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县域碳排放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崔嘉慧 侯丽娜 +4 位作者 袁欣萌 秦金玉 陈夏洋 叶俊兰 程钰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第2期92-95,共4页
县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基础和载体,深入开展以县域为单位的碳排放研究,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以山东省13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探究县域人均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面板分位数回... 县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基础和载体,深入开展以县域为单位的碳排放研究,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以山东省13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探究县域人均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山东省县域人均碳排放在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从2.36t/人增长到8.51t/人;人均碳排放在空间上呈“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人口集聚和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对人均碳排放抑制作用强烈,经济发展水平和碳排放强度对人均碳排放促进作用显著,第二产业增加值在不同区县的影响方向不同。研究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控制人口集聚,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完善区域碳减排合作机制的角度提出建议,对山东省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碳排放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山东省
下载PDF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2
作者 秦金玉 郭天骄 +2 位作者 王瑾 王一平 杨锦林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的诊断价值,分析OGIB病因及病变部位分布,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类患者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期间210例因OGIB...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的诊断价值,分析OGIB病因及病变部位分布,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类患者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期间210例因OGIB住院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210例OGIB住院患者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病变185例(88.1%),其中肠血管病变66例(31.4%),炎性疾病55例(26.2%),息肉/肿瘤58例(27.6%),憩室6例(2.9%),寄生虫14例(6.7%)。58例息肉/肿瘤患者中有15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间质瘤9/15(60.0%),炎性纤维息肉4/15(26.7%),淋巴瘤及腺瘤各1例(6.7%)。结论引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依次为小肠血管疾病、息肉/肿瘤、炎性疾病。胶囊内镜为OGIB患者的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是目前其他检查无法代替的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病因 OMOM胶囊内镜 住院患者
下载PDF
山东省碳排放演变特征与低碳发展研究
3
作者 袁欣萌 秦金玉 +3 位作者 崔嘉慧 侯丽娜 叶俊兰 陈夏洋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第3期7-9,共3页
探究山东省各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对制定行业低碳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双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6大行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IPCC碳排放核算体系、Tapi o脱钩模型,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探究。实... 探究山东省各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对制定行业低碳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双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6大行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IPCC碳排放核算体系、Tapi o脱钩模型,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探究。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1997~2017年,山东省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增长速度先快后缓。(2)工业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与山东省碳排放量变化趋势一致。(3)6大行业碳排放与经济脱钩情况:农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趋势为扩张负脱钩-衰退脱钩;工业主要呈现弱脱钩状态;建筑业由负脱钩转向正脱钩;交运仓储业弱脱钩趋势明显;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由连接转向正脱钩;生活消费和其他在部分间达到强脱钩。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山东省产业低碳化发展路径,对山东省低碳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碳排放 经济增长 Tapio脱钩
下载PDF
心理支持对肿瘤病人围手术期血浆皮质醇及血糖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秦金玉 张宗玲 余海鹰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1年第9期550-551,共2页
为了解心理支持对不同心理状态肿瘤病人围手术期血浆皮质醇及血糖的影响。将 48例不同心理状态的肿瘤病人分为 A组 (开朗型 )、B组 (恐惧、紧张、焦虑型 )、C组 (忧虑型 )各 16例 ,于围手术期以同样方法给予心理支持 ,于入院时 (T1)、... 为了解心理支持对不同心理状态肿瘤病人围手术期血浆皮质醇及血糖的影响。将 48例不同心理状态的肿瘤病人分为 A组 (开朗型 )、B组 (恐惧、紧张、焦虑型 )、C组 (忧虑型 )各 16例 ,于围手术期以同样方法给予心理支持 ,于入院时 (T1)、手术前晚 (T2 )、入手术室建立静脉通路前 (T3)、手术开始 1~ 2 h(T4)、术后 48~ 72 h(T5 ) 5个时间段测血浆皮质醇及血糖值。结果 T1时 B组显著增高 ,与 A、C组比较 ,均 P<0 .0 5 ;T2、T3时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均 P>0 .0 5 ) ,但 B组比 T1显著降低 (P<0 .0 5 ) ;T4时 3组均显著增高 ,与本组 T3比较 ,均 P<0 .0 5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5时 3组均降至正常范围。提示心理支持对不同心理状态处于应激状态的肿瘤病人均有良好的稳定情绪作用 ,尤其对恐惧、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肿瘤病人 围手术期 血浆 皮质醇 血糖
