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明起源到古史重建——王震中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震中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47,共13页
王震中先生,1957年1月出生于陕西榆林市。1981年12月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4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 王震中先生,1957年1月出生于陕西榆林市。1981年12月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4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98年8月任研究员。2008年任历史所副所长,2014年7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期间,王震中先生1989年-1990年、1995年-1996年从师于伊藤道治教授,在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史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教授。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王震 古史重建 文明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访谈录 教授委员会 历史研究所
原文传递
王亥的历史地位——兼论原始王权的产生
2
作者 王震中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13-19,共7页
王亥是甲骨文即有表现的商人先公先王中第一个被称为“王”的首领。从甲骨文中“亥”的字形来看,有以鸟为图腾的痕迹,但商族并不属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族系,从夏朝开始,夏人、商人、周人都是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王亥被称为“王”,是因... 王亥是甲骨文即有表现的商人先公先王中第一个被称为“王”的首领。从甲骨文中“亥”的字形来看,有以鸟为图腾的痕迹,但商族并不属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族系,从夏朝开始,夏人、商人、周人都是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王亥被称为“王”,是因为此时的“王”所具有的力量中,主要是继承了来自玄鸟崇拜的神性和神力,其“王”的观念主要表现的是宗教性。王亥称“王”的意义,体现的是当时原始王权的产生。王亥是早期形态的王,他所具有的王权仅限于商族内部,尚不能支配商族之外的其他部族或邦国,与夏商周王朝国家的“一统王权”有所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亥 鸟图腾 华夏民族 原始王权
下载PDF
中华文化多彩一体和兼收并蓄与中华民族的包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震中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08,共5页
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包容性是与中华文化的多彩一体性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文化既是多彩的又是一体的。其“多彩”指它是由包括汉族在内的众多民族文化汇聚而成,它既包括... 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包容性是与中华文化的多彩一体性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文化既是多彩的又是一体的。其“多彩”指它是由包括汉族在内的众多民族文化汇聚而成,它既包括汉文化向边远民族地区的辐射,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向中央王朝的汇聚;其“一体”既指它“国语”“国文”这一统一文字的载体的一体性,又指它在国家文化层面上的一体性。中华文化的多彩一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民族融合和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所表现出的“互化融合”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包容性还表现在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上,诸多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被中国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在其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交往。它并不是封闭的,也就是说中华文明并不是关起门来传承发展的。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也是与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和而不同是容许差异性存在的,它为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创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 多彩一体 兼收并蓄 中国化 和而不同
下载PDF
学习感悟中华文明的厚重学术力作
4
作者 王震中 《小康》 2024年第14期74-74,共1页
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行的《溯源中华文明》一书,系统阐述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证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的悠久文明,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解释中... 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行的《溯源中华文明》一书,系统阐述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证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的悠久文明,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解释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成因,引导读者深化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认识和感悟,是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厚重学术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出版 文化传媒 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统一多民族国家 兼容并蓄 学习感悟 绵延不绝
