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年云南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与降落机制 被引量:39
1
作者 沈慧梅 吕建平 +3 位作者 周金玉 张孝羲 程遐年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350-4364,共15页
对2009年云南省江城、金平、西畴、师宗、彝良5个站点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下高峰日进行轨迹分析,并结合部分田间调查数据、峰期对应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等气象因子,明确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和降落机... 对2009年云南省江城、金平、西畴、师宗、彝良5个站点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下高峰日进行轨迹分析,并结合部分田间调查数据、峰期对应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等气象因子,明确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和降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9年云南4—5月份前期迁入飞虱虫源主要来自缅甸,部分虫源来自老挝与越南,极少数虫源来自印度东部因帕尔地区。(2)低温屏障、风场切变以及垂直气流扰动是造成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最主要气象因子。(3)缅甸虫源区偏西气流盛行以及冬春稻种植面积扩大而导致的虫源基数增加是造成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大量迁入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虫源地 轨迹模拟 降落机制
下载PDF
2007年广西早稻田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虫源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齐国君 芦芳 +6 位作者 胡高 王凤英 程遐年 沈慧梅 黄所生 张孝羲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2-472,共11页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全国连续大暴发,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是境外虫源迁入我国的第一站,分析其早稻田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褐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全国连续大暴发,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是境外虫源迁入我国的第一站,分析其早稻田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褐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07年南宁地区早稻田的褐飞虱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特征,分析全区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美国NOAA网站的HYSPLIT平台对2007年广西褐飞虱早期的6段迁入高峰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1)2007年广西南宁地区褐飞虱在晚熟品种田的发生虫量明显高于早熟品种田,发生、危害期明显延长,为我国北方其他稻区的褐飞虱的迁入积累了充足的虫源基数。(2)确定了南宁地区的早稻田褐飞虱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第2代属于大部迁入型;第3代前期属于本地繁殖,部分迁入型,后期属部分迁出型;第4代属于大部分迁出型。(3)4月下旬-5月上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中部的地区(18°-20°N);5月中下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较北的地区(20°-22°N),部分来自我国海南省和雷州半岛;而6月上旬桂北地区大规模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部、广西西南部;低空急流为广西褐飞虱大规模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褐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卵巢发育 虫源性质 迁飞 轨迹分析
下载PDF
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 被引量:2
3
作者 刁永刚 杨海博 +6 位作者 瞿钰锋 陈晓 方春华 吴颖 程遐年 张孝羲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872-2882,共11页
