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路椎体次全切与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3
1
作者 甘立猛 鲁世保 +4 位作者 孙文志 海涌 孟祥龙 康南 王宇 《北京医学》 CAS 2016年第7期631-637,共7页
目的比较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 目的比较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3例因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ACCF组31例,ACDF组32例。统计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T1椎体倾斜角(T1 Slope)、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植入物下沉、融合率、头尾端邻近节段骨化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痛、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结果随访时间为12~40个月。ACCF组出血量显著高于ACDF组(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T1椎体倾斜角、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均获得100%融合率,植入物下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ACCF组影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2组各影像学参数与JOA评分和VAS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两种颈椎前路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ACDF在出血量及改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等方面优于ACCF。两种颈椎前路术后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原文传递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吴鹏 范步新 +5 位作者 甘立猛 张晓丽 刘长松 曲宪芳 王祥立 刘书茂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共295例,按Evans分型,Ia型26例,Ib型53例,Ic型97例,Id型52例,II型67例。其中DHS组59例,IMHS组80例,PFN组25例,GAMMA3组28...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共295例,按Evans分型,Ia型26例,Ib型53例,Ic型97例,Id型52例,II型67例。其中DHS组59例,IMHS组80例,PFN组25例,GAMMA3组28例,INTERTAN组103例。随访3~36个月,对部分发生并发症的病例进行手术干预。结果内固定物切割6例,拉力螺钉退出2例,髋内翻、下肢短缩12例,感染6例,血管损伤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内植物远端骨折2例,部分经再次手术治疗治愈。结论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要结合骨折类型、患者全身情况合理选用内固定物,术中复位及操作技术的改进以及术后适度的功能锻炼,能够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手术并发症
下载PDF
手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甘立猛 刘书茂 张彪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2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手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手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 【目的】探讨手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手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视觉模拟(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肩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肩痛、感染、继发移位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且创伤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骨折/外科学 正骨手法 骨折固定术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后路开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比较
4
作者 甘立猛 胡辰甫 +1 位作者 刘长松 张晓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6期49-52,共4页
比较采用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将2021年6 月—2022 年2 月6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数据分析基础,随机分为MIS-TLIF组与PLIF... 比较采用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将2021年6 月—2022 年2 月6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数据分析基础,随机分为MIS-TLIF组与PLIF组,各纳入30例,分别行MIS-TLIF与PLIF方案治疗。对不同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定(ODI)等研究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一般资料的对比情况来看,术前的各项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方面,MIS-TLIF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结果均优于PLIF组,差异对比明显(P<0.05);从并发症的风险程度来看,不同研究对象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从腿痛VAS 评分、ODI等指标结果来看,两组研究对象的术前差异对比不明显(P>0.05);而MIS-TLIF组术后1~3个月的指标评定结果均优于PLIF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案,该手术模式有利于患者各项下肢症状的改善,且治疗过程中,这一份方案表现出了切口更小、术中出血更少、术后引流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且有利于患者疼痛程度和肢体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Allgower-Donati缝合法与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对跟骨骨折患者切口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范步新 杜尧 +2 位作者 甘立猛 刘书茂 刘长松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年第1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Allgower-Donati缝合法与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对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切口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3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切口缝合方案不同分为观... 目的探讨Allgower-Donati缝合法与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对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切口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3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切口缝合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Allgower-Donati缝合)62例和对照组(间断垂直褥式缝合)41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折治疗效果、切口愈合等级、切口并发症及瘢痕大小。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等级分布优于对照组,皮缘缺血和皮肤坏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瘢痕均缩小,且观察组术后1、3、6月瘢痕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Allgower-Donati缝合法用于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利于促进切口愈合并减少并发症和瘢痕形成,与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相比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外科手术 Allgower-Donati缝合 间断垂直褥式缝合 切口愈合 瘢痕形成
下载PDF
术前颈椎过伸功能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前凸角度丢失的关系
6
作者 李悦 孙文志 +2 位作者 甘立猛 杨恺 刘书茂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3期303-307,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颈椎过伸功能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前凸角度丢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5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49~85岁... 目的探讨术前颈椎过伸功能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前凸角度丢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5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49~85岁(平均64.8岁)。术前测量患者中立侧位X线片上的T1倾斜角、矢状面垂直轴(SVA),以及中立侧位、过伸位X线片的C2~C7 Cobb角。随访12~24个月,术后再次测量中立侧位X线片上的C2~C7 Cobb角。术前颈椎过伸功能测量值为术前过伸位X线片C2~C7 Cobb角度减去术前中立侧位X线片C2~C7 Cobb角。前凸角度丢失量为术前中立侧位片C2~C7 Cobb角减去末次随访时中立侧位片C2~C7 Cobb角。依据58例患者术前颈椎过伸功能均值(8.7°)分为两组,≥8.7°为A组,<8.7°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及临床资料,同时对5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25例患者年龄54~83岁,B组33例患者年龄49~85岁,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A组颈椎过伸功能(14.09°±4.75°)大于B组(4.62°±2.54°),A组T1倾斜角(17.00°±3.40°)小于B组(29.68°±6.34°),颈椎前凸角度丢失[1.10(-0.85,4.00)]小于B组[8.60(7.70,1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颈椎过伸功能与前凸角度丢失之间呈负相关(r=-0.965,P<0.01),T1倾斜角与前凸角度丢失之间呈正相关(r=0.954,P<0.01),颈椎过伸功能与T1倾斜角呈负相关(r=-0.900,P<0.01);SVA与T1倾斜角、颈椎过伸功能、术后前凸角度丢失均无相关性(r=-0.065、0.216、-0.202,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过伸角度变化、SVA及T1倾斜角均无相关性(r=0.201、-0.034、-0.213,P值均>0.05)。A组术后JOA改善率为69%±23%,B组术后JOA改善率为62%±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7,P>0.05)。术后Odom's分级评价A组优良率为88.0%(22/25),B组优良率为63.6%(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3,P<0.05)。结论对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颈椎过伸功能与前凸角度丢失存在相关性,术前过伸功能越低,术后越易发生前凸角度丢失,可作为术前预判术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参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序列 过伸功能 后路手术 前凸丢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