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金昌作品
1
作者 王金昌 《文化产业》 2022年第5期F0002-F0002,I0002,I0004,I0005,I0006,共5页
下载PDF
考虑宏观缺陷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及含裂缝隧道衬砌动力损伤特性研究
2
作者 孙雅珍 王龙岩 +4 位作者 吴昌宇 王金昌 于阳 袁立凡 祝奉斌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9,共13页
目前对隧道衬砌动力响应的研究多聚焦于完好隧道,较少涉及初始宏观裂缝存在时对隧道衬砌结构弱化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研究含裂缝隧道衬砌动力损伤特性,首先,基于塑性损伤本构,理论推导考虑材料弱化的宏观缺陷-外荷载耦合损伤本构模型;... 目前对隧道衬砌动力响应的研究多聚焦于完好隧道,较少涉及初始宏观裂缝存在时对隧道衬砌结构弱化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研究含裂缝隧道衬砌动力损伤特性,首先,基于塑性损伤本构,理论推导考虑材料弱化的宏观缺陷-外荷载耦合损伤本构模型;其次,将宏观损伤度为0,0.2,0.3和0.4时混凝土试件抗拉强度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构模型的合理性;然后,采用地层-结构法对土体-隧道-列车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模拟,引入无限单元边界吸收模型边界处的应力波;最后,通过在完整衬砌结构上预制深度为3.5,7.0和10.5 cm裂缝,并调整模型中的损伤参数,系统地研究衬砌结构在不同裂缝深度下考虑材料弱化作用的动力损伤特性。结果表明:推导得到的本构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大误差仅为7.3%,模型合理;在不同裂缝深度下,竖向振动加速度和竖向振动速度均呈现出拱顶>边墙>仰拱的规律,且与行车道距离成正相关;裂缝深度由0 cm增加到10.5 cm,衬砌结构拱顶、边墙和仰拱的竖向振动加速度分别增大8.4%,2.7%和5.3%,竖向振动速度分别增大15.1%,17.1%和16.7%;裂缝深度从0 cm增加到10.5 cm,拱顶、边墙和仰拱的最大主应力峰值分别增加22.3%,15.5%和减小9.12%,拱顶的最大主应力峰值在裂缝深度为3.5 cm时超过了仰拱,说明动应力响应受行车道距离和初始宏观裂缝引起的应力集中共同影响;在3种不同裂缝深度下,考虑材料弱化作用下的衬砌损伤度较不考虑时分别增大0.039,0.130和0.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动力响应 初始裂缝 宏观缺陷-外荷载耦合损伤 本构模型 混凝土材料弱化
下载PDF
基坑开挖对在建道路的影响及加固措施
3
作者 孙雅珍 尹方东 +2 位作者 叶翔 杨胜彬 王金昌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2,共9页
目的 分析基坑开挖对围护结构和在建道路的影响,探究保证基坑和道路结构稳定的加固措施。方法 以杭州市某基坑与在建道路交叉施工为工程背景,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对基坑开挖和道路振动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结果 在道路振动施工作用下,... 目的 分析基坑开挖对围护结构和在建道路的影响,探究保证基坑和道路结构稳定的加固措施。方法 以杭州市某基坑与在建道路交叉施工为工程背景,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对基坑开挖和道路振动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结果 在道路振动施工作用下,基坑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为5.26 mm;基坑开挖完成后,基坑围护结构的水平变形和道路的竖向变形均较大,须采用加固措施控制围护结构和道路的变形。结论 在基坑全部卸荷后,采用斜撑和增加支撑预应力综合加固措施与未采用加固措施相比,CX20监测点的最大水平位移和道路最大沉降分别减小了28.97%和35.34%,变形控制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建道路 振动施工 基坑开挖 数值分析 基坑加固
下载PDF
基于组合权重的文一路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
作者 孙雅珍 戚亚茹 +3 位作者 杨大勇 胡智 王金昌 林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804-8812,共9页
对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避免地下空间资源浪费,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建设现状构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值模拟确定盾构隧道施工的影... 对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避免地下空间资源浪费,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建设现状构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值模拟确定盾构隧道施工的影响范围,完成建设现状评价指标分级量化;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主观和客观权重,通过博弈论确定组合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杭州市文一路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对比分析和学院路地下工程实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可靠性,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适宜性 组合权重 数值模拟 杭州市
下载PDF
预留核心土法隧道爆破围岩损伤与振动特性研究
5
作者 孙雅珍 王龙岩 +2 位作者 王金昌 何放 祝奉斌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4-912,共9页
