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植物多样性及其海拔动态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力 刘国华 +1 位作者 刘丹 石松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97,共8页
通过典型抽样法,分析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中植物物种的更新组成及其沿海拔的动态变化,研究了林窗大小及林窗海拔对林窗内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林窗海拔的降低,乔灌层主要植物种垂直分布格局明显,林窗中植物种类... 通过典型抽样法,分析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中植物物种的更新组成及其沿海拔的动态变化,研究了林窗大小及林窗海拔对林窗内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林窗海拔的降低,乔灌层主要植物种垂直分布格局明显,林窗中植物种类组成逐渐增多,各物种更新数量逐渐增大,林窗越大,增加趋势越明显;(2)在不同海拔、不同大小林窗中,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在乔木层物种重要值排序中始终位列第一,大叶金顶杜鹃Rhododendron faberisp、无柄杜鹃Rhododendron watsonii和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重要值分别占据高、中、低海拔林窗中灌木层物种的首要位置,草本层主要物种排序有变化,但无明显规律;(3)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林窗大小成极显著正相关,Simpson生态优势度与林窗大小呈极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林窗大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4)低海拔林窗中植物多样性最高,其次为中海拔,高海拔林窗中的植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与中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大小 海拔 植物多样性 亚高山针叶林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宗达 刘世荣 +6 位作者 刘兴良 胡璟 罗明霞 李亚非 石松林 吴德勇 肖玖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900-4912,共13页
开展不同恢复演替阶段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的研究,可为有效和持续管理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提供科学依据。以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20世纪60、70、80年代3种采伐迹地经自然恢复演替形成的次生林(SF60、SF70和SF... 开展不同恢复演替阶段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的研究,可为有效和持续管理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提供科学依据。以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20世纪60、70、80年代3种采伐迹地经自然恢复演替形成的次生林(SF60、SF70和SF80)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PF)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C_(soil))、全氮(N_(soil))、全磷(P_(soil))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C_(mic))、氮(N_(mic))、磷(P_(mic))含量随自然恢复演替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它们的化学计量比与微生物熵(qMB)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演替年限的增加,C_(soil)和N_(mic)含量显著降低,N_(soil)和P_(soil)及C_(mic)和P_(mic)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显著变化趋势,且3种次生林的表层土壤碳、氮、磷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的含量均低于PF。(2)次生林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熵C(qMBC)和P(qMBP)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土壤微生物熵N(qMBN)存在显著影响。(3)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imb∶N_(imb)随自然恢复演替进程呈先降后升的显著变化趋势,Cimb∶P_(imb)呈不显著的降低趋势,N_(imb)∶P_(imb)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冗余分析显示,N_(imb)∶P_(imb)和C_(mic)∶N_(mic)是影响qMB变化的主导因子,其中N_(imb)∶P_(imb)解释了qMB变化的62.6%,说明土壤氮磷及其活性组分(N_(mic)和P_(mic))含量变化可能会影响到qMB变化。综上可知,次生林近60年的自然恢复演替引起了土壤碳氮磷含量的显著变化;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主要受到氮磷的协同影响,且SF60土壤质量状况较差,为此,对SF60林分可适当增加氮素供给以促进其林木生长,进而提升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熵 化学计量不平衡性 自然恢复演替
下载PDF
川西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 被引量:5
3
作者 金亚宁 管增艳 +7 位作者 石松林 许倩 贾龙玉 曹吉鑫 陈圣宾 李景吉 王国严 彭培好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5-504,共10页
【目的】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rubescens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不断增长,已成为川西地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道孚县川西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种间关联性差异... 【目的】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rubescens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不断增长,已成为川西地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道孚县川西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种间关联性差异,以揭示人工林群落动态变化及演替规律。【方法】采用典型样方法设置12块固定样地,测量每株活立木中心位置坐标、胸径、树高和冠幅等,运用点格局分析中的单变量Ripley’s L(t)函数和双变量Ripley’s L12(t)函数分别分析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群落中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①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人工林群落内川西云杉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而群落物种数逐渐增加;②人工林群落中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表现为随机分布,而天然林内活立木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③人工林中川西云杉与其他阔叶树种无空间关联性,而天然林群落内主要树种间关联性在小尺度范围上呈不相关,在大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结论】经过50 a人工恢复后,川西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在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态恢复进程较慢。建议采取适当间伐与种植天然林优势树种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改造人工林结构,从而加快人工林向天然林群落演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云杉 人工林 天然林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下游隧道工程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4