下载PDF
为什么妈祖文化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5
作者 王震中 《妈祖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3,共3页
妈祖文化首先是中国的,这很好理解。在我国内地和我国台湾地区备受民间尊崇的妈祖,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宋代是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先后有乡土渔民、各地海商和地方士绅官宦等不同群体加入敬仰妈祖的群体之中,并成功地获得自下而上的扩... 妈祖文化首先是中国的,这很好理解。在我国内地和我国台湾地区备受民间尊崇的妈祖,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宋代是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先后有乡土渔民、各地海商和地方士绅官宦等不同群体加入敬仰妈祖的群体之中,并成功地获得自下而上的扩展,最终获得官方的认可,从宋代到元明清,妈祖深受历朝官方的尊崇。也就是说,妈祖文化是地方信仰、民间信仰与国家认同合为一体的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祖文化 民间信仰 地方士绅 国家认同 自下而上 元明清 我国台湾地区 尊崇
下载PDF
《改革是一连串事件》: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6
作者 王震中 《小康》 2024年第15期75-75,共1页
近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经济学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校(院)长王东京教授的最新力作《改革是一连串事件》。全书共8章,分别是“民生大于天”“畅通国内循环”“转换发展动力”“防风险于未然”“政府改革逻辑”“让市... 近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经济学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校(院)长王东京教授的最新力作《改革是一连串事件》。全书共8章,分别是“民生大于天”“畅通国内循环”“转换发展动力”“防风险于未然”“政府改革逻辑”“让市场作主”“公平自在民心”“推进开放共赢”,每章又有8到12篇短文,全书共83篇短文章,是作者20多年来撰写的千余篇文章精选精编而成,用经济学思维解析民生、内需、创新、风险、政府、市场、公平、开放等方面的各种改革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行政学院 中央党校 改革逻辑 经济学思维 经济学家 民生 公平
下载PDF
邦国、王国与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 被引量:59
7
作者 王震中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8-32,共5页
先秦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 ,是中国文明从逐步萌生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时代 ,其内涵十分丰富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待深入开掘的地方也比较多。其中对先秦社会形态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可以说是一个学术热点。先秦... 先秦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 ,是中国文明从逐步萌生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时代 ,其内涵十分丰富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待深入开掘的地方也比较多。其中对先秦社会形态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可以说是一个学术热点。先秦社会形态的研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术工程 ,其主要内容大体包括早期的国家形态、社会结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想等方面。为了推进这一学术领域的探讨 ,本刊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 ,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撰写了以下一组笔谈文章 ,并从各自的切入点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以期推动先秦社会形态诸问题的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国家形态 邦国 王国 帝国
下载PDF
商代的王畿与四土 被引量:6
8
作者 王震中 《殷都学刊》 2007年第4期1-13,共13页
依据《战国策·魏策》等文献可以确定晚商时期的王畿范围,而依据一度并存的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则可以推定早商时期的王畿范围。商代王畿与四土的关系即《尚书·酒诰》所说的"内服"与"外服"的关系,亦即由&qu... 依据《战国策·魏策》等文献可以确定晚商时期的王畿范围,而依据一度并存的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则可以推定早商时期的王畿范围。商代王畿与四土的关系即《尚书·酒诰》所说的"内服"与"外服"的关系,亦即由"王邦"与众"属邦"组成的"复合型"国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畿 四土 属国 复合型国家
下载PDF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 被引量:5
9
作者 王震中 《中原文化研究》 2013年第6期5-17,共13页
