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对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近期神经功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忻 赵毅 +1 位作者 祁学强 常建旗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14期2146-214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单纯前路手术组(前路组,n=28)、单纯后路手术组(后路组,n=23)和...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单纯前路手术组(前路组,n=28)、单纯后路手术组(后路组,n=23)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组(联合组,n=38)。比较3组患者术后椎体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3组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均低于术前,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均低于前路组和后路组,JOA评分均高于前路组和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和后路组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D级+E级比例显著高于前路组和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和后路组D级+E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入路手术相比,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明显提高了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椎体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且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折 脊髓损伤 手术入路 神经功能 近期疗效
下载PDF
甲状旁腺激素用于预防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忻 赵毅 +2 位作者 朱悦 曹华佗 祁学强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对预防脊髓损伤(SCI)后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SCI模型,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SCI模型组、SCI甲状旁腺激素组和SCI阿伦磷酸钠组。空白对照组及SCI模型组不做处理,SCI甲状旁腺激素组每3天按照60μg/kg注射...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对预防脊髓损伤(SCI)后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SCI模型,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SCI模型组、SCI甲状旁腺激素组和SCI阿伦磷酸钠组。空白对照组及SCI模型组不做处理,SCI甲状旁腺激素组每3天按照60μg/kg注射甲状旁腺激素一次,SCI阿伦磷酸钠组术后1 h开始灌服阿伦磷酸钠药液。BBB评分法记录术后的1 d、3 d、7 d、14 d、28 d、42 d、56 d大鼠的行为学运动评分;血钙和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分别检测4和8周大鼠血钙(Ca)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X线骨密度仪测定股骨和胫骨的骨密度;原位DNA片段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结果在各个时间点SCI模型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SCI甲状旁腺组和SCI阿伦磷酸钠组在各个时间点BBB评分均显著高于SCI模型组(P<0.05);SCI模型组在4周和8周ALP含量、股骨和胫骨骨密度及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Ca含量、细胞凋亡指数及Cleaved caspase3和GSK-3β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SCI甲状旁腺激素组和SCI阿伦磷酸钠组在4周和8周ALP含量、股骨和胫骨骨密度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SCI模型组,Ca含量、细胞凋亡指数及Cleaved caspase3和GSK-3β蛋白表达显著低于SCI模型组(P<0.05);SCI甲状旁腺激素组和SCI阿伦磷酸钠组在8周的ALP含量、股骨和胫骨骨密度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4周,Ca含量、细胞凋亡指数及Cleaved caspase3和GSK-3β蛋白表达显著低于4周(P<0.05)。结论甲状旁腺激素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脊髓损伤 骨质疏松 甲状旁腺激素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发病位置与骨质密度对患者下腰疼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生 杨明智 祁学强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17期1752-1755,共4页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发病位置与骨质密度对患者下腰疼痛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月10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2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年龄的不同将患者分成Ⅰ(年龄60~70岁)、Ⅱ(年...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发病位置与骨质密度对患者下腰疼痛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月10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2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年龄的不同将患者分成Ⅰ(年龄60~70岁)、Ⅱ(年龄71~80岁)、Ⅲ组(年龄81~90岁)。常规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及X线片检查;观察比较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骨折发病位置,骨质密度及术后下腰部疼痛的发生率等数据。结果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患者的骨密度数值、T值逐渐下降,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例患者中,术后下腰部疼痛的发病率为14.29%;Ⅰ组患者的发病位置为T_(11),T_(12);Ⅱ组患者的发病位置为T_(12_,T_1;Ⅲ组患者的发病位置为L_2,L_3。随着患者发病位置逐渐靠近下腰椎,患者的下腰部疼痛的发病率及VAS不断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0.273,P=0.018);随着患者VAS评分的不断增加,患者的骨密度、T值(SD)随之下降,术后下腰部疼痛程度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关系(r=-0.267,P=0.016)。结论随着患者发病位置逐渐靠近下腰椎,患者的下腰部疼痛的发病率及疼痛程度不断增加,两者呈正相关;术后下腰部疼痛程度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胸腰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密度 下腰疼痛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被引量:7
4
作者 张生 杨明智 祁学强 《颈腰痛杂志》 2017年第5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究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通过对并发症的治疗分析总结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1-2014-11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病历资料为研究组A,所有... 目的探究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通过对并发症的治疗分析总结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1-2014-11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病历资料为研究组A,所有患者均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术后1年Cobb角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根据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制定相应并发症预防措施,选择2015-12-2017-02我院进行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并进行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手术治疗患者35例为研究组B,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以及ODI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前Cobb角平均(85.34±7.32)°,治疗后为(28.67±3.23)°,矫正率66.56%;随访1年Cobb角平均(30.54±3.54)°,矫正率60.70%;治疗后Frankel评级良好(D、E级)人数显著多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术后发生并发症18例(30.00%),其中3例钛棒断裂、4例神经根损伤、5例硬膜损伤、2例内固定松动、4例神经功能障碍;研究组B术后并发症发生4例(11.4%),无钛棒断裂、内固定松动发生,1例神经根损伤、1例硬膜损伤、2例神经功能障碍,显著低于研究组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手术治疗后疗效良好,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过干预治疗后能够快速恢复,但仍需要在围手术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手术 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 手术并发症 预防措施
