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改良锚钉置入角度和应用双滑轮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9~70(44.00±15.24)岁。均采用改良锚钉置入角度和应...目的:评价改良锚钉置入角度和应用双滑轮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9~70(44.00±15.24)岁。均采用改良锚钉置入角度和应用双滑轮技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Bostman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22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8~46(30.86±8.00)周。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ROM为(130.82±4.69)°,健侧膝关节ROM为(133.23±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Bostman评分(28.45±1.41)分,优18例,良4例。结论:改良锚钉置入角度和应用双滑轮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改良锚钉置入角度和应用双滑轮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9~70(44.00±15.24)岁。均采用改良锚钉置入角度和应用双滑轮技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Bostman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22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8~46(30.86±8.00)周。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ROM为(130.82±4.69)°,健侧膝关节ROM为(133.23±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Bostman评分(28.45±1.41)分,优18例,良4例。结论:改良锚钉置入角度和应用双滑轮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