作者 赵润英 李凛 +7 位作者 唐晓鹿 陈果 李景吉 曹龙熹 王国严 石松林 罗建 裴向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4,共10页
隧道在高原山岭等地区道路建设中被广泛采用,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为阐明土壤有机碳(SOC)对隧道工程建设的抗干扰能力,本研究以雅鲁藏布江下游隧... 隧道在高原山岭等地区道路建设中被广泛采用,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为阐明土壤有机碳(SOC)对隧道工程建设的抗干扰能力,本研究以雅鲁藏布江下游隧道建设为依托,设置工程影响区(ED)和非影响区(CK)监测样地,从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团聚体和土壤酶活性等角度探究隧道建设对SOC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影响区SOC、LOC含量分别为291.40和110.28 mg·kg^(-1),CK区域中分别为255.31和91.19 mg·kg^(-1),两个区域差异不显著(P> 0.05)。ED和CK中,土壤粒径> 0.25 mm的团聚体占比均超过80%,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ED的SOC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但ED与CK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隧道建设未改变植被凋落物量,对SOC的输入与输出未产生显著影响。ED与CK区土壤酶、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团聚体组成无显著差异,表明隧道工程建设对SOC稳定性的微生物学调控机制及土壤团聚体物理保护机制无显著影响,对SOC稳定性无显著影响。综上,雅鲁藏布江下游隧道工程建设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未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为隧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下游 隧道工程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稳定性 活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酶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沙鲁里山系野生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
5
作者 杨睿 曾英 +4 位作者 石松林 周蕴涵 甘慧 姜雨萱 彭培好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79,共13页
为了明确沙鲁里山系野生种子植物的概况和区系特征,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记载,对该地区野生种子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区系成分、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将该地区野生种子植物与横断山脉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嘎山、... 为了明确沙鲁里山系野生种子植物的概况和区系特征,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记载,对该地区野生种子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区系成分、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将该地区野生种子植物与横断山脉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嘎山、高黎贡山和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种子植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沙鲁里山系野生种子植物共有156科941属4872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包含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4种、极危和濒危植物77种、极小种群植物4种。沙鲁里山系野生种子植物生活型包括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灌木、半灌木、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含竹类植物)、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8个类型,其中,草本植物占比最大(68.0%)。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海拔升高,沙鲁里山系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种数均先逐渐增多后逐渐减少,但不同生活型种数达到峰值的海拔存在明显差异。区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沙鲁里山系野生种子植物在科水平上以热带成分为主(占比53.6%),在属水平上以温带成分为主(占比66.6%),同时,富含中国特有属(30属)和中国特有种(2280种),尤其是横断山脉特有种(816种)。比较发现,沙鲁里山系、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嘎山、高黎贡山和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种子植物共有科有116科,共有属有372属,共有种有316种。从相似性系数看,沙鲁里山系野生种子植物与上述4个地区野生种子植物的科相似性较高(均在80%以上)、种相似性偏低(均在50%以下),并且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相似性最高、与贡嘎山的属和种相似性最高。综上所述,沙鲁里山系野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高,垂直分布特征明显,区系成分丰富,特有现象明显,并且,该区域可能是横断山脉野生种子植物的重要分化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脉 沙鲁里山系 野生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成都市景观格局对大气污染物影响研究
6
作者 杨睿 史丰鸣 +5 位作者 石松林 别小娟 曾英 甘慧 周蕴涵 宰巍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33-2044,共12页
