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粮中不同全株青贮玉米添加量对育肥猪生长性能、污染物产生量和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彦平 赵雪艳 +8 位作者 王怀中 张果平 姜富贵 王勇 徐云华 刘公言 王继英 王诚 朱荣生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46,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全株青贮玉米添加量对育肥猪生长性能、污染物产生量和粪便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48头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的生长育肥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其中对照组...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全株青贮玉米添加量对育肥猪生长性能、污染物产生量和粪便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48头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的生长育肥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其中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用全株青贮玉米(按风干样计)替代10%、20%、30%的同重的基础饲粮混合而成(T1、T2、T3组)的试验饲粮。预饲期7 d,正试期71 d。结果表明:(1)饲粮中不同全株青贮玉米添加量对育肥猪试验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中试验组的试验末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和T2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和T3组无显著差异(P>0.05);T3组的料重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1和T2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饲粮中添加全株青贮玉米对育肥猪猪舍氨气、硫化氢、臭气浓度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中试验组的氨气、硫化氢、臭气浓度和VOCs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粪便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OTU统计分析差异显著(P<0.05),其中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以T2组数量最高。优势菌属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属(Terrsporobacter)、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曲霉菌属(Turicibacter)、粪副拟杆菌属(Parabaceroides)、未分类的蛋白胨(unclassifiend_f_Peptostreptoccaceae)等。在门分类水平上,各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显著差异(P<0.05)。饲粮中添加全株青贮玉米能够提高育肥猪采食量,进而提高日增重,提高生长性能,其中饲喂10%(风干样计,T2组)的全株青贮玉米育肥猪生产性能最佳;且饲喂全株青贮玉米能改善粪便微生物群落组成,减少污染物及有害气体的产生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株青贮玉米 育肥猪 生长性能 污染物产生量 微生物菌群
下载PDF
莱芜猪和杜长大猪盲肠和结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和功能分析
2
作者 李超 赵雪艳 +6 位作者 王永军 王彦平 任一帆 李菁璇 王怀中 王继英 宋勤叶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33-5045,共13页
旨在研究莱芜猪盲肠和结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功能以及与杜长大猪的区别,为从肠道菌群层面深入理解莱芜猪高脂肪沉积、耐粗饲和抗逆等特性奠定基础。以12头莱芜猪和6头杜长大猪为试验动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盲肠和结肠微... 旨在研究莱芜猪盲肠和结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功能以及与杜长大猪的区别,为从肠道菌群层面深入理解莱芜猪高脂肪沉积、耐粗饲和抗逆等特性奠定基础。以12头莱芜猪和6头杜长大猪为试验动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盲肠和结肠微生物菌群16S rRNA V3-V4区序列,分析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预测生物功能,通过对莱芜猪和杜长大猪菌群丰度比较分析、LEfSe物种差异判别分析、微生物菌属与背膘厚和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鉴定影响莱芜猪品种特性的微生物菌属。结果发现:1)莱芜猪的背膘厚和血清总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与杜长大猪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莱芜猪具有与杜长大猪不同的盲肠和结肠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相对丰度,莱芜猪盲肠微生物菌群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杜长大猪(P<0.05),盲肠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杜长大猪(69.16%vs.89.59%,P<0.05)。