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2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晨光画作选
1
作者 王晨光 《中国民族》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3-73,共1页
王晨光,1963年生,山东荣成市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4年结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首届全同中国画高级人才研修班”,
关键词 王晨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画作 中国科技大学 高级人才 人文学院 中国画
原文传递
“自上而下”构筑TiO_(2)与Pt纳米簇之间的活性界面I:再分散过程和机制
2
作者 杜晓蕊 黄一珂 +8 位作者 潘晓丽 江训柱 苏杨 杨静怡 郭亚琳 韩冰 文承彦 王晨光 乔波涛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学化工过程,其中,金属颗粒的尺寸通常对催化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粒径低于2 nm的高分散金属纳米簇,不仅具有接近单原子催化剂的原子利用效率,而且展现出协同活化底物的能力.这使得它们...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学化工过程,其中,金属颗粒的尺寸通常对催化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粒径低于2 nm的高分散金属纳米簇,不仅具有接近单原子催化剂的原子利用效率,而且展现出协同活化底物的能力.这使得它们在特定反应中能够兼具单原子和纳米催化剂的优势,并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制备高稳定负载型纳米簇催化剂仍然是一项挑战.传统的“自下而上”制备策略存在成本高、产率低以及复杂配体难以去除等问题.近年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将金属纳米颗粒等聚集体再分散为单原子已经成为一种较普遍的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方法,但利用类似策略合成纳米簇催化剂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TiO_(2)负载的铂纳米颗粒或PtO2粉末进行简单的煅烧,成功制备了高分散且热稳定的铂纳米簇,并通过系统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深入研究了这一再分散过程和机制.首先,使用胶体沉淀法合成了TiO_(2)负载的铂纳米颗粒催化剂.在400°C空气中焙烧除去除保护剂后,铂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3.4 nm.然而,当焙烧温度升高至550°C时,Pt纳米颗粒消失,转化为高度分散的纳米簇,平均粒径约为1 nm.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结果表明,再分散后铂的价态从金属态转变为+4价为主的氧化态;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的拟合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再分散后铂的高价态和小尺寸.值得注意的是,与大部分金属再分散均形成单原子分散物种不同,本工作中铂在TiO_(2)载体上的再分散以纳米簇为最终物种.为了解释纳米簇的形成,详细研究了金属再分散过程.通过对照试验,排除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并证实形成氧化铂物种在再分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通过DFT计算评估了可能的氧化铂中间体的化学势,结果表明铂的氧化单体,尤其是Pt1(O2)/r110和气态PtO_(2)(g),具有更低的化学势,使得纳米颗粒的分解更有可能发生.进一步通过DFT模拟排除了以Pt1(O_(2))/r110为中间体的表面扩散机理,并指出对于气相捕获机制,PtO_(2)(g)是最可能的气态中间体.模拟结果表明,PtO_(2)(g)分子优先被VTi_(5)c空位捕获并形成P_(tion)-r110位点;该位点可诱导更多的PtO_(2)(g)单体在其上聚集,从而生长为纳米簇;在550°C下焙烧时,其尺寸稳定分布在1 nm左右.综上,本工作提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备策略,通过金属颗粒在载体表面的再分散过程,成功合成了负载纳米簇催化剂.该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易于放大,为实现宏量制备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深入研究了再分散过程,揭示了纳米簇物种形成的原因和机理,为金属再分散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催化 纳米簇 再分散 金属-氧化物界面 一氧化碳氧化
下载PDF
“自上而下”构筑TiO_(2)与Pt纳米簇之间的活性界面II:催化一氧化碳氧化反应性能和机理
3
作者 杜晓蕊 黄一珂 +8 位作者 潘晓丽 江训柱 苏杨 杨静怡 郭亚琳 韩冰 文承彦 王晨光 乔波涛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47-254,共8页
