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河湖治理经验及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周雨 王殿常 +2 位作者 余甜雪 叶盛 冉启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0,59,共7页
为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工作,选取欧洲莱茵河、英国泰晤士河、韩国清溪川和美国奥基乔比湖4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河湖作为案例,整理和归纳了这4个河湖的污染治理过程与对应的政治、经济、金融、法律相关的治理措施。针对长江流域生态治... 为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工作,选取欧洲莱茵河、英国泰晤士河、韩国清溪川和美国奥基乔比湖4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河湖作为案例,整理和归纳了这4个河湖的污染治理过程与对应的政治、经济、金融、法律相关的治理措施。针对长江流域生态治理中存在的同类问题,总结了这4个河湖在跨区域协同治理、跨部门统筹管理、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公众参与和商业运营等方面的经验,提出建立跨区域共同协商的流域水污染管理体制、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统筹管理机制、完善流域统一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公共参与等措施和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协同长江的保护与发展、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治理 水生态修复 莱茵河 泰晤士河 清溪川 奥基乔比湖 长江流域
下载PDF
明渠时均流速分布公式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殿常 王兴奎 李丹勋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6-90,共5页
本文分析比较了明渠时均流速分布的对数律和尾流律公式,需要3个待定参数的尾流律与由2个参数确定的对数律相比没有优越性。深入分析了将尾流律应用于边界层流动和明渠流动时存在的差别。讨论了理论床面和最大流速的位置,认为爱因斯... 本文分析比较了明渠时均流速分布的对数律和尾流律公式,需要3个待定参数的尾流律与由2个参数确定的对数律相比没有优越性。深入分析了将尾流律应用于边界层流动和明渠流动时存在的差别。讨论了理论床面和最大流速的位置,认为爱因斯坦和钱宁确定理论床面位置的方法是合适的。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得出了最大流速相对位置δ/h与宽深比B/h的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 流速分布 床面 尾流 影响因素分析 基础 分析比较 对数律 边界层流 公式
下载PDF
明槽水流中颗粒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殿常 禹明忠 王兴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3期301-309,共9页
将改进的 PTV用于测量明槽水流中的颗粒运动 ,对三种粒径 ( d=0 .55mm、0 .95mm和 1 .55mm)的塑料沙进行试验 ,得到了大量的颗粒运动轨迹 ,并对颗粒的运动学特性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颗粒运动轨迹可分为上升、下降和平移三种基本... 将改进的 PTV用于测量明槽水流中的颗粒运动 ,对三种粒径 ( d=0 .55mm、0 .95mm和 1 .55mm)的塑料沙进行试验 ,得到了大量的颗粒运动轨迹 ,并对颗粒的运动学特性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颗粒运动轨迹可分为上升、下降和平移三种基本类型 ,颗粒以不同类型运动时其纵向、垂向的运动速度以及颗粒的受力情况均明显不同 ,特别是在近底区 .按颗粒运动的三种类型给出了一些典型轨迹 ,并得出了颗粒纵向平均运动速度分布以及按三种运动类型进行条件平均的纵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槽 水流 颗粒运动 受力情况 下降 平均速度 典型 轨迹 上升 运动速度
下载PDF
三峡水库CO_(2)、CH_(4)通量监测分析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哲 杨柳 +3 位作者 吴兴华 陈永柏 鲁伦慧 王殿常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3-434,共12页
自成库以来,三峡水库CO_(2)、CH_(4)等温室气体通量较蓄水前发生明显改变。如何科学认识和客观评估三峡水库修建及运行对其CO_(2)、CH_(4)等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简要回顾了自2009年以来在三峡水库开展CO_(2)、CH_(4)等温... 自成库以来,三峡水库CO_(2)、CH_(4)等温室气体通量较蓄水前发生明显改变。如何科学认识和客观评估三峡水库修建及运行对其CO_(2)、CH_(4)等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简要回顾了自2009年以来在三峡水库开展CO_(2)、CH_(4)等温室气体通量监测与分析工作,综述认为,现阶段三峡水库温室气体排放以水-气界面扩散释放为主要途径。陆源输入的有机碳是主导三峡水库CO_(2)、CH_(4)产生的主要碳源,但在局部区段或时段自源性有机碳的贡献亦十分显著。同蓄水前相比,三峡水库碳排放量呈现为净增加,淹没效应约占水库C净增量的20%,库区内点面源污染负荷并未对CO_(2)排放的净增量产生显著贡献,阻隔效应和生态系统重建效应对三峡水库碳排放的净增量产生显著贡献。近10年来,监测方法比对、监测点位优化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三峡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监测体系。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也为三峡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监测分析提供了有利支撑和保障,但复杂水文环境下驱动水库碳循环的水文生态机制仍不明晰,这是制约三峡水库碳通量长期趋势预测的难点。未来将通过监测技术持续创新以促进对三峡水库碳通量的精准核算,在深化基础研究的同时,仍亟待提出更科学有效的模型或方法以支撑长期趋势预测,服务水库碳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温室气体 净排放量 甲烷 复杂水文环境
