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15岁儿童变应性鼻炎舌下免疫治疗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4
1
作者 田慧琴 周骁俐 胡幼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变应性鼻炎进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比较71例3~15岁粉尘螨致敏的变应性鼻炎儿童在进行标准化的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后3、6、9、12个月的疗效情况。疗效评估包括鼻炎症状总评分... 目的:探讨儿童变应性鼻炎进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比较71例3~15岁粉尘螨致敏的变应性鼻炎儿童在进行标准化的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后3、6、9、12个月的疗效情况。疗效评估包括鼻炎症状总评分、药物总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情况。结果:进行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后的3、6、9、12个月时患者的鼻炎症状总评分、药物总评分以及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6个月与3个月相比,以及9个月与6个月相比,鼻炎症状总评分、药物总评分和VAS评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2个月与9个月相比药物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但鼻炎症状总评分和VAS评分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短期疗效良好,在3个月就能起效,并在6、9、12个月时得到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尘螨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勤工助学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 被引量:11
2
作者 田慧琴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4-105,共2页
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实习机会,在帮助贫困学生自立自强,提高职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勤工助学人员人力资源的管理及应用,从而促进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高职图书馆 图书馆 人文关怀 人力资源
原文传递
鼻-翼腭窝神经鞘瘤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慧琴 林子萍 陈智斌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3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通过对鼻-翼腭窝区域神经鞘瘤的临床病例回顾,探讨该部位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个鼻-翼腭窝区域神经鞘瘤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列举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结果 5例神经鞘瘤分别位... 目的通过对鼻-翼腭窝区域神经鞘瘤的临床病例回顾,探讨该部位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个鼻-翼腭窝区域神经鞘瘤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列举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结果 5例神经鞘瘤分别位于上颌窦(1例)、蝶窦(1例),鼻腔(1例)、鼻中隔(1例)及翼腭窝(1例)。临床表现多由肿物的局部压迫所引起,包括眼眶深部隐痛、鼻塞、清水涕、嗅觉减退、额顶部头昏和头痛等。查体可见鼻腔神经鞘瘤呈灰白色,质软,表面光滑。神经鞘瘤在CT上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骨质破坏,在MRI上的的特点主要是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5个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5个病例的术后病理中HE染色的特点主要为梭形细胞肿瘤。术后随访中无1例患者出现复发,总体预后良好。结论鼻-翼腭窝神经鞘瘤临床表现较为隐蔽,影像学表现与其他类型肿瘤不易区分,因此直接诊断困难,需结合术后病理。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式,并且总体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腭窝 神经鞘瘤
下载PDF
大学文科数学课素质教育功能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田慧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12期90-92,共3页
文科大学生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典型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可以在思维的智力品质方面得到提高 ,可以加深对一些哲学问题的理解和正确认识 。
关键词 大学文科 数学课 素质教育 功能
下载PDF
微积分基本思想方法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田慧琴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08-109,共2页
微积分是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微积分的理论基础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完善的;微积分中微分与积分思想方法的本质是一致的;利用微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是微元法。
关键词 微积分 思想方法 微元法
下载PDF
基于APOS理论的高等数学概念教学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田慧琴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3期89-91,共3页
