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蝉蜕中甲壳素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和止血效果评价
1
作者 雷雨洁 程菁菁 +1 位作者 汤成 孟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78,共11页
该研究以蝉蜕为原料,通过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对超声辅助酸碱提取蝉蜕中甲壳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ABTS、DPPH及O_(2)^(-)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评价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通过提取物对兔血凝固时间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出血模型出血时间、出... 该研究以蝉蜕为原料,通过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对超声辅助酸碱提取蝉蜕中甲壳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ABTS、DPPH及O_(2)^(-)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评价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通过提取物对兔血凝固时间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出血模型出血时间、出血量的影响来评价提取物的止血效果。结果表明,蝉蜕中甲壳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脱钙:质量分数:8%盐酸,温度:室温,料液比:1∶25,超声功率:160 W,超声时间:150 min;脱蛋白:质量分数:10%氢氧化钠,温度:60℃,料液比:1∶25,超声功率:无显著差异,超声时间:90 min;脱色:质量分数:5%高锰酸钾、8%亚硫酸氢钠,温度:90℃,时间:高锰酸钾反应60 min、亚硫酸氢钠反应90 min;蝉蜕甲壳素对ABTS、DPPH及O_(2)^(-)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相同剂量的蝉蜕甲壳素粉末与云南白药粉末相比,蝉蜕甲壳素体外促凝血能力更优,且蝉蜕甲壳素显著地缩短了鼠尾出血时间、出血量及肝创口的出血时间。该研究可为昆虫类中药的高值化利用与综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蜕 甲壳素 工艺优化 抗氧化 止血
下载PDF
木瓜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等三萜酸类薄层色谱分离鉴别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菁菁 谢晓梅 +2 位作者 张圣龙 葛晓郡 黄丽丹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建立木瓜齐墩果酸、熊果酸等三萜酸薄层色谱分离鉴别方法。方法将点于硅胶G板上的样品点浸入1%碘-二氯甲烷溶液中预处理,以环己烷-丙酮-乙酸乙酯-甲酸(9∶2∶1∶0.2)为展开剂。结果木瓜中熊果酸、齐墩果酸以及3-O-乙酰熊果酸能够被... 目的建立木瓜齐墩果酸、熊果酸等三萜酸薄层色谱分离鉴别方法。方法将点于硅胶G板上的样品点浸入1%碘-二氯甲烷溶液中预处理,以环己烷-丙酮-乙酸乙酯-甲酸(9∶2∶1∶0.2)为展开剂。结果木瓜中熊果酸、齐墩果酸以及3-O-乙酰熊果酸能够被很好地分离和检识。结论薄层色谱法简便、可靠,使木瓜鉴别更具客观性和专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 薄层色谱 齐墩果酸 熊果酸 3-O-乙酰熊果酸
下载PDF
新方法建立大鼠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禹呈 杨拯 +8 位作者 袁梦郎 陈洋 余婷 龚都 郭佳玲 康霞 程菁菁 黄宇芹 曹德琦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6-279,156,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建立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的新方法,以寻求一种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24)、丝线组(n=30)和套环组(n=30)。分别用丝线和套环造成回肠末端梗阻,造模后观测大鼠体重和排便情况,分别于造模后12h、24h... 目的探讨一种建立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的新方法,以寻求一种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24)、丝线组(n=30)和套环组(n=30)。分别用丝线和套环造成回肠末端梗阻,造模后观测大鼠体重和排便情况,分别于造模后12h、24h、48h和72h开腹腔进行肠道大体形态评分,测量梗阻部位以上肠管周径;取肠组织制作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肠粘膜损伤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两模型组的粪便颗数和干重在12h和72h均显著下降,梗阻大鼠体重减轻、进食量减少,梗阻上段肠周径逐渐增粗;两模型组的肠道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值和肠粘膜损伤评分值均随时间而增高且高于正常组,72h时套环组的两类损伤评分值均显著低于丝线组;套环组的存活率高于丝线组。结论两种方法均建立了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套环法对大鼠肠道损伤更小、安全性高,且适合研究早期不完全性肠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不完全性肠梗阻 套环法 丝线法
