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继承与创新专题五: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 结涣振隳:一种重视在经济繁盛期提振人文精神的营城理念
1
作者 原野(文/) 李小龙(文/) +1 位作者 杨凌凡(文/) 王树声(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F0002-F0002,I0001,共2页
1.何谓“结涣振隳”城市经济繁荣与规模扩张必然导致原有城市人居秩序的剧烈调整,潜藏着新旧空间失序、社会凝聚力消解等伴生风险。对此,中国本土规划自有独特的应对方法。古语曾讲:“人众则情涣,涣则必思所以联结之;居安则志隳,隳则必... 1.何谓“结涣振隳”城市经济繁荣与规模扩张必然导致原有城市人居秩序的剧烈调整,潜藏着新旧空间失序、社会凝聚力消解等伴生风险。对此,中国本土规划自有独特的应对方法。古语曾讲:“人众则情涣,涣则必思所以联结之;居安则志隳,隳则必思所以振励之”。基于此理念,本土规划素来重视在经济繁盛时期同步加强人文建设、提振人文精神,追求城市经济-功能-文化-山水秩序的有机协同和整体创造,由此积淀形成了“结涣振隳”的优秀营城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凝聚力 人文建设 繁盛期 应对方法 繁盛时期 人文精神 继承与创新 城市规划
下载PDF
振市气、揽繁华:一种经济繁盛时期的标志建筑营建理念
2
作者 朱玲(文/) 李小龙(文/) +1 位作者 孙亚洲(文/) 王树声(文/)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I0001,共2页
1.何谓“振市气、揽繁华”纵观中国本土规划实践,每逢经济繁盛时期,城市常通过营建高耸雄杰标志建筑以提振市气、标树殷富、祈愿昌盛,此类建筑多为市楼、集楼、市闾楼等楼阁,其往往亦有壮观瞻、知民生、聚人气、揽胜景之用,更是一地的... 1.何谓“振市气、揽繁华”纵观中国本土规划实践,每逢经济繁盛时期,城市常通过营建高耸雄杰标志建筑以提振市气、标树殷富、祈愿昌盛,此类建筑多为市楼、集楼、市闾楼等楼阁,其往往亦有壮观瞻、知民生、聚人气、揽胜景之用,更是一地的经济发展象征与地方精神坐标,由此累代形成了“振市气、揽繁华”的优秀营建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建筑 繁盛时期 精神坐标 营建 聚人气
下载PDF
市镇:经济繁盛时期人居空间单元营建与区域统筹发展的典型模式
3
作者 严少飞(文/) 张霄汉(文/)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 王树声(文/)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市镇”纵观中国本土城市的营建,尤其是唐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稳定发展、人口资源的快速增长,使围绕城市周边的辐辏之地逐渐形成了以商贸活动为主、产业集聚且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单元,这种散布于城市周边专司经济生产与发展的... 1.何谓“市镇”纵观中国本土城市的营建,尤其是唐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稳定发展、人口资源的快速增长,使围绕城市周边的辐辏之地逐渐形成了以商贸活动为主、产业集聚且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单元,这种散布于城市周边专司经济生产与发展的空间模式,即为“市镇”。所谓市,人聚也,镇,商贾所集。在历史文献中亦有“市廛”“市墟”“集镇”等诸多记载,此类模式深刻影响着城市区域功能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周边 商贸活动 空间模式 功能空间 繁盛时期 典型模式 市镇
下载PDF
存木续脉:一种古树名木保护与文脉传承的本土规划理念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小龙(文/) 王树声(文/) +1 位作者 刘丫丫(文/) 张瑶(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存木续脉"中国本土规划素来重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将古树名木视作见证历史、凝聚乡愁的活化石,借由树木存续,延续地方文脉,传承历史精神,抒发"因木思人""以木育人""表木宗人"和"... 1.何谓"存木续脉"中国本土规划素来重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将古树名木视作见证历史、凝聚乡愁的活化石,借由树木存续,延续地方文脉,传承历史精神,抒发"因木思人""以木育人""表木宗人"和"认祖归根"之情,实现"培气脉""兴地利""显人文""凝人心""壮观瞻"的山水人文营建目标。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存木续脉"为要义的中国古树名木保护传承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名木 文脉传承 地方文脉 见证历史 传承历史
下载PDF
文荫武备:一种兴文事与修武备融合并重的规划设计理念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树声(文/) 李小龙(文/) +1 位作者 张瑶(文/) 王茜(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文荫武备"中国城乡规划历来重视"修武备""兴文事",强调"城郭为有形之捍卫,礼义为无形之城郭,二者不容偏废",故有"文荫武备"的说法。就内涵而论,"武备"原指防御与... 1.何谓"文荫武备"中国城乡规划历来重视"修武备""兴文事",强调"城郭为有形之捍卫,礼义为无形之城郭,二者不容偏废",故有"文荫武备"的说法。就内涵而论,"武备"原指防御与支撑体系建设,涉及防卫、交通、防灾减灾等系统,重在稳固城防、保障民生安全;"文荫"注重发挥人居建设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防灾减灾 规划设计理念 人居建设 支撑体系建设 保障民生 城郭 武备
下载PDF
守正开新:一种累代赓续的城乡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营建理念 被引量:2
6