下载PDF
超声内镜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德吉 秦金玉 +4 位作者 郭天骄 王瑾 吴俊超 王一平 甘涛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结直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结直肠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分别占恶性肿瘤的第三位[1],而我国结直肠癌发生率也不断上升。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肿瘤发病的排位中,结直肠癌首次超过胃癌,跃居第... 结直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结直肠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分别占恶性肿瘤的第三位[1],而我国结直肠癌发生率也不断上升。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肿瘤发病的排位中,结直肠癌首次超过胃癌,跃居第二[2]。既往外科根治手术辅以化疗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近年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的治疗发生了巨大改进。目前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治疗、改良后的外科手术及系统的综合疗法[3]。伴随着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临床医生如何选出最佳治疗方案显得十分重要,而治疗前的结直肠癌分期是帮助选择治疗方案极为重要的环节。超声内镜(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是近三十年来兴起的一种将内窥镜与超声技术融合为一体的新型检查技术,一方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腔内的形态,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消化道管壁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提高了内镜与超声的双重诊断水平[4-5]。自临床应用以来,发展迅速,以往常规用于食管癌、胃癌和胰腺癌的肿瘤分期中[6-8],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分期中。EUS现已成为结直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确定系统治疗方案、选择外科手术方法及监测疾病预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就EUS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及其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结直肠癌 诊断
下载PDF
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水平对Ⅲ期结直肠癌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苑琴 强黎明 秦金玉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对Ⅲ期结直肠癌(CRC)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100例行根治术治疗Ⅲ期CRC患者术后随访1年,根据有无复发转移分为复发转移组(n=16)和无复发转移组(n=84),收集2组...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对Ⅲ期结直肠癌(CRC)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100例行根治术治疗Ⅲ期CRC患者术后随访1年,根据有无复发转移分为复发转移组(n=16)和无复发转移组(n=84),收集2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部位、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侵犯部位、肠梗阻和穿孔、术后辅助化疗情况,比较2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血清AFP、CEA、CA19-9水平;采用logistic分析影响Ⅲ期CRC复发转移的因素,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3项指标水平对Ⅲ期CRC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采用pearson分析血清AFP水平与血清CEA、CA19-9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复发转移组Ⅲ期CRC患者血清AFP、CEA、CA19-9水平高于未复发转移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低于未复发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及血清AFP、CEA、CA19-9水平为Ⅲ期CRC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FP、CEA、CA19-9水平联合预测Ⅲ期CRC复发转移的敏感度为96.40%,AUC为0.906,高于3项指标的单独检测(P<0.05);pearson分析显示,血清AFP水平与CEA、CA19-9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Ⅲ期CRC复发转移患者血清AFP、CEA、CA19-9水平呈高表达,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Ⅲ期CRC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较高,血清AFP水平与CEA、CA19-9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复发或转移 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19-9 预测价值 相关性
下载PDF
单气囊小肠镜在疑似小肠疾病诊治中的价值
7
作者 毛乙鸿 秦金玉 +3 位作者 郭天骄 黄兴兰 陈霖 吴俊超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评价单气囊小肠镜在疑似小肠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因疑似小肠疾病接受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进镜方式及抵达距离、患者耐受性、镜下及最终诊断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共进行176例次检查... 目的评价单气囊小肠镜在疑似小肠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因疑似小肠疾病接受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进镜方式及抵达距离、患者耐受性、镜下及最终诊断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共进行176例次检查,经口进镜107例次,经肛进镜68例次,经造瘘口进镜1次,均完成检查,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52例患者中检出病变115例,总阳性率75.66%;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受检率最高,为62.50%(95/152),其中阳性率84.21%(80/95);检出小肠病变类型有小肠肿瘤、小肠血管性病变、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Meckel憩室、小肠钩虫病、克罗恩病等。结论对于疑似小肠疾病,单气囊小肠镜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气囊小肠镜 小肠疾病 诊治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结肠镜检查采用节段重复退镜观察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秦金玉 胡维林 +4 位作者 尹小兵 邓元河 强黎明 刘黎 徐云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418-421,共4页
