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开口饵料对江鳕仔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盖力强 杜春霞 +2 位作者 高欣 李同庆 安瑞永 《河北渔业》 2008年第8期7-9,28,共4页
采用海水皱褶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淡水臂尾轮虫(Bruchionus sp.)(维持有小球藻(Chlorella sp.))、超微粒子饵料、水丝蚓(Tubifex sp.)肉糜、摇蚊幼虫(Chironomus sp.)肉糜五组不同饵料进行江鳕仔鱼开口饵料选择试验。经15 d培... 采用海水皱褶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淡水臂尾轮虫(Bruchionus sp.)(维持有小球藻(Chlorella sp.))、超微粒子饵料、水丝蚓(Tubifex sp.)肉糜、摇蚊幼虫(Chironomus sp.)肉糜五组不同饵料进行江鳕仔鱼开口饵料选择试验。经15 d培育,结果表明:淡水轮虫是江鳕仔鱼最佳开口饵料,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95.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鳕 仔鱼 开口饵料
下载PDF
鲟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被引量:3
2
作者 盖力强 高欣 +2 位作者 安瑞永 刘香燕 李同庆 《河北渔业》 2006年第8期38-42,共5页
鲟鱼类病害大致可分为生物性疾病、非生物性疾病和敌害生物及其他三大类别。结合国内外对鲟鱼病害的研究概况,对生产养殖中所出现的鲟鱼病害给予了系统的划分并对其防治做了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 鲟鱼 病害 防治
下载PDF
中国能源作物甜高粱的空间适宜分布及乙醇生产潜力 被引量:36
3
作者 张彩霞 谢高地 +2 位作者 李士美 盖力强 祁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4765-4770,共6页
甜高粱作为能源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但目前对于甜高粱的空间分布及乙醇生产潜力尚缺乏专门的定量研究。依据气候、土壤、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空间数据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甜高粱在中国的空间适宜分布。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 甜高粱作为能源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但目前对于甜高粱的空间分布及乙醇生产潜力尚缺乏专门的定量研究。依据气候、土壤、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空间数据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甜高粱在中国的空间适宜分布。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均可种植甜高粱;其中可种植的未利用地面积达5919.2×104hm2,主要集中于新疆和内蒙古等省区;而最适宜甜高粱种植的未利用地面积为286.7×104hm2,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和吉林等地。中国未利用地甜高粱乙醇生产潜力较大,在不考虑其它社会经济限制因素下,总乙醇生产潜力可达11838.5×104t以上。最适宜未利用地的甜高粱乙醇生产潜力为573.4×104-2637.8×104t,平均为1075.2×104t,可满足中国目前E20乙醇汽油84.8%的需求。如在适宜性较差和较适宜的未利用地种植甜高粱,应充分考虑开发成本和能源投入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生物乙醇 空间分布 乙醇生产潜力
下载PDF
芽孢杆菌对西伯利亚鲟幼鱼摄食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高欣 盖力强 +2 位作者 李美英 郭雪旭 安瑞永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7-382,共6页
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0,0.1%,0.2%,0.4%,0.8%,1.6%)的芽孢杆菌粉剂,通过养殖生长实验和生化分析研究了芽孢杆菌不同添加量对西伯利亚鲟幼鱼摄食生长及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芽孢杆菌对幼鱼的日摄食率没有显著影响,... 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0,0.1%,0.2%,0.4%,0.8%,1.6%)的芽孢杆菌粉剂,通过养殖生长实验和生化分析研究了芽孢杆菌不同添加量对西伯利亚鲟幼鱼摄食生长及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芽孢杆菌对幼鱼的日摄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添加0.2%的饲料组的相对增重率(F5,12=8.003 4,P=0.003 7)和特定增长率(F5,12=6.441 8,P=0.007 9)均达到最大值,且与其他组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该组的饵料系数也最低,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F5,12=5.69,P=0.006 4);同时该组幼鱼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达到最大值.说明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对西伯利亚鲟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并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及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芽孢杆菌 摄食生长 消化率
下载PDF
Seasonal dynamics of gas regulation service in forest ecosystem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士美 谢高地 +2 位作者 于贵瑞 张彩霞 盖力强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99-103,I0004,共6页
Using the 3-year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ChinaFlux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Flux Research Network), we studied the gas regulation flux dynamics and cumulative process of gas regulation value in Qianyanzhou mid... Using the 3-year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ChinaFlux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Flux Research Network), we studied the gas regulation flux dynamics and cumulative process of gas regulation value in Qianyanzhou middle subtropical plantation (QYF) and Changbai Mountain temperate mixed forest (CBF). The gas regulation service was differentiated into vegetation gas regulation service and net ecosystem gas regulation service. Carbon tax approach, reforestation cost approach and industrial oxygen approach were employed to calculate gas regulation valu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 in vegetation gas regulation flux. Daily CO2 uptake fluxes averaged 82.00 kg·ha^-·d^-1 and 59.37 kg·ha^-·d^-1 and the corresponding 02 emission fluxes were 59.65 kg·ha^-·d^-1 and 43.19 kg·ha^-·d^-1 for QYF and CBF, respectively. The cumulative curves of vegetation gas regulation value always followed a sigmoid shape, and the annual gas regulation value produced by vegetation was RMB 14342.69 yuan·ha^-1 and RMB 10384.18 yuan·ha^-1 for both QYF and CBF,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monthly net ecosystem gas regulation service, QYF appeared as a CO2 sink and O2 source for the whole year, while CBF appeared to be a CO2 sink and O2 source mainly in the period between May and September. The cumulative curves of net ecosystem gas regulation value presented a sigmoid ("S") shape for QYF, while a unimodal type curve for CBF. The annual net ecosystem gas regulation value was 8470.52 yuan·ha^-1 and 5091.98yuan·ha^-1 for QYF and CBF, respectively. The economic value of both the vegetation gas regulation service and net ecosystem gas regulation service were mainly produced between May and Octo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regulation service flux CUMULATIVE CO2 uptake O2 emission
