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环状钙化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效果的ROC曲线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镇章 孙厚长 +1 位作者 姜亿一 曹国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4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CT环状钙化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效果,并行ROC曲线评价,为甲状腺结节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85例该院甲状腺CT显示甲状腺结节环状钙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检查,并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环... 目的探讨CT环状钙化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效果,并行ROC曲线评价,为甲状腺结节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85例该院甲状腺CT显示甲状腺结节环状钙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检查,并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环状钙化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85例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发现良性结节65例,占76.5%,恶性结节20例,占23.5%。恶性结节单个结节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单独诊断良性结节:高强化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92.0%,阳性似然比为0.96,阴性似然比0.79。增强后边缘清晰灵敏度为81.7%,特异度为60.0%,阳性似然比为0.83,阴性似然比0.58;联合诊断良性结节:行并联公式计算显示,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55.2%;串联公式计算显示,灵敏度为73.5%,特异度为96.8%。结论环状钙化CT增强后高强化与增强后边缘清晰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早期鉴别良恶性结节,可以更好的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环状钙化 甲状腺结节 ROC曲线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镇章 孙厚长 +1 位作者 姜亿一 潘克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6期959-961,共3页
目的探讨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患者90例,通过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根据比值不同分为一度、二度、三度。采用不同干预手段,综合分析治疗后效果。结果治... 目的探讨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患者90例,通过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根据比值不同分为一度、二度、三度。采用不同干预手段,综合分析治疗后效果。结果治疗后一度改善指数明显高于二度〔(6.8±2.6)vs(2.4±1.2),P<0.05〕和三度〔(6.8±2.6)vs(1.8±0.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二度改善指数高于三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1.2)vs(1.8±0.6),P>0.05〕;此外,治疗后一度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二度〔96.7%vs 70.0%,P<0.05)〕和三度〔96.7%vs(2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二度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三度有效改善率〔70.0%vs2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可以为患者接受各种治疗提供很好的参考,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椎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最佳时相单扇区重建技术改善320排CT支气管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镇章 郭献忠 +5 位作者 孙厚长 曹国全 毛丹丹 张昭 郑祥武 陈伟建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631-636,共6页
目的:探讨320排CT最佳时相单扇区重建技术提高非预期自由呼吸患者支气管动脉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检出能力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0月1日-2016年8月1日连续收集265例采用320层前瞻性心电门控动态容积CT行支气管动脉成像的患者,将其中5... 目的:探讨320排CT最佳时相单扇区重建技术提高非预期自由呼吸患者支气管动脉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检出能力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0月1日-2016年8月1日连续收集265例采用320层前瞻性心电门控动态容积CT行支气管动脉成像的患者,将其中55例存在严重移动伪影的多扇区重建图像进行二次单扇区重建,对比研究两种重建算法的成像效果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检出量。用支气管动脉的显示等级(分1、2、3、4四个等级)量化来评价其图像质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重建图像支气管动脉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结果:单扇区重建组各级分支显示的数量分别为1级164支(右83,左81)、2级177支(右92,左85)、3级170支(右114,左56)、4级94支(右76,左18),显著高于多扇区重建组的1级131支(右65,左66)、2级114支(右59,左55)、3级76支(右55,左21)、4级39支(右33,左6)。单扇区重建组检出16处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显著高于多扇区重建组的的4处(P<0.001)。单扇区重建组支气管动脉CT值、图像噪声均高于多扇区重建组(分别为373.3±61.0vs.331.2±65.0,17.3±2.4vs.14.0±2.3,P<0.001),信噪比明显低于多扇区重建组(38.5±6.9vs.48.4±10.6,P<0.001),两种重建算法在支气管动脉主干处的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结论:最佳时相单扇区重建可改善高心率非预期自由呼吸患者支气管动脉图像移动伪影,显著提高支气管动脉细小分支的显示能力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同步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支气管动脉CT造影 单扇区重建 多扇区重建