3)盲肠和结肠中一些微生物菌属的丰度与背膘厚和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且与这些表型指标相关的盲肠微生物菌属比结肠更多,相关系数也更高,表明盲肠微生物菌群对猪的表型起到了更大的作用。4)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大肠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活泼瘤胃球菌([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与脂肪沉积、耐粗饲和抗逆性强等有关,可能是影响莱芜猪特性的微生物菌属。本研究阐述了莱芜猪和杜长大猪盲肠和结肠微生物菌群特征,加深了肠道菌群对莱芜猪品种特性影响机理的了解,为地方猪肠道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芜猪 16S rDNA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菌群 盲肠 结肠
下载PDF
芯片和重测序在猪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晴 巩静 +4 位作者 赵雪艳 朱晓东 耿立英 张传生 王继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72-2782,共11页
旨在比较芯片与测序SNP分型技术、标记密度对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树和近交系数等分析结果的影响,探讨遗传结构分析中低成本、高效的分型方法和适宜的SNP密度。本研究以35头枣庄黑盖猪的CAUPorcineSNP50芯片数据和重测序数据为基础,以... 旨在比较芯片与测序SNP分型技术、标记密度对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树和近交系数等分析结果的影响,探讨遗传结构分析中低成本、高效的分型方法和适宜的SNP密度。本研究以35头枣庄黑盖猪的CAUPorcineSNP50芯片数据和重测序数据为基础,以重测序数据为“原材料”构建了随机34K、均匀34K、均匀340K和均匀3400K 4个SNP面板,利用CAUPorcineSNP50芯片和各SNP面板的SNP标记分析了枣庄黑盖猪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树和基因组近交系数。结果表明:1)利用芯片SNP标记分析的观察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_(O))(0.3859 vs.0.3200~0.3241)、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_(E))(0.3813 vs.0.3335~0.3346)、遗传距离(0.3057 vs.0.2798~0.2806)等遗传多样性指标值均高于各测序SNP面板,利用芯片SNP标记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与各测序SNP面板存在较大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芯片设计中倾向于选择高MAF的SNP位点等原因所导致。2)各测序SNP面板对H_(O)(0.3200~0.3241)、H_(E)(0.3335~0.3346)、遗传距离(0.2798~0.2806)和系统发生树分析影响较小,但对纯合性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的数目(784~106547)和长度(0.20~13.51 Mb)及基因组近交系数F_(ROH)(0.127~0.263)影响很大。目前畜禽基因组近交系数分析采用的50 K左右基因组SNP芯片有利于检测大片段ROH,对中小片段的ROH检测力差,故估计的基因组近交系数可能比实际值偏低。综上所述,不同SNP分型技术对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树和ROH的分析结果影响较大。测序组中,不同SNP密度对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影响较小,但对ROH以及F_(ROH)分析结果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P芯片 重测序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树 基因组近交系数
下载PDF
MC1R基因多态性与杜黑猪毛色关系研究
4
作者 巩静 杨晴 +5 位作者 王艺盼 王彦平 朱晓东 张传生 耿立英 王继英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2-157,共6页
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是调控哺乳动物毛色的一个关键基因。为了解杜洛克和枣庄黑盖猪杂交组合(简称杜黑猪)中MC1R基因多态性与毛色表型的关系,本研究以390头杜黑猪F_(2)代个体和18头枣庄纯种黑盖猪为研究对象,对F_(2)代群体进行... 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是调控哺乳动物毛色的一个关键基因。为了解杜洛克和枣庄黑盖猪杂交组合(简称杜黑猪)中MC1R基因多态性与毛色表型的关系,本研究以390头杜黑猪F_(2)代个体和18头枣庄纯种黑盖猪为研究对象,对F_(2)代群体进行毛色表型类型分组,利用液相芯片捕获测序技术鉴定MC1R基因中影响毛色的10个SNP位点的基因型。结果表明,杜黑猪F_(2)代群体出现了毛色分离,其中,75.13%的个体为全黑色,13.08%的个体为棕红色,其余11.79%的个体呈现混杂色,包括黑红条纹、棕色偏黄、棕色偏白等。测定的5个多态SNP位点中,E^(D1)等位基因3个SNP位点(rs45435031、rs45434630、rs45434629)的突变纯合型(GG、GG、TT)个体表现为黑红条纹,野生纯合型(AA、AA、CC)个体表现为棕红色,杂合基因型(GA、GA、TC)个体大部分(80.83%)表现为黑色,少部分(19.17%)为黑色红纹、棕色偏黄和棕色偏白。e等位基因2个SNP位点(rs45435032、rs321432333)的突变纯合基因型(AA、TT)个体全部为棕红色,野生纯合基因型(GG、CC)个体全部为黑色毛色,杂合基因型(GA、TC,AA、TC,GA、TT)大部分(80.99%)为黑色毛色,少部分个体(19.01%)毛色为黑红条纹、棕色偏黄和棕色偏白。HaploView单倍型分析表明5个SNP高度连锁,位于1个单倍型块内。本研究结果表明,杜黑猪毛色黑色对棕红色为不完全显性,利用MC1R基因的5个SNP标记进行毛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快速剔除隐性棕红色等位基因,使杜黑猪新品种的毛色迅速固定为全黑色,以加速新品种培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黑猪 毛色 MC1R基因 SNP 基因型
