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人和家畜立克次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3
1
作者 常利涛 刀志宏 +5 位作者 梁长威 李娟 李云德 赵景波 禹惠兰 张丽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9-192,F0003,共5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正常人及主要家畜立克次体血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按地理位置,选择云南省东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及南部的思茅地区3个调查点,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莫氏立克次体、黑龙江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 目的了解云南省正常人及主要家畜立克次体血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按地理位置,选择云南省东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及南部的思茅地区3个调查点,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莫氏立克次体、黑龙江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贝氏柯克斯体、横赛巴尔通体、查菲埃立克体及人粒细胞无形体等8种常见立克次体血清IgG或IgM抗体。结果3个调查点237份成人,莫氏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及贝氏苛克斯体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46%、6.33%、9.28%。50岁人群最高(21.74%、9.57%及14.78%),而4-6岁儿童调查结果显示,莫氏立克次体IgG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2.35%(10/81),动物8种病原体抗体IgG及IgM抗体均检出,其中莫氏立克次体阳性率最高(61.48%),且地区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云南省正常农业人群及家畜存在多种立克次体感染,以莫氏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及贝氏柯克斯体为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病 血清流行病学
下载PDF
基因捕获元件int1和ISCR1在临床菌株中的分布及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霞 袁敏 +3 位作者 李桂喜 陈燕 禹惠兰 李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46-652,共7页
目的研究临床多种细菌中的Ⅰ型整合酶编码基因int1和ISCR1的分布情况,探究其与细菌多药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2012年河北省某医院临床菌株,应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和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种属鉴定,利用PCR... 目的研究临床多种细菌中的Ⅰ型整合酶编码基因int1和ISCR1的分布情况,探究其与细菌多药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2012年河北省某医院临床菌株,应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和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种属鉴定,利用PCR方法进行int1基因和ISCR1筛查;两种可移动元件的携带情况和菌株的多药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计算。结果共收集临床菌株372株,包括325株革兰氏阴性菌和47株革兰氏阳性菌;int1基因和ISCR1在22种(属)175株和18种(属)90株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检出,同时在17种(属)71株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检出,革兰氏阳性细菌int1基因和ISCR1检测均为阴性;通过对数据分层对比,统计分析发现,在int1基因不存在时,ISCR1的存在与否与菌株是否为多药耐药的关系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存在亦能介导更广泛种类药物耐受,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int1基因存在时,ISCR1的存在能介导更广泛种类药物耐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在ISCR1不存在时,int1基因的存在与否与菌株是否多药耐药的关系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存在亦能介导更广泛种类药物耐受,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ISCR1存在的情况下,上述两种关系不明显。结论基因捕获元件int1基因及ISCR1在革兰氏阴性临床菌株中分布广泛,并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泛耐药明显相关,特别是ISCR1;应加强可移动元件int1基因或ISCR1流行状况的监测,为其在耐药基因捕获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控制多药耐药细菌在临床散播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1基因 ISCR1 复合型Ⅰ型整合子 多药耐药
下载PDF
云南省人和家畜立克次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常利涛 刀志宏 +5 位作者 梁长威 李娟 李云德 赵景波 禹惠兰 张丽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4-729,共6页