下载PDF
碳化ZIF-67催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的甲基橙
5
作者 陈晴空 雷翼妃 +4 位作者 陈治君 王欢 范剑平 李姗泽 王殿常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9-96,共8页
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ZIF-67,并碳化生成ZIF-67(C)。利用红外光谱、BET比表面积测试、Zeta电位、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ZIF-67(C)进行表征。以甲基橙(MO)降解实验验证了ZIF-67(C)对过一硫酸氢钾(PMS)的催化作用,鉴定了反应中的... 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ZIF-67,并碳化生成ZIF-67(C)。利用红外光谱、BET比表面积测试、Zeta电位、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ZIF-67(C)进行表征。以甲基橙(MO)降解实验验证了ZIF-67(C)对过一硫酸氢钾(PMS)的催化作用,鉴定了反应中的主要活性物种是硫酸根自由基(SO_(4)^(·-)),讨论了金属与有机配体物质的量之比、溶剂种类和煅烧温度(T)以及MO初始浓度、反应初始pH、ZIF-67(C)投加量和PMS投加量对ZIF-67(C)活化PMS降解MO的影响。结果表明:与ZIF-67比,ZIF-67(C)不仅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且对PMS的催化能力更强。当制备条件为n(Co^(2+))∶n(2-MIM)=1∶8、甲醇为溶剂、T=500℃时,ZIF-67(C)表现出最优的PMS催化性能;当MO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ZIF-67(C)投加质量浓度为0.2 g/L,PMS投加质量浓度为0.2 g/L时,1 h内MO的去除率达93.7%。同时,ZIF-67(C)在水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强,重复使用4次后MO去除率仍有78%。此外,ZIF-67(C)里存在高度结晶的Co_(3)O_(4),使其表现出磁性,可通过磁力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碳化 过一硫酸盐 甲基橙
下载PDF
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殿常 赵云鹏 +3 位作者 陈亚松 朱向东 朱雅婷 柳蒙蒙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31,共7页
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已进入以环境质量控制为目标的系统性治理阶段。全面梳理了在传统水环境治理背景下的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河湖等方面的治理成效和不足,从管理机制、治理模式与技术支撑体系深入分析了造成当前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 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已进入以环境质量控制为目标的系统性治理阶段。全面梳理了在传统水环境治理背景下的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河湖等方面的治理成效和不足,从管理机制、治理模式与技术支撑体系深入分析了造成当前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其成因,在统筹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的治水背景下展望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的转变方式,以期为我国城市水环境系统治理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治理 污水处理厂 排水管网 河湖 投入
下载PDF
PIV流场量测中图像变形的修正 被引量:9
7
作者 禹明忠 王兴奎 +1 位作者 庞东明 王殿常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9-62,共4页
在用PIV技术测量流速场时 ,会因图像的几何变形而引起计算的误差。本文试验标定了不同型号的摄像系统的变形误差 ,论证了图像几何变形的特性 ,并提出了相应的校正公式 ,推荐的系统配置经校正后的图像几何变形误差小于 0 .4个象素。
关键词 镜头标定 粒子图像测速 颗粒示踪 图像处理 PIV技术 流速场 摄像机
下载PDF
流速梯度对悬浮颗粒脉动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丹勋 王兴奎 王殿常 《泥沙研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35,共6页
从简化的颗粒运动方程出发 ,分析了在剪切流场中颗粒脉动强度和流体脉动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由于纵向时均流速的垂线分布梯度的作用 ,颗粒在两个方向上的脉动强度均可能超过相应的流体脉动强度。
关键词 流速梯度 Stokes数 脉动强度 悬浮颗粒 泥沙
下载PDF
