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和湿度对麦长管蚜飞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程登发 田喆 +2 位作者 李红梅 孙京瑞 陈巨莲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0-85,共6页
利用计算机控制的微小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了温度、湿度对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于飞行的温度为 12~ 2 2℃ ,湿度为 6 0 %~ 80 %。在温度 8℃以下或 2 5℃以上 ,其飞行能力明显降低。在温度 18℃时 ,麦... 利用计算机控制的微小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了温度、湿度对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于飞行的温度为 12~ 2 2℃ ,湿度为 6 0 %~ 80 %。在温度 8℃以下或 2 5℃以上 ,其飞行能力明显降低。在温度 18℃时 ,麦长管蚜的平均飞行时间、飞行距离最大分别为 3 10 1h、 3 6 76km。在相对湿度 40 %、 6 0 %和 80 %时 ,飞行时间分别为 1 5 73h、 2 2 72h和 3 0 32h ,飞行距离与湿度的关系与飞行时间相似。飞行速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加快 ,在相对湿度 6 0 %左右时 ,麦长管蚜的平均飞行速度较快。在 2 0℃ ,相对湿度 80 %条件下 ,单个个体的最大飞行时间、最大飞行距离和最大飞行速度可达 14 32h、 2 2 5 1km和 1 5 7km 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飞行磨系统 飞行能力 温度 湿度
下载PDF
扫描昆虫雷达实时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被引量:6
2
作者 程登发 吴孔明 +2 位作者 田喆 文丽萍 沈佐锐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1-46,共6页
利用自行设计、制作的扫描昆虫雷达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扫描雷达回波的VGA图像信号进行单帧采集和多幅序列采集,经过图像处理、参数自动识别和回波的自动分析、计算后可得到昆虫活动的方位、高度、距离、密度、飞行的方向和速度等一系... 利用自行设计、制作的扫描昆虫雷达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扫描雷达回波的VGA图像信号进行单帧采集和多幅序列采集,经过图像处理、参数自动识别和回波的自动分析、计算后可得到昆虫活动的方位、高度、距离、密度、飞行的方向和速度等一系列迁飞活动数据。对迁飞昆虫活动实时监测,实现该类害虫的准确预测和有效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昆虫雷达 迁飞性害虫 实时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系统 预测预报
下载PDF
我国植保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3
作者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3-36,共4页
我国植保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程登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21世纪是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具有竞争优势。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及多媒体等技术与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 我国植保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程登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21世纪是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具有竞争优势。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及多媒体等技术与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和植物保护科学等相结合而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植物保护 信息技术 发展
下载PDF
我国部分地区黏虫暴发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7
4
作者 程登发 赵中华 《种子科技》 2016年第10期89-90,共2页
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黏虫暴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 黏虫危害 暴发原因
下载PDF
绵阳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培训班在四川省绵阳市成功举办
5
作者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作物病虫害防治 技术培训班 地震灾区 绵阳市 四川省 恢复重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部办公厅
下载PDF
麦蚜对小麦冠层光谱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乔红波 程登发 +3 位作者 孙京瑞 田喆 陈林 林芙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6,共6页
通过对田间不同程度麦蚜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光谱测量,研究了各波段反射光谱的变异特征,并对光谱反射曲线进行微分分析。结果表明:在麦蚜危害的初期,近红外反射率明显降低,即陡坡效应受到明显的削弱,随着麦蚜危害程度加重,小麦冠层的反... 通过对田间不同程度麦蚜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光谱测量,研究了各波段反射光谱的变异特征,并对光谱反射曲线进行微分分析。结果表明:在麦蚜危害的初期,近红外反射率明显降低,即陡坡效应受到明显的削弱,随着麦蚜危害程度加重,小麦冠层的反射率在不同波段有明显下降,尤其在近红外区下降更为显著。利用光谱微分技术,对受麦蚜不同程度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率求一阶导数,得到红边斜率。结果表明,麦蚜危害后小麦冠层的红边斜率在近红外波段发生剧烈的变化,且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其值逐步下降。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和百株蚜量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并对监测蚜虫敏感波段的选择做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 冠层 小麦 光谱特性 归一化植被指数 光谱反射曲线 危害程度 红外反射率 近红外波段 光谱测量 变异特征 反射光谱 微分分析 近红外区 一阶导数 回归分析 下降 行相关 加重 斜率 红边 田间 蚜虫
