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南小麦品种(系)重要功能基因的KASP检测与应用
1
作者 陈真真 周国勤 +2 位作者 申冠宇 蔡晨阳 陈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28-137,共10页
为了解豫南地区小麦品种(品系)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成,利用KASP标记技术对33份小麦品种(品系)光周期、株高、粒重、穗粒数、生物量、谷蛋白亚基、籽粒蛋白相关基因、多酚氧化酶活性、黄色素含量、抗逆等相关功能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为了解豫南地区小麦品种(品系)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成,利用KASP标记技术对33份小麦品种(品系)光周期、株高、粒重、穗粒数、生物量、谷蛋白亚基、籽粒蛋白相关基因、多酚氧化酶活性、黄色素含量、抗逆等相关功能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光周期Ppd-D1基因上33份材料均表现出光周期不敏感型;在Vrn-A1、Vrn-5A基因上33份材料均表现出冬性品种,32份材料在Vrn-D1基因上表现出春性品种,16份材料检测出矮秆基因Rht-D1b。产量性状相关基因中TaGS5-A1、TaGW2-6B、TaTGW-7A、TaGS-D1、TaSus2-2B、TaTGW6-A1、Sus1-7A、TaCWI-A1和TaGS2-A1高千粒重优异等位变异分布比率分别为3.03%、36.36%、93.94%、18.18%、42.42%、3.03%、100%、54.55%和81.82%。高小穗数基因TaMoc-A1优异等位变异分布比率为3.03%;高单株生物量TaGS2-B1的优异等位变异分布比率为48.48%。籽粒品质相关基因中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Glu-A3d、Glu-B3g、Glu-B3e、Glu-A3b的分布比率分别为3.03%、75.76%、100%和96.97%;Glu-A1的弱筋等位变异null分布比率为48.48%;小麦籽粒蛋白相关基因的NAM-A1b,A1d分型和NAM-A1a,A1b分型分布比率分别为93.94%和78.79%。面粉品质相关基因中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B1、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B1c和PsyA1b的优异等位变异低黄色素含量的的分布比率分别为42.42%、100%和100%;多酚氧化酶基因TaPpoA1优异等位变异TaPpo-A1b酶基因低含量的分布比率为30.3%;面团强度ALPb7A优异等位变异ALPb7Aa高面团强度的分布比率为45.45%。抗穗发芽基因中Vp-B1和TaSdr-B1的优异等位变异抗穗发芽所占的比例为100%和60.61%;抗旱Dreb-B1和1fehw3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分布比率分别为69.70%和90.90%;高茎秆木质素含量优异等位变异COMT3Ba分布比率分别为100%。本研究明确了豫南地区小麦品种(品系)的重要功能,为生产布局和品种参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 小麦 功能基因 KASP检测 应用
下载PDF
国审小麦新品种信麦163关键功能基因解析
2
作者 陈真真 王轲 +3 位作者 申冠宇 周国勤 陈俊 陈金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3-58,共6页
为了明确小麦品种信麦163功能基因的表现型,以信麦163为材料,利用KASP标记技术对其开花、冬春性、光周期、株高、单株生物量、千粒重、小穗数、高分子量谷蛋白、低分子量谷蛋白、籽粒蛋白含量、氧化酶、黄色素、抗逆性等基因进行检测。... 为了明确小麦品种信麦163功能基因的表现型,以信麦163为材料,利用KASP标记技术对其开花、冬春性、光周期、株高、单株生物量、千粒重、小穗数、高分子量谷蛋白、低分子量谷蛋白、籽粒蛋白含量、氧化酶、黄色素、抗逆性等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信麦163含有3个光周期迟钝基因Ppd-A1、Ppd-B1、Ppd-D1,1个开花早基因Vrn-A1,1个开花晚基因TaELF3-D1-1,2个长春化基因Vrn-A1、VrnD3,2个冬性基因Vrn-A1、Vrn-5A,1个春性基因Vrn-D1,1个有芒基因AWN,1个白粒基因TamybR_B1a-b,1个矮秆基因Rht-D1等与适应性有关的基因;1个高单株生物量基因TaGS2-B1,1个高小穗基因TaMoc-A1,6个高千粒重基因TaGW2-6B、TaTGW-7A、TaSus2-2B、Sus1-7A、TaCwi-A1、TaGS2-A1等与产量有关的优异等位基因;3个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Glu-B3g、Glu-B3e、Glu-A3b,1个弱筋等位变异基因gluA1,2个低含量分型籽粒蛋白基因NAM-A1b,A1d分型、NAM-A1a,A1b分型等与籽粒品质有关的优异等位基因;3个低黄色素含量基因Pds-B1、PsyB1c、PsyA1b,2个多酚氧化酶低含量基因TaPpo-A1b、TaPpo-A2b,1个高面团强度基因ALPb7A等与面粉品质有关的优异等位基因;1个抗叶锈病基因Lr34,1个抗穗发芽基因Vp1B1,1个抗旱基因TaDreb-B1,1个抗倒伏基因COMT-3B等与抗逆有关的优异等位基因。信麦163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增产潜力大、籽粒品质优良、面粉品质好、抗逆性好等特点,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其聚合了多个小麦重要性状的有利基因,是一个可以在大田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也可以作为小麦育种中遗传基础丰富且优良的亲本种质资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信麦163 功能基因 KASP标记 基因解析
下载PDF
优质小麦新品种信麦1168的遗传基础分析
3
作者 陈真真 陈金平 +3 位作者 申冠宇 谢旭东 石守设 周国勤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38,共6页
