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上心理干预对返乡隔离人员心理问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振阳 宋京瑶 +5 位作者 谭剑 叶文莉 班晨 高贺 郑艳红 勾博 《现代临床医学》 2023年第2期106-108,119,共4页
目的:探讨线上心理干预对返乡隔离人员心理问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15日至2月15日在重庆市长寿区集中隔离的404例返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热线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并对筛查阳性的患者进行线上心理治疗。根据干... 目的:探讨线上心理干预对返乡隔离人员心理问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15日至2月15日在重庆市长寿区集中隔离的404例返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热线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并对筛查阳性的患者进行线上心理治疗。根据干预效果将患者分为无效组和有效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线上心理干预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返乡隔离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2.77%,线上心理干预有效率为67.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春节期间隔离、愤怒及失眠是线上心理干预疗效差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线上心理干预对返乡隔离人员心理问题具有不错疗效,但会受到春节期间隔离、愤怒及失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心理干预 隔离人员 心理问题 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生物学标志研究进展
2
作者 高贺 李振阳 班晨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5期7335-7340,共6页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SP)患者存在较高的自杀风险,不仅影响患者自身安全,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对于SP患者自杀的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寻找其生物学标志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本文综述SP患者自杀的生物学...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SP)患者存在较高的自杀风险,不仅影响患者自身安全,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对于SP患者自杀的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寻找其生物学标志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本文综述SP患者自杀的生物学标志的相关研究,为更好地理解SP自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自杀 生物学标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血清SOD、TGF-β1、Vasohibin-1对老年口腔鳞癌诊断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钟华 杨永超 +3 位作者 张智轶 班晨 马赛 安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5689-569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管生成抑制蛋白(Vasohibin)-1水平对老年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老年OSCC患者(OSCC组)和同期80例老年口腔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及80例老年健康体检...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管生成抑制蛋白(Vasohibin)-1水平对老年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老年OSCC患者(OSCC组)和同期80例老年口腔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及8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SOD、TGF-β1、Vasohibin-1水平,分析其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OD、TGF-β1、Vasohibin-1对OSCC的诊断效能。结果OSCC组血清SOD水平低于良性组和健康对照组,TGF-β1、Vasohibin-1水平高于良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OD、TGF-β1、Vasohibin-1水平与OSCC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周围组织浸润等无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OD、TGF-β1、Vasohibin-1诊断OSC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95%CI:0.771~0.890)、0.803(95%CI:0.729~0.859)、0.622(95%CI:0.550~0.701),三者联合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其曲线下面积为0.915(95%CI:0.864~0.949);同样SOD、TGF-β1、Vasohibin-1诊断OSCC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95%CI:0.555~0.732)、0.700(95%CI:0.610~0.781)、0.604(95%CI:0.510~0.692),三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95%CI:0.702~0.856)。结论血清SOD、TGF-β1、Vasohibin-1的检测,对于OSCC的早期辅助诊断和淋巴结转移评估等均有重要价值,且三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超氧化物歧化酶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
下载PDF
SOD、TGF-β1、Vasohibin-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班晨 王钟华 安峰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4期555-558,563,共5页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联合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1)检测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70例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患者,取上述患者口腔鳞状细胞癌组...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联合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1)检测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70例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患者,取上述患者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70份(观察组)及距离肿瘤2 cm的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对比SOD、TGF-β1、VASH-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对纳入研究的对象随访2年,分析影响患者2年预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SOD低表达率、TGF-β1高表达率、Vasohibin-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TGF-β1、Vasohibin-1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有关(P<0.05)。SOD低表达、TGF-β1高表达及VASH-1表达阳性的患者死亡率更高(P<0.05)。TNM(Ⅲ~Ⅵ期)、有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中-低分化)、肿瘤大小(≥2 cm)、SOD(低表达)、TGF-β1(高表达)、VASH-1(阳性表达)为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2年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OD、TGF-β1、Vasohibin-1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率,三者表达水平可作为了解患者病情发展、评估术后转归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 TGF-Β1 Vasohibin-1 口腔鳞状细胞癌
