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及下垫面变化对嘉陵江流域径流与输沙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胡云华 冯精金 +2 位作者 王铭烽 田风霞 贺秀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83,共9页
为定量评价气候、下垫面2种驱动因子的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产流输沙变化的贡献率,采用SWAT模型,对嘉陵江流域1975年以来的径流和输沙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模型控制变量的方法,分析嘉陵江流域径流和泥沙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8—2010年... 为定量评价气候、下垫面2种驱动因子的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产流输沙变化的贡献率,采用SWAT模型,对嘉陵江流域1975年以来的径流和输沙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模型控制变量的方法,分析嘉陵江流域径流和泥沙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8—2010年的23年间,由于下垫面变化,导致嘉陵江流域径流总量比1956—2010年的平均径流总量减少了1 718.54亿m^3,输沙总量减少了14.62亿t,下垫面变化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76.19%,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高达91.8%;因此,说明下垫面变化是造成嘉陵江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水沙变化 气候变化 嘉陵江
下载PDF
三峡库区耕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铭烽 田风霞 +1 位作者 贺秀斌 鲍玉海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6-565,共10页
本文基于GIS与RS技术,结合三峡库区区域特点,从自然质量、区位条件、生态安全和空间形态四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三峡库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库区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与分类,并利用统计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 本文基于GIS与RS技术,结合三峡库区区域特点,从自然质量、区位条件、生态安全和空间形态四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三峡库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库区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与分类,并利用统计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耕地质量整体较好。其中,一类、二类耕地分别占库区耕地面积的22.31%与34.18%,主要分布在库尾各区县及库中的涪陵区;三类、四类耕地分别占27.96%与15.55%,主要分布在库中各区县;单位面积实际粮食产量较高的区县内,一类、二类耕地面积所占比例较高,而单位面积实际粮食产量较低的区县,三类、四类耕地所占比例较高。该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耕地保护与土地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质量 地理信息系统 综合评价 三峡库区
下载PDF
长寿湖水库沉积物有机碳的垂直变化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高进长 龙翼 +2 位作者 张信宝 贺秀斌 王铭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84,共5页
为揭示长寿湖水库沉积物有机碳的垂直变化特征,采用重力采样器采集水库沉积泥沙,测定了沉积物样品的容重、颗粒组成、总有机碳(TOC)等。结果表明:自1956年水库建成后,长寿湖水库采样点沉积物的厚度为92cm,年均沉积深度为1.59cm。沉积物... 为揭示长寿湖水库沉积物有机碳的垂直变化特征,采用重力采样器采集水库沉积泥沙,测定了沉积物样品的容重、颗粒组成、总有机碳(TOC)等。结果表明:自1956年水库建成后,长寿湖水库采样点沉积物的厚度为92cm,年均沉积深度为1.59cm。沉积物颗粒粒径随深度减小呈现出先变细,再变粗,表层变细的变化趋势。沉积物中TOC平均含量为14.14g/kg,从建库开始,采样点沉积物中TOC的含量变化趋势是先减小;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如退耕还林、城市化进程加快等,特别是水面上肥水网箱养鱼等活动,使沉积物中TOC含量逐渐增加;在2004年长寿湖水库全面禁止肥水养鱼后,TOC含量逐渐减小。研究长寿湖水库沉积物有机碳的垂直变化,对认识水库沉积物物理性质、沉积历史及沉积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碳 垂直变化 长寿湖水库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淹水--落干交替下紫色土力学特性变化模拟 被引量:8
4
作者 吕发友 鲍玉海 +4 位作者 贺秀斌 张淑娟 唐强 王铭烽 曹植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84,共6页