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探究成都市景观格局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尺度效应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2015—2021年成都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显著下降,各污染物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和季节差异,CO、NO_(2)、PM_(2.5)、PM_(10)... 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探究成都市景观格局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尺度效应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2015—2021年成都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显著下降,各污染物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和季节差异,CO、NO_(2)、PM_(2.5)、PM_(10)、SO_(2)生长季污染物质量浓度高于非生长季,O_(3)生长季污染物质量浓度低于非生长季;NO_(2)、PM_(10)、PM_(2.5)分布热点主要位于城市中心,而CO、O_(3)、SO_(2)分布热点向郊区偏移。②成都市的主要景观斑块类型为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林地呈外环聚集,城市中心分散的分布格局,耕地主要分布在绕城高速外围,建设用地斑块聚集化明显,连接程度高,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密度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③景观格局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其最佳尺度受到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的影响。城市中各类型斑块对大气污染物影响复杂,具有选择性、方向性、差异性,景观指数中斑块面积比例(PLAND)、优势斑块(LPI)、分布密度(PD)、连接聚集程度(AI)和斑块形状(LSI)在生长季对PM_(10)和CO影响显著,但对NO_(2)、O_(3)无明显影响;在非生长季对CO和O_(3)影响显著,但对PM_(2.5)和PM_(10)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景观格局 尺度效应 耦合关系 格局−过程
原文传递
拉萨河流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
作者 王东波 君珊 +1 位作者 靳甜甜 石松林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26-233,共8页
2017年8月对拉萨河着生藻类群落组成、丰度以及多样性指数进行调查,并做了双向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流域着生藻类种类组成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60.5%)为主,其次是绿藻门Chlorophyta(27.9%),蓝藻门Cyanophyta(11.6... 2017年8月对拉萨河着生藻类群落组成、丰度以及多样性指数进行调查,并做了双向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流域着生藻类种类组成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60.5%)为主,其次是绿藻门Chlorophyta(27.9%),蓝藻门Cyanophyta(11.6%);物种平均丰度为20.7万cells/cm^(3),硅藻门占95%,蓝藻门占3.9%,绿藻门占1.1%,种类少、丰度低是拉萨河流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特点;着生藻类优势种以菱形藻为主;双向聚类分析表明生境类型的空间异质性是导致相邻区域无法进行聚类的主要原因。CCA排序结果表明。环境指标对拉萨河流域着生藻类丰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常见物种膨胀桥弯藻受硫化物影响明显,双眉藻和束丝藻受总氮影响明显,而且总氮箭头连线较长,总氮是影响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脆杆藻与COD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 着生藻类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川西南高山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时空分异特征
8
作者 史丰鸣 杨睿 +2 位作者 石松林 金亚宁 管增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8-492,共15页
气候变化从不同时空尺度上影响中国川西南山地亚高山森林生长。高山松(Pinus densata)作为高山地区的特有树种,是川西南山地亚高山针叶林的主要优势种或建群种。然而,目前有关高山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空分异的研究仍有限,不利... 气候变化从不同时空尺度上影响中国川西南山地亚高山森林生长。高山松(Pinus densata)作为高山地区的特有树种,是川西南山地亚高山针叶林的主要优势种或建群种。然而,目前有关高山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空分异的研究仍有限,不利于全面了解川西南地区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为了探究不同生境下高山松生长对气候因子响应的特点及差异,本文以四川省木里县3个不同地点(鸭咀自然保护区、博窝乡坑古村、关机村)高山松为研究对象,采用树木年轮学方法,构建高山松树木年轮宽度指数标准年表和胸高断面积增量序列,运用相关分析和滑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地点高山松径向生长与各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区域高山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不一致;鸭咀自然保护区高山松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和生长季相对湿度限制,博窝乡关机村的高山松径向生长主要受7—8月的平均最低温度制约,而博窝乡坑古村的高山松径向生长主要受5—6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2)不同区域高山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时间稳定性存在差异;鸭咀自然保护区高山松生长与温度正相关关系逐渐增加,关机村高山松径向生长与温度的负相关关系和干旱指数的正相关关系不断加强,而坑古村的高山松径向生长对温度响应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3)1990年升温突变后,生长季温度升高对高山松径向生长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促进鸭咀保护区树木生长,抑制关机村树木生长,而坑古村树木生长受温度影响较弱。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生境下高山松生长更容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而导致生长衰退,湿润环境下高山松会表现出生长加速,从而潜在改变区域森林动态。本研究可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松生长动态预测及区域森林的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生长 树木年轮 气候变化 高山松 四川木里县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组合诱导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分化过程中Prohibitin的表达与定位变化 被引量:8
9
作者 石松林 李祺福 +3 位作者 刘庆榕 许东辉 唐剑 梁盈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0-187,共8页
