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脑经颅磁刺激技术在Alzheimer’s病认知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茜茜 汪彤 +1 位作者 宋波 石静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08-310,共3页
Alzheimer’s病(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至今仍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改善和调节认知功能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以往TMS刺激的靶区集中在大脑皮... Alzheimer’s病(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至今仍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改善和调节认知功能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以往TMS刺激的靶区集中在大脑皮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刺激小脑不仅可以调节大脑运动皮质区,并且对远隔的大脑认知相关脑区有调控和整合作用。因此,小脑已逐渐成为AD认知康复的非侵入性调控治疗潜在靶点。本文总结了小脑参与认知功能调控的解剖和功能基础以及小脑TMS调控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Alzheimer’s病 非侵入性调控 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基于加权相位延迟指数的阿尔茨海默病静息态脑电图定量分析
2
作者 叶星 闫奕欣 +1 位作者 王荧荧 石静萍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4-9,共6页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定量脑电图的特征,探讨定量脑电图在早期检测和评估认知衰退方面的效用。方法本研究选取AD患者、MCI患者和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64导脑电图记录静息状态下脑电信...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定量脑电图的特征,探讨定量脑电图在早期检测和评估认知衰退方面的效用。方法本研究选取AD患者、MCI患者和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64导脑电图记录静息状态下脑电信号,通过加权相位延迟指数(wPLI)分析人组患者全脑功能连接的差异性。结果AD组在θ频段的相对功率超过对照组,在β频段则低于对照组。此外,三组间的功能连接呈现差异性。在θ和频段,AD组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位同步性增强。而在α频段中,AD组局部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减弱。同时,θ和β频段下的全脑电极平均相功率改变均与临床认知评估量表呈现相关关系。结论定量脑电图分析显示AD患者脑波存在频率慢化的特点。另外,AD患者同时存在脑网络皮层神经通路功能代偿和失连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脑电图 功率谱 加权相位延迟指数
下载PDF
56例MOG-IgG相关疾病首次发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纪红 陆杰 +2 位作者 陈道文 石静萍 田敏捷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57-1260,共4页
目的:探索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anti-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IgG associated disorder,MOGAD)首次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6例临床确诊MOGAD患者首次发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 目的:探索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anti-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IgG associated disorder,MOGAD)首次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6例临床确诊MOGAD患者首次发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症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眼底、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anti-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IgG,MOG-IgG)滴度水平、扩展功能障碍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与第2次复发的间隔时间等。结果:首次发病年龄10~58岁,中位年龄23岁。男女比例为1.8∶1。主要临床表现是脑膜脑炎(32.14%)、视神经炎(25.00%)、脊髓炎(17.86%)、脑干脑炎(14.28%)及多症状(10.71%)。MRI表现无特异性,颅脑MRI显示病灶体积大、分布散,脑干病灶常伴随大脑半球病灶;脊髓受累以短节段损害为主。约一半患者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轻中度升高。以视神经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眼底常见显著视乳头水肿。EDSS评分0.5~8.5分。MOG-IgG抗体滴度以弱阳性多见,滴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复发风险无相关性(P>0.05)。首次发病后96.43%的患者(54/56)恢复良好,3.57%的患者(2/56)有后遗症。75.00%的患者(42/56)有复发,与首次发作间隔1~60个月。未接受免疫调节治疗患者的复发风险显著高于接受免疫调节治疗患者(P<0.05)。第2次复发时的症状与首次症状无相关性(P>0.05)。结论:MOGAD首次发病大部分在青少年及青年时期,40岁之前占75.00%,未见老年期发病者。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患者首次发病后恢复良好,免疫调节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GAD MOG-IgG 脱髓鞘疾病
原文传递
AT_1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石静萍 张颖冬 +2 位作者 许利刚 葛剑青 钱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7-490,共4页
目的探讨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脑血管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鄄RFLP)方法检测60例正常对照者、45例原发性高血压无合并症(EH)、33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出血(EH... 目的探讨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脑血管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鄄RFLP)方法检测60例正常对照者、45例原发性高血压无合并症(EH)、33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出血(EH鄄CH)及73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EH鄄CI)患者AT1R基因3'非翻译区A1166C变异的多态性。结果①EH组和EH鄄CH组的AC+CC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两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9和0.33)显著性高于对照组(0.17),但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EH鄄CI组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及C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EH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③逐步Logistic回归表明AT1R基因多态性是E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4,P<0.05),但未证实AT1R基因多态性是EH鄄CH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④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呈正相关(分别r=0.23和0.25,均P<0.05),而与糖、脂代谢无相关。结论AT1R基因1166C等位基因可能通过对血压的影响而间接参与高血压人群脑出血的发病,但与高血压患者是否发生脑梗死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基因 原发性高血压 脑血管病