下载PDF
江鳕苗种培育技术 被引量:5
6
作者 蒋燕 田彦强 +2 位作者 张恺 安瑞永 盖力强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3-45,共3页
江鳕(Lotalota,burbot)又名山鲶鱼、山怀子、山鳕,是鳕形目(Gadiformes)、鳕科(Gadidae)中唯一的淡水鱼类,属于典型高寒水系的冷水性鱼类,分布于欧洲里海、黑海的河道、港湾,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黑龙江水系及鸭绿江上游,北美洲... 江鳕(Lotalota,burbot)又名山鲶鱼、山怀子、山鳕,是鳕形目(Gadiformes)、鳕科(Gadidae)中唯一的淡水鱼类,属于典型高寒水系的冷水性鱼类,分布于欧洲里海、黑海的河道、港湾,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黑龙江水系及鸭绿江上游,北美洲部分河流。江鳕营养丰富,药用价值也较高,目前其自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且群体低龄化和小型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种培育技术 江鳕 黑龙江水系 自然种群数量 冷水性鱼类 额尔齐斯河 淡水鱼类 营养丰富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上游建设用地增长与集约利用分析——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
7
作者 杨亮 盖力强 吕耀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0年第1期25-32,共8页
基于经济发展需求、县域统筹规划、基层发展意愿三种情景分别对2020年重庆市酉阳县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并采用规划配额法测算了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结果显示:①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所占比重达到74.39%,其次是公路尤其是乡... 基于经济发展需求、县域统筹规划、基层发展意愿三种情景分别对2020年重庆市酉阳县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并采用规划配额法测算了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结果显示:①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所占比重达到74.39%,其次是公路尤其是乡镇低等级公路,建设用地总体表现出"农村占地一头独大"的特点;②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力与约束力并存,基于县域统筹规划预测的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为5244.85 hm^2,在三种预测方法中规模最小,但绝对数量仍然很大,土地紧缺的矛盾已经显现;③现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很低,2004-2020年间集约挖潜的潜力达到3113.58 hm^2,主要源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笔者认为,合理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尤其进行低效用地调查、规划、整理,促进已利用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增加似应成为未来西阳县及整个三峡库区上游建设用地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建设用地 土地集约利用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的研究 被引量:103
8
作者 盖力强 谢高地 +2 位作者 李士美 张彩霞 陈龙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66-2071,共6页
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想指标。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 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想指标。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华北平原主要地区小麦虚拟水含量为1.054m3/㎏,生长用水以蓝水为主;玉米虚拟水含量为0.808m3/㎏,生长用水以绿水为主;小麦生产水足迹为172×108m3,其中绿水足迹30.85×108m3,蓝水足迹102.5×108m3,灰水足迹38.65×108m3;玉米生产水足迹为173.07×108m3,其中绿水足迹101.06×108m3,蓝水足迹26.92×108m3,灰水足迹45.09×108m3。通过分析表明:绿水在当地农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绿水的使用与作物的生长特点及作物生长周期有关;小麦、玉米总水足迹约为当地水资源总量的2.2倍,减少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对华北平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 小麦 玉米 华北平原
原文传递
基于水足迹的中国水生态功能分区 被引量:11
9
作者 盖力强 谢高地 +2 位作者 陈龙 裴厦 范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22-1628,共7页
水资源问题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问题,水资源危机将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随着30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洪涝灾害等水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满足经济社会快... 水资源问题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问题,水资源危机将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随着30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洪涝灾害等水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水资源管理上必须要有新的转变和大的突破。本研究在分析了中国水资源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引入水足迹等人类影响指标,结合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面状与线状结合,综合运用地理要素,初步对全国水流域进行水生态功能分区。试图为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维护国家水资源安全,揭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演变趋势,制定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策略,支撑国家水环境管理理念的转变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水资源压力 水资源管理 水生态功能分区
原文传递
The Analysis of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and Water Stress in China 被引量:8
10