下载PDF
白萝卜提取物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回肠慢波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袁梦郎 杨拯 +10 位作者 邱有波 郭佳玲 黄宇芹 康霞 程菁菁 席丽 周玉 张尧 陈洋 龚都 张晓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52-954,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不完全性肠梗阻(Incomple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O)模型,探究白萝卜提取物(Raphanus sativusextract,Ecr)对肠梗阻大鼠回肠慢波活动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组),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肠梗阻组(IO... 目的建立大鼠不完全性肠梗阻(Incomple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O)模型,探究白萝卜提取物(Raphanus sativusextract,Ecr)对肠梗阻大鼠回肠慢波活动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组),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肠梗阻组(IO组),肠梗阻+白萝卜组(IO+Ecr组)。IO组和IO+Ecr组采用非贯穿肠管的方式,末端回肠套环建立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模型,S组和C组行开腹术及用套环穿透肠系膜绕过肠管而不固定,N组不给予任何处理措施。造模成功后IO+Ecr组和S组大鼠按每次100 mg/kg体质量,白萝卜提取物灌胃,IO组和C组则灌服等量的0.9%氯化钠,1次/d,分别连续给药3,5 d。最后1次给药2 h后,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定回肠慢波电活动。结果回肠肌电慢波活动改变情况:IO+Ecr组3d和5 d平均频率和振幅较IO组和N组均明显增加(P<0.01),3 d频率和振幅变异系数均减少(P>0.05),5 d频率和振幅变异系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白萝卜提取物通过调节回肠肌电慢波活动,对大鼠实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有一定作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肠梗阻大鼠的胃肠动力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萝卜提取物 不完全性肠梗阻 肠肌电 慢波
下载PDF
中药木瓜水溶性总有机酸含量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晨晨 程菁菁 +2 位作者 谢晓梅 张玲 彭华胜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1年第3期75-76,84,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和不同贮藏时间对木瓜药材水溶性总有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回流提取、电位滴定法测定木瓜药材中总有机酸的含量。结果水溶性有机酸含量(以苹果酸计)在1.57%~10.46%之间,加工方法和贮藏时间等因素均可影响木...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和不同贮藏时间对木瓜药材水溶性总有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回流提取、电位滴定法测定木瓜药材中总有机酸的含量。结果水溶性有机酸含量(以苹果酸计)在1.57%~10.46%之间,加工方法和贮藏时间等因素均可影响木瓜药材水溶性总有机酸含量。结论熟晒加工法可使木瓜具有较高的"酸味";生晒或陈放使木瓜药材的"酸味"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药材 水溶性总有机酸 电位滴定法 加工方法 贮藏
下载PDF
宣木瓜总三萜、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测定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沫 吴茜 +2 位作者 程菁菁 谢晓梅 王键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83-86,共4页
目的测定宣木瓜总三萜、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为宣木瓜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显色,550nm处测定总三萜含量;齐墩果酸、熊果酸用超高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参数:BEH C18色谱柱(100mm×2.1mm,1.7μm)... 目的测定宣木瓜总三萜、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为宣木瓜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显色,550nm处测定总三萜含量;齐墩果酸、熊果酸用超高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参数:BEH C18色谱柱(100mm×2.1mm,1.7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三乙胺(255∶45∶0.1∶0.05),紫外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为25℃。结果不同农家品种的6批宣木瓜样品总三萜含量为2.46%~3.96%,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总含量为0.449%~0.581%。结论香草醛比色法和超高液相色谱法分别适合宣木瓜总三萜、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的测定,可同时用于宣木瓜药材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木瓜 齐墩果酸 熊果酸 总三萜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市售木瓜饮片质量考察 被引量:5
