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白介素-6、红细胞沉降率及血红蛋白联合预测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反应性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高松 葛娟 王红群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4期493-49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血红蛋白联合预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血红蛋白联合预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78例KD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对IVIG治疗是否敏感分为反应组(48例)和无反应组(3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IL-6、ESR、血红蛋白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KD患儿IVIG无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IL-6、ESR、血红蛋白单项及三者联合检测对KD患儿IVIG反应性的预测效能。结果反应组血清IL-6、ESR低于无反应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无反应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IL-6、ESR、血红蛋白是KD患儿IVIG无反应性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6、ESR、血红蛋白预测KD患儿IVIG反应性的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0.731、0.750,临界值分别为38.605pg/ml、68.335mm/1h、106.59g/L,三者联合检测预测KD患儿IVIG反应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线下面积为0.925,明显高于单项检测,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70%、93.30%。结论血清IL-6、ESR及血红蛋白可作为预测KD患儿IVIG反应性的有效指标,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临床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儿童 丙种球蛋白 白介素-6 红细胞沉降率 血红蛋白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血清25-羟维生素D3、趋化因子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影响及预测价值
2
作者 李娜娜 王红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9期104-107,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趋化因子对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的影响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11月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KD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治疗2周后,根据CAL的发生情况将其... 目的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趋化因子对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的影响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11月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KD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治疗2周后,根据CAL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发生组(21例)和未发生组(6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25(OH)D3、脂源性细胞因子水平,分析KD患儿发生CAL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血清25(OH)D3、脂源性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对KD患儿CAL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生组KD急性期占比、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抵抗占比及治疗前降钙素原、网膜素-1、趋化因子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IVIg前发热持续时间长于未发生组,血清25(OH)D3低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降钙素原(OR=2.759,95%CI:1.053~4.185)、血清25(OH)D3(OR=0.310,95%CI:0.128~0.754)及趋化因子(OR=3.364,95%CI:2.063~7.125)均为KD患儿发生CAL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25(OH)D3联合趋化因子预测KD患儿CAL发生的曲线下面积高于二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降钙素原、血清25(OH)D3及趋化因子均为影响KD患儿CAL发生的相关因素,且血清25(OH)D3、趋化因子两者联合对KD患儿CAL发生的预测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25-羟维生素D3 脂源性细胞因子 冠状动脉损害
下载PDF
536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红群 李道旺 吴正升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9期1536-1538,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复习536例乳腺癌的档案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乳腺癌主要集中在30~59岁的年龄段(占75.3%),约8.6%的患者有乳腺良性疾病史,214例患者淋巴结无癌转移(占46.2%),ER、PR及CEA阳性率分别为... 目的分析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复习536例乳腺癌的档案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乳腺癌主要集中在30~59岁的年龄段(占75.3%),约8.6%的患者有乳腺良性疾病史,214例患者淋巴结无癌转移(占46.2%),ER、PR及CEA阳性率分别为57.3%、60.1%及62.4%,CEA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良性乳腺疾病史可能是乳腺癌的病因之一,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分期Ⅲ~Ⅳ期和肿瘤大于5 cm的患者生存率低,ER及PR阳性患者生存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生存率 ER PR CEA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混合性上皮/间叶化生性癌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红群 王庆梅 +2 位作者 汤旸 蒋毅 杜明占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4-456,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1例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该例镜下见2种高级别的肿瘤细胞成分,部分为上皮细胞巢,部分为间叶样组织,局部坏死、出血。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ER、PR和HER-2(-);上皮...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1例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该例镜下见2种高级别的肿瘤细胞成分,部分为上皮细胞巢,部分为间叶样组织,局部坏死、出血。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ER、PR和HER-2(-);上皮细胞34βE12和AE1/AE3(+);间叶细胞vimentin、CD99和S-100(+)。结论化生性癌绝大部分为三阴性癌,侵袭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生性癌 三阴性癌 乳腺