选择性抽提经人参皂苷Rg1组合(RCT)诱导处理前后的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核基质,对prohibitin在核基质中的存在、分布及其与相关基因产物在RCT处理前后MG-63细胞中的共定位关系进行观察研究.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prohibitin存在于人成... 选择性抽提经人参皂苷Rg1组合(RCT)诱导处理前后的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核基质,对prohibitin在核基质中的存在、分布及其与相关基因产物在RCT处理前后MG-63细胞中的共定位关系进行观察研究.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prohibitin存在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核基质蛋白组分中,并在RCT处理后细胞核基质中表达下调;蛋白质印迹杂交确证了prohibitin在MG-63细胞核基质中的存在及其在RCT处理后下调变化;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进一步证实prohibitin定位在核基质上,经RCT处理后出现分布位置与表达水平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prohibitin与c-Fos、c-Myc、p53和Rb基因产物均存在共定位关系,并在RCT处理后共定位分布区域出现变化.本研究证实了prohibitin是一种新发现的核基质蛋白,其在核基质上的定位与表达在RCT诱导分化前后发生显著变化,并与相关癌基因、抑癌基因产物存在共定位关系.实验表明RCT处理引起的prohibitin的变化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诱导分化与调控具有密切关系,为深入揭示RCT等中药有效成分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深入探索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HIBITIN 核基质 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 细胞分化 人参皂苷RG1
下载PDF
丹参酮IIA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形态结构和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石松林 王国红 +3 位作者 马宗源 史建陆 昌健 李祺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5期801-804,813,共5页
目的:观察中药有效成分丹参酮IIA(Tan IIA)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和相关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以鉴定其对肿瘤细胞终末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0.5μg/mL丹参酮IIA处理MG-63细胞,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系统研究MG... 目的:观察中药有效成分丹参酮IIA(Tan IIA)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和相关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以鉴定其对肿瘤细胞终末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0.5μg/mL丹参酮IIA处理MG-63细胞,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系统研究MG-63细胞处理前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变化和成骨细胞相关终末分化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Tan IIA处理细胞产生了核质比例减小、异染色质减少、常染色质增多、细胞器丰富发达、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等显著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处理后MG-63细胞Ⅰ型胶原蛋白、骨粘素和骨钙蛋白的表达呈阳性,并观察到钙化糖原颗粒增多和典型骨结节的形成。结论:丹参酮IIA能显著改变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特征,并促进与成骨细胞相关的终末分化指标的表达变化,从而对人成骨肉瘤细胞的终末分化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诱导分化 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 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 终末分化指标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石松林 王娟 +2 位作者 李景吉 彭培好 高志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97-1902,共6页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有兰科植物35属63种,以陆生兰(42种)为主,附生兰(19种)和腐生兰(2种)也占有一定比例;属的地理...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有兰科植物35属63种,以陆生兰(42种)为主,附生兰(19种)和腐生兰(2种)也占有一定比例;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0个类型和2个变型,以北温带分布型(33.3%)和热带亚洲分布型(21.2%)为主;种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5个类型和1个变型,以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64.5%)为主;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区系成分与南迦巴瓦峰地区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和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与秦岭地区和小黑山自然保护区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生物多样性 区系地理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中国鲎素和正丁酸钠对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石松林 王永煜 +1 位作者 梁盈 李祺福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6-331,共6页