近二十年来,笔者先后提出了文明与国家起源路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进入国家社会之后的"邦国—王国—帝国"说,以及"夏商周三代复合制国家结构"说,并对早期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qu... 近二十年来,笔者先后提出了文明与国家起源路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进入国家社会之后的"邦国—王国—帝国"说,以及"夏商周三代复合制国家结构"说,并对早期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聚落三形态演进"说采用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文明与国家起源是以农业的发明和农耕聚落的出现为起点,经历了由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初步不平等和社会分化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邦国形态这样三大阶段。这一理论框架把以往学术界曾流行的文明起源的所谓"三要素"或"四要素"看作是国家社会即文明社会到来时的一些现象和物化形式来对待,放在阐述国家和文明起源过程中来分析这些文明现象。至于"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对于酋邦等理论的扬弃,主要是通过考古学所发现的"中心聚落形态"来解决从史前向早期国家过渡阶段的社会不平等、阶级和阶层起源的途径、社会组织结构和权力特征等问题。对于国家形态所经历的三个阶段,"邦国"的提出,旨在说明最早的国家并非一定是由王权支配的王国,而是小国寡民、单一制结构的邦国;"王国"是与复合制国家结构的夏商周王朝相联系的,与以往学术界或者主张三代王朝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或者主张三代王朝为"平等的"方国联盟的观点相比,"复合制国家结构"说更符合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历史实际。以上既属于理论体系的创新,亦为对中国上古史重建作出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聚落 都邑邦国 复合制 部族国家 民族的国家
下载PDF
古史辨的贡献和局限与上古史的重建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震中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74,166,共27页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来反思,古史辨派有贡献亦有局限,贡献与局限每每交织在一起。例如,顾颉刚说组合的“三皇”出现在秦汉以来的文献是对的,然而组合中的“三皇”里的一个个“古帝”式人物却出现在战国时期,并非从秦汉才开始叠加上去的...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来反思,古史辨派有贡献亦有局限,贡献与局限每每交织在一起。例如,顾颉刚说组合的“三皇”出现在秦汉以来的文献是对的,然而组合中的“三皇”里的一个个“古帝”式人物却出现在战国时期,并非从秦汉才开始叠加上去的。再如,古史辨派说五帝并非一系是对的,但对《国语·鲁语》《礼记·祭法》乃至《史记·五帝本纪》为何要把有虞氏和夏后氏等都说成是以黄帝为其远祖并没有做出科学的解释。实际上这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融合造成的,五帝所代表的族群属于自夏代以来的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在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上他们都同属于华夏民族成员,只是有一个形成过程而不是自古一系而已。顾颉刚“四个打破”中“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说真正的“大一统”出现在秦汉是对的,但对夏商西周时期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形态结构所显现的王朝国家的“统一性”是没有认识的。在古史人物究竟是人还是神以及“神化”和“人化”问题上,古史辨派没有考虑到古史人物中人名、族名、图腾名、神名是可以同一的,也没有考虑古史人物及其族群名号的沿袭性和神话传说故事的“时间深度”问题。总的来说,古史辨派“破有余而立不足”,当今学界在分析古史辨派的贡献和局限的同时,有必要提出重建中国上古史的系统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派 层累说 三皇五帝 上古史重建
下载PDF
炎黄学学科化建设又添力作——《炎黄学》序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震中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38-140,共3页
霍彦儒先生大作《炎黄学》即将面世,尊嘱作序,我深感欣慰。一是感到从炎黄文化走向炎黄学,符合“新文科”发展的时代需求;二是感到建设炎黄学需要学者们多方面的努力,霍先生的《炎黄学》是一力作;三是感到《炎黄学》问世也是霍先生对自... 霍彦儒先生大作《炎黄学》即将面世,尊嘱作序,我深感欣慰。一是感到从炎黄文化走向炎黄学,符合“新文科”发展的时代需求;二是感到建设炎黄学需要学者们多方面的努力,霍先生的《炎黄学》是一力作;三是感到《炎黄学》问世也是霍先生对自己几十年从事炎黄文化研究的一个总结和升华。说到炎黄学学科建设,就会使我们想到提出创建炎黄学的事情和信阳师范学院于2017年12月成立炎黄学研究院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阳师范学院 炎黄文化 学科化建设 学科建设 时代需求 力作
下载PDF
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突出的连续性”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震中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4-107,共4页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概括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之一。从政治文化演进道路的视角着眼,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就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华文明起源的起点需从农业的发...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概括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之一。从政治文化演进道路的视角着眼,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就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华文明起源的起点需从农业的发明和农耕聚落形态的出现讲起;中华文明的形成则是五千多年前的事情;中华文明的发展则有五千多年的历程。中华文明在其起源和形成阶段,经历了“聚落三形态的演变”: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距今12000—6000年),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距今6000—5000年),再发展为都邑国家形态(距今5000—4000年)。进入国家社会以后,经历了由五帝时代单一制的都邑国家,发展为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再发展为秦汉至明清的以“中央—郡县”制一元化的帝制国家。文明的形成体现为城市或都邑是文明与国家的联结点,由此也就决定了国家的出现成为判定是否进入文明社会或文明时代的标志。文明的发展体现在政治文化上表现出的是国家形态结构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聚落三形态 复合制王朝国家 帝制国家