作者 高元(文/) 王树声(文/)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 牛昊蓉(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守正开新”中国数千年的规划实践形成了有机融织自然山水、重视人文空间建设的山水人文规划传统。建立一个上承中华文化义理,下通山川人物,融会并超越生产、生活使用功能且极富地方个性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是历代规划者的重要使... 1.何谓“守正开新”中国数千年的规划实践形成了有机融织自然山水、重视人文空间建设的山水人文规划传统。建立一个上承中华文化义理,下通山川人物,融会并超越生产、生活使用功能且极富地方个性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是历代规划者的重要使命。中国先贤坚守、传承,代代赓续,历久弥新,不断创新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由此形成守正开新的营建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空间 空间格局 规划实践 自然山水 规划者 重要使命 赓续
下载PDF
以文凝边:一种促进边疆治理的人文空间规划手段 被引量:2
7
作者 徐玉倩(文/) 王树声(文/)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 薛靖裕(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以文凝边"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都十分重视边疆的人居环境建设。古人所谓"治国必治边",边疆治理历来为"国之重事",有"先圣制法,亦务实边,盖以安中国也"、边疆治理"... 1.何谓"以文凝边"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都十分重视边疆的人居环境建设。古人所谓"治国必治边",边疆治理历来为"国之重事",有"先圣制法,亦务实边,盖以安中国也"、边疆治理"在德不在险"之说。因此,古人在重视边疆军事防御的同时,尤为强调以人文空间建设"聚民心""固安全",形成了独特的"以文凝边"的规划传统。从历史文献来看,"边"即"边陲","凝"即"凝聚","以文凝边"重在将人文空间建设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向心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与之词义相近,亦有"文化戍边""以文安边"等古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空间 规划手段 人居环境建设 军事防御 边疆治理 文化戍边 历史文献
下载PDF
胜绝宜学:一种择胜地巧营文教空间的规划理念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凯(文/) 王树声(文/)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 赵子良(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胜绝宜学"中国城市规划历来强调人文与风景的关联融汇,善于择山川秀美、地脉钟灵之地谋划人文建设,借自然之美触发人之性灵,形成可开人胸襟、陶冶性情的人文化育之所,提振城市格局境界。"胜绝宜学"便是此般... 1.何谓"胜绝宜学"中国城市规划历来强调人文与风景的关联融汇,善于择山川秀美、地脉钟灵之地谋划人文建设,借自然之美触发人之性灵,形成可开人胸襟、陶冶性情的人文化育之所,提振城市格局境界。"胜绝宜学"便是此般营城传统的一种重要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学 人文教化 人文建设 城市格局 规划理念 自然之美 陶冶性情
下载PDF
绾合:一种以人文节点凝结城市格局的规划手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小龙(文/) 王树声(文/) +1 位作者 赵子良(文/) 孙鸽(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绾合"中国城市的人文规划实践,善于统筹把控城市关键节点,通过精心设计与整合经营,创造融汇山水、昭显人文、融凝人心的标志空间体系,控制引导城市格局的整体建构。"绾合"便是此般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 1.何谓"绾合"中国城市的人文规划实践,善于统筹把控城市关键节点,通过精心设计与整合经营,创造融汇山水、昭显人文、融凝人心的标志空间体系,控制引导城市格局的整体建构。"绾合"便是此般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绾"原指盘绕打结,亦有控扼之义,如清宣统《固原直隶州志》中载,"州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合"则指整合、联合。"绾合"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一种以人文节点凝结城市格局的规划手法。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如"绾结""绾组""绾毂"等语汇记载,其义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格局 直隶州 空间体系 整体建构 清宣统 整合经营 控制引导 规划实践
下载PDF
文境:一种追求城市空间格局人文境界的规划模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小龙(文/) 王树声(文/) +1 位作者 赵子良(文/) 王茜(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文境”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同时,亦尤为强调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的凝炼和升华,致力于创造诗意的人居环境,重视对城市境界的追求,这就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境”传统。“文境”原指文章的意境、境界。王国维曾... 1.何谓“文境”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同时,亦尤为强调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的凝炼和升华,致力于创造诗意的人居环境,重视对城市境界的追求,这就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境”传统。“文境”原指文章的意境、境界。王国维曾言:“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文境”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及其营造。从历史实践来看,一座城市的特色与气质取决于“文境”的高下,这可谓中国规划极精妙高深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人文 规划模式 城市规划建设 物质空间 人居环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文境