下载PDF
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诊断与鉴别(附6例报道) 被引量:7
4
作者 孙厚长 王镇章 +3 位作者 李喜梅 潘克华 邰云鹏 曹国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6期1002-100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例PPL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肿瘤的发病部位、数目、形态、密度、伴随征象及强化特点。结果 6例患者中,结节肿块型2例,肺泡或肺炎型3例,混合型1例,4例可见空气支...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例PPL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肿瘤的发病部位、数目、形态、密度、伴随征象及强化特点。结果 6例患者中,结节肿块型2例,肺泡或肺炎型3例,混合型1例,4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2例跨肺叶生长;增强后大多数病灶呈中度-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病,CT表现缺乏特征性,但空气支气管征、跨叶生长、中度-明显均匀强化的出现以及没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可提示本病的可能,应积极行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淋巴瘤 原发性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下载PDF
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脑血管CT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曹国全 唐坤 +4 位作者 潘克华 邰云鹏 陈晓 吴恩福 王镇章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718-722,共5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CT成像中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与图像质量及剂量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优管电压和迭代重建的参数。方法:利用ATOM 701-D型成年男性仿真人头颅模型,配置碘水混合造影剂自制脑血管。采用320排容积CT以80、100、120 k V管电压分... 目的:探讨脑血管CT成像中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与图像质量及剂量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优管电压和迭代重建的参数。方法:利用ATOM 701-D型成年男性仿真人头颅模型,配置碘水混合造影剂自制脑血管。采用320排容积CT以80、100、120 k V管电压分别联合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IDR 3D)迭代重建4个等级(off、mild、standard、strong)共12种方案,按管电流等其他参数不变进行颅脑单圈扫描,记录辐射剂量。获得横断面血管CT值及噪声、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及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管电压扫描及不同迭代算法水平重建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管电压100k V时较120 k V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分别降低39.29%、39.52%和39.42%;管电压80 k V时较120 k V时CTDIvol、DLP及E分别降低66.88%、67.02%和67.31%。管电压一定,不同迭代水平重建时:血管噪声、血管周边脑组织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CT值及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迭代重建水平一定,不同管电压扫描时:血管CT值、血管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周边脑组织噪声在AIDR 3D off和mild水平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tandard和strong水平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 k V管电压扫描联合standard或strong水平的迭代重建算法会获得较高质量的脑血管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管电压 迭代重建 辐射剂量 脑血管
下载PDF
高流量对比剂注射速率下CTA对支气管动脉源性咯血栓塞治疗的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晓宇 孙厚长 +3 位作者 赵添 曹国全 王镇章 杨运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4期593-596,606,共5页
