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聚物注浆技术在公路维护施工中的应用
1
作者 石玉宝 《建材发展导向》 2024年第4期95-97,共3页
为解决公路长期使用下的病害问题,以公路工程为例对高聚物注浆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填补路面裂缝、公路防水处理、路基和路肩加固等措施。
关键词 高聚物注浆技术 公路维护 沉陷 裂缝 路基施工
下载PDF
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25
2
作者 石玉宝 刘斌 +4 位作者 鲁蓓 董万斌 孙太冉 王新波 郭为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9-611,共3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84例术前胆囊收缩率≥30%的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LC和LRCL,分别于术后3、12、24个月进行随访,B超测量胆总管内径,统计腹痛、腹泻...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84例术前胆囊收缩率≥30%的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LC和LRCL,分别于术后3、12、24个月进行随访,B超测量胆总管内径,统计腹痛、腹泻、脂肪泻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个月LC组胆总管内径(7.6±0.4)mm,显著大于术前的(5.3±0.7)mm(P<0.05);而LRCL组术前与术后比较胆总管内径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LC组腹痛的发生率57.6%,高于LRCL组的15.2%(P<0.01)。LC组术前无腹泻和脂肪泻,术后3个月腹泻发生率为34.8%,脂肪泻发生率为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RCL组腹泻及脂肪泻的发生率术前及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腹泻、脂肪泻的发生率差异最为显著,LC组显著高于LRCL组(P<0.01);LC组在术后24个月仍有少数患者存在腹泻(4.3%)、脂肪泻(6.5%),与LRC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患者,LC后胆囊功能缺失,术后2年内包括腹痛、腹泻及脂肪泻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LRCL保留了胆囊亦保留了胆囊功能,术后2年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 微创保胆 胆囊功能 影响
下载PDF
胆囊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石玉宝 康金旺 +3 位作者 鲁蓓 郭为佳 董万斌 王新波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93-1195,1200,共4页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90例,分别行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和腹腔镜、胆道镜两镜联合手术,并观察术后临床表现。结果三镜组34例,中转开腹...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90例,分别行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和腹腔镜、胆道镜两镜联合手术,并观察术后临床表现。结果三镜组34例,中转开腹1例(2.94%);腹腔镜手术平均历时92min;术后发生胆漏2例,无其他并发症,无死亡;术后平均住院日8d。两镜组56例,中转开腹3例(5.36%);手术平均历时73min;残余结石2例,未发生胆漏,无其他并发症,无死亡;术后平均住院日6.5d。结论三镜联合或两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具有微创、安全的优点;三镜联合分期治疗更适合于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两镜联合治疗对于非急性炎症期患者更经济、更安全,患者更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 微创
下载PDF
Cyclin E和P27kip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石玉宝 李勇 +8 位作者 范立侨 刘晓杰 董万斌 王玲冬 李彦玉 王新波 鲁蓓 熊正文 宋振川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087-3090,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CyclinE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CyclinE和P27kip1蛋白表达。结果CyclinE蛋白表达在胃癌中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P27...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CyclinE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CyclinE和P27kip1蛋白表达。结果CyclinE蛋白表达在胃癌中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P27kip1蛋白表达在胃癌中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P<0.01)。CyclinE和P27kip1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有关(P<0.05或P<0.01);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胃癌发生部位、大小及大体分型均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P27kip1蛋白表达在CyclinE蛋白表达阳性组显著低于CyclinE蛋白表达阴性组(P<0.01)。结论CyclinE和P27kip1蛋白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且二者在此过程中起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YCLIN E P27KIP1 临床生物学行为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双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探讨(附100例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石玉宝 王新波 +2 位作者 董万斌 鲁蓓 孙太冉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3,66,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胆道镜双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选取胆囊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患者100例,按照自行设计的手术方法性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并观察其术后临床表现。结果全部100例手术成功,平均住院3.5d...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胆道镜双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选取胆囊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患者100例,按照自行设计的手术方法性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并观察其术后临床表现。结果全部100例手术成功,平均住院3.5d,无手术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双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安全,痛苦小,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镜联合 微创 保胆
下载PDF
LC中LUSCHKA肝管损伤 被引量:6
6