目的 研究预留核心土法爆破开挖影响下的山岭隧道围岩损伤与振动特性,为爆破参数优化以及隧道加固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依托新疆阿克特蒲2号左洞隧道工程,借助ANSYS/LSDYNA软件建立隧道爆破开挖数值模型,基于现场实际开挖轮廓和振速... 目的 研究预留核心土法爆破开挖影响下的山岭隧道围岩损伤与振动特性,为爆破参数优化以及隧道加固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依托新疆阿克特蒲2号左洞隧道工程,借助ANSYS/LSDYNA软件建立隧道爆破开挖数值模型,基于现场实际开挖轮廓和振速监测数据验证数值模型的合理性,进而分析围岩累积损伤特性、振速分布和振速衰减规律。结果 爆破结束后,隧道轮廓平整,预留核心土上部损伤严重;隧道拱顶y方向、拱肩z方向及拱脚x方向的振速最大;距离掌子面越近,采用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预测的振速结果误差越大。结论 为保证结构稳定性,在下次爆破施工前可以通过减少掏槽孔、辅助孔的装药量或者调整其孔网参数来减小爆炸荷载,沿最大振速方向进行重点加固;采用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预测距离掌子面10 m内的振速时,避免仅用z方向距离近似为爆心距大小,应同时考虑三个方向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留核心土法 损伤与振动特性 HJC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下载PDF
一株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新分离物的室内毒力测定与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健 陈俊晖 +6 位作者 关丽梅 况文东 李江怀 王金昌 占智高 陈俊 靳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41,62,共17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专一性感染草地贪夜蛾的病原。本研究于江西省南昌市玉米田分离得到一株多粒包埋型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物,命名为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专一性感染草地贪夜蛾的病原。本研究于江西省南昌市玉米田分离得到一株多粒包埋型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物,命名为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江西分离物(SfMNPV_JX),其对本地草地贪夜蛾幼虫毒力高,LC 50达到1.634×105 PIB/mL。全基因组测序表明,SfMNPV_JX基因组全长134241 bp,共包含140个ORF,系统发育分析显示,SfMNPV_JX属于α-杆状病毒GroupⅡ,是SfMNPV的一个分离物,与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哥伦比亚分离物(SfMNPV_Colombian)最为近似,序列相似性为97.85%。上述研究结果为研发绿色高效的草地贪夜蛾生物杀虫剂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基因组测序 室内毒力测定
下载PDF
混凝土芯水泥土复合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方法
7
作者 张晓笛 段冰 +4 位作者 吴健 王金昌 杨仲轩 龚晓南 徐荣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基于Euler梁理论和状态空间法,建立了综合考虑非线性芯桩-水泥土-桩周土界面作用的双层叠合直梁分析模型及其状态方程,推导了成层土中不同组合形式的复合桩截面内力与变形的统一解析解,有效地考虑了复合桩分析中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结构... 基于Euler梁理论和状态空间法,建立了综合考虑非线性芯桩-水泥土-桩周土界面作用的双层叠合直梁分析模型及其状态方程,推导了成层土中不同组合形式的复合桩截面内力与变形的统一解析解,有效地考虑了复合桩分析中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结构局部参数发生变化等难点。通过与已有文献中现场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讨论了桩径比、芯长比和水泥土弹性模量对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桩径比增大,可提供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增大,复合桩竖向承载力基本呈线性增长;(2)芯长比增大,复合桩竖向承载力的增长幅度逐渐增大;(3)水泥土弹性模量对于桩竖向承载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芯水泥土复合桩 竖向受荷 桩-土相互作用 Euler梁 状态空间法
原文传递
基于土体刚度和蒙特卡洛法的基坑开挖对既有市政道路沉降影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酒子同 王金昌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4期228-233,I0016,共7页
随着城市建设工程的持续增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市政设施建设产生的交叉也越来越多,许多基坑工程会在周边市政道路已经建成的条件下进行施工,基坑施工对既有市政道路产生一定的沉降影响,市政道路产生附加变形和附加应力降低了沥青路面... 随着城市建设工程的持续增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市政设施建设产生的交叉也越来越多,许多基坑工程会在周边市政道路已经建成的条件下进行施工,基坑施工对既有市政道路产生一定的沉降影响,市政道路产生附加变形和附加应力降低了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针对宁波市某基坑工程施工对近接市政道路的影响为工程背景,基于Plaxis数值模拟平台采用考虑小刚度的土体硬化本构模型,分析基坑的施工和简化的交通荷载对市政道路的受力变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蒙特卡洛法和数值模拟结果对道路结构层厚度进行随机选取,以沉降量为控制指标计算出疲劳寿命对该市政道路结构层给出了优化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开发 基坑开挖 市政道路 变形分析 数值模拟 蒙特卡洛模拟
下载PDF
中日盾构隧道-工作井接头抗震设计及研究进展综述
9
作者 程传涛 梁智 +3 位作者 王金昌 岩波基 吴健 周泽霖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52,共17页