目的评价高流量对比剂注射流速下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咯血的术前指导价值。方法纳入95例咯血患者,通过分析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和起源,以及血管形态学等特征来评估行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并根据CTA提供的相关血... 目的评价高流量对比剂注射流速下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咯血的术前指导价值。方法纳入95例咯血患者,通过分析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和起源,以及血管形态学等特征来评估行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并根据CTA提供的相关血管解剖路径图,行选择性血管造影,一旦证实为异常即行栓塞治疗,评估BAE术后临床成功率及技术成功率。结果在95例咯血患者中,320排CTA检测到297根支气管动脉,其中右侧155根,左侧142根,根据CTA提供的支气管动脉解剖学信息,228根支气管动脉成功进行了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支气管动脉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为高度一致性,其中90例患者中的132根支气管动脉经DSA证实为责任血管,5例患者中因5根异常的支气管动脉未能成功插管,故未进行BAE,其余异常血管均成功栓塞。4例患者BAE术后仍有少量咯血。临床成功率为95.6%(86/90),技术成功率为96.2%(127/132)。结论高流量对比剂注射速率下,320排CTA可以清晰的显示咯血的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信息,可为介入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从而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栓塞治疗
下载PDF
320排CT容积扫描对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研究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孙厚长 王镇章 魏培英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9-322,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 CT 容积扫描对支气管动脉解剖的研究价值。方法:对144例支气管动脉 CTA 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层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三维后处理,观察并记录支气管动脉的分支类型、起源及开口位置等解剖信息,并将支气管动脉与支... 目的:探讨320排 CT 容积扫描对支气管动脉解剖的研究价值。方法:对144例支气管动脉 CTA 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层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三维后处理,观察并记录支气管动脉的分支类型、起源及开口位置等解剖信息,并将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树图像融合,更加直观、立体显示支气管动脉的三维空间结构。结果:144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393支,其中右侧支气管动脉177支,左侧支气管动脉216支,支气管动脉分支类型以 R1 L1型最多,占45.8%;右侧支气管动脉多与肋间动脉共干,占54.2%,左侧支气管动脉多起自胸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占87.5%;右侧支气管动脉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右侧壁和前壁,左侧支气管动脉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前壁;气管隆突定位时,左右支气管动脉多开口于气管隆突上2 cm 至隆突下1 cm 区间内,分别占88.1%和84.7%。结论:320排 CT 容积扫描可以在满足低剂量的同时,很好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起始、分支数目、开口位置等情况,为经支气管动脉开展的介入治疗提供详尽的三维影像解剖信息,具有很好的解剖学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解剖学
下载PDF
高对比剂注射速率下320排CT对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孝琴 赵添 +4 位作者 阮磊 王镇章 毛丹丹 杨运俊 孙厚长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对比剂注射速率下,采用320排CT分析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BA)的正常解剖和异位起源情况。方法:对于173例在我院行BA-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通过观察其轴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图来分析其分支类型、开口起... 目的:探讨高对比剂注射速率下,采用320排CT分析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BA)的正常解剖和异位起源情况。方法:对于173例在我院行BA-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通过观察其轴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图来分析其分支类型、开口起源位置和异位起源。结果:本研究中,最常见的BA分支类型是II型(1R1L),占37.0%,在右侧BA中,有45.6%是以与肋间动脉共干形式存在;在左侧BA中,61.5%是单独起源的。本组占45.1%的患者含有至少1支异位BA。最常见的异位起源位置是降主动脉起始部,其次是主动脉弓。结论:尽管BA管径细小,解剖变异较大,但是在高对比剂注射速率下,320排CTA能很好地显示BA的正常解剖及异位起源,可为咯血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解剖 异位起源 高对比剂流速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联合静息心肌透壁灌注指数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朱姬莹 徐秀芳 +4 位作者 许化致 谢福荣 曹国全 王镇章 肖方毅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7期455-458,471,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联合静息心肌透壁灌注指数(TPR)诊断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162例临床疑诊CHD的患者,CCTA后2周内完成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利用CCTA的原始数据进行TPR分析,以CAG结果为参照,评价CCTA联合TP...