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学法 依托蔚蓝,走向世界
1
作者 李菡丹 石学法 《中华儿女》 2020年第2期56-59,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大海的渴望再次迸发。依托这片蔚蓝,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从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耕海牧鱼、油气开发,到极地远洋科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空前高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大海的渴望再次迸发。依托这片蔚蓝,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从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耕海牧鱼、油气开发,到极地远洋科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空前高涨,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开放城市 走向世界 学法 经略海洋 油气开发 依托
原文传递
深海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浸出及LIBS光谱探测方法研究
2
作者 韩焱 杜增丰 +5 位作者 田野 卢渊 石学法 栾振东 于淼 张鑫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9-475,共7页
深海稀土,是指深海盆地中富含稀土元素的沉积物,是继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及多金属硫化物之后被发现的第四种深海金属矿产,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目前,我国针对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和探测技术研究十分薄弱,缺乏完备的能够实时探测深海沉... 深海稀土,是指深海盆地中富含稀土元素的沉积物,是继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及多金属硫化物之后被发现的第四种深海金属矿产,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目前,我国针对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和探测技术研究十分薄弱,缺乏完备的能够实时探测深海沉积物中稀土元素(REY)的技术手段,无法从深海沉积物中准确探测到稀土元素。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具有原位、实时、连续、非接触等独特优势,近年逐渐应用到水下元素分析中。由此,提出了一种深海稀土探测新方法,即将深海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通过无机酸浸出,而后利用LIBS的水下分析能力对深海沉积物浸出液中的离子态稀土元素进行探测。深海沉积物经预处理后,进行了不同无机酸种类和浓度、固液比及时间条件的浸出实验,研究了各个条件对稀土元素浸出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比各浸出液中稀土元素的浸出率获得最佳浸出条件,即HNO3浓度1.5 mol·L^(-1)、液固比2∶1、浸出时间5 min。利用LIBS对浸出液中稀土元素(Y、La、Nd)进行分析,光谱经平均处理、波长位移差分算法(WASS)校正后,进行单变量回归(UVR)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UVR分析获得稀土元素(Y、La、Nd)最佳线性回归结果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87、0.83、0.80,对应检测限为3.55、4.09和5.71μg·g^(-1);PLS获得了显著优于UVR的回归结果,且获得更好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97、0.99、0.97。分析结果表明,PLS较UVR更适合深海沉积物的定量分析,同时证明了LIBS具有深海原位稀土元素探测的潜能,证实了利用LIBS结合多变量回归分析对深海沉积物中稀土元素进行检测和评价是可行的,为实现LIBS深海稀土探测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物 稀土元素 酸浸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下载PDF
3万年以来日本海西部沉积物砷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3