CO氧化是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处理中的重要反应,对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结构敏感的常见探针反应,CO氧化对催化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新型催化剂的开发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L-H、MvK机理的提出和发展、单原子催化剂的发现和... CO氧化是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处理中的重要反应,对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结构敏感的常见探针反应,CO氧化对催化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新型催化剂的开发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L-H、MvK机理的提出和发展、单原子催化剂的发现和相关理论的发展等.深入研究催化剂上的CO氧化机理,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催化剂构效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为催化剂在其他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在本工作的第一部分(Chin.J.Catal.,2024,58,237–246)中,我们通过Pt纳米颗粒(NP)在TiO_(2)表面的再分散,成功合成了Pt/TiO_(2)纳米簇(NC)催化剂,随之以CO氧化为模型反应研究其催化性能.本工作研究发现,Pt/TiO_(2)NC对CO氧化具有较好的表观和本征活性,其在100和20°C下的表观反应速率为2.61和0.24 molCO gPt^(‒1)h^(‒1),分别是Pt NP催化剂的7.2和12倍,也是大部分文献报道的Pt基催化剂的3‒20倍;相应地,Pt NC催化剂上的CO氧化在100和20°C下的TOF值为0.18和0.016 s^(‒1),分别是Pt NP催化剂的2.7和4.4倍.同时,Pt NC稳定性突出,在经过五次循环或长达40 h的反应后,其活性无明显降低.随后,详细研究了催化剂上的CO氧化反应机理.动力学研究表明,Pt NP催化剂上的CO和O2反应级数皆为正(0.15和0.45),推测其上的CO氧化遵循MvK机制或非竞争的L-H机制.而Pt NC催化剂上CO级数为‒0.019,O2级数为0.33,近零CO级数表明CO对反应没有影响,CO氧化的决速步为O_(2)的活化.同位素18O标记实验结果表明,在Pt NP催化剂上主要是晶格氧参与反应,表明其反应路径主要遵循MvK机制.而在Pt NC催化剂上,参与反应的主要是活化的气相氧.为了进一步研究Pt NC上CO氧化反应过程,进行了18O2参与的脉冲反应实验,发现无论在常温或100°C下,当18O2通过预吸附CO饱和的Pt NC样品时,没有CO_(2)产生.排除CO对O2活化的影响(CO级数接近零),这表明吸附在Pt NC上的CO并未发生反应.相反,当CO通过预吸附18O2饱和的Pt NC样品时,立即有CO_(2)产生,表明是气相CO或者弱吸附在载体TiO_(2)表面的CO与催化剂上预吸附并活化的氧发生了反应.低温原位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在‒160°C下,弱吸附在TiO_(2)表面的CO的确发生了反应,而吸附在Pt NC上的CO没有反应.由于在低温下,Pt被强吸附的CO覆盖,而TiO_(2)对CO氧化是无活性的,因此这也证实了Pt NC-TiO_(2)界面在低温下活化O2的能力.上述结果表明,Pt NC催化剂上的CO氧化反应机理为:CO吸附在TiO_(2)表面并与在界面处活化的氧发生反应.综上,本文深入研究了TiO_(2)负载的Pt纳米簇催化剂上的CO氧化反应机理,有助于理解负载金属纳米簇催化剂高活性的起因,同时可为高活性催化剂的设计和构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催化 纳米簇 再分散 金属-氧化物界面 一氧化碳氧化
下载PDF
面向暗光场景的目标偏振/可见光融合检测方法
4
作者 马如钺 王晨光 +3 位作者 曹慧亮 申冲 唐军 刘俊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4期46-53,共8页
为解决偏振暗光场景下常见目标识别结果准确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偏振度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设计了新的损失函数以形成无监督学习过程,引入拉普拉斯算子提高融合图像的质量,最终将被测目标的偏振信息与可见光信... 为解决偏振暗光场景下常见目标识别结果准确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偏振度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设计了新的损失函数以形成无监督学习过程,引入拉普拉斯算子提高融合图像的质量,最终将被测目标的偏振信息与可见光信息有效结合;提出了基于改进的YOLOv5算法对融合后的目标进行目标检测,在网络框架中加入CA注意力机制,将通道注意力机制与空间注意力机制相结合;在自制的数据集上对提出的网络进行训练测试,结果表明,融合图像在主客观上都达到了较好的视觉效果,将改进的YOLOv5算法相比最优的YOLOv5s模型,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了89.3%和82.5%,均值平均精度分别提高了2.6%和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成像 目标检测 图像融合 YOLOv5 图像增强 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基于模糊集合改进的TDOA声源定位方法
5
作者 苏石 申冲 王晨光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4期271-278,共8页
在复杂场景下对声源进行筛选并定位,可能会存在低信噪比、线性度不贴合实际以及多径效应等情况,往往对声源定位设备的硬件要求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利用模糊集合筛选处理采集的原始数据,优化TDOA算法的中间变量的方法;通过六元... 在复杂场景下对声源进行筛选并定位,可能会存在低信噪比、线性度不贴合实际以及多径效应等情况,往往对声源定位设备的硬件要求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利用模糊集合筛选处理采集的原始数据,优化TDOA算法的中间变量的方法;通过六元麦克风阵列采集到原始音频信号,利用隶属度函数将数据投射进模糊集合,根据隶属度值的大小对数据进行加权处理,从而得到理想的音频数据,将处理好的数据带到网格迭代搜索法中得到声源的定位结果;为验证该算法、以STM32为主控芯片搭建嵌入式声源定位系统,在相同条件下,与采用广义互相关得到时间差的TDOA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对相同频率的音频进行定位时,该方法更具有抗干扰性和定位准确性,满足了通过算法改进从而提升声源定位抗干扰性的目标,在实际应用时减小硬件采集设备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源定位 TDOA STM32 模糊集合 嵌入式