为研究小麦新品种信麦1168的遗传物质基础,利用小麦55K芯片对检测到的40465个SNP标记分析双亲扬麦158和豫麦18对信麦1168的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母本扬麦158对信麦1168的遗传贡献率为54.71%,父本豫麦18对信麦1168的遗传贡献率为45.29%... 为研究小麦新品种信麦1168的遗传物质基础,利用小麦55K芯片对检测到的40465个SNP标记分析双亲扬麦158和豫麦18对信麦1168的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母本扬麦158对信麦1168的遗传贡献率为54.71%,父本豫麦18对信麦1168的遗传贡献率为45.29%,扬麦158对信麦1168的贡献略大于豫麦18。从染色体水平看,扬麦158的1A、2A、4A、5A、7A、1B、2B、3B、4B、6B、1D、2D、3D、4D和7D等染色体对信麦1168的贡献率超过50%,在1B染色体上超过80%;豫麦18的3A、6A、5B、7B、5D、6D染色体对信麦1168的遗传贡献率均大于50%,在5D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超过70%。遗传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相同SNP位点分析和基因图谱分析结果高度一致。本研究揭示了信麦1168的遗传基础组成,以期为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保护、遗传研究与应用、亲本选配和种质资源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贡献 55K SNP
下载PDF
利用55K SNP芯片研究小麦新品种信麦163的遗传构成
4
作者 陈真真 李杰 +6 位作者 王轲 陈金平 申冠宇 谢旭东 石守设 杨军 周国勤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48,共7页
为明确国审小麦新品种信麦163的分子遗传基础,利用小麦55K SNP育种芯片对信麦163及其母本信阳234和父本丰抗38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信阳234和丰抗38对信麦163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49.60%和50.40%。在基因组和染色体水平上,双亲对信麦163的... 为明确国审小麦新品种信麦163的分子遗传基础,利用小麦55K SNP育种芯片对信麦163及其母本信阳234和父本丰抗38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信阳234和丰抗38对信麦163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49.60%和50.40%。在基因组和染色体水平上,双亲对信麦163的遗传贡献率差异较大:母本信阳234对信麦163 A、B、D三个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49.34%、52.52%和45.61%,贡献率超过50%的染色体有4A、5A、7A、4B、5B、6B、7B、1D、5D、6D和7D,其中在7A、7B、7D上遗传贡献率超过60%;父本丰抗38对信麦163 A、B、D三个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50.66%、47.48%和54.39%,贡献率超过50%的染色体有1A、2A、3A、6A、1B、2B、3B、2D、3D和4D,其中在4D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超过80%。在3A、4D、6B等染色体上的遗传形式主要表现为亲本遗传信息以染色体大片段形式传递到子代。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图谱、SNP位点分析与遗传贡献率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研究结果展示了杂交育种对后代基因组造成的影响,可为信麦163在遗传改良和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麦163 遗传贡献 55K育种芯片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下载PDF
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轲 陈真真 +1 位作者 申冠宇 周国勤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7期80-85,共6页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生产,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威胁。国内外在小麦赤霉病抗源筛选、抗病基因发掘与克隆、抗赤霉病育种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综述小麦赤霉病危害、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技术及评价指标、抗赤霉病QT...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生产,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威胁。国内外在小麦赤霉病抗源筛选、抗病基因发掘与克隆、抗赤霉病育种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综述小麦赤霉病危害、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技术及评价指标、抗赤霉病QTL与基因定位、抗赤霉病育种技术、育种成果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展望,包括对全世界的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及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小麦种属和一些野生资源材料进行征集和鉴定,通过物理和化学诱变创造新抗源,加强已有抗赤霉病材料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抗性 遗传育种 展望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豫南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申冠宇 谢旭东 +5 位作者 陈真真 周国勤 尹志刚 石守设 孙梦 陈宏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2152-2155,共4页