首先通过比较中日两国规范及标准中的盾构隧道-工作井接头要求,阐述中日抗震设计理论现状。分析认为:中国的设计规范对井接头的抗震规定较为模糊甚至较少提及,日本规范存在2种盾构隧道-工作井柔性接头的抗震计算方法。相比之下,日本拥... 首先通过比较中日两国规范及标准中的盾构隧道-工作井接头要求,阐述中日抗震设计理论现状。分析认为:中国的设计规范对井接头的抗震规定较为模糊甚至较少提及,日本规范存在2种盾构隧道-工作井柔性接头的抗震计算方法。相比之下,日本拥有更成熟并且实用的抗震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中日在设计规范标准中均给与设计单位巨大的自由度,但结果允许值的取值范围缺乏评价标准。其次,通过调研井接头抗震分析的研究进展,指出井接头部位的震害特点和关键影响因素;并从影响井接头综合响应机制的关键要素,如刚度比、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地基承载力、刚性接头和柔性接头的对比等,对井接头研究现状和不足进行综述。再次,对井接头的抗震评价方法和抗震措施进行梳理,认为:1)土和结构刚度比对工作井接头产生显著影响,需要注意控制工作井周围的土层刚度在合理范围内,提出结构和结构的刚度比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的建议。2)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关注在不同的地震荷载下,2个结构相互之间的影响机制。提出对于结构的相互影响还应关注盾构隧道和工作井接触研究的思考。3)除了结构刚度突变外,地基刚度突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日本已经提出简易评价公式并经过验证,中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提出软土地区应该着重进行此类研究的建议。4)在柔性抗震方面,日本进行了深入研究。考虑到中国即将要求盾构隧道-工作井接头采用刚柔结构的新规范,日本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盾构隧道-工作井接头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最后,预测本研究领域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工作井接头 抗震结构设计 中日抗震设计规范标准 抗震措施
下载PDF
动荷载作用下含裂缝公路结构体的应力强度因子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金昌 朱向荣 +1 位作者 叶俊能 赵颖华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4-118,共5页
以沈阳 -大连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 ,基于弹性动力学理论 ,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单元法 ,分析了车辆荷载对含裂缝路面体的动态作用。分析过程中 ,车辆荷载简化为正弦分布柔性荷载 ;路面结构体计算模型抽象为平面应变模型 ;路面结构体为弹性的... 以沈阳 -大连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 ,基于弹性动力学理论 ,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单元法 ,分析了车辆荷载对含裂缝路面体的动态作用。分析过程中 ,车辆荷载简化为正弦分布柔性荷载 ;路面结构体计算模型抽象为平面应变模型 ;路面结构体为弹性的连续介质。为了反映裂尖应力、位移场的奇异性和减少模型网格数 ,在裂尖环向设置了奇异单元。通过计算得到裂尖的位移场 ,由位移外插得到 -型应力强度因子随加载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初始裂缝长度和公路结构体材料阻尼比的变化对 -型应力强度因子分布规律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荷载 公路 应力强度因子 裂缝结构 平面应变
下载PDF
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裂缝的疲劳变温损伤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金昌 赵颖华 孙雅珍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8,共3页
以沈阳—大连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 ,应用连续损伤力学理论 ,计入变温引起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材料的非均匀性 ,对含表面裂缝的路面体进行疲劳变温有限元分析 。
关键词 连续损伤力学 表面裂缝 疲劳变温损伤分析 高速公路 沥青混凝土路面
下载PDF
基于虚拟样机的多星分离仿真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金昌 闫波 +2 位作者 张佳 李成祥 张耀磊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76,共7页
在一箭多星发射任务中,卫星分离仿真分析较为复杂,分离后卫星的运动状态受多因素共同影响,包括弹簧弹力、爆炸螺栓冲击力、电连接器拔脱力、航天器质量特性、初始运动参数等,采用传统数值计算的方法难以求解。虚拟样机技术能够有效解决... 在一箭多星发射任务中,卫星分离仿真分析较为复杂,分离后卫星的运动状态受多因素共同影响,包括弹簧弹力、爆炸螺栓冲击力、电连接器拔脱力、航天器质量特性、初始运动参数等,采用传统数值计算的方法难以求解。虚拟样机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虚拟样机技术完成卫星分离仿真分析,通过人为设置偏差及干扰,模拟偏差及故障模式下卫星分离过程,评估碰撞等危险发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系统偏差对分离结果的影响量可通过仿真来评估,在风险较大情况下需要采取弹簧筛选等措施;另外,电分离插头机械拔脱力作用时间短,造成的干扰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分离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样机 卫星分离 ADAMS仿真 动力学 干扰偏差
下载PDF
中节带指背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金昌 刘健伟 王天斌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68-1269,共2页