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联合静息心肌透壁灌注指数(TPR)诊断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162例临床疑诊CHD的患者,CCTA后2周内完成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利用CCTA的原始数据进行TPR分析,以CAG结果为参照,评价CCTA联合TPR对CHD的诊断价值。结果 CCTA、TPR单独或两者联合均可用于诊断CHD(x^2=94.42、14.25、48.30,均P<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0.589、0.701。CCTA单独诊断CHD的灵敏度为85.6%(95/111),特异度为94.1%(48/51),阳性预测值(PPV)为96.9%(95/98),阴性预测值(NPV)为75.0%(48/64)。TPR单独诊断CHD的灵敏度为82.9%(92/111),特异度为45.1%(23/51),PPV为76.7%(92/120),NPV为54.8%(23/42)。联合CCTA及TPR诊断CHD的灵敏度为99.1%(110/111),特异度为41.2%(21/51),PPV为78.6%(110/140),NPV为95.5%(21/22)。结论联合CCTA及TPR可用于诊断CHD并可明显提高CHD诊断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造影 静息灌注成像 心肌透壁灌注指数
下载PDF
基于能谱CT动脉造影的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前动脉血流灌注特点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宇 滕红林 +1 位作者 王镇章 吴诗阳 《脊柱外科杂志》 2018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应用能谱CT动脉造影(CTA)研究健康人群和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脊髓前动脉(ASA)的形态和血流灌注特点。方法招募16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筛选21例CSM患者为病例组,行能谱CTA检查。获取颈椎ASA重建图像,观察ASA的走行、充盈情况... 目的应用能谱CT动脉造影(CTA)研究健康人群和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脊髓前动脉(ASA)的形态和血流灌注特点。方法招募16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筛选21例CSM患者为病例组,行能谱CTA检查。获取颈椎ASA重建图像,观察ASA的走行、充盈情况。以各节段ASA平均碘含量代表动脉血流灌注量,比较对照组各节段血流灌注量,计算病例组动脉受压部位的平均血流灌注减少率。结果对照组16例ASA充盈良好,其中13例在C4~6节段观察到脊髓前根动脉分支汇入ASA,自C1至C7 ASA血流灌注较均匀但呈现轻度逐渐增加的趋势。病例组21例中,9例颈椎ASA充盈良好;12例在颈髓受压节段出现ASA充盈减弱,其中4例受压节段以下的动脉充盈不良,其余8例受压节段以下动脉再次充盈,12例的受压处动脉灌注减少率为(28.64±7.73)%(16.86%~38.16%)。21例中有14例ASA在C4~6节段侧方有脊髓前根动脉分支汇入ASA。结论健康状态下颈椎ASA各节段血流灌注较均匀,部分CSM患者中可出现ASA受压,但一般不会发生完全梗阻;由于下颈椎部位脊髓前根动脉分支的汇入,部分ASA受压以下节段可重新充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髓缺血 局部血流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低管电压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瑞 段玉霞 +2 位作者 陈伟建 王镇章 曹国全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34期100-103,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100 kV低管电压脑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0 kV低管电压CTA(L-CTA)和120 kV常规管电压CTA(C-CTA)两组中经3D-DSA或手术证实瘤体最大径≤3 mm微小动脉瘤,就两组CTA对微小动脉... 目的探讨100 kV低管电压脑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0 kV低管电压CTA(L-CTA)和120 kV常规管电压CTA(C-CTA)两组中经3D-DSA或手术证实瘤体最大径≤3 mm微小动脉瘤,就两组CTA对微小动脉瘤的显现及其血管密度、形态、边缘、小动脉显示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价,并对辐射剂量和相关图像噪声进行评价。结果与C-CTA组相比,L-CTA组CTDIvol降低了35.65%,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也明显下降。虽然L-CTA组图像噪声显著增加,但L-CTA、CCTA两组各血管间CNR、SNR差异及主观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A、L-CTA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3.88%和92.1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TA扫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其图像质量和对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并不受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低剂量扫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管电压 图像质量 动脉瘤
下载PDF
静息心肌透壁灌注指数(TPR)对冠心病附加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化致 孙厚长 +3 位作者 谢福荣 王镇章 肖方毅 朱姬莹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4期5-8,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静息状态下心肌透壁灌注指数(TPR)能否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0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于CCTA后2周内完成冠脉血管造影(CAG)检查病例,共270例入选。应用CCTA的原始... 目的探讨静息状态下心肌透壁灌注指数(TPR)能否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0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于CCTA后2周内完成冠脉血管造影(CAG)检查病例,共270例入选。