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骨髓CD+34细胞Hes1基因表达、数量、增殖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收集8例初治T-ALL患者及4例正常供者(健康对照)骨髓样本,real time PCR检测Hes1基因的表达,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流...目的观察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骨髓CD+34细胞Hes1基因表达、数量、增殖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收集8例初治T-ALL患者及4例正常供者(健康对照)骨髓样本,real time PCR检测Hes1基因的表达,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周期,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细胞,体外集落形成实验(CFC)检测其增殖能力。构建Hes1基因过表达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正常供者骨髓CD+34细胞后,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周期的改变,CFC检测其增殖的改变。结果 T-ALL患者、健康对照CD+34细胞Hes1基因表达分别为3.3±0.8、1,两者比较,P<0.05;CD+34细胞比例分别为0.02%±0.003%、0.06%±0.005%,两者比较,P<0.05;CD+34细胞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16.2%±0.98%、28.0%±1.12%,两者比较,P<0.05;G0期比例分别为19.0%±0.9%、9.0%±0.5%,两者比较,P<0.05;且患者来源CD+34细胞的体外集落形成减少。提高正常CD+34细胞中Hes1基因的表达后,细胞增殖减少,进入静止期。结论 T-ALL患者CD+34细胞比例下降,进入静止期,体外扩增能力下降,这可能与Hes1基因的表达上调有关。展开更多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非基因序列改变所导致基因或者蛋白表达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可遗传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非基因序列改变所导致基因或者蛋白表达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可遗传的。本文就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DNA甲基化、MicroRNA调控、组蛋白修饰等方面的改变与DLBCL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研究DLBCL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的策略。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ibrutinib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生存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brutinib处理DLBCL细胞系SUDHL-10、HBL-1...目的:探讨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ibrutinib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生存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brutinib处理DLBCL细胞系SUDHL-10、HBL-1和患者原代细胞,以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以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和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表达磷酸化BTK、AKT、ERK的变化。DLBCL细胞与MSC共培养后,体外克隆形成实验和NOD/SCID肿瘤模型小鼠检测ibrutinib在肿瘤微环境里对DLBCL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2.5μmol/L及更高浓度的ibrutinib对DLBCL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1.0、2.5μmol/L ibrutinib作用于SUDHL-10细胞24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73±3.64)%和(34.71±2.36)%,高于对照组(3.55±1.89)%(P<0.05)。5、10μmol/L ibrutinib处理24 h后,DLBCL细胞系均出现核皱缩(5μmol/L)、碎裂(10μmol/L)。ibrutinib处理细胞后磷酸化BTK、AKT、ERK的表达均明显降低。ibrutinib抑制共培养时DLBCL细胞的体外克隆形成(P<0.01)及DLBCL细胞在体内的增殖生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rutinib可抑制细胞系SUDHL-10和HBL-1的增殖,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阻断AKT、ERK信号途径而实现;在肿瘤微环境中ibrutinib同样对DLBCL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生存的作用,该药物有望为DLBCL的治疗带来希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骨髓CD+34细胞Hes1基因表达、数量、增殖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收集8例初治T-ALL患者及4例正常供者(健康对照)骨髓样本,real time PCR检测Hes1基因的表达,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周期,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细胞,体外集落形成实验(CFC)检测其增殖能力。构建Hes1基因过表达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正常供者骨髓CD+34细胞后,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周期的改变,CFC检测其增殖的改变。结果 T-ALL患者、健康对照CD+34细胞Hes1基因表达分别为3.3±0.8、1,两者比较,P<0.05;CD+34细胞比例分别为0.02%±0.003%、0.06%±0.005%,两者比较,P<0.05;CD+34细胞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16.2%±0.98%、28.0%±1.12%,两者比较,P<0.05;G0期比例分别为19.0%±0.9%、9.0%±0.5%,两者比较,P<0.05;且患者来源CD+34细胞的体外集落形成减少。提高正常CD+34细胞中Hes1基因的表达后,细胞增殖减少,进入静止期。结论 T-ALL患者CD+34细胞比例下降,进入静止期,体外扩增能力下降,这可能与Hes1基因的表达上调有关。
文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非基因序列改变所导致基因或者蛋白表达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可遗传的。本文就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DNA甲基化、MicroRNA调控、组蛋白修饰等方面的改变与DLBCL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研究DLBCL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