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种异体骨与异种骨对牙周骨下袋缺损再生治疗的疗效对比
1
作者 王金孟 杨智宇 +1 位作者 雷浪 李厚轩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52-158,共7页
目的对比同种异体的Bio-Gene和异种的Bio-Oss骨修复材料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术(GTR)联合植骨术在牙周骨下袋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牙周基础治疗后仍有骨下袋缺损的牙周炎患者34例进行研究,行GTR联合植骨术的牙周再生手术,分为两组:Bio... 目的对比同种异体的Bio-Gene和异种的Bio-Oss骨修复材料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术(GTR)联合植骨术在牙周骨下袋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牙周基础治疗后仍有骨下袋缺损的牙周炎患者34例进行研究,行GTR联合植骨术的牙周再生手术,分为两组:Bio-Gene组(n=16)和Bio-Oss组(n=18)。比较两组牙周再生术前(T0)和术后12个月(T1)的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牙龈退缩(GR)、探诊出血(BOP)、牙齿松动度(TM)、骨缺损深度(BD)、骨内缺损深度(IBD)、剩余牙槽骨高度(RBH)及骨缺损角度(α)。结果与T0相比,T1期两组的PD、CAL、BOP、TM、BD、IBD及RBH均有显著改善(P<0.05);T1期两组相比,Bio-Gene组的BD和RBH差异显著优于Bio-Oss组(P<0.05)。结论Bio-Gene和Bio-Oss骨移植材料在短时间内均能有效改善牙周骨内缺损。值得注意的是,在降低影像学骨缺损深度方面,Bio-Gene相较于Bio-Oss表现更为优越,为牙周骨内缺损的治疗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骨 异种骨 骨下袋 骨内缺损 植骨术 引导组织再生术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牙周微创非手术治疗深骨下袋的2年愈合趋势分析
2
作者 杨智宇 王金孟 +1 位作者 雷浪 李厚轩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5期350-358,共9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的牙周微创非手术治疗(minimally-invasive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herapy,MINST)对深骨下袋的临床治疗效果、影像学变化,并将其与传统刮治和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的效果对比,为牙周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的牙周微创非手术治疗(minimally-invasive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herapy,MINST)对深骨下袋的临床治疗效果、影像学变化,并将其与传统刮治和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的效果对比,为牙周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回顾骨下袋≥4 mm的牙周病患者资料,分为经内窥镜辅助的MINST组(20例,81个位点)和传统SRP组(20例,80个位点);比较治疗前(T0)、治疗后12个月(T1)、治疗后24个月(T2)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的临床指标,并分析影像学骨下袋缺损高度、角度的变化;初次治疗后12个月内每3个月进行随访和维护治疗,治疗后12至24个月内每6个月进行随访和维护治疗。结果MINST组病人组内比较:PD、CAL随治疗后时间持续减小(P<0.001),且影像学检查显示骨下袋缺损高度减小(P<0.001),骨下袋变浅;骨缺损角度随治疗后时间增大(P<0.001),前12个月的高度减小和角度增大变化大于后12个月(P<0.001)。SRP组病人组内比较结果与MINST组相同。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MINST组PD和CAL均小于SRP组(P<0.001);MINST组缺损高度恢复量大于SRP组(P<0.001),MINST组缺损角度增加大于SRP组(P<0.001)。结论牙周微创非手术治疗能明显促进深骨下袋愈合及牙槽骨的再生,影像学反映的牙槽骨愈合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内窥镜辅助的MINST相对于传统SRP可以获得更好的骨下袋临床指标和影像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下袋 牙周内窥镜 牙周微创非手术治疗 牙周炎 牙周基础治疗 曲面体层片 影像学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
下载PDF
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预后无望牙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蒋立姗 杨智宇 +3 位作者 史佳虹 王金孟 雷浪 李厚轩 《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633-637,662,共6页
目的探讨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预后无望患牙经过完善牙周治疗后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63例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共307颗预后无望患牙,根据2年后患牙存留与否分为存留组和失牙组,存留组中根据临床检查和影像学骨吸收是否... 目的探讨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预后无望患牙经过完善牙周治疗后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63例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共307颗预后无望患牙,根据2年后患牙存留与否分为存留组和失牙组,存留组中根据临床检查和影像学骨吸收是否恢复至根中1/3分为预后好转组和预后不变组。根据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牙位、基础疾病、吸烟情况、家族遗传、牙列是否完整、牙周炎分型、治疗过程、初诊牙周临床指标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307颗患牙两年存留率为83.1%,预后明显好转占比46.2%。存留组和失牙组在家族遗传、初诊时牙列完整性、1个月复查是否按时、维护期治疗规律性、手术情况和患牙初诊临床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未进行翻瓣再生类手术、有家族遗传史、基线深附着丧失值、高松动度为主要风险因素。结论对于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预后无望患牙在短期内大多数可以保留,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风险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以提高患牙存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期C级牙周炎 预后无望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正畸拔除下切牙患者出现牙龈黑三角的病因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萌 孙玮曼 +2 位作者 王金孟 李厚轩 雷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72-976,共5页