下载PDF
美国俄亥俄州小学科学教材的特色分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晨光 《教学与管理》 2023年第17期72-76,共5页
美国俄亥俄州小学科学教材设计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注重科学思维方法与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设计多元化的科学课程评价方式。该教材对我国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是: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基本规律的研究,构建匹配学... 美国俄亥俄州小学科学教材设计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注重科学思维方法与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设计多元化的科学课程评价方式。该教材对我国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是: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基本规律的研究,构建匹配学生认知水平的科学课程,加强科学思维方法与实验探究技能学习的系统性,提供实施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俄亥俄州小学科学 科学教育 思维方法 探究技能 教学评价 科学教材
下载PDF
西藏南部古堆高温地热田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7
作者 王晨光 郑绵平 +6 位作者 张雪飞 邢恩袁 叶传永 任建红 黎明明 何江涛 王丰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8-578,共21页
作为我国近些年地热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的地热田,西藏南部古堆地热田以其浅埋、高温、富锂、活动剧烈为典型特征而为人们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其水化学特征和成因人们还知之甚少。古堆高温富锂地热田由五个地热显示区组成,分别是布雄朗古、... 作为我国近些年地热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的地热田,西藏南部古堆地热田以其浅埋、高温、富锂、活动剧烈为典型特征而为人们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其水化学特征和成因人们还知之甚少。古堆高温富锂地热田由五个地热显示区组成,分别是布雄朗古、杀噶朗噶、巴布的密、茶卡和日若地热显示区,其中布雄朗古、杀噶朗噶地热显示区地热活动最为强烈。古堆地热田沸泉和热泉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Cl型,温泉和冷泉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Cl-HCO_(3)、Na-HCO_(3)-Cl和Na-HCO_(3)型,地表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Mg-SO_(4)-HCO_(3)和Na-Ca-Mg-SO_(4)-Cl-HCO_(3)型,这些不同的水化学类型可能反映其不同的成因和物质来源;K-Na地温计显示布雄朗古、杀噶朗噶、巴布的密、茶卡有相似的热储温度(最高可达240.56℃),且明显高于石英和K-Mg地温计计算结果;除了部分沸泉,多数地热水在Na-K-Mg三角图中的投点都远离完全平衡线,表明地热水在从热储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没有达到完全的化学再平衡,可能与冷水发生了混合;通过对地热流体特征元素的分析发现Cl、Na、K、SiO_(2)、B、As、Li、Rb、Cs和F是古堆地热流体的特征化学组分,Cl和其他特征化学组分之间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了深部母地热流体的存在;通过对古堆地热流体焓-氯图解的分析表明古堆地热田深部可能存在两类不同的母地热流体,其Cl含量、焓值和对应的温度分别为567 mg/L、1562.5 J/g、335.5℃和697 mg/L、1250 J/g、282.5℃,并且古堆地热田的母地热流体可能是通过与围岩的热传导、沸腾或者与浅部地表冷水混合的冷却方式上升至地表形成不同温度、水化学类型和活动强度的热泉,本研究对深入认识我国西藏南部高温富锂地热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和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对将来合理利用我国西藏南部清洁地热能和地热型锂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古堆高温地热田 水化学特征 成因
下载PDF
钢铁企业焦炉区域封闭通廊消防系统设计
8
作者 王晨光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第7期81-84,共4页
现行规范和标准对封闭通廊的消防系统设计并没有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法,基于这一现状,论文阐述封闭通廊增设消防系统的必要性及其火灾的成因和特点,结合具体工程中皮带输送机的运行特点及生产要求,分析并探讨针对钢铁企业焦炉区域封闭通廊... 现行规范和标准对封闭通廊的消防系统设计并没有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法,基于这一现状,论文阐述封闭通廊增设消防系统的必要性及其火灾的成因和特点,结合具体工程中皮带输送机的运行特点及生产要求,分析并探讨针对钢铁企业焦炉区域封闭通廊的消防系统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企业 皮带输送机 封闭通廊 消防灭火系统 预作用系统 水幕系统
下载PDF
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作品选登
9
作者 王晨光 张蓝艺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I0005-I0005,共1页
下载PDF
露天矿地下水控制技术及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10
