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3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伏行业废水中高浓度氟离子核晶造粒回收效能与机制研究
1
作者 王亚东 付梽浩 +4 位作者 周丹姮 王晓昌 金鹏康 金鑫 李志林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3-809,共7页
针对光伏废水中高浓度氟离子与硫酸根共存的特征,基于核晶造粒技术原理,深入解析了该技术对于上述离子共存体系中氟离子的回收效能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诱晶剂投加量为4.46gMgCl_(2)/gF,进水流量为67.8×10^(-4)m^(3)/h,静态床高... 针对光伏废水中高浓度氟离子与硫酸根共存的特征,基于核晶造粒技术原理,深入解析了该技术对于上述离子共存体系中氟离子的回收效能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诱晶剂投加量为4.46gMgCl_(2)/gF,进水流量为67.8×10^(-4)m^(3)/h,静态床高为30%,且晶种粒径为80~100目时,氟离子去除率高达90%.为进一步验证工艺系统稳定性,开展了为期120h的连续流除氟实验,第一阶段(0~40h)系统出水除氟效能可稳定在89%左右,第二阶段(40~120h)增加至92%左右,最终形成的造粒体纯度可达90%以上.结合X射线衍射(XRD)及拉曼光谱(Raman)等表征结果发现氟离子主要以氟化镁及氟镁酸钠的形式附着于晶种表面,且由静态水接触角测试结果及扫描电镜-能谱(SEM-EDS)表征结果发现造粒体表面相较于原晶种更为疏水,且形成了疏松多孔的结构,致使其比表面积更大,强化了造粒体对于氟离子的富集去除.经晶种表面电势电位(ZP)的测定发现,在pH值为6~8内,晶种表面荷正点,且氟离子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富集于晶种表面,并在诱晶剂的驱动下,在晶种表面成核并生长成致密的造粒体,从水中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行业 高浓度含氟废水 核晶造粒 氟离子 硫酸根离子
下载PDF
耦合流化床和电容去离子实现污水处理高效达标与低碳化运行
2
作者 罗定坤 仝培培 +3 位作者 李志华 任天龙 杨成建 王晓昌 《能源环境保护》 2025年第1期173-180,共8页
目前,污水厂多采用生物处理工艺降解去除污染物,降解过程既消耗能源又不利于资源回收,并产生温室气体。为此,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全物化的造粒流化床-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FPBFCDI)耦合工艺。该工艺将污染物从污水中分离而不是将其降解,不... 目前,污水厂多采用生物处理工艺降解去除污染物,降解过程既消耗能源又不利于资源回收,并产生温室气体。为此,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全物化的造粒流化床-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FPBFCDI)耦合工艺。该工艺将污染物从污水中分离而不是将其降解,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出水水质,降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还可以将分离后的高浓度污染物用于碳氮资源回收。实验结果表明,FPB系统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0.71%和84.64%,FCDI系统中氨氮(NH_(4)^(+)-N)去除率高达98.50%。FPB-FCDI耦合工艺系统出水的COD、TP、NH_(4)^(+)-N浓度分别为(13.43±1.24)(0.16±0.03)(0.29±0.08) mg/L,达到地表Ⅳ类水质标准。此外,由于FPB系统去除了大部分粒径在0.45~6.00μm的非溶解态或胶体态COD,降低了此类COD对后续FCDI系统的潜在影响,从而使FCDI系统的脱氮电流效率从15.33%升至17.33%,比能耗从11.65(kW·h)/kg降低至10.31 (kW·h)/kg,充分发挥出FPB-FCDI耦合工艺的协同作用。同时,FPBFCDI耦合工艺能够减少温室气体产生,回收潜在资源,使处理过程低碳化,工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能耗折算碳排放量为0.42 kg CO_(2)/m^(3),是传统生物处理过程的53.83%,若利用厌氧消化回收FPB系统分离碳源产生的电能,还可以进一步减少0.19 kg CO_(2)/m^(3)碳排放量。FPB-FCDI耦合工艺的运行成本为0.42元/m^(3),仅为传统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运行成本的1/4~1/2。本研究探索了一种低碳、高效的污水处理新技术,该技术将为下一代绿色、低碳污水处理工艺的开发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粒流化床 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 市政污水 协同作用 低碳
下载PDF
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分类及处理性评价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晓昌 金鹏康 +1 位作者 赵红梅 孟令八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38-41,共4页
以城市生活污水为对象,通过长期取样和试验分析,研究了水中SS,COD,BOD,总磷,总氮等代表性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分布规律。以0.45μm作为溶解物和悬浮物界限尺寸的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生活污水中的SS,约65%的COD,60%的BOD,50%的磷和20%... 以城市生活污水为对象,通过长期取样和试验分析,研究了水中SS,COD,BOD,总磷,总氮等代表性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分布规律。以0.45μm作为溶解物和悬浮物界限尺寸的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生活污水中的SS,约65%的COD,60%的BOD,50%的磷和20%的氮均以悬浮物的形态存在,这部分污染物很容易通过沉淀或混凝沉淀的方法有效去除。在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评价方法和污染物分类及处理性评价模式图有助于污水处理方法的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城市生活污水 COD BOD 悬浮物 污水处理方法 混凝沉淀 理性评价 模式图 评价方法