下载PDF
小麦间作豌豆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0
7
作者 周海波 陈巨莲 +2 位作者 程登发 刘勇 孙京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75-782,共8页
为探索麦田物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在河北省廊坊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豌豆与小麦分别以2∶2,2∶4,2∶6和2∶8比例行间作(分别记作2-2间作、2-4间作、2-6间作和2-8间作)种... 为探索麦田物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在河北省廊坊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豌豆与小麦分别以2∶2,2∶4,2∶6和2∶8比例行间作(分别记作2-2间作、2-4间作、2-6间作和2-8间作)种植模式下麦长管蚜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同时分析了麦田主要天敌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小麦与豌豆间作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百株蚜量(平方根转换)极显著低于单作田(P<0.01),其中小麦单作(77.38)>2-2间作(68.62)>2-4间作(68.51)>2-8间作(65.19)>2-6间作(64.94)。尽管不同种植模式下,麦长管蚜主要天敌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间作处理的优势天敌瓢虫类和蚜茧蜂类均有较高的种群密度,天敌群落的丰富度明显提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增加,但均匀度下降。总之,小麦间作豌豆不仅有效降低了麦长管蚜的种群数量,同时也增加了天敌控制害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麦长管蚜 天敌 物种多样性 种群动态 间作
原文传递
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101
8
作者 张云慧 张智 +3 位作者 姜玉英 曾娟 高月波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共8页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探讨了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二代已积累较高虫源量的基础上,7月中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适宜温度和频繁降雨为二代成虫迁飞、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适宜的寄主为三代幼虫取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以上是导致华北和东北地区三代黏虫大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虫源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重灾区虫源主要来自本地,部分虫源来自重灾区的周边地区,受降雨和下沉气流影响大部分集中降落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地区,一部分继续迁飞进入东北地区。东北重灾区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未形成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气流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不断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聚集为害,造成东北地区大面积发生,局部严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大发生 迁飞 虫源分析
下载PDF
旋幽夜蛾迁飞的雷达观测和虫源分析 被引量:30
9
作者 张云慧 陈林 +3 位作者 程登发 张跃进 姜玉英 蒋金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4-500,共7页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我国北方农牧地区局部暴发为害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危害逐渐呈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研究对其大范围发生危害规律及是否具有迁飞性尚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和相关辅助设备的长...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我国北方农牧地区局部暴发为害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危害逐渐呈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研究对其大范围发生危害规律及是否具有迁飞性尚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和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和基于GIS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研究了2005年吉林省白城地区通榆县和大安市旋幽夜蛾暴发的虫源性质及成虫空中飞行参数。结果表明:白城地区5月中旬20cm的平均地温并不满足越冬代蛹羽化的最低温度;2005年5月下旬成虫盛发期东北、华北地区空中风场以南风和偏南风居多,为成虫迁入提供了有利的运载气流。6月下旬雷达观测点卵巢解剖显示,雌蛾卵巢发育进度整齐、级别较低,具有典型的迁出昆虫生理特征。雷达观测显示,成虫飞行最高可达距地面1000m,主要选择在距地面300-500m高度段,在500m高度可以整夜飞行。初步判定旋幽夜蛾具有迁飞特性,这一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其发生规律以及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幽夜蛾 迁飞 雷达观测 GIS 虫源分析
下载PDF
草地螟2007年越冬代成虫迁飞行为研究与虫源分析 被引量:43
10
