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空与气体一体化串联机械开关及其直流快速转移应用
1
作者 程显 白青林 +2 位作者 葛国伟 陈鸿源 杜帅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4-1473,共10页
为提升中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自然换流性能,该文提出一种真空与气体一体化串联机械开关,分析真空与气体一体化串联用于电流转移性能的工作原理。并基于此设计了双超程联动的真空与气体一体化串联开关实验样机,研究了气体类型、气压、... 为提升中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自然换流性能,该文提出一种真空与气体一体化串联机械开关,分析真空与气体一体化串联用于电流转移性能的工作原理。并基于此设计了双超程联动的真空与气体一体化串联开关实验样机,研究了气体类型、气压、触头结构、触头材料等参数对电弧电压特性的影响规律,确定了W70Cu桥式两触点结构,采用H2和N2体积比为2:3、气压为0.3 MPa的氢氮混合气体,弧压可由20 V提升到120 V,电流转移时间由1 900μs缩短至300μs。同时测试了静态瞬态开断电压(TIV)分布特性,真空间隙承担主要电压(55%),串联整机耐压水平为20 kV。验证了真空与气体一体化串联开关应用于中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与气体串联 中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 弧压特性 电流转移特性 电压分布特性
下载PDF
短路电流对二次设备电磁干扰分析及抗干扰措施
2
作者 张赢 袁晓东 +2 位作者 曹春诚 程显 朱剑鹏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89,共8页
目前智能配电网的建设不断推进,加快了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对长期处于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二次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基于合成试验回路搭建了短路电流对配电开关二次设备电磁干扰试验平台,开展开断故障电流对相关干... 目前智能配电网的建设不断推进,加快了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对长期处于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二次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基于合成试验回路搭建了短路电流对配电开关二次设备电磁干扰试验平台,开展开断故障电流对相关干扰对成套设备的影响研究,分析干扰信号产生原因、频谱特性。针对干扰的特性设计一套抗干扰测量系统,利用ATP-EMTP模拟合成回路进行仿真分析并进行实际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成套设备进行开断试验时,二次设备端口会受到较大的干扰。电流波形也会发生畸变,干扰电流的最高可到26 A,且干扰电流受电流互感器磁饱和和退饱和的影响,通过增加抗干扰措施,二次设备输出准确度与之相比提升约40%。本次的试验结果可为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中二次设备电磁兼容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二次融合 电磁干扰 合成试验回路 暂态恢复电压 ATP-EMTP 二次设备
下载PDF
纳米Al_(2)O_(3)/h-BN复配改性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电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程显 安永科 +2 位作者 贺永明 张鹤 陈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1-138,共8页
提升环氧树脂的电、热性能对固封极柱、干式变压器等中低压电气设备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文中采用偶联剂KH550对纳米Al_(2)O_(3)以及经羟基化处理的纳米h-BN粒子进行表面接枝后填充入环氧树脂基体,研究了填料纳米Al_(2)O_(3)、... 提升环氧树脂的电、热性能对固封极柱、干式变压器等中低压电气设备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文中采用偶联剂KH550对纳米Al_(2)O_(3)以及经羟基化处理的纳米h-BN粒子进行表面接枝后填充入环氧树脂基体,研究了填料纳米Al_(2)O_(3)、纳米h-BN对环氧树电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Al_(2)O_(3)/h-BN混合填充能够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复合材料在电绝缘参数大幅提升的同时,热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Al_(2)O_(3)填充质量分数为2%、h-BN填充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最优,同时,击穿电压相较未改性提升了27.1%;Al_(2)O_(3)和h-BN填充质量分数均为1.5%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最高,绝缘失效温度至351.5℃。