高等数学教学中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基础。基于APOS理论的高等数学概念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Action(操作或活动阶段),Process(过程阶段),Object(对象阶段),Scheme(模型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既注重了数学概念的逻辑结构分析,又重视概念形成... 高等数学教学中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基础。基于APOS理论的高等数学概念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Action(操作或活动阶段),Process(过程阶段),Object(对象阶段),Scheme(模型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既注重了数学概念的逻辑结构分析,又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思维过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较稳定的数学概念心理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S理论 高等数学 概念教学 模式分析
下载PDF
高等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田慧琴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35-36,共2页
高等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要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关键是教学设计,同时也要重视内容设计和结构设计。
关键词 高等数学 多媒体课件 设计制作
下载PDF
信息化校园刍议
8
作者 田慧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S1期94-96,共3页
信息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校园平台。信息化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校园中的“教”与“学” ,有许多新的涵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关键词 信息化校园 管理 “教” “学”
下载PDF
试析文科高等数学的素质教育功能
9
作者 田慧琴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87-89,93,共4页
通过文科高等数学的学习,可以理解掌握典型的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在思维的智力品质方面继续得以提高,可以加深对一些哲学问题的理解和正确认识,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 文科高等数学 素质教育 功能
下载PDF
农药微乳剂乳液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福良 田慧琴 +2 位作者 王仪 郑斐能 张文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3-68,共6页
微乳剂乳液稳定性是微乳剂制剂主要质量技术指标之一。从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等方面研究了对微乳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用光散射法测定了微乳剂分散相流体力学半径及分布,从微观水平探讨微乳剂的乳液稳定性机理。结... 微乳剂乳液稳定性是微乳剂制剂主要质量技术指标之一。从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等方面研究了对微乳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用光散射法测定了微乳剂分散相流体力学半径及分布,从微观水平探讨微乳剂的乳液稳定性机理。结果表明:对于某些微乳剂乳液不稳定的有效成分,采用混合溶剂是达到乳液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微乳液粒径范围内,乳液稳定性与流体力学粒径分布密切相关;为了达到乳液稳定,必须调节表面活性剂系统的亲水性和亲油性使其达到平衡;限定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也有助于乳液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微乳剂 乳液稳定性 粒径大小与分布 有机溶剂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低温贮藏对鲜切石榴籽粒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申琳 王茜 +3 位作者 陈海荣 范蓓 田慧琴 生吉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336-4340,共5页
【目的】研究低温和室温贮藏对于模拟商业包装的鲜切石榴籽粒营养成分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以(6±0.5)℃贮藏105 d的石榴进行鲜切处理后得到的籽粒为材料,测定商品盒加薄膜包装(18±2)℃贮藏5 d和低温下(4±0.5)... 【目的】研究低温和室温贮藏对于模拟商业包装的鲜切石榴籽粒营养成分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以(6±0.5)℃贮藏105 d的石榴进行鲜切处理后得到的籽粒为材料,测定商品盒加薄膜包装(18±2)℃贮藏5 d和低温下(4±0.5)℃贮藏7 d的鲜切石榴籽粒的失水率、营养成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过氧化氢含量、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低温条件可以有效降低鲜切石榴的失水率,保持鲜切石榴籽粒的糖、酸含量,提高糖酸比,使可溶性固形物以及抗坏血酸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低温条件可以抑制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以及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产生,从而延缓膜质过氧化作用的发生。【结论】商品盒加薄膜包装(4±0.5)℃低温存放7 d的鲜切石榴籽粒具有良好的商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 低温 营养成分 活性氧 货架期
下载PDF
番茄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果肉和种子活性氧代谢的变化 被引量:13
12
作者 阮英 刘开朗 +2 位作者 申琳 田慧琴 生吉萍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7,共5页