下载PDF
跨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体形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中平 祁学强 +1 位作者 杨明智 曹华佗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12期932-936,共5页
目的探讨跨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椎体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2017年5月—2017年12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86例,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27~63岁,平均46.0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伤... 目的探讨跨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椎体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2017年5月—2017年12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86例,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27~63岁,平均46.0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伤椎组和跨伤椎组。经伤椎组行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28~61岁,平均45.7岁。跨伤椎组行跨伤椎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27~63岁,平均46.6岁。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电话、上门随访。比较两组椎体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跨伤椎组术后6个月椎体前后缘高度(90.59±7.84)%、椎间隙高度(54.34±6.39)mm、矢状径(79.43±4.31)%,均高于经伤椎组(64.79±6.33)%、(47.81±5.77)mm、(73.25±3.49)%(P<0.05);跨伤椎组术后6个月后凸畸形(13.29±1.96)°,低于经伤椎组(18.41±2.06)°(P<0.05);跨伤椎组术后1、3、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14.68±4.12)分、(10.69±4.32)分、(7.21±3.56)分,均低于经伤椎组(20.12±4.69)分、(17.41±5.32)分、(13.23±4.39)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断钉棒、骨折延迟愈合、椎体后凸畸形、椎弓根钉松动及硬脊膜撕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跨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能改善椎体形态变化,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椎体功能
下载PDF
电针联合自拟川芎祛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宁 祁学强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8期1257-1260,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自拟川芎祛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诊治的65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均为气滞血瘀型,所有患者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自拟川芎祛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诊治的65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均为气滞血瘀型,所有患者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自拟川芎祛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肿胀程度、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中医证候积分、踝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指标(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IL-6、IL-1、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强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自拟川芎祛瘀汤可降低气滞血瘀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患肢肿胀程度及炎症因子水平,增强患肢踝关节功能,缩短患肢的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外科学 踝关节/外科学 电针/方法 中药疗法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贾托 贺世集 祁学强 《血栓与止血学》 2020年第6期1012-1013,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以80例下肢骨折为对象,术后根据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DVT(n=23)和非DVT组(n=57)。检查两组凝血指标,分析其与DVT之间的关系。结果DVT组与非DVT组活化部分...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以80例下肢骨折为对象,术后根据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DVT(n=23)和非DVT组(n=57)。检查两组凝血指标,分析其与DVT之间的关系。结果DVT组与非DVT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DVT组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非DV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146)、TAT(OR=11.062)与下肢骨折内固定患者发生DVT密切相关(P<0.05)。结论下肢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DVT的形成与D-D、TAT密切相关,临床上密切监测二者水平有诊断意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 凝血功能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利伐沙班和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对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对比 被引量:5
8
作者 贾托 贺世集 祁学强 《血栓与止血学》 2020年第4期612-613,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和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凝血功能变化和深静脉血栓形(DV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80例接受腰椎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下肢DVT的发生。...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和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凝血功能变化和深静脉血栓形(DV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80例接受腰椎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下肢DVT的发生。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栓弹力图:凝血反应时间(R)、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水平均降低,研究组下降趋势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PT、aPTT水平均升高,研究组上升趋势明显(P<0.05)。研究组下肢DVT、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1/40)、2.50%(1/40),低于对照组[17.50%(7/40)、20.00%(8/40),P<0.05]。结论利伐沙班可用于腰椎术后下肢DVT的预防,治疗的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凝血功能 腰椎手术
下载PDF
腰椎不同融合方式对邻近节段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生 祁学强 常建琪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7年第4期39-42,F0003,共5页
