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弓部病变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技术的疗效分析:单中心13年经验
1
作者 汪睿 姚陈 +10 位作者 胡作军 王冕 李梓伦 武日东 王斯文 秦原森 宁俊杰 石毅 崔进 吴伟滨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比较主动脉弓部病变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22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160例患者资料。根据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方法,将患者分为烟囱组(74例)、开窗组(19例)和分支组(67例),... 目的比较主动脉弓部病变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22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160例患者资料。根据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方法,将患者分为烟囱组(74例)、开窗组(19例)和分支组(67例),评估不同重建方式的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三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分支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干预率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烟囱组23.0%,开窗组21.1%,分支组7.5%,P=0.037;二次干预率:烟囱组6.8%,开窗组15.8%,分支组1.5%,P=0.049)。总体随访率为89.2%,烟囱组、开窗组和分支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8、40.5和15个月。三组在全因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烟囱组33.9%,开窗组11.1%,分支组3.3%,P<0.001;并发症发生率:烟囱组29.0%,开窗组11.1%,分支组11.7%,P=0.01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50个月内除免于并发症发生率(P=0.049)外,烟囱、开窗和分支组累积生存率(P=0.249)、免于主动脉疾病相关死亡率(P=0.664)和免于二次干预率(P=0.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主动脉弓部病变弓上分支重建技术均安全有效,但烟囱技术远期内漏发生率较高,分支技术短期及远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 腔内治疗 烟囱技术 开窗技术 分支技术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发生及转归:单中心10年随访结果分析
2
作者 宁俊杰 王冕 +9 位作者 李梓伦 姚陈 武日东 王斯文 吴伟滨 秦原森 汪睿 崔进 石毅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215-220,共6页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后内漏的发生情况及转归的趋势与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2022年195例行常规EVAR术及EVAR+烟囱...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后内漏的发生情况及转归的趋势与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2022年195例行常规EVAR术及EVAR+烟囱技术重建内脏动脉(chimney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Ch-EVAR)后发生内漏的真性AAA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各型内漏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对内漏的预后有无影响。结果Ch-EVAR术后内漏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EVAR(46.4%vs 23.0%,P<0.001)。Ⅰa型、Ⅰb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内漏的发生率分别为13.3%、2.8%、5.5%、2.3%和1.8%。病例平均随访(35.5±25.8)个月,各型内漏在随访期内消失的比例分别为63.3%、73.9%、51.1%、57.9%和73.3%,经干预后内漏的转归与未干预内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VAR术后30d内死亡4例,其中1例为术后动脉瘤破裂;术后30d后死亡40例,其中4例与内漏相关。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内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瘤体持续增大和/或患者有症状的内漏进行积极干预,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内漏 发生 转归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和处理:单中心10年经验
3
作者 吴伟滨 王冕 +9 位作者 李梓伦 姚陈 武日东 王斯文 宁俊杰 秦原森 汪睿 崔进 石毅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2.20%)患者术后并发髂支闭塞,其中15例采用手术治疗,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2.20%)患者术后并发髂支闭塞,其中15例采用手术治疗,3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或消失。围术期无动脉破裂出血、心肌梗死、脑梗死、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89个月,中位时间24.4个月,2例患者分别因心肌梗死及A型夹层在术后1个月及8个月死亡。3例患者再发髂支闭塞,无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髂支闭塞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应仔细分析原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开放手术、腔内治疗还是复合手术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髂支闭塞 并发症
下载PDF
AEG-1与EMT及MRPs相关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4
作者 黄仕灵 谢乐 秦原森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strocyte elevated gene-1,AEG-1)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家族(MRPS)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收集临床标本,采用RT-PCR检测AEG-1的表...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strocyte elevated gene-1,AEG-1)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家族(MRPS)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收集临床标本,采用RT-PCR检测AEG-1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AEG-1、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以及MRPs表达情况,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AEG-1和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和RT-PCR结果显示,AEG-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有上调的趋势,并且随着癌症的进展AEG-1的表达增加;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以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家族MRPs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E-cadherin的阳性率为38.1%、N-cadherin的阳性率为52.4%、MRP的阳性率为59.5%;大肠癌组织病理分期及其相关性分析,同癌旁组织比较,AEG-1蛋白在低分化以及Ⅲ-Ⅳ期中表达较高,E-cadherin蛋白在高分化以及Ⅰ-Ⅱ期表达较高,N-cadherin和MRP蛋白在低分化以及Ⅲ-Ⅳ期中表达较高。结论:大肠癌中AEG-1的表达升高,且与EMT及MRPs相关蛋白表达可能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AEG-1 E-CADHERIN N-CADHERIN MRP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长期疗效分析:单中心十年结果 被引量:7
5