这一结果可为高温强电场下环氧树脂固封设备高可靠性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复配改性 介质损耗 击穿电压 热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耦合电抗器的阻容型混合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程显 闫冬冬 +2 位作者 葛国伟 白青林 秦聪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8-827,共10页
直流断路器是中压直流配电系统的重要设备。为满足大容量高速分断的迫切需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耦合电抗器的阻容型混合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并分析了其工作过程,将耦合电抗器一、二次绕组分别串联于主支路和真空开关支路实现加速电弧电流... 直流断路器是中压直流配电系统的重要设备。为满足大容量高速分断的迫切需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耦合电抗器的阻容型混合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并分析了其工作过程,将耦合电抗器一、二次绕组分别串联于主支路和真空开关支路实现加速电弧电流转移,阻容元件串联于固态开关支路以便限制故障电流。通过Matlab/Simulink构建了基于耦合电抗器的阻容型混合直流断路器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耦合电抗器和阻容元件参数对电流转移时间、限流效果、整机开断时间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小电流开断的初步实验验证。研究表明:耦合电抗器一、二次绕组分别为300μH、50μH,阻容元件参数为0.1?、50μF,电流转移时间由1.5ms缩短至0.5ms,截断电流峰值降低了47.1%,整机关断时间缩短了1.9ms,初步验证了新拓扑结构在限流和快速开断方面的可行性,为研制高性能混合直流断路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 直流开断 电流转移 耦合电抗器
下载PDF
基于多孔隙触发的三电极场畸变开关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程显 王振伟 +2 位作者 吕彦鹏 陈硕 安永科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6807-6816,共10页
场畸变开关是脉冲功率系统的关键器件,其低时延和低抖动性能参数是输出高幅值、快前沿脉冲的重要保障。在Marx发生器前级所用的场畸变开关,其要求时延和抖动尽可能小,才能保证Marx发生器装置输出特性具有快前沿、低抖动的稳定性。单孔... 场畸变开关是脉冲功率系统的关键器件,其低时延和低抖动性能参数是输出高幅值、快前沿脉冲的重要保障。在Marx发生器前级所用的场畸变开关,其要求时延和抖动尽可能小,才能保证Marx发生器装置输出特性具有快前沿、低抖动的稳定性。单孔触发电极的场畸变开关由于初始有效电子产生和扩散较慢导致时延较长,多孔触发电极结构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时延,但是抖动会增大,对于多孔触发电极场畸变开关如何同时保证低时延和低抖动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该文通过对传统单孔触发电极结构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了改变孔径大小和孔的个数的优化组合设计用于实现低时延,同时还显著地改善了抖动。实验结果表明:5 mm十六孔触发电极结构的场畸变开关在工作系数为71.1%~85.3%时,即工作电压在20~24 kV时,时延在45.2~41.1 ns之间,抖动在6.87~5.87 ns之间,相较于传统的单孔触发电极结构,其时延和抖动分别下降了14.8%和16.1%,性能提升明显。该文所设计的场畸变开关满足工程应用需求,为研究多孔型场畸变开关的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畸变开关 触发电极结构 工作系数 击穿时延 击穿抖动
下载PDF
真空断路器弧后阶段鞘层发展过程的探针阵列诊断方法
6
作者 程显 陈辉 +2 位作者 葛国伟 陈里昂 杜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27-3236,共10页