徽州稻区作为我国白背飞虱北迁与南迁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分析其中、晚稻田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对皖南稻区乃至江淮稻区白背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长翅雌虫卵巢解剖,研究了徽州稻... 徽州稻区作为我国白背飞虱北迁与南迁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分析其中、晚稻田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对皖南稻区乃至江淮稻区白背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长翅雌虫卵巢解剖,研究了徽州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运用GrADS和ArcGIS分析2009年白背飞虱主要迁入期的天气背景,并利用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对主要迁入期进行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在中、晚稻以第3代危害为主。中稻田第2—4代白背飞虱属于基本迁出型,同时第3代前半期还存在部分滞留本地繁殖或者是外地白背飞虱迁入现象;而晚稻第3代后半期白背飞虱属于基本迁入型,第4—5代属于基本迁出型。风切变、下沉气流和强降水可作为徽州稻区预测白背飞虱迁入的气象背景。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湘南、赣中及赣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种群消长 虫源性质 轨迹分析 降落机制
下载PDF
褐飞虱在中国东部秋季回迁的雷达观察 被引量:32
4
作者 程遐年 张孝羲 程极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4-32,共9页
1988和1990年秋季,在南京市郊江浦县用超高频雷达、气球拖带空中捕虫网及田间笼罩,对褐飞虱秋季回迁进行了研究。江浦县位于中国东部江淮稻区,以种植单季中、晚稻为主(中稻占70%),随着水稻的灌浆,成熟,褐飞虱长翅型... 1988和1990年秋季,在南京市郊江浦县用超高频雷达、气球拖带空中捕虫网及田间笼罩,对褐飞虱秋季回迁进行了研究。江浦县位于中国东部江淮稻区,以种植单季中、晚稻为主(中稻占70%),随着水稻的灌浆,成熟,褐飞虱长翅型成虫迁出从8月末到9月末逐渐增多。9月中旬,季风转为东北风占优势时,正待迁飞的虫群数量达到高峰,东北风被台风加强时,回迁尤为加快。9月间季风风向的这一转变,对褐飞虱后代的存续是重要的,它保证了迁飞虫群大部分被带到适宜冬春季繁衍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迁飞 雷达观察 秋季
下载PDF
两种稻虱缨小蜂种群生态的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程遐年 徐国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05-412,共8页
在南京市郊和我国南方稻区,寄生稻飞虱卵的缨小蜂主要是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Pang et wang和拟稻虱缨小蜂A.paranilaprvatae Pang et Wang两个种。这两个种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呈明显“此起彼落”的季节性交替。作者以比较生态... 在南京市郊和我国南方稻区,寄生稻飞虱卵的缨小蜂主要是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Pang et wang和拟稻虱缨小蜂A.paranilaprvatae Pang et Wang两个种。这两个种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呈明显“此起彼落”的季节性交替。作者以比较生态学方法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夏季30℃以上高温对稻虱缨小蜂未成熟期的存活和雌虫产卵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拟稻虱缨小蜂具有耐高温能力。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的理论最适温度分别为27.41℃和31.87℃,最适温度下的种群内禀增长力以稻虱缨小蜂为高。当供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卵时,拟稻虱缨小蜂只寄生褐飞虱卵,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也有明显的喜好。两种缨小蜂对褐飞虱卵密度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种群生态 内禀增长力
下载PDF
中国迁飞昆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程遐年 《昆虫知识》 CSCD 1992年第3期146-149,共4页
昆虫远距离迁飞行为是其本身适应生态环境,调整种群结构,获得生存繁衍的种群遗传特性,往往也是导致一些地区某些害虫突然暴发危害,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损失的重要原因。研究揭示一些重要害虫的迁飞规律。
关键词 迁飞 昆虫 中国
下载PDF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及优势功能集团的组成与多样性动态 被引量:109
7
作者 郝树广 张孝羲 +2 位作者 程遐年 罗跃进 田学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3-353,共11页
该项研究通过系统调查,把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和取食关系划分为三个营养层(基位物种,中位物种,顶位物种)和不同的功能集团,在物种、功能集团和营养层三个组织层次水平上探讨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较全面地考察了... 该项研究通过系统调查,把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和取食关系划分为三个营养层(基位物种,中位物种,顶位物种)和不同的功能集团,在物种、功能集团和营养层三个组织层次水平上探讨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较全面地考察了整个群落中物种和功能集团在时间上的结构动态、功能关系和数量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功能集团多样性与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在群落研究中似乎可以用对功能集团的研究代替对种的研究,从而简化物种间复杂的网络关系,认为这是研究群落物种间功能关系的途径之一。营养层多样性在时间序列过程中波动性较小,所以可用于群落相似性和稳定性的分析。研究分析了中性昆虫对害虫调控的意义,认为对于天敌作用的评价应以整个群落为基础,全面考虑天敌、害虫、以及中性昆虫的数量、丰盛度、空间时间生态位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节肢动物群落 功能集团 稻田 多样性