以番茄(Lycopersicom esculentumM ill.)果肉及种子为试材,研究了活性氧(O2.和H2O2)及抗氧化酶(SOD、CAT、GR、APX)活性在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种子中O2.产生速率及H2O2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的果肉,... 以番茄(Lycopersicom esculentumM ill.)果肉及种子为试材,研究了活性氧(O2.和H2O2)及抗氧化酶(SOD、CAT、GR、APX)活性在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种子中O2.产生速率及H2O2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的果肉,且H2O2含量在粉红期后大幅度增加。种子中SOD、CAT、GR活性高于同时期的果肉,APX活性则无显著差异。果实成熟初期CAT活性随H2O2的积累逐渐增强,果实成熟后期CAT活性急剧下降,APX及GR仍具有一定活性。种子MDA含量峰值出现早于果肉,且峰值是果肉中的1.5倍。种子中活性氧的产生能力高于果肉,种子中高浓度的活性氧含量可能与果实的成熟衰老过程有关,H2O2可能是启动果实衰老的一个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种子 成熟衰老 活性氧 抗氧化酶
下载PDF
江苏省≥10岁人群的眩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31
13
作者 徐霞 卜行宽 +11 位作者 邢光前 周玲 刘丞 王登元 陈智斌 周涵 田慧琴 李晓璐 陆玲 赵晓埝 李芳丽 谭长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50-253,共4页
目的调查江苏省人群中眩晕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PPS)方法,在江苏省常住人口中抽样,对其中≥10岁的6854人进行眩晕问卷调查、纯音测听和耳科检查。结果本研究实际接受调查6333... 目的调查江苏省人群中眩晕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PPS)方法,在江苏省常住人口中抽样,对其中≥10岁的6854人进行眩晕问卷调查、纯音测听和耳科检查。结果本研究实际接受调查6333人,应答率92.4%,男3035人(47.9%),女3298人(52.1%),年龄10~93岁。被调查人群中眩晕的总体患病率为4.1%(标化患病率:全国3.4%,江苏3.6%),眩晕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00)。女性眩晕患病率(5.3%)高于男性(2.8%)(P=0.000),城乡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农村4.3%,城镇3.8%,P=0.459)。听力减退、中耳炎病史、噪声暴露史是眩晕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186、2.135、1.609。结论眩晕在江苏省人群中较为常见,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防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听力减退
下载PDF
用近红外光谱分析转基因抗虫棉根际全氮和有机质含量 被引量:7
14
作者 芮玉奎 黄昆仑 +2 位作者 田慧琴 郭晶 罗云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37,共3页
随着转基因植物的普及推广,人们越来越关心其生态安全性。以转基因棉花及其对照为实验材料,借助于近红外光谱仪对转基因棉花及其对照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全氮和有机质进行了分析测定,扫描区间为12000~ 4000cm^-1,分辨率为4cm... 随着转基因植物的普及推广,人们越来越关心其生态安全性。以转基因棉花及其对照为实验材料,借助于近红外光谱仪对转基因棉花及其对照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全氮和有机质进行了分析测定,扫描区间为12000~ 4000cm^-1,分辨率为4cm^-1,扫描次数为64次;同时用标准方法进行对比测定。结果显示近红外检测样品的结果与标准方法结果无明显差别,说明通过扫描光谱加上数学和计算机软件分析,非常准确、方便地测定了转基因作物根际土壤中的全氮和有机质。结果显示,转基因棉花根际土壤中的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中的含量,分析原因主要可能与转基因抗虫棉向根际土壤分泌毒蛋白所致,毒蛋白会结合在土壤颗粒上,降解较慢,增加了全氮和有机质的含量,有机质又会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繁殖,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转基因棉花 生态安全 全氮 有机质
下载PDF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反义基因转化加工番茄 被引量:13
15
作者 寇晓虹 罗云波 +1 位作者 田慧琴 石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7-191,共5页
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介导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反义基因导入新疆加工番茄(代号:99-162混)。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移栽成活的10株再生植株,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其中4株再生植株的染色体中有外源基... 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介导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反义基因导入新疆加工番茄(代号:99-162混)。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移栽成活的10株再生植株,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其中4株再生植株的染色体中有外源基因的插入。所得4株转基因加工番茄在基因转化处理当代表现不同;果实饱满有光泽;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转反义PG基因加工番茄果实外果皮PG基因表达水平比对照低。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观察和分子检测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番茄 遗传转化 果实硬度
下载PDF
番茄果实中乙烯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关系 被引量:14
16
作者 寇晓虹 朱本忠 +2 位作者 罗云波 田慧琴 蔚变云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75-680,共6页
乙烯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都是果实成熟过程中关键的调节因子。一方面,在有乙烯合成缺陷的转反义ACS番茄和乙烯感受缺陷的Nr突变体番茄果实中PG基因表达量都明显下降,PG酶活性明显降低;用外源乙烯(100μL/L)处理绿熟期番茄果实使PG... 乙烯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都是果实成熟过程中关键的调节因子。一方面,在有乙烯合成缺陷的转反义ACS番茄和乙烯感受缺陷的Nr突变体番茄果实中PG基因表达量都明显下降,PG酶活性明显降低;用外源乙烯(100μL/L)处理绿熟期番茄果实使PG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而1-甲基环丙烯(1-MCP,1 μL/L)处理转色期番茄果实明显抑制PG基因表达。另一方面,转反义PG基因番茄果实乙烯释放量在授粉后低于其野生型,番茄乙烯受体基因LeETR4和乙烯反应因子LeERF2基因表达量比野生种低。PG降解果胶的产物D-GA(100 mg/L)促进未熟期番茄果实中的乙烯生成和LeETR4、LeERF2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 乙烯 果实成熟 D-半乳糖醛酸(D-GA) 调控