下载PDF
鲁莱黑猪肌内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关性状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继英 王彦平 +5 位作者 徐云华 王诚 蔺海朝 呼红梅 武英 郭建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5-594,共10页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地方培育猪种鲁莱黑猪的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关性状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鲁莱黑猪的种质特性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测定了487头鲁莱黑猪胴体背膘厚、背最长肌游离水分、肌内脂肪含量...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地方培育猪种鲁莱黑猪的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关性状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鲁莱黑猪的种质特性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测定了487头鲁莱黑猪胴体背膘厚、背最长肌游离水分、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成分,分析了性别和体重对各指标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鲁莱黑猪具有很强的肌内脂肪沉积能力,IMF含量平均高达5.25%,但群体内变异性较大(变异系数高达66.04%),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种选育,提高群体的整齐性;除花生烯酸外,性别对其他被测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屠宰体重对背膘厚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IMF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水分及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各性状间,IMF与游离水分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86),二者间回归方程具有高的校正决定系数平方(0.929 4),可以作为利用肌肉中游离水分估测肌内脂肪含量的模型。另外,不同部位背膘厚之间,IMF含量与部分脂肪酸成分之间,各脂肪酸成分之间亦存在高度相关。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鲁莱黑猪肉质特性认识,为今后肉质选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脂肪 脂肪酸 背膘厚 游离水分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山东猪种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继英 郭建凤 +3 位作者 孙守礼 王诚 张印 武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2-799,共8页
为了解山东省猪种的遗传资源状况,阐明猪种间的亲缘关系,对山东省猪种(莱芜黑猪、大蒲莲黑猪、里岔黑猪、烟台黑猪、沂蒙黑猪、五莲黑猪、昌潍白猪和鲁烟白猪)及引进猪种(杜洛克、大约克和长白猪)共165个样本的mtDNA D-loop区部分... 为了解山东省猪种的遗传资源状况,阐明猪种间的亲缘关系,对山东省猪种(莱芜黑猪、大蒲莲黑猪、里岔黑猪、烟台黑猪、沂蒙黑猪、五莲黑猪、昌潍白猪和鲁烟白猪)及引进猪种(杜洛克、大约克和长白猪)共165个样本的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1102 bp)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采用现代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各猪种之间遗传距离较小(0.0005~0.0046),远小于国外猪种杜洛克、长白与山东各猪种间的遗传距离(〉0.14),但大约克与山东各猪种的平均遗传距离较小(0.005)。构建的NJ分子系统进化树将所测样本分为2个独立的支系,第一支由山东各猪种和部分大约克构成,另一支全部为引进猪种。莱芜黑猪和大蒲莲黑猪在NJ系统树上分布集中,各自聚为一小类,其它6个猪种都很分散,说明莱芜黑猪和大蒲莲黑猪母源血统单一,其它6个猪种母源血统遗传复杂,彼此之间基因交流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猪种 MTDNA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
下载PDF
利用改进的酚-氯仿法从猪毛囊中提取基因组DNA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继英 俞英 +2 位作者 冯利霞 王怀中 张勤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52-756,共5页