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泥沙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丹勋 禹明忠 +1 位作者 王殿常 王兴奎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0-22,共3页
总结了在悬移质泥沙运动特性试验研究中常用的量测手段,介绍了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的组成,针对图像处理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特别是光片厚度和粒子浓度的选择,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了讨论.利用开发的颗粒示踪与图像处理系统,对... 总结了在悬移质泥沙运动特性试验研究中常用的量测手段,介绍了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的组成,针对图像处理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特别是光片厚度和粒子浓度的选择,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了讨论.利用开发的颗粒示踪与图像处理系统,对明槽悬移质颗粒的运动特性进行了量测.实践表明,图像处理技术为悬移质颗粒运动特性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悬移质 泥沙运动 浓度分布 速度分布
下载PDF
三峡集团城市“水管家”模式发展与示范经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殿常 贾宁 《中国环保产业》 2023年第5期33-37,共5页
本文介绍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在共抓长江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城市“水管家”系统治水模式的背景、内涵与发展情况,分析了“水管家”模式在安徽省六安市的落地示范经验,并对“十四五”时期以“水管家”模式促进沿江绿色发展进行了... 本文介绍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在共抓长江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城市“水管家”系统治水模式的背景、内涵与发展情况,分析了“水管家”模式在安徽省六安市的落地示范经验,并对“十四五”时期以“水管家”模式促进沿江绿色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大保护 绿色发展 系统治理 城市“水管家”
下载PDF
二噁英及类二噁英污染物致免疫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鑫格 李娜 +4 位作者 韩颖楠 马梅 吴兴华 李翀 王殿常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二噁英是芳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的高效外源配体,已知可以通过AHR发挥免疫毒性作用。经典的AHR毒性通路是指AHR由配体激活后进入细胞核,并与芳烃受体核转运蛋白(AHR nuclear translocator,ARNT)形成复合物,诱导二噁英... 二噁英是芳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的高效外源配体,已知可以通过AHR发挥免疫毒性作用。经典的AHR毒性通路是指AHR由配体激活后进入细胞核,并与芳烃受体核转运蛋白(AHR nuclear translocator,ARNT)形成复合物,诱导二噁英反应元件(dioxin response element,DRE)控制的下游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但新的研究表明二噁英诱导免疫毒性还存在多种非经典的AHR通路,即激活后的AHR与其他信号通路(如炎症反应、细胞周期和信号转导)中的关键蛋白之间发生相互串扰,影响细胞功能。该过程中,AHR直接或以AHR-ARNT复合物的形式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协同募集到共识或非共识DRE位点并与之结合,进而影响关键分子的转录和表达。目前已有许多与二噁英结构相似的物质被证明具有类二噁英的AHR激活活性,包括部分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多溴联苯醚等,被称为类二噁英物质(dioxin-like compounds,DLCs)。DLCs可以通过激活AHR影响免疫系统,但一些研究表明,部分DLCs的免疫毒性可通过非AHR依赖的途径产生,这些途径可能包括导致细胞氧化应激、影响细胞呼吸爆发反应、促进细胞凋亡和干扰线粒体功能等。总之,与二噁英相比,DLCs的免疫毒性作用机制并不清晰,还需要更为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噁英 类二噁英物质 芳烃受体 免疫毒性
下载PDF
关于长江三峡工程“十一五”泥沙问题研究的建议
12
作者 王殿常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2-64,共3页
泥沙问题是长江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简要评述了三峡工程论证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泥沙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针对三峡工程投入运用后的新情况,就三峡工程“十一五”泥沙研... 泥沙问题是长江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简要评述了三峡工程论证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泥沙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针对三峡工程投入运用后的新情况,就三峡工程“十一五”泥沙研究提出应实现从预测性研究为主向、以原型观测资料的分析和研究为中心的转变,重视和加强大坝下游河道演变问题的研究,将泥沙问题纳入生态与环境范畴,注重整治工程的实际需要,重新列入国家科技攻关序列,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分工合作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三峡工程 泥沙问题 “十一五”研究 建议
