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2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的重新认定
1
作者 邱燕 鞠东 +2 位作者 黄文凯 王英民 聂鑫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54-165,共12页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南海中央海盆初始扩张区域的南、北边缘发育晚始新世-早渐新世(T7-Tog)沉积层序,说明洋壳基底之上的最早沉积层年代要老于原来认识的32-33Ma。在南海,持续时间长、活动强烈、形成近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变革运动发生时间为40Ma左右。南海陆缘不整合面对比证实,将T8界面(37.2-40Ma)作为南海初始扩张的破裂不整合面更为准确。由此得出结论,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应为39-4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初始扩张时间 磁异常条带对比 洋壳基底 东-西向构造体系 南海中央海盆
下载PDF
深水等深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沉积(2000—2022年)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华 何明薇 +4 位作者 邱春光 王英民 何幼斌 徐艳霞 何瑞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36,共19页
等深流与重力流在深水环境中较为常见,两者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可存在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交互作用沉积。结合近20年研究成果,对深水等深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的沉积类型、鉴别标志、形成机理及地质意义进行了总结。1)等深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沉... 等深流与重力流在深水环境中较为常见,两者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可存在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交互作用沉积。结合近20年研究成果,对深水等深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的沉积类型、鉴别标志、形成机理及地质意义进行了总结。1)等深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沉积可分为等深流与重力流沉积互层、等深流改造重力流及等深流与重力流同时作用沉积。2)等深流沉积和重力流沉积的有效鉴别是等深流与重力流沉积互层沉积研究的前提。3)等深流改造重力流沉积发育重力流和牵引流沉积构造,双向交错层理最为典型;常具顺斜坡向下及大致平行斜坡的两个水流方向;概率累积曲线呈1~3段式等特征。4)等深流与重力流同时作用沉积主要发育单向迁移水道、不对称的水道—堤岸体系及偏转型朵叶。5)交互作用形成过程主要受等深流与重力流相对能量大小的影响。当重力流活跃时,发育重力流沉积,在重力流末期及间歇期,等深流沉积发育,进而形成重力流与等深流沉积互层。等深流能量较强时,可改造重力流沉积,形成等深流改造重力流沉积。高能等深流在重力流能量较弱时,可对重力流沉积物进行横向搬运,形成迁移水道、不对称水道—堤岸体系及偏转型朵叶。6)主要问题及下一步的主攻方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重视综合研究,增加实例分析;②完善鉴别标志,推广研究成果;③多方法、多尺度、多条件、多维度综合探讨交互作用沉积过程及主控因素;④加强油气勘探潜力、古环境演化及地质灾害预防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深流 等深流沉积 重力流 浊流 海底扇
下载PDF
基于研究性教学和思政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以“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为例
3
作者 龚承林 孙盼科 +2 位作者 尹志军 徐怀民 王英民 《中国地质教育》 2023年第3期67-74,共8页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双一流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石油及地质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对不同教学模式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双一流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石油及地质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对不同教学模式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教学团队近20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基于研究性教学和思政课堂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其核心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体、研究性教学为辅、思政课堂教学为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可有效地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为中心教学 研究性教学 双一流 必修课
下载PDF
功率MOSFET抗单粒子加固技术研究
4
作者 陈宝忠 宋坤 +7 位作者 王英民 刘存生 王小荷 赵辉 辛维平 杨丽侠 邢鸿雁 王晨杰 《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 2024年第3期19-22,共4页
