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线菌酮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1
作者 李光鑫 高强 +4 位作者 尤明涛 孙卫玲 沈宏 祁得林 杨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49,共7页
为探究抗生素对藻类的毒性效应与机制,以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为潜在污染物,以小球藻为受胁迫对象,通过检测小球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chlorophyll a)、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PSⅡ... 为探究抗生素对藻类的毒性效应与机制,以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为潜在污染物,以小球藻为受胁迫对象,通过检测小球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chlorophyll a)、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optimal/maximal quantum yield of PSⅡ,F_(v)/F_(m))等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探究抗生素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CHX对于小球藻的96 h EC_(50)为1.229 mg/L.在该质量浓度下作用96 h后,CHX对小球藻细胞密度的抑制率为49.7%,使叶绿素a的含量降低了36.2%,对F_(v)/F_(m)的抑制率为13.0%.此外,与对照相比,CHX暴露使小球藻的ROS和MDA分别上升了533.7%和618.6%.因此,CHX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主要体现为生长抑制,其可能的机制是引起氧化应激(如产生ROS和MDA),进而抑制细胞的光合作用(降低F_(v)/F_(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酮 小球藻 毒性效应 F_(v)/F_(m)
下载PDF
花斑裸鲤红细胞发育相关基因KLF17启动子区域互作蛋白筛选
2
作者 寇若彬 刘丹 +6 位作者 高强 晁燕 张存芳 聂苗苗 谭瑾 郭守全 祁得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819,共12页
为了进一步解析鱼类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机制,确定相关基因KLF17是否在红细胞发育过程中发挥功能。将高原裂腹鱼亚科鱼类的代表物种——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作为实验对象,以实验室前期花斑裸鲤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为基... 为了进一步解析鱼类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机制,确定相关基因KLF17是否在红细胞发育过程中发挥功能。将高原裂腹鱼亚科鱼类的代表物种——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作为实验对象,以实验室前期花斑裸鲤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为基础,鉴定出红细胞发育相关基因KLF17启动子序列,以其启动子DNA为诱饵,对花斑裸鲤肾脏组织蛋白进行筛选,采用LC-MS/MS技术对候选结合蛋白进行鉴定分析,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花斑裸鲤肾脏组织中共筛选到576个与KLF17启动子区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去除未能鉴定到的蛋白,共有306个候选结合蛋白,其中包括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细胞色素P450酶、转铁蛋白、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丙酮酸脱氢酶、红细胞膜蛋白带4.1蛋白等与红细胞或造血相关的蛋白。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候选结合蛋白涉及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免疫反应、信号传导、核酸与转录因子结合等过程。KEGG通路分析表明,以上蛋白参与多条信号通路,包括氨基酸代谢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细胞色素P450代谢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等。研究筛选出的KLF17启动子候选结合蛋白主要有参与红细胞发育相关的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细胞色素P450酶、转铁蛋白等,经过功能分析发现它们参与HIF-1信号通路,通过调控血红素、珠蛋白基因表达、铁代谢、血管生成、糖酵解等途径激发红细胞的生成与发育,提示KLF17在转录水平上参与调控红细胞中血红素、铁和珠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为红细胞分化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同时,转铁蛋白作为参与铁和氧调节的交叉调控因子,它能够促进血液中铁的运输和增强血氧的结合能力,使得机体在低氧环境中长期生存,这也揭示了花斑裸鲤的低氧适应机制与HIF-1下游的转铁蛋白有关。研究可对下一步验证该蛋白与KLF17的互作机制提供研究基础,为解析高原土著鱼类造血系统发育和低氧环境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发育 启动子 结合蛋白 KLF17 DNA pulldown-MS 花斑裸鲤
下载PDF
花斑裸鲤SIRT基因家族分析及低温适应性表达
3
作者 倪伟琳 刘丹 +5 位作者 高强 晁燕 张存芳 寇若彬 祁得林 聂苗苗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共12页