7
作者 朱晨晨 谢晓梅 程菁菁 《安徽医药》 CAS 2011年第5期577-578,共2页
目的考察市售木瓜饮片质量,为制订木瓜饮片质量标准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根据中国药典法测定水分含量,采用电位法测定饮片酸度和水溶性总有机酸;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齐墩果酸与熊果酸含量。结果 15批木瓜饮片含水量在11.19%~15.... 目的考察市售木瓜饮片质量,为制订木瓜饮片质量标准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根据中国药典法测定水分含量,采用电位法测定饮片酸度和水溶性总有机酸;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齐墩果酸与熊果酸含量。结果 15批木瓜饮片含水量在11.19%~15.12%之间,pH值在3.12~3.55之间,水溶性总有机酸含量在2.55%~10.20%之间,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总含量在0.462%~0.949%之间。结论不同企业生产的木瓜饮片质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尽快完善木瓜饮片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饮片 水分 有机酸 含量测定
下载PDF
乳化剂类型、浓度及水相pH对水包核桃油乳状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易建华 程菁菁 董文宾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66-270,共5页
为了了解在水包核桃油乳状液中乳化剂类型、浓度及水相p H对其物理稳定性的影响,考察四种乳化剂即乳清分离蛋白(WPI)、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以及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酯(Tween20)在p H3.0和p H7.0条件下形成... 为了了解在水包核桃油乳状液中乳化剂类型、浓度及水相p H对其物理稳定性的影响,考察四种乳化剂即乳清分离蛋白(WPI)、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以及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酯(Tween20)在p H3.0和p H7.0条件下形成稳定的水包核桃油乳状液所需要的最低浓度。结果表明,p H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TA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20乳化效果影响较大,在p H3.0和7.0条件下形成稳定乳状液所需DTAB最低浓度分别为0.8%、2.0%,而Tween20最低浓度分别为0.6%、0.3%;p H(等电点除外)对两性大分子表面活性剂WPI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的乳化效果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乳化剂在不同p H条件下对水包核桃油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影响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剂 核桃油 水包油乳状液 物理稳定性
原文传递
乳清分离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酪蛋白物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易建华 程菁菁 +2 位作者 朱振宝 黄鑫 李静娟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为了解含有蛋白质的食品,其加工条件和蛋白质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了pH、NaCl、CaCl2对乳清分离蛋白(WPI)、大豆分离蛋白(SPI)、酪蛋白(CA)等三种蛋白质溶解性、黏度以及乳化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WPI的溶解性最好,且对pH、NaCl和Ca... 为了解含有蛋白质的食品,其加工条件和蛋白质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了pH、NaCl、CaCl2对乳清分离蛋白(WPI)、大豆分离蛋白(SPI)、酪蛋白(CA)等三种蛋白质溶解性、黏度以及乳化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WPI的溶解性最好,且对pH、NaCl和CaCl2的耐受性较高;WPI的粘度低于SPI和CA,但NaCl对其黏度影响较小,而CaCl2提高其黏度;WPI的乳化性较低,但乳化稳定性较高.因此,与SPI和CA相比,WPI具有极好的溶解性和较好的乳化性,且WPI的溶解性、黏度、乳化性几乎不受低浓度钠离子和钙离子的影响,适合于蛋白饮料和高脂肪含量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分离蛋白 大豆分离蛋白 酪蛋白酸钠 物理特性