作者 方良璁 邹建军 +6 位作者 豆汝席 王庆超 朱爱美 Gorbarenko Sergey Vasilenko Yuriy Bosin Aleksandr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砷(As)作为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但其作为示踪海洋沉积物氧化还原条件代用指标的可靠性仍然存在争议。日本海是西北太平洋海槛发育程度最高的边缘海之一,末次冰期以来其氧化还原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是理解沉积物As演化... 砷(As)作为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但其作为示踪海洋沉积物氧化还原条件代用指标的可靠性仍然存在争议。日本海是西北太平洋海槛发育程度最高的边缘海之一,末次冰期以来其氧化还原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是理解沉积物As演化过程的天然实验室。通过对LV53-18-2岩芯沉积物中As和钼(Mo)等多种参数进行高分辨率分析,发现过去30 ka以来日本海西部沉积物As和Mo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海因里希冰阶1期(HS1,19~15 ka),As与Mo同步富集,表明此时期沉积物形成于无氧或硫化环境。在末次冰期—末次盛冰期(30~19 ka)和晚冰消期—早全新世(15~8 ka),As和Mo含量异步变化,原因在于季节性海冰活动不仅增加了陆源As向海的输运,而且加速了日本海深层水形成和内部通风。在中晚全新世(<8 ka),As和Mo含量同步减小。该时期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日本海海表生产力提高,增加的生源物质贡献稀释了沉积物As含量。鉴于沉积物As富集机制的复杂性,我们认为As并不是示踪海洋沉积物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可靠的代用指标,在重建古氧化还原环境时应与其他代用指标相互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砷 氧化还原 古环境 末次冰期 日本海
下载PDF
恒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输运模式
4
作者 孙冰洁 刘升发 +6 位作者 SEDDIQUE Ashraf Ali 齐文菁 张辉 曹鹏 吴凯凯 单新 石学法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8,共14页
东北印度洋作为全球最大的沉积物“源-汇”体系,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其沉积过程对东北印度洋海洋物质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恒河水下三角洲8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系统的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 东北印度洋作为全球最大的沉积物“源-汇”体系,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其沉积过程对东北印度洋海洋物质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恒河水下三角洲8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系统的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测试分析,揭示了其组成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判别了其主要物质来源,并结合水动力条件对研究区沉积物的输运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总含量(∑REE)为40.89~472.38μg/g,平均值为188.98μg/g,具有轻稀土元素(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HREE)相对均一的典型特征,且表现出铕(Eu)负异常、无铈(Ce)异常的明显规律。利用∑REE、轻稀土元素总含量(∑LREE)、重稀土元素总含量(∑HREE)、轻重稀土元素比值(∑LREE/∑HREE)、铕异常(δEu)及铈异常(δCe)等稀土元素特征参数空间聚类分析,可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区域:Ⅰ区位于研究区北侧近河口海域,是REE含量的高值区(平均值为376.64μg/g),研究区北部入海河流物质更易在此沉降;Ⅱ区位于研究区北侧沿岸一带,REE含量平均值为201.43μg/g,沉积物几乎全部来自喜马拉雅山陆源碎屑物质;Ⅲ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南侧深水区,部分位于西北侧(接近孙德尔本斯地区),REE含量最低,平均值为135.16μg/g,该区大部分沉积物为喜马拉雅陆源碎屑物质,混有部分印度半岛陆源剥蚀物。结合研究区水动力条件,对REE指标空间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输运与分布主要受潮汐、季风和羽状流的共同作用,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输运的喜马拉雅陆源碎屑物在羽状流和季风的推动下不断向南运移,REE含量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因此研究区∑REE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而默哈纳迪河运移的印度半岛入海物质进入孟加拉湾后受西南季风驱动,对研究区南部海域沉积物REE组成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 输运方式 恒河三角洲
下载PDF
东海闽浙沿岸泥质区沉积特征与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53
5
作者 石学法 刘升发 +4 位作者 乔淑卿 刘焱光 方习生 吴永华 朱志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30,共12页