下载PDF
小脑梗塞的临床、CT与MRI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石静萍 赵翕平 +1 位作者 蔡宗尧 刘文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6年第4期215-217,共3页
本文报告35例小脑梗塞的MRI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和CT进行分析对照。发现平均发病年龄较大,多数有高血压及合并双侧底节区和/或半卵圆中心的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认为本组患者的病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与文献报告以心源性栓... 本文报告35例小脑梗塞的MRI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和CT进行分析对照。发现平均发病年龄较大,多数有高血压及合并双侧底节区和/或半卵圆中心的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认为本组患者的病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与文献报告以心源性栓塞多见不同。本组亦以PICA区梗塞居多,但小梗塞(<2.0cm)远较大面积梗塞多见,且预后良好,死亡率明显低于其它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塞 动脉硬化 MRI CT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石静萍 张颖冬 +2 位作者 葛剑青 钱敏 方群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浆肾素活性 (PRA)及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55例ACI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的PRA、AngⅡ浓度 ,并与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 ...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浆肾素活性 (PRA)及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55例ACI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的PRA、AngⅡ浓度 ,并与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 )ACI患者发病 3日内PRA和Ang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P<0 0 1和P <0 0 5)和恢复期 (均P <0 0 5) ,恢复期AngⅡ浓度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2 )ACI的PAR及AngⅡ浓度与患者是否伴高血压病无关 ,而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分别为r=0 .72 ,r =0 .63) ;(3)PRA和AngⅡ浓度在大梗死灶组 (>3 .0cm2 )与中梗死灶组 (1 .5cm2 ~ 3 .0cm2 )之间无差异 ,但两组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 (<1 .5cm2 ) (分别P <0 0 1和P <0 0 5)。结论 ACI早期PRA和AngⅡ水平应激性升高 ,提示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了ACI形成的病理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浆肾素 血管紧张素Ⅱ
下载PDF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7
作者 石静萍 刘文 张颖冬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评价 2D TOF法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 (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10例CVST患者进行 2D TOP法MRV检查 ,并与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多发性CVST ,最常累及上... 目的 评价 2D TOF法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 (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10例CVST患者进行 2D TOP法MRV检查 ,并与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多发性CVST ,最常累及上矢状窦和横窦。在MRV上CVST的直接征像为发育正常的静脉窦不显影、狭窄或再通后的模糊影 ,间接征像为病变以远侧枝血管形成、深部静脉明显扩张或其他引流静脉显现。本组MRV结果与DSA比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且在血管变异的鉴别及对血栓的动态观察上要优于DSA。结论 MRV可替代DSA作为CVST诊断和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影像学诊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变化及厄贝沙坦干预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石静萍 董靖德 +2 位作者 张颖冬 林新建 时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变化,探讨厄贝沙坦干预的影响及其脑保护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厄贝沙坦预处理组(厄贝沙坦组)[30mg/(kg.d)连续灌胃3周]。用线栓法制作...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变化,探讨厄贝沙坦干预的影响及其脑保护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厄贝沙坦预处理组(厄贝沙坦组)[30mg/(kg.d)连续灌胃3周]。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TCC染色法测定梗死体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脑组织和外周血白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和2型受体(AT2R) mRNA表达,放免法测定脑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肾素活性。结果(1)与IR组比较,厄贝沙坦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改善,梗死体积减少。(2)再灌注后24h和72h,IR组大鼠的缺血侧和对侧皮质、下丘脑、脑干及外周血白细胞AT1R mRNA表达和AT2R mRNA表达均显著性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而厄贝沙坦组IR后各时间点上述部位AT1R mRNA表达明显低于IR组(均P<0.01),AT2R mRNA表达高于IR组(均P<0.01)。(3)在IR后24h和72h,IR组大鼠脑组织和外周血AngⅡ水平、外周血肾素活性均显著性增高;厄贝沙坦组大鼠脑组织、外周血AngⅡ和肾素活性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缺血大鼠脑内AngⅡ、AT1R、AT2R表达增高,厄贝沙坦干预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拮抗ATR、抑制ATRmRNA表达、上调ATR 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脑缺血 厄贝沙坦
下载PDF
脑干腔隙性梗塞的MRI、TCD与临床 被引量:22
9
作者 石静萍 刘文 陈芷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26-28,共3页
本文对85例脑干腔隙性梗塞(腔梗)患者的头颅MRI、部分TCD及临床特征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较大,75%有长期高血压史,临床表现为复杂性、多样化特点,且多数缺乏典型的交叉或脑干孤立症征。MRI扫描显示... 本文对85例脑干腔隙性梗塞(腔梗)患者的头颅MRI、部分TCD及临床特征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较大,75%有长期高血压史,临床表现为复杂性、多样化特点,且多数缺乏典型的交叉或脑干孤立症征。MRI扫描显示腔隙灶以桥脑腹侧居多,病灶<0.5cm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TCD可很好反映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弹性及血流速度,对脑干腔梗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定位不甚准确。MRI仍是诊断脑干腔梗的最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腔隙性梗塞 MRI TCD 脑梗塞