真空断路器开断过程中弧后残余等离子体密度演变规律是关乎其开断性能的重要特征。基于探针诊断电子饱和区域工作原理,该文提出一种真空断路器弧后阶段鞘层发展过程的探针阵列诊断方法。设计探针阵列布置方式、探针阵列控制电路、探针... 真空断路器开断过程中弧后残余等离子体密度演变规律是关乎其开断性能的重要特征。基于探针诊断电子饱和区域工作原理,该文提出一种真空断路器弧后阶段鞘层发展过程的探针阵列诊断方法。设计探针阵列布置方式、探针阵列控制电路、探针阵列数据处理流程。基于可拆卸真空腔体和合成试验回路,搭建探针诊断实验平台,开展真空电弧弧后残余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探针阵列诊断实验,得到探针阵列电流的衰减规律以及弧后电子密度的二维分布。研究表明:真空断路器弧后残余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数量级范围为10^(10)~10^(11)cm^(-3),测量结果与已有文献结果偏差不超过5%,衰减时间范围为30~40μs,弧后阶段鞘层的发展规律与已有文献的诊断结果一致。结果验证了探针阵列诊断弧后阶段鞘层发展过程的有效性,为真空断路器弧后残余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测量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断路器 探针阵列诊断 真空电弧 弧后残余等离子体
原文传递
真空断路器弧后等离子体探针诊断系统
7
作者 葛国伟 陈里昂 +2 位作者 程显 陈辉 杜帅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59,共9页
真空断路器弧后阶段残余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是表征弧后微观特性的重要参量。本文分析了探针诊断方法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饱和区的真空电弧弧后残余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探针诊断方法。设计了探针结构、探针控制单元和数据处理系统,... 真空断路器弧后阶段残余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是表征弧后微观特性的重要参量。本文分析了探针诊断方法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饱和区的真空电弧弧后残余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探针诊断方法。设计了探针结构、探针控制单元和数据处理系统,研制了基于单探针的真空断路器弧后残余等离子体诊断系统。利用可拆卸式真空灭弧室搭建了诊断实验平台,系统研究了开断电流、触头结构、测量位置等因素对弧后电子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真空断路器弧后等离子体探针诊断系统测量的弧后初始电子密度范围在10^(10)-10^(11)cm^(-3),衰减时间为30-40μs,变化规律与弧后鞘层理论一致,并与国内外其他诊断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探针诊断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真空电弧弧后电子密度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后残余等离子体 真空电弧 探针诊断 电子密度
原文传递
纳米Al_(2)O_(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微秒脉冲沿面闪络特性研究
8
作者 曹春诚 李文博 +3 位作者 程显 林海涛 夏荣翔 安永科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19,共9页
GIS中由于开关分合闸等操作而引发的内部脉冲过电压会导致绝缘件表面出现多次闪络击穿等问题。因此,文中研究了不同纳米Al_(2)O_(3)填充含量下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微秒脉冲电压下的沿面闪络特性;并针对1.5%Al_(2)O_(3)/EP复合材料在脉冲... GIS中由于开关分合闸等操作而引发的内部脉冲过电压会导致绝缘件表面出现多次闪络击穿等问题。因此,文中研究了不同纳米Al_(2)O_(3)填充含量下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微秒脉冲电压下的沿面闪络特性;并针对1.5%Al_(2)O_(3)/EP复合材料在脉冲电压频率为10 kHz,幅值为18 kV,电极间隙为10 mm下开展沿面闪络老化试验,对比老化前后闪络电压最小值和表面电阻变化趋势,分析不同程度的老化对绝缘材料表面微观形貌、元素成分以及电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加直流电晕放电能够降低环氧树脂材料的闪络电压,且当纳米Al_(2)O_(3)填充含量为1.5%时对闪络现象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同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经过沿面闪络老化试验后,老化区域C、O元素之比降低,材料表面形成大量凸起颗粒和裂纹,使其呈现疏松、亲水等特点。研究结果可为提升环氧树脂表面耐压能力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Al_(2)O_(3) 环氧树脂 沿面闪络 脉冲电压 老化特性
下载PDF
一种阻容型限流式混合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研究
9
作者 范钦晓 申森林 +3 位作者 程显 葛国伟 王海燕 闫冬冬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18,共9页