为提高从猪毛囊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的效率,文章在借鉴从其他组织提取基因组DNA方法的基础上,对经典的酚-氯仿法的反应体系和步骤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的酚-氯仿抽提法,从猪的毛囊组织中快速、高效地提取了高质量基因组DNA。利用该... 为提高从猪毛囊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的效率,文章在借鉴从其他组织提取基因组DNA方法的基础上,对经典的酚-氯仿法的反应体系和步骤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的酚-氯仿抽提法,从猪的毛囊组织中快速、高效地提取了高质量基因组DNA。利用该方法从1-6根猪毛囊中提取的基因组DNA可满足基于PCR技术的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毛囊组织 基因组DNA 酚-氯仿法
下载PDF
仔猪外周血中内参基因的筛选及细胞因子和受体的表达水平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继英 王彦平 +4 位作者 郭建凤 王怀中 林松 张印 武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37-1444,共8页
【目的】中国地方猪种在抗病性和免疫力方面优于国外猪种,但是对中外猪种抗病力差异的遗传基础和免疫机理却了解甚少。有推测不同品种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不同可能在细胞因子和受体的表达水平上有所反映。本研究以抗病力强的大蒲莲和抗病... 【目的】中国地方猪种在抗病性和免疫力方面优于国外猪种,但是对中外猪种抗病力差异的遗传基础和免疫机理却了解甚少。有推测不同品种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不同可能在细胞因子和受体的表达水平上有所反映。本研究以抗病力强的大蒲莲和抗病力相对较弱的长白猪的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对6个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因子(促炎症细胞因子(IL8和TNFα),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和干扰素(IFNA和IFNG))和1个最具代表性的模式识别受体(TLR4)基因在大蒲莲和长白仔猪群体外周血液中的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并对各基因进行品种和母猪效应分析,为了解中外不同猪种的免疫水平奠定基础。【方法】采集大蒲莲(104头)和长白(171头)35日龄仔猪的外周血,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 DNA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法,首先对6个常用的候选内参基因(ACTB、GAPDH、B2M、TBP、RPL4和PPIA)利用ge Norm软件进行稳定性评价分析,筛选仔猪外周血RNA基因定量分析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然后利用该内参基因进行校正,对上述细胞因子和模式识别受体基因在大蒲莲和长白仔猪群体外周血中的表达量进行定量,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细胞因子和受体在大蒲莲和长白仔猪群体中的表达量进行品种和母猪效应分析。【结果】研究结果归纳为4个方面:1.外周血样品中内参基因稳定性值M从大到小依次为:ACTB(0.595)>GAPDH(0.571)>PPIA(0.469)>RPL4(0.466)>TBP(0.461)>B2M(0.440),选择表达稳定性最高的基因B2M作为内参基因对细胞因子和受体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校正。2.检测的6个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ΔCt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差值分别为9.23—14.25和5.83—8.73;受体TLR4的ΔCt值的最大和最小值之间相差相对较小,大蒲莲和长白仔猪分别为5.03和3.82。3.大蒲莲和长白两品种间相比较,细胞因子在长白猪群体中的表达量平均值均高于大蒲莲群体,而受体TLR4的基因表达量在长白猪群体中的表达量低于大蒲莲群体;而且,大蒲莲群体内个体间细胞因子和受体表达量变异系数(平均31.43%)要大于长白群体(平均19.10%),这与大蒲莲选育程度低,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程度要大相一致。4.品种效应分析表明除IL10外,其他6个目的基因的ΔCt值品种间差异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母猪效应分析表明母猪对各细胞因子和受体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成功筛选了外周血基因表达分析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B2M),对常规饲养管理下大蒲莲和长白仔猪外周血中的主要细胞因子和受体基因的表达进行群体水平分析。本研究结果为了解中外不同猪种的种质特性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模式识别受体 基因表达 大蒲莲 长白 仔猪
下载PDF
山东省猪种mtDNA 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继英 郭建凤 +4 位作者 赵德云 王诚 张印 王怀中 武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61-1767,共7页