花斑裸鲤是裂腹鱼亚科的代表物种之一,能够很好地适应青藏高原寒冷的环境。为探究sirtuins(SIRT)基因家族在花斑裸鲤低温适应中的作用,笔者对SIRT基因家族的7个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研究。结果显示,花斑裸鲤SIRT基因家族... 花斑裸鲤是裂腹鱼亚科的代表物种之一,能够很好地适应青藏高原寒冷的环境。为探究sirtuins(SIRT)基因家族在花斑裸鲤低温适应中的作用,笔者对SIRT基因家族的7个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研究。结果显示,花斑裸鲤SIRT基因家族的长度差异较大,序列最长的是SIRT1基因(22885 bp),最短的是SIRT4基因(3660 bp),包含蛋白质编码区,编码304至691个氨基酸不等。通过保守结构域和基序分析发现,花斑裸鲤SIRT基因均具有Sir2保守结构域和基序,包括GAGxSx、xxPxxR、PxxxH和QNxDxLx。氨基酸理化性质预测结果表明,花斑裸鲤SIRT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除SIRT4之外,均是不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SIRT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通过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发现,SIRTs与SOD2、CAT、PPARGC1α、p53、FOXO1a和FOXO1b具有相互作用。进一步对SIRT基因在低温适应的花斑裸鲤的肝脏、脑和肌肉组织中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温下,SIRT2、SIRT4和SIRT7基因在肝脏和脑中表达显著上调,SIRT2~4、SIRT6和SIRT7基因在肌肉中表达显著上调,推测SIRT基因家族尤其是SIRT2、SIRT4和SIRT7基因在花斑裸鲤低温适应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分析了花斑裸鲤SIRT基因家族的特征,其结果可为后续SIRT基因在花斑裸鲤低温适应中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裸鲤 SIRT基因家族 基因特征与表达 低温适应
下载PDF
南门峡裂腹鱼亚科鱼类形态相似种的分类学地位——形态趋同进化实例 被引量:8
4
作者 祁得林 郭松长 +2 位作者 唐文家 杨洁 赵新全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2-870,共9页
受高原抬升所致的水系变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布于南门峡河流的裂腹鱼亚科鱼类与黄河干支流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到长期限制。作为孤立小群体,探讨其分类学地位及其在小生境中的进化机制对了解青藏高原鱼类多样性和物种的形成、进化具有... 受高原抬升所致的水系变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布于南门峡河流的裂腹鱼亚科鱼类与黄河干支流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到长期限制。作为孤立小群体,探讨其分类学地位及其在小生境中的进化机制对了解青藏高原鱼类多样性和物种的形成、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方法获得了南门峡裂腹鱼亚科鱼类(n=29)及其近缘种(n=19)共48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全序列(1140bp),并以厚唇裸重鱼和尖裸鲤为外群构建了MP和Bayesian系统进化树。南门峡裂腹鱼亚科鱼类29个个体的序列经排序后,发现有100个(8·77%)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16个单倍型,在系统进化树上分布于截然不同的两个族群中。其中5个单倍型(NMX3、6、7、13、15)与其近缘种花斑裸鲤和青海湖裸鲤形成单系群(MP99%,Bayesian98%),而其余11个单倍型(NMX1、2、4、5、8、9、10、11、12、14、16)与黄河干支流的黄河裸裂尻鱼形成另一个单系群(MP99%,Bayesian99%)。序列差异分析显示,分布于不同族群的南门峡裂腹鱼亚科鱼类之间存在较大的碱基差异(平均为7·42%),显示出种间差异水平,表明分布于南门峡河流的裂腹鱼亚科鱼类可能是花斑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形态相似种的复合体。结合青藏高原隆升所致的气候环境变化和高原北部水系变迁的事件,推断形态趋同进化可能导致了南门峡河流裂腹鱼亚科鱼类形态相似种的共存,而小生境自然选择压力是引发适应性形态趋同进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腹鱼亚科鱼类 南门峡河 线粒体DNA CYT b 系统进化 分类 趋同进化
下载PDF
黄河裸裂尻鱼五种群mtDNA控制区的遗传结构 被引量:15
5
作者 祁得林 晁燕 +1 位作者 郭松长 赵新全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2-980,共9页
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兰州以上黄河干支流水系和高原北部柴达木内流水系,由于其对高原特殊生境表现出独特的适应性而受研究者关注。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一个分... 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兰州以上黄河干支流水系和高原北部柴达木内流水系,由于其对高原特殊生境表现出独特的适应性而受研究者关注。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一个分布于柴达木内流水系种群和四个黄河支流种群共99条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821bp核苷酸的序列,探讨了其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99条个体的序列经比对后,发现77个(9.37%)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53个单倍型,其中有一个单倍型(DT12)为两个种群(大通种群和互助种群)所共享,其余52个单倍型均为某个种群所特有。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柴达木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0.79±0.06)和核苷酸多样度(π=0.0027±0.0017)均略低于黄河支流各种群。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种群之内,占75.39%,而不同水系的种群间只有24.61%,各种群间成对的Fst及遗传距离均表明种群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种群分化,但系统进化树显示出一种混杂的单倍型分布格局,提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事件所造成的水系间的隔离形成较晚。单倍型歧点分布呈现为单峰以及中性检验Tajima的D(-1.497,P=0.058)和Fu的Fs(-24.741,P=0.001)结果综合表明,黄河裸裂尻鱼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曾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裸裂尻鱼 线粒休DNA控制区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扩张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裸裂尻属鱼类两个疑难种的分子系统学 被引量:14
6
作者 祁得林 郭松长 赵新全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58-1066,共9页