针对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故障短路电流大、上升速率快等问题,文中提出1800V阻容型限流式混合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分析了工作原理和整机开断过程,确定了整机开断限流参数取值。采用MATLAB/Simulink建立阻容型限流式混合直流断路器模... 针对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故障短路电流大、上升速率快等问题,文中提出1800V阻容型限流式混合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分析了工作原理和整机开断过程,确定了整机开断限流参数取值。采用MATLAB/Simulink建立阻容型限流式混合直流断路器模型,对比分析阻容限流拓扑结构与传统电感限流拓扑结构对开断故障短路电流峰值和整机开断时间的影响,阻容限流拓扑结构效果更优。搭建整机开断试验平台,进行小电流开断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电感限流拓扑结构相比,阻容限流拓扑结构有效降低故障电流幅值30%以上,缩短整机开断时间10%以上,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文中为限流式混合直流断路器样机研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流式混合直流断路器 开断性能 阻容限流器 整机开断时间 样机研制
下载PDF
基于光控真空断路器模块串联的126kV三断口真空断路器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2
10
作者 程显 廖敏夫 +2 位作者 段雄英 葛国伟 邹积岩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10-3116,共7页
为将真空断路器应用于更高电压等级,多断口真空断路器的研究成为行业内的热点问题。在分析总结此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由3个光控真空断路器模块(FCVIM)串联组成的126 k V真空断路器。断路器按照U形方式串联光控真空断路器模块... 为将真空断路器应用于更高电压等级,多断口真空断路器的研究成为行业内的热点问题。在分析总结此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由3个光控真空断路器模块(FCVIM)串联组成的126 k V真空断路器。断路器按照U形方式串联光控真空断路器模块,光控真空断路器模块主要由外绝缘部件、真空灭弧室、均压电容、永磁操动机构及其控制器和操动电源等部分组成,在低电位通过光纤控制技术对工作于高电位的永磁操动机构进行控制。对三断口真空断路器和单断口真空断路器模块分别施加雷电冲击电压,结果显示三断口真空断路器相对单断口真空断路器的击穿电压增益倍数为1.59;在并联不同均压电容和人为制造三断口不同步分断情况下研究三断口真空断路器暂态电压分布特性,发现低分散性操动机构和均压电容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其开断能力。三断口真空断路器在额定电压下成功开断40 k A短路电流,在不同试验方式下完成重合闸操作,并已顺利通过挂网试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6 kV真空断路器 光控 真空断路器模块 三断口 雷电冲击 开断容量 电压分布
原文传递
混合断路器大电流开断过程中真空电弧与SF6电弧相互作用的仿真 被引量:28
11
作者 程显 段雄英 +2 位作者 廖敏夫 陈建华 邹积岩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9-1536,共8页
真空断路器和SF6断路器串联的混合断路器,可有效利用真空和SF6气体两种介质不同的灭弧特性实现更大短路电流的分断。为研究两种电弧的相互任用,运用ATP软件及其TACS工具建立了系统实验仿真平台、12kV真空断路器与40.5kV SF6断路器的电... 真空断路器和SF6断路器串联的混合断路器,可有效利用真空和SF6气体两种介质不同的灭弧特性实现更大短路电流的分断。为研究两种电弧的相互任用,运用ATP软件及其TACS工具建立了系统实验仿真平台、12kV真空断路器与40.5kV SF6断路器的电弧模型;将仿真结果与实验波形结合通过数学方法分别求得实用的真空电弧和SF6电弧模型参数;搭建了实用真空电弧模型与SF6电弧模型串联的混合断路器模型。通过设定不同的系统仿真参数,研究开断过程中真空电弧和SF6电弧的相互作用及真空断路器与SF6断路器的分压关系;分析两断路器不同时刻分断的协同特性与介质恢复过程;量化研究混合断路器的断流容量增益特性。仿真结果证明,真空断口首先承担恢复电压有利于SF6断口的介质强度恢复;两断口间的电压分布关系主要由电弧电阻与断口间电容决定;在不增加SF6气体使用量的情况下混合断路器具有比SF6断路器更大的断流能力。研究结果为大容量混合断路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断路器 真空电弧模型 SF6电弧模型 瞬态恢复电压 介质恢复过程 开断容量增益特性
原文传递
双断口真空开关瞬态恢复电压分布特性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程显 廖敏夫 +1 位作者 段雄英 邹积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1-178,3,共8页