作者 王海 王晨光 +3 位作者 张雁 张宏刚 黄选明 苗贺朝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我国富水露天矿多且涌水量大,若矿山地下水或边坡处治不当,将面临着“水患难止、边坡难固、有矿难采”的窘境。为解决露天矿遇到的水患和边坡失稳的问题,基于我国露天矿先后发展的垂直疏水孔、水平疏水孔、坑下大口径疏水孔和井群疏水... 我国富水露天矿多且涌水量大,若矿山地下水或边坡处治不当,将面临着“水患难止、边坡难固、有矿难采”的窘境。为解决露天矿遇到的水患和边坡失稳的问题,基于我国露天矿先后发展的垂直疏水孔、水平疏水孔、坑下大口径疏水孔和井群疏水等抽排方式,坑底泄水巷、基坑降水和辐射井疏干等疏放方式以及钻孔注浆帷幕、地下混凝土连续墙帷幕、钻孔咬合桩帷幕、防渗膜帷幕等截水帷幕和地层回灌水帷幕等多种地下水控制技术;开展了不同露天矿地下水控制技术对地下水位、端帮边坡岩土体力学性质变化、坡体应力变化和边坡稳定性系数影响的研究,分析了截水帷幕作用下地下水位抬升与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抽排方式、疏放方式将露天矿山地下水疏干或疏降可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边坡岩土体含水率,提高边坡岩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减小坡体的静水压力和水平推力,整体提高边坡稳定性系数,但大量疏排地下水又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截水帷幕能够解决疏排降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太大、疏排水量巨大、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问题;在截水帷幕作用下,露天矿截水帷幕外侧水位不断抬升,引起截水帷幕外侧边坡岩土体含水率增加、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减小、坡体的静水压力和水平推力增大,而截水帷幕内侧边坡岩土体含水率减小、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增大、坡体的静水压力和水平推力减小,从而引起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系数略有降低;通过截水帷幕可以控制露天矿边坡地下水位,进而保持边坡岩土体力学参数在合理范围,维持边坡稳定性系数在安全区间,实现露天矿地下水资源保护与边坡安全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地下水控制 截水帷幕 端帮边坡 边坡稳定性系数 边坡失稳
下载PDF
百吨级生物质混合醇系统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茂林 谭烽华 +3 位作者 李宇萍 廖玉河 王晨光 马隆龙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1-368,共8页
以农林废弃生物质气化合成混合醇工艺为对象,利用混合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百吨级系统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通过构建系统的工艺模型和收集生命周期资源消耗及排放清单,研究农林业、收储运和制取等各阶段的投入和排放特性,对棉秆、玉米秸秆... 以农林废弃生物质气化合成混合醇工艺为对象,利用混合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百吨级系统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通过构建系统的工艺模型和收集生命周期资源消耗及排放清单,研究农林业、收储运和制取等各阶段的投入和排放特性,对棉秆、玉米秸秆、木屑和枝丫柴4种原料制取系统的环境影响特性进行分析,并与5万吨级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百吨级系统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分别在589~734 kJ/MJ混合醇和63.2~80.8 g CO_(2)eq/MJ混合醇范围内,制取阶段的电力消耗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系统设备设施投入,玉米秸秆混合醇的环境影响最大,这与原料碳含量低及混合醇收率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能耗 温室气体 气化合成 混合醇
原文传递
河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核算及其趋势分析
12
作者 刘子耀 王晨光 李双江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4期180-182,189,共4页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碳排放大户。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区,采用排放因子法核算2010—2020年交通运输领域各类能源的碳排放量,运用拟合回归对2021—2025年各类能源消费量进行预测,然后据此计算2021—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不...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碳排放大户。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区,采用排放因子法核算2010—2020年交通运输领域各类能源的碳排放量,运用拟合回归对2021—2025年各类能源消费量进行预测,然后据此计算2021—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不同能源的碳排放量。结果发现:2010—2020年,河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2.1%;各类能源碳排放占比变化较大,柴油碳排放量年均下降1.8%,电力碳排放量年均增加1.6%;河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趋势。预测结果显示,2021—2025年,河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仍呈上升趋势,相比2020年,2025年碳排放量将增加27.4%。因此,河北省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有效控制交通运输碳排放,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碳排放 排放因子法 拟合回归 预测 河北省
