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流型新型提升管冷模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甘洁清 赵辉 +2 位作者 李春义 杨朝合 山红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8-194,共7页
在高8.1m、扩径段直径120mm和等径段直径50mm的提升管冷模实验装置上对一种底部变径结构和设置有内部导流筒的新型提升管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操作条件对其轴向和径向固含率与颗粒速度的影响,以及导流筒及环隙内的固含率和颗粒速度的分布... 在高8.1m、扩径段直径120mm和等径段直径50mm的提升管冷模实验装置上对一种底部变径结构和设置有内部导流筒的新型提升管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操作条件对其轴向和径向固含率与颗粒速度的影响,以及导流筒及环隙内的固含率和颗粒速度的分布。结果表明,与传统提升管相比,该新型提升管内可同时存在多种流型,提升管底部扩径段内为径向较为均匀的密相床,上部等径段为稀相床;导流筒的存在对从斜管下来的固体颗粒产生重新分配的作用;导流筒和环隙内存在较大的固含率和颗粒速度差;由于导流筒的抽吸作用,在提升管底部扩径段内,管中心处催化剂颗粒向上运动,边壁处催化剂颗粒向下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产乙烯丙烯(MPE) 组合进料 导流筒 循环流化床 冷模
下载PDF
提升管轴向流动和重油催化裂解反应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甘洁清 赵辉 +2 位作者 郭菊花 杨朝合 山红红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1-217,共7页
基于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采用重油催化裂解的11集总模型,建立了实验室小型提升管重油催化裂解流动-反应的二维模型。比较了气-固两相冷态流场和有催化反应流场,以及二维流动反应模型和0.5维模型下的轴向产品分布。结果表明,冷态流场和... 基于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采用重油催化裂解的11集总模型,建立了实验室小型提升管重油催化裂解流动-反应的二维模型。比较了气-固两相冷态流场和有催化反应流场,以及二维流动反应模型和0.5维模型下的轴向产品分布。结果表明,冷态流场和有催化反应时流场轴向气固相速度和颗粒浓度都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一个完备的反应器模型必须充分考虑反应与流动、传递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升管内轴向非均匀性使得二维和0.5维模型下轴向重油转化率和产品收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对于重油转化率,柴油和汽油产率,这种差异在提升管中下部更为显著,比较提升管出口产品组成发现,二维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管 气固两相流 重油 催化裂解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双组分颗粒循环流化床中颗粒-颗粒曳力的比较
3
作者 甘洁清 赵辉 +1 位作者 杨朝合 山红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615-620,共6页
颗粒-颗粒曳力作用对多组分颗粒的分离与混合起着重要作用。采用syamlal曳力模型时,大小颗粒在轴向没有得到明显的分离,大小颗粒沿轴向基本均匀分布,与实验结果相差较大。而采用no-drag-sn模型时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颗粒在轴向存在明显的... 颗粒-颗粒曳力作用对多组分颗粒的分离与混合起着重要作用。采用syamlal曳力模型时,大小颗粒在轴向没有得到明显的分离,大小颗粒沿轴向基本均匀分布,与实验结果相差较大。而采用no-drag-sn模型时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颗粒在轴向存在明显的分离,固体体积分数和平均颗粒直径沿轴向单调递减,粗颗粒易于聚集在床层底部,细颗粒易于聚集在床层中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颗粒曳力 二元组分 循环流化床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多层进气变径提升管内颗粒固含率分布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宫海峰 杨朝合 +1 位作者 徐令宝 甘洁清 《当代化工》 CAS 2011年第1期41-44,共4页
在循环流化床新型提升管冷模装置上,以空气-FCC催化剂两相体系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操作气速和固体循环速率对新型提升管内催化剂固含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提升管内催化剂固含率分布形式不同于传统等径提升管;对于新型提升管而... 在循环流化床新型提升管冷模装置上,以空气-FCC催化剂两相体系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操作气速和固体循环速率对新型提升管内催化剂固含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提升管内催化剂固含率分布形式不同于传统等径提升管;对于新型提升管而言,增大操作气速或减小固体循环速率均会提高催化剂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然而提升管内不同高度截面上不同径向位置处的固含率对两者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管 冷模 多段进料 变径 固含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