为探究施氮量对豫南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中科学施用肥料提供理论依据,以郑麦113、扬麦15为试验材料,设置0(N0)、90.0(N1)、135.0(N2)、157.5(N3)、180.0(N4)、225.0(N5)kg·hm^(-2)6个氮肥梯度,以底追比6∶4施用... 为探究施氮量对豫南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中科学施用肥料提供理论依据,以郑麦113、扬麦15为试验材料,设置0(N0)、90.0(N1)、135.0(N2)、157.5(N3)、180.0(N4)、225.0(N5)kg·hm^(-2)6个氮肥梯度,以底追比6∶4施用氮肥。在各生育期调查小麦群体变化、株高及节间长度,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在不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郑麦113和扬麦15分别以157.5、180.0 kg·hm^(-2)氮肥量条件下,产量、株高达到最高,品质最佳,能够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豫南小麦 节间长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微量元素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国勤 申冠宇 +5 位作者 陈真真 谢旭东 尹志刚 石守设 朱保磊 陈宏 《农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1-15,共5页
为探究微量元素钼、锌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科学配施微量元素提供理论依据,以‘郑麦113’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锌肥施肥方式和钼肥的施用,分别是:CK: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Z1:在N15-P_(2)... 为探究微量元素钼、锌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科学配施微量元素提供理论依据,以‘郑麦113’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锌肥施肥方式和钼肥的施用,分别是:CK: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Z1: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基础上,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Z2: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基础上,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和15 kg/hm^(2)的硫酸锌;Z3: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和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的基础上,返青期、拔节期叶面喷施7.5 kg/hm^(2)的硫酸锌;Z4: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和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的基础上,灌浆期叶面喷施7.5 kg/hm^(2)的硫酸锌肥两次(小麦扬花结束后4天喷第一次,隔一周后喷第二次)。分析微量元素钼、锌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钼肥的施用,提高了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湿面筋含量。其中锌肥作为底肥撒施,提升最明显,提高小麦灌浆速率和产量。施用微量元素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达到提质丰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硫酸锌 钼酸铵 茎蘖动态 灌浆速率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普通小麦芒基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真真 周国勤 +2 位作者 石守设 谢旭东 申冠宇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2期31-34,共4页
芒是小麦的穗部器官,在抵御虫害、防止脱粒、种子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小麦芒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遗传规律对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介绍了小麦芒的结构,芒的功能(芒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芒在干旱胁... 芒是小麦的穗部器官,在抵御虫害、防止脱粒、种子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小麦芒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遗传规律对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介绍了小麦芒的结构,芒的功能(芒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芒在干旱胁迫下的作用、芒在小麦产量中的作用等),阐述了小麦芒的遗传研究进展,以期为芒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结构 功能 遗传规律