三峡水库消落带在高压淹水浸泡和干湿交替作用下,土壤力学特性必然发生变化,影响土体抗侵蚀性能,破坏库岸稳定性。目前对消落带土壤力学特性变化及其对淹水—落干驱动的响应尚不明确。以三峡水库消落带广泛分布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模拟... 三峡水库消落带在高压淹水浸泡和干湿交替作用下,土壤力学特性必然发生变化,影响土体抗侵蚀性能,破坏库岸稳定性。目前对消落带土壤力学特性变化及其对淹水—落干驱动的响应尚不明确。以三峡水库消落带广泛分布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模拟水压作用和淹没—出露交替过程,研究紫色土应力—应变和抗剪强度参数对高压淹水和干湿交替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水柱压力、干湿交替次数和干湿交替幅度都能显著驱动紫色土力学特性发生变化。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水柱压力增加,紫色土刚度逐渐增强,黏聚力降低幅度变小,内摩擦角增大。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加,紫色土刚度逐渐减小;内摩擦角有所增大,黏聚力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且随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干湿交替幅度增加,抗剪强度迅速降低(相同围压下),黏聚力增大,内摩擦角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干湿交替幅度越小,土壤的内摩擦角增大越多,黏聚力降低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带 干湿交替 抗剪强度 应力-应变 紫色土
下载PDF
三峡水库典型库段近岸波高空间变异特征——以忠县段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峪 鲍玉海 +1 位作者 贺秀斌 王铭烽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48,共6页
利用RBR Virtuoso D|wave压力式波潮仪原位观测了三峡水库165m水位时的近岸波高,通过对6测点1 000多组波高实测资料的参数检验和Weibull分布拟合,分析了近岸波高在干支流、左右岸、狭窄或宽阔库面处的空间差异特征,并探讨了库区波高的... 利用RBR Virtuoso D|wave压力式波潮仪原位观测了三峡水库165m水位时的近岸波高,通过对6测点1 000多组波高实测资料的参数检验和Weibull分布拟合,分析了近岸波高在干支流、左右岸、狭窄或宽阔库面处的空间差异特征,并探讨了库区波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和库面展宽的近岸波高有显著差异(p<0.05),长江干流近岸有效波高的均值、极值及发生频率均大于支流,狭窄库面近岸波高均值和极值虽大于宽阔库面,但狭窄库面近岸波高的发生频率要小于宽阔库面;水库近岸波浪的波高频率分布较好地符合Weibull分布,干流岸段的波高主要集中在6cm以下,占90%以上,支流岸段波高主要集中在2cm以下,占87%。实测波高日过程曲线的波陡变化与断面通行船只特征具有较好的协同性,通航船只数量和类型差异是三峡水库近岸波高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波高 原位观测 三峡水库 近岸波
原文传递
基于流量和溶存浓度的河流水系氧化亚氮释放量估算
6
作者 李冰清 胡敏鹏 +6 位作者 王铭烽 张育福 吴昊 周佳 吴锴彬 戴之舟 陈丁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9-376,共8页
随着活性氮污染负荷增加,河流已成为许多地区重要的氧化亚氮(N_(2)O)释放源.由于许多研究的监测数据较少以及现行方法存在中间参数估算困难和难以表达时空变异性等不足,估算河流水系N_(2)O释放量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浙江永安溪水系为... 随着活性氮污染负荷增加,河流已成为许多地区重要的氧化亚氮(N_(2)O)释放源.由于许多研究的监测数据较少以及现行方法存在中间参数估算困难和难以表达时空变异性等不足,估算河流水系N_(2)O释放量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浙江永安溪水系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06~2019-07对10个监测断面的逐月监测结果,分析了河流N_(2)O溶存浓度[ρ(N_(2)O)]和释放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河流N_(2)O释放通量估算的二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永安溪水系ρ(N_(2)O)(0.03~2.14μg·L;)和释放通量[1.32~82.79μg·(m^(2)·h)^(-1)]呈现1~2个数量级的时空变异性.河流ρ(N_(2)O)的时空变化主要受硝态氮、氨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无机氮质量比影响,而N_(2)O释放通量主要受流量和ρ(N_(2)O)影响.基于河流流量和ρ(N_(2)O)建立的二元回归模型能解释河流N_(2)O释放通量90%的时空变异性,具有较高精度.模型估算的整个永安溪水系N_(2)O释放量为3.67 t·a^(-1),其中29%来源于干流和71%来源于支流.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排放因子推荐值方法会高估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的河流N_(2)O释放量,但会低估受人类活动影响大的河流N_(2)O释放量.研究结果推进了对河流水系N_(2)O释放规律的定量认识,为较准确地估算河流水系N_(2)O释放量提供了借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氧化亚氮 溶存浓度 释放通量 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