作者 张云慧 陈林 +2 位作者 程登发 姜玉英 吕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20-727,共8页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危害我国北方农牧业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明确草地螟的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长期观测,迁飞高峰期雌虫卵巢解剖、大区环流分析、各地虫情信息收...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危害我国北方农牧业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明确草地螟的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长期观测,迁飞高峰期雌虫卵巢解剖、大区环流分析、各地虫情信息收集和利用Hysplit_4模型进行轨迹分析,研究了2007年越冬代草地螟的空中迁飞行为和东北地区严重暴发的草地螟虫源。结果表明:6月7-9日,雷达观测点诱虫灯内草地螟具有典型迁飞昆虫生理特征;草地螟主要在夜间迁飞,飞行高度集中在300-500m,400m是主要飞行高度,迁飞高峰期夜间迁移可持续9h。东北地区严重发生的草地螟虫源,一部分来自内蒙古乌盟地区,一部分来自蒙古共和国中东部及中俄边境地区。据此推测我国与国外草地螟存在虫源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迁飞 雷达观测 气流分析 虫源
原文传递
华北二点委夜蛾种群动态监测及北京北部地区虫源性质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智 张云慧 +6 位作者 姜玉英 谢爱婷 魏书军 程登发 蒋金炜 张方梅 彭赫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89-1202,共14页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新发害虫,2011年曾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全面暴发,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探讨北京北部二点委夜蛾种群是否为迁入虫源,2012年,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栾城...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新发害虫,2011年曾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全面暴发,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探讨北京北部二点委夜蛾种群是否为迁入虫源,2012年,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栾城县、北京市区和北京延庆县等地,利用高空探照灯诱虫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等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进行了监测,并结合气象资料,对北京延庆的虫源性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作茧后可在北京延庆越冬。2012年,北京延庆诱集二点委夜蛾累计33 951头,可划分为3个世代。第1代成虫的诱集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且在姊妹灯下的数量差异符合迁飞种类的特点。在当地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北京延庆监测点第1代成虫日均诱虫数量高于条件相对适宜的河北栾城。在北京延庆,第1代成虫的逐日诱集数量与空中风向密切相关。雷达监测还表明二点委夜蛾可能是雷达回波的目标。综合以上证据表明,北京延庆第1代成虫包含从周边迁飞而来的个体,二点委夜蛾可能是一种兼性迁飞昆虫。本研究可为二点委夜蛾成虫能否远距离迁飞提供例证,对今后提高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高空探照灯诱虫器 迁飞 监测预警 轨迹分析 虫源 华北
原文传递
小麦叶片表面蜡质及其与品种抗蚜性的关系 被引量:33
12
作者 王美芳 陈巨莲 +1 位作者 程登发 原国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1-346,共6页
建立了一套适宜小麦表面蜡质的提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离和鉴定的方法,测定了16种不同小麦品种的叶表蜡质成分,初步分析了不同抗虫品种及不同生育期各组分的变化动态与趋势.从小麦表面蜡质的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定出30余种化合物... 建立了一套适宜小麦表面蜡质的提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离和鉴定的方法,测定了16种不同小麦品种的叶表蜡质成分,初步分析了不同抗虫品种及不同生育期各组分的变化动态与趋势.从小麦表面蜡质的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定出30余种化合物,为9种烷烃、7种脂肪醇、10种脂肪酸、2种醛和2种酮;并以GC-MS进行组分鉴定,以峰面积值为指标,定量计算和比较表面蜡质各组分的含量,其中主要成分是脂肪醇,占68.1%,仅C28醇就占分离物质总量的50.14%,其次为烷烃,再次为脂肪酸和醛,酮含量最低.抗蚜与感蚜小麦品种表面蜡质的组成变化不大,但大多数组分的含量差异明显,其中醇、酸和醛的含量均有随小麦品种抗蚜性增强而升高的趋势;不同生育期,小麦表面蜡质各组分的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小麦孕穗-抽穗期,抗蚜小麦品种中C28醇、C30醇及总醇的含量高于感蚜小麦品种.室内、田间小麦苗期及孕穗-抽穗期表面蜡质中的C28醇,C28酸、C18酸、C18烯酸,C26醛、C28醛的含量则随抗性增加而升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小麦表面蜡质单一组分对麦蚜寄主选择和抗蚜作用影响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表蜡质 麦蚜 抗虫性 BSTFA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下载PDF
小麦几种主要次生物质对麦长管蚜几种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40
13
作者 陈巨莲 倪汉祥 +1 位作者 孙京瑞 程登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借助麦蚜人工饲料研究明确了小麦几种主要次生物质单宁酸、总酚 (没食子酸 )和香豆素对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的存活、生长和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抗蚜阈值浓度分别为 0 0 6 %、 0 0 8%和 0 0 6 5 %。用昆虫酶系体外抑制法 ,研... 借助麦蚜人工饲料研究明确了小麦几种主要次生物质单宁酸、总酚 (没食子酸 )和香豆素对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的存活、生长和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抗蚜阈值浓度分别为 0 0 6 %、 0 0 8%和 0 0 6 5 %。用昆虫酶系体外抑制法 ,研究上述三种次生物质的抗蚜阈值浓度对麦长管蚜的糖转化酶和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0 0 6 %单宁酸强烈抑制麦长管蚜蔗糖酶、海藻糖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的活力 ;0 0 8%没食子酸显著抑制蔗糖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的活力 ;0 0 6 5 %香豆素极显著地抑制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糖转化酶 解毒酶 次生物质 抗蚜性