目的介绍中节带指背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2003年3月~2006年4月,应用带指背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移位修复指腹皮肤缺损11例15指。其中男4例6指,女7例9指;年龄2~51岁。挤伤8例10指,切割伤3例5指。缺损... 目的介绍中节带指背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2003年3月~2006年4月,应用带指背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移位修复指腹皮肤缺损11例15指。其中男4例6指,女7例9指;年龄2~51岁。挤伤8例10指,切割伤3例5指。缺损范围1.5cm×1.5cm~2.0cm×1.6cm。(补充指别!)。切取皮瓣范围1.5cm×1.5cm~2.0cm×1.6cm。取前臂内侧全层皮片修复指背供区。结果带指背神经的逆行筋膜岛状皮瓣皮均成活,受、供区创面均期愈合。术后获随访6~17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原指腹皮肤接近,指腹饱满。皮瓣两点辨别觉为4~5mm。患指远、近侧指间关节无僵直、活动受限等。结论采用带指背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背神经 逆行岛状筋膜皮瓣 指腹缺损 修复
下载PDF
软土地基上含反射裂缝沥青道路的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金昌 朱向荣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假定车辆荷载为正弦均匀分布,软土和复合地基变形行为服从DRUCKER-PRAGER弹塑性屈服准则,基于动力学、线弹性断裂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理论,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单元法,对含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了分析。为了计算应力强度因子,在裂缝尖... 假定车辆荷载为正弦均匀分布,软土和复合地基变形行为服从DRUCKER-PRAGER弹塑性屈服准则,基于动力学、线弹性断裂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理论,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单元法,对含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了分析。为了计算应力强度因子,在裂缝尖端设置了奇异单元。分析过程中,以路表、基层底、软土地基顶最大竖向位移和I型应力强度因子作为表征参量,探讨了车辆单周期动荷载作用下,道路结构的阻尼比、复合地基的回弹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和厚度的改变对道路结构工作性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动应力强度因子 有限单元法 反射裂缝
下载PDF
面层与基层层间摩擦系数对应力强度因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金昌 朱向荣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2757-2764,共8页
开裂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采用ABAQUS软件中的平面应变单元法,分别分析了变温作用下裂缝的长度、面层与基层层间摩擦系数态对含表面裂缝和含反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应力强度因子分布规律的影响。得... 开裂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采用ABAQUS软件中的平面应变单元法,分别分析了变温作用下裂缝的长度、面层与基层层间摩擦系数态对含表面裂缝和含反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应力强度因子分布规律的影响。得出了含表面裂缝和反射裂缝路面体的应力强度因子均随着裂缝长度的增加逐渐增大。表面裂缝裂尖位于面层中时,应力强度因子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裂尖位于基层中时,应力强度因子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反射裂缝裂尖位于基层中时,应力强度因子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减小;反射裂缝裂尖位于面层中且长度小于某一值时,应力强度因子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增大;反射裂缝裂尖位于面层中且裂缝长度大于某一值时,应力强度因子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凝土路面 应力强度因子 有限单元法 表面裂缝 反射裂缝 变温 摩擦
下载PDF
含反射裂缝沥青路面的疲劳变温损伤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金昌 赵颖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69-671,共3页
以沈阳—大连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 ,应用损伤力学理论 ,计入了变温引起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材料的非均匀性 ,对含反射裂缝层状路面体模型进行了疲劳变温有限元分析 ,并提出了路面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关键词 损伤力学 反射裂缝 疲劳 变温 损伤 沥青混凝土路面
下载PDF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大鼠MUC5AC和MUC5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金昌 马岩 王树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16-18,共3页