2007—2009年执行"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过程中,对东海闽浙沿岸泥质区进行了系统的底质调查,取得表层沉积物样品2949个、柱状沉积物样品148个。基于上述样品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以6.5Φ粒径为界线详细划分出... 2007—2009年执行"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过程中,对东海闽浙沿岸泥质区进行了系统的底质调查,取得表层沉积物样品2949个、柱状沉积物样品148个。基于上述样品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以6.5Φ粒径为界线详细划分出泥质区的分布范围,主要位于26°~29°N之间,水深90m以浅的区域。(2)粒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泥质区现代沉积物总体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运移,但研究区的两侧又稍有不同,均表现出明显的向外偏转趋势;南部闽江河口外沉积物运移模式大致表现为由河口向周围呈散射状的输运趋势,最北影响可到27°N附近。(3)泥质区黏土矿物可明显划分为2个组合区,Ⅰ区覆盖了从长江口到南部闽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富集伊利石(平均含量为64%),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长江;Ⅱ区主要集中在闽江口附近的小区域,富集高岭石和绿泥石(两者平均含量之和为50%),推断其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于闽江。(4)常量元素的R型因子分析表明闽浙沿岸泥质区沉积主要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伴有少量生物沉积。(5)利用210Pb法测试了研究区百年来沉积速率,结果表明闽浙沿岸泥质区近百年来沉积速率介于0.79~3.34cm/a之间,平均值为1.97cm/a,属于东海次高沉积强度区,明显低于长江口泥质区沉积速率。(6)对闽浙沿岸泥质区南部的MZ01孔进行了综合分析,恢复了中全新世以来泥质区的古环境演变过程,识别出10次极值事件,可能主要由东亚冬季风的增强所引起,推测中全新世以来泥质区东亚冬季风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8400~6300aBP为季风较强且波动期、6300~3800aBP为季风较弱且稳定期、3800~1400aBP为季风高波动期、1400aBP以来为季风稳定增强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沿岸泥质区 沉积特征 古环境 东海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西部海域粘土沉积物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石学法 陈丽蓉 +1 位作者 李坤业 王宗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1-72,共12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技术对西菲律宾海盆西部3个柱状样(WP1、WP2和wP40)的粘土沉积组分、组合、形态和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思路分析了其沉... 应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技术对西菲律宾海盆西部3个柱状样(WP1、WP2和wP40)的粘土沉积组分、组合、形态和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思路分析了其沉积作用、物质来源、沉积环境以及古气候状况。结果表明,本区粘土矿物组合的基本特点或是蒙脱石含量高、伊利石含量低、绿泥石和高岭石的含量相近,据蒙脱石含量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组合:(l)低蒙脱石含量组合-WP1孔,含火山物质较少(2)高蒙脱石含量组合-WP2和WP40孔,含火山物质较多;伊利石的“开形指数”(N_s)比较小,表明其对称程度高,反映来源区气候比较寒冷;蒙脱石以Ca-蒙脱石为主,Na-蒙脱石含量极少,Ca-蒙脱石又分为Fe-蒙脱石和AL-蒙脱石,前者系海底火山岩的蚀变产物,后者来自大陆;粘土沉积中非粘土矿物有石英、斜长石、方解石、生物碳酸盐、斜发沸石、钾长石、石膏和角闪石等,其中碎屑方解石和石膏来自于比较寒冷的陆地。种种证据表明,本区粘土沉积物有三种来源:陆源、海底火山源和生物源,陆源物质一部分来自邻近的菲律宾岛屿,一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大部分物质沉积于气候比较寒冷的时期;粘土矿物组合的纵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 粘土 沉积物 成因 矿物学 西菲律宾海
下载PDF
中国东部近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控制因素与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25
7