下载PDF
8个水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特征 被引量:50
8
作者 孙黛珍 江玲 +4 位作者 张迎信 程遐年 王春明 翟虎渠 万建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9-222,共4页
利用强迫饲毒、集团接种、非嗜性测验、抗生性测验的方法研究与分析了8个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发现不同水稻抗性品种的抗性特征并不完全相同。IR36、Kasalath、窄叶青8号、道人桥、DV85既抗条纹病毒又抗... 利用强迫饲毒、集团接种、非嗜性测验、抗生性测验的方法研究与分析了8个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发现不同水稻抗性品种的抗性特征并不完全相同。IR36、Kasalath、窄叶青8号、道人桥、DV85既抗条纹病毒又抗介体灰飞虱,对条纹叶枯病所表现的抗性是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爱知97和KentaNakan抗条纹病毒,但不抗介体灰飞虱,对条纹叶枯病所表现的抗性是品种对条纹病毒的抗性;而IR24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仅表现中等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 灰飞虱 抗性 水稻品种
下载PDF
安徽安庆混作稻区稻纵卷叶螟第三、四代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齐国君 秦冉冉 +5 位作者 肖满开 郑兆阳 江潮 程遐年 张孝羲 翟保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3-518,共6页
对2007年安徽安庆单双混作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的系统研究表明,第3、4代稻纵卷叶螟在安庆混作稻区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单季早中稻在7月下旬至8月初,双季晚稻在8月下旬末至9月上旬。结合雌蛾卵巢解剖和灯诱数据,进行世代性质分... 对2007年安徽安庆单双混作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的系统研究表明,第3、4代稻纵卷叶螟在安庆混作稻区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单季早中稻在7月下旬至8月初,双季晚稻在8月下旬末至9月上旬。结合雌蛾卵巢解剖和灯诱数据,进行世代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早中稻田第3代以本地繁殖世代为主,有部分迁入;第4代为本地虫源,大部分迁出,少部分滞留为害。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稻田的第4代稻纵卷叶螟雌蛾卵巢解剖数据,发现安庆稻区单季早中稻稻纵卷叶螟第4代以迁出型为主,双季晚稻田为居留型,早中稻田稻纵卷叶螟除远距离迁飞外,也可直接转移扩散到附近晚稻田中滞留为害。滞留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近年来暖秋(9月份)频率增大;二是安庆单双混作稻区的栽培制度和水稻品种的变革,使得单季稻比例上升,水稻在生长季节中不间断地种植,为稻纵卷叶螟的栖居、繁殖和秋季滞留为害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混作稻区 卵巢发育 种群特征 全球变暖
下载PDF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资源的筛选和抗性QTL的定位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宝祥 江玲 +8 位作者 陈亮明 卢百关 王琦 黎光泉 樊继伟 程遐年 翟虎渠 徐大勇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58-1264,共7页
通过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间鉴定发现,分蘖盛期的病状最为显著,是病症观察的最佳时期。对江苏省311份粳稻品种进行重病区田间鉴定试验,未发现对黑条矮缩病毒(RBSDV)免疫的品种。江苏省目前正在推广的24个主栽水稻品种发病率在10.0%~30.0... 通过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间鉴定发现,分蘖盛期的病状最为显著,是病症观察的最佳时期。对江苏省311份粳稻品种进行重病区田间鉴定试验,未发现对黑条矮缩病毒(RBSDV)免疫的品种。江苏省目前正在推广的24个主栽水稻品种发病率在10.0%~30.0%之间,曾推广的287份粳稻品种中,71.5%的品种发病率在10.0%~29.0%之间,其余品种发病率在29%以上。来源于日本的粳稻品种Koshihikari的黑条矮缩病发病率相对较低,籼稻高产品种桂朝2号为感病品种。利用Koshihikari/桂朝2号RILs群体进行抗RBSDV的基因定位,结果在第3染色体上标记RM7~RM5748之间检测到1个抗黑条矮缩病的QTL,来自Koshihikari的等位基因增强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携带抗性位点的家系明显提高了对RBSDV的抗性。本研究结果将为研究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黑条矮缩病 病状调查 抗源筛选 QTL定位