针对功率MOSFET的单粒子效应(SEE)开展了工艺加固技术研究,在单粒子烧毁(SEB)加固方面采用优化的体区掺杂工艺,有效降低了寄生双极晶体管(BJT)增益,抑制了单粒子辐照下的电流正反馈机制。在单粒子栅穿(SEGR)加固方面,通过形成缓变掺杂... 针对功率MOSFET的单粒子效应(SEE)开展了工艺加固技术研究,在单粒子烧毁(SEB)加固方面采用优化的体区掺杂工艺,有效降低了寄生双极晶体管(BJT)增益,抑制了单粒子辐照下的电流正反馈机制。在单粒子栅穿(SEGR)加固方面,通过形成缓变掺杂的外延缓冲层来降低纵向电场梯度,减弱了非平衡载流子在栅敏感区的累积,并开发了台阶栅介质结构提升栅敏感区的临界场强。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加固的功率MOSFET在满额漏源工作电压和15 V栅源负偏电压的偏置条件下,单粒子烧毁和栅穿LET值大于75 MeV·cm^(2)/mg。在相同辐照条件下,加固器件的栅源负偏电压达到15~17 V,较加固前的7~10 V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MOSFET 单粒子效应 抗辐射加固 单粒子烧毁 单粒子栅穿
下载PDF
均匀双圆环阵虚拟成阵方法研究
5
作者 任笑莹 王英民 +2 位作者 张立琛 王奇 廉杰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023年第5期735-745,共11页
针对在航空声呐系统有限空间内双圆环阵因孔径受限而导致的目标分辨力和空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双圆环阵孔径扩展的虚拟成阵方法。该方法利用双圆环阵模态域信号模型和双直线阵阵元域信号模型之间的关系,设计了采样矩... 针对在航空声呐系统有限空间内双圆环阵因孔径受限而导致的目标分辨力和空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双圆环阵孔径扩展的虚拟成阵方法。该方法利用双圆环阵模态域信号模型和双直线阵阵元域信号模型之间的关系,设计了采样矩阵和相位旋转矩阵,将均匀双圆环阵转换为均匀双直线阵。考虑了实际双圆环阵中的阵元位置误差、阵元间耦合、观察角度误差等的影响,利用最小二乘准则提出了一种将实际双圆环阵近似转换为均匀双直线阵的优化模型,并给出了迭代求解方法。与合成孔径方法相比,该方法是对基阵阵列流形的一种预处理,对使用过程中基阵的运动特性没有特殊要求;与模态域转换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体现目标双直线阵的阵元间隔和两线阵间距,充分利用了双直线阵相对于单直线阵的优势。仿真实验和水池实验结果表明,双圆环阵的孔径得到了扩展,虚拟阵波束图比双圆环阵波束图的主瓣更窄且旁瓣更低,有效提高了目标分辨力和空间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圆环阵 虚拟成阵 孔径扩展 空间分辨率 目标分辨力
下载PDF
断陷湖盆多级坡折带的成因类型、展布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164
6
作者 王英民 金武弟 +5 位作者 刘书会 邱桂强 李群 刘豪 辛仁臣 杨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9-203,214,共6页
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的研究表明 ,在箕状断陷湖盆中发育有多级坡折带 ,其成因类型有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作为凸起、斜坡 (断阶 )和洼陷等次级构造单元之间分界线的大型同沉积断裂往往形成断裂坡折带 ,从而... 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的研究表明 ,在箕状断陷湖盆中发育有多级坡折带 ,其成因类型有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作为凸起、斜坡 (断阶 )和洼陷等次级构造单元之间分界线的大型同沉积断裂往往形成断裂坡折带 ,从而从陡坡带到缓坡带依次发育有凸起 -陡坡边缘、陡坡 -洼陷边缘、凸起 -缓坡边缘、缓坡 -洼陷边缘等断裂坡折带。在这些坡折带附近的较小的同沉积调整断层可以形成更次级的断裂坡折 ,并形成各种复杂的坡折平面组合样式。在凸起边缘断裂坡折带的上下有时会形成侵蚀坡折带。挠曲坡折带主要与同沉积背斜、同沉积鼻状构造相伴生 ,其中在中央背斜带两翼、陡坡带的滚动背斜带和缓坡带的鼻状构造的两翼最为发育。沉积坡折带发育在大型三角洲前缘 ,以沿长轴发育的东营三角洲前缘最为典型。断裂坡折带控制了低位扇体以及岩性 -构造复合圈闭的发育 ,沉积坡折带控制了低位扇、高位滑塌浊积扇以及岩性圈闭的展布 ,而挠曲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除了对砂体有控制作用外 ,更突出地表现为对地层超覆、削蚀尖灭线以及对地层圈闭发育的控制。坡折带附近是非构造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 ,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隐蔽圈闭 低位域 断陷盆地 东营凹陷 第三系
下载PDF
准噶尔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的类型和分布特征 被引量:160
7
作者 王英民 刘豪 +2 位作者 李立诚 齐雪峰 王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3-688,共6页
在海相盆地和断陷湖盆中都发育坡折带 ,并对层序和沉积起重要控制作用 ,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关注并被普遍接受 .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的研究表明 ,在大型坳陷湖盆中也发育坡折带 ,其成因类型丰富 ,可划分为构造坡折、沉积坡折和侵蚀坡折 .... 在海相盆地和断陷湖盆中都发育坡折带 ,并对层序和沉积起重要控制作用 ,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关注并被普遍接受 .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的研究表明 ,在大型坳陷湖盆中也发育坡折带 ,其成因类型丰富 ,可划分为构造坡折、沉积坡折和侵蚀坡折 .并且分布广泛 ,表现为多级坡折的特点 ,在剖面上具有正向阶梯状组合、逆向阶梯状组合、沟谷组合、山梁组合和沟梁组合等组合样式 ;在平面上具有梳状组合、帚状组合、斜交组合、喇叭状组合和平行组合等组合样式 .于一定构造背景下发育的一组有成因联系并具类似组合样式特征的坡折带可构成一个构造坡折域 .在准噶尔盆地侏罗纪湖盆中共划分出 6个构造坡折域 .坡折带对层序、沉积和非构造圈闭的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不同构造坡折域形成不同的水系和沉积体系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构造坡折 坳陷湖盆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海相盆地 层序 沉积