下载PDF
水中天然有机物混凝过程的光学在线监测及控制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晓昌 金鹏康 周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1,共6页
以腐殖酸为去除对象 ,用光散射颗粒分析仪 (PDA)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混凝过程进行在线监测 ,结果表明PDA输出信号 (FI曲线 )的特征值与絮凝体粒径和有机物去除率之间具有相关性 .在弱酸性 (pH =5 0 )和中性 (pH =7 0 )条件下 ,通过合理... 以腐殖酸为去除对象 ,用光散射颗粒分析仪 (PDA)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混凝过程进行在线监测 ,结果表明PDA输出信号 (FI曲线 )的特征值与絮凝体粒径和有机物去除率之间具有相关性 .在弱酸性 (pH =5 0 )和中性 (pH =7 0 )条件下 ,通过合理控制混凝剂投量 ,腐殖酸的TOC去除率可达 5 0 % ,UV2 54 去除率可达 80 %— 90 % ,但pH =7 0时的投量为pH =5 0的 5倍以上 .在pH =5 0的条件下 ,吸附电中和是有机物混凝的主要机理 ,但在混凝剂投量非常高的情况下 ,卷扫絮凝也起重要作用 .在pH =7 0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物 光散射颗粒分析仪 光学在线监测 吸附电中和 卷扫絮凝 废水处理 原水处理 水质监测 混凝过程
下载PDF
深圳市某体育中心低影响开发系统应用与模拟评估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晓昌 王永坤 +2 位作者 任心欣 熊赟 吴亚男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96,共6页
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愈加广泛。以深圳市某体育中心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该公共建筑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艺流程和LID技术设施;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峰值控制率和径流污染控制率作为... 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愈加广泛。以深圳市某体育中心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该公共建筑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艺流程和LID技术设施;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峰值控制率和径流污染控制率作为考核指标,运用SWMM模型,模拟评估了该系统运行后的雨洪控制管理效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在全年连续降雨条件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60%,SS、COD、TP和TN等4种污染物的年污染物负荷总量削减率分别为53.32%、52.59%、57.84%、55.65%;在1年一遇至1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峰值流量削减率为37.7%-47.1%;在3场不同强度的实测降雨条件下,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呈现出随暴雨强度增大而下降的趋势。该系统的设计应用与模拟评估方法可供海绵城市和其他城市结合本地条件开展类似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 模拟评估 SWMM 公共建筑
下载PDF
造粒流化床技术用于活性污泥分离浓缩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晓昌 袁宏林 +2 位作者 金鹏康 韦宗俊 王恩让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29-31,共3页
运用上向流造粒流化床处理装置进行了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活性污泥分离浓缩的半生产性试验。在总水力停留时间为 2 0min的条件下 ,形成了良好粒状污泥 ,经滤网式泥斗分离后的污泥含水率达到 92 .99%~ 94 .36 % ,出水SS浓度可达到 ... 运用上向流造粒流化床处理装置进行了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活性污泥分离浓缩的半生产性试验。在总水力停留时间为 2 0min的条件下 ,形成了良好粒状污泥 ,经滤网式泥斗分离后的污泥含水率达到 92 .99%~ 94 .36 % ,出水SS浓度可达到 5mg/L左右。该装置可代替二沉池和污泥浓缩池两个构筑物 ,同时达到泥水分离和污泥浓缩的目的。粒状污泥具有的致密构造和优越的形态学特征是其达到良好处理效果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造粒流化床 活性污泥 分离浓缩 有机混凝剂 高分子 形态学
下载PDF
造粒型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用于电厂废水再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晓昌 袁宏林 +1 位作者 谭长鸿 张效智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9-41,共3页
利用造粒型高效固液分离装置进行了西安西郊热电厂冲灰废水处理再生的现场试验研究。在总水力停留时间小于 10min的条件下 ,处理水浊度达到 3NTU以下 ,分离污泥在装置内浓缩1h以上 ,污泥含水率即可降到 85%以下。装置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 利用造粒型高效固液分离装置进行了西安西郊热电厂冲灰废水处理再生的现场试验研究。在总水力停留时间小于 10min的条件下 ,处理水浊度达到 3NTU以下 ,分离污泥在装置内浓缩1h以上 ,污泥含水率即可降到 85%以下。装置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操作灵活 ,能满足连续处理和间断处理两种运转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粒流化床 固液分离 冲灰废水 无机混凝剂 电厂
下载PDF
高锰酸钾和预臭氧强化常规处理工艺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晓昌 金鹏康 +4 位作者 何文杰 韩宏大 王付林 胡建坤 李宗喜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1,i001,共5页