下载PDF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数量性状座位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孙黛珍 江玲 +3 位作者 张迎信 程遐年 翟虎渠 万建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98,共4页
为探明水稻品种窄叶青8号抗条纹叶枯病的数量性状座位,构建了窄叶青8号/武育粳3号F2群体的分子图谱,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接种两种鉴定方法,以病情指数比率为表型值,对每个F2单株衍生的F2∶3家系进行了抗条纹叶枯病鉴定。整个群体的... 为探明水稻品种窄叶青8号抗条纹叶枯病的数量性状座位,构建了窄叶青8号/武育粳3号F2群体的分子图谱,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接种两种鉴定方法,以病情指数比率为表型值,对每个F2单株衍生的F2∶3家系进行了抗条纹叶枯病鉴定。整个群体的病情指数比率均呈偏向于抗性亲本的连续性分布,表明条纹叶枯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的控制。进一步的QTL分析发现,两种鉴定方法所检测到的QTL完全不同,人工接种(强迫饲毒)方法仅检测到1个抗性基因位点qSTV7,其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来源于窄叶青8号,而田间自然接种方法检测到2个抗性基因位点qSTV5和qSTV1,其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分别来源于窄叶青8号和武育粳3号,暗示抗性亲本窄叶青8号可能携带耐病毒基因和抗灰飞虱基因,而感病亲本武育粳3号经遗传重组后,其抗性基因也得以表现。比较前人研究结果,发现检测到的QTL为新的抗条纹叶枯病基因位点,这些基因不同于抗条纹叶枯病主基因Stvb-i,可为防止单一基因广泛使用造成的遗传脆弱性,提供新的抗性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性 条纹叶枯病 数量性状座位 人工接种 田间自然接种
下载PDF
水稻品种抗性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荣富 张成林 +2 位作者 邹运鼎 吕亮 程遐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861-865,共5页
用TN1、N2 2 、AsD7和Ptb33 等 4个抗虫性差异明显的水稻品种测定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它们上面的栖息率、落卵量、卵存活率、若虫存活和发育状况 ,以及后代种群数量表现 .结果表明 ,Ptb33 通过减少 2种飞虱的栖息率、落卵量 ,降低卵和... 用TN1、N2 2 、AsD7和Ptb33 等 4个抗虫性差异明显的水稻品种测定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它们上面的栖息率、落卵量、卵存活率、若虫存活和发育状况 ,以及后代种群数量表现 .结果表明 ,Ptb33 通过减少 2种飞虱的栖息率、落卵量 ,降低卵和若虫存活率 ,延长若虫的发育时间 ,抑制后代的种群数量增长 ,表现出明显的抗性 .N2 2 对白背飞虱、AsD7对褐飞虱的后代种群建立与发展均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 .2种飞虱在TN1上 ,以及褐飞虱在N2 2 上和白背飞虱在AsD7上 ,种群发展较快 .这可能与这 4个品种对各自所作用的飞虱在栖息率、落卵量、卵存活率、若虫存活和发育状况影响不大有关 .文中讨论了 2种飞虱种群数量变化与水稻品种更替的关系 ,指出了利用水稻品种抗性抑制稻飞虱种群增长的可能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白背飞虱 水稻 抗虫性 种群增长
下载PDF
神经网络预警系统及其在害虫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3
作者 马飞 许晓风 +1 位作者 张夕林 程遐年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5-119,共5页
利用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结合气象因子以及江苏通州市田间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实测数据 ,建立了该地的神经网络长期预警系统。经实例验证 ,该方法的预测精度达 80 % 。
关键词 褐飞虱 神经网络 预警系统 时间序列 害虫 预测 应用
下载PDF
水稻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的QTL分析(英文) 被引量:15
14
作者 孙黛珍 江玲 +5 位作者 刘世家 张迎信 黄培鸿 程遐年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5-810,共6页
水稻品种Kasalath高抗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为剖析不同抗性类型基因之间的关系,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分析了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的数量性状基因座.结果在第11染色体S2260~G257标记区间检测... 水稻品种Kasalath高抗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为剖析不同抗性类型基因之间的关系,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分析了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的数量性状基因座.结果在第11染色体S2260~G257标记区间检测到1个与条纹病毒抗性相关的QTL(qSTV11),LOD值为9.2,贡献率为35.79%;在第3染色体R1618~C595和R2170~C1135标记区间各检测到1个与介体灰飞虱抗性相关的QTL(qSBPH3-a,qSBPH3-b),LOD值和贡献率分别为3.12和2.96,11.69%和11.36%,表明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由不同基因所控制,而且两者之间不相关.此外,还分别检测到两对与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相关的上位性QTL,暗示水稻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受主效和上位性QTL的共同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SSR标记BJ11-8与qSTV11紧密连锁,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 介体灰飞虱 回交重组自交系 QTL分析 上位性