下载PDF
豫南稻麦轮作区晚播小麦的群体特征及产量表现 被引量:1
9
作者 尹志刚 石守设 +5 位作者 朱保磊 周国勤 陈宏 陈真真 申冠宇 张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104-106,共3页
为研究晚播对小麦的生育动态及产量表现的影响,为后续田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豫信11和豫麦18为材料,考察晚播对小麦个体发育特性、干物质积累量、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延迟主要是通过影响... 为研究晚播对小麦的生育动态及产量表现的影响,为后续田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豫信11和豫麦18为材料,考察晚播对小麦个体发育特性、干物质积累量、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延迟主要是通过影响小麦个体发育进程,进而影响群体质量。晚播小麦由于冬前积温不足,小麦个体发育较适期播种延迟,越冬前麦苗叶龄、分蘖和次生根减少,成熟期总叶片数减少,全生育期缩短,生物产量降低,产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晚播小麦 生育动态 产量
下载PDF
豫南弱筋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
作者 周国勤 申冠宇 +4 位作者 冉忠萍 陈真真 石守设 吕未 陈金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24-26,共3页
优质专用弱筋小麦适合制作饼干、糕点等食品,豫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年种植面积近20万hm^(2),是发展弱筋小麦的优势区域之一。分析了近几年豫南弱筋小麦产业发展中种质资源匮乏、种植面积小、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力度不够、收储... 优质专用弱筋小麦适合制作饼干、糕点等食品,豫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年种植面积近20万hm^(2),是发展弱筋小麦的优势区域之一。分析了近几年豫南弱筋小麦产业发展中种质资源匮乏、种植面积小、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力度不够、收储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加大培优新品种、规模化生产与收购和加大信息平台宣传等具体对策,以期为豫南弱筋小麦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产业发展 对策 豫南
下载PDF
小麦芒长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遗传分析
11
作者 陈真真 周国勤 +3 位作者 陈金平 石守设 谢旭东 申冠宇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5-8,21,共5页
以一对芒长存在差异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近等基因系CSAM1(长芒)和CSAM2(短芒)为研究材料,对其农艺性状、光合作用能力进行了调查,并对芒长性状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CSAM1(长芒)与CSAM2(短芒)在株高、株型、穗长、... 以一对芒长存在差异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近等基因系CSAM1(长芒)和CSAM2(短芒)为研究材料,对其农艺性状、光合作用能力进行了调查,并对芒长性状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CSAM1(长芒)与CSAM2(短芒)在株高、株型、穗长、抽穗期、开花期、小穗数、穗粒数等性状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而芒长差异极显著(P<0.01);CSAM1(长芒)穗部的光合能力和千粒重都高于CSAM2(短芒);遗传分析表明芒长性状的遗传由单基因控制,短芒为显性,长芒为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芒长 近等基因系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土壤耕作技术对小麦出苗质量、根系功能及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申冠宇 杨习文 +5 位作者 周苏玫 梅晶晶 陈旭 彭宏扬 蒋向 贺德先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42-2055,共14页
【目的】针对黄淮平原农作区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严重影响麦苗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索适宜的土壤耕作技术以提高小麦幼苗质量,最终提高产量。【方法】2016—2018年连续2年,在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 【目的】针对黄淮平原农作区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严重影响麦苗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索适宜的土壤耕作技术以提高小麦幼苗质量,最终提高产量。【方法】2016—2018年连续2年,在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翻耕、耙、镇压3个因素组合配套实施8个处理,分别为深翻耕+旋耕(DT+RT;DT:30cm,RT:15cm)、深翻耕+耙(DT+H)、深翻耕+旋耕+镇压(DT+RT+C)、深翻耕+耙+镇压(DT+H+C)、旋耕(RT)、旋耕+耙(RT+H)、旋耕+镇压(RT+C)、旋耕+耙+镇压(RT+H+C)。对小麦出苗率及幼苗质量进行调查,并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蜡熟期对根系进行调查分析,分别在灌浆期对小麦籽粒性状、收获后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小麦播种后20d,不同土壤耕作处理间幼苗质量差异显著。