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闲期耕作下旱地土壤有机碳库与温度和含水量季节变化及关系研究
1
作者 薛建福 濮超 +1 位作者 祁泽伟 高志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9,共10页
为明确夏闲期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库与温度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设置夏闲期免耕、翻耕和深松3种耕作处理,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地麦田SOC和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的季节变化、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以及碳库与温度和... 为明确夏闲期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库与温度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设置夏闲期免耕、翻耕和深松3种耕作处理,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地麦田SOC和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的季节变化、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以及碳库与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育期内,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翻耕和深松处理0~5和5~10 cm土层SO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POxC含量呈“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质量含水量变化均呈“增加—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而土壤温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回归分析发现,5~1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与SOC含量呈线性关系(P<0.05),与POxC含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P<0.05),尤其与免耕和深松处理相比,翻耕处理拟合效果更佳。此外,0~5和5~10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与S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日最高温度、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与POx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不同夏闲期耕作下旱地麦田0~10 cm土层POxC含量季节变化与土壤质量含水量和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而SOC含量变化对土壤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弱。本研究结果为旱地麦田碳库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闲期耕作 旱地小麦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不同秋耕措施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祁泽伟 张慧芋 +4 位作者 李娜娜 梁改梅 杜天庆 李军辉 薛建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6-832,共7页
合理耕作是改善土壤物理质量及构建合理耕层的重要措施之一,对黄土高原农田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旋耕、深翻和深松3种秋耕措施,探究了不同秋耕措施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田0~30 cm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5~30 cm各层次土... 合理耕作是改善土壤物理质量及构建合理耕层的重要措施之一,对黄土高原农田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旋耕、深翻和深松3种秋耕措施,探究了不同秋耕措施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田0~30 cm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5~30 cm各层次土壤容重较旋耕显著降低了10.1%~14.58%,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充气孔隙度则分别显著增加了11.59%~22.37%和26.52%~75.2%。深翻10~30 cm各层次土壤容重较深松显著降低了6.56%~13.48%,土壤总孔隙度则显著增加了9.3%~17.1%。深翻0~10 cm各层次土壤毛管孔隙度较深松显著增加了7.41%~11.75%,10~30 cm各层次土壤质量含水量显著增加了5.46%~16.57%。此外,5~10 cm土壤固、液、气三相比偏离以旋耕最佳,10~30 cm各层次则以深翻为最佳。综合来看,旋耕改善了5~10 cm土壤物理质量,深翻改善了10~30 cm土壤物理质量,采用旋耕+深翻轮耕模式可能是该研究区构建春玉米田合理耕层的潜在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耕措施 土壤物理质量 合理耕层 春玉米 黄土高原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晋中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祁泽伟 刘彩霞 +2 位作者 李娜娜 梁改梅 薛建福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233-237,共5页
