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滋病患者肠道真菌菌群及真菌分泌蛋白表达情况研究
1
作者 胡容 肖菊梅 +2 位作者 卿勇 穰真 崔凡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对比AIDS期患者与健康者肠道真菌微生态、真菌分泌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采集两组人群粪便标本,分别用ITS2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真菌谱;通过RT-qPCR技术检测两组人群肠道真菌分泌蛋白的基因表达。结果在门水平,两组人群中相对... 目的对比AIDS期患者与健康者肠道真菌微生态、真菌分泌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采集两组人群粪便标本,分别用ITS2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真菌谱;通过RT-qPCR技术检测两组人群肠道真菌分泌蛋白的基因表达。结果在门水平,两组人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菌门均为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排名第二的菌门均为担子菌门。在纲、目水平,两组人群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相似,但也存在差异。在肠道真菌群落多样性(Alpha多样性)分析中,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肠道真菌群落结构构成(Beta多样性)分析中,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期患者组肠道白念珠菌相对丰度较健康者组上升,但是两组人群之间白念珠菌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43,P=0.065);白念珠菌致病因子ALS3在AIDS期患者组表达情况较健康者组显著上升(Z=2.467,P=0.014)。相关性分析发现Flaviporus属与CD4+T细胞数(r=0.555,P=0.001)和CD4/CD8(r=0.507,P=0.002)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Ophiosphaerella属与CD4+T细胞数(r=0.450,P=0.007)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与健康人群对比,AIDS期患者的肠道真菌微生态及部分分泌蛋白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恢复正常的肠道微生态有利于维持AIDS期患者肠道屏障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DS 肠道真菌 真菌分泌蛋白
下载PDF
马拉色菌对八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检测 被引量:3
2
作者 穰真 杨戈 王有为 《四川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837-840,共4页
目的改良嗜脂真菌药敏试验技术,并分析8种抗真菌药物在体外抗马拉色菌的活性。方法将吐温-40和-80引入改良脑心浸液尿素液基,使用微量液基法检测8种抗真菌药物在体外对马拉色菌属7个种的敏感性。结果改良的脑心浸液尿素液基微量液基法... 目的改良嗜脂真菌药敏试验技术,并分析8种抗真菌药物在体外抗马拉色菌的活性。方法将吐温-40和-80引入改良脑心浸液尿素液基,使用微量液基法检测8种抗真菌药物在体外对马拉色菌属7个种的敏感性。结果改良的脑心浸液尿素液基微量液基法显著提高了马拉色菌体外药敏试验的敏感性。八种抗真菌药对马拉色菌7个种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酮康唑的敏感性最高。结论我们改良的脑心浸液尿素液基解决了使用微量液基法检测嗜脂酵母菌药物敏感性的问题。酮康唑外用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浅部马拉色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色菌属 药物敏感试验 微量液基法
下载PDF
马拉色菌培养基的改良及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穰真 崔凡 +1 位作者 李薇 王有为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2期31-33,共3页
目的改良传统的Leeming&Notman培养基,提高马拉色菌的培养效率,并实际应用。方法设立含1%橄榄油、2%橄榄油和4%橄榄油的培养基组。在培养第3、5、7日测量菌落直径,提取基因组DNA并检测浓度,扩增ITS1-2区比较PCR产物质量。结果马拉... 目的改良传统的Leeming&Notman培养基,提高马拉色菌的培养效率,并实际应用。方法设立含1%橄榄油、2%橄榄油和4%橄榄油的培养基组。在培养第3、5、7日测量菌落直径,提取基因组DNA并检测浓度,扩增ITS1-2区比较PCR产物质量。结果马拉色菌在含4%橄榄油的培养基上生长最为迅速,产出的基因组DNA量最大,扩增得到的ITS1-2区产物质量最佳。结论改良的含4%橄榄油的Leeming&Notman培养基有利于提高马拉色菌科研工作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色菌属 Leeming&Notman培养基 真菌培养 橄榄油
下载PDF
马拉色菌属种内基因多态性机制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穰真 崔凡 +1 位作者 王有为 李薇 《四川医学》 CAS 2012年第10期1681-1683,共3页
目的分析RAPD法对马拉色菌属分型的可靠性,并探讨马拉色菌属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机制。方法分别用RAPD法和传统的生化法对74株马拉色菌临床株进行分型鉴定,比较两者结果的异同。扩增7株糠秕马拉色菌ITS1区,并进行SSCP分析。结果大部分马拉... 目的分析RAPD法对马拉色菌属分型的可靠性,并探讨马拉色菌属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机制。方法分别用RAPD法和传统的生化法对74株马拉色菌临床株进行分型鉴定,比较两者结果的异同。扩增7株糠秕马拉色菌ITS1区,并进行SSCP分析。结果大部分马拉色菌的RAPD分型结果与生化结果是符合的,但也有9株马拉色菌被归入别的种。同时即便被归入同一类的菌株也存在多态性的RAPD带型。对糠秕马拉色菌的ITS1区进行SSCP分析可看到明显的单链构象差异,而且其差异程度在RAPD分型中得到了印证。结论由此推断种内基因多态性会干扰马拉色菌的分子分型,而ITS1的序列是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色菌属 基因分型 基因多态性 RAPD SSCP