下载PDF
伴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振阳 班晨 +1 位作者 宋京瑶 王皋茂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83-1786,共4页
目的:分析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及其风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住院的伴NSSI的抑郁症患者177例为研究对象,评估自编一般资料问卷、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目的:分析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及其风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住院的伴NSSI的抑郁症患者177例为研究对象,评估自编一般资料问卷、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再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eck)将其分为伴/不伴自杀意念组,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1)177例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意念的为120例(67.80%)。(2)单因素分析显示,童年创伤史、自杀未遂史、总病程、NSSI病程、抑郁、焦虑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3.135,13.765,t=4.003,31.06,-2.532,-3.684;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创伤史(r=5.73,P<0.05)、自杀未遂史(r=10.588,P<0.05)、焦虑(r=8.25,P<0.05)是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的自杀意念发病率较高,有童年创伤史、自杀未遂史和焦虑情绪者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青少年 抑郁症 自杀意念
原文传递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对父母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振阳 王皋茂 +2 位作者 叶文莉 宋京瑶 班晨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1年第2期54-59,共6页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在青少年人群中非常普遍,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病机制、家庭影响因素及其对父母的影响进...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在青少年人群中非常普遍,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病机制、家庭影响因素及其对父母的影响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针对父母进行心理干预的临床意义和对策。为更好地预防非自杀性自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父母 影响
下载PDF
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
7
作者 李振阳 班晨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20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收治的308例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自杀未遂将其分为自杀未遂组... 目的:探讨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收治的308例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自杀未遂将其分为自杀未遂组113例和非自杀未遂组195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民族、家族史及自伤行为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未遂组吸烟史、童年创伤史、自杀意念、抑郁程度、焦虑程度与非自杀未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创伤史、自杀意念、焦虑程度均为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童年创伤史、自杀意念、焦虑程度均为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行为 青少年 抑郁症 自杀未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新冠疫苗接种点出现冲动行为1例报告分析
8
作者 李振阳 班晨 《中国乡村医药》 2022年第2期35-36,共2页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感染者症状重且存在一定的死亡风险,给民众造成严重的心理恐慌。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重要举措之一。国内人口基数大,疫苗依据重点人群-普通人群-特殊人群等先后顺...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感染者症状重且存在一定的死亡风险,给民众造成严重的心理恐慌。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重要举措之一。国内人口基数大,疫苗依据重点人群-普通人群-特殊人群等先后顺序组织接种。伴有躯体或情绪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被列入特殊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易出现紧张、害怕、悲观等负性情绪,病情也易波动[1]。推迟接种难免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心理刺激,严重者可导致情绪不稳或病情复发,需要慎重。本文报道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例在接种点出现冲动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供临床医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动行为 精神障碍患者 精神分裂症 情绪不稳 心理刺激 疫情防控 心理恐慌 接种点
下载PDF
严重冲动攻击为主要表现的精神运动性癫痫1例
9
作者 李振阳 班晨 宋京瑶 《中国乡村医药》 2021年第15期42-43,共2页
精神运动性癫痫是一种复杂的部分性癫痫发作,多由颞叶癫痫引起,故也称为颞叶癫痫.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若诊疗不及时,会导致癫痫持续状态,甚至并发脑水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存在一定医疗风险[1].我科收治以严重冲动攻击为主要表现的精... 精神运动性癫痫是一种复杂的部分性癫痫发作,多由颞叶癫痫引起,故也称为颞叶癫痫.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若诊疗不及时,会导致癫痫持续状态,甚至并发脑水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存在一定医疗风险[1].我科收治以严重冲动攻击为主要表现的精神运动性癫痫患者1例,现将其起病诱因、临床表现、诊断思路及治疗经过总结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4岁,已婚,因"发作性意识丧失、四肢抽搐28年,冲动伤人8小时"于2020年8月26日6:30入院.患者28年前开始反复在受凉、劳累后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伴口吐白沫、双眼上翻,无二便失禁,发作持续1~3分钟自行缓解,后进入睡眠状态,约10分钟后清醒,醒后不能回忆发作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缺氧性脑病 四肢抽搐 二便失禁 发作过程 医疗风险 起病诱因 诊断思路 癫痫持续状态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振阳 王皋茂 +2 位作者 班晨 宋京瑶 高贺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1年第4期586-589,共4页
在全球范围内,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异常困难。本文主要描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病现状及发病机制,并分别从人口学、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归纳总... 在全球范围内,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异常困难。本文主要描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病现状及发病机制,并分别从人口学、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危险因素,探讨其相关机制,为更好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现状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