作者 石学法 刘升发 +2 位作者 乔淑卿 姚政权 刘焱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5-894,883,共10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东部近海沉积物中常、微量元素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沉积记录。指出表层沉积物中Si O2和Al2O3含量最高,两者可占沉积物总量的75%以上,而其他元素含量较低,且空间分布变化明显,主要受控于陆源物质...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东部近海沉积物中常、微量元素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沉积记录。指出表层沉积物中Si O2和Al2O3含量最高,两者可占沉积物总量的75%以上,而其他元素含量较低,且空间分布变化明显,主要受控于陆源物质输入、生物沉积作用、海洋化学沉积和成岩作用等因素。长江和黄河贡献了主要的陆源物质,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结果显示两者大致以123°E和32°N为南北向和东西向分界线,黄河物质控制了渤海和黄海大范围的区域,而长江物质则主要影响东海内陆架区域。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南部的MZ01孔沉积物中CIA、Ba/Sr和Ca O/Mg O值指示了中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气候演化历史:8400-4200 a BP期间为暖湿期;4200-2300 a BP期间为波动变冷期;2300 a BP以来为持续的变暖期。功率谱分析表明太阳活动对中国东部古气候的周期性演化过程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沉积物 地球化学 物源 古气候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有机碳研究进展:来源、输运与埋藏 被引量:19
8
作者 石学法 胡利民 +1 位作者 乔淑卿 白亚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327,共15页
大河影响下的河口陆架区陆海相互作用活跃,是有机碳的主要沉积区,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东部陆架海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直接流入该区。从有机碳来源、输运和埋藏保存等方面总结介... 大河影响下的河口陆架区陆海相互作用活跃,是有机碳的主要沉积区,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东部陆架海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直接流入该区。从有机碳来源、输运和埋藏保存等方面总结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有机碳源汇过程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本区沉积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有机分子标志物和多元统计分析模型的综合应用能更准确地评估近海沉积有机碳的源汇特征;陆架泥质区是长江和黄河陆源沉积有机碳的重要储库;河流输入、沉积再悬浮和远距离物质输运等沉积动力过程显著影响着本区不同来源、不同类型陆源沉积有机碳的输运和归宿;大河物质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以及陆架沉积作用共同支撑着该区较高的有机碳埋藏能力。本区的研究今后需要从海陆结合的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从整体上研究沉积作用过程与有机碳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和响应关系;结合我国东部陆架海特有的沉积物源汇体系特征,揭示从流域到近海物质输运体系中不同来源有机碳的年龄分布和归宿,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日益显著的背景下,探究不同时空尺度沉积有机碳的输运和埋藏保存及其对大气CO2和全球变化的影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陆架海 沉积有机碳 来源 输运 埋藏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26
9
作者 石学法 陈丽蓉 +1 位作者 马建国 柴之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60-267,共8页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区3个沉积物柱样(WP1、WP2和WP40)的32个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区内沉积物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稀土元素含量及总量(ZREE)较低,WP1、WP2和WP40孔的ΣREE依次为72.91×10-6,54...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区3个沉积物柱样(WP1、WP2和WP40)的32个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区内沉积物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稀土元素含量及总量(ZREE)较低,WP1、WP2和WP40孔的ΣREE依次为72.91×10-6,54.15×10-6和54.18×10-6,REE在粘土粒级中得到了较大富集;②REE球粒陨石标准化的分布模式曲线表现为负斜率,富集轻稀土,WP1、WP2和WP40孔LREE/HREE比值平均值为37.36,26.33和17.16,页岩标准化曲线大致呈水平;③与球粒陨石和页岩相比,Ce都表现为强烈的亏损;以球粒陨石为标准,WP40孔表现为弱的Eu正异常,其他两孔表现为弱的Eu负异常;以页岩为标准,皆显示Eu正异常;④ΣREE纵向变化曲线与CaCO3旋回曲线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上述特征表明:①沉积物的来源复杂,有陆源、火山源、生物源和自生源,在所研究的三个孔中,WP1孔含有较多的陆源物质,WP2和WP40含有较多的火山物质;②被粘土吸附是本区REE重要的存在形式;③沉积物形成环境为氧化条件;④据ΣREE的纵向变化曲线与CaCO3旋回曲线,将本区沉积物自下而上划分为末次冰期亚间冰期沉积、冰期最盛期沉积和全新世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稀土族 地球化学 沉积物