下载PDF
深水沉积的动力学机制和响应 被引量:42
8
作者 王英民 王海荣 +3 位作者 邱燕 彭学超 张文明 李文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5-504,共10页
深水环境动力机制极为复杂,重力(流)机制类型多样且可能呈有序演化。底流包括温盐循环驱动的底流、风驱底流,以及顺峡谷上下运动的潮汐底流等;而内波可能也为重要的地质营力。在这些机制或孤立、或互动作用下,深水环境发育的沉积物类型... 深水环境动力机制极为复杂,重力(流)机制类型多样且可能呈有序演化。底流包括温盐循环驱动的底流、风驱底流,以及顺峡谷上下运动的潮汐底流等;而内波可能也为重要的地质营力。在这些机制或孤立、或互动作用下,深水环境发育的沉积物类型、成因也极为复杂,它们具有重要的古气候、油气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动力学机制 沉积响应 重力流 等深流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早—中中新世古珠江河道发育特征及汇流冲刷模式
9
作者 林理娥 卓海腾 +6 位作者 冯进 李智高 苏明 王英民 雷亚平 林智轩 杨荣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4,共14页
河道体系是侵蚀和沉积物搬运的重要通道,控制了大陆边缘源汇体系中砂体总体的输送和分布格局,并可有效指示古代构造活动、物源供给、气候变迁和海平面变化等丰富地质信息。研究基于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钻测井资料,结合层序划分方法和... 河道体系是侵蚀和沉积物搬运的重要通道,控制了大陆边缘源汇体系中砂体总体的输送和分布格局,并可有效指示古代构造活动、物源供给、气候变迁和海平面变化等丰富地质信息。研究基于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钻测井资料,结合层序划分方法和地震沉积学综合分析手段,揭示了南海北部珠一坳陷早—中中新世古珠江分流河道体系的类型和展布特征,并且以典型层序为例精细揭示了海平面变化控制下河道类型由辫状向曲流的转换。同时,在研究区地震剖面上识别到多处异常下切现象,经研究可解释为辫状河道内的汇流冲刷,其典型特征为:(1)下切深度局部增大;(2)平面近似圆形或椭圆形;(3)内部为砂质充填。虽然汇流冲刷结构在地震剖面特征上与“传统”意义的下切谷极易混淆,但在沉积特征和成因上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它的识别有助于避免层序界面的错误判别,并且其后期充填的河道砂体具有局限分布的特点,易于在后期海侵泥岩的覆盖下形成潜在的岩性圈闭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道 曲流河道 汇流冲刷 下切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非构造圈闭的勘探前景 被引量:50
10
作者 王英民 刘豪 王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4-47,共4页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内部不整合面众多 ,奠定了形成地层圈闭的良好基础 ,非构造圈闭已成为侏罗系深化勘探的必然选择。地层超覆圈闭是最有利类型 ,主要发育在盆地边缘、陆梁隆起两侧 ,以及盆地内部各坡折带附近的Ⅰ层序至Ⅳ层序中。在坡折...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内部不整合面众多 ,奠定了形成地层圈闭的良好基础 ,非构造圈闭已成为侏罗系深化勘探的必然选择。地层超覆圈闭是最有利类型 ,主要发育在盆地边缘、陆梁隆起两侧 ,以及盆地内部各坡折带附近的Ⅰ层序至Ⅳ层序中。在坡折带上部 ,Ⅱ层序、Ⅲ层序的低位域发育了规模较大的下切河谷 ,有形成深切谷圈闭的可能。各层序底部在多数地区岩性粗 ,不利于形成不整合面遮挡圈闭。但在个别地区 ,白垩系底部和头屯河组底部岩性较细 ,可能形成不整合面遮挡圈闭。准噶尔盆地的侏罗系以河湖三角洲体系为主 ,其中 ,Ⅲ层序上部及Ⅳ、Ⅴ等层序中的曲流河和曲流河三角洲的砂泥比相对较低 ,有利于岩性圈闭发育。从盆地南缘到陆梁隆起存在规模巨大的压力封存箱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巨大的成岩圈闭。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非构造圈闭勘探应主攻地层圈闭、兼探岩性圈闭、准备成岩圈闭 ,圈闭评价要特别注意油气运聚条件。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地层圈闭 岩性圈闭 成岩圈闭 圈闭评价 油气运聚条件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方法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英民 钱奕中 +2 位作者 邓林 贺小苏 董伟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85-393,共9页
文章指出残余盆地将是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重点,但其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高度复杂,勘探难度很大,必须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成藏动力学过程是残余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介绍了针对残余盆地地质特征和勘探需要而开发的残... 文章指出残余盆地将是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重点,但其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高度复杂,勘探难度很大,必须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成藏动力学过程是残余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介绍了针对残余盆地地质特征和勘探需要而开发的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软件系统的概况和在其中关键技术方法上所取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 动力学过程 盆地模拟 残余盆地 油气系统
