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对阿尔茨海默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影响的机制探究
1
作者 张菶 黄琼 +11 位作者 吕细华 李志元 张爱民 王丹萍 李忠林 李铮 雎敏达 冷文雕 石佶颖 陈思 周晓卿 刘鹏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0期84-88,共5页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颅内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复制A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以醒脑开窍针法为干预手法连续治疗21 d,通过Morris水迷...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颅内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复制A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以醒脑开窍针法为干预手法连续治疗21 d,通过Morris水迷宫,以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以及空间探索实验跨越平台次数、靶象限停留时间为评价指标评价针刺干预后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AD大鼠海马组织HIF-1α蛋白表达,通过TUNEL检测海马区凋亡神经细胞。结果:针刺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在第5天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跨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靶象限停留时间针刺组也较模型组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海马组织HIF-1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组海马组织凋亡神经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可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这可能与其上调AD大鼠海马组织HIF-1α蛋白表达、继而抑制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针刺 低氧诱导因子 MORRIS水迷宫
下载PDF
基于AMPK-ERK/mTOR信号通路探讨隔药灸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的镇痛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志元 陈思 +5 位作者 冷文雕 张爱民 石佶颖 李铮 张菶 周晓卿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31期103-108,共6页
目的: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雷帕霉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角度,探讨隔药灸治疗慢性炎性内脏痛(C... 目的: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雷帕霉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角度,探讨隔药灸治疗慢性炎性内脏痛(Chronic Inflammatory Visceral Pain,CIVP)的中枢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AMPK激活剂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合50%乙醇溶液灌肠的方法制备CIVP大鼠模型。隔药灸组采用隔附子饼灸天枢穴(双侧)、气海穴进行治疗;AMPK激活剂组在L5~L6间鞘内注AMPK激活剂ATCAR。采用腹壁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观察各组大鼠痛行为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及实时荧光定量(Real Time Quantitative,RT-q 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磷酸化AMPK(p-AMPK)、磷酸化ERK(p-ERK)、磷酸化mTOR(p-mTOR)蛋白及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WR评分在各个压力梯度下均明显升高(均P <0.01);脊髓p-AMPK蛋白及m 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 <0.01);脊髓p-ERK、p-mTOR蛋白及m RNA表达均明显增高(均P <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及AMPK激活剂组大鼠经干预治疗后,AWR评分均显著下降(P <0.01,P <0.05);脊髓p-AMPK蛋白及m 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 <0.01);脊髓p-ERK、p-mTOR蛋白及m 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 <0.01)。与AMPK激活剂组比较,隔药灸组AWR评分和脊髓p-AMPK、p-ERK、p-mTOR蛋白及m 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隔药灸能显著提高CIVP大鼠脊髓p-AMPK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抑制AMPK下游p-ERK、p-mTOR蛋白及m RNA表达,进而抑制ERK及mTOR的过度激活,这可能是隔药灸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中枢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药灸 内脏痛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雷帕霉素靶蛋白
下载PDF
隔药灸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mTOR-4E-BP1/S6RP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3
作者 李志元 杨艳 +4 位作者 冷文雕 石佶颖 陈思 张菶 周晓卿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8期1491-1495,共5页
目的:从mTOR-4E-BP1/S6RP信号通路角度,探讨隔药灸治疗慢性炎性内脏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mTOR抑制剂组。采用TNBS合50%乙醇灌肠的方法制备CIVP大鼠模型。隔药灸组采用隔... 目的:从mTOR-4E-BP1/S6RP信号通路角度,探讨隔药灸治疗慢性炎性内脏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mTOR抑制剂组。采用TNBS合50%乙醇灌肠的方法制备CIVP大鼠模型。隔药灸组采用隔附子饼灸“天枢”(双侧)“气海”;mTOR抑制剂组在L5~L6间鞘内注射雷帕霉素。采用腹壁撤回反射评分(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观察各组大鼠痛行为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RT-q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脊髓mTOR、4E-BP1、S6RP磷酸化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WR评分在各个压力梯度下均明显升高(均P<0.01);脊髓mTOR、4EBP1、S6RP磷酸化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及mTOR抑制剂组大鼠经干预治疗后,AWR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P<0.05);脊髓mTOR、4EBP1、S6RP磷酸化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P<0.05)。隔药灸组AWR评分、脊髓mTOR、4EBP1、S6RP磷酸化蛋白及mRNA表达与mTOR抑制剂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能显著下调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脊髓mTOR、4E-BP1、S6RP的磷酸化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抑制mTOR-4E-BP1/S6RP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这可能是隔药灸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中枢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药灸 内脏痛 痛行为 MTOR信号通路
下载PDF
涌泉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 被引量:7
4
作者 石佶颖 王鹏琴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年第5期78-80,共3页
失眠可归属"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范畴。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病机总署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涌泉穴为肾经之井穴,又是肾经经气始发之处,通过穴位本身及利用经络系统的联络沟... 失眠可归属"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范畴。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病机总署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涌泉穴为肾经之井穴,又是肾经经气始发之处,通过穴位本身及利用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起到滋阴降火,填精益髓,引火归元,使心肾交通,维持心肾正常生理功能,可调整肾经经气,还可激发全身正气,具有扶正祛邪,补虚泻实,平衡阴阳之功,使心肾交通,不仅治疗失眠,还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体现整体观、辨证观和治病求本,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操作简单,无副作用,容易被患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涌泉穴 心肾相交 心肾不交
原文传递
基于FibroTouch分析俞募配穴法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李志元 冷文雕 +3 位作者 陈思 石佶颖 张爱民 周晓卿 《医师在线》 2024年第11期90-93,共4页
目的基于FibroTouch分析俞募配穴法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收治的NAFLD门诊患者90例,根据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 目的基于FibroTouch分析俞募配穴法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收治的NAFLD门诊患者90例,根据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饮食指导及运动锻炼等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俞募配穴法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和观察组相同的操作但不进行穴位埋线(假埋线),每10天治疗1次,3个月共治疗9次。最终观察组纳入43例患者,对照组纳入42例患者。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体重指数(BMI)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CAP、ALT、AST、TG、TC、LDL-C以及BMI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配穴法穴位埋线治疗NAFL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改善BMI、肝功能及血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募配穴法 穴位埋线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 受控衰减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