下载PDF
重症药疹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学军 穰真 +1 位作者 谢军 王尚兰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9年第2期52-54,共3页
重症多形红斑型、Steven-Johnson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是药疹中的严重类型,近年来认为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系谱性疾病。该文就其病因、分类、治疗及预测死亡率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药疹 重症多形红斑型 Steven—Johnson综合征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 病因 临床特征 治疗
下载PDF
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8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5
6
作者 何迅 陈学军 +4 位作者 段西凌 程石 刘伟 陈明辉 穰真 《四川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1784-1785,共2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4月~2007年12月收治的8例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给以阿维A加糖皮质激素治疗后,8例患者体温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10d左右脓疱无新发,第1... 目的进一步探讨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4月~2007年12月收治的8例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给以阿维A加糖皮质激素治疗后,8例患者体温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10d左右脓疱无新发,第1周有效率12.5%,第2周有效率62.5%,第4周有效率100%。8例患者随访10~16个月病情无反复。结论阿维A加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是有效的,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 阿维A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红光光子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丽霞 陈学军 +3 位作者 周汐媛 穰真 程石 段西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年第7期533-534,共2页
为了评价红光光子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我科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应用红光光子照射或者红外线照射结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光子治疗 临床评价 照射治疗 红光 2009年 红外线照射 药物治疗
下载PDF
AIDS患者巨噬细胞对白念珠菌的吞噬和灭活功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崔凡 穰真 +1 位作者 王有为 杨戈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年第4期196-201,共6页
目的:明确AIDS患者巨噬细胞对白念珠菌的吞噬和杀灭活性功能。方法:提取AIDS患者和健康者的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测定巨噬细胞对白念珠菌的吞噬活性;CFU计数法分析巨噬细胞对白念珠菌的杀灭活性;测定巨... 目的:明确AIDS患者巨噬细胞对白念珠菌的吞噬和杀灭活性功能。方法:提取AIDS患者和健康者的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测定巨噬细胞对白念珠菌的吞噬活性;CFU计数法分析巨噬细胞对白念珠菌的杀灭活性;测定巨噬细胞内亚硝酸盐含量,分析呼吸爆炸相关产物一氧化氮的生成;Western blot法测定巨噬细胞磷酸化酪氨酸激酶的表达。结果:AIDS患者的巨噬细胞对白念珠菌的吞噬、杀灭能力、一氧化氮及磷酸化Syk的蛋白均低于健康者。结论:AIDS患者巨噬细胞吞噬和杀灭白念珠菌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巨噬细胞 白念珠菌 抗真菌感染免疫
下载PDF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与卡泊三醇软膏在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维持治疗中疗效及安全性的自身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于秋月 张胡莲 +3 位作者 张芬 陈玉平 穰真 崔凡 《四川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比较外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与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在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维持治疗中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自身左右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入组30例面积小于表面积10%,且进入PASI75的退行期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所有患者在... 