【目的】利用mtDNA CytB基因为标记,从分子水平探讨12个猪种166个样本(8个山东省猪种,3个引进猪种和梅山猪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各猪种间的亲缘关系,为山东省猪种合理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各猪种样本mtDNA CytB... 【目的】利用mtDNA CytB基因为标记,从分子水平探讨12个猪种166个样本(8个山东省猪种,3个引进猪种和梅山猪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各猪种间的亲缘关系,为山东省猪种合理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各猪种样本mtDNA Cyt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现代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山东8个猪种种内遗传变异和种间遗传距离均较小,有共享单倍型。山东各猪种和梅山猪与大约克的遗传距离也较小,但与引进猪种杜洛克和长白的遗传距离较大。利用分子系统进化树和CytB基因4个SNP位点的分类方法将上述样本分为2个独立的支系,第一支以中国猪种为主,将除鲁烟白猪的一种单倍型在内的所有山东猪种、梅山猪和大约克的两种单倍型聚为一类,第二支以引进猪种为主,将长白、杜洛克、大约克的一种单倍型和鲁烟白猪的一种单倍型聚为一类。【结论】山东猪种有共同的母系祖先,品种内母系遗传多样性较贫乏;外来猪种引入山东后主要是用作父本以提高生产速度和瘦肉率等,对本地猪种未有母系贡献;利用CytB基因4个SNP位点对欧洲单倍型和亚洲单倍型的分类方法,可以方便地估测利用中外猪种结合培育的猪新品种(配套系)的母系血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猪种 MTDNA CYTB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
下载PDF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畜禽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继英 王海霞 +2 位作者 迟瑞宾 郭建凤 武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9-829,共11页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性状研究的新方法。在过去几年中,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畜禽的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缺陷性疾病、复杂疾病的抗性、品种的某些特征等性状开展了GWAS。这...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性状研究的新方法。在过去几年中,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畜禽的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缺陷性疾病、复杂疾病的抗性、品种的某些特征等性状开展了GWAS。这些研究不仅大大丰富了畜禽标记辅助选择中可利用的分子标记,而且为这些性状分子机理的探索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对国内外畜禽GWAS中所用的群体、主要分析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并对GWAS的研究应用做一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利用GWAS进行畜禽各种性状遗传基础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畜禽 遗传变异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下载PDF
莱芜黑猪高繁基因的多态性及其对产仔数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继英 武英 +4 位作者 张大龙 王怀中 郭建凤 张印 王诚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0,共4页
分析了莱芜黑猪FSHβ、ESR和PRLR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FSHβ亚基基因,AA基因型占绝对优势,且产仔数最高,但各基因型间的产仔数差异不显著。对于ESR基因,AA基因型占绝对优势,由于在被检测的样本中未检测出BB... 分析了莱芜黑猪FSHβ、ESR和PRLR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FSHβ亚基基因,AA基因型占绝对优势,且产仔数最高,但各基因型间的产仔数差异不显著。对于ESR基因,AA基因型占绝对优势,由于在被检测的样本中未检测出BB基因型,因此难以计算基因型的产仔数差异。对于PRLR基因,BB基因型频率占绝对优势,但AA基因型比BB基因型的初产仔数多1.94头,达到显著水平(P<0.05)。FSHβ亚基基因和PRLR基因合并统计对产仔数的影响表明:AAAA基因型为有利基因型。在育种实践中,选择AAAA合并基因型可进一步提高莱芜黑猪的繁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芜黑猪 FSHΒ ESR PRLR 多态性 产仔数
下载PDF
FSHβ亚基基因和ESR基因的多态性对莱芜猪合成系产仔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继英 武英 +2 位作者 郭建凤 呼红梅 张印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4-6,共3页