应用CCTA的原始数据进行TPR分析,以CAG结果为参照,评价CCTA联合TPR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单独CCTA以及联合TPR均可诊断冠心病(X2=146.2、141.9,P均〈0.01),受试者特征曲线(HOG)下面积分别为0.866、0.885。单独C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3.5%(188/201),特异性为79.7%(55/69),阳性预测值为93.1%(188/202),阴性预测值为80.9%(55/68)。CCTA联合TPR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8.6%(178/201),特异性为88.4%(61/69),阳性预测值为95.7%(178/186),阴性预测值为72.6%(61/84)。结论TPR有助于提高CCTA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及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造影 静息灌注成像 心肌透壁灌注指数
下载PDF
单扇区联合锐利重建算法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葵葵 满意 +1 位作者 王镇章 曹国全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990-993,共4页
目的:探讨单扇区联合锐利重建技术(FHR)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ISR)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冠脉支架植入(PCI)患者在320排CT上行冠状动脉CT造影(CCTA)随访的的影像资料,以常规的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单扇区联合锐利重建技术(FHR)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ISR)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冠脉支架植入(PCI)患者在320排CT上行冠状动脉CT造影(CCTA)随访的的影像资料,以常规的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对比FHR及常规重建(RR)在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的差异性。结果:纳入患者共99例,植入支架共190枚,以ICA为金标准,发生再狭窄或者闭塞的支架共63枚,FHR及RR图像上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ICA结果,RR图像诊断冠状动脉支架病变的敏感度为76.1%,特异度为78.7%,阳性预测值为64.0%,阴性预测值为86.9%;FHR图像上诊断冠脉支架在狭窄的敏感度为98.4%,特异度为96.8%,阳性预测值为93.9%,阴性预测值为99.1%。FHR与ICA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RR与ICA的一致性较差(Kappa<0.4)。结论:320排CT下FHR图像重建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对冠脉支架内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造影 重建技术 单扇区 锐利算法
下载PDF
FC56锐利算法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CT造影图像的优化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满意 郑葵葵 +3 位作者 王镇章 李娜 陈伟建 曹国全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552-556,共5页
目的:探讨320排CT下FC56锐利算法图像重建技术(FR)对冠状动脉CT造影(CCTA)的改良价值。方法:通过扫描Catphan 500体模,对比分析FR及常规算法重建(RR)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ICA)的55... 目的:探讨320排CT下FC56锐利算法图像重建技术(FR)对冠状动脉CT造影(CCTA)的改良价值。方法:通过扫描Catphan 500体模,对比分析FR及常规算法重建(RR)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ICA)的55例冠心病患者的术前3个月内的320排CCTA影像资料,对比FR及RR图像上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的差异性。结果:体模扫描结果提示,FR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达到9lp/cm,而RR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7lp/cm。55例入组冠心病患者中,共709段冠状动脉节段纳入实验,以ICA为金标准,狭窄片段共159段,FR图像上的冠状动脉狭窄评分比RR图像结果更准确,与IC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R结果与IC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级及以上狭窄或管径大于1.5mm的狭窄冠状动脉片段,FR图像的冠状动脉狭窄评分与ICA结果的一致性极高(Kappa≥0.8);在管径小于1.5mm的狭窄冠状动脉节段,尽管FR图像与RR图像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但FR图像仍与ICA具有很高的一致性(0.6≤Kappa<0.8)。结论:320排CT下FR重建技术能有效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改善CCTA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重建技术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原始图像叠加处理技术在脑CT灌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献忠 宋浩澜 +3 位作者 何沈平 孙涵 王镇章 陈伟建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486-489,493,共5页
