s,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8.80,P <0.001)。D组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后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施旺细胞数目以及MNCV均具有明显优势,与A组、B组、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55、5.45、2.15,P <0.001、<0.001、=0.034;t=21.87、16.05、5.35,P均<0.001;t=23.19、15.97、11.60,P均<0.001)。结论本实验证实自体神经碎片与NGF的联合应用,明显提高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神经损伤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套管 神经生长因子 自体神经碎片 周围神经
原文传递
胫骨近端截骨Ilizarov技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步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力 苏鹏 +8 位作者 樊渝波 秦泗河 胡翔宇 石磊 王全 臧建成 郑学建 王执宇 秦绪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探讨胫骨近端截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手术前后时空、运动学及动力学变化。[方法]对2016年9月~2018年12月本科采用胫骨近端低位微创截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的11例内侧间室膝骨关节...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探讨胫骨近端截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手术前后时空、运动学及动力学变化。[方法]对2016年9月~2018年12月本科采用胫骨近端低位微创截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的11例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21膝)进行步态分析研究,记录比较术前、术后拆除外固定架时及术后6个月3个时间点步态周期时空参数、运动学及运动力学参数。[结果]11例患者步幅和步速在术前、拆除外固定器时及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运动学检测方面,随时间推移,21膝的屈膝角度、伸膝角度均显著增加(P<0.05);内翻角度、外翻角度均显著减少(P<0.05)。踝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增加(P<0.05),踝关节外翻角度显著增加(P<0.05)。运动力学测试方面,随时间推移,膝关节内收力矩、内收角冲量均显著减少(P<0.05);拆除外固定器时踝关节外翻力矩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拆除外固定器时踝关节外翻力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外固定器时足底中心压力轨迹较术前明显向外侧偏移(P<0.05),术后6个月时与拆除外固定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近端微创截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步态分析测试可对该技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准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 胫骨近端截骨 ILIZAROV技术 骨外固定 步态分析
原文传递
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致前臂畸形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力 秦泗河 +5 位作者 石磊 王全 臧建成 郑学建 王执宇 秦绪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217-1220,共4页
[目的]介绍Ilizarov外固定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致前臂畸形的手术技术。[方法]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6例多发性骨软骨瘤前臂畸形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6~20岁,平均(12.72±5.23)岁;应用Ilizarov外固定器行尺骨牵伸延长、桡骨截骨矫... [目的]介绍Ilizarov外固定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致前臂畸形的手术技术。[方法]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6例多发性骨软骨瘤前臂畸形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6~20岁,平均(12.72±5.23)岁;应用Ilizarov外固定器行尺骨牵伸延长、桡骨截骨矫形等处理,1例患者同期行尺骨远端骨软骨瘤切除术,1例患者同期行桡骨近端骨软骨瘤切除术。[结果]患者前臂畸形矫正满意;尺骨近端延长25~35mm,平均(30.00±5.00)mm,均达到骨性愈合,未见延迟愈合;桡骨截骨矫形良好、截骨端骨性愈合;腕关节尺偏畸形得到大部分纠正,下尺桡关节复位,前臂旋转功能明显恢复,腕关节及肘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术后1例患者出现轻度屈腕畸形,予以配置辅具与前臂外固定器相结合很快纠正并有效预防复发。[结论]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致前臂畸形的临床效果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灵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外固定技术 多发性骨软骨瘤 前臂畸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