目的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部,与缅甸、老挝、泰国等接壤,属亚热带地区,素有植物王国之称,特有地理特征及气候条件易于各种媒介滋生,是各种媒介源传染病高发地区,尤其是立克次体病。以往资料显示该地区存在有恙虫病、斑疹伤寒、斑点热以及... 目的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部,与缅甸、老挝、泰国等接壤,属亚热带地区,素有植物王国之称,特有地理特征及气候条件易于各种媒介滋生,是各种媒介源传染病高发地区,尤其是立克次体病。以往资料显示该地区存在有恙虫病、斑疹伤寒、斑点热以及Q热等立克次体病,然而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资料,特别是新发立克次体病如无形体病和埃立克体病的资料十分有限。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当地临床及疾控部门报告每到夏秋季节,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聚增,临床医生高度怀疑立克次体病,因为多数病人非特异的外斐实验阳性(OX19≥1∶160或OX2≥1∶160或OXK≥1∶160),且临床应用抗立克次体药物有效。为了解当地人群及家畜动物立克次体感染状况,2009年3-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立克次体研究室与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进行了现场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设计按地理位置,选择东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以及南部思茅地区3个调查点,分别代表山区半山区、丘陵、林区等地貌。按卫生部下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问卷,按注册户口单、双号随机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问卷调查。调查包括年龄、职业、居住地区、是否接触动物、是否被蜱叮咬等。每名调查对象抽取3mL静脉血分离血清,-20℃当地保存,然后72h航空运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立克次体研究室进行实验室检测。按WHO推荐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法检测8种常见立克次体包括莫氏立克次体、黑龙江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Karp型、贝氏苛克斯体、横赛巴尔通体、Hainan1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体及人粒细胞无形体。Excel录入数据,SAS9.1软件统计分析不同地区人群、不同年龄组及性别间抗体阳性率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家畜抗体阳性率。具体方法使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寻甸、玉龙及思茅3个地区成人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发现莫氏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及贝氏苛克斯体血清IgG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6.5%(39/237)、6.3%(15/237)和9.3%(22/237)。同样,儿童莫氏立克次体IgG抗体阳性率最高(12.4%)。而家畜动物莫氏立克次体IgG抗体总阳性率高达61.5%。8种立克次体在不同地区分布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存在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结论对于新发蜱传人粒细胞无形体及查菲埃立克体,尽管人群抗体阳性率很低,但家畜动物抗体流行率较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调查监测这类传染病的相关媒介、宿主以及发热病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强调加强当地临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及时应用特效抗生素,避免病人多器官受累甚至死亡具有重要的临床及公共卫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病 血清流行病学 云南省
下载PDF
Carba NP法用于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快速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袁敏 龚林 +4 位作者 陈霞 刘佳 禹惠兰 徐建国 李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3期3105-3106,3109,共3页
目的探讨将Carba NP法用于产碳青酶烯酶肠杆菌科及假单胞菌属细菌的检测。方法将8株产碳青霉烯酶菌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arba NP法进行碳青霉烯酶检测,并将其与改良Hodge试验比较。结果 Carba NP法能够特异、灵敏地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菌株... 目的探讨将Carba NP法用于产碳青酶烯酶肠杆菌科及假单胞菌属细菌的检测。方法将8株产碳青霉烯酶菌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arba NP法进行碳青霉烯酶检测,并将其与改良Hodge试验比较。结果 Carba NP法能够特异、灵敏地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菌株。Carba NP试验Ⅰ能检测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Carba NP试验Ⅱ能进一步判定产碳青酶烯酶菌株的组别。其检测方法较改良的Hodge试验更简单、快速。结论 Carba NP法操作快速、简单,有助于提高产碳青酶烯酶菌株的检出率及医院内感染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 碳青霉烯酶
下载PDF
新疆伊犁地区无形体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16SrRNA序列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范德生 禹惠兰 +4 位作者 吴保新 王誓闻 徐琪毅 张立霞 张丽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人、家畜动物包括羊、牛、马及野生动物旱獭、大尾黄鼠及家养马鹿等无形体感染及病原16SrRNA序列特征。方法采集伊犁地区正常人、牛、马、羊及野生啮齿动物大尾黄鼠、旱獭血液。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mIFA)检测血...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人、家畜动物包括羊、牛、马及野生动物旱獭、大尾黄鼠及家养马鹿等无形体感染及病原16SrRNA序列特征。方法采集伊犁地区正常人、牛、马、羊及野生啮齿动物大尾黄鼠、旱獭血液。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mIFA)检测血清无形体IgMI、gG抗体。巢氏PCR扩增无形体16SrRNA基因并分析序列特征。结果当地人群无形体IgG抗体阳性率为5.3%;羊、牛及马为6.9%、6.3%及9.1%。PCR结果发现羊、牛及马无形体16SrRNA基因检出率为38.9%、37.5%及36.4%。16SrRNA(228bp)序列分析显示存在明显变异株,同源比较结果提示这些变异株在我国其他地区及周边国家媒介及动物宿主中均有广泛分布。结论新疆伊犁地区存在人及家畜无形体感染。开展发热病人无形体实验室调查及进一步人群、媒介种类、宿主与无形体生态学关系研究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形体 流行病学调查 16SRRNA基因 新疆伊犁