目的建立腰椎不同方式腰椎融合手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究在采取不同融合手术方式后对相邻节段的影响,从而优化手术方式。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了三种腰椎模型:(1)退变腰椎模型;(2)螺钉固定融合术后腰椎模型;(3)椎间融合器及螺钉固... 目的建立腰椎不同方式腰椎融合手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究在采取不同融合手术方式后对相邻节段的影响,从而优化手术方式。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了三种腰椎模型:(1)退变腰椎模型;(2)螺钉固定融合术后腰椎模型;(3)椎间融合器及螺钉固定腰椎模型;其中腰椎术后模型的手术节段均为L4~L5。分别比较上述三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状态下,手术节段对上下相邻节段的影响,并量化为运动范围(ROM)、间隙压力、最大应力的参数百分比。结果在屈伸和侧向弯曲载荷下,退变腰椎模型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ROM)、间隙压力、最大应力明显小于两种融合手术模型。结论螺钉固定融合术及椎间融合器加螺钉固定融合术均可致相邻节段退变及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融合方式 邻近节段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凝血指标及纤溶活性指标的检测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托 贺世集 祁学强 《血栓与止血学》 2020年第5期835-836,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凝血指标及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及其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以80例骨科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n=18)和非DVT组(n=62)。检测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分析其与下肢DVT的...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凝血指标及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及其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以80例骨科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n=18)和非DVT组(n=62)。检测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分析其与下肢DVT的关系。结果DVT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非DVT组(P<0.05),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非DVT组,两组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aPTT、PT、Fbg、D-D诊断下肢DVT的AUC分别为0.886(95%CI:0.796~0.946)、0.854(95%CI:0.758~0.923)、0.825(95%CI:0.724~0.901)、0.856(95%CI:0.759~0.924)。结论创伤骨科患者aPTT、PT水平降低,D-D、Fbg水平升高,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对下肢DVT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骨科 凝血指标 纤溶活性指标
下载PDF
术前抗凝治疗对高龄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祁学强 李万海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1年第3期473-474,共2页
目的探讨术前抗凝治疗对高龄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形成(DVT)患者的疗效。方法以80例高龄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目的探讨术前抗凝治疗对高龄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形成(DVT)患者的疗效。方法以80例高龄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升高,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术后接受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黏度及凝血状态,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抗凝 高龄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DSA介入融通疗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强 祁学强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10期1508-1510,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融通疗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118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DSA介入融通疗法治...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融通疗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118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DSA介入融通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法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Ficat疼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cat疼痛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介入融通疗法用于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可明显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治疗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原文传递
不同复位方式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中平 杨明智 +1 位作者 祁学强 韩玉东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1107-1108,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复位方式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市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63例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方式不同分为... 目的探讨不同复位方式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市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63例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方式不同分为切开组(n=29)与闭合组(n=34)。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切开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高于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切开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切开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减少了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移位 空心钉内固定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下载PDF
前外侧加内侧微创切口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Pilon骨折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忻 祁学强 +2 位作者 李靖 常建琪 赵毅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8期872-873,共2页
目的探讨前外侧加内侧微创切口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0-08-2014-06对26例C型Pilon骨折采用前外侧加内侧微创切口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26例均获得平均14(10-18)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采用Johner-Wruh... 目的探讨前外侧加内侧微创切口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0-08-2014-06对26例C型Pilon骨折采用前外侧加内侧微创切口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26例均获得平均14(10-18)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采用Johner-Wruhs方法评定疗效评定:优21例,良5例。结论采用前侧加内侧微创切口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具有固定确切、适合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前外侧加内侧微创切口 双锁定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胸腰椎骨折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观察及评估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忻 赵毅 +1 位作者 祁学强 常建琪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7期540-542,547,共4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胸腰椎骨折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且完成随访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此次回顾性研究的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开放椎弓... 【目的】研究并探讨胸腰椎骨折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且完成随访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此次回顾性研究的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后凸角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均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的后凸角度均明显减小(P<0.05),但在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在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手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采取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减轻脊柱后凸畸形,还能有效促进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