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Steindachner)]鱼类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各河流上游干支流及其湖泊之中,由于其广泛的分布域和特殊的生态环境而被生物学家视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淡水鱼类物种起源、进化的模式物种。然而,该属鱼类种间具有非... 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Steindachner)]鱼类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各河流上游干支流及其湖泊之中,由于其广泛的分布域和特殊的生态环境而被生物学家视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淡水鱼类物种起源、进化的模式物种。然而,该属鱼类种间具有非常相似的形态特征,致使大渡软刺裸裂尻鱼(Sp·malacanthuschengi)和前腹裸裂尻鱼(Sp·anteroventris)的分类学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裸裂尻鱼属两个分类疑难种和5个指名种(n=17)以及5个近缘种(n=5)共23个个体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全序列(1140bp),并以同亚科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prenanti)作为外群构建了ML、MP和Bayesian进化树。序列差异和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Sp·malacanthuschengi和软刺裸裂尻鱼(Sp·malacanthus)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06%),两者并不聚在同一枝上;Sp·anteroventris独立成一枝,与其它指名裸裂尻鱼间显示出较大差异(4·38%-5·53%),综合其它形态差异共同提示,Sp·malacanthuschengi应提升为独立种,沿用Sp·chengi的种名,而Sp·anteroventris应该是裸裂尻鱼属的一个独立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裂尻鱼属 裂腹鱼亚科鱼类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分类 分子系统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利用Cyt b基因序列探讨柴达木裸裂尻鱼的分类学地位 被引量:10
7
作者 祁得林 李太平 +1 位作者 晁燕 杨成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共7页
长期以来,柴达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essleri)的分类学地位存在争议。为此,测定了柴达木裸裂尻鱼格尔木河及托素湖种群24个个体及黄河裸裂尻鱼(S.pylzovi)黄河及大通北川河种群12个个体的Cytb基因全序列。通过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 长期以来,柴达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essleri)的分类学地位存在争议。为此,测定了柴达木裸裂尻鱼格尔木河及托素湖种群24个个体及黄河裸裂尻鱼(S.pylzovi)黄河及大通北川河种群12个个体的Cytb基因全序列。通过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了柴达木裸裂尻鱼的分类学地位。结果显示,柴达木裸裂尻鱼与黄河裸裂尻鱼在系统进化树上并未形成相应的单系群;柴达木裸裂尻鱼与黄河裸裂尻鱼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54%,明显低于裂腹鱼亚科其他属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及本属其他种间遗传距离,表明来自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和托素湖的裸裂尻鱼与黄河裸裂尻鱼之间没有达到种级水平的显著分化。综合地质学资料和柴达木水系与黄河水系现今的隔离格局,建议将柴达木裸裂尻鱼作为黄河裸裂尻鱼的一个亚种,即S.pylzovi kessle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分类地位 分子系统学 柴达木裸裂尻鱼
下载PDF
川陕哲罗鲑Cyt b基因克隆及其在鲑亚科中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祁得林 晁燕 +2 位作者 杨成 申志新 唐文家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5-809,共5页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首次报道该基因的全长序列(1140bp,GenBank登录号FJ597623),并与鲑亚科中其他5属14个物种的Cyt 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白鲑亚科...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首次报道该基因的全长序列(1140bp,GenBank登录号FJ597623),并与鲑亚科中其他5属14个物种的Cyt 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白鲑亚科的白鲑Coregonus lavaretus作为外群构建了ML、NJ和MP系统发育树。遗传距离和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川陕哲罗鲑与细鳞鲑属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小(8.47%),在系统发育树上两者聚在一起,提示川陕哲罗鲑与细鳞鱼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该结果与以往的形态学分类不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陕哲罗鲑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克隆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血清过氧化物酶多态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祁得林 李军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58,共2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PAGE)首次对 1 32尾青海湖裸鲤的血清过氧化物酶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青海湖裸鲤的血清过氧化物酶具有POD -I、POD -II、POD -III、POD -IV和POD -V五种多态型 (基因型 ) ,出现频率分别为 65 2 %、2 ...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PAGE)首次对 1 32尾青海湖裸鲤的血清过氧化物酶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青海湖裸鲤的血清过氧化物酶具有POD -I、POD -II、POD -III、POD -IV和POD -V五种多态型 (基因型 ) ,出现频率分别为 65 2 %、2 2 7%、6 1 %、1 5 %和 4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GE 青海湖裸鲤 血清过氧化物酶 多态性