下载PDF
苏杭模式:一种经济繁盛地区理想人居环境营建模式
11
作者 张瑶(文/) 拜筠柯(文/) +2 位作者 李小龙(文/) 颜培(文/) 王树声(文/)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苏杭模式”中国本土规划历来注重城市经济发展与美好人居环境营造的协调统一,追求含纳繁华盛景、山川美景、文化意境的“诗意栖居”境界,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了诸多理想人居模式。诚如古语所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模... 1.何谓“苏杭模式”中国本土规划历来注重城市经济发展与美好人居环境营造的协调统一,追求含纳繁华盛景、山川美景、文化意境的“诗意栖居”境界,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了诸多理想人居模式。诚如古语所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模式”便可谓一种彰显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人居理想的营城模式,对后世城市规划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意境 诗意栖居 城市规划建设 环境营造 营建模式 人居模式 城市经济发展 本土规划
下载PDF
因循革化:一种调适城市空间格局传承开新的规划思想
12
作者 李欣鹏(文/) 王树声(文/)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 林兰香(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I0001-I0002,共2页
专题五: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建设历来重视平衡经济发展与空间秩序的动态关系,强调因循城市“不变之要”,统合城市空间增长带来的结构格局变化。纵观历史实践,中国本土规划不仅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巧妙应对城市空间“突发性”“时段... 专题五: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建设历来重视平衡经济发展与空间秩序的动态关系,强调因循城市“不变之要”,统合城市空间增长带来的结构格局变化。纵观历史实践,中国本土规划不仅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巧妙应对城市空间“突发性”“时段性”“特殊性”的动态变化,更能在变化中因时而革,守正创新,做到“革而不失其基”“因而不失其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格局 时段性 城市空间增长 守正创新 城市规划建设 适应经济发展 因循
下载PDF
双城并置:一种经济发展时期城市空间扩容的典型模式
13
作者 来嘉隆(文/) 邬海祥(文/) +1 位作者 王树声(文/) 李小龙(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双城并置”纵观中国本土营城实践,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与防御需要,加之地理环境制约,有些城市会通过在旧城附近修建空间独立、功能互补、防御完备、文脉延续的新城来实现空间格局的扩容和优化,由此累代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双城... 1.何谓“双城并置”纵观中国本土营城实践,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与防御需要,加之地理环境制约,有些城市会通过在旧城附近修建空间独立、功能互补、防御完备、文脉延续的新城来实现空间格局的扩容和优化,由此累代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双城并置”模式。城市文献中亦有“双城并峙”“双城对立”“一府两地”“一街挑两城”等诸多记载,深刻影响着不同地域城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脉延续 城市格局 环境制约 经济发展时期 城市经济发展 功能互补 并置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八景:一种城乡人居风景营造的本土模式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晓丹(文/) 王树声(文/)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 张琪瑞(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八景"中国本土规划历来注重对地方特色景致的挖掘凝练与统筹经营,通过遍察地域环境、辨识山水特质、巧施风景营造、融注人文意涵,建构以特色景群为引领的区域风景秩序,彰显一方人居之美。由此累代形成“八景”营造传统... 1.何谓"八景"中国本土规划历来注重对地方特色景致的挖掘凝练与统筹经营,通过遍察地域环境、辨识山水特质、巧施风景营造、融注人文意涵,建构以特色景群为引领的区域风景秩序,彰显一方人居之美。由此累代形成“八景”营造传统,亦有“十景”“十二景”“十八景”等,其义相通。此传统以简便和通俗易懂的模式,让全社会葆有“风景意识”和“风景责任”,能够自觉对城乡及周边环境进行风景发掘、营造、保护和提升,形成多样化的地方景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景 本土模式 风景 地域环境 人居 多样化
下载PDF
迹之所存 德之所寓:圣贤名士遗迹的保护传承观念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树声(文/) 严少飞(文/)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 韩卫然(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专题三:中国古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始终葆有强烈的根脉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尤重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将之视作守土者的重要职责,所谓“先贤遗迹,湮没弗茸,守土者安能辞其职哉”。中国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在《诗经》中就有“蔽芾甘... 专题三:中国古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始终葆有强烈的根脉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尤重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将之视作守土者的重要职责,所谓“先贤遗迹,湮没弗茸,守土者安能辞其职哉”。中国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在《诗经》中就有“蔽芾甘棠”之说,《史记》中亦有“表商容之间,封比干之墓”等记载,后世延续、代有弘扬,其义理一脉相承,积淀形成了古迹保护传承的中国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建设 古迹保护 保护传承 文化传承 历史责任感 《诗经》 甘棠 蔽芾