下载PDF
VMAT技术下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增加内乳区照射对危及器官剂量学的影响
10
作者 袁小龙 张洪波 +2 位作者 程菁菁 吴爱林 张朋 《中国医疗设备》 2023年第12期69-73,共5页
目的 探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技术下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增加内乳区照射对心肺等危及器官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82例接受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右侧乳腺癌患者,常规勾画... 目的 探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技术下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增加内乳区照射对心肺等危及器官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82例接受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右侧乳腺癌患者,常规勾画胸壁及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每例患者均勾画2个放疗靶区,分别为包含内乳淋巴结引流区[PTV-IMN(+)]及不包含内乳区[PTV-IMN(-)]。分别为2个靶区设计放疗计划,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VMAT时心肺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计算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使用t检验。结果 对82例右侧乳腺癌包含或不包含内乳区的两种放疗计划对比发现,PTV-IMN(+)组在患侧肺的V_(5 Gy)、V_(10 Gy)、V_(30 Gy)、D_(mean)高于PTV-IMN(-)组(P<0.05);而两组V_(20 Gy)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PTV-IMN(+)组心脏的D_(mean)高于PTV-IMN(-)组[(3.75±0.41)Gy vs.(2.17±0.52)Gy](P<0.001),平均剂量增加约1.58 cGy;PTV-IMN(+)组心脏V_(5 Gy)、V10Gy、V20Gy以及RAD_(mean)的照射剂量亦比PTV-IMN(-)组有所增高(P<0.05);但并未发现两组计划在心脏V30 Gy、V40 Gy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发现2021—2022年包含内乳区的计划在心脏的V30 Gy、D_(mean)、RAD_(mean)较2019—2020年有下降(P<0.05)。结论 对于右侧乳腺癌患者增加内乳区照射会一定程度增加患侧肺及心脏的照射剂量,但对于部分高危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辅助放疗时,在严格控制心肺剂量的前提下,仍可考虑将内乳区包括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内乳区 容积调强放疗 危及器官 剂量学
下载PDF
靶向端粒 端粒酶的抗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钱东 丁小凤 +1 位作者 程菁菁 袁智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679-682,共4页
端粒是人类染色体末端由重复核酸序列组成的保护性结构,会随着细胞成功的分裂进行性的缩短。超过85%的肿瘤细胞通过激活在大多数正常体细胞中被抑制的端粒酶来阻止端粒的无限缩短,维持细胞的永生化。肿瘤细胞跟正常细胞相比,有着更短的... 端粒是人类染色体末端由重复核酸序列组成的保护性结构,会随着细胞成功的分裂进行性的缩短。超过85%的肿瘤细胞通过激活在大多数正常体细胞中被抑制的端粒酶来阻止端粒的无限缩短,维持细胞的永生化。肿瘤细胞跟正常细胞相比,有着更短的端粒和被重新激活的端粒酶,这些简单却又特殊的生物学差异促进了靶向端粒/端粒酶抗肿瘤治疗的发展。近年来许多成功的治疗药物经过临床前的筛选,在多种肿瘤中取得Ⅰ/Ⅱ期临床试验的成功,GRN163L和GV1001等药物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联合传统药物治疗是目前的发展方向,未来靶向端粒/端粒酶治疗联合放射治疗可能在取得抗肿瘤疗效叠加的同时,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肿瘤 靶向治疗 放射治疗
下载PDF
核心概念视域下的美国本科STEM课程设计——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洪志忠 程菁菁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8-135,共8页
STEM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跨学科素养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路径。基于核心概念的课程设计是美国本科STEM教育的重要特征。本研究结合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案例,回答本科理工科课程改革为何要基于核心概念、如何确定核心概念、如何基于核心... STEM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跨学科素养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路径。基于核心概念的课程设计是美国本科STEM教育的重要特征。本研究结合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案例,回答本科理工科课程改革为何要基于核心概念、如何确定核心概念、如何基于核心概念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如何构建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与评价等关键问题。结合国际经验和本土实际情况,我国本科理工科教育教学需要将聚焦迁移能力、跨学科素养的培养,加强核心概念对课程整合的引领,重视基于证据的教学与评价作为改革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概念 本科教育 STEM 课程设计