下载PDF
我国马铃薯甲虫主要生物学、生态学技术研究进展及监测与防控对策 被引量:27
14
作者 郭文超 吐尔逊 +10 位作者 程登发 谭万忠 张正坤 李国清 姜卫华 邓建宇 吴家和 邓春生 李晶 刘小侠 吕和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回顾和分析了马铃薯甲虫在世界及我国的传播扩散情况和趋势,重点介绍了马铃薯甲虫的主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在我国发生现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等,针对我国马铃薯甲虫扩散趋势和监测防控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遏制马铃薯甲虫在我... 本文回顾和分析了马铃薯甲虫在世界及我国的传播扩散情况和趋势,重点介绍了马铃薯甲虫的主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在我国发生现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等,针对我国马铃薯甲虫扩散趋势和监测防控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遏制马铃薯甲虫在我国进一步传播扩散和危害的监测与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分布与危害 入侵生物学 生态适应机制 防治技术 监测防控对策
下载PDF
东北地区粘虫的季节性迁飞行为(英文)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云慧 张智 +3 位作者 李超 姜玉英 曾娟 程登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18-1429,共12页
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为了明确其季节性迁飞行为参数, 本研究采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 VLR)及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 结合基于GIS的大区环流和轨迹模拟, 调查分析了200... 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为了明确其季节性迁飞行为参数, 本研究采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 VLR)及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 结合基于GIS的大区环流和轨迹模拟, 调查分析了2005年东北地区粘虫季节性迁飞行为。结果表明: 粘虫在不同季节和夜间不同时间空中飞行高度具有明显差异, 空中飞行行为受气象条件尤其是空中风场影响较大; 春季和秋季主要借助气流运载进行大规模长距离迁飞, 夜间持续飞行时间可达9 h, 多数个体能完成整夜飞行, 春季迁飞高度主要在300~600 m, 秋季飞行高度相对较低主要在300 m以下和400~500 m。夏季雷达回波有明显的成层现象, 最高可达1 000 m, 主要集中在500 m和700 m两个高度层。轨迹分析显示: 5月29日由山东潍坊、 临沂等虫源地起飞的黏虫, 顺西南气流越海迁飞, 6月1日在气旋天气影响下, 在吉林省白城等地降落; 7月中旬主要为当地黏虫受对流天气影响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 9月11日虫源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 顺西北气流向吉林省东南方向迁飞。研究结果为东北地区粘虫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迁飞 雷达监测 轨迹分析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 灯诱 虫源
原文传递
用模糊识别技术鉴定小麦品种(系)抗蚜性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李素娟 张志勇 +5 位作者 王兴运 丁红建 倪汉祥 孙京瑞 程登发 陈巨莲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5-16,共2页
利用模糊识别技术在田间对577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蚜的抗性有显著差异。对麦蚜混合种群抗性表现较稳定的有16个品种(系),其中中抗的有9个,低抗7个;单测对麦长管蚜高抗的有中... 利用模糊识别技术在田间对577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蚜的抗性有显著差异。对麦蚜混合种群抗性表现较稳定的有16个品种(系),其中中抗的有9个,低抗7个;单测对麦长管蚜高抗的有中4无芒,KOK(1679)等2个,中抗的有洛夫林10号、北京10号、Chul(1497)、L1、JP①等11个,低抗的有小白冬麦、西农6028、丰产3号等10个。对禾谷缢管蚜抗性较稳定的有22个,即高抗有5个,中抗6个,低抗11个。其中Chul(1497)、KOK(1679)、JP①、中4无芒、L1、郑州831、北京10号、洛夫林10号等抗性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蚜性 麦蚜 模糊识别
下载PDF
白背飞虱若虫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闫香慧 赵志模 +3 位作者 刘怀 肖晓华 谢雪梅 程登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7-506,共10页
【目的】研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后其后代若虫在稻田间的聚集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和空间分布规律,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根据2008年在秀山县的系统调查资料,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函数,建立... 【目的】研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后其后代若虫在稻田间的聚集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和空间分布规律,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根据2008年在秀山县的系统调查资料,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函数,建立了秀山县水稻栽插至成熟10次调查时间在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上白背飞虱若虫的空间变异曲线模型,并利用Surfer8.0软件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插值和模拟。【结果】白背飞虱若虫密度越高,空间变量的变化幅度越大;由随机因数引起的空间变异平均为38.7%,由自相关因数引起的空间变异为61.3%,且空间变异的随机程度有随水稻生育期而逐渐增高的趋势;各调查时间东西方向的空间相关范围都小于南北方向,前者平均为18.99m,后者为25.09m;空间插值表明白背飞虱若虫种群在稻田的聚集斑块南北方向比东西方向长。【结论】白背飞虱若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呈聚集分布;在研究尺度下,南北方向是白背飞虱若虫种群聚集和扩散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地统计学 空间结构 SURFER 8.0