旋耕后出苗整齐度高于深翻耕,而深翻耕后出苗率、基本苗数和株高高于旋耕。相同耕、镇压因素处理下,耙后出苗率增幅为1.0%—5.7%,相同耕、耙因素处理下,镇压后出苗率增幅为0.06%—8.3%;同时深翻耕后,极少出现缺苗、断垄,RT处理缺苗、断垄的累计长度最高,两年平均为55cm。从越冬期到蜡熟期,不同土壤耕作处理的根系活力均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DT+H+C处理最高;在越冬期和拔节期,镇压和耙处理后,与无镇压、耙处理相比,根系活力均提高。单株次生根数目在抽穗期达到最大,DT+H+C处理最高,两年最高值分别为45.2条与40.2条;与无耙处理相比,耙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4.8%,与无镇压处理相比,镇压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2.2%。花后5—10d,DT+H+C和RT+H+C处理的籽粒灌浆速率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20d达到峰值,其中DT+H+C处理籽粒灌浆速率比其他处理高1.0%—19.4%,达显著水平。灌浆期籽粒千粒重,在花后0—15d,DT+H+C处理增长最快,DT+RT处理增长最慢,花后25—30d,DT+H+C处理千粒重最高,较RT处理提高20.8%。从不同土壤耕作技术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DT+H+C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耙和镇压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并不规律,籽粒产量均有明显提升,幅度为1.4%—12.2%。经济效益方面,与当地以往耕作方式RT相比,RT+H、RT+H+C、RT+C、DT+H+C、DT+H处理所得效益均高于RT处理,其中DT+H+C处理产生经济效益最高,两年平均比RT处理高12.3%。【结论】黄淮平原农作区当前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技术影响幼苗质量,旋耕有利于出苗的整齐度提高,而深翻耕则有利于出苗率及幼苗均匀度提高,株高增高,为冬前形成壮苗奠定基础;深翻耕将耕层加深,利于根系下扎,促进次生根数目的增加以及耕层根系活力的提高,间接影响籽粒产量。综合考虑植株根系生长发育、生育后期籽粒灌浆速率、粒重形成和产量表现等,研究认为黄淮农作区DT+H+C处理土壤耕作技术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耕作技术 出苗质量 单株次生根数 根系活力 灌浆速率 籽粒产量
下载PDF
小麦根中NADP-脱氢酶系统关键酶活性与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周燕 杨习文 +7 位作者 周苏玫 王言景 杨蕊 徐凤丹 梅晶晶 申冠宇 李秋杰 贺德先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60-2071,共12页
【目的】在黄淮平原典型农田氮肥减施条件下,探索决定小麦根系活力的关键脱氢酶种类及酶活性变化及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式,运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施氮量,设0(N0),135(N1),157.5(N2),180(N3),202.5(N4),225(N5)kg... 【目的】在黄淮平原典型农田氮肥减施条件下,探索决定小麦根系活力的关键脱氢酶种类及酶活性变化及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式,运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施氮量,设0(N0),135(N1),157.5(N2),180(N3),202.5(N4),225(N5)kg·hm^(-2) 6个施氮水平,副处理为半冬性品种矮抗58和周麦27号。对小麦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挑旗抽穗期、灌浆期和蜡熟期根中异柠檬酸脱氢酶(NADP-ICDH)、NADP-苹果酸酶(NADP-ME)、戊糖磷酸途径总脱氢酶(G6PDH+6PGDH)活性与根系活力(改良TTC法)和产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小麦关键生育时期根系活力呈"高-低-高-低"变化,NADP-ICDH,NADP-ME和(G6PDH+6PGDH)活性变化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灌浆后活性变化不明显。越冬前后,不同施氮处理间根中NADP-脱氢酶系统关键酶活性表现为不施氮处理(N0)大于施氮处理(N1—N5);拔节—抽穗期,NADP-脱氢酶系统关键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均表现为施氮处理(N1—N5)显著高于不施氮(N0)处理,随着施氮水平逐步降低不同酶活性随之降低,与N5处理相比,N4处理NADP-ICDH和NADP-ME的活性未达显著水平,同时(G6PDH+6PGDH)活性和根系活力降幅最少。施氮量显著影响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不施氮处理(N0)相比,施氮处理(N1—N5)下的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显著提高。