下载PDF
雅克拉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英民 王改云 +2 位作者 张雷 陆金波 廖飞燕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296,共4页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测井、钻井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沉积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雅克拉地区目的层段为水进背景下的水下冲积扇和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水下冲积扇...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测井、钻井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沉积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雅克拉地区目的层段为水进背景下的水下冲积扇和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水下冲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3个亚相,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多种微相。沉积特征主要受古地貌、构造运动和物源区母岩性质等因素影响。古地貌对沉积相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活动东强西弱是沉积相分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物源区母岩性质控制着沉积相的物质组成,并最终影响其储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退积型三角洲 控制因素 亚格列木组 雅克拉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岩溶储层流体-岩石系统孔隙发育规律及成岩圈闭定量预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英民 曹正林 赵锡奎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56,共6页
在化学动力学及热力学、流体动力学和弥散动力学等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古岩溶储层岩溶斜坡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 ,对模型的承压流、潜流模式流体岩石系统进行动力学模拟研究 ,得出岩溶斜坡剖面上孔隙发育带和孔隙充填带的有利区 ,并探讨形... 在化学动力学及热力学、流体动力学和弥散动力学等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古岩溶储层岩溶斜坡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 ,对模型的承压流、潜流模式流体岩石系统进行动力学模拟研究 ,得出岩溶斜坡剖面上孔隙发育带和孔隙充填带的有利区 ,并探讨形成成岩圈闭的形成机理、模式和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化学动力学 化学热力学 流体动力学 古岩溶储层 承压流 潜流 流体-岩石系统 成岩圈闭 定量预测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形变纤维增强高强度高电导率的Cu-Ag合金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英民 毛大立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5-298,共4页
通过对不同成分的 Cu- Ag合金进行大形变量拉伸及热处理 ,制成了具有高强度、高电导率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合金线材的抗拉强度达到 1.1GPa、电导率为 80 % IACS。研究了合金成分、形变及热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对Cu- Ag合金力学性能、电学... 通过对不同成分的 Cu- Ag合金进行大形变量拉伸及热处理 ,制成了具有高强度、高电导率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合金线材的抗拉强度达到 1.1GPa、电导率为 80 % IACS。研究了合金成分、形变及热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对Cu- Ag合金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强化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G合金 形变 热处理 高强度 高电导率 铜合金
下载PDF
6H-SiC成核表面形貌与缺陷产生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英民 宁丽娜 +3 位作者 彭燕 徐化勇 胡小波 徐现刚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0,38,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6H-SiC晶体成核表面形貌,并使用高分辨X射线衍射法检测了不同区域的结晶质量。根据表面形貌的不同将成核表面分为三个区域:平台区、斜坡区、凹坑区。平台区的结晶质量最好,斜坡区和凹坑区由于缺陷(例如微管、小角...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6H-SiC晶体成核表面形貌,并使用高分辨X射线衍射法检测了不同区域的结晶质量。根据表面形貌的不同将成核表面分为三个区域:平台区、斜坡区、凹坑区。平台区的结晶质量最好,斜坡区和凹坑区由于缺陷(例如微管、小角晶界和多型夹杂等)的存在导致结晶质量变差。依据温场分布以及籽晶的固定分析了凹坑产生的可能原因。根据观察纵切片发现源于斜坡区以及凹坑区的缺陷随着晶体的生长继承到晶体内部导致后期生长的晶体质量变差。最后我们提出了通过优化成核温场分布以及改善籽晶固定方法来提高晶体成核质量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H-SIC 成核 表面形貌 缺陷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的骨密度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英民 黄公怡 +1 位作者 蔡恒江 张耀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8-39,76,共3页