下载PDF
东太平洋表层沉积物中锐钛矿、重晶石矿物的发现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石学法 张海平 +2 位作者 辛春英 陈晶 魏建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1-134,146,共5页
关键词 锐钛矿 重晶石 标型矿物 热液成因 太平洋 海洋沉积物
下载PDF
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石学法 李兵 +1 位作者 鄢全树 叶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4-1138,共15页
岛弧-弧后盆地是海底热液硫化物发育的重要环境。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对西太平洋地区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调查及研究的成果,阐述了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的分布规律、构造环境、热液喷口水深和流体温度变化关系、相分离过程以及热液硫... 岛弧-弧后盆地是海底热液硫化物发育的重要环境。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对西太平洋地区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调查及研究的成果,阐述了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的分布规律、构造环境、热液喷口水深和流体温度变化关系、相分离过程以及热液硫化物的金属元素组成特征,分析了成矿元素富集规律和控矿因素。研究认为,随着岛弧-弧后盆地热液喷口所处水深的增加,其最高喷口流体温度也相应增加,这与相分离过程有关;岛弧-弧后盆地热液硫化物与洋中脊硫化物不同,以Fe-Zn-Pb型硫化物为主,显著富集Zn、Pb、Au、Ag等金属元素;热液成矿作用主要受到岛弧及弧后扩张处的岩浆作用、相分离、基岩、弧后扩张速率、沉积物盖层等5类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岛弧-弧后盆地 热液活动 硫化物 相分离 控矿因素
下载PDF
南海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3
12
作者 石学法 鄢全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9-72,共14页
基于已发表的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数据,评述了南海地区新生代(特别是新生代海底扩张停止(17或15.5Ma)以来)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并讨论了其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构造意义。南海新生代早期(60~43Ma... 基于已发表的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数据,评述了南海地区新生代(特别是新生代海底扩张停止(17或15.5Ma)以来)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并讨论了其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构造意义。南海新生代早期(60~43Ma或32Ma)的岩浆活动呈现双峰式特点,主要出现在南海北缘一系列古近纪盆地内。晚渐新世—中中新世(32~17或15.5Ma)的岩浆活动主要出现在南海盆扩张中心处,与此同时,南海洋盆之外的地区却处于一个"岩浆活动宁静期"。扩张期后(17或15.5Ma以来)的岩浆活动影响着南海及周缘地区的广泛地区(包括南海北缘珠江口盆地、北部湾、中南半岛以及南海盆本身),但岩浆量不大,其中,17~8Ma的岩浆活动性质主要呈现拉斑玄武质系列,而8Ma以来主要为碱性玄武岩系列。南海北缘早期岩浆活动性质反映其处于一个伸展的构造背景,可以很好地响应印度-亚洲碰撞的远场(far-field)效应,可能与地幔柱有关。扩张期后的岩浆活动主要与海南地幔柱有关。此外,在板块构造的框架下,海南地幔柱对南海北缘的伸展裂解及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次级角色,类似于冈瓦纳大陆裂解时地幔柱的作用。本文最后指出,南海遗迹扩张中心处岩浆活动与东太平洋海隆(EPR)洋脊旁遗迹扩张中心处的岩浆作用类似,可能是一种新的岩浆活动类型,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尚不清楚;对南海遗迹扩张中心处岩浆活动的研究,将是解决南海构造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岩浆活动 构造演化 海南地幔柱 遗迹扩张中心 南海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沉积物矿物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13
作者 石学法 陈丽蓉 +1 位作者 李坤业 杨惠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28-335,共8页