针对天津饮水水源的水质特点,研究了高锰酸钾和臭氧的预氧化效果以及对后续气浮、过滤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氧化能提高后续处理工艺的出水水质,降低出水浊度和高锰酸盐指数。经预氧化后,水中含有羧基、羟基的有机物含量增加,从... 针对天津饮水水源的水质特点,研究了高锰酸钾和臭氧的预氧化效果以及对后续气浮、过滤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氧化能提高后续处理工艺的出水水质,降低出水浊度和高锰酸盐指数。经预氧化后,水中含有羧基、羟基的有机物含量增加,从而改善了有机物的可混凝性,这是处理效果提高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处理 预氧化 高锰酸钾 臭氧
下载PDF
絮凝体形态学和密度的探讨——Ⅰ.从絮凝体分形构造谈起 被引量:86
9
作者 王晓昌 丹保宪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常规混凝操作条件下形成的随机型絮凝体具有分形的特征 ,其分形维数Df 和絮凝体密度函数 ρe∝dp-Kp的指数Kp之间具有Df=3-Kp 的关系 .通过建立分布成长絮凝体模型 ,讨论了在絮凝过程中逐次导入颗粒间的空隙率对絮凝体密度和构造的影响 ... 常规混凝操作条件下形成的随机型絮凝体具有分形的特征 ,其分形维数Df 和絮凝体密度函数 ρe∝dp-Kp的指数Kp之间具有Df=3-Kp 的关系 .通过建立分布成长絮凝体模型 ,讨论了在絮凝过程中逐次导入颗粒间的空隙率对絮凝体密度和构造的影响 .模型参数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分布成长的絮凝体是一个典型的分形 ,其分形维数取决于颗粒间空隙比ε和颗粒结合个数m .降低ε或提高m均有利于提高Df,使絮凝体由松散型向致密型过渡 .脱水收缩和逐一附着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两种操作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絮凝体密度 脱水收缩 逐上附着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混凝—超滤去除腐殖酸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8
10
作者 王晓昌 王锦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22,共5页
进行了直接超滤和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腐殖酸的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状况的试验。结果表明 ,超滤前加混凝预处理对腐殖酸的DOC和UV2 54 的去除率分别从 2 8%、4 0 %提高到5 3%、78%。同时高效液相色谱 (HPLC)分析表明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 进行了直接超滤和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腐殖酸的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状况的试验。结果表明 ,超滤前加混凝预处理对腐殖酸的DOC和UV2 54 的去除率分别从 2 8%、4 0 %提高到5 3%、78%。同时高效液相色谱 (HPLC)分析表明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分子质量 <6 0 0 0u的有机物的去除率提高幅度更为显著。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最佳 pH值条件为 pH =7,通过卷扫混凝使小分子有机物结合成微絮体 ,降低了膜孔污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 超滤 卷扫 渗透通量 试验
下载PDF
絮凝体形态学和密度的探讨(Ⅱ)——致密型絮凝体形成操作模式 被引量:35
11
作者 王晓昌 丹保宪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5-390,共6页
论述了致密型絮凝体形成操作的两种模式 :脱水收缩和逐一附着 ,前者通过长时间机械搅拌进行 ,后者通过上向流造粒流化床操作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 ,两种操作均可生成接近于球型的致密化团粒 ,但脱水收缩条件下生成的团粒仍具有颗粒有效密... 论述了致密型絮凝体形成操作的两种模式 :脱水收缩和逐一附着 ,前者通过长时间机械搅拌进行 ,后者通过上向流造粒流化床操作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 ,两种操作均可生成接近于球型的致密化团粒 ,但脱水收缩条件下生成的团粒仍具有颗粒有效密度随粒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 ,其分形维数为 2 40— 2 47.而逐一附着条件下生成的团粒密度基本上与粒径无关 ,可认为其分形维数接近于 3.通过讨论上向流造粒流化床操作条件 ,并将实验得到的致密型絮凝体密度和常规絮凝体密度进行比较 ,说明用该方法实现逐一附着型絮凝操作是促使絮凝体致密化的有效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体 密度 致密型 形态学 操作模式 絮凝剂
下载PDF
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晓昌 袁宏林 赵庆良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29,共4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加速,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最新的统计年鉴数据,2013年末,我国的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已达到46.5万km,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47亿m3。大中城市已在90%以上,县城也达到了78.47%。然而,我国尚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加速,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最新的统计年鉴数据,2013年末,我国的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已达到46.5万km,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47亿m3。大中城市已在90%以上,县城也达到了78.47%。然而,我国尚有上万个县级以下的城镇,一般统称为小城镇,其污水处理率远低于县城及以上城市的水平,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污水 城市排水管道 城市污水 土地处理系统 污泥处理 升流式 生物处理 厌氧 污水收集 工业废水