下载PDF
不同杀菌方式对香椿芽菜品质特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程菁菁 王赵改 +5 位作者 史冠莹 张乐 王晓敏 蒋鹏飞 赵丽丽 王旭增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8,155,共12页
为探究杀菌方式对香椿芽菜品质特性的影响,采用超高压技术(UltraHighPressure,UHP)、微波联合紫外杀菌技术(Microwave-Ultraviolet,MW-UV)以及传统热杀菌技术对香椿芽菜进行处理,通过感官评价及菌落总数比较不同方式的杀菌效果,然后测... 为探究杀菌方式对香椿芽菜品质特性的影响,采用超高压技术(UltraHighPressure,UHP)、微波联合紫外杀菌技术(Microwave-Ultraviolet,MW-UV)以及传统热杀菌技术对香椿芽菜进行处理,通过感官评价及菌落总数比较不同方式的杀菌效果,然后测定亚硝酸盐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色泽、香气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来综合评价杀菌方式对香椿芽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UHP杀菌效果最好(菌落总数0.92 cfu/g),其次是MW-UV(1.28 cfu/g),巴氏效果最差(6.80 cfu/g);UHP处理组样品各指标值均优于其他方式,但对主体香气成分中萜烯类化合物影响显著,相对含量降低28.16%;MW-UV处理组色泽劣变严重,但其香气成分与对照组最接近;巴氏杀菌较好地保留香椿芽菜原有色泽及香气成分,但对生物活性成分的损失率较大(总多酚、总黄酮、总生物碱损失率分别为6.94%、18.39%、3.61%);高压蒸汽灭菌(High-Pressure Steam Sterilization,HPSS)处理后,香椿芽菜的各项指标值均劣于其他样品。综合对比,UHP技术和MW-UV技术优于传统巴氏杀菌和HPSS方式,能较好的保持香椿芽菜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杀菌方式 超高压 微波联合紫外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风味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对低温贮藏香椿嫩芽风味及色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程菁菁 王赵改 +5 位作者 史冠莹 张乐 王晓敏 蒋鹏飞 赵丽丽 王旭增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65,共13页
为探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低温贮藏条件下香椿嫩芽挥发性成分及色泽的影响,新鲜香椿分别经烫漂和液氮速冻预处理,然后于-20℃条件下低温贮藏270 d,以直接低温贮藏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香椿嫩芽贮藏30 ... 为探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低温贮藏条件下香椿嫩芽挥发性成分及色泽的影响,新鲜香椿分别经烫漂和液氮速冻预处理,然后于-20℃条件下低温贮藏270 d,以直接低温贮藏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香椿嫩芽贮藏30 d、90 d和270 d时的挥发性成分,对贮藏270 d解冻后香椿嫩芽进行感官评价,并对L、a、b值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直接冷冻和烫漂加热处理方式相比,液氮速冻技术在香椿嫩叶色泽上占明显优势,经过长期低温冻藏其叶绿素含量和L、a、b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挥发性成分保留方面,烫漂加热香椿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在低温贮藏期间均高于其他两组处理,但在贮藏270 d后种类骤然降低,与其他两组无明显差异。低温贮藏期间含硫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使香椿呈现刺激性臭味,影响香椿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液氮速冻 烫漂 低温冻藏 挥发性成分 色泽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的苦瓜粉品质特性及香气成分比较 被引量:19
15
作者 蒋鹏飞 王赵改 +5 位作者 史冠莹 张乐 王晓敏 程菁菁 赵丽丽 王旭增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4-244,共11页
