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医学生理学实验教学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1
作者 蔺美玲 吴佩润 +4 位作者 杨雯景 王竞秋 王晨昱 张小郁 陈红梅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第3期216-223,共8页
医学生理学实验是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目前针对医学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仍为空白,更缺乏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相关研究。文章通过分析知网自建库至2023年11月15日收录的生理学实验教学研究相关文献655篇,针对... 医学生理学实验是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目前针对医学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仍为空白,更缺乏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相关研究。文章通过分析知网自建库至2023年11月15日收录的生理学实验教学研究相关文献655篇,针对文献发表时间、作者及单位分布、热点研究内容与前沿趋势等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文献发刊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热点包括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手段的交叉融合与联合应用等,但各研究团体、机构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学 实验教学 研究热点 文献计量学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策略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晨昱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第1期42-45,共4页
文章旨在深入研究数字化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特点,并提出提升其舆论影响力的策略。文章全面分析了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特点对共建“一带一路”传播的影响,整合相关文献,探讨应对这些特点的有效策略。研究发现,数字化时代国际... 文章旨在深入研究数字化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特点,并提出提升其舆论影响力的策略。文章全面分析了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特点对共建“一带一路”传播的影响,整合相关文献,探讨应对这些特点的有效策略。研究发现,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导致传统媒体的主要受众范围逐渐缩小,而数字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信息获取、生产和传播的关键场所。文章认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在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也面临外部环境和传播能力挑战,包括来自反华势力的负面渲染和传播途径的僵化。为了强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本研究提出一系列策略:首先,加速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丰富国际传播主体,构建更多元和具有代表性的传播力量;最后,丰富和完善数字传播话语体系,使其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 传播特点 舆论影响力 中国文化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慢病管理模式的构建
3
作者 王晨昱 申晨 +1 位作者 张亚敏 陶娟 《皮肤科学通报》 2024年第1期51-56,共6页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机制复杂、反复发作、异质性强、伴随终生,7年复发率高达75.9%,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且持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除此之外,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AD常合并多种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并发...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机制复杂、反复发作、异质性强、伴随终生,7年复发率高达75.9%,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且持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除此之外,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AD常合并多种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并发症,尤其是过敏性疾病。皮肤炎症是过敏进程的初始阶段,早期控制皮肤炎症对于后期阻断过敏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上AD的特征,长期规律的治疗与管理尤为重要,这对于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诊疗机构的流程建设、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有较高的要求。本文围绕AD的慢病管理模式内容展开了讨论,详细介绍了我国AD慢病管理现状,并从评估工具、达标治疗、共病管理、随访宣教等多个方面对AD慢病管理模式的建立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慢病管理 随访教育 达标治疗
原文传递
关节骨软骨仿生支架浸提液对种子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刘伟 王晨昱 +4 位作者 常旭东 欧阳成伟 董燕 戴刚 李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8-845,共8页
为了观测自制胶原涂层羟基磷灰石纳米晶/聚磷酸钙纤维/L-聚乳酸基含“界层结构”仿生一体化关节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对种子细胞增殖活性及相关分化功能的影响,采用CCK-8、流式细胞仪检测及体外分化诱导培养,分别检测新型支架材... 为了观测自制胶原涂层羟基磷灰石纳米晶/聚磷酸钙纤维/L-聚乳酸基含“界层结构”仿生一体化关节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对种子细胞增殖活性及相关分化功能的影响,采用CCK-8、流式细胞仪检测及体外分化诱导培养,分别检测新型支架材料浸提液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增殖活性、凋亡及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成骨及成软骨分化诱导后ALP、Osterix、Runx2、COL1A1及COL2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新型支架材料浸提液对hBMSCs及hUCMSCs的增殖活性及凋亡均无显著影响;体外分化诱导后均可呈现成骨及成软骨分化表型,5种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支架材料浸提液处理后,其成骨及成软骨分化能力更明显,5种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更显著.提示自制新型仿生一体化支架材料可保持hBMSCs及hUCMSCs种子细胞良好的增殖活性及成骨、成软骨分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组织工程 关节软骨 仿生支架材料 人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分化
原文传递
许树才教授运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临证经验
5