下载PDF
夏代“复合型”国家形态简论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震中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1,共5页
夏代是由多层次政治实体构成的社会,既有夏后氏这样的王邦即王国,也有许多附属的邦国(属邦或称庶邦),还有很多氏族、部落、酋长制族落(即所谓"酋邦")之类的"前国家"的政治实体。这些多层次的政治实体之间是不平等的... 夏代是由多层次政治实体构成的社会,既有夏后氏这样的王邦即王国,也有许多附属的邦国(属邦或称庶邦),还有很多氏族、部落、酋长制族落(即所谓"酋邦")之类的"前国家"的政治实体。这些多层次的政治实体之间是不平等的,作为"天下共主"的夏王,既直接统治着本邦(王邦)亦即后世所谓的"王畿"地区(王直接控制的直辖地),也间接支配着臣服或服属于他的若干邦国,因而夏王直接统治的王邦对于其他众多庶邦而言当然就是"国上之国",而其他众多的属邦由于臣服或服属于王朝,从而使得该邦国的主权变得不完整,主权不能完全独立,但它们作为邦国的其他性能都是存在的,所以,形成了王朝内的"国中之国"。这种由王邦与属邦以及其他层面政治实体而共同构成的夏王朝这样的"大国家结构",可称之为"复合型国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邦 王国 属邦 邦国 复合型国家结构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震中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4-90,共7页
近年来新出土的《容成氏》等战国竹书,在增加和扩充史料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它们依然是有其局限性的,重建上古史还得靠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结合。而考古学本身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也需要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以及技术的、经济的、环... 近年来新出土的《容成氏》等战国竹书,在增加和扩充史料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它们依然是有其局限性的,重建上古史还得靠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结合。而考古学本身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也需要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以及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的、人口学的等等知识。将酋邦理论、社会分层理论与聚落形态学理论相结合是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但理论贵在创新。因而,结合中国考古新发现,从中国的材料出发,创建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理论,才是最上乘的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依据近年来对山西襄汾陶寺和河南新密古城寨的考古发现,将早期文明与初始国家出现的时间,划定在龙山文化时代,应该说是有着充分事实依据的。与此相关,将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划分为邦国—王国—帝国,要比称之为古国—方国—帝国,更约定俗成更合理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文献 酋邦 社会分层 聚落形态 邦国 王国
下载PDF
“中商文化”概念的意义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震中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9,共6页
所谓中商文化就是商代中期文化。将商代的考古学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开始,但那个时候的早商文化,指的是洛达庙期(即二里头期)文化,中商文化指的是二里冈期文化,晚商文化指的是殷墟期文... 所谓中商文化就是商代中期文化。将商代的考古学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开始,但那个时候的早商文化,指的是洛达庙期(即二里头期)文化,中商文化指的是二里冈期文化,晚商文化指的是殷墟期文化。当时还将成汤居毫到盘庚迁殷的五次迁都,也按商代的早、中、晚三期进行了划分:“汤居毫应属于商代早期,盘庚迁殷应属商代晚期,而仲丁迁瞰,河直甲迁相和祖乙迁耿,都应该是属于商代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文化 20世纪50年代 概念 盘庚迁殷 考古学文化 60年代初 商代 二里头 中期 殷墟
下载PDF
“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震中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1-9,F0002,共10页
“大一统”思想是由“大一统”政治而产生的,“大一统”政治主要体现于“大一统”的国家形态结构,因此,我们考察“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必须从我国古代国家形态结构的演变历程着手。从秦汉到明清,“大一统”思想是建立在“郡县制... “大一统”思想是由“大一统”政治而产生的,“大一统”政治主要体现于“大一统”的国家形态结构,因此,我们考察“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必须从我国古代国家形态结构的演变历程着手。从秦汉到明清,“大一统”思想是建立在“郡县制”国家形态结构之上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历代王朝都把统一规模作为当时政治成就的最高目标。即使在分裂时期,在思想意识上仍旧是统一的,割据势力往往把自身说成是正统,把统一作为奋斗目标。从秦汉上溯到春秋战国,作为社会的转型期,其“大一统”思想,既有人们对于统一的理想,更因为有夏商西周三代王朝国家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结构这一历史渊源。从三代再往前追溯,五帝时代在中原地区建有实力强大的“族邦联盟”。这样,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伴随着国家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先后产生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中央集权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就是中国“大一统”思想的由来和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郡县制 复合制王朝国家 族邦联盟