双断口真空开关介质恢复特性及暂态过程均压关系的探明是其成功开断的理论依据。运用暂态分析软件ATP搭建双断口真空开关仿真平台,利用其暂态分析控制系统实现了暂态真空电弧模型,在真空开关两断口有、无均压电容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故障... 双断口真空开关介质恢复特性及暂态过程均压关系的探明是其成功开断的理论依据。运用暂态分析软件ATP搭建双断口真空开关仿真平台,利用其暂态分析控制系统实现了暂态真空电弧模型,在真空开关两断口有、无均压电容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故障电流开断的仿真实验。搭建两真空灭弧室串联的双断口真空开关实验模型进行瞬态恢复电压分布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与仿真结果吻合,共同证明双断口真空开关分断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介质恢复过程断口间电压分布是否均匀,两断口间的分压关系在动态介质恢复过程中主要由电弧电阻决定,而动态介质恢复完成后主要由断口两端的电容决定。因此,低分散性操动机构的设计与灭弧室两端均压电容的选定是双断口及多断口真空开关成功开断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开关 双断口 动态介质恢复 暂态恢复电压 均压电容
原文传递
采用电网高压母线负载电流供能的光控真空开关模块操动机构电源设计 被引量:9
13
作者 程显 廖敏夫 +2 位作者 段雄英 邹积岩 马岩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73-2080,共8页
基于光控真空开关模块操动机构的需要,提出一种采用电网高压母线负载电流供能的光控真空开关模块操动机构电源技术。以此论述了操动机构电源的工作过程,进行了操动机构电源取能线圈的理论计算与电源电路拓扑结构的选型,设计了基于UC384... 基于光控真空开关模块操动机构的需要,提出一种采用电网高压母线负载电流供能的光控真空开关模块操动机构电源技术。以此论述了操动机构电源的工作过程,进行了操动机构电源取能线圈的理论计算与电源电路拓扑结构的选型,设计了基于UC3845的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的硬件电路,实现了操动机构电源的输入输出保护功能。实验证明,操动机构电源可在电网高压母线额定电流10%~120%区间稳定工作;以1个4700μF电解电容和2个2200μF电解电容为负载进行间隔30 s连续充放电104次测试,电源样机工作正常;进行电磁兼容性实验电源样机无损坏,测试结果良好。操动机构电源样机在光控真空开关模块中能可靠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开关 操动机构 电源 取能线圈 单端反激 电容性负载 UC3845
原文传递
基于真空灭弧室和SF_6灭弧室串联的混合断路器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程显 廖敏夫 +2 位作者 段雄英 葛国伟 邹积岩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4-121,共8页
在归纳国内外高压开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混合断路器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分析了真空电弧与SF6电弧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了混合断路器的动态绝缘特性并得到混合断路器中两灭弧室相互作用的关键区间,对比说明了现有混合断路器... 在归纳国内外高压开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混合断路器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分析了真空电弧与SF6电弧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了混合断路器的动态绝缘特性并得到混合断路器中两灭弧室相互作用的关键区间,对比说明了现有混合断路器样机的结构及控制特点,阐明了进一步研究混合断路器技术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认为应尽快探明两灭弧室触头动作的最优控制策略,得出不同开断容量的SF6灭弧室与真空灭弧室串联后其开断容量增益曲线,为混合断路器的工业化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断路器 真空灭弧室 SF6灭弧室 动态介质特性 瞬态恢复电压 操动机构
下载PDF
等离子体复合薄膜沉积抑制金属微粒启举 被引量:12
15
