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炒炭炮制对干姜质量控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
1
作者 周逸群 吴萍 +3 位作者 唐宇 刘文龙 石继连 贺福元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41-356,共16页
干姜和姜炭作为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悠久历史。两者均来源于姜科植物的根茎,由于干燥和炮制加工程度的不同,其中药药性、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均有所不同。本文从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 干姜和姜炭作为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悠久历史。两者均来源于姜科植物的根茎,由于干燥和炮制加工程度的不同,其中药药性、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均有所不同。本文从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收集了干姜炒炭前后的信息,通过系统地回顾有关姜炭的民族药理学、质量控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的文献,总结讨论了干姜和姜炭的区别。在化学成分分析中,我们从干姜和姜炭中共分离鉴定出56种化学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姜辣素和二苯庚烷;在药理作用中,姜炭主要表现出止血、抗氧化、镇痛、抗菌和抗癌等一系列生物活性;在临床应用中,干姜辛热,被认为是一种补阳药,通常用于治疗寒冷或潮湿天气引发的疾病,姜炭是一种由干姜在高温下炮制加工的产品,其辛热之性减弱,因此药效变温和,以其止血和温脾止泻作用而闻名。目前对姜炭止血的药理机制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姜炭对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影响。尽管姜炭的疗效早已得到认可,且饮片成分的变化和颜色的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仍然缺乏相对清晰的炮制机理指导下的反映炭药止血功效成分的特征性和专属性质量标准。本文综述了姜炭的质量控制、化学成分、民族药理学和药理作用机制,也为其他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促进其临床的安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姜 炮制 炒炭 化学成分 质量控制 止血活性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黄连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石继连 何群 赵碧清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59-860,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黄连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方法:用药典法、回流法、超声法、回流超声法4种方法提取黄连,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提取物中小檗碱的含量。结果:《中国药典》提供的方法与其它提取方法所得小檗碱含量结果有显著... 目的: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黄连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方法:用药典法、回流法、超声法、回流超声法4种方法提取黄连,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提取物中小檗碱的含量。结果:《中国药典》提供的方法与其它提取方法所得小檗碱含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回流超声法与其它方法比较,时间短、含量高,较适宜提取黄连中的小檗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方法 黄连 小檗碱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不同炮制方法对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石继连 何群 +1 位作者 杨梓懿 朱云美 《中国药师》 CAS 2007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炮制方法的蛇床子中蛇床子素的含量。结果:生品中蛇床子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加热炮制品。结论:蛇床子素的含量随蛇床子的加热程度增加而减少。
关键词 蛇床子 炮制 蛇床子素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碎米糖化液的脱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石继连 刘文龙 +4 位作者 杨岩涛 邓凯文 陈锋 唐昱 贺福元 《中国药师》 CAS 2011年第12期1734-1737,共4页
目的:探讨碎米糖化液脱色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活性炭为脱色剂,在单因素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对碎米糖化液进行脱色剂用量、脱色时间、pH和加热温度等因素的考察。结果:碎米糖化液活性炭脱色的最佳工艺为:糖化液加入3%~5%的活性炭后,在70... 目的:探讨碎米糖化液脱色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活性炭为脱色剂,在单因素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对碎米糖化液进行脱色剂用量、脱色时间、pH和加热温度等因素的考察。结果:碎米糖化液活性炭脱色的最佳工艺为:糖化液加入3%~5%的活性炭后,在70~80℃下脱色35~50 min。结论:本文所建立的脱色工艺简单可行,可为进一步制备注射用葡萄糖的脱色工艺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米 糖化液 葡萄糖 脱色 工艺