下载PDF
陶寺与尧都: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震中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93,98,共12页
尧时代是早期国家开始从血缘政治走向跨血缘政治的转折阶段,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尧时代的许多思想、制度对后来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时代久远,文献缺乏,我们关于尧及其时代的了解还十分... 尧时代是早期国家开始从血缘政治走向跨血缘政治的转折阶段,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尧时代的许多思想、制度对后来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时代久远,文献缺乏,我们关于尧及其时代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尤其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众多考古发现如何与文献记载的历史时代相对应,也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陶寺与尧都: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从文献出发确定尧时代的主要成就与特征,即与夏商周接替、政治盟主身份、天文历法成就、龙图腾崇拜等,然后与陶寺遗址的时空定位、文明水平、天文遗址、龙图腾器物等进行对比验证,推论陶寺为尧都。本文的方法、论证过程和结论都严谨可信,是将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范例。如果能将陶寺文化与周边文化加以对比,加强陶寺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吸引及对外影响,对于尧都地位的论证会更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国家 尧都 尧文化 孔孟之道 考古发掘 文献 孟子 孔子
下载PDF
帝喾并非商之始祖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震中 《殷都学刊》 2004年第3期10-13,21,共5页
The ancestor of the Shang is Qi but not Di ku. The original form of Di ku was The God. Then it was changed to Di Jun and last to Di ku. Since Di ku is not the ancestor Of the Shang, then Kui in the inscriptions on bon... The ancestor of the Shang is Qi but not Di ku. The original form of Di ku was The God. Then it was changed to Di Jun and last to Di ku. Since Di ku is not the ancestor Of the Shang, then Kui in the inscriptions on bones should be Q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喾 帝俊 上帝 玄鸟
下载PDF
中心聚落形态、原始宗邑与酋邦社会的整合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震中 《中原文化研究》 2014年第4期5-14,共10页
原始宗邑是把周代的宗邑概念引申到史前社会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中心聚落形态在中国史前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周代宗邑的原始形态正是史前社会的中心聚落或人类学上的酋邦。中心聚落、原始宗邑和酋邦三者在外在特征和内在功能上是... 原始宗邑是把周代的宗邑概念引申到史前社会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中心聚落形态在中国史前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周代宗邑的原始形态正是史前社会的中心聚落或人类学上的酋邦。中心聚落、原始宗邑和酋邦三者在外在特征和内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的特征主要是神权政治或神权与军权并重,氏族部落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以血缘亲疏作出身份和政治上的等差。中心聚落的某些专业化生产则属于这一阶段的个性化表现。通过对中心聚落、原始宗邑和酋邦社会之间共性与个性的概括,以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态为主对酋邦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整合,这样的整合实际上也是对重建中国上古社会历史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聚落 酋邦 原始宗邑 整合
下载PDF
从中原地区国家形态的演进看其文明化进程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震中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4,共4页
国家的出现可以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从国家形态的演进反观文明化的进程,则应是从社会意义、社会层面对文明化进程加以考察的可行路径。循此路径,丰富的考古资料可以说明,我国中原地区经历了从中心聚落形态到邦国形态、从邦国形态到... 国家的出现可以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从国家形态的演进反观文明化的进程,则应是从社会意义、社会层面对文明化进程加以考察的可行路径。循此路径,丰富的考古资料可以说明,我国中原地区经历了从中心聚落形态到邦国形态、从邦国形态到王国形态、从王国形态到帝国形态这样非常典型、完整的国家形态演进阶段,从而使得其文明化的进程也是几个阶段的率先递进,并获得了连续、完善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国家形态 文明化进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