目的以正丁酸钠为平行对照,比较观察鲎素和癌细胞诱导分化物对人胃癌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光镜、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经2.0 mg/L鲎素、2.0 mmol/L正丁酸钠和1.0 mg/L鲎素+1.0 mmol/L正丁酸钠组合处理的人胃腺癌BG... 目的以正丁酸钠为平行对照,比较观察鲎素和癌细胞诱导分化物对人胃癌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光镜、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经2.0 mg/L鲎素、2.0 mmol/L正丁酸钠和1.0 mg/L鲎素+1.0 mmol/L正丁酸钠组合处理的人胃腺癌BGC-823细胞。结果光镜观察显示,鲎素和正丁酸钠以及鲎素+正丁酸钠处理的BGC-823细胞形态均较为一致,细胞体积增大、趋于扁平铺展状态,细胞核质比例减小,细胞核形状较圆整,核仁数量减少。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经鲎素、正丁酸钠及其组合处理的BGC-823细胞均出现细胞表面微绒毛稀少,细胞边缘丝状伪足减少,片状伪足增多;细胞核形态较规则,核内异染色质减少,常染色质增多:细胞质内线粒体增多,结构较为一致,高尔基复合体呈较为典型发达状态,并出现粗面内质网增多和多聚核糖体减少等变化。结论鲎素具有与正丁酸钠等诱导分化物相似的改变人胃癌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表型特征的作用,和与诱导分化物协同加成的诱导分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鲎素 正丁酸钠 胃腺癌细胞 细胞形态 扫描电镜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姜黄素诱导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凋亡过程中核磷蛋白的表达与定位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石松林 陈兰英 +4 位作者 刘用金 杨海波 路锟 杨玲 李祺福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1-227,共7页
目的探讨核磷蛋白NPM在癌细胞诱导凋亡过程中在细胞内、细胞核基质上的定位与表达变化,以及NPM与凋亡调控相关蛋白的关系,探索其在凋亡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在姜黄素诱导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凋亡的基础上,以亚细胞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NPM在... 目的探讨核磷蛋白NPM在癌细胞诱导凋亡过程中在细胞内、细胞核基质上的定位与表达变化,以及NPM与凋亡调控相关蛋白的关系,探索其在凋亡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在姜黄素诱导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凋亡的基础上,以亚细胞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NPM在核基质中的存在与变化,并以免疫印迹法杂交实验进行确证;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NPM在EC9706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定位与变化,以及NPM与Bax、Bcl-2等基因产物的共定位关系。结果 NPM存在于EC9706细胞核基质蛋白组分中,并在姜黄素处理后表达下调。NPM在EC9706细胞凋亡过程中发生显著的胞质-核之间的穿梭定位变化,并与Bax、Bcl-2等蛋白具有共定位关系,且共定位区域发生了变化。结论 NPM是一种核基质结合蛋白,在EC9706细胞凋亡中的表达与定位变化,及其与凋亡调控蛋白的共定位关系提示,它在EC9706细胞凋亡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磷蛋白 姜黄素 核基质 食管癌 免疫印迹法
原文传递
文昌鱼鳃组织原代培养 被引量:4
14
作者 石松林 黄晓明 +2 位作者 李祺福 王三英 杨海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48,共5页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japonicum)鳃细胞,使用L15,M199,Eargle’s MEM为基础培养基,加入一定量的NaCl及5%,10%,20%等不同体积分数的牛血清。经条件优化后得到最适合的培养条件为2L15+20%FBS...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japonicum)鳃细胞,使用L15,M199,Eargle’s MEM为基础培养基,加入一定量的NaCl及5%,10%,20%等不同体积分数的牛血清。经条件优化后得到最适合的培养条件为2L15+20%FBS+0.45%NaCl,在26~28℃条件下培养,组织决贴壁后12h内就有至少4类上皮样细胞从中迁移出来,这些细胞在前3天迅速增殖,到第6天基本上达到平稳期,往后细胞开始凋亡,最长可以存活近两个星期。鳃细胞的原代培养为文昌鱼细胞体外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japonicum) 鳃组织 原代培养
下载PDF
人参皂甙Rg1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形态结构和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石松林 李祺福 +3 位作者 王国红 马宗源 史建陆 昌健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2-398,共7页
为了研究人参皂甙Rg1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以下简称"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及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鉴定其对MG-63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以50μg/mL人参皂甙Rg1处理MG-63细胞,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MG-63细胞形态、超... 为了研究人参皂甙Rg1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以下简称"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及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鉴定其对MG-63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以50μg/mL人参皂甙Rg1处理MG-63细胞,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MG-63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成骨细胞相关终末分化蛋白的表达变化,并同步以HMBA处理MG-63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产生了细胞形态规则、大小一致、细胞铺展体积增大,核质比例减小、核内核仁数目减少、细胞器丰富发达等与正常细胞相似的恢复性变化.观察到MG-63细胞终末分化指标I型胶原、骨粘素、骨钙蛋白的阳性表达及钙化糖原颗粒的增多与典型骨节结的形成,其变化结果与HMBA处理细胞类似.本研究证实人参皂甙Rg1能显著改变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特征,并增强成骨细胞相关的终末分化指标的表达,从而对MG-63细胞的终末分化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RG1 诱导分化 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 细胞形态 细胞超微结构 细胞终末分化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石松林 彭培好 +2 位作者 李景吉 陈文德 高志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59-1465,共7页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为探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93种,隶属于31科59...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为探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93种,隶属于31科59属,其中优势科为鳞毛蕨科(51种)、水龙骨科(41种)、蹄盖蕨科(22种)、铁角蕨科(10种),优势属为耳蕨属(27种)、鳞毛蕨属(20种)、瓦韦属(17种)。(2)科的分布区类型有8种,以泛热带分布型(55.56%)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4种,以泛热带分布型(23.8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19.05%)为主;蕨类植物以土生(55.88%)为主,石生(24.35%)和附生(21.76%)也占有一定比例,缺乏水生蕨类。(3)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成分与南迦巴瓦峰地区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横断山地区和尼泊尔,与九塞沟自然保护区、秦岭地区有一定的联系,与西双版纳地区的关系较为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蕨类植物 区系地理 分布型