为探究苦瓜粉适宜的干燥方式,采用日晒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等4种干燥方式对新鲜苦瓜进行干燥处理,并对干燥后苦瓜粉的加工性质(水分含量、溶解性、色泽、叶绿素含量)、营养成分(总酚、黄酮、皂苷)和香气成分进行评... 为探究苦瓜粉适宜的干燥方式,采用日晒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等4种干燥方式对新鲜苦瓜进行干燥处理,并对干燥后苦瓜粉的加工性质(水分含量、溶解性、色泽、叶绿素含量)、营养成分(总酚、黄酮、皂苷)和香气成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下苦瓜粉的加工性质和营养成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喷雾干燥苦瓜粉的加工性质明显优于其余3种干燥方式,水分含量最低(4.34%),冲调性最好(64.07%),叶绿素含量最高,色泽最优;真空冷冻干燥苦瓜粉营养成分(多酚、黄酮、皂苷含量分别为45.32 mg/g、19.15 mg/g、18.04 mg/g)均优于其他方式,喷雾干燥的苦瓜粉营养成分仅次于冷冻干燥;热风干燥和日晒干燥的苦瓜粉加工品质和营养成分相对较差。新鲜苦瓜和4种干燥处理的苦瓜粉共检测出107种香气成分,其中新鲜苦瓜检出42种,日晒、热风、真空冷冻、喷雾干燥苦瓜粉分别为48、42、36、50种,但仅有7种共有香气成分。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较高,占60%以上。综合对比,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苦瓜粉品质优于热风干燥和日晒干燥。本研究结果为苦瓜粉进一步的加工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粉 干燥方式 加工性质 营养成分 香气成分
下载PDF
不同产地香椿嫩芽主要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史冠莹 王晓敏 +5 位作者 赵守涣 张乐 蒋鹏飞 程菁菁 赵丽丽 王赵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7-215,223,共10页
为分析比较不同产地香椿嫩芽的品质差异和加工适用性,以6个产地来源的红油香椿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香椿嫩芽中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V_C)、总黄酮、总生物碱、总多糖、总多酚、总皂苷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以及气相色谱-... 为分析比较不同产地香椿嫩芽的品质差异和加工适用性,以6个产地来源的红油香椿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香椿嫩芽中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V_C)、总黄酮、总生物碱、总多糖、总多酚、总皂苷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香椿嫩芽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6个产地中,山东淄博香椿嫩芽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达0.74%;河南桐柏香椿嫩芽中的V_C含量最高,达0.83%,与其他产地差异显著(p <0.05);山西永济香椿嫩芽的总黄酮、总生物碱、总多糖、总多酚和总皂苷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产地。6个产地香椿嫩芽共检出8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河南新乡检出16种,河南桐柏33种,山西永济29种,山东淄博28种,陕西安康33种,湖北十堰陆35种,6个产地香椿嫩芽共检出6种共有化合物,分别为2-己烯醛、β-环柠檬醛、2,4-二甲基噻吩、2-巯基-2,3-二氢-3,4-二甲基噻吩、古巴烯和[1R-(1R~*,4Z,9S~*)]-4,11,11-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十一碳-4-烯。不同产地相对含量较高的为萜烯类、醛类和含硫类物质,且检出种类最多的均为萜烯类物质。综合分析山西永济香椿品质较为优良,不同产地香椿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挥发性成分呈现出产地差异性,可根据产品加工需求选择原料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产地 香椿 营养成分 活性物质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板栗片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模型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乐 李鹏 +6 位作者 王赵改 史冠莹 王晓敏 程菁菁 蒋鹏飞 赵丽丽 王旭增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5-243,共9页
为获得干燥速率快、品质高的板栗制品,以新鲜板栗为原料对其进行微波真空干燥处理。研究了板栗片在不同真空度、微波功率条件下的微波真空干燥特性。根据试验数据建立板栗微波真空干燥的水分比与干燥时间关系的动力学模型,对模型进行拟... 为获得干燥速率快、品质高的板栗制品,以新鲜板栗为原料对其进行微波真空干燥处理。研究了板栗片在不同真空度、微波功率条件下的微波真空干燥特性。根据试验数据建立板栗微波真空干燥的水分比与干燥时间关系的动力学模型,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同时对不同干燥条件的板栗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微波强度和真空度均对干燥时间有显著影响,功率越大,真空度越高,干燥速率越快。在试验范围内水分有效扩散系数随着真空度升高而升高,随着微波功率的升高而升高,而且功率对板栗水分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比真空度更显著。利用Fick第二定律求出其范围为3.5462×10^-9~2.128×10^-8m^2/s。通过对板栗干燥动力学数学模型拟合发现,Page模型对板栗片干燥过程的拟合性最好,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性好,可以用来描述和预测板栗的微波真空干燥过程。在真空度-20 kPa、微波功率3 kW干燥条件下,板栗片的亮度L*值最大为71.77且板栗片的质地最优,与其他干燥条件下有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为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应用于板栗的干燥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微波真空干燥 干燥特性 动力学模型 品质