下载PDF
强度图像和偏振度图像融合网络的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德利 申冲 +2 位作者 王晨光 唐军 刘俊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56-1266,共11页
为了弥补强度图像在阴暗处丢失纹理细节的劣势,结合偏振度图像的偏振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强度图像和偏振度图像的融合方法。首先,构建编码器网络提取源图像的语义信息和纹理细节。随后,特征融合网络采用加法策略和残差网络进行图像特征... 为了弥补强度图像在阴暗处丢失纹理细节的劣势,结合偏振度图像的偏振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强度图像和偏振度图像的融合方法。首先,构建编码器网络提取源图像的语义信息和纹理细节。随后,特征融合网络采用加法策略和残差网络进行图像特征融合。最后,通过解码器网络对融合后的图像特征进行重构获得最终的融合图像。此外,根据源图像和融合图像之间的结构相似性损失和梯度损失,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损失函数来引导融合网络训练。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6种方法中融合效果最好的改进的双通道脉冲耦合神经网络(MD-PCNN)相比,本文方法的客观评价指标平均梯度、信息熵、图像质量、标准差和改进的多尺度结构相似性分别提高了4.3%,1.0%,8.1%,2.5%,3.1%,图像噪声降低了8.8%,且克服了强度图像在阴暗处丢失纹理细节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理细节 残差网络 结构相似性 图像融合
下载PDF
Raney镍-质子型离子液体体系催化木质素平台分子加氢脱氧制备烷烃
14
作者 杨绍旗 赵淑蘅 +4 位作者 陈伦刚 王晨光 胡建军 周清 马隆龙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97-3707,共11页
木质素是生物质组成中唯一的芳香类化合物组分,高效转化木质素制备烷烃对于生物质全组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计合成质子型醇胺类离子液体,并与Raney镍催化剂建立催化体系,考察了其对于木质素衍生酚及醚类化合物加氢脱氧制备环烷烃... 木质素是生物质组成中唯一的芳香类化合物组分,高效转化木质素制备烷烃对于生物质全组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计合成质子型醇胺类离子液体,并与Raney镍催化剂建立催化体系,考察了其对于木质素衍生酚及醚类化合物加氢脱氧制备环烷烃的反应特性和规律。研究证明,Raney镍协同二乙醇胺三氟甲烷磺酸盐([2-HDEA]OTf)催化体系具有最优的催化木质素衍生酚类和醚类化合物加氢脱氧效果。在反应温度130℃,时间15 h,氢气压力3 MPa条件下,木质素衍生酚类及醚类化合物转化率>99.0%,目标产物环烷烃产率>80.0%。Raney镍催化剂表现出与Rh/C等贵金属相近的催化效果,离子液体阴离子结构(OTf)在催化脱氧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离子液体 RANEY镍 加氢脱氧 烷烃
下载PDF
视网膜光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硕 王晨光 齐首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8-942,共5页
视网膜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组织,具有独特的结构及适应性,在所有不同类型的视网膜细胞中保持动态平衡对于维持视力至关重要。视网膜可能会暴露在各种环境损伤中,如光诱导的损伤,在进化过程中,视网膜细胞对各种损伤产生了适应性反应,这些... 视网膜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组织,具有独特的结构及适应性,在所有不同类型的视网膜细胞中保持动态平衡对于维持视力至关重要。视网膜可能会暴露在各种环境损伤中,如光诱导的损伤,在进化过程中,视网膜细胞对各种损伤产生了适应性反应,这些反应共同恢复了细胞的动态平衡,并增加了组织对进一步损伤的抵抗力。然而过度光照则会导致视网膜组织内光感受器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包括线粒体内活性氧(ROS)和Ca2+浓度增加、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细胞自噬和炎症等,从而导致视网膜发生不可逆损伤。本文将对视网膜光损伤的发病机制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为未来防治视网膜光损伤提供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光损伤 氧化应激 凋亡 炎症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被引量:49
16
作者 王晨光 王希 +1 位作者 苍晶 杨丽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5-207,共3页
分析探讨了低温胁迫恢复正常温度 2 d后 ,水稻幼苗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过氧化物酶活性及细胞膜透性 4个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抗冷性的关系 。
关键词 低温胁迫 水稻 幼苗 抗冷性 叶绿素 根系活力 过氧化物酶 细胞膜透性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被引量:33
17
作者 王晨光 郝兴宇 +4 位作者 李红英 韩渊怀 韩雪 宗毓铮 李萍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83-1588,共6页