目的探讨节段重复退镜观察是否可提高息肉的检查率。方法纳入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广安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采用Excel随机数字法分为节段重复退镜组及常规退镜组,每组200例,统计两组息肉的检出率。结果 400例... 目的探讨节段重复退镜观察是否可提高息肉的检查率。方法纳入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广安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采用Excel随机数字法分为节段重复退镜组及常规退镜组,每组200例,统计两组息肉的检出率。结果 40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中,检出结直肠息肉127例(31.75%)其中节段重复退镜组息肉检出率为70例(35.00%),常规退镜组息肉检出率为57例(28.50%)(P> 0.05);节段重复退镜组与常规退镜组平均检出息肉数为(1.05±2.16)枚和(0.62±1.57)枚(P <0.05)。两组中男性患者息肉检出率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显著(P <0.05);男性患者检出息肉数为(0.83±1.76)枚、女性患者为(0.34±0.83)枚(P <0.05)。节段重复退镜组息肉漏诊率为6.08%,常规退镜组息肉漏诊率为18.81%(P <0.05)。结论节段性重复退镜可有效提高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降低息肉的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节段重复退镜 结肠镜 检出率 对照研究
下载PDF
脑出血非感染性发热的分析和处理 被引量:4
9
作者 秦金玉 次吉卓玛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0期695-696,共2页
通过对脑出血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原因的分析,认为:中枢性发热,吸收热,脱水热,再出血热是主要原因;物理降温(冰帽降温、酒精擦浴和冰水灌肠,电动降温仪),人工冬眠降温疗法是处理非感染性发热的常用的最有效方法,正确的中,西药降温是重要... 通过对脑出血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原因的分析,认为:中枢性发热,吸收热,脱水热,再出血热是主要原因;物理降温(冰帽降温、酒精擦浴和冰水灌肠,电动降温仪),人工冬眠降温疗法是处理非感染性发热的常用的最有效方法,正确的中,西药降温是重要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非感染性发热 处理
下载PDF
XR业务数据传输确定性测试系统
10
作者 秦金玉 朱晓强 曾丹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2年第1期65-67,71,共4页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XR业务数据传输确定性测试系统,模拟服务端向客户端传输XR业务数据的场景,主要验证云端往下发包,关注下行数据传输情况,监测RAN侧的扰动造成的XR业务数据帧时域上的变化,记录客户端侧的接收情况,为研究网络确定性对XR...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XR业务数据传输确定性测试系统,模拟服务端向客户端传输XR业务数据的场景,主要验证云端往下发包,关注下行数据传输情况,监测RAN侧的扰动造成的XR业务数据帧时域上的变化,记录客户端侧的接收情况,为研究网络确定性对XR业务用户体验的影响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确定性 XR业务 视频质量评估
下载PDF
血清PGⅠ、PGⅡ及胃泌素17水平的变化与老年胃癌患病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胡维林 邓元河 +2 位作者 尹小兵 强黎明 秦金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1年第11期1649-165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及胃泌素17(G-17)在老年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在2020年2月在广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胃癌患者110例。检测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分析PGⅠ、PGⅡ及G-17水平胃癌患...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及胃泌素17(G-17)在老年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在2020年2月在广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胃癌患者110例。检测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分析PGⅠ、PGⅡ及G-17水平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清PGⅠ为(73.11±15.59)mg/ml,明显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健康者(P<0.05),而G-17为(19.44±3.22)pmol/L,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健康者(P>0.05);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健康者P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TNM分期Ⅲ-Ⅳ期胃癌患者血清PGⅠ为(68.65±14.10)mg/ml,明显低于TNM分期Ⅰ-Ⅱ患者(P<0.05);不同临床病理胃癌患者血清P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Ⅲ-Ⅳ期、中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G-17分别为(20.24±3.10)pmol/L和(19.74±2.94)pmol/L,明显高于TNM分期Ⅰ-Ⅱ和高分化患者(P<0.05)。结论老年胃癌血清PGⅠ水平降低,而G-17水平升高,PGⅡ无明显变化,其中PGⅠ和G-17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Ⅰ 胃蛋白酶原Ⅱ 胃泌素17 老年 胃癌
下载PDF
结肠镜退镜观察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秦金玉 《基层医学论坛》 2020年第31期4573-4575,共3页
结肠镜检查是发现结直肠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退镜作为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的重要环节,合适的退镜时间、恰当的退镜方式是退镜质量的重要保证,结肠镜检查退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病变的检出率、漏诊率等方面。本文对结肠镜检查的检出率及... 结肠镜检查是发现结直肠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退镜作为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的重要环节,合适的退镜时间、恰当的退镜方式是退镜质量的重要保证,结肠镜检查退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病变的检出率、漏诊率等方面。本文对结肠镜检查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退镜观察的时间、退镜方式、医师水平、内镜设备加以综述,为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及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退镜时间 退镜方式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结肠镜检查节段性二次退镜的研究
13