作者 程显 徐晖 +3 位作者 王瑞雪 高远 章程 邵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4672-4681,共10页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线路(GIL)和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中的金属微粒污染是影响设备绝缘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电极表面覆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直流应力下金属微粒的启举电压。本文探索一种使用等离子体射流对金属电极表面处理...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线路(GIL)和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中的金属微粒污染是影响设备绝缘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电极表面覆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直流应力下金属微粒的启举电压。本文探索一种使用等离子体射流对金属电极表面处理以抑制金属微粒启举的方法。利用高频交流电源激励产生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在Cu表面沉积SiO_2-TiO_2复合薄膜,获得由厚度约2μm的TiO_2薄膜和3.5μm的SiO_2薄膜组成的致密复合薄膜,并且在测试频率为1kHz时TiO_2和SiO_2薄膜的相对介电常数分别为24和4左右。此外搭建金属微粒运动观测平台对比电极表面沉积薄膜前后对金属微粒启举的影响,并通过建模仿真计算沉积复合薄膜前后高压电极与金属微粒间的电场畸变程度。结果表明:电极表面沉积薄膜后金属微粒的启举电压提高约18%,在相同条件下表面沉积薄膜后金属微粒启举具有明显的延迟效应,并且沉积薄膜后金属微粒和电极间的最大电场强度由1.98×108V/m下降至1.82×108V/m。因此,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电极表面沉积薄膜能够提高金属微粒启举电压、降低其运动活性,为工程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射流 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线路 沉积薄膜 电极表面覆膜 金属微粒启举
下载PDF
基于SF_6替代气体的高压混合断路器开断特性 被引量:14
16
作者 程显 陈占清 +2 位作者 葛国伟 焦连曜 廖敏夫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862-3868,共7页
为研究基于SF_6替代气体的高压混合断路器的开断特性,搭建了气体间隙与真空间隙串联的混合断路器实验样机,向气体间隙分别充入SF_6气体与CO_2气体。基于合成回路,实验对比两种混合断路器的开断性能差异,分析气体灭弧介质对混合断路器开... 为研究基于SF_6替代气体的高压混合断路器的开断特性,搭建了气体间隙与真空间隙串联的混合断路器实验样机,向气体间隙分别充入SF_6气体与CO_2气体。基于合成回路,实验对比两种混合断路器的开断性能差异,分析气体灭弧介质对混合断路器开断性能的影响,讨论影响CO_2气体间隙开断能力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开断控制策略下,真空间隙可为气体间隙提供约100μs的介质强度恢复时间,但受限于旋弧灭弧室中CO_2气体较慢的介质强度恢复速度,相较于SF_6气体间隙,CO_2气体间隙难以配合真空间隙获得理想的开断效果;CO_2气体间隙充气压力自0.6 MPa增大至0.8 MPa对其开断能力提升有限;电流过零后500μs,0.8 MPa的CO_2气体间隙耐压水平仅为8 k V。建议结合CO_2气体自身特性优化气体灭弧室结构,提升其开断能力,为发展基于CO_2气体的大容量混合断路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6气体间隙 CO2气体间隙 真空间隙 介质强度恢复速度 开断性能
原文传递
基于真空灭弧室与SF_6灭弧室串联的混合断路器动态介质恢复特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程显 廖敏夫 +1 位作者 段雄英 邹积岩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73,共6页
论述了基于真空灭弧室和SF6灭弧室串联的混合断路器开断能力提高的原理,分析了混合断路器两灭弧室的介质恢复过程。结合混合断路器开断能力提高的机理提出了混合断路器对其操动控制机构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真空灭弧室与SF6灭弧室串联... 论述了基于真空灭弧室和SF6灭弧室串联的混合断路器开断能力提高的原理,分析了混合断路器两灭弧室的介质恢复过程。结合混合断路器开断能力提高的机理提出了混合断路器对其操动控制机构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真空灭弧室与SF6灭弧室串联的光控模块式混合断路器实验模型。实验模型能满足分析混合断路器中真空灭弧室与SF6灭弧室在不同时刻协同动作开断容量增益特性的要求,其协同动作时间分散性在微秒级。实验对比了SF6断路器与基于相同SF6灭弧室串联真空灭弧室的混合断路器短路电流开断能力,证明在不增加SF6气体使用量的前提下,混合断路器具有比SF6断路器更加优越的开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路器 混合断路器 开断能力 介质恢复 同步协调 瞬态恢复电压
下载PDF
40.5kV环保型气体绝缘开关柜气室结构设计 被引量:35
18
作者 程显 韩书谟 +3 位作者 何周 焦连曜 杨芳 陈占清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772-2779,共8页