作者 石玉宝 王四海 +1 位作者 董万斌 翟所鑫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58-58,60,共2页
目的 :探讨复杂LC中胆漏发生的原因及预防与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 0例LC中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 0例LC中 ,4例胆漏 (占 1.2 5 % ) ,均为复杂LC ,且均被证实为LUSCHKA肝管漏 ,经通畅引流痊愈。结论 :LUSCHKA肝管漏是可以预... 目的 :探讨复杂LC中胆漏发生的原因及预防与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 0例LC中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 0例LC中 ,4例胆漏 (占 1.2 5 % ) ,均为复杂LC ,且均被证实为LUSCHKA肝管漏 ,经通畅引流痊愈。结论 :LUSCHKA肝管漏是可以预防的 ;一经确诊 ,只要通畅引流完全可以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CHKA肝管 胆漏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一过性黄疸8例报告 被引量:9
7
作者 石玉宝 王四海 张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437-437,共1页
我院1997~2002年125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中8例(064%)出现术后梗阻性黄疸,均发生在复杂LC。术前肝功能ALT、AST、ALP、TBIL、DBIL均正常,HBsAg阴性,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总管无结石。术后12h出现黄疸,B... 我院1997~2002年125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中8例(064%)出现术后梗阻性黄疸,均发生在复杂LC。术前肝功能ALT、AST、ALP、TBIL、DBIL均正常,HBsAg阴性,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总管无结石。术后12h出现黄疸,B超示无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结石,未经治疗48~72h消退。术后随访1~2年,无黄疸发生,B超检查未发现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结石。LC术后一过性黄疸可能是Oddi括约肌痉挛所致,无须特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黄疸 ODDI括约肌
下载PDF
CyclinE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石玉宝 刘晓杰 +6 位作者 李勇 范立侨 董万斌 王玲冬 王新波 鲁蓓 宋振川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8年第12期2113-2115,共3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CyclinE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粘膜中cyclinE蛋白的表达。结果:CyclinE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胃癌中(59)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0)(P<0.01);Cy...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CyclinE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粘膜中cyclinE蛋白的表达。结果:CyclinE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胃癌中(59)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0)(P<0.01);CyclinE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及大体分型均无关(P>0.05)。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及术后5年生存率相关(P<0.05或P<0.01)。结论:CyclinE蛋白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检测cyclinE蛋白表达,对胃癌侵袭和转移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靶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YCLINE 临床生物学行为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术前B超评估胆石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被引量:1
9
作者 石玉宝 郝青 +2 位作者 郭景泉 翟江 张俊雨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0年第2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胆结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B超
下载PDF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机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石玉宝 鲁蓓 +1 位作者 董万斌 王新波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3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时机。方法:回顾分析86例65岁以上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急诊LC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完成LC83例,中转开腹3例,中转开腹率3.49%;无肝外胆管损伤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发病...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时机。方法:回顾分析86例65岁以上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急诊LC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完成LC83例,中转开腹3例,中转开腹率3.49%;无肝外胆管损伤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发病48h内行LC42例,全部完成LC,无手术并发症;发病48-72h行LC24例,中转开腹1例,术后并发毛细胆管漏1例;发病72h以上行LC20例,中转开腹2例,术后并发毛细胆管漏2例,一过性黄疸2例,全身皮下气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全组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经合理围手术期处理可安全完成LC,发病48h内行LC成功率高。LC较开腹手术更易治疗伴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病人 急性胆囊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时机
下载PDF
胆石症患者LC前B超检查的临床意义
11
作者 石玉宝 王四海 +2 位作者 郝青 张俊雨 翟江 《河北医学》 CAS 1999年第5期27-29,共3页
目的与方法:本文通过95例胆石症患者术前B超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了胆囊形态、大小、胆囊壁、肝胆界面、胆周回声、胆结石、胆总管B超声像图不同的病例的手术情况;结果与结论:认为术前B超检查对确定LC适应症,估计LC的难易... 目的与方法:本文通过95例胆石症患者术前B超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了胆囊形态、大小、胆囊壁、肝胆界面、胆周回声、胆结石、胆总管B超声像图不同的病例的手术情况;结果与结论:认为术前B超检查对确定LC适应症,估计LC的难易程度,降低手术中转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腹腔镜 胆囊 切除 胆结石
下载PDF