下载PDF
腐殖酸铝盐絮凝体的动态特性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晓昌 金鹏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75,共5页
通过显微摄影分析研究了腐殖酸铝盐絮凝体成长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混凝过程中絮凝体构造 (分形维数 )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在腐殖酸混凝过程中 ,随搅拌历时延长 ,絮凝体粒径不断成长变大 ,最终达到平衡状态 .随着絮凝体的成长 ,其构造呈... 通过显微摄影分析研究了腐殖酸铝盐絮凝体成长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混凝过程中絮凝体构造 (分形维数 )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在腐殖酸混凝过程中 ,随搅拌历时延长 ,絮凝体粒径不断成长变大 ,最终达到平衡状态 .随着絮凝体的成长 ,其构造呈现由密实逐渐向疏松过渡的过程 ,空隙率变大 ,二维分形维数由初期的 1 8左右下降到1 4左右 .絮凝体分形维数Df 和粒径df 之间具有Df=Ad-nf 的幂函数关系 .理论分析结果说明了Df 随df 增大而减小是随机碰撞结合的必然结果 .铝盐混凝剂投量直接影响了腐殖酸絮凝体的成长速度和平衡粒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铝盐絮凝体 分形维数 动态特性 废水处理
下载PDF
絮凝池综合指标GT/Re^(1/2)物理意义的研讨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晓昌 曹翀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9,共6页
本文从雷诺数Re絮凝池有效能耗系数α的关系及絮凝池综合指标与流动相似准数的关系,两个方面研讨了该指标的物理意义。并通过对几种现有絮凝池设计参数的分析对比,进一步证实了该指标的实用性。研究结果说明,综合地反映了絮凝过程对水... 本文从雷诺数Re絮凝池有效能耗系数α的关系及絮凝池综合指标与流动相似准数的关系,两个方面研讨了该指标的物理意义。并通过对几种现有絮凝池设计参数的分析对比,进一步证实了该指标的实用性。研究结果说明,综合地反映了絮凝过程对水力条件和能量输入的要求,用它替代GT值作为絮凝池设计的控制参数更为合理。结合工程实例,本文还介绍了的计算方法,提出了絮凝池的适宜的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池 综合指标 物理意义
下载PDF
宝鸡市城市水环境系统LCA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晓昌 王巧 熊家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1-745,共5页
LCA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评价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决策和战略规划中,但国内外在城市水环境系统中应用LCA的研究较少.目前,LCA研究对水环境系统的分析侧重于污水处理阶段和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如污水处理厂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泥的不... LCA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评价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决策和战略规划中,但国内外在城市水环境系统中应用LCA的研究较少.目前,LCA研究对水环境系统的分析侧重于污水处理阶段和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如污水处理厂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泥的不同处理方法对环境的负荷计算等.在分析宝鸡市城市水环境系统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介绍了宝鸡市城市水环境系统生命周期评价框架和过程,提出水环境系统LCA评价的计算方法,并对宝鸡生态城市水环境系统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在城市水环境系统中配水阶段和污水收集阶段的资源消耗和能耗均较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环境系统 生命周期评价 能源消耗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横向流超滤膜污染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晓昌 王锦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2-557,共6页
从超滤过程中膜面滤饼层内对流传输、反向传输和颗粒积累的质量平衡关系出发 ,建立了描述渗透通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横向流超滤膜污染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将通常难以确定的滤饼层比阻和反向扩散系数包含在两个经验参数a ,b中 ,通过简单的... 从超滤过程中膜面滤饼层内对流传输、反向传输和颗粒积累的质量平衡关系出发 ,建立了描述渗透通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横向流超滤膜污染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将通常难以确定的滤饼层比阻和反向扩散系数包含在两个经验参数a ,b中 ,通过简单的实验确定参数值后 ,即可用于横向流超滤过程的数学模拟 .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实测数据比较接近 ,且从理论上说明了横向流超滤从非平衡到最终平衡状态过渡的原理以及半透膜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模型 超滤 膜污染 渗透通量 水处理
下载PDF
地下水氟暴露和地方性氟中毒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晓昌 郭小娟 +1 位作者 川原一之 段劲秋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4-437,共4页