研究分析了莱芜猪合成系及其育种素材莱芜黑猪和大约克夏猪FSHβ亚基基因和ESR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FSHβ亚基基因,莱芜猪合成系群体内AB基因型占多数,而在莱芜黑猪和大约克夏群体内分别以AA基因型和BB基因... 研究分析了莱芜猪合成系及其育种素材莱芜黑猪和大约克夏猪FSHβ亚基基因和ESR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FSHβ亚基基因,莱芜猪合成系群体内AB基因型占多数,而在莱芜黑猪和大约克夏群体内分别以AA基因型和BB基因型占绝对优势;FSHβ亚基基因的3种基因型中,以AA基因型的产仔数最高,但各基因型间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对于ESR基因,在3个猪种内,AA和AB基因型均占优势,BB基因型频率很低,且莱芜黑猪群体内未检测到BB基因型。由于ESR基因在莱芜猪合成系及莱芜黑猪和大约克夏猪均表现出极端的偏态分布及样本数量少,因此难以精确计算出各基因型在产仔数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SHΒ ESR 多态性 莱芜猪合成系
下载PDF
山东省八个猪种繁殖、肉质、抗病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继英 郭建凤 +5 位作者 郝小静 王诚 张印 蔺海潮 呼红梅 武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7-232,共6页
利用PCR-RFLP等技术检测了山东省8个猪种(莱芜黑猪、大蒲莲黑猪、烟台黑猪、新沂蒙黑猪、里岔黑猪、五莲黑猪、鲁烟白猪和昌潍白猪)606个样品的繁殖(FSHβ、ESR和PRLR)、肉质(Haln)和抗病(FUT I)性状的主要功能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结果表... 利用PCR-RFLP等技术检测了山东省8个猪种(莱芜黑猪、大蒲莲黑猪、烟台黑猪、新沂蒙黑猪、里岔黑猪、五莲黑猪、鲁烟白猪和昌潍白猪)606个样品的繁殖(FSHβ、ESR和PRLR)、肉质(Haln)和抗病(FUT I)性状的主要功能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结果表明:山东省猪种上述5个基因均具有丰富的多态性,特别是FSHβ、ESR和PRLR3个影响繁殖性状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很高,是其高繁殖性能的基础。Haln和FUT I基因在中外猪种间有不同的分布特征,通过Haln和FUT I基因在中外猪种间频率的对比,初步分析了山东省各猪种受国外猪种的影响的程度,为山东省猪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基因 肉质基因 抗病基因 山东省猪种 多态性
下载PDF
猪FUTI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能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继英 姜运良 +3 位作者 郭建凤 王诚 张印 武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68,共4页
为研究FUT I基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对莱芜黑猪、杜洛克和大约克猪群共752头仔猪样本在FUT I基因M307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莱芜黑猪、杜洛克和大约克群体在FUT I基因M307位点均... 为研究FUT I基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对莱芜黑猪、杜洛克和大约克猪群共752头仔猪样本在FUT I基因M307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莱芜黑猪、杜洛克和大约克群体在FUT I基因M307位点均存在丰富多态性,且在该突变位点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莱芜黑猪群体内G基因占优势,而杜洛克和大约克群体内均为A基因稍占优势。3种基因型对杜洛克和大约克仔猪的70日龄保育重(和断奶仔猪腹泻和水肿病密切相关)影响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但对莱芜黑猪的70日龄的保育重无显著影响。结果提示:FUT I基因作为ETEC F18病原菌的抗性候选基因对杜洛克和大约克等西方猪种有效,但是对莱芜黑猪无效,有必要对莱芜黑猪所具备的遗传抗性做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定位其相应的QTL和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EC F18 FUT 基因 莱芜黑猪 杜洛克 大约克 生长性能
下载PDF
莱芜黑猪a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 Ⅰ)不同基因型对大肠杆菌F18抵抗力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继英 郭建凤 +4 位作者 孙守礼 郭立辉 蔺海潮 王诚 武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68,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猪种(山东省地方猪种莱芜黑猪和引进猪种大约克)和FUT Ⅰ不同基因型仔猪对肠毒性大肠杆菌F18(ETEC F18)的抵抗能力和肠黏膜上皮细胞对ETEC F18黏附能力的差异,在采用PCR-RFLP技术对莱芜黑猪和大约克FUT Ⅰ基因型检测的基础... 为了研究不同猪种(山东省地方猪种莱芜黑猪和引进猪种大约克)和FUT Ⅰ不同基因型仔猪对肠毒性大肠杆菌F18(ETEC F18)的抵抗能力和肠黏膜上皮细胞对ETEC F18黏附能力的差异,在采用PCR-RFLP技术对莱芜黑猪和大约克FUT Ⅰ基因型检测的基础上,选取易感性和抗性断奶仔猪,利用野生型ETEC F18标准株进行试验猪口服细菌攻毒试验和肠黏膜黏附试验。由于多方面原因,接受ETEC F18细菌攻毒的试验猪均未发病,无法判断试验猪对ETEC F18的抵抗能力。ETEC F18标准菌株能与所有FUT Ⅰ敏感基因型仔猪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而不能与抗性基因型仔猪小肠上皮黏膜细胞黏附,莱芜黑猪与大约克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与E.coliF18的黏附特性并无品种差异。但是养猪生产实践中,莱芜黑猪极少发生断奶仔猪水肿和腹泻病。所以除FUT Ⅰ基因外,也许本地猪种有其他导致遗传抗性的突变或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芜黑猪 F18大肠杆菌 FUT Ⅰ基因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黏附