下载PDF
新型板栗饮料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万景瑞 张乐 +5 位作者 王赵改 史冠莹 王晓敏 程菁菁 蒋鹏飞 赵丽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58-162,共5页
为了解决新型板栗饮料在加工过程中易出现沉淀的问题,寻找最适合板栗饮料稳定所需要的稳定剂和乳化剂。研究了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CMC)、单硬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蔗糖酯、海藻酸丙二醇酯(propylene ... 为了解决新型板栗饮料在加工过程中易出现沉淀的问题,寻找最适合板栗饮料稳定所需要的稳定剂和乳化剂。研究了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CMC)、单硬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蔗糖酯、海藻酸丙二醇酯(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PGA)等稳定剂和乳化剂对新型板栗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黄原胶、CMC、PGA和单硬脂肪酸甘油酯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复合稳定剂质量浓度为:黄原胶1 g/L,CMC 4 g/L,PGA 2 g/L,单硬脂肪酸甘油酯1 g/L,新型板栗饮料稳定性达到71.107%,根据极差分析得出影响板栗饮料稳定性的因子主次顺序依次为黄原胶>PGA>CMC>单硬脂肪酸甘油酯。该研究为解决板栗饮料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饮料 稳定性 正交试验 最佳添加量
下载PDF
功能性复合多糖饮料的研制及其抗氧化和降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蒋鹏飞 王赵改 +5 位作者 史冠莹 王晓敏 张乐 程菁菁 赵丽丽 王旭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7-203,共7页
为解决市场上多糖饮料原料单一、口感和稳定性差等问题,以功能活性强、药用价值高的香椿、决明子、大麦、山药多糖提取液为主要原料,以甜叶菊、柠檬酸为辅料,研制功能性复合多糖饮料。采用正交试验对功能性复合多糖饮料的配方进行优化,... 为解决市场上多糖饮料原料单一、口感和稳定性差等问题,以功能活性强、药用价值高的香椿、决明子、大麦、山药多糖提取液为主要原料,以甜叶菊、柠檬酸为辅料,研制功能性复合多糖饮料。采用正交试验对功能性复合多糖饮料的配方进行优化,并通过测定功能性复合多糖饮料的多糖含量、抗氧化活性及降糖效果,评价其功能活性。结果表明,功能性复合多糖饮料的最佳配方为香椿茶多糖提取液16 mL、决明子多糖提取液8 mL、大麦多糖提取液24 mL、山药多糖提取液28 mL、甜叶菊0.04 g和柠檬酸0.02 g。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复合多糖饮料感官评分91.1分,多糖含量达7.92 mg/mL,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的IC 50值分别为0.506、24.494和9.280 mg/mL,色泽均匀、滋味协调、酸甜适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一款风味独特、成分丰富的新型复合饮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复合多糖饮料 正交试验 感官评价 抗氧化活性 降糖活性
下载PDF
基于GC-MS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河南不同产地香椿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丽丽 程菁菁 +5 位作者 王赵改 史冠莹 张乐 王晓敏 蒋鹏飞 王旭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173-179,共7页
以河南省不同产地香椿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构建香椿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并结合相似度评价及化学模式识别(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香椿挥发性成分进... 以河南省不同产地香椿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构建香椿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并结合相似度评价及化学模式识别(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香椿挥发性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建立的香椿挥发性成分标准指纹图谱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都可将河南不同产地香椿挥发性成分有效区分。主成分分析找到了引起不同批次香椿样品间风味差异的主要成分为2-己烯醛、2,4-二甲基噻吩、乙酸法呢醇酯及2-甲基-3-亚甲基-环戊烷甲醛,同时发现信阳高山栽种的香椿挥发性成分综合得分最高。本研究可为香椿的快速溯源及品质监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