目的比较外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与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在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维持治疗中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自身左右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入组30例面积小于表面积10%,且进入PASI75的退行期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所有患者在每日两次使用凡士林润肤乳的基础上,随机决定左侧试验组皮损每周六及周日晚使用一次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右侧对照组皮损每晚使用一次卡泊三醇软膏。于用药后第0、4、8、12周,使用局部PASI评分法及皮肤镜检测对皮损的维持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P=0.038)后,试验组的PASI75维持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然而持续至第8周(P=0.393)和12周(P=0.690),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ASI75维持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4周(P=0.347)、8周(P=0.222)和12周(P=0.519)试验组和对照组PASI90维持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4周(P=0.393)、8周(P=0.519)和12周(P=0.793),皮肤镜下观察两组维持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及对照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1),分别为16.7%和10%。结论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在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维持治疗中,短期疗效(4周)较卡泊三醇软膏好,长期维持疗效与卡泊三醇软膏无差异,可作为银屑病长期维持治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维持治疗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 卡泊三醇软膏
下载PDF
HIV感染者肠黏膜损伤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双丽 张胡莲 +2 位作者 卿勇 穰真 崔凡 《四川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345-350,共6页
目的探究HIV感染病程中肠黏膜损伤情况。方法选择无症状HIV感染者(A组)、AIDS期患者(B组)及健康组(C组)三组人群,分别行结肠镜检、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杯状细胞计数、结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试验... 目的探究HIV感染病程中肠黏膜损伤情况。方法选择无症状HIV感染者(A组)、AIDS期患者(B组)及健康组(C组)三组人群,分别行结肠镜检、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杯状细胞计数、结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试验。对三组人群的基本信息、肠镜结果、组织病理、杯状细胞数、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指标的组间差异及相关性进行分析,探究HIV感染者疾病进程中肠黏膜损伤情况。结果结直肠充血、糜烂、溃疡等总患病率在A组、B组、C组分别为60.0%、80.0%、13.3%(P<0.001)。对比A组,B组炎症细胞浸润更明显,淋巴滤泡数量更多(P<0.003),A组与C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233)。杯状细胞比值C组大于A组(P=0.001),A组大于B组(P=0.008)。Claudin-1平均光密度值及灰度值结果一致,C组大于A组(P<0.001),A组大于B组(P<0.001)。CD4^(+)T细胞计数与Claudin-1在免疫组织化学(P<0.001,r=0.822)及蛋白质印迹(P<0.001,r=0.792)结果均呈正相关。病毒载量水平与Claudin-1免疫组织化学(P=0.008,r=-0.476)及蛋白质印迹(P=0.003,r=-0.525)结果均呈负相关。结论HIV感染者肠黏膜损伤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加重,杯状细胞及Claudin-1在HIV感染者肠黏膜屏障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 肠黏膜屏障 肠黏膜损伤 杯状细胞 紧密连接蛋白-1
下载PDF
蒙药对马拉色菌的抗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穰真 杨戈 +1 位作者 王有为 崔凡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3-158,共6页
目的:研究石榴的干燥种子等11种蒙药在体外对马拉色菌的抑制活性,并研究两种蒙药合用对马拉色菌临床株和标准株的抑制活性的变化。方法:用琼脂稀释法、琼脂柱法筛选出最佳抗糠秕马拉色菌的一种蒙药,然后用该种蒙药与其它蒙药按等比例混... 目的:研究石榴的干燥种子等11种蒙药在体外对马拉色菌的抑制活性,并研究两种蒙药合用对马拉色菌临床株和标准株的抑制活性的变化。方法:用琼脂稀释法、琼脂柱法筛选出最佳抗糠秕马拉色菌的一种蒙药,然后用该种蒙药与其它蒙药按等比例混合后对5种马拉色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筛选出的蒙药石榴种子在体外对糠秕马拉色菌存活率、脂肪酶活性、脂质利用活性、诱导人角质细胞系分泌部分细胞因子活性的影响、并在兔模型上观察了石榴种子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结果:石榴种子的醇提液抑制糠秕马拉色菌的作用最强,其MIC为2.5mg/ml。石榴种子与其他蒙药联合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MIC最低达到0.313mg/ml。石榴种子在体外能够抑制糠秕马拉色菌的存活率,并降低其脂肪酶活性,抑制其脂质代谢活性。石榴种子抑制了糠秕马拉色菌诱导人角质细胞系分泌IL-1β、IL-6和TNF-α的活性。石榴种子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明显疗效。结论:蒙药醇提液中以石榴种子的抑菌效果最佳,石榴种子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具有临床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的干燥种子 马拉色菌属 药敏试验 脂肪酶