下载PDF
温带气候条件下胎次、季节和哺乳期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继英 武英 +4 位作者 张大龙 王怀中 郭建凤 呼红梅 张印 《家畜生态学报》 2008年第2期71-75,共5页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温带气候条件下874窝杜洛克和659窝大约克母猪的繁殖性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胎次、季节对杜洛克和大约克母猪的断奶再发情间隔、产仔数、21日龄窝重等繁殖性状影响显著(P〈0.05);哺乳期对杜洛克和大约克母...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温带气候条件下874窝杜洛克和659窝大约克母猪的繁殖性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胎次、季节对杜洛克和大约克母猪的断奶再发情间隔、产仔数、21日龄窝重等繁殖性状影响显著(P〈0.05);哺乳期对杜洛克和大约克母猪的断奶再发情间隔影响显著(P〈0.05)。母猪1-7胎繁殖性状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哺乳期的延长母猪断奶再发情间隔先减少后增加,夏季高温高湿对母猪产生热应激,影响其生长性能的发挥。在生产中,加强对初产和六胎以上的母猪饲养管理,及时淘汰老龄母猪,在夏季做好母猪的防暑降温等工作,推荐采用21-28d断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猪 胎次 季节 哺乳期 繁殖性状
下载PDF
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肌麻痹52例救治体会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继英 史玉占 +3 位作者 杨淑芳 孙玉新 韩淑梅 张欣华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46,56,共2页
关键词 急性有机磷中毒 急救 呼吸肌麻痹 治疗
下载PDF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发和化疗后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的比较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继英 刘燕 +5 位作者 宋振 尚磊 陈雪晶 周春林 汝昆 王慧君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467-473,共7页
目的 研究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化疗前后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的改变,为流式细胞术(FCM) 检测B-ALL微量残留白血病(MR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FCM对比检测226 例B-ALL患者初诊时及化疗后CD45、CD19、CD10、CD20、CD34、CD3... 目的 研究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化疗前后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的改变,为流式细胞术(FCM) 检测B-ALL微量残留白血病(MR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FCM对比检测226 例B-ALL患者初诊时及化疗后CD45、CD19、CD10、CD20、CD34、CD38、CD13、CD33等抗原表达阳性率及强度的改变. 结果 抗原表达强度改变的发生概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D10、CD34、CD38、CD19、CD20、CD45,CD10明显高于CD38、CD19、CD20和CD45(P〈0.01),CD34明显高于CD19、CD20、CD45(P〈0.01),CD38明显高于CD20、CD45(P〈0.01),CD34、CD45在化疗第33天时表达增强的比例显著高于第15天(P〈0.05).抗原阳性率改变的发生概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D20、CD38、CD34、CD45、CD10、CD19,其中CD20和CD38抗原阳性率改变均显著高于CD34、CD45、CD10和CD19(P〈0.01).CD38在化疗第33天时表型消失的比例显著高于第15天(P〈0.01),CD34在化疗第33天时表型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第15天(P〈0.01),CD10在第15天时表型消失的比例显著低于第33天和第48天(P〈0.05).大部分患者化疗后发生1~4个抗原表达的改变.结论 化疗后B-ALL患者免疫表型表达阳性率及强度改变的概率较高,进行MRD检测时,既应参考患者初诊时免疫表型的特点,又须关注表型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表型 流式细胞术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无乳聚合法合成聚丙烯丝束粘合剂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继英 仇满德 +2 位作者 张荣珍 巴信武 张靖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40,共4页