试验设置深翻秸秆不还田(PT)、深翻秸秆还田(P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和免耕秸秆还田(NTS)4个处理,测定收获后耕层0~30 cm剖面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以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晋中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TS和N... 试验设置深翻秸秆不还田(PT)、深翻秸秆还田(P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和免耕秸秆还田(NTS)4个处理,测定收获后耕层0~30 cm剖面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以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晋中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TS和NT处理下土壤容重显著高于PT和PTS处理;NTS处理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均最高,而PT处理2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0~30 cm剖面来看,NTS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采用免耕秸秆还田措施可能是晋中地区玉米田潜在的土壤固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有机碳 层化率 晋中地区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黑糯玉米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凯凯 李莹 +4 位作者 祁泽伟 杨文彪 高志强 杜天庆 薛建福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4期434-439,共6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行距对黑糯玉米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等5个种植密度和50 cm∶50 cm、60 cm∶40 cm和70 cm∶30 cm等3个行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行距对黑糯玉米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等5个种植密度和50 cm∶50 cm、60 cm∶40 cm和70 cm∶30 cm等3个行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黑糯玉米产量呈先增后降再增的变化趋势;当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时,黑糯玉米的产量最高,达10335.5 kg/hm^(2),黑糯玉米的穗长、穗质量、穗粒数和百粒质量也表现较好;行距对黑糯玉米的产量、百粒质量和籽粒含水率有显著影响,当行距为60 cm∶40 cm时,黑糯玉米产量和百粒质量均达最大,分别为10016.0 kg/hm^(2)和30.61 g,籽粒含水率最低,为53.13%。在山西省忻州市选择5.25万株/hm^(2)种植密度和60 cm∶40 cm行距种植黑糯玉米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商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糯玉米 种植密度 行距 产量 商品品质
下载PDF
MnSO_(4)浸种对小麦芽苗菜生长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马茹 薛建福 +6 位作者 张慧芋 祁泽伟 刘凯凯 徐伟 刘昌斌 赵文欣 高志强 《种子》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共7页
为探究不同浓度MnSO_(4)溶液浸种对小麦芽苗菜锰(Mn)元素积累的影响,对6个浓度(0(ck)、0.1、0.2、0.4、0.8和1.6 g·L^(-1))MnSO_(4)溶液浸种处理下小麦芽苗菜生长状况、生理活性及Mn元素积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浓度... 为探究不同浓度MnSO_(4)溶液浸种对小麦芽苗菜锰(Mn)元素积累的影响,对6个浓度(0(ck)、0.1、0.2、0.4、0.8和1.6 g·L^(-1))MnSO_(4)溶液浸种处理下小麦芽苗菜生长状况、生理活性及Mn元素积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浓度为0.2~0.4 g·L^(-1)时小麦芽苗菜鲜重、干重、维生素C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且在0.2 g·L^(-1)浓度下达到最高;而1.6 g·L^(-1)浓度处理对以上各指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并显著提高了丙二醛含量。浓度>0.1 g·L^(-1)时小麦芽苗菜的鲜、干重中Mn元素积累量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了7.5~29.4倍和7.3~29.7倍。综上所述,0.2 g·L^(-1)是本研究条件下促进小麦芽苗菜生长、提高生理活性物质及Mn积累的最佳MnSO_(4)浸种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芽苗菜 发芽特性 生理活性物质 锰元素积累量
下载PDF
外源钙和铜对黑豆芽苗菜生长及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
6
作者 赵文欣 刘凯凯 +6 位作者 徐伟 张慧芋 刘昌斌 马茹 祁泽伟 张超 薛建福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1期46-53,共8页
设置0(CK)、0.01、0.05、0.2、0.5和1.0 g/L的CaCl_(2)和CuSO_(2)溶液,分别对黑豆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并分析黑豆芽苗菜生长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较高质量浓度(0.5~1.0 g/L)Cu SO_(2)溶液处理后黑豆芽苗菜的发芽势显... 设置0(CK)、0.01、0.05、0.2、0.5和1.0 g/L的CaCl_(2)和CuSO_(2)溶液,分别对黑豆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并分析黑豆芽苗菜生长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较高质量浓度(0.5~1.0 g/L)Cu SO_(2)溶液处理后黑豆芽苗菜的发芽势显著降低,1.0 g/L质量浓度下发芽率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当Cu SO_(2)质量浓度大于0.2 g/L对黑豆芽苗菜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有提高作用,当质量浓度大于0.01 g/L会抑制苗长,各Cu SO_(2)溶液对黑豆芽苗菜干鲜质量和发芽率影响较小;当Ca Cl_(2)质量浓度为1.0 g/L时,芽苗菜发芽势较CK显著下降,质量浓度为0.2 g/L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0.01~0.05 g/L处理可以促进芽苗菜生长且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各Ca Cl_(2)溶液对干鲜质量和发芽率影响较小。综合考虑,当Cu^(2+)和Ca^(2+)质量浓度均在0.05 g/L条件下,黑豆芽苗菜生理活性物质较高且生长状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豆 芽苗菜 生理活性物质