作者 汪睿 姚陈 +10 位作者 王劲松 胡作军 王冕 李梓伦 武日东 王斯文 宁俊杰 秦原森 石毅 崔进 常光其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41-846,共6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54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03例,女性37例,年龄(69±8)岁(范围:44~87岁)。收...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54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03例,女性37例,年龄(69±8)岁(范围:44~87岁)。收集患者合并症、术前动脉瘤参数、手术数据等资料,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并发症发生及二次干预等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Cox多元回归分析远期生存预后因素。结果492例获得技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1.1%(492/54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3%(7/540)。48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1.7%(489/533)。随访时间45(63)个月(范围:1~133个月)。随访期间全因死亡104例,动脉瘤相关死亡31例,全因病死率21.3%(104/489),动脉瘤相关病死率6.3%(31/489)。1、3、5和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1%、84.0%、69.5%和38.6%,免于动脉瘤病死率分别为98.4%、93.3%、88.4%和84.4%。随访期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0%(44/489),二次干预率为4.9%(24/48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HR=2.15,95%CI:1.41~3.26,P<0.01)、术前动脉瘤破裂(HR=2.72,95%CI:1.78~4.15,P<0.01)和短瘤颈(HR=1.97,95%CI:1.07~3.61,P=0.029)是EVAR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VAR治疗后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低,技术成功率高,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支架 预后
原文传递
AEG-1调控细胞自噬及上皮间质转化诱导甲状腺乳头状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仕灵 林维浩 +1 位作者 谢乐 秦原森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8-53,58,共7页
目的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1(AEG-1)调控细胞自噬及上皮间质转化(EMT)诱导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增殖和转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正常甲状腺细胞和PTC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AEG-1在PTC细胞中的表达,选择AEG-1最高... 目的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1(AEG-1)调控细胞自噬及上皮间质转化(EMT)诱导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增殖和转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正常甲状腺细胞和PTC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AEG-1在PTC细胞中的表达,选择AEG-1最高表达的PTC细胞进行AEG-1 shRNA的感染,分为sh-NC组和sh-AEG-1组。采用CCK8和EdU(5-乙炔基-2′-脱氧尿苷)实验检测AEG-1对PT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AEG-1对PTC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AEG-1对PTC细胞体内生长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AEG-1对自噬相关蛋白和EMT相关蛋白表达影响。分别采用自噬诱导剂Rapamycin和EMT诱导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处理sh-NC组和sh-AEG-1组PTC细胞,采用CCK8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结果与正常甲状腺细胞Nthy-ori3-1相比,PTC细胞中AEG-1的表达水平增加,其中在TPC-1细胞中表达最高。AEG-1 shRNA转染TPC-1细胞后,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体内成瘤能力均降低(P<0.05)。与sh-NC组相比,sh-AEG-1组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表达增加和LC3B蛋白表达降低,EMT相关蛋白E-cadherin表达增加和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P<0.05)。CCK8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表明自噬诱导剂Rapamycin和EMT诱导剂TGF-β处理均减弱了sh-AEG-1对PTC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AEG-1通过诱导细胞自噬及EMT促进PTC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细胞系 肿瘤 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1 自噬 上皮-间质转化
原文传递
AEG-1对大肠癌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黄仕灵 谢乐 秦原森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150-1154,共5页
目的研究AEG-1在大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探讨AEG-1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和耐药参与大肠癌的进展。方法采用qRT-PCR检测AEG-1在大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统计AEG-1对大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其在不同癌症分期患者中的表达差异,... 目的研究AEG-1在大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探讨AEG-1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和耐药参与大肠癌的进展。方法采用qRT-PCR检测AEG-1在大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统计AEG-1对大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其在不同癌症分期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AEG-1表达量与大肠癌诊断敏感性的关系。采用体外实验将si-NC、pc-DNA-NC、si-AEG-1、pc-DNA-AEG-1转染到大肠癌SW116和LOVO细胞中,然后通过qRT-PCR检测转染效率以及AEG-1在两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采用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EG-1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上皮间质转化和耐药情况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上皮间质转化和耐药相关蛋白N-cadherin、E-cadherin、MRP的变化情况。结果 77例大肠癌患者组织中AEG-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浸润T3+T4期的患者中AEG-1的表达水平高于浸润T1+T2期患者。Ⅲ+Ⅳ期患者中AEG-1的表达水平高于Ⅰ+Ⅱ期。AEG-1高表达组患者OS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组。AEG-1表达量与大肠癌诊断敏感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在LOVO细胞系中,降低AEG-1表达后其细胞活力、侵袭力明显降低,同时间质细胞标志蛋白N-cadherin、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herin、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表达量降低。在SW116细胞系中,过表达AEG-1后上皮间质转化、耐药相关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 AEG-1在大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上升,AEG-1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和耐药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G-1 上皮间质转化 耐药 大肠癌 浸润