原文传递
前列腺癌中AGR2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红群 吴强 李道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4-586,共3页
目的探讨AGR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GR2和AR在61例前列腺癌和3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中的表达状况。结果 AGR2在前列腺癌中阳性率为68.9%,其在前列腺增生症中的阳性率为36.4%,两组中的差异有显著性(P<0.... 目的探讨AGR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GR2和AR在61例前列腺癌和3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中的表达状况。结果 AGR2在前列腺癌中阳性率为68.9%,其在前列腺增生症中的阳性率为36.4%,两组中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前列腺癌中AGR2和AR的表达呈正相关(r=0.323,P=0.011)。AGR2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年龄、Gleason分级及术前患者血清的PSA及cPSA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AGR2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该蛋白的表达可能受AR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AGR2 AR
下载PDF
小鼠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组织TGF-β1及Smads的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红群 丁向东 +3 位作者 吴强 张晴 黄焰 杨枫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29-934,共6页
目的:探讨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纤维化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2/3、Smad4和Smad7的表达和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清洁级6-8 wk龄ICR小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用血吸虫... 目的:探讨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纤维化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2/3、Smad4和Smad7的表达和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清洁级6-8 wk龄ICR小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用血吸虫尾蚴腹部贴附法制成动物模型,正常组未予处理.感染后wk 4、6、8和12末分批处死2组小鼠且称肝脾质量,取部分肝做病理学观察,HE染色和猩红染色,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TGF-β1、Smad2/3、Smad4和Smad7在各组的表达状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脾质量和肝指数均高(肝,12 wk:2.99±0.28 g vs 1.83±0.13 g:脾,12 wk:0.87±0.15 g vs 0.14±0.02 g:肝指数,12 wk:0.09±0.01 vs 0.04±0.00:均P<0.01),TGF-β1和Smad2/3表达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GF-β1,12 wk:0.105±0.008 vs 0.024±0.002:Smad2/3.12 wk:0.094±0.009 vs 0.003±0.001,均P<0.01),以上指数分别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635,0.482,0.646,0.347,0.662:均P<0.01);Smad4表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纤维化的发展表达量在逐渐下降(4 wk:0.075±0.011 vs 0.023±0.006.6 wk:0.043±0.008 vs 0.010±0.002.8 wk:0.038±0.009 vs 0.003±0.002.12 wk:0.028±0.004 vs 0.013±0.006:均P<0.01),Smad7仅8 wk表达增强.结论:TGF-β1和Smad2/3表达增强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Smad4可能主要在纤维化的早中期发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日本血吸虫病 转化生长因子 β1 SMADS
下载PDF
扁桃体Burkitt淋巴瘤1例伴文献复习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红群 王庆梅 +1 位作者 蒋毅 汤旸 《安徽医药》 CAS 2012年第6期801-803,共3页
目的探讨Burkit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可能的病因。方法分析1例扁桃体Burkitt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中等大小、相对单一,星空图像可见,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CD20+,CD10+,PAX5+,Bcl-6+,Mu... 目的探讨Burkit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可能的病因。方法分析1例扁桃体Burkitt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中等大小、相对单一,星空图像可见,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CD20+,CD10+,PAX5+,Bcl-6+,MuM1-,Bcl-2-,C-Myc消化过度,Ki-67+(约100%)。结论对Burkitt淋巴瘤的诊断需结合镜下图像及免疫组化,必要时进行基因重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KITT淋巴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LC3A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红群 李道旺 吴正升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LC3A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C3A在54例前列腺癌和1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中的表达状况。