下载PDF
基于生态区域法的运城市冬小麦生产潜力估算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7
作者 徐伟 杨文彪 +4 位作者 祁泽伟 刘凯凯 高志强 林文 薛建福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4期477-483,共7页
为明确运城市冬小麦的产量潜力,研究主要通过农业生态区域模型对运城市1997—2016年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进行估算,根据生产潜力的衰减机制以及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情况,估算了气候生产潜力,并对该地区相关气象因子与... 为明确运城市冬小麦的产量潜力,研究主要通过农业生态区域模型对运城市1997—2016年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进行估算,根据生产潜力的衰减机制以及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情况,估算了气候生产潜力,并对该地区相关气象因子与冬小麦生产潜力的相互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运城市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为79.40~90.36、8.14~9.08、5.20~6.63 t/hm^(2);年日照时数、日均温度、日均最高温度、日均最低温度极显著影响冬小麦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降雨量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也达到极显著水平;1997—2016年间运城市冬小麦生产潜力有下降趋势,其中,气候生产潜力有显著下降趋势。综合来看,在日照时数较长、降雨量和空气湿度较大、且无极端高温出现的年份,冬小麦生产潜力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产潜力 农业生态区域模型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山西省冬小麦生产潜力时空分布与气象因子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文彪 张慧芋 +5 位作者 李莹 祁泽伟 刘凯凯 高志强 孙敏 薛建福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1-167,共7页
估算一定区域内作物生产潜力,对于明确该区域作物生产力及其限制因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和生产潜力递减机制法估算山西省冬小麦生产潜力,并解析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3年山西省冬小麦平均光合、光温... 估算一定区域内作物生产潜力,对于明确该区域作物生产力及其限制因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和生产潜力递减机制法估算山西省冬小麦生产潜力,并解析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3年山西省冬小麦平均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生产潜力分别介于63.63~74.81、10.86~12.97、3.68~5.65和2.71~4.73t/hm^2。山西冬小麦生产潜力分布特征为南部普遍低于中部地区,中部盆地地区普遍低于东西部高海拔地区。与2004-2008年相比,2009-2013年晋中西部地区和吕梁冬小麦光合和光温生产潜力有所增加,而晋中东部和长治东部的冬小麦气候和土地生产潜力有所降低。限制冬小麦气候和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气象因子是生育期降水量和日平均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产潜力 时空分布 气象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夏作物-冬小麦种植制度的黄土高原东部农田土壤物理质量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昌斌 祁泽伟 +4 位作者 马茹 徐伟 张泽燕 郑海泽 薛建福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1期30-37,共8页
黄土高原东部农田土壤物理质量下降是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种植制度能够改善土壤物理质量。本试验于2016年设置连续夏绿豆-冬小麦(MB-WW,T_(1))、2年夏玉米-冬小麦+2年夏绿豆-冬小麦(2 a SC-WW+2 a MB-WW,T_(2))及... 黄土高原东部农田土壤物理质量下降是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种植制度能够改善土壤物理质量。本试验于2016年设置连续夏绿豆-冬小麦(MB-WW,T_(1))、2年夏玉米-冬小麦+2年夏绿豆-冬小麦(2 a SC-WW+2 a MB-WW,T_(2))及连续夏休闲-冬小麦(SF-WW,T_(3))3种种植制度,分析实施第3和4年的土壤物理质量,以探索潜在的适宜于改善研究区土壤物理质量的种植制度。结果表明:T_(1)处理下冬小麦收获后0~30 cm各土层毛管孔隙度较T_(2)和T_(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9.20~28.49%和18.86~31.86%。此外T_(1)处理夏播作物收获后,10~2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较T_(2)显著增加了6.37%,20~3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和储水量较T_(2)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7.87%和4.70%。相较于T_(3),冬小麦和夏播作物收获后T_(1)和T_(2)处理下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土壤固、液、气三相比偏离值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综上所述,绿豆-冬小麦种植制度对土壤物理质量有一定的改善,采用连续夏绿豆-冬小麦种植制度可能是改善黄土高原东部农田土壤物理质量潜在的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退化 种植制度 夏播作物 冬小麦 土壤物理质量 黄土高原东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