下载PDF
中国盛夏褐飞虱北迁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5
作者 包云轩 程极益 +2 位作者 程遐年 储长树 沈桐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6-183,共8页
以控制和影响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 l)迁飞过程的生理生态参数为依据 ,应用时空分辨率较高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4和三维轨迹计算方法对我国盛夏褐飞虱的北迁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模拟结果及其与实测虫情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 :... 以控制和影响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 l)迁飞过程的生理生态参数为依据 ,应用时空分辨率较高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4和三维轨迹计算方法对我国盛夏褐飞虱的北迁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模拟结果及其与实测虫情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 :(1)我国盛夏褐飞虱北迁的虫源地主要在 2 2 5°N~ 2 7°N ,110°E~ 116°E之间。 (2 )空中迁飞路径有三条 :主径取 32°方位角 ,副径分别取 10°和 75°方位角。 (3)降落虫汇区有三个 :主降区为长江中下游稻区 ,副降区分别为鄂西北、川东北稻区和浙东南、闽北稻区。 (4)理论模拟与实际虫情普查分析比较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迁飞 三维轨迹分析 水稻害虫 MM4模式
下载PDF
水稻品种IR24抗条纹叶枯病相关QTL的检测 被引量:17
16
作者 孙黛珍 江玲 +3 位作者 张迎信 程遐年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探明籼稻品种IR24是否携有新的抗条纹叶枯病基因,利用衍生于Asominori/IR24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和以Asominori为遗传背景IR24插入片段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进行抗条纹叶枯病相关QTL的检测。利用疫区田间自然条件鉴定的方法... 为探明籼稻品种IR24是否携有新的抗条纹叶枯病基因,利用衍生于Asominori/IR24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和以Asominori为遗传背景IR24插入片段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进行抗条纹叶枯病相关QTL的检测。利用疫区田间自然条件鉴定的方法,在RIL群体中共检测到4个控制条纹叶枯病的QTL,分别位于第3、5、7、11染色体上(qSTV3、qSTV5、qSTV7、qSTV11),其中qSTV3、qSTV7和qSTV11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来自抗性亲本IR24。采用图示基因型比较法,在CSSL群体中将4个抗条纹叶枯病相关基因位点分别定位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4、L17、L39、L61、L62的IR24插入片段上。对比分析RIL群体和CSSL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发现qSTV3所在的标记区间与CSSL17的IR24片段相吻合,qSTV7所在的标记区间与CSSL4的杂合片段、CSSL39的IR24片段相吻合,qSTV11所在的标记区间与CSSL61的IR24片段以及CSSL62的杂合片段相吻合,表明确实存在这3个位点。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qSTV3区域存在抗刺吸性害虫的基因簇,是一个表达稳定的抗灰飞虱基因座;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qSTV7不同于已报道的抗性基因座,表明IR24携有新的抗性基因,这些基因不同于主基因Stvbi-,为防止广泛使用单一基因而造成的遗传脆弱性提供了新的抗性基因源,并且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抗性基因培育抗性稳定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品种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 灰飞虱 抗性 数量性状基因座