作者 王晨昱 许树才 +1 位作者 刘粮烨 兰俊杰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8期136-140,共5页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指无明显原发皮损,仅有瘙痒的一种皮肤疾病,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冬季。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病因复杂,病情反复。现代医学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治疗以预防宣传教育、冷却剂、麻醉药、抗组胺药、...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指无明显原发皮损,仅有瘙痒的一种皮肤疾病,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冬季。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病因复杂,病情反复。现代医学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治疗以预防宣传教育、冷却剂、麻醉药、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阿片受体拮抗剂及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等为主,这些药物短期内疗效显著,但长期使用会出现不良反应,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有极大挑战。此病易反复发作,治疗周期长且迁延不愈,瘙痒难耐,使患者焦虑、抑郁、失眠,且使经济负担加重,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医治疗本病有两种手段,一种以中药内服辨证论治为主,另一种是外治法,通常以针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按摩、拔罐、刮疹、中药熏蒸等为主。临床中各医家使用不同内治法、外治法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确切。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此病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许树才教授结合临床经验,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提出脾虚为本、瘀热为标的病因病机,运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组方用药,治疗上以顾护脾胃、透发瘀热、养血润燥为基础,疗效显著,为中医临床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桂枝各半汤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脾虚 瘀热
下载PDF
病理学本科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晨昱 刘沨 李敏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第9期57-60,共4页
探索“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面向复合型、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创新教学势在必行。文章以目标与结果为导向,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指导,加强课程顶层设计,提出具体的路径与策略,从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融创深耕课程土... 探索“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面向复合型、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创新教学势在必行。文章以目标与结果为导向,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指导,加强课程顶层设计,提出具体的路径与策略,从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融创深耕课程土壤、三段三层三阶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深度融入、多元化评价促学多维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课程内涵、提高课程质量,达成学科发展与课程育人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新医科 课程建设 医学生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三维细胞培养及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赵静 黄江生 +3 位作者 杨爱军 王晨昱 刘伟 李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3-126,共4页
背景与目的: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存在于恶性肿瘤中的血液供应方式。拟态血管由肿瘤细胞围成,无内皮细胞衬覆的管道样结构,其间有血液通过。目前对拟态血管的研究多局限在高侵袭性、双向分化的恶性肿... 背景与目的: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存在于恶性肿瘤中的血液供应方式。拟态血管由肿瘤细胞围成,无内皮细胞衬覆的管道样结构,其间有血液通过。目前对拟态血管的研究多局限在高侵袭性、双向分化的恶性肿瘤,对上皮来源的肿瘤很少涉及。本研究通过细胞三维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并探讨其形成过程及结构特点。方法:建立肝癌细胞株HepG2的三维培养模型,并收集15例肝癌石蜡包埋样本进行过碘酸雪夫氏(PAS)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以及PAS与Ferritin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观察肝细胞肝癌中的血管生成拟态。结果:肝癌细胞三维培养两天时伸出细长突起,培养7天时彼此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网络样、环状结构。15例肝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血管内皮CD31染色均为阳性,肝癌细胞Ferritin染色均为阳性。其中7例免疫组织化学与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可见CD31阴性Ferritin阳性的肝癌细胞围成管道样结构,一层PAS阳性物质将肿瘤细胞同管腔分隔,肿瘤细胞构成的管腔中可见红细胞存在。并观察到分化良好的肝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少于分化差的肝癌,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肝癌细胞逐渐出现CD31着色阳性倾向。结论:肝癌细胞具有进行自身变形并与胶原蛋白相互作用,形成血管样通道的能力。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血管生成拟态结构获得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HEPG2细胞 血管生成拟态 三维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 组织化学
下载PDF
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温玉婷 刘伟 +3 位作者 杨爱军 王晨昱 李敏 王金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812-1815,共4页