作者 盖力强 谢高地 +2 位作者 李士美 程彦培 罗志海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6年第5期334-341,共8页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pressure on national or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generated by production activities. Water stress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water u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r...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pressure on national or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generated by production activities. Water stress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water u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re- gional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and a green water footprint) to renewable water resources available in a country or region. Water stres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pressure on national or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generated by production activities.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and the water stress in China during the years 1985-2009. The result shows that China's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increased from 781.58×109 m^3 in 1985 to 1109.76 × 10^9 m^3 in 2009. Mega-cities and regions with less agriculture production due to local climatic conditions (Tibet and Qinghai) had lower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while the provinces (Henan, Shandong) with higher agriculture production had higher footprint. Provinces with severe water stress increased from 6 in 1985 to 9 in 2009. High to severe water stress exists mainly in mega-cities and agricultural areas located in the downstream area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in North and Central China. The outlook for water resources pressure in China is not optimistic, with areas of stress expanding from northern to southern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green water footprint blue water footprint grey water footprint WATERSTRESS China
原文传递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s Ecosystem in China 被引量:1
11
作者 盖力强 李士美 +2 位作者 谢高地 程彦培 倪增石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6年第1期21-27,共7页
The study of waters ecosystem and their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demonstrates the role of these ecosystem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allocation of a... The study of waters ecosystem and their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demonstrates the role of these ecosystem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alloc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the concept of waters ecosystem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was defined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s ecosystem in China were evaluated. Results show that waters ecosystem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 China increased from 0.176×109 person year-1 in 2000 to 0.255 × 109 person year-1 in 2010;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standard sea remained at 0.2-0.3 person ha 1; and the standard inland waters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creased from 1.8 to 3.2 person ha-1. This analysis indicates notabl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waters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 southeastern coastal China and Yangtze River drainage areas where inland water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aquaculture is developed,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s higher; however, in northwest China where water resource are defici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is relatively small, the waters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s low. The waters ecosystem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China in 2030 was predicted and results indicate strong potential for increasing waters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s ecosystem biological productio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quatic resources China
原文传递
澜沧江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12
作者 陈龙 谢高地 +5 位作者 张昌顺 李士美 范娜 张彩霞 裴厦 盖力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40-1247,共8页
土壤侵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环境和农业问题之一。本文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对澜沧江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年土壤侵蚀量为11.27亿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8.63t/hm2,属强烈侵蚀。... 土壤侵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环境和农业问题之一。本文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对澜沧江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年土壤侵蚀量为11.27亿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8.63t/hm2,属强烈侵蚀。流域内土壤侵蚀与坡度和海拔关系密切,坡度每上升一个等级,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增加33.34t/hm2;而海拔平均每升高1000m,土壤侵蚀程度则加重2.3倍。流域内60.86%面积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侵蚀,其特征表现为局部区域内的剧烈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中上游海拔在3000m以上,坡度为15~35°的区域内,是土壤侵蚀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RUSLE 澜沧江 土壤侵蚀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流量过程研究 被引量:46