下载PDF
浙江省家畜动物无形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8
6
作者 陆群英 张立霞 +8 位作者 孙继民 姜理平 柴程良 郑寿贵 顾时平 葛君华 王誓闻 禹惠兰 张丽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26-228,232,共4页
目的调查浙江省天台、安吉及金华县家畜动物牛及山羊无形体感染状况。方法以在册户籍为准,采用随机方法抽取调查点每农户5只山羊及5头牛,采集5ml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WHO推荐的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方法(mIFA)进行血清IgG抗体检测;动物血球... 目的调查浙江省天台、安吉及金华县家畜动物牛及山羊无形体感染状况。方法以在册户籍为准,采用随机方法抽取调查点每农户5只山羊及5头牛,采集5ml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WHO推荐的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方法(mIFA)进行血清IgG抗体检测;动物血球标本用于提取DNA进行无形体16SrRNA基因扩增。PCR产物测序并进行同源分析比较,同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当地家畜动物存在较高无形体携带率(39.42%),主要分布在天台县;无形体流行株16SrRNA基因存在较大变异性,除发现15种独立核酸变异序列外,至少存在5种优势序列变异株。结论浙江省家畜动物普遍存在无形体携带状况;进一步开展人群无形体病调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形体 遗传变异 家畜动物 浙江省
原文传递
北京市农村人群及家畜嗜吞噬无形体和查菲埃立克体感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秀春 张立霞 +9 位作者 李伟红 王誓闻 孙玉兰 王圆圆 关增智 刘秀军 杨育松 张曙光 禹惠兰 张丽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7-520,共4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农村人群及家畜新发查菲埃立克体和嗜吞噬无形体感染状况。方法按地理位置选择北京市西北(延庆)、东北(密云)及东南(通州)地区3个植被率较高的旅游县(区)。按在册户籍随机以家庭为单位,调查并采集562人及90只山... 目的调查北京市农村人群及家畜新发查菲埃立克体和嗜吞噬无形体感染状况。方法按地理位置选择北京市西北(延庆)、东北(密云)及东南(通州)地区3个植被率较高的旅游县(区)。按在册户籍随机以家庭为单位,调查并采集562人及90只山羊、71头牛和2只家犬血液标本,按WHO推荐间接免疫荧光方法(mIFA)检测血清IgG抗体。动物血球提取DNA扩增无形体16SrRNA基因并测序分析。结果人群查菲埃立克体和嗜吞噬无形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5%和14.0%;山羊和牛嗜吞噬无形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和0;2只家犬未检测到相应抗体。山羊、牛无形体16SrRNA扩增阳性率分别为48.9%和23.9%。16SrRNA序列(228bp)分析显示,3类优势流行株无明显地理分布特征。结论北京市农村人群存在查菲埃立克体和嗜吞噬无形体感染,调查地区家畜存在无形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菲埃立克体 嗜吞噬无形体 血清流行病学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
原文传递
天津高危人群蜱源立克次体病流行病学监测 被引量:7
8
作者 梁长威 张颖 +6 位作者 赵景波 张之伦 禹惠兰 阴杰莹 王誓闻 吕杰 张丽娟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9-720,共2页
目的了解2007-2009年天津农业高危人群中蜱源性立克次体感染率的变化特点。方法整群抽取天津8个区县作为调查点,每年7月至9月采样,3年共调查研究对象886例,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西伯利亚立克次... 目的了解2007-2009年天津农业高危人群中蜱源性立克次体感染率的变化特点。方法整群抽取天津8个区县作为调查点,每年7月至9月采样,3年共调查研究对象886例,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及查菲埃立克体IgG抗体,分析各年感染率变化特点。结果天津市农业人群无形体感染率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汉沽区,2008年为52.0%;中部的东丽区2009年为70.6%,3年间总感染率增加33.3%。查菲埃立克体抗体3年总检出率为2.6%-4.4%,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地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抗体检出率最低(1.6%-2.0%),主要集中在天津中部和北部地区。结论天津地区普遍存在蜱源立克次体感染,其中以无形感染最为常见;感染率变化趋势存在地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源性立克次体 血清学调查 感染率 天津
原文传递
安徽省不同地区人群和家畜巴尔通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
9
作者 曹明华 刘红 +6 位作者 胡万富 张永根 史永林 王俊 李荣民 禹惠兰 张丽娟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1-571,共1页
为探索安徽省农村地区人群和家畜巴尔通体病感染状况和分布特点,2009年4-5月在安徽省广德、明光和怀远县进行了人群和家畜汉赛巴尔通体及五日热巴尔通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关键词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汉赛巴尔通体 安徽省 家畜 人群 2009年 感染状况 农村地区
原文传递
