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腔脏器微创手术的血管解剖再思考
1
作者 王玲的 闻巍 卫勃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随着3D、4K腔镜手术设备的临床应用,微创、精准已成为外科手术的新标签,盆腔脏器的微创手术常涉及消化、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各脏器间的动脉血供也存在共干、交通支等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盆腔动脉网系统;正确深入的认识盆底动... 随着3D、4K腔镜手术设备的临床应用,微创、精准已成为外科手术的新标签,盆腔脏器的微创手术常涉及消化、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各脏器间的动脉血供也存在共干、交通支等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盆腔动脉网系统;正确深入的认识盆底动脉解剖依然是盆腔微创手术的基础,本文从胚胎发育的空间维度推演了盆腔动脉系统从雏形到成体复杂网络的视觉进程,对胚胎时期循环系统最初建立结合膜解剖概念,提出了三循环、三方向与四层面的立体模型;动态阐述了泄殖腔作为盆腔主要脏器原基的血供变化及泄殖腔系膜的概念;区分了脐动脉与原始脐动脉的概念及间介中胚层的嵌入式发育给整个盆腔动脉系统带来的变化;重新对以髂内动脉为中心的盆腔动脉网络系统分类,从而更深一层地理解盆底动脉网络的构建过程,便于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脏器 胚胎时期 髂内动脉 腔镜手术 交通支 微创手术 外科手术 脐动脉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短期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玲的 胡时栋 +3 位作者 马跃 徐建 邹振玉 杜晓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41-543,共3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于本院普通外科住院并诊断为胃癌的患者185例,男105例,女80例,年龄31~85(55±6)岁,其中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86例(腹腔镜组),开腹胃癌根治...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于本院普通外科住院并诊断为胃癌的患者185例,男105例,女80例,年龄31~85(55±6)岁,其中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86例(腹腔镜组),开腹胃癌根治术99例(开腹组),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比较两组短期临床效果。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手术切口直径短[(5.8±0.5)cm vs(14.1±1.3)cm,P〈0.05],手术时间长[(190.9±50.3)min vs(150.7±43.1)min,P〈0.05],术中出血量少[(107.3±70.3)ml vs(158.3±90.8)ml,P〈0.05],术后排气时间短[(3.0±0.4)d vs(3.9±0.5)d,P〈0.05],进食时间早[(3.7±0.9)d vs(4.3±0.7)d,P〈0.05],住院时间短[(9.6±3.4)d vs(12.2±6.9)d,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切除淋巴结数目[(26.4±7.5)vs(27.2±7.7),P〉0.05]、淋巴结阳性数[(3.0±1.0)vs(3.0±0.9),P〉0.05)]、切缘阳性率(1.16%vs 1.01%)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vs 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能够彻底切除病灶,但切口大、手术出血量大,术后恢复慢。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可获得较好短期临床效果,优势明显,但手术时间稍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镜 开腹手术 比较
下载PDF
支架与肠梗阻导管在腹腔镜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浩 李钊 +3 位作者 邹振玉 马跃 王玲的 杜晓辉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内镜下肠道支架或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后行腹腔镜辅助肿瘤切除、肠管一期吻合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对比肠道支架及经肛肠梗阻导管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因梗阻性... 目的:探讨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内镜下肠道支架或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后行腹腔镜辅助肿瘤切除、肠管一期吻合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对比肠道支架及经肛肠梗阻导管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因梗阻性结直肠癌在结肠镜引导下行经肛肠梗阻导管(导管组)或肠道支架(支架组)置入术后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肠管一期吻合术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手术远期疗效。结果:支架组支架置入术后肠道准备时间平均(4.2±1.1)d,导管组平均(6.9±1.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两组中转开腹率(P=1.00)、造瘘率(P=0.12)、手术时间(P=0.14)、术中出血量(P=0.49)、左髂切口长度(P=0.21)、术后切口感染(P=0.37)、吻合口漏(P=0.18)、排气时间(P=0.62)、进流食时间(P=0.33)、术后住院时间(P=0.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4-47个月,平均(27.33±10.37)个月,支架组吻合口复发率为9.09%,导管组吻合口无一例复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经肛肠梗阻导管或肠道支架置入术后行腹腔镜辅助肿瘤切除、一期肠道吻合术均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肠道支架植入术较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在腹腔镜辅助肿瘤切除、肠道一期吻合术肠道准备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肠梗阻 支架 经肛肠梗阻导管 腹腔镜检查
下载PDF
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对比 被引量:21
4
作者 邹贵军 胡时栋 +9 位作者 王迪 徐建 邹振玉 邢晓伟 马跃 王玲的 胡子龙 滕达 晏阳 杜晓辉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820-823,共4页
目的:比较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totally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TLDG)中不同吻合方式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短期临床疗效,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在TLDG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行TLDG的49... 目的:比较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totally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TLDG)中不同吻合方式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短期临床疗效,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在TLDG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行TLDG的49例患者,其中11例采用三角吻合(delta-shaped组),14例采用BillrothⅡ式吻合(B-Ⅱ组),11例采用Roux-en-Y吻合(R-Y组),13例采用un-cut Roux-en-Y吻合(un-cut组)。回顾分析四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随访情况。结果: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分期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吻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组间比较,un-cut组[(92.23±3.86)min]较R-Y组[(76.91±2.91)min]、delta-shaped组[(75.91±4.54)min]、B-Ⅱ组[(70.00±3.13)min]长。delta-shaped组中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出血,1例发生吻合口漏,均保守治疗后痊愈;B-Ⅱ组中4例于术后6个月复查胃镜时发现胆汁反流,其中2例合并吻合口溃疡;R-Y组中1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出现短暂的胃瘫,均经治疗后痊愈;un-cut组未发生并发症。随访6~12个月,均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TLDG术中采用的四种重建方式均是安全、可行的。BillrothⅡ式吻合更符合生理,并发症较少;un-cut Roux-en-Y式吻合既可解决BillrothⅡ式吻合术后容易出现的碱性反流、吻合口溃疡、盲袢综合征等并发症,又解决了Roux-en-Y吻合术后出现的功能性胃排空延迟、Roux潴留综合征,且手术难度、吻合时间并不显著增高,可成为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远端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检查 消化道重建
下载PDF
53例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晏阳 彭正 +5 位作者 李松岩 闻巍 胡时栋 王玲的 王玉锋 杜晓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916-918,共3页