13
作者 李士美 谢高地 +1 位作者 张彩霞 盖力强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5-593,共9页
基于多年的定位监测数据,研究了亚热带5种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流量过程。结果表明,里骆杉木林、西江坪常绿阔叶林的年内林冠截留量曲线呈现单峰型,而宜山龙桥的3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量曲线则呈双峰型。5种森林生态系统累积... 基于多年的定位监测数据,研究了亚热带5种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流量过程。结果表明,里骆杉木林、西江坪常绿阔叶林的年内林冠截留量曲线呈现单峰型,而宜山龙桥的3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量曲线则呈双峰型。5种森林生态系统累积林冠截留价值的过程曲线基本一致。里骆杉木林和西江坪常绿阔叶林的水文调节量变幅较大,而龙桥3种类型的年内水文调节量变幅较小。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月平均水文调节量依次为西江坪常绿阔叶林>里骆杉木林>龙桥柠檬桉马尾松混交林>龙桥马尾松林>龙桥杉木林。5种森林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功能过程曲线呈现与水文调节功能曲线相似的规律,对应的月平均水资源供给量分别是751.92、486.92、332.08、210.50、65.92 m3/(hm2.月)。运用影子价格法计算了累积林冠截留价值、累积水文调节价值和累积水资源供给价值。根据计算结果,建立了月水文调节量和月水资源供给量与月降水量的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流量 水量平衡法 亚热带森林 水源涵养
原文传递
道路绿地消减噪声服务功能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34
14
作者 陈龙 谢高地 +4 位作者 盖力强 裴厦 张昌顺 张彪 肖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26-1534,共9页
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中,噪声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配置合理的绿地对噪声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论文从绿地消减噪声的机理出发,基于实验测定结果,结合绿地斑块调查数据,对北京市城区道路绿地降噪效果及其价值... 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中,噪声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配置合理的绿地对噪声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论文从绿地消减噪声的机理出发,基于实验测定结果,结合绿地斑块调查数据,对北京市城区道路绿地降噪效果及其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①不同组成结构的道路绿地降噪能力不同,其中乔灌草结构道路绿地降噪能力最强,其次为乔木类和灌木类,草坪类最差,各类型绿地降噪能力均随宽度的增加而增加;②北京市城区道路绿地年降噪9.35×107dB(A).a-1,其中乔灌草结构绿地占92.95%,单位面积道路绿地平均降噪20 477 dB(A).hm-2.a-1,其中乔灌草结构绿地最高,为23 505 dB(A).hm-2.a-1,分别是乔木类的2.92倍,灌木类的17.92倍,草坪类的18.64倍;③北京市城区道路绿地消减噪声的年价值为7.13×108元.a-1,单位面积道路绿地降噪价值为156 033元.hm-2.a-1。研究表明,北京市城区道路绿地结构搭配较为合理,在消减噪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可观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减噪声 道路绿地 生态系统服务 北京市
原文传递
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 被引量:30
15
作者 祁悦 谢高地 +2 位作者 盖力强 张彩霞 李士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53-2058,共6页
碳足迹是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用来衡量人类的能源活动排碳对大气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本文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缺省方法——表观消费量法,分别估算了1992年-2007年全国碳足迹,以及2007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碳足迹是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用来衡量人类的能源活动排碳对大气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本文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缺省方法——表观消费量法,分别估算了1992年-2007年全国碳足迹,以及2007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碳足迹。结果显示,自1992年以来15年间中国碳足迹增长了近两倍,尤其是2001年以后,碳足迹的增长速度显著增加;其中固体化石燃料碳足迹所占比重最大,2007年达到82%;山东、江苏、内蒙等地碳足迹较大,青海、甘肃等碳足迹较小;目前人均碳足迹与世界上其他规模类似的经济体还有一定差距,宁夏、内蒙古、上海市等人均碳足迹较大,而海南、四川、广西的人均碳足迹最小;西部省份的碳足迹强度普遍高于中东部地区,其中碳足迹强度最大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小的是北京市;碳足迹密度方面,上海市碳足迹密度最大,并且显著高于其他省份。从这些结果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大增加了化石能源的消费,碳足迹从而增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增长,中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表现消费量 中国
原文传递
Modelling Ecosystem Water Supply Services across the Lancang River Basin 被引量:15
16
作者 陈龙 谢高地 +4 位作者 张昌顺 裴厦 范娜 盖力强 张彩霞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1年第4期322-327,共6页
Ecosystem services related to water supply are now a hot topic in ecology and hydrology. Here, water supply service in the Lancang River basin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newly developed model InVEST. We found the mean an... Ecosystem services related to water supply are now a hot topic in ecology and hydrology. Here, water supply service in the Lancang River basin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newly developed model InVEST. We found the mean annual water supply in Lancang River basin is approximately 7.24E+10 m3 y-1 with 23.87% from main stream and 76.13% from the tributaries.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downstream. Grasslands and forests contribute 71.66% of the total water. A comparison of water supply capacity per unit area for ecosystems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broad- leafed forest,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ed forest, bamboo forest, coniferous forest, shrub forest and grassland. Two-thirds of the total water is provided by an area covering 40% of the total basin area. This study provides guidelines for the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Lancang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supply service InVEST model ecosystem services HOTSPOT Lancang River