原文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蛇床酊中蛇床子素的含量 被引量:2
5
作者 石继连 何群 +1 位作者 杨梓懿 刘平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52-53,共2页
目的建立复方蛇床酊中蛇床子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ODS色谱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流速为1.0mL/min;测定波长为322nm;柱温为室温。结果蛇床子素在0.018~0.126μg范围与峰面积... 目的建立复方蛇床酊中蛇床子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ODS色谱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流速为1.0mL/min;测定波长为322nm;柱温为室温。结果蛇床子素在0.018~0.126μg范围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55%,RSD=1.4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复方蛇床酊中蛇床子素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蛇床酊 蛇床子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不同炮制方法对稻芽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石继连 蒋新平 +3 位作者 许娟 朱丽婷 魏仁荣 贺福元 《中国药师》 CAS 2012年第3期318-320,共3页
目的:比较稻芽3种炮制品中还原糖的含量。方法:运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在488 nm处测定稻芽3种炮制品中还原糖的含量。结果:生稻芽、炒稻芽及焦稻芽中还原糖的含量分别为3.73%、1.29%和0.30%。结论:随着炮制加热程度的增加,... 目的:比较稻芽3种炮制品中还原糖的含量。方法:运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在488 nm处测定稻芽3种炮制品中还原糖的含量。结果:生稻芽、炒稻芽及焦稻芽中还原糖的含量分别为3.73%、1.29%和0.30%。结论:随着炮制加热程度的增加,稻芽的还原糖含量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芽 炮制品 还原糖 含量 3 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原文传递
正交试验法优选姜半夏的炮制工艺 被引量:2
7
作者 石继连 廖念 +4 位作者 庞雪 曹晖 于留荣 赖小平 乐智勇 《中国药师》 CAS 2017年第6期1106-1108,共3页
目的:优选姜半夏的炮制工艺。方法:通过L_9(3~4)正交试验考察浸泡时间、煮制水量、煮制时间3个因素,采用HPLC法测定4种核苷(尿苷、肌苷、鸟苷、腺苷)含量,同时考察白矾限量和浸出物含量,进行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优选姜半夏炮制工艺。结... 目的:优选姜半夏的炮制工艺。方法:通过L_9(3~4)正交试验考察浸泡时间、煮制水量、煮制时间3个因素,采用HPLC法测定4种核苷(尿苷、肌苷、鸟苷、腺苷)含量,同时考察白矾限量和浸出物含量,进行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优选姜半夏炮制工艺。结果:姜半夏的最佳炮制工艺为:浸泡60 h,煮制水量与半夏比例15∶1,煮制5 h。结论:优选的姜半夏最佳炮制工艺合理可靠,重现性好,为规范姜半夏的饮片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半夏 炮制工艺 正交试验 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正交设计法优选黄连酒炙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石继连 何芳 +2 位作者 杨岩涛 赵宏冰 贺福元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1-544,共4页
目的:优选黄连的最佳酒炙工艺。方法:以4种生物碱的总含量为考察指标,用L9(34)正交设计表,选择黄酒用量、烘制温度及烘制时间3个因素,采用方差分析对黄连的酒炙工艺进行优选。结果:B因素(烘制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2因素对4种生物碱... 目的:优选黄连的最佳酒炙工艺。方法:以4种生物碱的总含量为考察指标,用L9(34)正交设计表,选择黄酒用量、烘制温度及烘制时间3个因素,采用方差分析对黄连的酒炙工艺进行优选。结果:B因素(烘制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2因素对4种生物碱的总含量无显著性影响。结论:黄连最佳酒炙工艺为:黄连加15%黄酒润透后,在150℃下烘制3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酒炙 正交设计 生物碱 HPLC
原文传递
效应面法优选碎米制备注射用葡萄糖中糖化液离子交换工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石继连 杨岩涛 +4 位作者 刘文龙 邓凯文 戴儒文 唐昱 贺福元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7-239,共3页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碎米糖化液离子交换的工艺条件。以树脂装量、pH和洗脱流速为考察因素,以洗脱指数为效应值,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用效应面法优化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碎米糖化液离子交换的优化工艺为:在两...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碎米糖化液离子交换的工艺条件。以树脂装量、pH和洗脱流速为考察因素,以洗脱指数为效应值,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用效应面法优化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碎米糖化液离子交换的优化工艺为:在两支10mm×20cm的层析柱中分别加入阳、阴离子交换树脂10g,分别调pH为4.0、10.0后,在常温下以10d/min的速度洗脱。本文所建立的离子交换工艺简单可行,可为进一步制备注射用葡萄糖的离子交换工艺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米 糖化液 效应面法 离子交换 工艺