天津市农牧地区2007-2009年莫氏立克次体、横赛巴尔通体、恙虫病东方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颖 张之伦 +6 位作者 阴杰莹 吕杰 禹惠兰 梁长威 王誓闻 赵景波 张丽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 分析天津市农牧地区高危人群蚤传及螨传立克次体病流行趋势.方法 2007-2009年,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农户为单位随机调查天津地区直属的8个区(县)从事农牧业的人群,并现场采集886份血液标本,采用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人群... 目的 分析天津市农牧地区高危人群蚤传及螨传立克次体病流行趋势.方法 2007-2009年,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农户为单位随机调查天津地区直属的8个区(县)从事农牧业的人群,并现场采集886份血液标本,采用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人群莫氏立克次体、横赛巴尔通体及恙虫病东方体特异IgG抗体,并分析比较不同年份、地区、性别及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变化趋势.结果 3种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莫氏立克次体阳性率变化范围为5.0%~58.2%;横赛巴尔通体为2.6%~14.5%;恙虫病东方体为1.8%~39.8%.3种病原体阳性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天津市东南部及中部近海低海拔地区.结论 天津地区农牧人群普遍存在蚤传及螨传立克次体感染,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氏立克次体 横赛巴尔通体 恙虫病东方体 血清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云南寻甸山羊无形体感染及病原体16SrRNA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娟 张德友 +6 位作者 王誓闻 马容成 常利涛 吴燕 罗春蕊 禹惠兰 张丽娟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781-782,788,共3页
目的分析云南寻甸县山羊无形体感染及病原体16SrRNA基因遗传变异。方法随机采集农户家养山羊静脉血,提取DNA以巢氏PCR扩增无形体16SrRNA基因并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山羊无形体16SrRNA基因PCR检测阳性率为23.33%。248bp16SrRNA基因片段进... 目的分析云南寻甸县山羊无形体感染及病原体16SrRNA基因遗传变异。方法随机采集农户家养山羊静脉血,提取DNA以巢氏PCR扩增无形体16SrRNA基因并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山羊无形体16SrRNA基因PCR检测阳性率为23.33%。248bp16SrRNA基因片段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当地无形体分为2类流行株,分别占检出菌株的42.86%和35.71%。2类菌株在国内外均有广泛分布。结论云南寻甸山羊普遍存在无形体感染,进一步开展无形体人群感染调查及相应媒介、宿主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形体 遗传变异 家畜动物 云南省
原文传递
普通TaqMan探针及raqMan MGB探针real-time PCR检测无形体msp-2基因方法的建立与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誓闻 张丽娟 +4 位作者 王园园 禹惠兰 梁长威 陈强 于强 《疾病监测》 CAS 2011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建立敏感、特异、定量real-time PCR方法,用于无形体病早期诊断及立克次体病鉴别诊断。方法通过GenBank Blast比较分析,选择世界各地39株无形体,以msp-2特异基因保守区设计普通TaqMan探针及TaqManMGB探针并比较分析。结果普通TaqMa... 目的建立敏感、特异、定量real-time PCR方法,用于无形体病早期诊断及立克次体病鉴别诊断。方法通过GenBank Blast比较分析,选择世界各地39株无形体,以msp-2特异基因保守区设计普通TaqMan探针及TaqManMGB探针并比较分析。结果普通TaqMan探针及TaqMan MGB探针2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除无形体外,遗传亲缘关系较近的其他立克次体目成员(17种)均扩增阴性。临床上其他8种常见致病菌呈阴性扩增。灵敏性评估结果发现普通TaqMan探针及TaqMan MGB探针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102copies/μl及10copies/μl。两种探针方法均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敏感、特异的无形体早期诊断及立克次体鉴别诊断的荧光定量PCR技术,TaqMan MGB探针灵敏性高于普通TaqMan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形体 荧光定量PCR 普通TaqMan探针 TAQMAN MGB探针
原文传递
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groEL基因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的建立及临床病例检测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园园 梁长威 +3 位作者 赫兢 王誓闻 禹惠兰 张丽娟 《疾病监测》 CAS 2011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基于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热休克蛋白gro EL基因,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快速检测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荧光定量PCR技术。方法通过GenBank分析比较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与其他立克次体成员groEL基因,选择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两个种即普氏立... 目的基于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热休克蛋白gro EL基因,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快速检测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荧光定量PCR技术。方法通过GenBank分析比较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与其他立克次体成员groEL基因,选择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两个种即普氏立克次体及莫氏立克次体保守序列设计MGB探针及引物并进行方法学评估。同时用本法及普通PCR技术对临床收集的26例可疑斑疹伤寒患者急性期血液DNA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本研究建立的方法,除普氏立克次体及莫氏立克次体检出阳性外,其他立克次体成员检测阴性。该方法最小检出浓度为102copies/μl。标准曲线各浓度点Ct值批内、批间平均变异系数-CV%分别为1.41%和2.66%。26例可疑病例标本2例检测阳性,血液标本groEL基因分别定量为103和102copies/μl,并得到血清学结果证实。结论建立的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荧光定量PCR法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的优点,可用于斑疹伤寒患者标本的检测及疾病监测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 荧光定量PCR 诊断