下载PDF
近百余年(1900-2020年)洞庭湖湿地演化驱动因素分析
13
作者 张英豪 王殿常 +1 位作者 吴兴华 赖锡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86-1795,共10页
自20世纪以来,在自然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洞庭湖湿地面积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在综合大量历史资料、相关文献以及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将近百余年(1900—2020年)洞庭湖湿地面积与格局变化划分为4个阶段,并重点分... 自20世纪以来,在自然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洞庭湖湿地面积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在综合大量历史资料、相关文献以及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将近百余年(1900—2020年)洞庭湖湿地面积与格局变化划分为4个阶段,并重点分析了各阶段影响湿地演化的驱动因子及相互作用关系。1900年以来,洞庭湖湿地面积变化可分为1900—1949年的明显下降期、1950—1978年的快速萎缩期、1979—1998年的稳定期以及1999年至今的略微回升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相对稳定阶段、1950s—1990s的水域向洲滩转化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洲滩向水域转化阶段。不同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湿地演变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导致湿地演变的速率与方向有所不同。围湖垦殖与退田还湖是导致湿地面积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气象波动、水库建设、湖区采砂以及河道整治等则通过改变入湖水文泥沙情势影响湿地格局变化,并影响围湖垦殖与退田还湖等活动。为满足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在湿地演变中的参与度逐渐增加,对围湖垦殖的态度发生了“鼓励—参与—禁止—还湖”的转变,为近百余年洞庭湖湿地演化的核心驱动要素。近百余年洞庭湖湿地的演化过程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综合呈现,是人力与自然力的角力过程,也是人地关系矛盾协调演化并趋向缓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湿地演变 围湖垦殖 退田还湖 水库建设
下载PDF
分论坛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嘉宾主题发言摘要
14
作者 刘多 +8 位作者 郑建闽 隆国强 董振华 宋鑫 王殿常 张华 唐晓东 庄贵阳 秦宣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3年第1期31-37,共7页
2022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于2022年12月26日以线上会议方式举行。在分论坛一上,入会代表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2022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于2022年12月26日以线上会议方式举行。在分论坛一上,入会代表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主题,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代课题,提出了宝贵建议、贡献了智慧力量。为深入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最新成果和进展,在此刊发分论坛一嘉宾主题发言要点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发言摘要 智慧力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时代化 论坛 深入了解
下载PDF
湖泊湿地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谭志强 李云良 +6 位作者 张奇 郭宇菲 王晓龙 李冰 万荣荣 王殿常 吴兴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37,共20页
湖泊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人类提供淡水和食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湖泊湿地水文过程发生了剧烈变化,湖泊湿地面临着面积萎缩、质... 湖泊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人类提供淡水和食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湖泊湿地水文过程发生了剧烈变化,湖泊湿地面临着面积萎缩、质量下降和服务功能退化等风险.本文总结了原位观测、数值模拟和遥感技术在获取湖泊湿地关键水文要素方面的优势及不足;从辩证的角度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湿地水文过程的双重影响;结合洪水和水文连通性等研究热点分析了水文过程的典型表现形式;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湖泊湿地植物、动物和水质对水文过程改变的响应.本研究最终提出未来应该将遥感技术与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建立“多目标-多要素-多尺度-多过程”的湖泊湿地监测体系;定量评价多维度水文连通的转化方式及其对生态系统的阈值效应;加强研究地下水驱动下湿地植被演变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综合考虑栖息地的面积和质量评价水鸟种群的弹性力和恢复力,为湖泊水位调控和退化湿地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湿地 水文过程 数值模拟 遥感 洪水 水文连通