原文传递
正交设计优选碎米糖化液的脱色工艺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继连 刘文龙 +4 位作者 杨岩涛 邓凯文 陈锋 唐昱 贺福元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期117-118,125,共3页
目的优选碎米糖化液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活性炭为脱色剂,在单因素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对碎米糖化液进行活性炭用量、加热温度和脱色时间等因素的考察,以葡萄糖保留率和脱色率为指标,选择最佳工艺。结果碎米糖化液活性炭脱色的最... 目的优选碎米糖化液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活性炭为脱色剂,在单因素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对碎米糖化液进行活性炭用量、加热温度和脱色时间等因素的考察,以葡萄糖保留率和脱色率为指标,选择最佳工艺。结果碎米糖化液活性炭脱色的最佳工艺为:糖化液加入3%的活性炭后,在70℃下脱色40 min。结论本文所建立的脱色工艺简单可行,可为进一步制备注射用葡萄糖的脱色工艺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米 糖化液 葡萄糖 脱色 工艺 正交设计
下载PDF
正交设计优选复方蛇床子酊的醇提工艺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继连 何群 贺福元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6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优选复方蛇床子酊的最佳渗漉醇提工艺条件。方法以醇浸出物和蛇床子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法考察乙醇浓度、加乙醇量、浸渍时间及渗漉速度对醇提工艺效果的影响。结果乙醇浓度对复方蛇床子酊的醇浸出物含量有显著性影响... 目的优选复方蛇床子酊的最佳渗漉醇提工艺条件。方法以醇浸出物和蛇床子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法考察乙醇浓度、加乙醇量、浸渍时间及渗漉速度对醇提工艺效果的影响。结果乙醇浓度对复方蛇床子酊的醇浸出物含量有显著性影响,而其他3个因素的影响很小。结论复方蛇床子酊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用13倍量的70%乙醇浸渍24h后,以3ml·min-·1kg-1的速度渗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蛇床子素 色谱法 高效液相 复方蛇床酊 渗漉提取工艺
下载PDF
结石康胶囊中延胡索醇提工艺的正交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继连 彭源贵 +1 位作者 杨梓懿 何斌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3-24,共2页
目的确定结石康胶囊中延胡索的醇提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醇提干膏得率和延胡索乙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及加乙醇量对延胡索醇提工艺效果的影响。结果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对延胡索乙素提取有显著性... 目的确定结石康胶囊中延胡索的醇提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醇提干膏得率和延胡索乙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及加乙醇量对延胡索醇提工艺效果的影响。结果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对延胡索乙素提取有显著性影响。结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延胡索分别用4倍和3倍量的70%乙醇回流提取2次,回流时间分别为1.5h和1h。该工艺提取效率最高,最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石康胶囊 延胡索乙素 醇提工艺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新版《中药炮制学》教材评议
13
作者 石继连 《药学教育》 2006年第1期50-52,共3页
与旧版教材比较,新版《中药炮制学》教材在补充新成果和新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之处。提出看法和修订建议,希望为再版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药炮制学 教材 评议
下载PDF
中药有效成分群组方技术研究若干基础瓶颈问题及数理特征化思路的提出 被引量:14
14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5 位作者 石继连 黄胜 邱云 邹欢 陈锋 周宏灏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群组方技术研究面临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以数理特征化方法解决。方法:根据中药复方药效物质与人体作用的本质,结合中医药学科的属性、特点及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分析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现状及中药有效成分群组方技术研...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群组方技术研究面临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以数理特征化方法解决。方法:根据中药复方药效物质与人体作用的本质,结合中医药学科的属性、特点及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分析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现状及中药有效成分群组方技术研究面临的若干基础瓶颈问题,提出数理特征化解决方法及思路。