为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合能力影响,了解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后大豆光合生理变化,为气候变化下的大豆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开放式大气CO2富集系统(free air CO2enrichment,FACE)试验平台,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叶片光... 为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合能力影响,了解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后大豆光合生理变化,为气候变化下的大豆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开放式大气CO2富集系统(free air CO2enrichment,FACE)试验平台,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叶片光合生理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后,大豆净光合速率(Pn)增加,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下降,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大气CO2浓度升高使CO2同化速率相对应的荧光量子产量(ΦCO2)平均降低了29.8%,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平均降低了4.6%。但大豆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没有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O2浓度升高 大豆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下载PDF
7B04铝合金在模拟海洋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晨光 陈跃良 +1 位作者 张勇 卞贵学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9-64,共6页
海洋大气环境下铝合金的腐蚀本质上是薄液膜下的电化学腐蚀,与本体溶液中的腐蚀有很大不同,腐蚀速率与薄液膜的厚度及成分有关。建立并实验验证了薄液膜厚度、大气相对湿度和铝合金表面盐沉积量3者之间的关系,研究7B04铝合金在不同厚度... 海洋大气环境下铝合金的腐蚀本质上是薄液膜下的电化学腐蚀,与本体溶液中的腐蚀有很大不同,腐蚀速率与薄液膜的厚度及成分有关。建立并实验验证了薄液膜厚度、大气相对湿度和铝合金表面盐沉积量3者之间的关系,研究7B04铝合金在不同厚度和不同Na Cl浓度薄液膜下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薄液膜下7B04铝合金的自然腐蚀电位较本体溶液中更容易达到稳定,且电位更正,自然腐蚀速率更大;液膜厚度减小,7B04铝合金阴极极化电流密度增加,阳极反应受到抑制;薄液膜中Na Cl浓度升高,7B04铝合金的自然腐蚀电位降低,腐蚀速率上升,而阴阳极极化过程受Na Cl浓度变化影响不大,当Na Cl质量分数达到5%后,自然腐蚀电位基本不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B04铝合金 大气腐蚀 薄液膜 盐沉积量 相对湿度
下载PDF
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晨光 许文涛 +1 位作者 黄昆仑 罗云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97-305,共9页
目前世界各国都以不同方式要求企业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这就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控制体系为线索先后介绍了世界各国的转基因标识制度及其必要性和国内外转基因分析检测技术的新进展,其... 目前世界各国都以不同方式要求企业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这就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控制体系为线索先后介绍了世界各国的转基因标识制度及其必要性和国内外转基因分析检测技术的新进展,其中包括一些新颖的检测技术,如二代测序技术、等温扩增技术、组学分析技术等,最后预测了这些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 分析检测技术 分子特征 等温扩增
下载PDF
表面涂层破损对7B04铝合金点蚀的影响及仿真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晨光 陈跃良 +1 位作者 张勇 卞贵学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53,共6页
模拟7B04铝合金表面涂层破损,采用电化学试验研究7B04铝合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自腐蚀与点蚀行为,基于电偶腐蚀数学模型,通过有限元法分析7B04铝合金与TA15钛合金接触后发生点蚀的条件。结果表明:7B04铝合金点蚀电位受Cl^-浓度和pH值的... 模拟7B04铝合金表面涂层破损,采用电化学试验研究7B04铝合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自腐蚀与点蚀行为,基于电偶腐蚀数学模型,通过有限元法分析7B04铝合金与TA15钛合金接触后发生点蚀的条件。结果表明:7B04铝合金点蚀电位受Cl^-浓度和pH值的影响,在NaCl质量分数>10%的中性溶液及NaCl质量分数为3.5%的酸性溶液中,自腐蚀状态下7B04铝合金即可发生点蚀;7B04铝合金与TA15钛合金接触后,电位升高,增加了发生点蚀的可能性,在NaCl质量分数为3.5%的中性溶液中,当阴阳极面积比≥40时,7B04铝合金发生点蚀的萌生并进一步扩展;7B04铝合金电位随阴阳极距离的增大而下降,但幅度有限,在10 m的距离内下降不超过2 m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B04铝合金 点蚀 涂层破损 数值计算 电偶腐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