结果:LC3A蛋白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在前列腺癌中胞质强阳性率为90.7%,在BPH中的胞质... 目的:探讨LC3A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C3A在54例前列腺癌和1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中的表达状况。结果:LC3A蛋白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在前列腺癌中胞质强阳性率为90.7%,在BPH中的胞质强阳性率为14.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发现前列腺癌中22例核着色(40.7%),LC3A胞质表达与细胞核表达无相关性(P>0.05)。LC3A表达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胞质r=0.297,P=0.029;胞核r=0.288,P=0.034)。LC3A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年龄、雄激素受体(AR)及术前患者血清PSA及结合PSA(cPSA)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LC3A在前列腺癌及BPH组织间质中的纤维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也见着色。AR在前列腺癌中阳性率为74.1%(40/54),在BPH的阳性率为64.3%(9/14)。两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C3A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分化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LC3A 雄激素受体
原文传递
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伴文献复习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红群 李道旺 《安徽医药》 CAS 2012年第9期1283-1285,共3页
目的探讨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1例腹膜的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大网膜、肠系膜、腹膜以及子宫、双侧附件、大小肠管的浆膜面等均见有大小不一的结节,伴大量腹水。该例镜下主要为不规... 目的探讨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1例腹膜的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大网膜、肠系膜、腹膜以及子宫、双侧附件、大小肠管的浆膜面等均见有大小不一的结节,伴大量腹水。该例镜下主要为不规则腺管状结构,少数乳头状,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或扁平上皮,嗜酸性胞质。免疫组化:HBME-1++,EMA+,Calreti-nin+,Vim+。结论腹膜恶性间皮瘤侵袭性强,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恶性间皮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8781例宫颈液基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红群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7期1267-1269,共3页
目的分析8 781例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及其与组织学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细胞学诊断采用TBS进行分析,199例异常细胞学检查与活检组织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10例(4.7%)标准有鳞状上皮病变,3例(0.03%)有腺上皮病... 目的分析8 781例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及其与组织学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细胞学诊断采用TBS进行分析,199例异常细胞学检查与活检组织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10例(4.7%)标准有鳞状上皮病变,3例(0.03%)有腺上皮病变,细胞的鳞状上皮病变与年龄大小呈正相关(r=0.105,P=0.036)。活检与细胞学检查阳性符合率高。结论成年女性应常规做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基细胞学检查 鳞状上皮内病变 癌前病变
下载PDF
上皮样组织细胞瘤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红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0-681,共2页
患者男性,40岁,左背部包块2年,渐增大,可活动,术中见肿瘤血管丰富。切除肿块后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眼观:灰黄灰红色不规则组织1块,3.5 cm×2.5 cm×2.0 cm大小,表面附皮瓣,稍隆起,肿块位于真皮及皮下,大部分在皮下,底部... 患者男性,40岁,左背部包块2年,渐增大,可活动,术中见肿瘤血管丰富。切除肿块后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眼观:灰黄灰红色不规则组织1块,3.5 cm×2.5 cm×2.0 cm大小,表面附皮瓣,稍隆起,肿块位于真皮及皮下,大部分在皮下,底部见包膜,包块上面与真皮界限不清,切面灰白、灰红色,质软,实质性,局部出血(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组织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鼻唇部微囊性附属器癌1例报道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红群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0期637-638,640,共3页
微囊性附属器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的皮肤附属器肿瘤,1982年由Goldstein等[1]首先报道,具有向汗腺导管方向分化的特点和丰富的硬化性间质,又称为硬化性汗腺导管癌。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01工作中遇到1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材... 微囊性附属器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的皮肤附属器肿瘤,1982年由Goldstein等[1]首先报道,具有向汗腺导管方向分化的特点和丰富的硬化性间质,又称为硬化性汗腺导管癌。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01工作中遇到1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7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性附属器癌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2例
13
作者 王红群 吴正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90-1293,共4页
本文复习2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特殊染色.结合文献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可能的病因.
关键词 孤立性坏死结节 病因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14