结果:中药配伍规律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和充实,形成了以单味中药材为基础,"七情"配伍规律为指导,按君、臣、佐、使组方层次临床遣方用药的完备组方理论。与西药相比,中药为具有自然界原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多成分有机整体,在初生、次生代谢酶系,特别是CYP450家庭酶的作用下合成,进入人体内能被人体以CYP450家庭酶为主的酶系按"网通虹势"规律代谢,并与人体内的初生代谢酶系(受体)按作用定律产生"反治互补"的药理效应,体现多重遗传谱学性特点。以"网通虹势"多重遗传谱学为主线;以"数理特征化"为表达语言;以系统动物指标与数学建模,有效成分辨别技术为核心研究内容;以信息优化处理软件及数据库建设为辅助手段,以获取最优有效成分群组合形式为归缩,建立基于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群基础上的中药复方组方技术研究平台。结论:中药有效成分群组方技术按中药与人体的作用本质——"网通虹势"多重遗传谱学数理特征化方向展开研究,应建成人体与自然界生物体之间信息交流、动态代谢量变、网络效应、遗传多态作用的普遍规律研究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学 中药复方 多重遗传 遗传药理学 遗传中药药理学 网通虹势 中药配伍 有效成分群 组方技术 谱学
原文传递
中药群体指纹图谱信息量和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大黄和鱼腥草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4 位作者 黄胜 刘文龙 石继连 周宏灏 罗杰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92-1298,共7页
目的建立中药材群体指纹图谱信息量及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运用信息熵及遗传统计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以大黄醇提物及鱼腥草挥发油进行验证。结果建立了中药群体指纹图谱信息量及制剂稳态质量控制的一次投料量数学模... 目的建立中药材群体指纹图谱信息量及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运用信息熵及遗传统计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以大黄醇提物及鱼腥草挥发油进行验证。结果建立了中药群体指纹图谱信息量及制剂稳态质量控制的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大黄醇提物采用HPLC测定,在4.189μg进样量时指纹图谱的绝对和相对信息量较大,指纹图谱绝对信息量为1.535×109μV.s,RSD为37.23%,相对信息量为5.360×108μV.s.μg-1,RSD为19.42%;稳态质量控制一次投料量共需80 836 g。鱼腥草挥发油采用GC测定,指纹图谱的绝对信息量为2.472×107 mV.s,RSD为90.46%,相对信息量为5.353×106 mV.s.μg-1,RSD为80.96%;稳态质量控制一次投料量共需43 600 g(合9 544株)。结论中药的质量受中药遗传多态性影响,体现Hardy-weiberg群体平衡质量。大黄、鱼腥草平衡质量(一次投料量)远大于中国药典规定,其斗谱给药不能反映其遗传多态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dy—Weinberg平衡质量 总量统计矩 信息熵 信息量 一次投料量 大黄 鱼胜草 斗谱给药
下载PDF
姜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赵宏冰 王志辉 +3 位作者 何芳 孟晗 彭建花 石继连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3-726,共4页
目的:比较姜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以明确不同炮制火候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的4种不同炮制品挥发性成分,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姜4种不同炮制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3个成分,其中鲜姜... 目的:比较姜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以明确不同炮制火候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的4种不同炮制品挥发性成分,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姜4种不同炮制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3个成分,其中鲜姜、干姜及姜炭各有27种,炮姜24种。鲜姜含姜烯、α-柠檬醛及β-水芹烯较高,分别为22.59%、20.87%及11.01%。经不同程度加热炮制后,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干姜含α-柠檬醛高达40.48%,同时β-水芹烯的含量则略有降低,为10.38%;炮姜中新产生了32.73%的3,7,11-三甲基-1,6,10-十二烷三烯醛、16.38%的3,9(11)-二烯-10-过氧化物、3.36%的荜澄茄油烯,另外还产生了桉叶二烯及β-红没药醇等成分,而β-水芹烯含量最低,仅为1.95%;姜炭中的姜烯和β-倍半水芹烯均最高,且新产生了α-柏木烯、癸醛及γ-榄香烯等成分。结论:姜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数量也不同。本方法适用于姜的挥发油成分分析,本研究为姜炮制品的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候 炮制品 挥发油 GC-MS
原文传递