下载PDF
黄河上游花斑裸鲤Cyt b基因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6
10
作者 祁得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5-261,共7页
花斑裸鲤(Gymncypris eckloni)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高原宽谷河段深水缓流处或静水湖泊中,在高原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获得了黄河上游花斑裸鲤5个种群共68个个体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1140bp),分... 花斑裸鲤(Gymncypris eckloni)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高原宽谷河段深水缓流处或静水湖泊中,在高原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获得了黄河上游花斑裸鲤5个种群共68个个体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1140bp),分析了序列变异和种群遗传多样性。68个序列经比对后,发现30个(2.63%)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18个单倍型。结果显示,花斑裸鲤种群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均低于其它鲤科鱼类,这可能与青藏高原经所经历的地质变迁和古气候环境的改变有关,由此生活在高原水域中的鱼类或多或少经历过瓶颈效应。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种群之内,而不是来自不同地理组群间或组群内种群间。单倍型网络图和系统发育分析均没有显示出单倍型与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提示黄河上游花斑裸鲤自然种群未出现分化,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单倍型歧点分布呈现为单峰以及中性检验Fu’sFs(-15.3400,P<0.001)和Tajima’sD(-0.6254,P=0.3080)结果综合表明,花斑裸鲤可能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裸鲤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多样性 种群扩张 黄河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和鲤鱼组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祁得林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3,共3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对青海湖裸鲤和鲤鱼的血清及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的血清及组织LDH共表现出LDHF4、LDHA4、LDHA2B2、LDHB4和LDHE45种主要同工酶,而鲤鱼共表现出LDHF4、LDHA4、L...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对青海湖裸鲤和鲤鱼的血清及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的血清及组织LDH共表现出LDHF4、LDHA4、LDHA2B2、LDHB4和LDHE45种主要同工酶,而鲤鱼共表现出LDHF4、LDHA4、LDHA2B2和LDHB44种主要同工酶,并且LDH同工酶在种间和种内不同组织中均表现出分布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脱氢酶 血清 青海湖裸鲤 鲤鱼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染色体核型及多倍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祁得林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2期44-47,共4页
采用活体PHA-秋水仙素注射法研究了青海湖裸鲤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92,核型式为:18m+18sm+16st+40t,NF=128。初步认为青海湖裸鲤可能是二倍化了的四倍体,源自某种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生态环境的原始类。
关键词 青海湖 裸鲤 染色体核型 多倍性 鲤科
下载PDF
黄河鮈Cytb基因克隆及其在鮈属中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2
13
作者 祁得林 杨成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8-42,共5页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黄河鮈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首次报道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1140bp,FJ904648),并与鮈属中其他6个物种的Cyt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马口鱼属的马口鱼和鯝属的云南鯝作为外群构建了ML...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黄河鮈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首次报道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1140bp,FJ904648),并与鮈属中其他6个物种的Cyt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马口鱼属的马口鱼和鯝属的云南鯝作为外群构建了ML和NJ系统发育树。遗传距离和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黄河鮈与犬首鮈具有较低的遗传距离(6.30%),在系统发育树上两者聚在一起,提示黄河鮈与犬首鮈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鮈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克隆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筛选与验证
14
作者 刘思嘉 祁得林 +4 位作者 祁洪芳 韩步鹰 牛依萌 赵凯 田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3-423,共11页