作者 王红群 李杰 +2 位作者 刘鹏 李金龙 石怀银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9期867-871,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最近的随访截止日期为2023-04-16。结果女性32例(61.5%),男性20例(38.5%)。患者平均年龄62.7岁。肿瘤梭形细胞成分为主,有40.4%病例混合... 目的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最近的随访截止日期为2023-04-16。结果女性32例(61.5%),男性20例(38.5%)。患者平均年龄62.7岁。肿瘤梭形细胞成分为主,有40.4%病例混合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鳞状细胞癌(21/52)。免疫组化方面,Vimentin表达率为95.2%,SMA局部阳性率为37.5%,p53阳性率(64.3%),TTF-1、TG及PAX-8少数阳性,上皮标记多阳性,Ki-67中位增殖指数50%。对照无滤泡癌的未分化癌组,伴有滤泡癌的未分化癌最大径较大(r=0.599,P=0.005),总生存时间/癌症特异性生存时间缩短[(4.29±1.21)个月vs.(55.06±17.68)个月,P=0.028]。与未合并PTC的未分化癌组比较,局部合并有PTC成分的9例未分化癌组,总生存时间长[(85.95±38.20)个月vs.(16.54±5.26)个月,P=0.057],复发癌的发生在该组比例要高(33.3%vs.4.7%,P=0.031)。吸烟史的患者总生存时间/癌症特异性生存时间缩短。本组未分化癌的总生存率:半年生存率(45.0±9.0)%,1年生存率(33.0±8.0)%,2年生存率(23.0±8.0)%,5年及10年生存率均为(19.0±7.0)%。结论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差,伴有滤泡癌的未分化癌更差,伴有乳头状癌的未分化癌预后较好。甲状腺未分化癌可能更多来源于滤泡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未分化癌/间变性癌 临床病理特点 预后
原文传递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15
作者 王红群 刘鹏 +1 位作者 李莹 石怀银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7期625-629,634,共6页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因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8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指标的预后意义。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最大径、免疫性甲状腺炎、复发癌、吸烟史、远处转移及...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因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8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指标的预后意义。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最大径、免疫性甲状腺炎、复发癌、吸烟史、远处转移及术后的复发转移均与患者总生存时间及癌症特异性生存时间相关(均为P<0.05),性别倾向影响癌症特异性生存时间(P=0.057)。癌灶数、淋巴结转移情况、最大径、年龄、TNM分期、复发癌及远处转移还与无复发生存时间相关(均为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远处转移、复发癌、最大径及免疫性甲状腺炎影响癌症特异性生存时间,远处转移、复发癌、年龄及免疫性甲状腺炎影响总生存时间,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数量、复发癌及最大径与无复发生存时间相关(P<0.05)。结论免疫性甲状腺炎为保护因素。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数量、复发癌及肿瘤最大径是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远处转移、复发癌均缩短总生存时间及癌症特异性生存时间,最大径也是影响癌症特异性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预后 复发癌 吸烟史 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
原文传递
黄芪总苷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丁向东 王红群 +4 位作者 吴强 汪学龙 黄焰 张晴 杨枫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5-131,共7页
目的:研究黄芪总苷(AST)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和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ICR小鼠制作肝纤维化动物模型,5wk末随机分为:AST高剂量组20mg/(kg·d)、AST低剂量组10mg/ (kg·d)、阳性药护肝片组540mg/(kg&... 目的:研究黄芪总苷(AST)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和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ICR小鼠制作肝纤维化动物模型,5wk末随机分为:AST高剂量组20mg/(kg·d)、AST低剂量组10mg/ (kg·d)、阳性药护肝片组540mg/(kg·d)和模型对照组,各组均于感染40d后,吡喹酮杀虫2d 500mg/(kg·d).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30只.感染后6、10和14wk每组随机处死10只,观察肝脏指数,应用HE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小鼠虫卵结节大小及纤维化程度;构建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虫卵结节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感染后10、14wk,AST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肝组织中血吸虫虫卵结节显著缩小,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MOD)明显减低(10wk:0.093±0.002、0.084±0.003 vs 0.134±0.004.P<0.01;0.074±0.002、0.104±0.005 vs 0.146±0.008.P<0.05;14wk:0.099±0.004、0.095±0.004 vs 0.141±0.007,P<0.01:0.070±0.003、0.077±0.003 vs 0.101±0.004,P<0.05),感染10wk,AST高、低剂量组Ⅲ型胶原蛋白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AST通过抑制虫卵结节、减少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发挥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总苷 日本血吸虫病 肝纤维化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FOXP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焰 张瑰红 +5 位作者 吴正升 王红群 丁向东 张晴 杨枫 吴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研究FOXP3+淋巴细胞和FOXP3蛋白在人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2例浸润性乳腺癌和26例癌旁乳腺组织中FOXP3+淋巴细胞和FOXP3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间质浸润... 