目的:探讨原始图像叠加处理技术用于脑CT灌注(CTP)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TP检查的253例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CTP检查获得22组连续动态的增强序列图像,任选两组图像分别作... 目的:探讨原始图像叠加处理技术用于脑CT灌注(CTP)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TP检查的253例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CTP检查获得22组连续动态的增强序列图像,任选两组图像分别作为A组和B组,并进行叠加获得一组新的图像作为C组。分别测得叠加处理前后3组图像的颈内动脉CT值、邻近脑组织(颞叶)CT值和Std值,对253例患者图像重复上述操作,通过计算获得3组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叠加处理后的C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均高于叠加处理前的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管显示更加平滑清晰,末端血管分支也能较为清晰显示,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其中部分患者C组图像主观评分与其脑动脉造影图像的主观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CNR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加减法运算将图像叠加处理,得到新一组CTA图像,可以提高颅内血管显示的清晰度与CTA的图像质量,得到近似于脑动脉造影检查的图像效果,减少挑选最佳时相观察颅内血管的时间及可能人为因素造成的伪影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氧缺血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对比噪声比 图像质量
下载PDF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与厚壁型胆囊癌CT影像对比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爱敏 李瑞 +2 位作者 曹国全 潘克华 王镇章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7年第3期289-291,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和厚壁性胆囊癌(GBC)CT征象和增强CT扫描的强化模式,加强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术后病理确诊的12例XGC患者和15例GBC的临床资料和完整的CT扫描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XGC厚壁在CT增强上表... 目的通过比较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和厚壁性胆囊癌(GBC)CT征象和增强CT扫描的强化模式,加强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术后病理确诊的12例XGC患者和15例GBC的临床资料和完整的CT扫描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XGC厚壁在CT增强上表现为渐进式持续强化,GBC则表现为动脉期显著强化,CT值增强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P<0.05)。在CT征象上,两者在胆囊黏膜线完整、胆囊壁内低密度小结节、胆管系统梗阻扩张、腹腔内肿大淋巴结(短径>1 c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胆囊黏膜线完整,胆囊厚壁内低密度结节,渐进式强化是XGC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可提示XGC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炎 黄色肉芽肿 胆囊癌 CT增强
下载PDF
CT肺功能成像在矽肺肺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姬莹 叶彩儿 +4 位作者 闻彩云 陈扬宗 王镇章 贾秀芬 王美豪 《现代实用医学》 2011年第8期863-864,共2页
目的研究CT肺功能成像对矽肺肺功能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矽肺组36例和健康对照组28例,行平静呼吸下CT检查。利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数据并得出相应CT肺功能参数值:两肺平均CT值,PI(pixel indices,像素指数,分为-1024~-960,-... 目的研究CT肺功能成像对矽肺肺功能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矽肺组36例和健康对照组28例,行平静呼吸下CT检查。利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数据并得出相应CT肺功能参数值:两肺平均CT值,PI(pixel indices,像素指数,分为-1024~-960,-960~-910,-910~-800,-800~-700,>-700五区),两肺总容积,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结果矽肺Ⅲ期组与ⅠⅡ期组、正常组相比,肺总容积显著增加,平均CT值显著减低(>0.01),PI-1024~―960、PI-960~-910在正常组、ⅠⅡ期组、Ⅲ期组之间依次增加,PI-910~-800正常组中最高,PI>-700在ⅠⅡ期组较正常组显著增加(<0.01),较Ⅲ期组有增加(<0.05)。结论 CT肺功能成像可对矽肺的肺功能进行评估,并反映其纤维化及肺气肿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矽肺 定量分析
下载PDF
能谱CT脑动脉造影单能量图像质量优化研究
18
作者 王爱敏 唐坤 +4 位作者 李瑞 曹国全 潘克华 王镇章 林洁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600-603,共4页
目的:探讨能谱CT不同单能量水平对脑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化的单能量图像。方法:采用能谱CT对53例患者行脑CT动脉造影(CTA)检查。应用能谱分析软件,以10 ke V间隔重建40~140 ke V单能量脑CTA图像。测量并计算基底动脉... 目的:探讨能谱CT不同单能量水平对脑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化的单能量图像。方法:采用能谱CT对53例患者行脑CT动脉造影(CTA)检查。应用能谱分析软件,以10 ke V间隔重建40~140 ke V单能量脑CTA图像。测量并计算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中、后动脉图像对比噪声比(CNR)、信号噪声比(SNR);采用5分法对脑CTA图像的主观质量进行盲法独立评分。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秩和检验对各单能量脑CTA图像的客观和主观质量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图像客观质量比较,60、70 ke V脑CTA图像CNR、SNR值较其他各单能量图像显著增加(P〈0.05),但60、70 ke 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能量脑CTA图像噪声以70 ke V为界,70~140 ke V图像噪声显著低于40、50、60 ke V单能量水平。而且70 ke V图像主观质量评分结果较60 ke V及其他各单能量图像评分结果显著增加。结论:能谱70 ke V水平单能量脑CTA图像兼顾图像CNR、SNR及图像噪声,可作为最优化单能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动脉造影术 单能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个性化10 s团注的双流技术在腋动、静脉CT血管成像同步成像中的应用