用X射线衍射法测试了1988年取自西菲律宾海3个柱样共52个沉积物样品的矿物组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主要矿物为方解石、石英、斜长石和钾长石,次要矿物为高岭石、绿泥石、角闪石、斜发沸石、水云母、蒙脱石和滑石。划分出两类矿物组合... 用X射线衍射法测试了1988年取自西菲律宾海3个柱样共52个沉积物样品的矿物组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主要矿物为方解石、石英、斜长石和钾长石,次要矿物为高岭石、绿泥石、角闪石、斜发沸石、水云母、蒙脱石和滑石。划分出两类矿物组合:(1)方解石+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水云母含量高,角闪石、斜发沸石和滑石含量低;(2)叙长石+方解石+石英+钾长石,角闪石、斜发沸石和滑石含量高,水云母含量低。(1)类矿物组合反映陆源物质较多,火山沉积作用较弱;(2)类组合反映火山沉积物较多,陆源物质较少。矿物组合的变化还具有地层学意义,并可反映古气候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矿物组合 沉积物
下载PDF
太平洋铁锰结壳铂族元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石学法 彭建堂 卜文瑞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39-340,共2页
关键词 铁锰结壳 太平洋 铂族元素 锰结核 边缘海 大洋 古海洋 埋藏 经济价值 水深
下载PDF
鄂霍次克海晚第四纪以来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石学法 邹建军 王昆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共12页
鄂霍次克海是北太平洋第二大边缘海,在"海-陆-气-冰"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海洋环境,并以高生产力、季节性海冰覆盖以及作为北太平洋中层水换气源(ventilation)为特征。对晚第四纪鄂霍次克海海冰扩展,表层生产力、表... 鄂霍次克海是北太平洋第二大边缘海,在"海-陆-气-冰"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海洋环境,并以高生产力、季节性海冰覆盖以及作为北太平洋中层水换气源(ventilation)为特征。对晚第四纪鄂霍次克海海冰扩展,表层生产力、表层海水温度以及中层水演化等的研究显示,鄂霍次克海海冰覆盖面积变化与北太平洋亚极区上空大气环流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变化有关,黑龙江径流及Soya暖流仅在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有影响;海冰扩张和消退不仅影响鄂霍次克海的沉积作用,还影响着表层生产力的演化、中层水团的形成速率及规模,进而影响区域及全球碳循环及北太平洋水团的换气作用。提出了鄂霍次克海未来研究中应该关注的几个主要科学问题,认为了解鄂霍次克海海冰扩张和消退的历史是认识鄂霍次克海古环境演化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海冰 大气环流 海洋环流 晚第四纪 鄂霍次克海
下载PDF
太平洋海山成矿系统与成矿作用过程 被引量:6
16
作者 石学法 任向文 刘季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65,共11页
文中初步探讨了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成矿系统的结构与成矿作用过程。海山成矿系统的控矿要素主要包括地质要素和海洋要素,地质要素主要包括海山的形成、迁移、沉降和水道的开合等,海洋要素主要包括大洋温盐环流、最低含氧带(OMZ)、文石... 文中初步探讨了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成矿系统的结构与成矿作用过程。海山成矿系统的控矿要素主要包括地质要素和海洋要素,地质要素主要包括海山的形成、迁移、沉降和水道的开合等,海洋要素主要包括大洋温盐环流、最低含氧带(OMZ)、文石溶跃面、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海山周围海水的动力情况等。重点分析了海山漂移和沉降、水道开合、最低含氧带变化、大洋环流以及气候变化等要素对富钴结壳成矿的控制作用。海山为富钴结壳成矿提供了一个容矿空间,稳定的基岩,即长期稳定的容矿空间,是富钴结壳成矿的基本条件;海山的形成年龄、海山的迁移和水道的开合决定并改变了富钴结壳的成矿背景条件,促使海山成矿系统发生演化。最低含氧带作为富钴结壳成矿的地球化学障,是直接的矿源层;而海山周边的地形旋涡沟通了最低含氧带与富氧、富铁的深层和底层水,使得最低含氧带中的成矿金属离子得到氧化,进而发生胶体凝聚沉淀,形成富钴结壳。以西太平洋海山成矿系统为例,将该区白垩纪以来富钴结壳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1)白垩纪—始新世,(2)始新世末—晚渐新世,(3)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早期,(4)中中新世早期—晚中新世早期,(5)晚中新世早期—现代,其中(2)、(3)阶段有利于发育富钴结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成矿系统 富钴结壳 控矿要素 成矿过程和阶段 太平洋
下载PDF
南大西洋中脊热液活动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石学法 李兵 +1 位作者 叶俊 李传顺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82-783,共2页