目的 对与 H L A B27相关的脊椎及关节的免疫性、炎症性病变所伴有的骨质密度与骨矿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其骨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用双能量骨密度仪( D E X A)测定16例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组病... 目的 对与 H L A B27相关的脊椎及关节的免疫性、炎症性病变所伴有的骨质密度与骨矿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其骨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用双能量骨密度仪( D E X A)测定16例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组病例作比较。结果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值已有明显降低,晚期病例股骨颈骨密度仍低于对照组,但因晚期病例椎体周围软组织的骨化、矿化,使腰椎骨密度值反而增高。结论 ①强直性脊柱炎本身从早期开始即伴有骨量丢失,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同时应防止骨量丢失及畸形出现。②晚期患者因脊柱周围软组织骨化,使 D E X A 测量方法不能真实反映椎体骨量丢失,采用 Q C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骨密度 患者 椎体 脊椎 周围软组织 骨量丢失 DEXA 对照组 骨化
下载PDF
川中地区基底断裂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英民 童崇光 +1 位作者 徐国强 樊生利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52-60,共9页
通过对6条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研究,揭示了川中地区基底断裂在剖面上和平面上的发育特征。指出基底断层以高角度的逆断层、下正上逆断层和正断层为主。它们在震旦纪已开始发育,在历次构造运动中都有活动。在前中生代主要处于张扭应力背景之... 通过对6条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研究,揭示了川中地区基底断裂在剖面上和平面上的发育特征。指出基底断层以高角度的逆断层、下正上逆断层和正断层为主。它们在震旦纪已开始发育,在历次构造运动中都有活动。在前中生代主要处于张扭应力背景之下,在中、新生代转化为压扭应为背景。基底断裂在剖面上和平面上都成带发育,构成网格状断裂系统。它们对盖层断裂和褶皱的发育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基底断裂 发育 成因机制
下载PDF
病态条件下的逆卷积问题及其多参数最佳化解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英民 马远良 齐华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08-212,共5页
给出一个多参数最佳化解决方法,该方法采用模拟韧化最佳化技术,将病态逆卷积问题分解为多参数最佳估计问题,成功地解决了相应的病态条件问题,最后用一个简单的计算机仿真例子说明了该方法。
关键词 逆卷积 病态条件 多参数最佳估计 信号处理
下载PDF
3英寸6H-SiC单晶的生长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英民 宁丽娜 +5 位作者 陈秀芳 彭燕 高玉强 胡小波 徐现刚 蒋民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7-718,共2页
关键词 6H-SiC单晶 单晶生长 宽带隙半导体材料 蓝色发光二极管 大功率电子器件 Cree公司 电学性质 衬底材料
下载PDF
海相改造残留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勘探前景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英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32,共5页
中国前新生界海相地层很发育 ,其油气资源潜量丰富 ,但目前探明程度和勘探成功率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普遍经历过多期改造 ,具有改造残留盆地的性质。主要的改造方式有抬升剥蚀、构造变形和深埋等 ,具体受盆地在各期构造运动中所处... 中国前新生界海相地层很发育 ,其油气资源潜量丰富 ,但目前探明程度和勘探成功率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普遍经历过多期改造 ,具有改造残留盆地的性质。主要的改造方式有抬升剥蚀、构造变形和深埋等 ,具体受盆地在各期构造运动中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 ,如被前陆盆地或裂谷盆地所叠加 ,整体抬升转化成为高原或高地 ,以及由于冲断褶皱而转化为断褶带甚至于造山带等。海相改造残留盆地具有复杂的成藏动力学过程和油气系统。其最重要的油气成藏特点有 :( 1 )多期成藏 ,形成复杂油气系统 ,油气藏高度分散 ;( 2 )晚期 (喜马拉雅期 )成藏 ,明显受喜马拉雅运动控制。因此在油气勘探中要以正确认识和描述地质特征的非均一性为关键 ,以油气的生、运、散、聚成藏动力学过程为主线 ,从各种地质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演化历史的角度开展研究。海相改造残留盆地勘探前景广阔 ,必将成为我国 2 1世纪油气勘探的主战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残留盆地 海相地层 油气成藏 地质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