下载PDF
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的一次雷达观测 被引量:17
18
作者 蒋春先 杨秀丽 +2 位作者 齐会会 张云慧 程登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4808-4817,共10页
【目的】研究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在华南地区的迁飞行为参数,为其早期预警及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及相关辅助设备对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空中飞行参数进行研究,并运用HYS... 【目的】研究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在华南地区的迁飞行为参数,为其早期预警及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及相关辅助设备对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空中飞行参数进行研究,并运用HYSPLIT平台对监测到的迁出种群进行迁飞轨迹分析。【结果】在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在日落后起飞,20:00左右达到起飞高峰,起飞可持续1 h左右;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度主要在1 000 m以下,具有聚集成层现象,可形成2—3层,100—300、400—500 m成层密度较大。成层现象与局部风速极值有关,与风向关系不大,但最大密度并不总是出现在最大风速处。轨迹分析显示,此次从兴安迁出的稻纵卷叶螟蛾经过3次再迁飞,可到达广西河池地区继续繁殖危害,而到达贵州遵义、黔南地区的虫群由于缺乏食物来源无法生存。【结论】稻纵卷叶螟在华南地区的迁飞行为参数与华东地区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 雷达监测 飞行参数 轨迹分析
下载PDF
温度和食料对白眉野草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云慧 彭赫 +5 位作者 张智 李祥瑞 刘勇 王海英 原国辉 程登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Eversmann)是近年在我国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以幼虫在小麦茎基部取食危害,造成缺苗断垄,对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潜在的威胁。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该害虫... 【目的】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Eversmann)是近年在我国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以幼虫在小麦茎基部取食危害,造成缺苗断垄,对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潜在的威胁。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在光周期14L∶10D,RH 70%±5%的条件下,设置系列恒定温度,用小麦作饲料,记录和分析不同温度下幼虫各龄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明确其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设置温度25℃,光周期14L∶10D,RH 70%±5%的条件,分别用小麦、玉米和人工饲料饲养,分析不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在恒温(13~29℃)范围内,白眉野草螟幼虫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存活率没有明显差异;在恒温33℃,该虫不能完成幼虫期生长发育而死亡。不同食料饲养后,幼虫各龄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顺序为取食小麦〈取食玉米〈取食人工饲料,尤其是1-3龄幼虫差异最为明显,取食小麦、玉米的4-6龄幼虫发育历期差异未到达显著水平,但显著低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结论】白眉野草螟幼虫具有很强的温度适应能力,不同温度对其发育历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目前白眉野草螟发生危害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为其最适宜寄主,室内条件下取食玉米也能完成幼虫期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为制定白眉野草螟在我国的潜在发生危害区提供了理论数据,为田间种群动态变化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眉野草螟 温度 食料 生长发育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原文传递
华北地区昆虫秋季迁飞的雷达观测 被引量:20
20
作者 吴孔明 程登发 +2 位作者 徐广 翟保平 郭予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833-1838,共6页
1 999年 9~ 1 0月利用昆虫雷达对华北地区昆虫秋季回迁的观测表明 ,秋季迁飞主要发生于 1 9:0 0~ 0 5 :0 0时 ,飞行高度一般在 3 0 0~ 2 0 0 0 m。迁飞方向与风向一致 ,多为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迁飞。运行速度和飞行高度成正相关 ,迁飞... 1 999年 9~ 1 0月利用昆虫雷达对华北地区昆虫秋季回迁的观测表明 ,秋季迁飞主要发生于 1 9:0 0~ 0 5 :0 0时 ,飞行高度一般在 3 0 0~ 2 0 0 0 m。迁飞方向与风向一致 ,多为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迁飞。运行速度和飞行高度成正相关 ,迁飞个体的平均运行速度由 3 92 m高度的 4 .8m/s增加到 2 0 0 0 m处的 2 7.8m/s。空中灯光诱捕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迁飞 雷达观测 华北地区 秋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