目的研究FOXP3+淋巴细胞和FOXP3蛋白在人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2例浸润性乳腺癌和26例癌旁乳腺组织中FOXP3+淋巴细胞和FOXP3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间质浸润的FOXP3+淋巴细胞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32.7%vs7.7%,P<0.01);乳腺癌实质FOXP3蛋白阳性率也高于癌旁组织(52.2%vs7.7%,P<0.01);乳腺癌间质浸润的FOXP3+淋巴细胞数和癌实质FOXP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乳腺癌间质浸润的FOXP3+淋巴细胞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和c-erbB-2过表达呈正相关;乳腺癌实质FOXP3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乳腺癌间质浸润的FOXP3+淋巴细胞和乳腺癌实质FOXP3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预后无关(P>0.05)。结论FOXP3+淋巴细胞可能在乳腺癌的免疫逃逸中发挥一定作用;FOXP3表达异常可能与乳腺癌的转移关系密切;FOXP3可作为评估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潜在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FOXP3
下载PDF
肾脏嫌色细胞癌11例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红群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996-998,I0003,共4页
目的 探讨肾脏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的嫌色细胞癌11例,总结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男性稍多见,右侧稍多见。组织切面呈结节状。镜下见细胞有清晰的细胞膜,... 目的 探讨肾脏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的嫌色细胞癌11例,总结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男性稍多见,右侧稍多见。组织切面呈结节状。镜下见细胞有清晰的细胞膜,细胞大部分呈平铺状排列,少数呈腺泡状排列,细胞核常呈皱缩的葡萄干样,细胞质丰富,胞质淡染、透亮及部分核周透亮的空晕明显,部分胞质嗜伊红染。厚壁的小血管可见。散在点状钙化。常缺乏肿瘤性坏死。免疫组化显示CD117及CK7大部分阳性,CD10部分阳性,EMA阳性,CK20阳性(4/4),Ksp-cadherin阳性,S-100A1大部分阴性。Ki67指数低(1%~5%不等),平均2.2%。需要和多种肾脏肿瘤鉴别。结论 嫌色细胞癌具有独特的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形态显示有清晰的细胞膜,胞质多透亮,细胞核皱缩及见核周空晕,免疫组化S-100A1常阴性,CD117及CK7常阳性,Ki67指数低,是一种生物学行为惰性的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嫌色细胞癌 苏木精-伊红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小鼠血吸虫病肝组织中ESM-1的表达及黄芪总苷对其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岩平 吴强 +4 位作者 丁向东 左莉 张晴 王红群 汪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287,共5页
目的观察小鼠血吸虫病肝组织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的变化及黄芪总苷(AST)对其影响。方法ICR小鼠120只随机分为AST高剂量(20mg/kg.d-1)组,AST低剂量(10mg/kg.d-1)组,阳性药(护肝片,540mg/kg.d-1)组、模型对照组,每只实验小鼠感... 目的观察小鼠血吸虫病肝组织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的变化及黄芪总苷(AST)对其影响。方法ICR小鼠120只随机分为AST高剂量(20mg/kg.d-1)组,AST低剂量(10mg/kg.d-1)组,阳性药(护肝片,540mg/kg.d-1)组、模型对照组,每只实验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30条,均于感染40d后以吡喹酮(500mg/kg.d-1)治疗2d。同时设30只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6、10和14周末,每组随机处死10只小鼠,取肝脏组织作常规病理学检测并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ESM-1mRNA及蛋白。结果①抗ESM-1蛋白抗体在血吸虫肝病组织中的炎细胞、成纤维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ESM-1mR-NA主要在炎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表达,成纤维细胞未检测出ESM-1mRNA;②10周和14周末AST两个剂量组ESM-1的蛋白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10周末AST高、低剂量组ESM-1mRNA阳性细胞计数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小鼠血吸虫病肝组织中,炎细胞可产生ESM-1,成纤维细胞可能存在ESM-1受体。ESM-1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参与血吸虫肝纤维化过程,黄芪总苷对ESM-1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抗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日本 肝硬化 黄芪苷/药理学 内皮细胞 基因表达
下载PDF
p53、ER和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和预后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道旺 马成民 +1 位作者 王红群 杨枫 《安徽医药》 CAS 2008年第10期926-928,共3页
目的探讨p53、ER和PR在98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PR和p53在98例乳腺癌和26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状况。结果p53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28.6%,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p53在乳腺癌... 目的探讨p53、ER和PR在98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PR和p53在98例乳腺癌和26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状况。结果p53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28.6%,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p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0.008);乳腺癌中ER和PR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两者分别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ER和或PR阳性表达者生存率高,且乳腺癌中PR的表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27)。多因素回归分析中,PR和临床分期与生存相关。结论p53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分化密切相关,ER和PR与乳腺癌的发生、分化和预后密切相关,三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可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53 ER P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