综合两年度产量平均值可知,N5处理下籽粒产量最高,达9 238.02 kg·hm^(-2),N4处理次之,较N5处理仅下降0.3%且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生育时期根中NADP-ICDH、NADP-ME与(G6PDH+6PGDH)三者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ADP-脱氢酶系统关键酶活性与根系活力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生育中、后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根系活力及NADP-ICDH,NADP-ME和(G6PDH+6PGDH)活性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两年度NADP-ICDH,NADP-ME和(G6PDH+6PGDH)活性在拔节期和挑旗抽穗期对产量有较大的正向作用;挑旗抽穗期根系活力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但其通过NADP-ME和戊糖磷酸途径总脱氢酶(G6PDH+6PGDH)活性对产量所产生的间接正向作用较大,因而根系活力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NADP-脱氢酶系统关键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变化及籽粒产量表现,黄淮平原麦田施氮水平由N5减至N4水平当是最佳选择。NADP-ICDH,NADP-ME和(G6PDH+6PGDH)活性与采用改良TTC法测定的"根系活力"密切相关,其中NADP-ME和(G6PDH+6PGDH)活性对根系活力影响最大,实践中可通过分子育种手段和有效栽培措施实现NADP-ME和(G6PDH+6PGDH)在根中的高表达以提高小麦根系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异柠檬酸脱氢酶 NADP-苹果酸酶 戊糖磷酸途径总脱氢酶 根系活力(改良TTC法) 产量
下载PDF
氮锌配施对小麦不同生育期Zn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秋杰 贺德先 +6 位作者 周苏玫 徐凤丹 梅晶晶 申冠宇 周燕 杨蕊 杨习文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76-82,共7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2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氮锌配施方式对土壤和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中锌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主因子为氮肥(设3个施氮水平):N1(240 kg/hm2)、N2(180 kg/hm2)、N3(120 kg/hm2);副因子为锌肥(设4种施锌方式)... 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2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氮锌配施方式对土壤和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中锌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主因子为氮肥(设3个施氮水平):N1(240 kg/hm2)、N2(180 kg/hm2)、N3(120 kg/hm2);副因子为锌肥(设4种施锌方式):喷施等量蒸馏水(CK)、土施锌肥(Zn S 15 kg/hm2)、喷施锌肥(Zn F 1. 5 kg/hm2)、土施+喷施锌肥(Zn S 15 kg/hm2+Zn F 1. 5 kg/hm2)。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Zn S、Zn S+F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效Zn含量,增幅分别为11. 97%~26. 39%、17. 33%~51. 39%;根系Zn含量增幅分别为7. 67%~22. 36%、8. 84%~24. 48%。喷施锌肥对小麦叶部Zn含量影响显著,灌浆后期、成熟期Zn S+F和Zn F处理叶片Zn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74. 28%、53. 37%和69. 13%、52. 27%,且与Zn S处理差异也达显著水平;拔节期、灌浆前期Zn S和Zn S+F显著增加茎部Zn含量,增幅分别为14. 32%~16. 78%和35. 57%~38. 82%;成熟期Zn F、Zn S+F处理颖壳中Zn含量分别提高42. 77%和45. 10%;灌浆后期和成熟期Zn S、Zn F、Zn S+F籽粒中Zn含量分别提高4. 10%、43. 52%、43. 71%和3. 98%、34. 16%、38. 04%。成熟期不同处理间不同部位Zn含量大小表现为:籽粒>根>茎>颖壳>叶。综合分析可知,增施锌肥提高了土壤及小麦植株不同器官Zn含量,叶面喷施锌肥促进根、茎、叶、颖壳等营养器官中Zn向籽粒运输,使籽粒Zn含量积累达到最大值,提高籽粒Zn含量,且土壤和植株不同部位的锌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降低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ZN 氮锌配施 施锌方式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小麦根蘖发育和产量对耕作和追氮方式以及施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15
15
作者 梅晶晶 周苏玫 +6 位作者 徐凤丹 黄源 申冠宇 陈旭 宋淼 杨习文 贺德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9-1080,共12页
【目的】黄淮平原小麦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的影响,以期实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标。【方法】2016—2018年连续两个种植年度,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试验方法... 【目的】黄淮平原小麦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的影响,以期实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标。【方法】2016—2018年连续两个种植年度,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试验方法,主区为施氮量(240、180 kg/hm^2),副区为耕作方式(旋耕、深耕),副副区为追肥方式(撒施、隔行开沟追肥、隔二行开沟追肥),研究了小麦根系生长和生理活性、主茎和分蘖发育动态与成穗、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均随施氮量降低而降低。