原文传递
腔内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单中心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汪睿 姚陈 +7 位作者 王冕 李梓伦 胡作军 武日东 王斯文 秦原森 崔进 常光其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全腔内方式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分支的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弓上分支重建的127例主动脉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型夹层43例,弓部穿透性溃疡25例... 目的探讨使用全腔内方式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分支的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弓上分支重建的127例主动脉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型夹层43例,弓部穿透性溃疡25例,弓部动脉瘤25例,弓部慢性夹层动脉瘤9例,逆撕A型夹层9例,弓部假性动脉瘤2例及弓部壁间血肿2例。收集患者伴随疾病、手术数据等资料,通过术后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状态、并发症发生及二次干预等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内漏发生率及二次干预率。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65.7±89.5)min,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127枚,涉及147条弓上分支动脉重建。术后内漏23例。术后ICU监护43例,围术期并发症发生19例,死亡及二次干预均为5例。术后住院时间(8.9±6.7)d。109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0(11,53)个月,随访期全因死亡17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术后1、3、5及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9±2.2)%、(87.2±4.2)%、(68.5±7.1)%和(61.7±9.1)%,1年和10年内漏发生率分别为(14.6±3.6)%和(33.9±15.1)%,1年和10年累积二次干预率分别为(2.1±1.5)%和(21.7±17.6)%。烟囱、开窗及分支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脉,36个月内漏发生率分别为(22.0±7.4)%、(8.3±8.0)%及(4.2±4.1)%。结论腔内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安全有效,围术期及远期疗效均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 腔内治疗 烟囱技术 开窗技术 分支技术
原文传递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诊治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斯文 姚陈 +9 位作者 王劲松 胡作军 王冕 李梓伦 宁俊杰 秦原森 石毅 崔进 王深明 常光其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8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8例,女性40例,年龄(41.78±14.22)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组...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8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8例,女性40例,年龄(41.78±14.22)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组(46例)和保守治疗组(82组)。对SMVT患者的病例特点、症状体征、住院诊治情况和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28例SMVT患者中,急性发病者(发病<14 d)98例,急性患者中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46比59/82,χ^(2)=1.734,P=0.100)。有症状患者125例;其中手术治疗组中恶心(54.35%比29.27%,χ^(2)=7.845,P=0.005)、呕吐(52.17%比28.05%,χ^(2)=7.381,P=0.007)、腹胀(54.35%比32.93%,χ^(2)=5.606,P=0.018)、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9.13%比17.07%,χ^(2)=7.647,P=0.006)、反跳痛(78.26%比35.37%,χ^(2)=21.690,P<0.001)、腹肌紧张(67.39%比21.95%,χ^(2)=25.750,P<0.001)、移动性浊音(32.61%比9.76%,χ^(2)=10.440,P=0.001)以及呼吸急促(13.04%比2.44%,P=0.017)、心率增快(45.65%比12.20%,χ^(2)=17.970,P<0.001)、血压降低(18.70%比1.22%,P=0.036)比率均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手术治疗组中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比例较高(15比0,P<0.05)。118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组全部接受抗凝治疗。43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46例手术患者均手术成功,急诊手术占91.30%(42/46),手术方式主要为剖腹探查及坏死肠段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腹腔感染(6.52%,3/46)、切口感染(6.52%,3/46)。7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26±27.91)个月。随访期内肠梗阻10例,肠缺血5例,消化道出血4例及短肠综合征6例。非SMVT相关死亡5例,均为保守治疗患者。结论SMVT如出现高度怀疑肠坏死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或行腹腔穿刺术抽出不凝血性液体,应及时行手术切除坏死肠管或挽救缺血肠道。早期抗凝治疗对于缓解病情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诊断 抗凝治疗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复杂解剖条件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单中心经验
10
作者 汪睿 姚陈 +10 位作者 胡作军 王冕 李梓伦 武日东 王斯文 秦原森 宁俊杰 石毅 崔进 吴伟滨 常光其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探讨解剖条件复杂的腹主动脉瘤(AAA)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211例复杂解剖条件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开放手术组(82例)和腔内修复术(EVAR)组(12... 目的探讨解剖条件复杂的腹主动脉瘤(AAA)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211例复杂解剖条件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开放手术组(82例)和腔内修复术(EVAR)组(129例)。比较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围术期资料及随访资料等,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累积生存率,Logistic回归分析远期结果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开放手术组及EVAR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82/82)和99.2%(128/129)。围术期内,开放手术组死亡7例,二次干预3例;EVAR组死亡1例,二次干预4例。EVAR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ICU监护比例、ICU停留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术期死亡率等方面较开放手术组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8.3±125.0)min比(315.0±118.9)min,t=5.57,P<0.001;22(18,48)h比39(20,86)h,U=1275.50,P<0.001;47.3%比87.1%,χ^(2)=24.89,P<0.001;18.6%比36.6%,χ^(2)=8.51,P=0.004;1.8%比8.5%,P=0.006]。开放手术组66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8(9.5,88.5)个月。EVAR组127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7.5,47.0)个月。开放手术组全因死亡率高于EVAR组(48.5%比18.9%,χ^(2)=18.46,P<0.001),但在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干预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AR组1、3、5及10年累积生存率高于开放手术组[(96.4±1.8)%比(93.4±3.2)%,(84.4±4.3)%比(72.6±6.3)%,(72.4±6.2)%比(59.4±7.1)%,(35.1±12.6)%比(35.4±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瘤颈血栓是EVAR治疗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解剖条件复杂的AAA,开放手术和EVAR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EVAR短期效果更好,开放手术的远期疗效更加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困难瘤颈 开放手术 腔内修复术 治疗