下载PDF
聚乙二醇(PEG)对杜仲胚乳愈伤组织茎芽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登云 蒋金火 +1 位作者 田慧琴 李浚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142-1146,共5页
实验中发现 ,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 PEG可以显著提高杜仲胚乳愈伤组织分化频率。PEG这种促进分化的效果既与 PEG的分子量和所用的浓度有关 ,也与培养基中无机离子的强度和蔗糖浓度有关。效果最佳的培养基配方是 :在激素组成为 BA(2 .0~ 2... 实验中发现 ,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 PEG可以显著提高杜仲胚乳愈伤组织分化频率。PEG这种促进分化的效果既与 PEG的分子量和所用的浓度有关 ,也与培养基中无机离子的强度和蔗糖浓度有关。效果最佳的培养基配方是 :在激素组成为 BA(2 .0~ 2 .75 mg/L) +NAA 0 .1 5 mg/L)的基本培养基 (MS无机盐 +B5有机物 +3 %蔗糖 )中 ,添加浓度为 4%~6 %PEG40 0 0或 4%~ 5 %PEG6 0 0 0。在这种培养基上杜仲胚乳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均超过 5 0 %,最高可达 70 %以上 ,而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加 PEG时分化频率不到 1 0 %。然而 ,经PEG处理分化出来的胚乳再生植株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聚乙二醇 愈伤组织 茎芽分化 胚乳培养 含胶量
下载PDF
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确定转录因子RIN调控的靶基因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玲 傅达奇 +3 位作者 朱毅 田慧琴 罗云波 朱本忠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6-170,共5页
以粉红期番茄果实为材料,用含不同浓度甲醛的缓冲液交联DNA和蛋白质,利用超声波将其染色质随机断裂成大小为200-1 000 bp的片段,用RIN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免疫沉淀与RIN蛋白结合的DNA片段,然后解交联和纯化DNA片段,最终用普通PCR试验和测... 以粉红期番茄果实为材料,用含不同浓度甲醛的缓冲液交联DNA和蛋白质,利用超声波将其染色质随机断裂成大小为200-1 000 bp的片段,用RIN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免疫沉淀与RIN蛋白结合的DNA片段,然后解交联和纯化DNA片段,最终用普通PCR试验和测序验证与转录因子RIN结合的DNA序列。结果表明,适用于番茄果实的最佳ChIP试验条件为:用1%甲醛溶液交联DNA和蛋白质的复合物;用20%功率,工作6 s,间隔10 s,脉冲3次超声破碎该复合物,可以得到适当大小的片段,用于后续的试验。普通PCR和测序验证结果证明转录因子RIN与LeACS2和LeACS4启动子区域的CArG box序列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 转录因子RIN LeACS2基因 LeACS4基因 番茄果实
下载PDF
杜仲叶片和叶柄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登云 田慧琴 李浚明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6-209,共4页
本实验以 5~ 6年生杜仲叶片及叶柄为外植体 ,研究了杜仲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 :接种于补加NAA( 2 .0~ 4.0mg/L)或BA( 1 .0mg/L) +NAA( 2 .0~ 4.0mg/L)的MS培养基上的叶片和叶柄 ,经 2 1~ 2 8d培养后 ,脱分化形成... 本实验以 5~ 6年生杜仲叶片及叶柄为外植体 ,研究了杜仲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 :接种于补加NAA( 2 .0~ 4.0mg/L)或BA( 1 .0mg/L) +NAA( 2 .0~ 4.0mg/L)的MS培养基上的叶片和叶柄 ,经 2 1~ 2 8d培养后 ,脱分化形成绿色或浅绿色致密愈伤组织 ,频率达到 70 %以上。绿色致密愈伤组织在补加BA( 2 .2 5~ 2 .75mg/L) +NAA( 0 .1 5mg/L)的MS培养基上经过 1~ 2次继代之后 ,即出现茎芽分化 ,频率在 1 5%以上 ,只是其中许多都是畸形苗 ,正常苗频率较低。此问题尚在研究之中。选择生长健壮的再生植株 ,切除其基部愈伤组织 ,然后将切口浸泡在 2 50mg/L无菌ABT生根粉溶液中 3~ 5sec,再插入 1 /4强度无激素MS培养基中 ,2~ 3周后 ,在苗基部长出 1~ 3条白色粗壮的不定根 ,生根频率在 6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愈伤组织诱导 植株再生 叶片叶柄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属间杂种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及双倍体的合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浚明 杨作民 +2 位作者 田慧琴 黄放 耿平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3,共3页
通过将常规有性杂交,杂种幼胚愈伤组织培养,杂种试管苗无性繁殖,和杂种愈伤组织及试管苗的染色体加倍等环节相结合,由普通小麦×簇毛麦的极少数杂种幼胚在半年时间内获得了上万株杂种植株,并从中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双倍体种子。经人... 通过将常规有性杂交,杂种幼胚愈伤组织培养,杂种试管苗无性繁殖,和杂种愈伤组织及试管苗的染色体加倍等环节相结合,由普通小麦×簇毛麦的极少数杂种幼胚在半年时间内获得了上万株杂种植株,并从中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双倍体种子。经人工接种鉴定,这个双倍体对白粉病免疫,已被用做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中间材料。与此同时,在实验室内还保存着相当数量的杂种愈伤组织和试管苗。前者已经过30余次继代,保存了近2年半的时间,仍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分化能力;后者也已经历了20几次继代,保存了2年,仍可不断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杂种 体细胞无性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