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地棉功能叶不同生育时期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新望 王惠萍 +1 位作者 李俊尧 冯复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对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功能叶几种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水平(以丙二醛含量表示)的研究结果表明,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在吐絮前呈波动上升,吐絮盛期急剧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吐絮前缓慢上升,吐絮后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结... 对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功能叶几种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水平(以丙二醛含量表示)的研究结果表明,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在吐絮前呈波动上升,吐絮盛期急剧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吐絮前缓慢上升,吐絮后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结铃以前随叶片发育而上升,结铃后急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始终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对POD同工酶进行电泳发现,其酶谱构成随生育进程而变化,早熟品种在开花期酶带条数最多,其中出现两条慢带,而中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包括低酚棉)则在吐絮期最多,此时早熟、中早熟和中熟品种均有一条慢带,但晚熟品种始终未出现慢带,推测慢带可能与品种的成熟期有关。结果还表明,早熟品种三种酶活性在吐絮前与其它品种的差异不明显,有时还比其它品种略高,说明尽管早熟品种生育期较短,但其功能叶的生理生化功能仍很旺盛。低酚棉上述生理指标与有酚棉相比有其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功能叶 酶活性 脂质过氧化作用 棉花
下载PDF
农艺性状优良冬小麦ph1b系的创造及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新望 赖菁茹 刘广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7-332,共6页
利用改进的桥梁亲本法 ,即以阿勃 5B缺体为桥梁亲本 ,分别与受体冬小麦推广品种 农大 95、京 4 11和京冬 8号 和中国春 ph1b突变体杂交 ,两个组合 F1 即 5BPh1和 5Bph1b单体 再杂交 ,后代选择5Bph1b单体与受体亲本 5BPh1单体杂交 ,... 利用改进的桥梁亲本法 ,即以阿勃 5B缺体为桥梁亲本 ,分别与受体冬小麦推广品种 农大 95、京 4 11和京冬 8号 和中国春 ph1b突变体杂交 ,两个组合 F1 即 5BPh1和 5Bph1b单体 再杂交 ,后代选择5Bph1b单体与受体亲本 5BPh1单体杂交 ,仅 3个世代就获得了 3个冬小麦 ph1b中间育种系 ,在杂交转育过程中 ,我们用先前获得的 3个 SCAR标记对 5Bph1b单体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其效率和可靠性均较高 ,方法简单 ,易于操作 .因此 ,利用这种杂交转育 ph1b基因的育种方法 ,结合 SCAR标记辅助选择目的基因 ,可以大大缩短小麦育种年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优良品系 PH1B SCAR标记 选育 桥梁单体
下载PDF
小麦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Ph1)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新望 赖菁茹 +3 位作者 宋希云 孙辉 李保云 刘广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4-40,共7页
小麦育种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其近缘野生种的外源有益基因,但由于普通小麦5B染色体长臂上存在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Ph1)基因,使得在普通小麦的远缘杂交中外源有益基因不能通过易位方式直接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若使Ph1... 小麦育种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其近缘野生种的外源有益基因,但由于普通小麦5B染色体长臂上存在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Ph1)基因,使得在普通小麦的远缘杂交中外源有益基因不能通过易位方式直接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若使Ph1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这种直接遗传转移外源有益基因即可成为现实。通过对Ph1基因的性质、作用机理及其突变体ph1b基因的利用进行综述,最后提出了Ph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同源配对基因(Ph1) 直接遗传转移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新望 张汝斌 范濂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7-12,共6页