下载PDF
近百年鄱阳湖湿地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冰 万荣荣 +3 位作者 杨桂山 谭志强 王殿常 吴兴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8-1029,共12页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和长江中游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重建其近百年自然通江的湖泊湿地演变过程,对于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两期历史时期地形图和遥感产品,构建了1930s、1970s、1990s、2000s和2010s鄱...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和长江中游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重建其近百年自然通江的湖泊湿地演变过程,对于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两期历史时期地形图和遥感产品,构建了1930s、1970s、1990s、2000s和2010s鄱阳湖湿地格局变化数据集,探究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水文连通变化对鄱阳湖湿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面积由1930s的5024.3 km^(2)下降至2010s的3232.7 km^(2),近百年损失率高达35.7%,其中1930s 1970s时期面积变化最为显著,损失率达33.2%,且主要集中分布于赣江与饶河的入湖尾闾地区和南部康山圩.湖泊湿地向耕地的转移是鄱阳湖湿地丧失的主要形式,1930s以来,共有累计1149.6 km^(2)的湖泊湿地受垦殖的作用转变为耕地.闸坝与圩垸导致的水文连通性降低加剧了鄱阳湖自然通江的湖泊湿地格局的变化.相较1930s,累计有683.4 km^(2)的湖泊湿地与主湖相阻隔,水文节律完全独立于通江水域.基于地统计学的水文连通函数曲线也表明,近百年来鄱阳湖的横向和纵向水文连通性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且在1990s以后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本研究能够为鄱阳湖乃至长江中游湖泊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提供参考状态与客观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湖泊湿地 近百年 格局变化 水文连通性
下载PDF
从水库温室气体研究到水电碳足迹评价:方法及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哲 王殿常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53,共15页
当前,围绕水库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评估、水电碳足迹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或模糊的地方,制约了水电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核算与管理。对此,本文首先梳理了水库修建及运行在“淹没、阻隔、重建、消纳”等四个方面对温室气体通量产生的影... 当前,围绕水库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评估、水电碳足迹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或模糊的地方,制约了水电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核算与管理。对此,本文首先梳理了水库修建及运行在“淹没、阻隔、重建、消纳”等四个方面对温室气体通量产生的影响。结合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的概念性框架,探讨了水库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评估的科学内涵与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对水库蓄水前后温室气体通量变化评估的技术路径。之后,本文提出了水电碳足迹是指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各种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CO_(2eq))排放总量。综述了全球范围内水电碳足迹评价案例,认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涵盖项目前期准备、施工建设、运营维护与拆除恢复等四个阶段,但当前在碳足迹评价方法、系统边界划定、评价结果的解读与使用等方面仍尚未有更明晰、规范化的答案。未来,建议进一步加快水库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监测评估与水电碳足迹评价的标准体系建设;深化水库碳循环与温室气体通量的基础研究,支撑水库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评估;完善水电生态环境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创新水电企业温室气体管理制度;积极推动水电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中找准定位、突破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发电 温室气体 净排放量 碳中和 碳管理