为探明青海湖裸鲤候选内参基因在低温环境下的表达稳定性,根据RNA-seq定量结果筛选表达稳定的候选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候选基因在0℃和17℃下,脑、肝胰脏、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并通过Ge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3种... 为探明青海湖裸鲤候选内参基因在低温环境下的表达稳定性,根据RNA-seq定量结果筛选表达稳定的候选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候选基因在0℃和17℃下,脑、肝胰脏、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并通过Ge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3种分析程序分析其表达稳定性,筛选出理想的内参基因。结果显示:根据RNA-seq定量结果,共筛选获得脱水酶(Abhd18)基因、微球蛋白(B2m)基因、延伸蛋白A(Eloa)基因、DAZ相关蛋白2(Dazap2)基因、肌动蛋白(Actb)基因、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BCL细胞死亡激动因子(Bad)基因和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基因等8个候选基因;对上述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表达最稳定的是B2m和Eloa基因,表达最不稳定的是Fabp3基因;利用B2m和Eloa基因作为双内参基因对4个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0℃和17℃脑、肝胰脏、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校正,其相对表达比值与RNA-seq结果高度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高原鱼类极端环境适应的研究提供候选内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低温适应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下载PDF
梅花鹿染色体核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祁得林 《四川畜牧兽医》 1999年第11期21-22,共2页
采用外周学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和常规染色体分析技术,对青海地区的梅花鹿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梅花鹿二倍体染色体数目Zn = 64 ,65,66 ,68;染色体总臂数NF=70 。
关键词 梅花鹿 染色体 核型 研究
下载PDF
牦牛的分类学地位及起源研究:mtDNAD-loop序列的分析 被引量:29
16
作者 郭松长 刘建全 +2 位作者 祁得林 杨洁 赵新全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牦牛的起源与属级分类学地位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测定了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并以此构建牦牛和牛属、野牛属、水牛属以及非洲水牛属相关种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loop区与Cytb基因序列在... 牦牛的起源与属级分类学地位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测定了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并以此构建牦牛和牛属、野牛属、水牛属以及非洲水牛属相关种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loop区与Cytb基因序列在构建牛族的系统发育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野牛属的灭绝种草原野牛与现存种美洲野牛先聚合为一单系群,然后再和牦牛形成一单系分支,表明牦牛与野牛属的草原野牛、美洲野牛亲缘关系最近,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而与牛属的其它亚洲物种亲缘关系较远。因此,本研究不支持将牦牛独立为牦牛属———Poephagus,牛属与野牛属在分类上也应合并为一个属。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和化石证据,我们进一步对牦牛起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牦牛与野牛属的分化是由于第四纪气候变化在欧亚大陆发生的,野牛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冰期结束后,由于欧亚大陆其它地区温度升高,牦牛只能局限分布在较为寒冷的青藏高原;而野牛属在北美先后分化为草原野牛和美洲野牛,前者可能是后者的直接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线粒体DNA 控制区 分类学地位 起源
下载PDF
家牦牛线粒体DNA(mtDNA)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 被引量:31
17
作者 郭松长 祁得林 +2 位作者 陈桂华 徐世晓 赵新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86-4294,共9页
通过分析包括我国10个家牦牛品种(类群)在内共296个样本的mtDNA控制(D-loop)区部分序列的遗传变异,对我国家牦牛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聚类关系和分类进行了研究。所测序列经比对后,共检测到61个变异位点,定义了77种单倍型。分析显... 通过分析包括我国10个家牦牛品种(类群)在内共296个样本的mtDNA控制(D-loop)区部分序列的遗传变异,对我国家牦牛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聚类关系和分类进行了研究。所测序列经比对后,共检测到61个变异位点,定义了77种单倍型。分析显示青海环湖牦牛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达0.9848±0.0403,而巴州牦牛单倍型多样性最低,为0.8000±0.0825;核苷酸多样性方面,斯布牦牛存在最为丰富的核苷酸序列变异,核苷酸多样性值为0.022582±0.011767,而巴州牦牛仅为0.006856±0.002476,表明我国家牦牛品种(类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我国家牦牛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251±0.0095和0.015265±0.007757,呈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显示我国家牦牛存在两个聚类簇——斯布牦牛独立为一类;其余9个品种(类群)聚为一类,表明家牦牛品种(类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无明显相关。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九龙、嘉黎、斯布牦牛构成的组与其余7个家牦牛品种(类群)构成的组之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ΦCT=0.05285,P<0.01),且其品种间/组内遗传分化不显著(ΦSC=0.00648,P>0.05),支持依据遗传分化程度将我国家牦牛划分为两大类型。AMOVA支持的分组在品种(类群)组成上与蔡立的研究结果相符,首次为我国家牦牛划分为横断高山型和青藏高原型两种类型提供了源自分子遗传学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牦牛 MTDNA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聚类关系 遗传分化 分类