大西洋中脊(MAR)为慢速扩张脊,以赤道附近的Romanche Trench海沟为界,分为北大西洋脊(NMAR)和南大西洋脊(SMAR),两者在扩张速率、脊轴形态、岩石圈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相似性。最早对MAR开展的热液调查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TAG(Trans-A... 大西洋中脊(MAR)为慢速扩张脊,以赤道附近的Romanche Trench海沟为界,分为北大西洋脊(NMAR)和南大西洋脊(SMAR),两者在扩张速率、脊轴形态、岩石圈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相似性。最早对MAR开展的热液调查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TAG(Trans-Atlantic Geotraverse)计划,之后美、法、俄等国对NMAR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了一系列热液区。而对于SM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中脊 热液活动 扩张速率 扩张脊 南大西洋 Atlantic 形成机制 岩石圈结构 岩浆作用 转换断层
原文传递
西菲律宾海晚第四纪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石学法 陈丽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4-131,共8页
对1988年取自西菲律宾海区的3个沉积物柱样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的沉积物属半远洋沉积物,其地球化学特征受控于陆源沉积作用、海洋生物沉积作用和海底火山沉积作用。据主要化学元素和CaCO3的柱状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 对1988年取自西菲律宾海区的3个沉积物柱样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的沉积物属半远洋沉积物,其地球化学特征受控于陆源沉积作用、海洋生物沉积作用和海底火山沉积作用。据主要化学元素和CaCO3的柱状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古气候的恢复,区分出末次冰期的亚间冰期沉积、冰期最盛期沉积和全新世沉积。本区的CaCO3变化表现出两种类型,WP1柱样属大西洋型溶解旋回;WP2和WP40柱样属太平洋型溶解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沉积地球化学 古气候 晚第四纪
下载PDF
富钴铁锰结壳的控矿要素和成矿过程——以西太平洋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石学法 任向文 +1 位作者 刘季花 S.I.Andreev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32-238,共7页
以西太平洋海山的麦哲伦海山群和马尔库斯-威克海山群为例,研究了富钴铁锰结壳(富钴结壳)形成过程中地质要素和海洋要素的作用,重点分析了海山漂移和沉降、水道开合、最小含氧带(OMZ)、大洋环流,以及气候变化等要素对富钴结壳形成的控... 以西太平洋海山的麦哲伦海山群和马尔库斯-威克海山群为例,研究了富钴铁锰结壳(富钴结壳)形成过程中地质要素和海洋要素的作用,重点分析了海山漂移和沉降、水道开合、最小含氧带(OMZ)、大洋环流,以及气候变化等要素对富钴结壳形成的控制作用。基于对麦哲伦海山和马尔库斯-威克海山结壳样品剖面Mn/Fe值曲线的综合研究,结合控矿要素和成矿背景分析,将该区白垩纪以来富钴结壳的成矿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1)白垩纪-始新世,(2)始新世末-晚渐新期,(3)晚渐新期-中中新期早期,(4)中中新期早期-晚中新期早期,(5)晚中新期早期-现代,其中(2)、(3)阶段有利于发育富钴结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控矿要素 成矿过程和阶段 西太平洋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沉积物铁族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7
20
作者 石学法 陈丽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3-84,共12页
本文对取自西菲律宾海区的三个柱状沉积物岩芯的铁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元素的含量及剖面变化、元素的相关性及组合特征,铁族元素与主元素的关系以及元素的赋存状态等方面探讨了物质来源、沉积作用和古气候,并据此进... 本文对取自西菲律宾海区的三个柱状沉积物岩芯的铁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元素的含量及剖面变化、元素的相关性及组合特征,铁族元素与主元素的关系以及元素的赋存状态等方面探讨了物质来源、沉积作用和古气候,并据此进行了地层划分。沉积物有4种来源:海底火山源、生物源、自生源和陆源。海底火山物质提供了较多的铁族元素,相形之下,自生沉积作用较弱。元素地层学研究表明,在全新世温暖期和晚更新世寒冷期铁族元素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尤以Mn和亲生物(Ca)元素对气候的反映灵敏。WP_2孔和WP_(40)孔铁族元素特征相似,与WP_1孔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沉积物 地球化学 物质来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