下载PDF
热解温度对山地城市污泥生物炭吸附Cu(Ⅱ)及其固碳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晴空 李佳瑛 +5 位作者 范剑平 李彦林 陈泉洲 邹佳洪 卫灿 王殿常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469-3474,共6页
由我国典型山地城市重庆的某污水厂污泥热解制备生物炭。使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对产物进行了物性测定,评价了热解温度对生物炭吸附Cu(Ⅱ)、碳保留率(YC)、固定碳产率(YFC)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温... 由我国典型山地城市重庆的某污水厂污泥热解制备生物炭。使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对产物进行了物性测定,评价了热解温度对生物炭吸附Cu(Ⅱ)、碳保留率(YC)、固定碳产率(YFC)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低于300℃时,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能力差异较小;高于300℃时,随热解温度升高,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能力降低。由于生物炭中的灰分以SiO2为主,并不影响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其吸附机理主要受含氧官能团和比表面积的制约。此外,YFC比单独使用YC或热稳定性更能综合衡量生物炭固碳作用。热解温度为300℃时,生物炭的YFC值最大,固碳效果最佳。因此,从对Cu(Ⅱ)的吸附能力和固碳效果两方面考虑,山地城市污泥制备生物炭的热解温度为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生物炭 热解温度 固碳作用 吸附
下载PDF
长江口底层水中有机锡赋存特征及其在低氧区的行为
19
作者 黄清辉 闻翔 +6 位作者 戴琦 陈玲 王锐 尹大强 王殿常 丁玲 施蓓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74-1382,共9页
2019年夏季在长江口―东海海域纵向断面上进行现场采样和观测,获取了12个走航站位和低氧区1个连续测站的水质数据和24个底层水样,样品经过滤、固相萃取和乙基化衍生等处理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了9种有机锡化合物浓度,旨在分析... 2019年夏季在长江口―东海海域纵向断面上进行现场采样和观测,获取了12个走航站位和低氧区1个连续测站的水质数据和24个底层水样,样品经过滤、固相萃取和乙基化衍生等处理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了9种有机锡化合物浓度,旨在分析其在长江口海域的空间分布和潮汐变化特征,并探索其在口外低氧区的行为。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海域底层水体中溶解态有机锡质量浓度范围为33.9~203 ng·L^(-1)(以Sn计,以下同),平均值为125 ng·L^(-1);仅有42%样品检出三丁基锡(TBT),其质量浓度最高可达53.1ng·L^(-1),其余8种有机锡化合物检出率可达92%~100%。其中,甲基锡类质量浓度为(36.7±16.2)ng·L^(-1),约占溶解态有机锡质量浓度的20%~40%;丁基锡类质量浓度为(33.1±22.0)ng·L^(-1),约占溶解态有机锡质量浓度的16%~45%;苯基锡类质量浓度为(55.7±12.4)ng·L^(-1),约占溶解态有机锡质量浓度的26%~59%。在河口最大浑浊带和口外低氧区,以及低氧区的涨潮流向落潮流转换阶段,底层水出现溶解态有机锡的质量浓度峰值,主要增加的是TBT及一取代有机锡化合物。研究还发现,三苯基锡(TPhT)和一丁基锡(MBT)质量浓度随溶解氧饱和度降低而增加。潮汐影响下底边界层中的再悬浮和还原溶解过程,导致底层水中的TBT和TPhT等有机锡呈现脉冲式暴露,其生态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有机锡 再悬浮 低氧 底边界层 潮汐作用
下载PDF
三峡水库磷输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殿常 吴兴华 《水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85-895,共11页
三峡水库在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营养盐磷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源物质,水库运行拦截泥沙的同时也拦截了部分泥沙所承载的磷。本文利用1997—2017年期间三峡水库的实测流量、含沙量和磷... 三峡水库在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营养盐磷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源物质,水库运行拦截泥沙的同时也拦截了部分泥沙所承载的磷。本文利用1997—2017年期间三峡水库的实测流量、含沙量和磷浓度资料,定量分析了三峡水库的磷输移特征,包括时空分布、负荷变化、水库磷拦截率等,旨在明晰三峡水库运行对磷输移的影响。考虑三峡、向家坝和溪洛渡水库开始蓄水时间,将其划分为1997—2002年、2003—2012年和2013—2017年3个时段,分别代表水库蓄水前、三峡水库蓄水、以及上游水库群蓄水。结果表明,库区磷拦截率主要受汛期的磷输移规律的影响;忽略库区区间汇入的影响,基于逐月磷浓度数据可知,2003—2012年,三峡水库的总磷(TP)拦截率为59.8%,溶解磷(DP)拦截率为14.6%;2013—2017年,受三峡入库含沙量大幅减小及点源污染排放增强的影响,DP/TP比值升高,入库磷被更多地输运至下游河道,库区TP和DP拦截率分别减小为14.4%和—18.5%。泥沙对磷输移具有重要的“源”和“汇(缓冲)”作用,但TP与含沙量的关系曲线在汛期与非汛期、不同断面和不同时段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磷输移 质量平衡计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