原文传递
HIV感染者肠道真菌菌群与肠黏膜损伤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胡莲 于秋月 +3 位作者 蔡林 李双丽 穰真 崔凡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2-588,共7页
目的探究无症状HIV感染者肠道真菌菌群变化及其分泌蛋白与肠黏膜损伤的关联。方法收集未治疗、经ART的无症状HI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三组人群的粪便及血液标本分别进行:内转录1区(ITS1)高通量测序、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 目的探究无症状HIV感染者肠道真菌菌群变化及其分泌蛋白与肠黏膜损伤的关联。方法收集未治疗、经ART的无症状HI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三组人群的粪便及血液标本分别进行:内转录1区(ITS1)高通量测序、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ELISA。分析三组人群真菌菌群及其分泌蛋白、细胞免疫状态、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三组人群粪便真菌菌群构成有部分差异,其中念珠菌属变化最明显,其在A组、B组及对照组丰度分别为0.174736、0.029777、0.000847;白念珠菌分泌蛋白中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1(SAP1)表达量在A组(P=0.024)及B组(P=0.026)高于对照组;A组(P<0.001)及B组(P=0.003)较对照组外周血中CD4细胞计数、外周血中CD4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CD4细胞百分比)(P<0.001)均显著降低,治疗组较未治疗组CD4细胞百分比显著回升(P=0.031);相关性分析中仅发现念珠菌属与SAP1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45,r=0.33)。结论白念珠菌及其Sap1丰度增加可能是诱发HIV感染者肠黏膜损伤的潜在因素之一。ART未能反转HIV感染者肠道真菌菌群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肠道真菌 真菌分泌蛋白 肠道损伤
原文传递
HIV感染者肠黏膜MUC1及MUC2分析
13
作者 肖菊梅 李双丽 +2 位作者 卿勇 穰真 崔凡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对比健康者、无症状HIV感染者及AIDS期患者肠黏膜黏蛋白1(MUC1)、黏蛋白2(MUC2)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结肠镜下采集三组人群结肠黏膜组织标本,分别采用HE染色及PAS染色观察肠黏膜组织基本情况及杯状细胞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 目的对比健康者、无症状HIV感染者及AIDS期患者肠黏膜黏蛋白1(MUC1)、黏蛋白2(MUC2)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结肠镜下采集三组人群结肠黏膜组织标本,分别采用HE染色及PAS染色观察肠黏膜组织基本情况及杯状细胞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免疫组化及蛋白印迹评估MUC1、MUC2表达情况。结果与A组(n=15)(1.200±0.414)相比,B组(n=15)(3.600±0.910)与C组(n=15)(5.000±0.655)结肠黏膜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01),且C组升高比B组更明显(P<0.05);B组(80.533±14.752)及C组(61.601±11.561)杯状细胞数量均低于A组(96.210±17.334),且C组低于B组(P<0.05)。RT-qPCR、免疫组化、蛋白印迹检测显示:与A组(1.026±0.071,0.210±0.085,0.356±0.146)相比,MUC1在B组(0.865±0.015,0.149±0.034,0.195±0.113)及C组(0.803±0.080,0.121±0.010,0.145±0.062)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降低,但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1.010±0.070,0.615±0.073,1.218±0.238)相比,MUC2在B组(0.794±0.085,0.507±0.116,0.891±0.338)及C组(0.645±0.110,0.362±0.140,0.613±0.312)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降低,且C组低于B组(P均<0.05)。结论与健康人群相比,HIV感染者肠黏膜损伤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加重,杯状细胞数量及MUC2表达情况可作为评估HIV感染者肠道屏障损伤程度及疾病进展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 肠道屏障 杯状细胞 黏蛋白1 黏蛋白2
原文传递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树突细胞Dectin-1受体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穰真 崔凡 +1 位作者 李薇 王有为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61-766,共6页