由1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1,对其6个性状进行混合选择和单性状集团选择;由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结果表明,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对单株籽粒蛋白质产量、... 由1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1,对其6个性状进行混合选择和单性状集团选择;由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结果表明,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对单株籽粒蛋白质产量、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均具有较高的选择效率,三轮平均在5%以上.从单个性状的遗传进度看,集团选择效果最大;对群体的改良,以混合选择最优,其次是回交混合选择,二者均有利于群体方差的增大,而集团选择不利于群体方差的增大.就选择阶段而言,集团选择、混合选择和回交混合选择分别在第一、二、三轮选择效果最高.本文还对小麦轮回选择方法应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太谷核不育 轮回选择 育种
下载PDF
中国春Ph1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冬小麦ph1b代换系的获得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新望 赖菁茹 +1 位作者 陈梁鸿 刘广田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3期274-278,共5页
利用大麦 (HordeumvulgareL .)第 5染色体上RFLP探针衍生的 19个序列标志位点PCR(STS_PCR)引物对“中国春”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 (CS)及其ph1b突变体基因组总DNA进行PCR扩增 ,筛选出Ph1基因的一个连锁标记 ,再用“中国春”第 5... 利用大麦 (HordeumvulgareL .)第 5染色体上RFLP探针衍生的 19个序列标志位点PCR(STS_PCR)引物对“中国春”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 (CS)及其ph1b突变体基因组总DNA进行PCR扩增 ,筛选出Ph1基因的一个连锁标记 ,再用“中国春”第 5部分同源群缺体_四体系和CS×ph1b突变体F2 群体证明并定位于离Ph1基因近着丝点端 5 .7cM (centiMorgan)处。然后将该标记转换成特异的序列特征扩增区 (SCAR)标记。以“阿勃”5B缺体为桥梁亲本 ,冬小麦“京 411”为受体亲本 ,“中国春”ph1b突变体为供体亲本 ,进行三轮杂交和一轮自交 ,每一轮经减数分裂分析和SCAR标记的辅助选择 ,快速地筛选出了ph1b基因型 ,并选得一个冬小麦“京 411”的ph1b中间代换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ph1b突变体 分子标记 ph1基因
下载PDF
轮回选择在太谷核不育小麦不同群体世代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新望 范濂 +1 位作者 张汝斌 郑喜俭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25-330,共6页
选用10个高蛋白品种和4个丰产小麦品种的太谷核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B_1,用上述4个丰产小麦品种的太谷核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B_2,通过混合选择法、单性状集团选择法对B_1进行三轮选择,通过回交混合选择法对B_2进行三轮选择。结果表明,轮回... 选用10个高蛋白品种和4个丰产小麦品种的太谷核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B_1,用上述4个丰产小麦品种的太谷核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B_2,通过混合选择法、单性状集团选择法对B_1进行三轮选择,通过回交混合选择法对B_2进行三轮选择。结果表明,轮回选择有效;遗传力与选择效率相关不显著;单株产量的选择指数以穗粒数和株粒数最高;在单个性状选择上,集团选择法较好,群体性状改良以混合选择法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核不育 轮回选择 群体 世代
下载PDF
小麦显性核不育基因的遗传效应
7
作者 王新望 范濂 张汝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22,共4页
采用NCⅡ设计研究显性核不育基因在40个杂种F_1代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显性核不育基因对F_1代形态性状影响不大,而对产量、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影响较大。F_1形态性状主要表现加性效应,且不育株和可育株趋势一致;可育株单株产量及大部... 采用NCⅡ设计研究显性核不育基因在40个杂种F_1代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显性核不育基因对F_1代形态性状影响不大,而对产量、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影响较大。F_1形态性状主要表现加性效应,且不育株和可育株趋势一致;可育株单株产量及大部分产量性状表现显性效应,百粒重、每小穗粒数表现加性效应,而不育株这些性状的加、显性效应均起作用,F_1两种育性植株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蛋白质产量以显性效应为主,籽粒饱满度则是可育株以加性效应为主,不育株以显性效应为主,显性核不育基因在F_1代有明显的母性效应,且在这种基因的细胞质基础上核质互作也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显性 核不育基因 遗传效应