原文传递
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的单中心经验
11
作者 秦原森 王劲松 +7 位作者 姚陈 胡作军 王冕 李梓伦 武日东 王斯文 王深明 常光其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4期269-274,共6页
目的总结单中心颈动脉体瘤(CBT)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CBT手术效果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1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93例(210例次)CB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接受了双侧手术治疗,176例接受单侧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单中心颈动脉体瘤(CBT)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CBT手术效果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1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93例(210例次)CB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接受了双侧手术治疗,176例接受单侧手术治疗。210例次患者中,ShamblinⅠ型31例次(14.8%),Ⅱ型85例次(40.5%),Ⅲ型94例次(44.8%);高位瘤体56例次(26.7%)。瘤体最大直径中位数4.7(3.5,5.5)cm。收集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动脉干预、影像学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等。比较分析不同Shamblin分型、瘤体位置的患者CBT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BT手术动脉干预和颅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210例次CBT手术中有156例次(74.3%)行术前栓塞。术中需动脉干预54例次(25.7%)。中位出血量为100(50,300)ml,中位手术时间为180.0(130.0,241.3)mi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hamblin分型是动脉干预的独立影响因素(OR=5.966,95%CI:2.639~13.487,P<0.001)。围术期脑梗死9例次,围术期内颅神经损伤(至少1种颅神经损伤)61例次,包括发生率较高的有迷走神经41例次,舌下神经30例次,喉上神经16例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位瘤体为颅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65,95%CI:1.511~6.630,P=0.002)。18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51.5(35.3,100.8)个月。颈内动脉闭塞10例次,其中人工血管闭塞6例次,术后直接缝合2例次,大隐静脉重建闭塞1例次,其他静脉置换1例次。结论Shamblin分型和CBT的垂直位置有助于评估手术难度和预测术后并发症风险。Shamblin分型是动脉干预的独立影响因素。颅神经损伤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高位瘤体为颅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术前栓塞 动脉干预 颅神经损伤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复合手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早中期结果分析
12
作者 汪睿 李梓伦 +10 位作者 王冕 武日东 秦原森 宁俊杰 崔进 石毅 姚陈 胡作军 王劲松 王深明 常光其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早期临床效果与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21例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病例年龄(69.7±8.9)岁(范围:61...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早期临床效果与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21例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病例年龄(69.7±8.9)岁(范围:61~82岁),TASCⅡC级3例,D级18例。所有患者行股动脉内膜剥脱联合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收集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ABI、支架类型、围术期及中期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21例患者(21条患肢)均获得手术成功(100%),手术时间(248.8±104.6)min,失血量(134.6±127.3)ml。共植入46枚支架(自膨式裸支架32枚,球扩支架8枚,覆膜支架6枚)。术后ABI(0.59±0.20)较术前(0.31±0.13)增高(P<0.001)。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全身并发症3例,局部并发症4例。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1~58个月),总生存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4.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9.5%,二期通畅率为100%。结论复合手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安全、有效,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中期通畅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手术 髂股动脉闭塞症 股动脉内膜剥脱 腔内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单中心经验分析
13
作者 秦原森 姚陈 +5 位作者 胡作军 王劲松 王冕 李梓伦 王深明 常光其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33-237,共5页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行开放手术及腔内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行开放手术或腔内治疗的25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开放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14例...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行开放手术及腔内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行开放手术或腔内治疗的25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开放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14例行腔内治疗(腔内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和随访期情况。结果腔内手术组围术期死亡率[0%(0/14)比18.2%(2/11)]和并发症发生率[(14.3%(2/14)比18.2%(2/11)]低于开放手术组,而腔内手术组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率[35.7%(5/14)比27.2%(3/11)]、移植物感染率[14.3%(2/14)比0%(0/10)]、二次手术率[28.6%(4/14)比9.1%(1/11)]和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50%(7/14)比27.2%(3/11)]高于开放手术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随访期间,开放组无死亡病例,二次手术者1例。腔内手术组死亡2例,二次手术者3例。结论腔内手术和开放手术各有优缺点,应个体化选择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