下载PDF
准格尔煤田高铝煤层夹矸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石松林 刘钦甫 +2 位作者 孙俊民 伍泽广 孙波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61-65,共5页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PC-MS)详细研究了准格尔煤田石炭系太原组中高铝煤层夹矸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样品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3.63~345.56μg/g,平均值为61.83 μg/g,轻、重稀土元素的含量比值(LREE/HREE)为...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PC-MS)详细研究了准格尔煤田石炭系太原组中高铝煤层夹矸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样品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3.63~345.56μg/g,平均值为61.83 μg/g,轻、重稀土元素的含量比值(LREE/HREE)为0.56~25.64,平均值为5.56,相对富集LREE;Eu负异常显著;δCe与δEu、(Dy/Sm)N、∑REE三者之间相关性表明:该区高铝煤层夹矸的成岩作用对REE影响不明显;δCe和Ceanom值的变化反映了研究区高铝煤层夹矸形成于陆相环境,高铝矿物形成于氧化环境;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显示高铝煤层夹矸物源主要为盆地北缘阴山古陆的加里东海西期的花岗岩(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细晶花岗岩),以及早期沉积的本溪组铝土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格尔煤田 高铝煤层夹矸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物源
下载PDF
牡蛎天然活性肽BPO-1诱导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形态与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石松林 李鹏 +1 位作者 李祺福 梁盈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12,共7页
目的观察BPO-1对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探索BPO-1对胃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酸抽提、凝胶柱层析等方法,从牡蛎体内分离提取到牡蛎天然活性多肽组分BPO-1,以细胞凋亡诱导物姜黄素和癌细胞分化诱导物HMBA为平... 目的观察BPO-1对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探索BPO-1对胃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酸抽提、凝胶柱层析等方法,从牡蛎体内分离提取到牡蛎天然活性多肽组分BPO-1,以细胞凋亡诱导物姜黄素和癌细胞分化诱导物HMBA为平行对照,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BPO-1处理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处理后的BGC-823细胞体积缩小、染色质凝聚、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腔扩大和出现凋亡小体等多种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和超微结构特征。结论牡蛎天然活性肽BPO-1对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凋亡的诱导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细胞 牡蛎天然活性肽 细胞凋亡 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
下载PDF
人参皂甙Rg1组合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分化过程中核基质构型与蛋白质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石松林 李祺福 +2 位作者 郑燕彬 唐剑 陈平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0-676,共7页
目的研究中药有效成分人参皂甙Rg1、肉桂酸CINN及丹参酮TanⅡA的组合(简称RCT),诱导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核基质构型与蛋白质组成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目的研究中药有效成分人参皂甙Rg1、肉桂酸CINN及丹参酮TanⅡA的组合(简称RCT),诱导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核基质构型与蛋白质组成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以选择性抽提整装光镜与电镜技术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观察处理前后MG-63细胞核基质构型与蛋白质组成的变化。结果生长曲线显示,RCT处理后MG-63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增殖抑制率在第7天达到72.37%,细胞周期出现明显的G0/G1期阻滞。MG-63细胞核基质为典型的肿瘤细胞恶性表型,在RCT处理后发生了向正常细胞转变的恢复性变化。RCT处理后的细胞中多种核基质功能蛋白的表达发生了变化。结论RCT能显著抑制体外培养MG-63细胞的增殖活动,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诱导核基质构型发生了显著的恢复性变化,并改变核基质蛋白的组成,对MG-63细胞具有显著的分化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 分化 核基质 人参皂甙RG1 电镜 蛋白质组学
原文传递
准格尔煤田高铝煤矸石中勃姆石富集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松林 刘钦甫 +2 位作者 孙俊民 伍泽广 孙波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118,122,共4页
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X)等技术,研究了准格尔煤田大饭铺煤矿6号煤层夹矸中富铝矿物的种类、相互关系及其成因。研究表明:夹矸中富含勃姆石(60%)和高岭石(40%),光学显微镜下两者具有明显的共... 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X)等技术,研究了准格尔煤田大饭铺煤矿6号煤层夹矸中富铝矿物的种类、相互关系及其成因。研究表明:夹矸中富含勃姆石(60%)和高岭石(40%),光学显微镜下两者具有明显的共生关系,能谱面分析(Mapping)图像中可见Si元素与Al元素富集部位不同,两者分异现象明显;夹矸中勃姆石主要是由高岭石脱硅蚀变而来的,勃姆石主要分布于高岭石晶层之间和晶粒表面周围,并逐渐向高岭石内部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格尔煤田 勃姆石 高岭石 高铝煤矸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