目的:探讨拔除一颗下颌切牙,正畸治疗后牙龈黑三角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80例拔除1颗下颌切牙的固定矫治患者,根据术后口内正面照中拔除牙邻牙间是否出现黑三角,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黑三角组。利用口内照片、数字化... 目的:探讨拔除一颗下颌切牙,正畸治疗后牙龈黑三角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80例拔除1颗下颌切牙的固定矫治患者,根据术后口内正面照中拔除牙邻牙间是否出现黑三角,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黑三角组。利用口内照片、数字化模型、全景片等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邻牙接触点位置、牙根角度、邻接点至牙槽嵴顶高度、楔状隙宽度及面积等临床参数。结果:拔除一颗下颌切牙后,邻牙间牙龈黑三角的发生率为72.5%,其中轻度发生率为57.5%,中度发生率为15%,无重度黑三角发生。正常组和黑三角组患者在年龄、邻牙接触点位置、牙根角度、邻接点至牙槽嵴顶高度、楔状隙宽度及面积上具有统计学差别。回归分析显示,邻牙牙根角度和邻接点至牙槽嵴顶高度是影响拔除一颗下颌切牙的患者固定矫治后产生黑三角的主要风险因素。结论:拔除1颗下颌切牙的患者黑三角的发生率较高,正畸治疗需要控制邻牙牙根平行度,维持牙周组织健康,以减少黑三角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矫治 黑三角 拔牙矫治
下载PDF
2014~2019年根管治疗后移位型根折发生占比的CBCT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郝燕清 唐蓉 +1 位作者 王金孟 林梓桐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开展基于口腔颌面锥形束CT(oral and maxillofacial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2014~2019年根管治疗后移位型根折(endodontically treated displaced root fracture,ETDRF)与非根管治疗后移位型根折(non-endodonticall... 目的:开展基于口腔颌面锥形束CT(oral and maxillofacial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2014~2019年根管治疗后移位型根折(endodontically treated displaced root fracture,ETDRF)与非根管治疗后移位型根折(non-endodontically treated displaced root fracture,NETDRF)在总根折牙中占比的回顾性研究。方法:筛查2014~2019年我院摄取的CBCT影像资料,纳入经CBCT明确诊断的1230例患者共1262颗非外伤移位型根折后牙,收集其下列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根管治疗情况、牙位。根据根管治疗情况将其分为ETDRF和NETDRF。对2014~2019年两类根折牙在总根折牙中的发生占比进行统计;对两组2014~2019年的年龄、性别、发生牙位及根折类型分别进行统计。结果:2017~2019年较2014~2016年ETDRF在总根折牙中的占比存在明显上升趋势,且2014年与2017年、2018年、2019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ETDRF组平均年龄(56.2±13.4)岁,NETDRF组平均年龄(56.8±11.4)岁,两组不同年份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372、P=0.273)。2017~2019年较2014~2016年ETDRF牙在女性总根折牙中的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且2014年与2017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上、下颌前磨牙2017~2019年较2014~2016年ETDRF牙在前磨牙总根折牙中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上颌前磨牙在2014、2015、2016年与2018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前磨牙在2014、2015、2016年与2017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ETDRF组中纵折占比在2017~2019年较2014~2016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而NETDRF组中纵折牙根数占比各年间无明显变化规律,其中2014、2015年与2017、2018、2019年;2016年与2017年、2019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017~2019年较2014~2016年ETDRF在总根折牙中的占比存在明显上升趋势;且女性及上、下颌前磨牙ETDRF发生占比明显增加;ETDRF中纵折发生占比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治疗后移位型根折 非根管治疗后移位型根折 口腔颌面锥形束CT
下载PDF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邓超 薛进朗 +4 位作者 郭家奕 王金孟 汪伟 施六霞 陈传俊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470-47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情况的影响,探究HSV-1与牙龈炎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体外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分别用1×10~4PFU/m L、1×10~5PFU/m L、1×10~6PFU/m L 3种浓度的HSV-... 目的:通过观察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情况的影响,探究HSV-1与牙龈炎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体外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分别用1×10~4PFU/m L、1×10~5PFU/m L、1×10~6PFU/m L 3种浓度的HSV-1病毒加以刺激,48 h、96 h后分别收集各组上清液进行ELISA检测,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情况; 96 h后提取细胞RNA,real-time PCR检测细胞IL-6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3组实验组的上清液中均有IL-6的表达,且随着刺激浓度的加大、刺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增加;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浓度的加大IL-6 mRNA表达水平增加,但1×10~5PFU/m L、1×10~6PFU/m L浓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能增加炎症因子IL-6的表达,并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产生影响,可能会增加牙龈炎症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单纯疱疹病毒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 白细胞介素-6 牙龈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