目的 为了揭示饮用高氟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改水降氟对预防氟中毒的效果 ,对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 3个乡的地下水进行了水质检测和氟中毒现状调查。方法 运用二维平面数据解析方法计算了该地区饮用水氟离子浓度的分布 ,以逐户访问... 目的 为了揭示饮用高氟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改水降氟对预防氟中毒的效果 ,对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 3个乡的地下水进行了水质检测和氟中毒现状调查。方法 运用二维平面数据解析方法计算了该地区饮用水氟离子浓度的分布 ,以逐户访问和巡诊的形式进行了氟斑牙和氟骨症患病现状调查和氟中毒症状分类 ,选择2个改水情况截然不同的村庄为典型实例 ,对不同年龄层氟斑牙患病率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 表明该地区饮用水氟离子浓度超标率达 75 % ,氟斑牙患病率达 5 3% ,地下水氟浓度和氟中毒患病之间大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 长期饮用高氟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明显 ,而成功的改水能有效地降低氟中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氟暴露 氟斑牙 氟骨症 改水降氟
下载PDF
低磷浓度下普通小球藻的生长及其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晓昌 许可 +1 位作者 黄悦 罗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3,共7页
磷(P)常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之一,对藻类生长及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响.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实验对象,测定低磷浓度下小球藻的生物量、营养盐的吸收利用和光合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氮磷浓度范围(NO_3-... 磷(P)常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之一,对藻类生长及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响.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实验对象,测定低磷浓度下小球藻的生物量、营养盐的吸收利用和光合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氮磷浓度范围(NO_3-N:1~8 mg/L;PO_4~3-P:0.2~1.0 mg/L),小球藻生物量受初始磷浓度的影响较大,P=0.4 mg/L时小球藻生长最好.在实验磷浓度范围内,初始供磷水平影响小球藻对外源氮的吸收利用,氮(N)的吸收量会随着初始供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在固定磷浓度条件下,提高氮浓度,小球藻叶绿体中PSⅡ反应中心的最大光合作用效率(F_v/F_m)均值也会随之增加,发生磷胁迫的F_v/F_m阈值为0.18~0.24.F_v/F_m值可综合表征小球藻的生长指标、氮和磷的吸收利用率并且研究营养盐胁迫下藻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氮(N) 磷(P) 磷胁迫 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
下载PDF
浅析再生水工业回用的水质保障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晓昌 金鹏康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工业行业应当成为城市再生水的主要用水户。由于工业用水的特殊性,对于再生水的水质要求与农业、市政、环境用水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对再生水工业回用水质标准、实际用水中受关注的水质参数分析,论述了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的要点。结合国... 工业行业应当成为城市再生水的主要用水户。由于工业用水的特殊性,对于再生水的水质要求与农业、市政、环境用水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对再生水工业回用水质标准、实际用水中受关注的水质参数分析,论述了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的要点。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对再生水生产的主要工艺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进行了分类和范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工业回用 水质 处理技术
下载PDF
臭氧用于给水处理的几个理论和技术问题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晓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4期307-311,共5页
根据作者在国外的实践经验和掌握的资料,综合论述了在给水的深度处理中应用臭氧技术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常规处理即混凝—沉淀—过滤流程为骨架导入臭氧和生物活性炭处理是国外用的比较多的深度处理流程,臭氧处理的目的主要在于去除水... 根据作者在国外的实践经验和掌握的资料,综合论述了在给水的深度处理中应用臭氧技术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常规处理即混凝—沉淀—过滤流程为骨架导入臭氧和生物活性炭处理是国外用的比较多的深度处理流程,臭氧处理的目的主要在于去除水中三卤甲烷前驱物质,去除水的异臭味或水的消毒.臭氧能否有效地去除三卤甲烷前驱物质取决于这些物质的化学性态和臭氧处理条件;对水中异臭味物质分解起作用的主要是臭氧自我分解产物的氢氧自由基;臭氧对水中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可用其浓度和接触时间和乘积作为判断的指标.文中对这些处理过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要点进行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处理 三卤甲烷 前驱物质 异臭味 给水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