作者 秦金玉 胡维林 +3 位作者 尹小兵 邓元河 刘黎 徐云 《四川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328-332,共5页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中节段性二次退镜对全结肠、不同肠段息肉检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和漏诊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1000例患者,随机分为节段性二次退镜及常规退镜两组,收集两...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中节段性二次退镜对全结肠、不同肠段息肉检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和漏诊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1000例患者,随机分为节段性二次退镜及常规退镜两组,收集两组的检查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病例为955例,PDR为32.46%,两组PDR为[(31.73%VS. 33.19%),P=0.630],两组在各肠段P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结肠息肉病例平均检出息肉数为[(3.04±3.64 VS. 2.06±1.97),P=0.004];右半结肠为[(1.37±0.85 VS. 1.51±1.97),P=0.350];横结肠为[(1.50±0.84VS. 1.64±1.06),P=0.478];左半结肠为[(3.25±3.83 VS. 1.77±1.23),P=0.000]。两组全结肠漏诊率分别为[(12.59%VS.18.28%),P=0.026];右半结肠为[(8.22%VS. 20.31%),P=0.037];横结肠为[(9.33%VS. 10.71%),P=0.773];左半结肠为[(14.34%VS. 20.02%),P=0.047];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30%VS. 1.89%),P>0.05]。结论节段二次退镜及常规退镜的PDR相似,二次退镜可降低肠道息肉的漏诊率,选择节段性二次退镜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二次退镜 息肉检出率 息肉漏诊率
下载PDF
初中政治课教学应当注意的“五个一点”
14
作者 秦金玉 《魅力中国》 2010年第36期116-116,共1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讲解要吝啬一点,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大方一点,课堂板书艺术化一点,知识储备多一点,教学贴近生活一点,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关键词 讲解 课堂时间 板书艺术 知识储备 贴近生活
下载PDF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秦金玉 罗斌阳 +4 位作者 郭天娇 王一平 吴俊超 王显坤 甘涛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01-905,共5页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部位、来源层次、大小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的各个环节如何影响STER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治疗的31例上消化道S...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部位、来源层次、大小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的各个环节如何影响STER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治疗的31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31例上消化道SMTs中,29例(93.5%)完成肿瘤切除,失败的2例均为胃部肿瘤。完成切除的29例患者食管与胃黏膜下肿瘤隧道建立时间分别为(13.76±9.70)min、(32.00±27.35)min,P=0.045;黏膜层与固有肌层SMTs的肿瘤切除时间分别为(17.50±9.06)min、(36.24±15.68)min,P=0.004;肿瘤最大径<2.0cm与≥2.0cm的SMTs切除时间分别为(25.78±12.13)min、(39.73±19.23)min,P=0.023。31例STER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共6例(19.4%),均为胃部肿瘤,肿瘤均来源于固有肌层。结论上消化道SMTs的部位、来源层次及肿瘤大小可影响STER的不同手术阶段耗用时间,亦是影响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 黏膜下肿瘤 上消化道
原文传递
术前访视对子宫全切术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
16
作者 秦金玉 《医学新知》 CAS 2011年第2期152-153,共2页
目的了解术前访视对子宫全切术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56例行子宫全切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予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系统的心理干预。于术前1d及术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两组患者焦虑状态,... 目的了解术前访视对子宫全切术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56例行子宫全切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予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系统的心理干预。于术前1d及术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两组患者焦虑状态,同时测量其血压、心率。结果干预后两组焦虑评分、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全切术患者存在负性心理,有效的术前访视有助于减少甚至解除手术引起的焦虑,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子宫全切术 术前访视 外科手术 焦虑
原文传递
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黏膜病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瑾 秦金玉 +3 位作者 郭天娇 甘涛 王一平 吴俊超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96-900,800,共5页
目的研究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大面积黏膜病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初步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5日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或ESTD的早期... 目的研究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大面积黏膜病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初步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5日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或ESTD的早期食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初步预测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50例患者纳入研究,成功实施53次手术,其中ESD组6例,ESTD组47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9±6.8)岁,平均手术时间(83.57±32.33)min,平均剥离面积(14.82±3.18)cm2,平均剥离速度为(17.67±3.12)mm2/min。整块切除率为94.34%,治愈性切除率为84.90%。术中出血1例,穿孔1例。术后有45例(84.9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13例(24.53%)患者发生食管狭窄,手术时间〔比值比(OR)为1.040,95%可信区间(CI)为1.007~1.075)及病变环周程度(OR为9.972,95%CI为1.221~81.416)与其发生相关。8例(15.09%)患者有术后切缘残留,病变面积(OR为1.145,95%CI为1.013~1.294)是影响其发生的唯一危险因素。结论 ESD及ESTD治疗早期食管病变安全、有效,整块切除率高,出血、穿孔等发生率低,但其治疗大面积食管病变时,易发生食管狭窄、切缘残留等严重并发症,需积极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