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为单体,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乳化性单体,K_2S_2O_8为引发剂,NaHCO_3为电解质,采用无乳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可用于配制聚丙烯丝... 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为单体,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乳化性单体,K_2S_2O_8为引发剂,NaHCO_3为电解质,采用无乳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可用于配制聚丙烯丝束香烟过滤嘴的粘合剂,其最佳配比为:m(BA):m(MMA):m(AA):m(2-EHA)=10:9:0.6:0.2,w(AMPS)=3%,其粘结性能达到了国家标准,滤嘴的硬度为92%、吸阻为1.058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丝束 无乳聚合法 粘合剂 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合成 丙烯酸-2-乙基己酯 丙烯酸酯共聚乳液 K2S2O8 NaHCO3 丙烯酸丁酯 乳化性单体 香烟过滤嘴 最佳配比 国家标准 粘结性能 引发剂 电解质
下载PDF
聚肌胞浓度和免疫刺激时间对猪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继英 王彦平 +3 位作者 王怀中 王海飞 刘剑锋 郭建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3-593,共11页
【目的】聚肌胞(Poly I:C)是聚肌苷酸和聚胞苷酸的共聚物,能够模拟病毒感染后所形成的ds RNA,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利用Poly I:C作为免疫刺激剂对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免疫... 【目的】聚肌胞(Poly I:C)是聚肌苷酸和聚胞苷酸的共聚物,能够模拟病毒感染后所形成的ds RNA,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利用Poly I:C作为免疫刺激剂对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免疫刺激试验中Poly I:C的最佳作用浓度和体外免疫刺激培养时间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探讨不同的Poly I:C免疫剂量和免疫刺激时间对猪PBMC各细胞因子和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确定Poly I:C进行免疫试验的最佳作用浓度和体外免疫刺激培养时间,为利用Poly I:C进行RNA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调控机理研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长白仔猪为研究对象,利用分离的PBMC和1﹕5稀释的EDTA-抗凝血,设置Poly I:C浓度梯度(0、10、20和40μg·m L-1)和不同的体外免疫刺激培养时间(4、8、12和24 h),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Poly I:C免疫刺激下机体激活或者诱导表达的主要细胞因子(IL6,IL8,TNFα,IL10,IRF3,IFNα和IFNγ)和模式识别受体(TLR3和TLR4)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利用Poly I:C对猪全血和PBMC进行免疫刺激试验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结果】猪PBMC中细胞因子和受体基因的表达量受Poly I:C浓度和免疫刺激时间的影响。各基因具有特征性的表达量变化曲线,达到最高表达变化倍数的浓度和体外培养时间各不相同。对于两个干扰素基因IFNα和IFNγ,最高表达量出现在Poly I:C免疫刺激培养4 h,而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降低,而其他5个细胞因子(IL6,IL8,TNFα,IL10和IRF3)和2个模式识别受体(TLR3和TLR4)基因随着Poly I:C浓度的增加和免疫刺激时间的延长变化倍数逐渐增加,在Poly I:C浓度为20-40μg·m L-1,免疫刺激时间为12-24 h达到最高表达量。但是,对于最高表达量出现在浓度20μg·m L-1和培养时间12 h的基因,其在浓度为40μg·m L-1和培养时间24 h表达变化量只有小幅下降。另外本研究还对比检测了1﹕5稀释血在Poly I:C免疫刺激下主要细胞因子和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全血中各细胞因子和受体的整体表达变化倍数比PBMC低很多,特别是对于IL6和IL8这两个PBMC中表达变化很大的基因,全血中表达变化量不仅很小,而且变化趋势相反。相对于PBMC,稀释全血完整地保存了机体的原始状态,但是利用全血进行免疫试验的主要缺点是抗凝剂保留在全血中。研究中EDTAK2抗凝剂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为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但是钙离子是细胞的重要信号分子,钙离子与EDTA的结合对后续的细胞功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全血中的某些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的等成分可能参与免疫细胞对Poly I:C免疫刺激的调节,减少了对Poly I:C免疫刺激的应答。【结论】(1)综合分析所检测的细胞因子和受体的变化趋势,利用Poly I:C进行猪PBMC免疫刺激试验的最佳浓度和体外培养时间分别为20μg·m L-1和24 h。(2)1﹕5稀释的EDTA-抗凝血对Poly I:C免疫反应反应小,与PBMC对Poly I:C免疫应答有不同的应答反应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肌胞(Poly I:C)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