下载PDF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荣富 程遐年 +1 位作者 罗跃进 邹运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用笼罩试验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96 h内,随时间的延长,2种飞虱对不同稻株的栖息率渐趋增加,最终达21.5~25.0%,不表 现种间差异;脉冲试验使白背飞虱的雌性率和短翅率提高 22... 用笼罩试验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96 h内,随时间的延长,2种飞虱对不同稻株的栖息率渐趋增加,最终达21.5~25.0%,不表 现种间差异;脉冲试验使白背飞虱的雌性率和短翅率提高 22. 1%和 398. 1%;排除试验使 白背飞虱的增殖、雌性率和雌虫短翅率各下降 8. 8%、20. 8%和 48. 0%;种间作用对增殖。 性比和翅型产生正的或负的效应.文中还讨论了种间作用存在的意义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害虫 褐飞虱 白背飞虱 共栖 互作效应
下载PDF
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34
18
作者 巫厚长 程遐年 邹运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749-752,共4页
试验研究了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结果表明 ,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烟蚜捕食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 ,雌成虫的瞬间攻击率a大于雄成虫 ;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在 2 4h内对烟... 试验研究了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结果表明 ,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烟蚜捕食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 ,雌成虫的瞬间攻击率a大于雄成虫 ;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在 2 4h内对烟蚜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 ;雌成虫捕食量大于雄成虫 ;饥饿时间愈长 ,烟蚜密度愈大 ,雌雄成虫间捕食量差异愈显著 ;未饥饿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在 2 4h内对烟蚜的捕食行为集中在 6 0 0~18 0 0 ,雌雄成虫间的捕食速度 (V)差异不显著 ;饥饿 48h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在 2 4h内对烟蚜的捕食行为集中在试验开始后的 0~ 4h ,雌雄成虫间的捕食速度 (V)差异也不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龟纹瓢虫 成虫 烟蚜 捕食作用 烟草害虫
下载PDF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群体检测水稻抗褐飞虱数量性状基因座 被引量:15
19
作者 苏昌潮 程遐年 +1 位作者 翟虎渠 万建民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2-338,共7页
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lines ,BILs)作图群体 (BC1F9) ,进行水稻抗褐飞虱数量性状基因座 (QuantativeTraitLocus ,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采用苗期集团鉴定方法 ,... 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lines ,BILs)作图群体 (BC1F9) ,进行水稻抗褐飞虱数量性状基因座 (QuantativeTraitLocus ,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采用苗期集团鉴定方法 ,并以死苗率作为抗褐飞虱表型值 ,分析亲本和 98个BILs的抗褐飞虱表现。共检测到 3个苗期抗褐飞虱QTL ,分别位于 2、10和 12染色体上。各QTL的LOD值为 2 0 1~ 2 33,贡献率为 10 4 %~ 16 6 % ,可解释群体总表型变异的 39 0 %。这 3个数量性状基因座对褐飞虱的抗性均来自抗虫亲本Kasalath。与这些数量性状基因座连锁的分子标记可望应用于聚合多个抗性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交重组自交群体 检测 水稻 抗褐飞虱 数量性状基因座 抗性
下载PDF
各种天敌对烟蚜种群数量影响效果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巫厚长 魏重生 +2 位作者 王方晓 程遐年 邹运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4-229,共6页
对 1 998和 1 999年 1 0块不同类型的烟田烟蚜种群数量及其各种天敌的种群数量和捕食量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 ,分析各种天敌的日捕食总量与烟蚜种群数量的追随关系以及各种天敌与理想优势种天敌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 ,对烟蚜种群... 对 1 998和 1 999年 1 0块不同类型的烟田烟蚜种群数量及其各种天敌的种群数量和捕食量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 ,分析各种天敌的日捕食总量与烟蚜种群数量的追随关系以及各种天敌与理想优势种天敌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 ,对烟蚜种群数量影响最显著的是草间小黑蛛和蜘蛛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数量 灰色关联度分析 天敌 烟蚜 烟草害虫 捕食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