原文传递
130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的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度 吴霞 +6 位作者 江丹 要文青 刘庆林 王艺颖 朱林林 秦金玉 张文燕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1-915,共5页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黏膜下切除(ESD)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的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ESD切除的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130例患者基本资料并随访。进行病变的肉眼分型、组织学类型分型、病变大小测量、浸润深...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黏膜下切除(ESD)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的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ESD切除的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130例患者基本资料并随访。进行病变的肉眼分型、组织学类型分型、病变大小测量、浸润深度判定,评判浅表型浸润癌的浸润性生长方式、有无出芽、有无脉管侵犯,评判切缘状态等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平均60.4岁,中位年龄62岁。肉眼分型以混合型(78例,60.0%)居多,其次为浅表平坦型(Type 0-Ⅱ)(49例,37.7%)。病变最长径平均16.5mm,中位病变最长径为13.8mm。组织学改变:不确定异型增生3例(2.3%)、低级别上皮内肿瘤25例(19.2%)、高级别上皮内肿瘤56例(43.1%)、浸润性癌46例(35.4%)。肉眼分型与组织学亚型不相关。浸润性癌均为鳞状细胞癌,黏膜内浸润癌和黏膜下浸润癌分别为40例(87.0%)和6例(13.0%),黏膜下层浸润深度为sm1和sm2者分别为2例(4.3%)和4例(8.7%)。46例浸润性癌的浸润生长方式(INF)分别为INFa(膨胀型)23例(50.0%)、INFb(中间型)17例(37.0%)和INFc(浸润型)6例(13.0%)。3例(6.5%)可见肿瘤出芽;2例(4.3%)见脉管侵犯。切缘阳性30例(23.1%),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浸润性癌的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0%(1/25)、8.9%(5/56)和52.1%(2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种浸润癌生长方式的切缘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08)。15例(11.5%)复发,10例呈低级别上皮内肿瘤,5例呈高级别上皮内肿瘤。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浸润性癌的复发率分别为8.0%(2/25)、8.9%(5/56)和17.4%(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缘阳性与阴性比较,复发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0.0%(3/30)vs.12.0%(12/100),P=0.590〕。结论 ESD切除的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中以混合型肉眼亚型居多,病理组织学改变以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浸润性癌为主。ESD完整切除率较高,浸润性癌较上皮内肿瘤易复发且更易出现切缘阳性,但切缘阳性者无易于复发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型食管癌 食管上皮内瘤变 内镜黏膜下切除 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早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内镜切除指征的探讨 被引量:13
19
作者 德吉 秦金玉 +4 位作者 王瑾 朱林林 杨锦林 王一平 吴俊超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可行内镜治疗的指征。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269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寻找与...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可行内镜治疗的指征。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269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寻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归纳可行内镜治疗的指征。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29)、浸润深度(P:0.006)、分化程度(P=0.000)、淋巴管浸润(P=0.035)与早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OR=5.385,95%CI:1.156~25.075,P=0.032)和分化程度(OR=5.145,95%CI:1.553—17.053,P=0.007)是影响早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内时未见淋巴结转移,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仅见于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的患者中,且表现为肿瘤越大、分化程度越低的黏膜下层早期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结论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内时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行内镜切除术;当浸润至黏膜下层时,肿瘤越大、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概率越高,建议术前行超声内镜及活检以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内镜下治疗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组蛋白去泛素化修饰的研究进展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紫静 秦金玉 +2 位作者 郭天娇 王一平 杨锦林 《华西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1979-1982,共4页
组蛋白泛素化及去泛素化为两个可逆的过程,在基因转录后修饰以及细胞稳态的调控中起关键作用。组蛋白去泛素化可通过变化组蛋白修饰从而调控各种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表达,使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 组蛋白泛素化及去泛素化为两个可逆的过程,在基因转录后修饰以及细胞稳态的调控中起关键作用。组蛋白去泛素化可通过变化组蛋白修饰从而调控各种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表达,使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现就组蛋白去泛素化修饰相关内容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加以综述,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学 组蛋白 去泛素化 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