原文传递
插入序列共同区在多种临床菌株间的分布及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_(PER-1)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霞 李桂喜 +3 位作者 禹惠兰 袁敏 侯小平 李娟 《疾病监测》 CAS 2013年第3期178-183,共6页
目的研究临床来源的多种类细菌中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s,ISCRs)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PER-1的分布情况,分析可移动元件ISCR1与细菌多药耐药表型及blaPER-1基因散播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2012年河北省... 目的研究临床来源的多种类细菌中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s,ISCRs)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PER-1的分布情况,分析可移动元件ISCR1与细菌多药耐药表型及blaPER-1基因散播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2012年河北省某医院临床独立菌株,应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种属鉴定,利用普通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进行ISCR1、blaPER-1和ISCR1-blaPER-1间区的扩增;分析ISCR1、blaPER-1种属分布状况及ISCR1与菌株耐药性的关系。结果共得到17种(属)314株临床独立菌株,其中ISCR1携带率为28.7%(90/314),在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的多种细菌中携带较多;携带ISCR1的菌株中,96.7%(87/90)为多药耐药菌株,93.3%(84/90)耐受9类及以上抗菌药物;blaPER-1基因携带率为12.4%(39/314),在7种细菌检出,不动杆菌属细菌中检出最多(31株);21株不动杆菌属细菌和1株普通变形杆菌存在ISCR1-blaPER-1结构。结论 ISCR1在多种细菌中广泛分布,细菌多药耐药表型和其携带有一定关系;blaPER-1基因在多种细菌中散播,ISCR1的基因捕获和移动机制可能造成了blaPER-1基因在不动杆菌属细菌中及在不同种细菌间的散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R1 blaPER-1基因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多药耐药
原文传递
无形体病11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赫兢 张丽娟 +5 位作者 周越塑 禹惠兰 孟玉华 王誓文 王圆圆 李跃旗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0-252,共3页
目前,已将马埃立克体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合并为无形体属,同时将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更名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Ⅲ。无形体病(Anaplasmosis)是一类新发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
关键词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兽共患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形体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丽娟 汪鹏 +14 位作者 姜霞 钱振宇 刘桂艳 雷露 刘学升 雷霞 南晓伟 吴建英 岳永杰 张铮 李文涓 邓红 夏依旦 禹惠兰 王誓闻 《疾病监测》 CAS 2011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对10个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无形体及立克次体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进行评估。方法现场培训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标准化操作。其中血清学技术采用WHO立克次体协作中心推荐的标准方法——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mIFA),分子生物... 目的对10个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无形体及立克次体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进行评估。方法现场培训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标准化操作。其中血清学技术采用WHO立克次体协作中心推荐的标准方法——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mIFA),分子生物学技术使用2套巢式PCR分别扩增立克次体科(groEL基因)及无形体科(16S rRNA)大部分成员。标准化质控血清S1及S2、PCR模板P1、P2、P3、P4、P5及部分关键试剂,采用双盲法由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无形体室向参加单位发放,按统一实验操作程序,参加单位在各自本土化仪器、设备条件下进行操作。结果参加培训的10个省(市)CDC实验室,7个单位反馈血清学结果,S1及S2标准血清质控合格率均为71.4%(5/7)。反馈PCR结果的8个参加单位,其灵敏性存在较大差异,P2和P3模板合格率为62.5%(5/8),P4、P5、P6模板合格率为50%(4/8)。各单位血清学及PCR操作重复性评估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结论参加单位均存在不同程度实验操作系统误差,应分析各自原因,加以改进并进一步优化条件,提高该类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强调室内质控日常化管理并定期参加外部质量控制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形体 诊断 实验室检测 质量评估