下载PDF
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石静萍 董靖德 +1 位作者 戴文卓 张颖冬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并以3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阿司匹林100mg,每天...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并以3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两组其余治疗方法相同,连续治疗14d。在治疗前、治疗14d抽取静脉血,用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含量,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1)两组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血清hs-CRP含量与NDS呈正相关(r=0.34,P<0.01)。(2)厄贝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含量和NDS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均P<0.01)。(3)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含量的差值显著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并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超敏C反应蛋白 脑梗死
下载PDF
托吡酯治疗癫疒间的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石静萍 葛剑青 +1 位作者 孙琦 王玲玲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2-464,共3页
目的观察托吡酯治疗不同类型癫疒间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试验的方法,给予115例不同类型癫疒间患者托吡酯单药或添加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1年和2年时计算控制率和托吡酯保留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6个月时总有效率... 目的观察托吡酯治疗不同类型癫疒间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试验的方法,给予115例不同类型癫疒间患者托吡酯单药或添加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1年和2年时计算控制率和托吡酯保留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6个月时总有效率单药治疗组为83.9%,添加治疗组为66.1%,对各型癫疒间均有一定疗效,各组间发作控制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稳定期儿童组有效剂量为(105.72±48.28)mg/d,成人组为(176.36±62.81)mg/d;(3)控制率1年为40.0%,2年为28.7%;保留率1年为67.8%,2年为46.1%;(4)34例(29.6%)出现不良反应,为轻、中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厌食和体质量减轻。结论托吡酯是较好的广谱抗癫疒间药物,长期应用仍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吡酯 癫癎 疗效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的概念、临床分型和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静萍 张颖冬 邓荣昆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55-57,共3页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疾病 分型 病因
下载PDF
托吡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石静萍 刘姜冰 赵薛旭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托吡酯(TPM)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TPM干预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PM干预组给予TPM80mg/kg腹腔注射,2次。缺血再灌注24h... 目的探讨托吡酯(TPM)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TPM干预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PM干预组给予TPM80mg/kg腹腔注射,2次。缺血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法测量梗死体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脑组织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GABAA受体阳性表达。结果(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TPM干预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高(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2)TPM干预组缺血侧脑皮质Glu含量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GABA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均P<0.01);(3)TPM干预组缺血侧脑皮质GABAA受体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TPM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TPM降低兴奋性递质Glu水平、增加抑制性递质GABA的释放及GABAA受体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托吡酯 神经保护
下载PDF
晚发型多发性硬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石静萍 李作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5年第6期348-350,共3页
本文报告15例晚发型多发性硬化(MS),首次发病年龄50~60岁,占同期住院MS患者的6.4%(15/234)。通过时其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和预后等与同期成人MS对照分析,表明晚发型MS慢性起病多见,临床表现和受累部位... 本文报告15例晚发型多发性硬化(MS),首次发病年龄50~60岁,占同期住院MS患者的6.4%(15/234)。通过时其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和预后等与同期成人MS对照分析,表明晚发型MS慢性起病多见,临床表现和受累部位与成人MS相似,但脊髓受累较成人MS更为常见,晚发型MS大多病情进展快,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病情多不能彻底缓解,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晚发型 神经病
下载PDF
脑再梗死患者血纤溶系统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石静萍 张颖冬 赵湘缓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30-131,共2页
对血浆纤溶系统活性与脑梗死再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发色底物法对50例脑再梗死患者及121例随访未再发的初次脑梗死患者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 对血浆纤溶系统活性与脑梗死再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发色底物法对50例脑再梗死患者及121例随访未再发的初次脑梗死患者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脑再次梗死组PAI活性显著高于初次脑梗死组,而t-PA活性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提示PAI活性升高可能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酶原 激活物 抑制物 脑梗塞
下载PDF