下载PDF
小麦不同世代群体轮回选择效应(英文)
8
作者 王新望 赖菁茹 +1 位作者 范濂 张汝斌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57-64,共8页
由10个高蛋白和4个高产小麦亲本的太谷核雄性不育株(经6~10代转育)等量种子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1;由4个高产小麦亲本的太谷核雄性不育株等量种子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2。对B_1进行混合选择(MS)和单性状集团选择(CS),对B_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 由10个高蛋白和4个高产小麦亲本的太谷核雄性不育株(经6~10代转育)等量种子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1;由4个高产小麦亲本的太谷核雄性不育株等量种子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2。对B_1进行混合选择(MS)和单性状集团选择(CS),对B_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BS),各进行3轮选择,研究了6个性状的直接遗传进度。结果表明,利用太谷核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是有效的。对于单个性状的改良,CS是最有效的方法,且第一轮(C_1)选择进度最大,但多元方差分析表明CS不利于群体的变异。MS在第2轮(C_2)效应最大,BS到第3轮才显示出最大效应,而且MS和BS均有利于群体的变异。从3轮选择的平均效应看,MS是3种轮选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轮回选择 世代 群体
下载PDF
抗除草剂草甘膦EPSPs基因在小麦中的转化 被引量:34
9
作者 陈梁鸿 王新望 +3 位作者 张文俊 张晓东 胡道芬 刘广田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39-243,共5页
通过基因枪法,用抗除草剂车甘膦的EPSPs基因转化小麦京花1号的幼穗约1000个,及幼胚约800个,经草甘膦选择后分别获得38株和4株再生植株。这些再生植株经PCR和(或)Southern杂交证明,其中有部分再生植株的基因组中稳定整合了外源EPSP... 通过基因枪法,用抗除草剂车甘膦的EPSPs基因转化小麦京花1号的幼穗约1000个,及幼胚约800个,经草甘膦选择后分别获得38株和4株再生植株。这些再生植株经PCR和(或)Southern杂交证明,其中有部分再生植株的基因组中稳定整合了外源EPSPs基因,并且转化体中部分是可育的。首次用实验证明,抗除草剂草甘膦的EPSPs基因作为单子叶禾谷类作物小麦基因转化的选择标记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EPSPs基因 基因枪转化
下载PDF
小麦编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转化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梁鸿 王新望 +3 位作者 刘广田 张晓东 胡道芬 张文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7-440,共4页
以小麦的幼穗和幼胚作为转化受体,首次用抗除草剂草甘膦的EPSPs基因作为选择标记,通过基因枪法共转化,将小麦编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基因1Dx5和1Dy10转移到普通小麦京花1号中,获得33株再生植株,经PCR初步检测有12株同时扩增到了3个处... 以小麦的幼穗和幼胚作为转化受体,首次用抗除草剂草甘膦的EPSPs基因作为选择标记,通过基因枪法共转化,将小麦编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基因1Dx5和1Dy10转移到普通小麦京花1号中,获得33株再生植株,经PCR初步检测有12株同时扩增到了3个处在不同质粒上的外源基因EP-SPs、1Dx5和1Dy10的目标片段。将部分PCR检测为阳性的转化体进行Southern分析,发现其中有1株再生植株基因组中整合了3个外源基因,有2株的基因组中同时整合了EPSPs和1Dx5基因,1株的基因组中整合了EPSPs和1Dy10基因。此外,在转化过程中发现,幼穗是比幼胚更为合适的转化受体,并且转化受体具有合适的转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转化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
下载PDF
基因枪转化小麦不同受体的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梁鸿 王新望 +2 位作者 张晓东 胡道芬 刘广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5,共5页
用基因枪进行gus基因转化,研究了小麦幼穗、幼胚愈伤组织不同诱导培养时间的转化效果。结果表明,幼穗以诱导培养16d的转化效果最佳,幼胚以诱导培养15d的转化效果最好。比较幼穗和胚的组织培养结果发现,幼穗较幼胚更耐继代... 用基因枪进行gus基因转化,研究了小麦幼穗、幼胚愈伤组织不同诱导培养时间的转化效果。结果表明,幼穗以诱导培养16d的转化效果最佳,幼胚以诱导培养15d的转化效果最好。比较幼穗和胚的组织培养结果发现,幼穗较幼胚更耐继代和形成再生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枪 小麦 转化 幼胚 幼穗