目的 对比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和健康女性树突细胞(DC)表面Dectin-1受体信号传导及功能的差异,分析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的可能原因。 方法 提取1例RVVC患者和1例健康女性的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DC。DC与白念珠菌共培养... 目的 对比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和健康女性树突细胞(DC)表面Dectin-1受体信号传导及功能的差异,分析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的可能原因。 方法 提取1例RVVC患者和1例健康女性的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DC。DC与白念珠菌共培养后,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CD83、CD86和CD80表达水平,分析细胞的成熟率;Western印迹法测定DC的Dectin-1、酪氨酸激酶(Syk)和CARD9蛋白的表达;ELISA法测定DC分泌白细胞介素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2水平。 结果 与健康人DC相比,与白念珠菌共培养24 h后,该RVVC患者DC表面CD83、CD86和CD80的表达活化不明显。与健康人DC相比,与白念珠菌共培养2 h后,RVVC患者DC表达的Dectin-1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磷酸化Syk和CARD9活化障碍。与健康人DC相比,与白念珠菌共培养6 h后,RVVC患者DC分泌的IL-23、TNF-α和IL-12升高也不明显。抗人Dectin-1抗体对RVVC患者DC的Syk依赖的信号传导通路和上述细胞因子的分泌都没有进一步抑制作用。 结论 该RVVC患者DC的Dectin-1受体信号传导通路障碍,导致DC成熟率降低,分泌的IL-23、TNF-α和IL-12降低,使得宿主黏膜抗念珠菌感染的天然免疫功能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树突细胞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 Decin-1 CARD9
原文传递
以双手背皮下结节为首发症状的结节病一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戈 陈学军 +3 位作者 穰真 刘刚 段西凌 崔凡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8-209,共2页
患者女,46岁,藏族。因双手背起结节伴关节痛2年余,加重1年余于2011年10月10日就诊。皮损未曾破溃。病程中伴肘、腕及指间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无晨僵。时有胸痛,活动后气促。无瘙痒、发热、胸闷、咳嗽、咯痰、腹痛、腹泻、体重下... 患者女,46岁,藏族。因双手背起结节伴关节痛2年余,加重1年余于2011年10月10日就诊。皮损未曾破溃。病程中伴肘、腕及指间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无晨僵。时有胸痛,活动后气促。无瘙痒、发热、胸闷、咳嗽、咯痰、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2年前面部有烫伤史,否认肝炎、结核、高血压病、心脏病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病 首发症状 皮下结节 手背 活动后气促 关节疼痛 体重下降 高血压病
原文传递
类风湿性嗜中性皮炎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学军 段西凌 穰真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99-200,共2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一种慢性炎症性滑膜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周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亦可累及关节外器官,如肺、心、神经系统和皮肤。类风湿性嗜中性皮炎为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少见的皮肤表现之一。迄今,全球约报道30例。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嗜中性 皮炎 对称性多关节炎 皮肤表现 滑膜疾病 外周关节 主要表现
原文传递
四川地区花斑糠疹患者马拉色菌菌种分布情况及体外药敏实验
17
作者 崔凡 穰真 +1 位作者 王有为 杨戈 《健康之路》 2017年第7期253-254,共2页
目的:鉴定花斑糠疹患者马拉色菌属的菌种构成,分析不同临床表现皮损的菌种分布情况。方法:刮取皮损处标本接种于改良的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菌株通过生化方法鉴定。使用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M27-A3方案对马拉色菌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 目的:鉴定花斑糠疹患者马拉色菌属的菌种构成,分析不同临床表现皮损的菌种分布情况。方法:刮取皮损处标本接种于改良的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菌株通过生化方法鉴定。使用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M27-A3方案对马拉色菌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收集的200个样本中,73%来自男性,26%来自女性,好发年龄为21至30岁。最多见菌种为合轴马拉色菌(50%),继而是糠秕马拉色菌(32.86)、球形马拉色菌(14.28%)和斯洛菲马拉色菌(2.86%)。色素减退性皮损占74%,色素增加性皮损占26%。合轴与糠秕马拉色菌为色素减退性皮损最常见病原菌,球形和斯洛菲马拉色菌为色素沉着性皮损最常见病原菌。大多数菌种对抗真菌药物敏感。结论:合轴马拉色菌是引起花斑糠疹最常见病原菌。色素减退和色素沉着性花斑糠疹的菌种分布存在差异。改良的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可以用于马拉色菌的抗真菌药敏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色菌属 花斑糠疹 色素沉着 色素减退 药敏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