P27^(kip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12
作者 石玉宝 李勇 +6 位作者 范立侨 刘晓杰 董万斌 王玲冬 王新波 鲁蓓 宋振川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年第11期1407-1410,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粘膜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结果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胃癌中(38%)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100%)(P<0.01);P...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粘膜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结果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胃癌中(38%)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100%)(P<0.01);P27kip1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及大体分型均无关(P>0.05)。P27kip1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及术后5年生存率相关(P<0.05或P<0.01)。结论P27kip1蛋白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27^KIP1 临床生物学行为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1例体会
13
作者 石玉宝 王四海 郝青 《河北医学》 CAS 1999年第2期22-23,共2页
目的与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97年11月至1998年10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21例,其中较为复杂的LC33例,占27.3%,并发迷走胆管漏2例;结果与结论:认为充分认识胆囊壶腹部在LC中的重要地位,术中... 目的与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97年11月至1998年10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21例,其中较为复杂的LC33例,占27.3%,并发迷走胆管漏2例;结果与结论:认为充分认识胆囊壶腹部在LC中的重要地位,术中尽可能保留胆囊窝结缔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囊切除 引流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嵌顿(附21例报告)
14
作者 石玉宝 王四海 郝青 《神经药理学报》 1998年第A03期65-65,共1页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日趋普及,手术适应症逐渐扩大。我院自1997年开展LC以来,对21例胆囊结石嵌顿完成了LC,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21例,女19例,男2例,年龄28-63岁,结石嵌顿并发胆囊炎3例,慢性胆囊炎18例(其中胆囊积脓型4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日趋普及,手术适应症逐渐扩大。我院自1997年开展LC以来,对21例胆囊结石嵌顿完成了LC,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21例,女19例,男2例,年龄28-63岁,结石嵌顿并发胆囊炎3例,慢性胆囊炎18例(其中胆囊积脓型4例)。术后住院24-48小时,无胆汁瘘及腹腔内感染发生,无手术后死亡病例。 手术方法:常规四孔法进入腹腔,胆囊因结石嵌顿积液肿大,内压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嵌顿 腹腔镜 急性胆囊炎 结石嵌顿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 胆囊管 腹腔内感染 胆囊积脓 张家口医学院
下载PDF
血糖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63
15
作者 刘斌 鲁蓓 +1 位作者 石玉宝 郑卫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505-2508,共4页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前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变化及胆囊结石复发率。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血糖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6...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前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变化及胆囊结石复发率。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血糖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60例为试验组,同期选择未合并糖尿病的胆囊结石患者60例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入院后均使用普通胰岛素控制血糖,围术期控制空腹血糖≤7.2 mmol/L,餐后2h血糖≤9.0 mmol/L。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12、24个月行Lundh试餐超声检查检测胆囊最大收缩率,术后3、12、24个月采用胆囊B型超声检查胆囊结石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围术期无手术切口感染、胆管感染、胆漏、胆管损伤及死亡;随访无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及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发生;2例复发胆囊结石患者夜间胆绞痛发作,最长持续2h,未行特殊治疗,改变体位后逐渐缓解。随访24个月期间,6例退出试验,其中对照组2例,试验组4例。两组患者治疗方法与时间在胆囊最大收缩率上不存在交互作用(F_(交互)=0.469,P_(交互)=0.707),治疗方法在胆囊最大收缩率上主效应不显著(F_(组间)=0.850,P_(组间)=0.365),时间在胆囊最大收缩率上主效应显著(F_(时间)=8.880,P_(时间)=0.001)。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12、24个月胆囊最大收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胆囊最大收缩率较术前降低(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术后12、24个月胆囊最大收缩率较术后3个月升高(P〈0.05)。两组术后3个月均无胆囊结石复发;术后12个月对照组有1例(1.7%,1/58)胆囊结石复发,试验组有1例(1.8%,1/56)胆囊结石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0);术后24个月对照组有2例(3.4%,2/58)胆囊结石复发,试验组有2例(3.6%,2/56)胆囊结石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2)。结论血糖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能较好地保留和改善胆囊收缩功能,术后24个月胆囊收缩功能依然良好;术后24个月内胆囊结石复发率与非糖尿病患者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胆囊结石病 微创保胆取石 治疗结果 复发
下载PDF
复杂LC胆囊三角的处理体会
16
作者 石玉宝 王中海 郝青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41-41,共1页
我院自1997年11月—1998年9月共行LC100例,其中复杂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1例,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1中,男3例,女28例,年龄30—