下载PDF
分子标记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罗林广 王新望 罗绍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45-54,共10页
遗传标记主要有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四种类型。作物遗传育种中应用的分子标记主要有RFLP、PCR、RAPD、AFLP和SSRs等,均主要用于辅助育种。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遗传标记系统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 遗传标记主要有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四种类型。作物遗传育种中应用的分子标记主要有RFLP、PCR、RAPD、AFLP和SSRs等,均主要用于辅助育种。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遗传标记系统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的应用,并着重探讨了作物遗传育种中应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种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遗传标记 遗传育种
下载PDF
夏棉棉铃空间分布规律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冯复全 王惠萍 王新望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12-13,共2页
棉花养分供应以纵向输送为主,横向输送为次。表现在棉花成铃特点上,则是近主茎的内围果节成铃率较高,远主茎的外围果节成铃率较低。因此在栽培技术上,应发展纵向结铃,使植株多长果枝,控制横向结铃,少长果节。
关键词 夏棉 棉花 棉铃 空间分布
下载PDF
短季棉新品种豫棉12号的选育
14
作者 王惠萍 冯复全 +2 位作者 谢德意 王新望 张海洋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7年第6期10-11,共2页
短季棉新品种豫棉12号的选育王惠萍冯复全谢德意王新望张海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豫棉12号(原名豫早42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短季棉新品种。其籽棉、皮棉产量在199... 短季棉新品种豫棉12号的选育王惠萍冯复全谢德意王新望张海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豫棉12号(原名豫早42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短季棉新品种。其籽棉、皮棉产量在1991~1995年的品系比较试验、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短季棉 豫棉12号 选择育种
下载PDF
夏棉新品系—豫早1109丰产性和稳产性综合分析
15
作者 李俊尧 王新望 +8 位作者 郭荣华 赵继福 杨焕学 许良才 孙明义 孙乃生 杜远方 张进国 朱学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6,共3页
两年21个点试验结果,豫早1109平均亩产皮棉72.96kg,比对照增产15.1%;霜前皮棉平均亩产63.82kg,比对照增产19.5%;霜前花率达88%,是一个产量高,早熟性突出,稳定性好的夏棉新品系。技术上重点要适期播种,花铃期加强肥水防止早衰。
关键词 棉花 品种 高产 综合分析
下载PDF
高产早熟优质抗病短季棉豫早1109的选育
16
作者 王惠萍 冯复全 王新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3,共3页
豫早1109在1989—1991年黄河流域区试和河南省区试、生产试验中,皮棉平均产量居首位,增产达显著水平,比对照中棉14号增产6.1%—19.5%。生育期105—113天,霜前花率82.2%—90.3%,枯黄萎病指数分别为0.4、29.5。棉纤维主体长度29.9mm,... 豫早1109在1989—1991年黄河流域区试和河南省区试、生产试验中,皮棉平均产量居首位,增产达显著水平,比对照中棉14号增产6.1%—19.5%。生育期105—113天,霜前花率82.2%—90.3%,枯黄萎病指数分别为0.4、29.5。棉纤维主体长度29.9mm,整齐度90.6%,强力3.83g,细度5993m/g,断长22.95km、成熟系数1.66、单铃重5—5.5g,衣分35%—36%,子指11—12g.生长稳健。开花、结铃、吐絮集中,耐肥水、增产潜力大,适于黄河流域两熟制棉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品种 抗病性 育种
下载PDF
河南省夏棉品种(系)区域试验概述
17
作者 王惠萍 冯复全 王新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9期11-13,共3页
1990—1991年为河南省夏棉品种区域试验的第二轮,承担试验的协作单位有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南阳地区农科所、洛阳市农科所、商丘地区农科所、黄泛区农场农科所、泌阳县农科所,延津县、兰考县、新野县棉办及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等。统... 1990—1991年为河南省夏棉品种区域试验的第二轮,承担试验的协作单位有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南阳地区农科所、洛阳市农科所、商丘地区农科所、黄泛区农场农科所、泌阳县农科所,延津县、兰考县、新野县棉办及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等。统一参加试验的品种(系)5个,有豫早1109、中268、中H6074、新84—2、百农84—1,对照品种均为中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品种试验