目的检测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4例结直肠癌组织和31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IL-17、STAT3蛋白的表达,并应用CD34标记微血管计算MVD。结果... 目的检测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4例结直肠癌组织和31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IL-17、STAT3蛋白的表达,并应用CD34标记微血管计算MVD。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17主要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胞浆内,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P<0.01);IL-17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有关(P<0.05)。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正常肠黏膜中的表达(P<0.01),且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MVD有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51,P=0.015)。结论 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IL-17 STAT3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中CD133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尚立娜 杨爱军 +3 位作者 王晨昱 刘伟 李敏 王金穗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4-528,共5页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CD133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CD133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94例结直肠癌标本中CD133、VEGF和CD31的表达。结果:CD133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P<0.01)密切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接近存在相关性(P=0.05);与VEGF表达及MVD均呈负相关(P<0.01)。MVD按CD133(-)/VEGF(-/+)→CD133(+)/VEGF(-/+)→CD133(+)/VEGF(++/+++)→CD133(-)/VEGF(++/+++)的顺序逐渐增加,后两者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癌干细胞与肿瘤MVD相关,提示前者可能通过VEGF的间接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后者密度增加则促进前者的分化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人横纹肌肉瘤拟态血管生成能力及与angiopoietin-2、laminin5γ2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爱军 穆继英 +2 位作者 刘伟 王晨昱 李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1-724,共4页
目的观察人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在体内、外拟态血管的形成能力;探讨angiopoietin-2(Ang2)和laminin5γ2(LN-5γ2)在肿瘤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三维培养技术、抗体阻断技术等观察人... 目的观察人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在体内、外拟态血管的形成能力;探讨angiopoietin-2(Ang2)和laminin5γ2(LN-5γ2)在肿瘤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三维培养技术、抗体阻断技术等观察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细胞株RD细胞及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细胞在体外培养时拟态血管的形成能力并检测CD31、Ang2及LN-5γ2在VM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改变。收集13例人横纹肌肉瘤石蜡包埋组织连续切片,观察拟态血管的存在,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1、Ang2与LN-5γ2的表达。结果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细胞RD三维培养后能够降解基质,形成空腔、裂隙样结构,在此过程中,LN-5γ2逐渐开始表达,而Ang2与CD31的表达出现不均衡增强,在血管腔样结构的管壁上Ang2、CD31与LN-5γ2均表达阳性。应用anti-Ang2及anti-LN-5γ2均能够抑制瘤细胞网环样结构的形成;anti-Ang2能降低LN-5γ2的表达强度。13例横纹肌肉瘤中VM形成率达69.2%。结论人横纹肌肉瘤在体内外都能够形成拟态血管。Ang2可能通过上调LN-5γ2的表达促进瘤细胞拟态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横纹肌肉瘤 三维培养 ANGIOPOIETIN-2 laminin5γ2
下载PDF
甘肃棘豆生物碱部位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明娟 刘铭 +5 位作者 刘伟 杨爱军 王晨昱 柳军玺 李敏 邸多隆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09-1011,共3页
目的研究甘肃棘豆生物碱部位对KM小鼠肝癌H22细胞抑制作用及其对KM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鼠源性肝癌细胞H22移植瘤法,将60只KM小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甘肃棘豆生物碱部位32、16、8mg/kg体重灌胃,阴性对照... 目的研究甘肃棘豆生物碱部位对KM小鼠肝癌H22细胞抑制作用及其对KM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鼠源性肝癌细胞H22移植瘤法,将60只KM小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甘肃棘豆生物碱部位32、16、8mg/kg体重灌胃,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NS)20mL/kg灌胃,5-氟脲嘧啶(5-FU)组给予5-FU15mg/kg体重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给药10天。检测平均瘤重和抑瘤率,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MTT法测脾细胞增殖率。结果甘肃棘豆生物碱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对肝癌细胞H22实体移植瘤的抑制率分别为43%、29%、23%;各剂量组小鼠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中、高剂量组明显高于5-FU组(P<0·05);各剂量组在24、48、72h的脾细胞增殖率也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及5-FU组(P<0·01)。结论甘肃棘豆生物碱部位对KM小鼠肝癌H22移植瘤有抑制作用,并能增强KM小鼠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棘豆 生物碱部位 KM小鼠 H22 细胞 抑瘤率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原代分离 被引量:3
12
作者 焦宗宪 程航远 +4 位作者 张强弩 朱艳芳 王晨昱 王勇 刘沨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typeⅡ,AECⅡ)分离、纯化、原代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方法用4.2U/ml的弹性蛋白酶通过气管插管注入肺泡内,消化分离AECⅡ。把细胞悬液接种到包被有大鼠IgG的塑料平皿中纯化细胞。... 目的建立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typeⅡ,AECⅡ)分离、纯化、原代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方法用4.2U/ml的弹性蛋白酶通过气管插管注入肺泡内,消化分离AECⅡ。把细胞悬液接种到包被有大鼠IgG的塑料平皿中纯化细胞。用电镜、碱性磷酸酶显色法、改良巴氏染色法、单宁酸染色法、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AECⅡ。结果细胞纯度达到90%以上,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呈岛屿状生长。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有大量板层小体,包膜上有绒毛结构。碱性磷酸酶染色法(BCIP/NBT)可见胞浆内有蓝色颗粒。改良巴氏染色法、单宁酸染色法可见胞浆内有黑色颗粒。抗大鼠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弹性蛋白酶作用温和,不损伤胞膜,分离所得细胞活力好;IgG免疫粘附纯化法操作简单,纯化效率高。电镜、BCIP/NBT、巴氏染色、单宁酸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等鉴定方法稳定可靠,特异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肺泡上皮细胞 分离 纯化 细胞鉴定