心理卫生专业实习生临床技能训练和考核方法探索
16
作者 石静萍 于辛辛 袁勇贵 《医学教育探索》 2009年第2期175-176,共2页
针对心理卫生专业(包括精神病学与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和临床教学特点,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训练,同时制定更合适的实习考核方法,提高心理卫生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
关键词 医学生 精神病学 医学心理学 临床技能 考核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03
17
作者 狄晴 葛剑青 +7 位作者 陈道文 徐肖 陈惠玲 过燕萍 李继民 石静萍 张颖冬 李作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 评价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试验 ,选择发病 4 8h内的ACI患者 6 3例 ,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 (31例 )及安慰剂对照组 (32例 )。... 目的 评价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试验 ,选择发病 4 8h内的ACI患者 6 3例 ,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 (31例 )及安慰剂对照组 (32例 )。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 30mg静脉滴注 ,每日 2次 ,共 14d ,同时给予维脑路通、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 ;对照组用等量安慰剂替代依达拉奉 ,余均同治疗组。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 (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定和常规检查 ,以治疗第 2 1dESS增分率和第 90dADL增分率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2 1d后治疗组、对照组ESS增分率分别为 (6 0 .3± 2 8.2 ) %、(35 1± 2 3.6 ) % ,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 ;90d后治疗组、对照组ADL增分率分别为 (71.5±2 9 8) %、(44 1± 4 0 .9) % ,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ACI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羟自由基清除剂
下载PDF
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与磁共振表现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凌玲 石静萍 +2 位作者 刘文 肖朝勇 徐肖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 探讨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DEACMP)的临床与磁共振 (MRI)表现。方法 对 2 2例DEACMP患者的临床、头颅MRI、磁共振氢波谱 (1H MRS)、弥散张量成像 (DT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 2 2例均有智能障碍 ,9例大小便失禁 ,8例精... 目的 探讨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DEACMP)的临床与磁共振 (MRI)表现。方法 对 2 2例DEACMP患者的临床、头颅MRI、磁共振氢波谱 (1H MRS)、弥散张量成像 (DT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 2 2例均有智能障碍 ,9例大小便失禁 ,8例精神症状 ,7例肌张力障碍 ,6例球麻痹 ,4例癫疒间 发作。脑电图异常 2 0例 ,表现弥漫性慢波。 2 2例MRI病灶均位于大脑皮质下、侧脑室旁白质或 /和基底节区 ,7例1H MRS中病灶区胆碱 (Cho)峰明显升高 ,N 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峰或NAA/Cho峰降低 ,乳酸 (Lac)峰无改变。 2例DTI中均示两侧半卵圆中心及额枕放射冠白质纤维各向异性Fa值普遍降低 ,纤维束减少、变细、模糊。结论 DEACMP早期进行MRI及功能MRI检查有利于病情分析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中毒 迟发性脑病 临床特点 磁共振 脑电图 智能障碍 脑脊液
下载PDF
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内皮素-1和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戴文卓 石静萍 +1 位作者 葛剑青 方群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内皮素-1(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并以23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内皮素-1(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并以23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厄贝沙坦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阿司匹林100mg,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其余治疗方法相同,连续治疗14d。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LPA、ET-1和NO含量,并对两脑梗死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1)脑梗死患者血LPA、ET-1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NO含量显著降低(P<0.05);NDS与NO含量呈负相关(r=-0.4345,P<0.05)。(2)厄贝沙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LPA、ET-1含量和ND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NO含量显著升高(均P<0.05)。(3)治疗后厄贝沙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血LPA、ET-1、NO含量改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LPA、ET-1含量,提高血NO水平,显示其有抗血小板活化及内皮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溶血磷脂酸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脑梗死
下载PDF
妥泰加用治疗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20
作者 赵翕平 石静萍 +2 位作者 陈惠玲 李作汉 管青山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 观察妥泰 (TPM)加用治疗成人难治性部分性伴或不伴继发全身性发作 (GTCS)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  5 6例在不动原用抗癫痫药 (AEDs)的基础上加用 TPM治疗 2 0周 ,前 8周为加量期 ,后 12周为维持治疗的稳定期。治疗前 (基础... 目的 观察妥泰 (TPM)加用治疗成人难治性部分性伴或不伴继发全身性发作 (GTCS)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  5 6例在不动原用抗癫痫药 (AEDs)的基础上加用 TPM治疗 2 0周 ,前 8周为加量期 ,后 12周为维持治疗的稳定期。治疗前 (基础期 )记录好发作频率、用药情况、体重等作为自身对照。TPM自 2 5m g/ d开始 ,逐渐加量 ,目标剂量为 2 0 0 m g/ d。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各查基础 AEDs血药浓度进行比较。治疗结束行全面疗效分析。结果  TPM加用治疗 2 0周后 ,与基础期发作频率比较 ,6 4.2 9%患者发作频率降低≥5 0 % ;2 5 .0 0 %患者发作频率降低≥ 75 % <10 0 % ;16 .0 7%完全不发。不良反应轻至中度 ,但与合用 AEDs的多少有关。 5 0 %患者体重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TPM对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影响不大。结论  TPM是治疗难治性部分性伴或不伴继发 GTCS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妥泰 治疗 难治性部分性癫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