下载PDF
AFLP初析小豆栽培和野生变种(Vigna angularis var.angularis and var.nipponensis)间演化与地理分布关系 被引量:19
18
作者 宗绪晓 Duancan Vaughan +4 位作者 Norihiko Tomooka Akito Kaga 王新望 关建平 王述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7-374,共8页
利用 12对AFLP引物 ,以饭豆标准品系M 0 0作对照 ,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的 14 6份小豆栽培种 (Vignaangularisvar.angularis)和野生种 (Vignaangularisvar.nipponensis)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得到 313条多态... 利用 12对AFLP引物 ,以饭豆标准品系M 0 0作对照 ,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的 14 6份小豆栽培种 (Vignaangularisvar.angularis)和野生种 (Vignaangularisvar.nipponensis)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得到 313条多态性带。据AFLP多态性数据绘制的聚类图 ,可区分其中的 14 3份种质 ,表明小豆物种 (Vi gnaangularis)存在足够的遗传多样性 ,可用于资源材料的准确鉴别与分类。鉴于此 ,采用新开发的利用AFLP数据揭示核苷多样性的Innan’s进化树分析方法 ,进一步将 14 6份小豆资源分成 7个明显不同的地理演化群 ,即中国栽培种、日本栽培种、日本综合群 韩国栽培种、中国台湾野生种、中国野生种、尼泊尔 不丹栽培种和喜马拉雅野生种演化群。就上述地理演化群的遗传多样性、地理分布以及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可能的演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初步认为栽培小豆至少应当有 4个不同类型的野生祖先和 3个不同的地理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栽培种 野生变种 演化 地理分布 AFLP 遗传多样性 地理起源
下载PDF
AFLP分析小豆种(Vigna angularis)内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8
19
作者 宗绪晓 D Vaughan +4 位作者 A Kaga N Tomooka 王新望 关建平 王述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2-568,共7页
利用 12对AFLP引物 ,对来自于世界 6个国家的 14 6份小豆 (Vignaangularis)栽培变种 (var.angularis)和野生变种 (var.nipponensis)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得到 5 80条清晰的显带 ,其中 313(5 3 93% )条呈多态性 ,平均每对AFLP引物得... 利用 12对AFLP引物 ,对来自于世界 6个国家的 14 6份小豆 (Vignaangularis)栽培变种 (var.angularis)和野生变种 (var.nipponensis)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得到 5 80条清晰的显带 ,其中 313(5 3 93% )条呈多态性 ,平均每对AFLP引物得到 2 6 0 8条多态性带 ;平均遗传距离 0 35 ,变异幅度为 0 0 0~ 0 87。利用AFLP多态性数据进行的Jaccard’s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绘制的聚类图 ,可将其中的 14 3份种质相互区分开 ,并将其中的 14 5份小豆资源划分成 8个明显不同组群 ,显示小豆种内存在足够的遗传多样性用于资源材料的准确鉴别与分类。 8个组群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相关性 ,以及遗传类型趋同性。通过各组群内和组群间的遗传距离比较 ,发现世界小豆主要栽培资源以及日本野生、半野生资源中蓄积的遗传多样性较匮乏 ,而储藏于中国野生小豆资源、喜马拉雅地区栽培和野生资源中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分析 小豆 Vigna-angularis 遗传多样性 栽培变种 野生变种
下载PDF
棉花结铃部位的效率■产量
20
作者 王新望 J.N.Jenkins +1 位作者 J.C.McCarty W.L.Parrott 《江西棉花》 1992年第4期45-47,共3页
在商业生产中棉花品种保留的时间不断发生改变,1972年 Stoneville 213(ST 213)和 Deftapine 16两个品种占美国棉花面积的50%多,然而,到1986年6个 Stone-ville 品种和13个 Deltapine 品种占棉花面积的43%,这表明新品种种植面积较小或种... 在商业生产中棉花品种保留的时间不断发生改变,1972年 Stoneville 213(ST 213)和 Deftapine 16两个品种占美国棉花面积的50%多,然而,到1986年6个 Stone-ville 品种和13个 Deltapine 品种占棉花面积的43%,这表明新品种种植面积较小或种植在比已往品种更狭窄地理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结铃部位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