下载PDF
CDX2对SW480和HCT-116细胞增殖、凋亡、自噬及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方三高 王明娟 +3 位作者 刘铭 杨爱军 王晨昱 李敏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756-1760,共5页
目的:探讨CDX2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和HCT-116细胞增殖、凋亡、自噬和对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其细胞周期和凋亡;光镜下HE和PAS染色观察CDX2处理48 h后细胞形态学改变... 目的:探讨CDX2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和HCT-116细胞增殖、凋亡、自噬和对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其细胞周期和凋亡;光镜下HE和PAS染色观察CDX2处理48 h后细胞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TEM)观察细胞凋亡和自噬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IHC)检测CDX2处理后细胞中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在5~40mg/L的剂量范围内,CDX2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②FCM结果表明不同剂量(2.5,5,10,20,40 mg/L)的CDX2作用48 h后,SW480和HCT-116细胞周期发生改变,细胞G0/G1期相对延长,S期和G2期缩短,凋亡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光镜发现HE和PAS染色的细胞爬片上CDX2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特别是对分化程度低的HCT-116细胞株.TEM检测到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变化,两种形态学改变可交叉重叠出现;④IHC显示COX-2在SW480和HCT-116细胞中均有表达,经10 mg/L CDX2作用48 h,细胞内COX-2蛋白表达率较空白对照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X2能够降低细胞增殖率,改变其生长周期,诱导细胞分化成熟.通过下调COX-2的表达,CDX2抑制SW480和HCT-116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诱导凋亡和/或自噬可能是其抗肿瘤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株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CDX2 COX-2 表达
原文传递
雷帕霉素诱导自噬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向琳 杨爱军 +4 位作者 刘伟 王晨昱 张春雨 田莉 李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诱导结肠癌SW480细胞自噬后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观察自噬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免疫印记法检测LC3水平,Boyden小室观察细胞的侵袭,划痕实...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诱导结肠癌SW480细胞自噬后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观察自噬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免疫印记法检测LC3水平,Boyden小室观察细胞的侵袭,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结果 RAPA处理后结肠癌细胞发生自噬,且自噬水平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RAPA诱导自噬组侵袭能力增强(P<0.01),且迁移能力增加(P<0.05);RAPA处理组细胞内ROS水平增高。结论 RAPA可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自噬,使细胞侵袭力增强、迁移力增加,且涉及胞内ROS水平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雷帕霉素 自噬 活性氧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软骨损伤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伟 王晨昱 +1 位作者 戴刚 李敏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72-77,共6页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是典型的多潜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的能力,从人脐带华通胶中分离,贴壁生长,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作为多能干细胞,hUC-MSCs容易获取,分离方法简单、快速,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其分化潜能在保存...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是典型的多潜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的能力,从人脐带华通胶中分离,贴壁生长,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作为多能干细胞,hUC-MSCs容易获取,分离方法简单、快速,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其分化潜能在保存过程中损失最小。hUC-MSCs亦有较低的免疫原性,是细胞治疗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在特定的、合适的分化培养基中,hUC-MSCs可分化为骨、软骨、脂肪、心肌细胞、神经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肺上皮细胞和胰岛细胞等,但是在使用hUC-MSCs作为常规临床治疗方法之前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再生医学 细胞治疗 软骨损伤
下载PDF
甘肃棘豆体内生物碱部位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铭 王明娟 +5 位作者 刘伟 杨爱军 王晨昱 柳军玺 李敏 邸多隆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年第12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甘肃棘豆生物碱部位对S180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接种S180肿瘤后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灌胃10d,停药后24h处死动物,称体重,剥除肿瘤称瘤重,同时解剖小鼠,称脾重、胸腺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用MTT法测... 目的研究甘肃棘豆生物碱部位对S180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接种S180肿瘤后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灌胃10d,停药后24h处死动物,称体重,剥除肿瘤称瘤重,同时解剖小鼠,称脾重、胸腺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用MTT法测定脾细胞增殖率。结果甘肃棘豆生物碱部位具有抗肿瘤作用,以中剂量组作用较明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抑瘤效果较弱。该药还可以增加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脾细胞增殖率与对照组相比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肃棘豆生物碱部位具有抗肿瘤及免疫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棘豆 生物碱部位 抗肿瘤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内皮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系SW480中CD133^+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