原文传递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龙 谢高地 +3 位作者 张昌顺 盖力强 裴厦 徐增让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81-1785,共5页
生态系统服务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对关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本文对该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生态系统服务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对关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本文对该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与生产力、水源涵养、营养物质循环等3项服务的功能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保护区森林总生物量2215.86×104t,生产力171.84×104t·a-1;水源涵养量11964.56×104m3;N、P、K年吸收量分别为26025.94t、2638.57t、12016.85t。研究表明,保护区森林生态效益显著,对于维持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生物量 生产力 水源涵养 营养物质循环
原文传递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流量过程研究——以江西省千烟洲人工林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士美 谢高地 +1 位作者 张彩霞 盖力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1-837,共7页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但迄今为止对生态系统服务流量过程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薄弱环节。本文以千烟洲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为例,以2005年-2007年3年的定位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4类典型生态系...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但迄今为止对生态系统服务流量过程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薄弱环节。本文以千烟洲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为例,以2005年-2007年3年的定位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4类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流量过程。研究表明,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的年均生物量生产、气体调节、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价值的范围分别为(497.48±33.66)元(/hm2·a)、(2189.21±247.18)元/(hm2·a)、(1432.40±454.32)元(/hm2·a)和(224.55±8.82)元/(hm2·a)。4类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流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生物量生产、气体调节和水源涵养服务表现为连续性实现,而土壤保持服务为离散型实现。年内某些日,森林生态系统产生负的气体调节和水源涵养流量。就各月平均流量而言,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的最大流量发生在6月份,分别为274.74元(/hm2·month)和47.89元(/hm2·month),生物量生产的最大流量出现在8月,为65.19元(/hm2·month),最大的气体调节服务流量出现在7月,为303.67元(/hm2·month)。对于生物量生产、气体调节、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夏季产生的相应服务价值分别占38.11%、37.15%,25.67%和42.53%。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理与强度的认知,同时能为生态系统服务的保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 生态系统服务 森林 经济价值 千烟洲
原文传递
中国甘薯乙醇的资源潜力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彩霞 谢高地 +1 位作者 李士美 盖力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5-511,共7页
甘薯在我国分布广、产量高,作为燃料乙醇的非粮源料来源已受国内较多研究者重视,但甘薯在中国的乙醇资源潜力及空间分布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利用气候、土壤、地形和土壤等数据,运用ARC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了中国甘薯的空间分布... 甘薯在我国分布广、产量高,作为燃料乙醇的非粮源料来源已受国内较多研究者重视,但甘薯在中国的乙醇资源潜力及空间分布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利用气候、土壤、地形和土壤等数据,运用ARC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了中国甘薯的空间分布及乙醇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甘薯在中国可分布区极广,主要分布在我国北纬40°以南的东南部地区,其中,未利用地可分布的总面积为593.7×104hm2。适宜用于发展燃料乙醇原料来源的未利用地面积为29.7×104hm2,按照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计算,其乙醇生产潜力为(83.3~166.6)×104t/a,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其次是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如未来提高生产、管理及储藏技术水平,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甘薯乙醇生产潜力可达391.6×104t/a,可满足我国目前E10乙醇汽油50%以上的乙醇需求。因此,甘薯是我国极具乙醇生产潜力的重要源料来源,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甘薯乙醇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支持,同时甘薯乙醇产业布局也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燃料乙醇 资源潜力 空间分布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 被引量:16
20
作者 谢高地 曹淑艳 +4 位作者 冷允法 张昌顺 盖力强 鲁春霞 章予舒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00-1608,共9页
研究建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对全国2329个县域单元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共将全国划分为东北、黄淮海、东南临海等10个一级功能区,大兴安岭生态屏障区、辽河平原生态农业区等40个二... 研究建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对全国2329个县域单元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共将全国划分为东北、黄淮海、东南临海等10个一级功能区,大兴安岭生态屏障区、辽河平原生态农业区等40个二级功能区,中麓物流集散经济区、北麓森林保育经济区、西南麓草原畜牧经济区等182个三级区,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和确定了各级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功能、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明确了其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格局中承担的责任与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 可持续发展 区域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