关键词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处理 胆囊三角
下载PDF
腹腔镜下萎缩性胆囊切除体会
17
作者 石玉宝 王四海 郝青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38-38,共1页
我院自1997年9月于1998年9月共行腹腔镜胆羹切除术(LC)100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胆囊炎9例,手术均取得成功。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例,女7例,年龄42—68岁,B超均系胆囊正常形态消失,面积≤12cm2,囊壁增厚≥0.5cm,均为胆囊内充满型结石。
关键词 腹腔镜 萎缩性 胆囊炎 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NaCl胁迫对不同染色体倍性西瓜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阎志红 刘文革 +1 位作者 石玉宝 刘海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1期204-207,共4页
用盐水浸种催芽方法,通过对蜜枚西瓜的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胚轴长度以及鲜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指标的测定,在30-90mmol/L低浓度下,倍性之间相对发芽率没有明显差异;在120 mmol/L以上浓度时... 用盐水浸种催芽方法,通过对蜜枚西瓜的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胚轴长度以及鲜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指标的测定,在30-90mmol/L低浓度下,倍性之间相对发芽率没有明显差异;在120 mmol/L以上浓度时,不同倍性之间差异明显,在150mmol/L NaCl胁迫下。其M4x、M3x、M2x相对发芽率分别为77.8%、63.4%、30.6%,180mmol/L时分别为37.8%、31.7%、0,在210mmol/L时,M4x和M3x仍然有种子萌发,耐盐性为M4x>M3x>M2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率 NACL胁迫 发芽特性 西瓜种子 染色体倍性 鲜重 浸种催芽 下种 二倍体 耐盐性
下载PDF
曲安奈德局部注射预防及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观察与评价 被引量:19
19
作者 孙雪峰 武润桃 +7 位作者 王佳旭 王会宾 李晓丽 陈宝霞 任辉 鲁蓓 高晓平 石玉宝 《河北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721-723,共3页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局部注射预防及治疗增生性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确诊的增生性瘢痕疙瘩患者64例,按就诊顺序分为Ⅰ组与Ⅱ组,每组32例。Ⅰ组为曲安奈德局部注射组,Ⅱ组为瘢痕软膏外用组(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治疗完成后...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局部注射预防及治疗增生性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确诊的增生性瘢痕疙瘩患者64例,按就诊顺序分为Ⅰ组与Ⅱ组,每组32例。Ⅰ组为曲安奈德局部注射组,Ⅱ组为瘢痕软膏外用组(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治疗完成后6个月、12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进一步将对照组中增生瘢痕较为明显的12例患者应用手术切除后采用微创无痕缝合技术治疗,干预组应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预防瘢痕增生,对照组不采取治疗,6个月、12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6个月时Ⅰ组总有效率96.88%;Ⅱ组总有效率62.50%;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个月时Ⅰ组总有效率93.75%,Ⅱ组总有效率56.25%;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治疗后干预组6个月无1例复发;12个月有1例轻度增生;对照组6个月有2例复发,1例轻度增生;12月有3例复发。结论曲安奈德局部注射预防及治疗增生性瘢痕疙瘩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曲安奈德 局部注射 微创无痕缝合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保护及机体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新波 席江伟 +2 位作者 罗冰清 孙太冉 石玉宝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23期3847-3850,共4页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和机体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通外科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经腹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9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和机体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通外科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经腹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9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各47例。肠内营养组手术过程中在十二指肠悬韧带的20~30 cm部位留置经鼻营养管,术后第2天开始经营养管灌注肠内营养制剂,持续灌注7~10 d。肠外营养组手术后使用标准3 L营养袋由中心静脉进行补液,持续肠外营养7~10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气与排便时间、住院总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水平、D-乳酸水平、血浆内毒素及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CD8以及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总时间较肠外营养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急性呼衰、急性呼吸窘迫、急性心衰发生率分别为0、2.1%、2.1%、0,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10.6%、8.5%、10.6%、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7天时血清中DAO与D-乳酸含量、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肠内营养组患者的Ig A、Ig G、Ig M水平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IL-6水平则明显低于同期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肠内营养组患者的CD4以及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同期的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肠外营养,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采取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有效保护肠道黏膜机械屏障,提高营养状态,减少多种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并且更加显著地提高术后机体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肠黏膜屏障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