原文传递
肠球菌种属鉴定及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型检测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佳 陈霞 +5 位作者 雷红 何琳 禹惠兰 卢金星 李娟 梁建琴 《疾病监测》 CAS 2015年第4期332-336,共5页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的肠球菌种属鉴定及万古霉素耐药基因检测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方法,并在人及动物源菌株中应用。方法针对肠球菌属、粪肠球菌、屎肠球菌、van A、van B、van C1、van C2/C3保...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的肠球菌种属鉴定及万古霉素耐药基因检测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方法,并在人及动物源菌株中应用。方法针对肠球菌属、粪肠球菌、屎肠球菌、van A、van B、van C1、van C2/C3保守基因设计引物,建立肠球菌种属鉴定及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型检测的MPCR方法;应用建立的MPCR方法检测98株人及动物源菌株菌种及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并比较MPCR方法检测结果与检测菌株的VITEK Compact 60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菌种鉴定结果及琼脂稀释法的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药敏检测结果,分析MPCR方法检测结果与其他方法的一致性。结果成功建立了用于检测肠球菌属和常见肠球菌种及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型的MPCR方法。MPCR方法和VITEK Compact 60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98株检测菌株菌种鉴定结果一致;MPCR方法检测98株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型与药敏检测其耐药表型相对应。结论建立的MPCR方法成功用于检测人及动物源肠球菌种属及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型,为快速准确鉴别肠球菌种属及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耐药基因型提供方法,对于有效监测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控制其传播、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肠球菌 万古霉素耐药基因
原文传递
安徽省不同地区人群和家畜Q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永根 史永林 +6 位作者 刘红 曹明华 胡万富 王俊 李荣民 禹惠兰 张丽娟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0年第2期87-88,98,共3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丘陵和淮北平原人群、家畜Q热感染状况和分布特点,为科学防治Q热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4月~5月在安徽省广德、明光和怀远县采集农村人群血清613份,家畜血清150份,使用试剂盒,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Q热病原体抗体,... 目的了解安徽省丘陵和淮北平原人群、家畜Q热感染状况和分布特点,为科学防治Q热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4月~5月在安徽省广德、明光和怀远县采集农村人群血清613份,家畜血清150份,使用试剂盒,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Q热病原体抗体,并进行不同地区、年龄、性别比较。结果613份人血清中,Q热阳性血清239份,阳性率53.67%,存在性别差异。家畜血清150份,Q热阳性血清92份,阳性率61.33%,存在地区差异。人群与家畜Q热血清阳性率正相关关系。结论安徽省部分农村地区人和家畜均有较高的Q热血清阳性率,存在由家畜传染给人的风险,需加强Q热的预防意识及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热 血清流行病学 农村
原文传递
新疆伊犁地区人及家畜贝氏柯克斯体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10
19
作者 范德生 徐琪毅 +3 位作者 禹惠兰 彭勇 王誓闻 张丽娟 《疾病监测》 CAS 2011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了解新疆伊犁地区人及家畜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Cb,俗称Q热立克次体)血清流行概况。方法采用WHO推荐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检测人及家畜血清中的Q热病原体-贝氏柯克斯体特异IgG、IgM抗体。结果 24份门诊收集的不明发... 目的了解新疆伊犁地区人及家畜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Cb,俗称Q热立克次体)血清流行概况。方法采用WHO推荐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检测人及家畜血清中的Q热病原体-贝氏柯克斯体特异IgG、IgM抗体。结果 24份门诊收集的不明发热患者血清中,4例为急性感染,2例为慢性感染或恢复期。85只动物调查结果显示,当地Q热感染主要为羊群,在检测山羊中,75.44%的动物IgMⅠ相抗体阳性,57.89%动物为IgGⅠ相抗体阳性。11.76%(10/85)动物有急性感染,2.35%(2/85)有慢性感染或在感染恢复期。结论新疆伊犁地区人及家畜普遍存在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有必要对该地区Q热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及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热 贝氏柯克斯体 血清学调查 新疆伊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