17
作者 尚立娜 杨爱军 +3 位作者 王晨昱 刘伟 牛云霞 李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740-1744,共5页
目的从结肠癌细胞系SW480中分离结肠癌干细胞,并检测内皮细胞对这些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分别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和无血清培养法富集CD133+细胞,利用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 目的从结肠癌细胞系SW480中分离结肠癌干细胞,并检测内皮细胞对这些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分别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和无血清培养法富集CD133+细胞,利用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SW480细胞和CD133+细胞中CD133及VEGF的表达;将SW480细胞或磁珠分选CD133+细胞分别在6种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SW480细胞在含血清培养基(serum-supplied medium,SSM)中培养、SW480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serum-freemedium,SFM)中培养、磁珠分选CD133+细胞在SFM中培养、SW480细胞与内皮细胞在SSM中共培养、SW480细胞与内皮细胞在SFM共培养、磁珠分选CD133+细胞与内皮细胞在SFM共培养,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结肠癌细胞中CD133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SW480细胞系中存在少量的CD133+细胞,这些细胞能够连续传代并且表现出更强的增殖潜力以及克隆形成能力。经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SW480细胞高表达VEGF,低表达CD133,而免疫磁珠分选的CD133+细胞所形成的细胞球低表达VEGF,高表达CD133。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的SW480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CD133表达率逐渐增加,添加内皮细胞诱导后无血清培养的SW480细胞与前者相比CD133阳性率显著增加(P<0.05)。经过1周的连续培养后,CD133+细胞表达VEGF的比例没有变化,添加内皮细胞诱导1周后,CD133+细胞表达VEGF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SW480细胞表达VEGF的比例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所降低,但是添加内皮细胞诱导后无血清培养1周的细胞与无内皮诱导培养条件下的细胞相比VEGF表达增加(P<0.01)。结论内皮细胞能够促进CD133+细胞的自我更新维持其未分化状态,并且内皮细胞能够通过诱导CD133+细胞表达VEGF来促进血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肿瘤干细胞 CD13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内皮细胞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原文传递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体外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和黏附的影响
18
作者 王敏 张虹 +3 位作者 杨爱军 刘伟 王晨昱 李敏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和黏附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以vWF抗体(vWF Ab)处理;噻唑蓝比色(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用... 目的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和黏附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以vWF抗体(vWF Ab)处理;噻唑蓝比色(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vWF Ab能够抑制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细胞形态学观察vWF Ab作用对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MTT黏附实验结果显示vWF Ab处理后细胞的黏附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Ⅳ型胶原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细胞黏附率增大(P<0.01)。结论vWF在体外能够影响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形态改变,促进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WF 胃癌细胞 增殖 黏附
下载PDF
浅谈海外项目货物包装问题的重要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晨昱 《化工管理》 2018年第24期83-84,共2页
本文旨在分析和讨论海外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常见包装问题,同时提出实际、可行的方案和建议,并为后续其它海外项目的顺利执行带来帮助。
关键词 海外项目 包装控制体系 后期评价
下载PDF
vWF和HDAC1在胃癌细胞株BGC-823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粘附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20
作者 王敏 刘伟 +2 位作者 杨爱军 王晨昱 李敏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30-633,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在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粘附、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分别以vWF抗体(vWF Ab)及HDAC1抗体(HDAC1 Ab)作用处理;... 目的: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在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粘附、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分别以vWF抗体(vWF Ab)及HDAC1抗体(HDAC1 Ab)作用处理;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中vWF和HDAC1的表达及相互作用.噻唑兰比色(MTT)法检测对细胞外基质成分-Ⅳ型胶原粘附能力的变化;Boyden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BGC-823细胞能够表达vWF和HDAC1;经HDAC1 Ab处理后,细胞中vWF mRNA相对含量由处理前的0.2134增加到0.3214,vWF蛋白表达增强;vWF Ab处理组细胞的粘附率较未处理组明显下降(P<0.01);vWF Ab处理组细胞侵袭、迁移穿膜细胞数分别为54.86±9.94和60.47±16.2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胃癌细胞株BGC-823能够表达vWF及HADC1;HDAC1可调节vWF的表达;vWF在BGC-823细胞的粘附、侵袭及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系 肿瘤 yon WILLEBRAND因子 组蛋白去 乙酰化酶1 肿瘤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