六味地黄汤及“补泻”药对对肾阴虚模型小鼠HPA轴功能及肾上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肖子曾 杨梦琳 +5 位作者 戴冰 张嘉妮 石继连 肖望重 杨连初 李玉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及三个"一补一泻"药对对肾阴虚模型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及肾上腺形态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六味地黄汤组、山茱萸-牡丹皮组、熟地黄-泽泻组、山药-茯苓组)共6个试验...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及三个"一补一泻"药对对肾阴虚模型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及肾上腺形态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六味地黄汤组、山茱萸-牡丹皮组、熟地黄-泽泻组、山药-茯苓组)共6个试验组;连续9 d分别灌胃给予以上对应药物;第5-9天,除空白组灌胃蒸馏水外,其他各组按50 mg/kg体质量每天灌胃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称体质量,测定环磷酸腺苷(c AMP)、环磷酸鸟苷(c G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含量,观察肾上腺病理切片。结果肾阴虚模型小鼠体质量、血浆c GMP含量降低,血浆c AMP、血清ACTH、Cor.含量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上腺组织受损;与模型组比较,六味地黄汤能上调模型小鼠体质量、血浆c GMP含量,下调血浆c AMP含量、血清ACTH、Cor.含量(P〈0.05,P〈0.01),修复受损肾上腺组织;山茱萸-牡丹皮药对能下调模型小鼠血浆c AMP、血清ACTH含量(P〈0.01),修复受损肾上腺组织。结论六味地黄汤能改善肾阴虚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垂体分泌的ACTH含量、下调肾上腺分泌的Cor.含量,改善HPA轴的功能及肾上腺形态有关。其中山茱萸-牡丹皮药对是该方改善肾阴虚证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汤 补泻药对 肾阴虚模型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熟地黄 山药 山茱萸
下载PDF
枳壳樟帮法炮制前后挥发油的GC-MS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蒋以号 杨先玉 +3 位作者 张庆华 曹旻旻 龚千锋 石继连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33-1236,共4页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枳壳江西樟帮炮制法饮片中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枳壳中提取挥发油。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70个成分,占挥发油...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枳壳江西樟帮炮制法饮片中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枳壳中提取挥发油。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7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0%以上,枳壳炮制后均有新化合物产生,同时有部分化合物经炮制后含量发生变化。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枳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为枳壳饮片的质量进一步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壳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炮制
原文传递
不同加工方法对茯苓及茯苓皮中茯苓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习平 庞雪 +3 位作者 周逸群 罗怀浩 王成诚 石继连 《中国药师》 CAS 2015年第9期1453-1455,共3页
目的: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茯苓及茯苓皮中茯苓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种不同茯苓加工品中茯苓酸的含量,采用Apollo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 目的: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茯苓及茯苓皮中茯苓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种不同茯苓加工品中茯苓酸的含量,采用Apollo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结果:茯苓皮中茯苓酸的含量>茯苓,且经蒸制后两者的含量均明显降低,其中生切品>传统法蒸品>高压蒸品。结论:茯苓酸对热压不稳定,茯苓经过蒸制后,其含量降低。本研究可为茯苓饮片的规范化加工炮制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茯苓皮 炮制 茯苓酸 含量 影响
原文传递
HPLC测定槐花药材不同部位芦丁和槲皮素含量 被引量:9
20
作者 杜玉然 贺福元 +2 位作者 周逸群 谢相贵 石继连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43-45,共3页
目的比较槐花不同部位(槐花、槐米及枝梗)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0.45μm),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6 nm,进样量20μL。... 目的比较槐花不同部位(槐花、槐米及枝梗)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0.45μm),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6 nm,进样量20μL。结果芦丁含量为槐米>槐花>枝梗;槲皮素含量整体较低,且槐花>槐米>枝梗。结论槐花各部位芦丁含量较高,且含量差别不大。槐花中的槲皮素含量明显高于槐米及其枝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花 不同部位 芦丁 槲皮素 含量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