寻找1种可杜绝或减少SF6气体使用的环保型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成为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热点。为此,理论分析了几种SF6替代气体作为气体绝缘开关柜(C-GIS)绝缘介质的可行性,基于仿真软件进行了40.5 k V C-GIS气室3维建模和电场仿真,针对... 寻找1种可杜绝或减少SF6气体使用的环保型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成为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热点。为此,理论分析了几种SF6替代气体作为气体绝缘开关柜(C-GIS)绝缘介质的可行性,基于仿真软件进行了40.5 k V C-GIS气室3维建模和电场仿真,针对仿真结果中电场强度较为集中的部位进行了结构优化。利用COMSOL计算了额定工作条件下气室内的导体温升情况,对比了充入替代混合气体时与纯SF6气体时气室的气流场与温度场分布,验证了开关柜气室散热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气室内最大电场强度由8.24 MV/m降至5.00 MV/m以下,充入气压为0.15 MPa的SF6(体积分数为30%)和N2(体积分数为70%)混合气体的气室内部最高温度为67℃,略高于充入纯SF6气体的气室。基于仿真结果搭建了简易气室工装并对它进行了耐压和温升测试,气室施加215/185 k V雷电冲击电压时无闪络击穿,1.1倍额定电流下气室温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证明上述混合气体作为开关柜绝缘介质可满足电场强度和散热特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5 kV气体绝缘开关柜 电场分布 结构设计 温度场 气流场 绝缘特性测试
原文传递
基于真空断路器与SF6断路器串联的新型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理论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程显 葛国伟 +2 位作者 杨培远 吴启亮 廖敏夫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74,共7页
提出基于真空断路器与SF6断路器串联的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新型拓扑结构,在传统强迫过零直流开断的基础上,提出以高压串联晶闸管组件续流支路创造主开关电压零休的思路,进而提高主开关的动态介质恢复强度。分析了新型混合式高压直流断... 提出基于真空断路器与SF6断路器串联的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新型拓扑结构,在传统强迫过零直流开断的基础上,提出以高压串联晶闸管组件续流支路创造主开关电压零休的思路,进而提高主开关的动态介质恢复强度。分析了新型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得到其电压零休时间的数学描述和动态电压分布协同调控措施。然后基于连续过渡模型和改进Mayr模型搭建了新型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的仿真电路,分析得到续流支路限流电阻、电感、振荡回路参数等对电压零休时间、反向暂态恢复电压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 高压直流断路器 续流串联晶闸管 电压零休
下载PDF
快速斥力机构线圈盘磁场优化设计 被引量:11
20
作者 程显 赵海洋 +2 位作者 葛国伟 王华清 邹积岩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643-2653,共11页
基于涡流斥力原理的电磁斥力机构在直流断路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能量转换效率一直较低。为设计出1套电磁驱动效率较高的机构,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双线圈结构的电磁斥力机构仿真模型,首先仿真分析线圈匝数、高度、轴向匝数对... 基于涡流斥力原理的电磁斥力机构在直流断路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能量转换效率一直较低。为设计出1套电磁驱动效率较高的机构,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双线圈结构的电磁斥力机构仿真模型,首先仿真分析线圈匝数、高度、轴向匝数对快速斥力机构动态特性的影响,确定线圈盘的最优参数。然后,为提高驱动效率,避免磁饱和和功率损耗问题,分别从导磁材料、结构参数等方面对线圈盘骨架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得到线圈盘导磁部件的最佳设计参数。仿真结果表明:线圈选用单层1×8的铜线,圈数30匝,直径200 mm,导磁材料应选用硅钢片材料,设计成E–2型结构,底板厚度8 mm,侧边厚度10 mm,相对于空芯双线圈斥力机构,电磁斥力峰值提升20.0%,最大分闸速度提升18.1%,驱动效率提升41.6%,为高性能快速斥力机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斥力机构 磁场分析 运动特性 驱动效率优化 导磁材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