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小麦生育中、后期单株次生根数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增多、根系活力提高、LAI增大。生育后期,隔行开沟追肥的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和LAI最高,撒施次之,隔二行开沟追肥最低。减量施氮较常规施氮籽粒产量降低了2.41%,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内在利用率分别增加了29.67%、25.69%和2.29%。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籽粒产量增加了5.60%,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4.48%和8.47%。不同追肥方式中,隔行开沟追肥的籽粒产量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显著提高,较撒施分别提高了3.62%、3.98%和7.38%,较隔二行开沟追肥分别提高了5.93%、6.34%和12.93%。【结论】深耕可提高生育中、后期小麦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常规施氮(纯氮240 kg/hm^2)结合深耕(深度25~30 cm)、隔行开沟追肥,可获得最高小麦产量;减施25%氮肥(180 kg/hm^2)会导致籽粒产量降低,但结合深耕并采用隔行开沟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部分降低减氮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是获得高产高效的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减氮施肥 施氮方式 根蘖发育 籽粒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小麦冬前次生根对生育中后期地上部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蕊 杨习文 +6 位作者 周苏玫 周燕 徐凤丹 梅晶晶 申冠宇 李秋杰 贺德先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9-135,共7页
为明确冬前小麦单株次生根的作用,采用大田育苗盆栽移植的方式,以半冬性中熟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越冬前将育苗区单株总分蘖数为4(包括主茎)的植株根据次生根数分为3个处理:处理A(次生根数较少,次生根1~2条)、处理B(次生根数中等,次生根... 为明确冬前小麦单株次生根的作用,采用大田育苗盆栽移植的方式,以半冬性中熟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越冬前将育苗区单株总分蘖数为4(包括主茎)的植株根据次生根数分为3个处理:处理A(次生根数较少,次生根1~2条)、处理B(次生根数中等,次生根3~4条)和处理C(次生根数较多,次生根5条以上),研究了冬前次生根数对小麦生育中后期地上部发育、单株根系生理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冬前单株次生根数较多有利于生育中后期单株蘖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单株叶面积的提高,进而提高了植株的光合面积,促进了地上部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不同处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相对于处理A和处理B,处理C的影响相对较大。结果还表明,冬前次生根数增加有利于单株根系生理势的提高,2015-2016年蜡熟期和2016-2017年拔节期,不同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冬前次生根数对提高生育中后期植株的根系生物量、维持较高的根系活性具有一定的正效应。随着冬前次生根数增加,小麦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也随之增加,单株产量也因此提高,其中处理C的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比处理A分别增加了25.0%,13.4%,26.2%,产量增加了52.4%。由此可见,越冬前单株分蘖数相同条件下,小麦单株次生根数较多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冬前次生根数 生育中后期 植株地上部发育 籽粒产量
下载PDF
信阳弱筋小麦产业化发展优势及经验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国勤 谢旭东 +3 位作者 陈真真 申冠宇 朱保磊 马冬春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12期4-6,83,共4页
信阳在政府扶持、政策保障的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弱筋小麦,已形成了“种植—面粉—食品加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优质优价、“三链同构”等方面分析了信阳弱筋小麦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现状,总结出做大种植基... 信阳在政府扶持、政策保障的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弱筋小麦,已形成了“种植—面粉—食品加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优质优价、“三链同构”等方面分析了信阳弱筋小麦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现状,总结出做大种植基地、做强食品产业、做优品牌信誉等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产业化 经验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信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