目的分析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病理特征与腹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6月1日-2018年5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53例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和lo... 目的分析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病理特征与腹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6月1日-2018年5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53例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53例患者,男性46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63岁。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Siewert分型、Bormann类型以及手术切除方式与胃食管结合部肿瘤淋巴转移无关(P>0.05),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淋巴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浸润深度是胃食管结合部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46,95%CI:1.236~129.382,P=0.032)。结论胃食管结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与病变的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结合部腺癌 淋巴结转移 病理
下载PDF
老年患者腹腔镜辅助下低位直肠癌前切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晛 甄亚男 +3 位作者 王春喜 宋舟 王玲的 徐忠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29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进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术的老年患者79例的临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术中保...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进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术的老年患者79例的临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2例),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情况、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切口感染、肠梗阻、复发率、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游离脾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及手术风险,但可能会降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游离脾曲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腹腔镜根治术 左结肠动脉 效果
下载PDF
超远程手术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根治术临床初步研究
7
作者 李松岩 闻巍 +8 位作者 戴飞翔 徐红 邹贵军 刘帛岩 李宇轩 刘昕炜 刘庆 王玲的 杜晓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联合5G通信技术行超远程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24年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医学部在北京市与三亚市之间(距离约3000 km)应用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完成国内首例超远程机... 目的探讨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联合5G通信技术行超远程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24年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医学部在北京市与三亚市之间(距离约3000 km)应用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完成国内首例超远程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结果病人男性,66岁,因“间断腹痛、腹胀1个月余”入院,经肠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直肠癌,有明确手术指征,无明确手术禁忌证。2024年1月4日,病人于全麻下行超远程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手术过程顺利流畅,无延迟现象,无手术并发症。术中出血量20mL,手术时间90 min。术后第3天排气,第4天进食流食,术后第7天出院。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淋巴结清扫彻底(1/15),直肠系膜切除完整,环周切缘及上下切缘均未见癌。结论初步证明5G通信技术支持下超远程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手术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手术 机器人手术 5G通信技术 直肠癌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被引量:17
8
作者 邹振玉 沈笛 +5 位作者 邢晓伟 徐建 马跃 王玲的 杜晓辉 李荣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6-459,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评价淋巴结清扫范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24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评价淋巴结清扫范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24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病理因素对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24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7.1%,其中黏膜内癌为6.7%(9/135),黏膜下层癌为30.0%(33/110)。肿瘤最大径(P〈0.001)和浸润程度(P〈0.001)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不同部位胃癌的各站淋巴结转移率不同,胃中部癌N1转移率为15.2%,N2转移率为6.5%;胃下部癌N1转移率为15.0%,N2转移率为5.0%。生存分析显示,本组早期胃癌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9.6%、98.7%和92.7%,肿瘤浸润程度(P=0.022)、淋巴结转移(P=0.001)和淋巴结清扫数目(P=0.043)对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有影响,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本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35,95%叫:1.102~14.029)。结论在术前准确分期的基础上,对于肿瘤直径〉2cm的黏膜下层早期胃癌应至少行D2加第7、8a和9组淋巴结清扫术;对无法准确评估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早期胃癌应首选取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清扫数目应〉15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转移 淋巴结切除术 预后
原文传递
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时栋 邹振玉 +5 位作者 李浩 邹贵军 李钊 徐建 王玲的 杜晓辉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年12月至2015年5月住院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9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有肝转移灶分为肝转移组30例和无肝转移组16例。对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年12月至2015年5月住院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9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有肝转移灶分为肝转移组30例和无肝转移组16例。对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单核细胞计数是否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有关联。结果 103例结肠癌中26例发生肝转移,92例直肠癌中4例发生肝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组和无肝转移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最大直径、分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术前单核细胞计数、T分期、N分期、肿瘤原发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直肠癌肝转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单核细胞计数是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8.172,95%CI:3.685~18.119,P<0.01)。结论升高的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可能通过导致肿瘤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促进了结直肠癌肝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计数 外周血 结肠癌 直肠癌 肝转移 危险因素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