下载PDF
黄河裸裂尻鱼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晁燕 赵兰英 +8 位作者 李长忠 谢保胜 申志新 王国杰 王振刚 李超 拜彬强 张辉 祁得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3-480,共8页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负调控因子。该文以黄河裸裂尻鱼肌肉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T、5'-RACE和3'-RACE法获得MSTN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2180bp,包含长...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负调控因子。该文以黄河裸裂尻鱼肌肉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T、5'-RACE和3'-RACE法获得MSTN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2180bp,包含长为112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75个氨基酸。以肌肉总DNA为模板,通过PCR法进一步获得了MSTN基因的2个内含子序列,分析表明,黄河裸裂尻鱼MSTN基因与其他脊椎动物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黄河裸裂尻鱼MSTN具有脊椎动物MSTN的共同序列特征,含有1个蛋白酶水解位点RXXR和8个位于TGF-β功能区域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黄河裸裂尻鱼MSTN序列与其他鲤科鱼类MSTN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与哺乳动物和禽类的MSTN同源性较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河裸裂尻鱼MSTN与其他鲤科鱼类聚于同一进化支。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黄河裸裂尻鱼9个被检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心、肾、肠、精巢中表达量较高。Real-TimePCR分析显示,MSTN基因在胚胎中的相对表达量,随胚胎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暗示MSTN的功能可能并不局限在对肌肉生长发育的负调控作用,可能还有其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裸裂尻鱼 肌肉生长抑制素 基因克隆 表达
下载PDF
高原鼠兔ob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洁 赵新全 +4 位作者 郭松长 李红阁 祁得林 王德鹏 曹俊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8,共6页
ob基因编码的leptin蛋白在调节生物体能量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Taqman探针real time PCR技术对高原鼠兔ob基因的组织分布进行检测。通过提取不同组织总RNA,经DNase I消化后,用随机引物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特异性Taqman探... ob基因编码的leptin蛋白在调节生物体能量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Taqman探针real time PCR技术对高原鼠兔ob基因的组织分布进行检测。通过提取不同组织总RNA,经DNase I消化后,用随机引物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特异性Taqman探针和引物分别对ob基因及β-actin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扩增,对不同组织中ob基因和β-actin基因的初始拷贝数之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ob基因在脑、心脏、肺、肝脏、脾脏、肾脏、骨骼肌、脂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白色脂肪组织中ob基因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心脏和肺,表达量最低的是肝脏和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OB基因 TAQMAN探针 REAL TIME PCR 组织分布
下载PDF
青海家牦牛HIF-1α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德朋 李红阁 +3 位作者 郭松长 杨洁 祁得林 赵新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9173-9175,共3页
[目的]探究青海家牦牛HIF-1α基因组织的特异性表达。[方法]应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和实时定量反转录PCR(SYBRGreen)技术对青海家牦牛HIF-1α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进行检测。通过提取不同组织总RNA,经DNase I消化后,用随机引物进行反转录合... [目的]探究青海家牦牛HIF-1α基因组织的特异性表达。[方法]应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和实时定量反转录PCR(SYBRGreen)技术对青海家牦牛HIF-1α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进行检测。通过提取不同组织总RNA,经DNase I消化后,用随机引物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特异性引物分别对HIF-1α和β-actin基因进行RT-PCR和Real Time RT-PCR扩增。[结果]结果表明,HIF-1α基因在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睾丸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睾丸和脾中HIF-1α基因表达量最高,肌肉的表达量最低。[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HIF-1α在高原土著动物低氧适应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家牦牛 HIF-1 α半定量反转录PCR 实时定量反转录PCR 组织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