目的:基于NF-κB信号通路观察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MUC5AC和MUC5B表达的影响,揭示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体重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6组,即分成正常组、A... 目的:基于NF-κB信号通路观察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MUC5AC和MUC5B表达的影响,揭示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体重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6组,即分成正常组、AR模型组、Forskolin(c AMP激活剂)干预组、H89(PKA抑制剂)干预组、PDTC(NF-κB抑制剂)干预组、小青龙汤组合玉屏风散组,每组8只。采用卵蛋白全身致敏与局部攻击方法制作AR大鼠模型,观察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组治疗后鼻黏膜MUC5AC和MUC5B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模型组MUC5AC和MUC5B表达上调,c 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组、NF-κB抑制剂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组合玉屏风散治疗组均能使MUC5AC和MUC5B表达下调,而PKA抑制剂H89能上调MUC5AC和MUC5B表达。结论: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兴奋c AMPPKA信号通路使MUC5AC和MUC5B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小青龙汤 玉屏风散 MUC5AC MUC5B
原文传递
手部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后鞘内置入法的回顾:413例随访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金昌 王天斌 李炳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4期8671-8674,共4页
背景:屈肌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与腱鞘修补法不同,它将肌腱缝合口和腱鞘损伤处错开,并置于健康的鞘管内。肌腱损伤处完全被健康的腱鞘包绕,其滑动床、滑液营养环境及生物屏障作用等均接近于正常的生理状态,有利于内源性愈合。目的:对Ⅱ... 背景:屈肌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与腱鞘修补法不同,它将肌腱缝合口和腱鞘损伤处错开,并置于健康的鞘管内。肌腱损伤处完全被健康的腱鞘包绕,其滑动床、滑液营养环境及生物屏障作用等均接近于正常的生理状态,有利于内源性愈合。目的:对Ⅱ区屈肌腱损伤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手部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后鞘内置入法的临床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回顾性分析,于1994/2006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完成。对象:413例患者,男112例,女24例,年龄2-52岁,根据受伤时手指位置将屈肌腱损伤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屈曲型98例127指,伸直型38例77指。方法:伸直型屈肌腱修复:按功能要求作延长切口,充分显露掌侧腱鞘,经腱鞘伤口轻轻拉出指深屈肌腱近断端并用注射针头固定,用Tsuge法或改良Kessler法缝合肌腱,最后缝合腱鞘伤口。肌腱修复后,手指呈屈曲位,肌腱缝合部即自然退至近端完整的鞘管内。屈曲型屈肌腱修复:伤后伤指呈伸直位,指深屈肌腱远端已退至远段鞘管内。此时透过腱鞘可见肌腱远断端,即在离远断端约0.5cm以远处另外切开腱鞘。在近侧伤口用津下法先缝合肌腱近断端,并将其穿过鞘管引至远端切口处,用注射针头固定肌腱近端后,对肌腱近、远端行直接缝合,最后缝合远近两腱鞘的切口及伤口。肌腱修复后,手指呈屈曲位肌腱缝合口退至2个切口间完整的鞘管内。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后疗效评定。结果:术后随访到136例204指,随访时间为1-8年,按测量关节总活动度的方法评定疗效,优级120指,良级52指,余为中差级,总优良率为84.31%。锐器切割伤150指,疗效优良145指,占96.67%,机械损伤54例,疗效优良18指,占33.33%。结论:本术式对锐器切割伤引起的急性屈肌腱损伤治疗效果很满意,但对腱鞘缺损过大、在肌腱吻合口滑动区内无法保留腱鞘者则不具备行本术式的条件,腱鞘及周围组织损伤严重者效果也不够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肌腱 鞘内置入 回顾分析
下载PDF
改良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5年21例随访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金昌 王天斌 李炳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3期10577-10580,共4页
改良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是治疗陈旧性正中神经损伤致拇对掌功能障碍的很多方法之一,为了解该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是否优良,实验回顾性分析了2003-01/2007-12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接受过利用改良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 改良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是治疗陈旧性正中神经损伤致拇对掌功能障碍的很多方法之一,为了解该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是否优良,实验回顾性分析了2003-01/2007-12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接受过利用改良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患者97例,进行随访21例。应用《手功能评定标准的改定》的标准进行术后拇对掌功能的功能评定,测量患手拇指的长度T、拇指对掌活动中向掌心移动(mo)与离掌心移动(Mo):即手掌及4指在冠状面处于伸直位,拇指向掌侧尽量外展并与示指处于同一个矢状面内,测量拇指掌侧指间横纹中点(简称E点)至中指掌指关节掌侧横纹中点(简称F点)之间的的连线距离(简称该距离为Mo)。拇指对掌功能重建后,测量患手拇指的长度及向掌心活动、离掌心活动拇指掌侧指间横纹中点至中指掌指关节掌侧横纹中点的距离,并分别计算它们间的比值。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14年,平均7.5年,可见利用改良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术是重建拇对掌功能的良好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对掌 小指固有伸肌腱 疗效回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