下载PDF
于其心不于其迹:一种古迹保护传承的本土价值观念 被引量:3
16
作者 严少飞(文/) 王树声(文/)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 孙鸽(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于其心不于其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古迹保护,不仅注重其"迹",更重视对古迹所蕴藏的文化意义的发掘和传承,强调古迹保护应能激发临观者之精神,触动其心,实现古今人心的"相通",达到教化、融凝社会与... 1.何谓"于其心不于其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古迹保护,不仅注重其"迹",更重视对古迹所蕴藏的文化意义的发掘和传承,强调古迹保护应能激发临观者之精神,触动其心,实现古今人心的"相通",达到教化、融凝社会与文化传承的目的。正所谓"古人之迹,古人之心也""于其心不于其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传承 古迹保护 社会与文化 本土价值
下载PDF
收揽风物 吐纳江山:一种统揽山水的风景营造观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树声(文/) 张瑶(文/)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 蔡臻(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专题四:风景营造中国本土城乡规划历来注重风景营造,强调规划建设要发现山水之巧、融合环境之美,素有"寻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营城思维。纵观历史实践,风景不是虚无的,需要通过关键地段或重要建筑去感知与收揽;风... 专题四:风景营造中国本土城乡规划历来注重风景营造,强调规划建设要发现山水之巧、融合环境之美,素有"寻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营城思维。纵观历史实践,风景不是虚无的,需要通过关键地段或重要建筑去感知与收揽;风景总是与人文融为一体,风景之中蕴藏一番中华文化的"大道理";风景离不开文人的发现、营造和点染,风景地往往与一方人物、风物、历史紧密相连,成为地方精神的标识地与纪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地 城乡规划 风景 融合环境 大道理
下载PDF
专题四:风景养公德 启美感 化私见:一种注重启民益教的近代城市公园营造理念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涛(文/) 邢雅慧(文/) +1 位作者 王树声(文/) 李小龙(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养公德启美感化私见”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建设特别重视发挥公园社会教育、文化熏陶、精神涵养等方面的功能,将公园视作“教育之圭表”,以“净化风俗、矫正人性”,由此,形成了“养公德、启美感、化私见”的近代城市公园营造理念... 1.何谓“养公德启美感化私见”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建设特别重视发挥公园社会教育、文化熏陶、精神涵养等方面的功能,将公园视作“教育之圭表”,以“净化风俗、矫正人性”,由此,形成了“养公德、启美感、化私见”的近代城市公园营造理念。作为一种改良社会、开启民智的“导民善法”,近代城市公园建设首开“人民的园林”之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营造理念 文化熏陶 改良社会 开启民智 公德 启美 新风
下载PDF
有象者恒识:古迹存续与标识的本土传承观念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树声(文/) 李小龙(文/) +1 位作者 严少飞(文/) 李嘉麟(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有象者恒识"中国本土规划素来重视将无形的文化义理同具象的物质空间紧密联系,强调借由空间"象之触",促发人"心之动",实现人居环境的人文化育之效。基于此意识,中国本土规划累代形成了一种注重存... 1.何谓"有象者恒识"中国本土规划素来重视将无形的文化义理同具象的物质空间紧密联系,强调借由空间"象之触",促发人"心之动",实现人居环境的人文化育之效。基于此意识,中国本土规划累代形成了一种注重存续古迹空间以彰显文脉精神的保护传承观念,诚如古人所讲"无形者心也,有象者物也,无形者易忘,有象者恒识",便是这个道理。在历史文献中,亦有"有形者咸知,无形者或昧""有象者易识,无形者难明"等记载,其意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传承 物质空间 人居环境 古迹 历史文献 存续 观念
下载PDF
继承与创新专题四:风景营造:据胜:一种基于风景视角考量建设用地的规划理念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小龙(文/) 王晨阳(文/) +1 位作者 王树声(文/) 杨思然(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据胜”地肥合中国本土规划善于以风景思维谋划物质空间建设,强调将关键空间的用地选址和稀缺风景资源及风景秩序紧密融合,创造“据一地之胜”“综中画一方之秀”的特色空间,激发地域风景潜能、升华人居艺境。由此积淀形成了“据... 1何谓“据胜”地肥合中国本土规划善于以风景思维谋划物质空间建设,强调将关键空间的用地选址和稀缺风景资源及风景秩序紧密融合,创造“据一地之胜”“综中画一方之秀”的特色空间,激发地域风景潜能、升华人居艺境。由此积淀形成了“据胜”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亦有“度地之形胜”“择胜地而为之”,以及“据秀”“据奇”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资源 物质空间 建设用地 规划理念 特色空间 继承与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