19
作者 郭献忠 邓青山 +2 位作者 曹国全 刘瑾瑾 王镇章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914-918,共5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10 s团注结合双流技术行左侧腋动、静脉CT血管成像(CTA)同步成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83例行左侧腋动、静脉CTA同步成像检查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对比剂注射方式不同分成A、B组。A组采用双侧肘静脉注射... 目的:探讨个性化10 s团注结合双流技术行左侧腋动、静脉CT血管成像(CTA)同步成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83例行左侧腋动、静脉CTA同步成像检查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对比剂注射方式不同分成A、B组。A组采用双侧肘静脉注射,经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左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稀释液;B组采用单侧肘静脉多期双流注射方案,并根据体质量设置个性化的注射流速及管电压,经左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持续10 s,再采用对比剂双流技术稀释对比剂持续注射15 s。分别比较两组的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客观评价指标[腋动静脉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结果:B组的对比剂用量仅为(28.81±5.56)mL,显著低于A组的6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20,P<0.05);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为(2.39±1.12)m Sv,低于A组的(3.88±0.48)mSv,差异有统计意义(t=8.330,P<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腋动脉CT值分别为(376.35±72.49)Hu、(348.35±67.65)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腋动脉的SNR及CNR分别为(25.51±13.65)、(19.34±10.95),较A组的(39.19±14.24)、(29.59±11.73)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4.391、4.056,P<0.05);B组的腋静脉CT值为(690.70±105.24)Hu,显著高于A组的(490.60±95.71)Hu,差异有统计意义(t=-8.783,P<0.05);A组和B组腋静脉的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10 s团注结合对比剂双流技术可以高质量实现腋动、静脉同步成像,个性化的对比剂流速及管电压设置,不仅有效保证了图像质量,同时有效减少了该检查的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腋静脉穿刺 对比剂双流技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在颈髓损伤患者中应用价值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旻宇 田纪伟 +4 位作者 滕红林 吴诗阳 王宇 王靖 王镇章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5期425-430,共6页
目的:探讨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在颈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脊髓前动脉血流量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对30例颈髓损伤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3~59(46.4±... 目的:探讨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在颈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脊髓前动脉血流量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对30例颈髓损伤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3~59(46.4±9.7)岁;均在伤后2周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其中开门减压3节段8例,4节段18例,5节段4例。术前3 d内及术后5 d进行能谱CT检查,重建脊髓前动脉并评估其术后血流量改善情况;术前1 d,术后5 d及1、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颈椎JOA评分,并计算相应随访点术后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17.4±7.6)个月。术前术后脊髓前动脉碘含量比值(ASA/VA)分别为0.75±0.20、0.89±0.02,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术后平均ASA/VA改善率为(21.05±12.45)%,且血流改善程度与术后1、6、12个月JOA评分改善程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结论 :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安全可行,成像满意,可定量评价脊髓前动脉血流量的改善程度;脊髓前动脉血流改善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术后早期的脊髓前动脉血流改善程度或可作为预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脊髓前动脉 血管造影术 脊髓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